61阅读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分类,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7-12-07 所属栏目: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 :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分类,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血清转氨酶升高、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组织学特征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界面性肝炎,严重病例可快速进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欧美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在我国其确切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但国内文献报道的病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血清自身抗体可将A IH分为3型,Ⅰ型AIH最为常见,相关抗体为ANA和(或)SMA;Ⅱ型A IH的特征为抗- LKM1阳性;Ⅲ型A IH的特征为血清抗- SLA /LP阳性。也有学者认为,Ⅲ型应归为Ⅰ型。各型的病因及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分型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疾病分类

(www.61k.com)根据血清自身抗体可将A IH分为3型,Ⅰ型AIH最为常见,相关抗体为ANA和(或)SMA;Ⅱ型A IH的特征为抗- LKM1阳性;Ⅲ型A IH的特征为血清抗- SLA /LP阳性。也有学者认为,Ⅲ型应归为Ⅰ型。各型的病因及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分型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被认为是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可能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引起机体免疫耐受机制破坏,产生针对肝脏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破坏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坏死,并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疾病介绍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近年来新确定的疾病之一,该病在欧美国家有

较高的发病率,如美国该病占慢性肝病的10%~15%,我国目前对于

该病的报道也日渐增多,有必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自身免疫所引起的一组慢性肝炎综合征,

由于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两者的

治疗迥然不同。

自身免疫性肝炎最早于1950年提出,由于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存在某些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最初被称为“狼疮样肝炎”。

以后发现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上有明显

差别。最近,国际会议将“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慢性活

动性肝炎”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并取消了病程六个月以上的

限制,确定本病为非病毒感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为遗传倾向疾病,具备易患基因的人群可在环境、药物、感

染等因素激发下起病。病人由于免疫调控功能缺陷,导致机体对自身

肝细胞抗原产生反应,表现为以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肝细胞表

面特异性抗原与自身抗体结合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并以后者为主。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特征为女性多见,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检查可见高

球蛋白血症和肝脏相关自身抗体出现,病理切片改变则表现为肝细胞

呈片状坏死和桥状坏死,多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本

病的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肝病,尤应排除病毒感染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呈缓慢发病,约占70%,少数可呈急性发病,

约占30%。病人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瘙痒和体重下

降不明显等症状。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

管静脉曲张出血。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还常伴有肝外系统免疫性疾病,

最常见为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实验室检查以γ球蛋白升高最

为显着,以igg为主,一般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肝功能检测血清胆红

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血清白蛋白、

胆固醇酯降低,反映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治

疗指征主要根据炎症活动程度,而非肝功能受损程度。如若病人出现

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或γ球蛋白≥正常值的2倍,以及谷草转氨酶

≥正常值5倍、谷丙转氨酶≥正常值10倍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皮质

类固醇治疗。经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5%的病人可获得临床、生

化和组织学缓解。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病人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和

90%,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用药。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病因

自身免疫性肝病(AHI)的发生跟需要充分的孕育环境。IH的发生必须有抗原的激活。环境因素诱发AIH的发病机制也未阐明,病毒(如HBV、HCV、EB病毒、麻疹病毒等) 在激发免疫反应方面比较肯定。病毒抗原表位通过“分子模拟”和某些肝脏抗原具有相同的决定簇而导致交叉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如HCV感染的部分患者 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非特异性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转氨酶活性

常显着上升,ALT常高于正常值10倍以上,ALT高于AST。血清胆红素水平中度升高。自身免疫性肝炎典型的表现是突出的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2.免疫血清学检查

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为本病的特征。

(1)抗核抗体(ANA)80%的患者体内有此抗体,其滴度和血清7一球蛋白水平相一致。

(2)平滑肌抗体(SMA)约70%病例阳性,为IgM,其抗原和平滑肌与骨骼肌的S肌动蛋白有关,也存在于肝细胞膜和细胞骨架的收缩成分,因而SMA也可看做是肝细胞损坏的结果。

(3)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SLA)为针对1种可溶性肝抗原的非器官特异性抗体,主要存在于年轻女性病例中,这类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4)抗肝一肾微粒体抗体(LKM),是Ⅱ型AIH的主要特征。细胞色素P450ⅡD6是LKMl靶抗原,主要存在于年轻或幼小女性患者体内,多呈高滴度阳性,该类患者症状严重,对皮质类固醇反应较好。

(5)线粒体抗体(AMA)30%的病例阳性。

3.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血清学分型

自身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殊标志,根据自身抗体可将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为3个类型。

诊断标准

(一)AIH的一般诊断标准

鉴于旧的诊断标准已不适用,新的国际诊断标准又较繁琐。兹参照1996年日本修订的AIH诊断指征及西方标准,综合如下。

1.主要标准

(l)高γ-Gl血症或IgG升至2g/dl以上。

(2)肝炎病毒标志(如HBV、HCV等)阴性(偶伴有HCV血症或病毒既往感染标志)。

(3)血中自身抗体(ANA、SMA、SLA、LKM、ASGPR)阳性。特别是ANA与SMA。

(4) HLA-B8、DR3、DR4阳性(非白人种HLA型不做主要诊断标准,此时可依对免疫抑制剂呈良好反应为据)。

(5)肝组织学证据(伴有肝细胞坏死及碎屑样坏死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常见明显的浆细胞浸润,有时呈急性肝炎象)。

2.辅助标准

(l)中年以下女性好发。

(2)常伴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特点或有关疾病。

(3)关节痛。

(4)血清转氨酶持续或反复性升高。病程呈波动性变化c

(5)除外酒精性、药物性、代谢性等其他肝病。

凡符合1~4项主要标准者可考虑AIH,进1步做肝组织学检查。若符合全部5项主要标准则可确诊。辅助标准可做参考。对疑难病例应参照下述国际标准诊断。

(二)AIH的国际诊断标准

1992年在英国布莱顿召开了国际AIH专题讨论会,提出了AIH的诊断标准及计分法(scoring system)诊断标准。

该国际诊断标准,明显提高了对AIH疑难病例的诊断与同其他肝病的鉴别。对暂时定为“拟诊”的病例,在观察中一旦出现规定的指标,或对激素治疗显示良好反应,最后可将“拟诊”升为“确诊”。AIH及计分诊断标准中“最低必需项目”计分法,有助于对缺乏肝活检标本或无特异性敏感指标(如HCV RNA-PCR)的情况下做出诊断。然而对于“确诊”,不应只考虑总分而缺乏肝组织学指标。这就显示出“附加项目”计分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疑难病例。本诊断标准,原则上是排除病毒性肝炎的,但有时是存在偶然性合并或既往感染的血清标志,则按规定减分后评价。最近Labrecque等报道,抗嗜中性白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L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可在90%的AIH-Ⅰ型病人出现,并指出有助于诊断那些常规自身抗体阴性的AIH-Ⅰ型病人。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与AIH相似,但肝外多系统表现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人群为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黄种人。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是血清中可检获病毒标志抗原,二者在临床表现上的不同是AIH好发于女性,多见于北欧、西欧的白种人,肝外多系统表现常见。在化验检查上AIH有高γ一球蛋白血症,血清中存在多种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如ANA、SMA、LKM、抗一SLA;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主要是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二者在治疗反应上AIH对皮质激素疗效好,病毒性肝炎对皮质激素疗效差。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患者多有酗酒史,每日饮酒超过40g,大于5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疲乏、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营养不良等,体征有肝脏肿大,发展到肝硬化可出现脾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实验室检查AST>ALT,GGT升高。二者的鉴别是酒精性肝病患者多种自身抗体如ANA、SMA、IKM及抗一SLA检测均阴性。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本病多发于中年女性,临床特点是:乏力、皮肤瘙痒,后期可出现黄疸和黄色疣。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是ALP和Y一球蛋白升高,血清IgM、胆红素升高,转氨酶(ALT或AST)在大多数患者中只是轻微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和界板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本病好发于25—四十岁男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梗阻性黄疸,常伴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腹膜后纤维化;实验室检查特点是ALP升高;转氨酶升高;ERC37及PTC检查可见胆管有节段性弥漫性病变,典型的呈念珠样病变。

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的特征是起病前1~4周内有服用对肝脏损伤作用的药物史,比如扑热息痛、利福平、甲基多巴、呋喃坦啶等,临床症状有发热、皮疹、皮肤瘙痒、乏力、纳差、黄疸等。实验室检查若以肝实质损害为主,表现为ALT和AST升高,若以胆汁淤积为主则表现为ALP升高,周围血内嗜酸粒细胞可增高。各种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二者在临床表现上的不同是棚患者多见于女性,典型表现为瘙痒、关节疼痛和黄疸,症状的发生和消退与服药无关是鉴别的要点;二者在生化检查上的鉴别是AIH有ANA、SMA、LKM及抗一SLA等多种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治疗原则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治疗指征主要根据炎症活动程度,而非肝功能受损程度。如若病人出现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或γ球蛋白≥正常值的2倍,以及谷草转氨酶≥正常值5倍、谷丙转氨酶≥正常值10倍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经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5%的病人可获得临床、生化和组织学缓解。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病人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和90%,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用药。

药物治疗

AIH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及病理组织异常,减慢向肝纤维化的进展。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硫唑嘌呤治疗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

1.治疗指征:

(1)绝对指征血清AST≥10倍正常值上限,或血清AST≥5倍正常值上限伴γ-球蛋白≥2倍正常值上限;组织学检查示桥接坏死或多小叶坏死。

(2)相对指征有乏力、关节痛、黄疸等症状,血清AST和(或)γ-球蛋白水平异常但低于绝对指征标准,组织学检查示界面性肝炎。

2.初始治疗方案

(1)单用强的松疗法适合于白细胞明显减少、妊娠、伴发肿瘤或硫嘌呤甲基转移酶缺陷者,或仅需短程治疗者(≤六个月)。第一星期:强的松60mg/d;第二周:40mg/d;第三周:30mg/d;第四周:30mg/d;第五周起:20mg/d,维持到治疗终点。

(2)强的松与硫唑嘌呤联合疗法适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脆性糖尿病、肥胖、痤疮、心理不稳定或有高血压者。强的松剂量为第一星期:30mg/d;第二周:20mg/d;第三周:15mg/d;第四周:15mg/d;第五周起:10mg/d。第一星期开始即同时服用硫唑嘌呤50mg/d,维持到治疗终点。

3.初始治疗的终点及对策成人AIH应持续治疗至缓解、治疗失败、不完全反应或发生药物毒性等终点(见表3)。90%患者开始治疗2周内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γ-球蛋白水平即有改善,但组织学改善滞后3~六个月,所以通常需要治疗十二个月以上才可能达到完全缓解。尽管有些患者停止治疗后仍可持续缓解,多数患者需要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

4.复发及其对策复发指获得病情缓解并停药后转氨酶再次升高超过正常上限值3倍和/或血清γ-球蛋白水平超过2000mg/dL。一般在停药后的2年内发生。复发的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发生消化道出血及死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性更高。对首次复发者可重新选用初治方案,但复发至少2次者则需调整治疗方案,原则是采用更低剂量以及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以缓解症状并使转氨酶控制在正常值5倍以下。一般在采用泼尼松诱导缓解后每月减量2.5mg,直至保持上述指标的最低剂量(多数患者的最低平均剂量为7.5mg/d)后进行长期维持治疗。为避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也可在病情缓解后将泼尼松在每月减量2.5mg的同时增加硫唑嘌呤每天2mg/kg,直至将泼尼松撤除单独应用硫唑嘌呤的最低维持量。此外也可采用联合治疗的最低剂量。

5.替代治疗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下仍无组织学缓解,或出无法耐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可考虑应用其他药物作为替代方案。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布地奈德等可能对糖皮质激素抵抗的成人患者有效,对不能耐受硫唑嘌呤者可试用6-巯基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此外,也可试用熊去氧胆酸、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但上述药物的疗效尚需大规模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肝移植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AIH肝硬化的有效方法,急性起病表现为暴发性肝衰竭经激素治疗无效、及慢性起病在常规治疗中或治疗出现肝功能不全表现的患者应行肝移植手术。移植后5年存活率为80%~90%,10年存活率为75%,多数患者于肝移植后1年内自身抗体转阴,高γ-球蛋白血症缓解。术后可有AIH复发,在肝移植前有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则复发率高。复发患者的治疗仍为强的松单独治疗或与硫唑嘌呤联合使用,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效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生存率。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预后

AIH的预后差异较大,未经治疗的患者可缓慢进展为肝硬化,或发展为急性、亚急性、暴发性肝病,最终以各种并发症而死亡。回顾性分析表明严重的AIH患者如果不治疗3年的生存率为50%,5年为10%。治疗后患者20年的生存率达80%,其寿命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别。无症状者、携带HLA-DR3者对预后相对较好。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自身免疫性肝炎_自身免疫性肝炎 -饮食宜忌

饮食宜高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定量定时,保证充分的维生素、纤维素。急性期饮食宜清淡;宜选用具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如大麦苗、南瓜根、柚子、荸荠、泥鳅、豆腐、蛤蜊、田螺、茭白、甘薯、金针菜、薏米、蚌、玉米须、芹菜;改善肝功能的食物;泥鳅、鲫鱼、鱼鳔、带鱼、瘦猪肉、甲鱼、金针菜、木耳、鸭、沙虫、银鱼、兔肉、红枣、花生、冰糖。

忌酒、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韭菜、桂皮、花椒、辣椒;忌肥腻高脂肪食物,如肥猪肉、狗肉等;腹水病人忌过咸食物,限制水入量;肝硬化病人忌多骨刺、粗纤维食物。

二 :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简介,免疫性疾病-分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的成份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损害而引发疾病。本来,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只对侵入机体的外来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移植物等产生反应,消灭或排斥这些异物。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机体的组织成份或免疫系统本身出现了某些异常,致使免疫系统误将自身成份当成外来物来攻击。这时候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机体自身一些成份的抗体及活性淋巴细胞,损害破坏自身组织脏器,导致疾病。这好比一支军队误将它本该保护的主人当成了敌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其后果十分严重,最终甚至危害生命。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简单介绍

[www.61k.com]“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的成份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损害而引发疾病。本来,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只对侵入机体的外来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移植物等产生反应,消灭或排斥这些异物。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机体的组织成份或免疫系统本身出现了某些异常,致使免疫系统误将自身成份当成外来物来攻击。这时候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机体自身一些成份的抗体及活性淋巴细胞,损害破坏自身组织脏器,导致疾病。这好比一支军队误将它本该保护的主人当成了敌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其后果十分严重,最终甚至危害生命。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分类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简介,免疫性疾病-分类_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免疫”是人体极其重要的自卫功能。人体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能抵御种类庞大的的各种疾病。

免疫力由2大部分组成,一是细胞免疫,一是体液免疫。前者由T细胞组成,后者由免疫球蛋白组成。一旦当异体物质,如细菌和各种异性蛋白侵入机体和危害机体健康时,免疫细胞就会将它们包围、分解、吞噬予以消灭和清除,免疫球蛋白就会大量制造变成抗体加强对入侵者对抗。这就是正常人的免疫力和免疫的方法方式表现。

正常的免疫是适度的及时的,在高级神经中枢调节控制下进行。如果调控失常,也会出现和发生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时不仅对机体无益,甚而会损害机体,形成新的疾病。这种病就称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致病原因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简介,免疫性疾病-分类_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过度免疫反应所产生的大量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堆积所致,从而损害了正常组织,使之发生病变和功能损害。发生在皮肤,就是过敏性皮炎和各类皮损,发生在关节就是关节炎,发生在肾脏就是肾炎………。红斑狼疮也属于这类疾病。

这1类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有很多研究和假设,但与中枢的调控失调肯定有关,与心态的失调和情绪的紧张、焦虑有很大关系。高科技高脑力活动的社会,生物因素(如细菌感染)和营养不良等疾病已大为减少,而心理生物社会综合因素的疾病却大量产生,病谱、病种发生了变化,免疫性疾病的增加就是其中之一。

免疫性疾病一旦发生,除了中西药物治疗以外,保持心态的平稳和安宁,也是康复的重要因素和环节。越是紧张、焦虑,病不仅难以治愈,甚而会使病情加重。因此懂得一些免疫性疾病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包含内容


免疫性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甲状腺机能元进、青少年糖尿病、原发性血小板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许多种皮肤病、慢性肝病,等等。这些病名对许多人来说并不很陌生.

多发性神经炎:
各种病因均可影响周围神经如同时发生周围神经的广泛损害,称为多发性神经炎。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活动、皮肤色泽、出汗等改变。任何年龄的男女两性均可发病。
病员往往先感到手足远端的异常感觉,如针刺感、蚁走感或烧灼感等。当触及患肢皮肤时,痛感加重。若用针轻刺患肢远端皮肤时,病员却感麻木,痛的感觉减弱或消失。在此前后或同时,病员感到四肢无力,可见上肢手、腕下垂,手不能握物、持筷、拿碗,下肢可见双足下垂,不能行走。他人去活动病员肢体时,可感到手、脚松软无力。患病时间长者,可发现四肢肌肉有萎缩,上肢主要为手部的小肌肉,下肢见小腿及足部特别细小。手足皮肤色泽也有改变,如无光泽、苍白或青紫,许多或无汗,触之较冷。
较常见的病因是感染。在发病前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症状,隔了1~3周后就发病,多为急性起病,这样1种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称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此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发病季节以6~10月最为常见。除四肢外,头面部的功能也常受到影响,如不能闭眼、露齿,吹口哨时漏气等,有时尚有声音嘶哑、呛咳和吞咽困难。脑脊液内蛋白质量增高,而细胞数不多。各种重金属及毒素中毒均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如砷、铅、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敌百虫、1605、1059)等中毒。有些药物,如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异烟肼、磺胺类药物,也可引起本病。
许多全身性疾病也是重要的病因,如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癌肿、恶病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特点


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的治疗有1个共同点,都需要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针对自身机体的免疫反应。最常用的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如:强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大家往往将其简称“激素”。如果疗效不佳,还可能用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等所谓细胞毒性药物,这些药既可用来抑制免疫,又用于治疗癌症。所有免疫抑制剂有个主要的共同的不良作用,它们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的抗感染、抗肿瘤免疫功能。因此,众多专家一直在研究其他治疗方法,已发现某些生物制剂和天然药物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但对抗感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没有或少有不良影响。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理

1、禁忌细胞系学说。身体中出现突变淋巴细胞,并由于某种刺激而增殖活跃起来。由于这种突变淋巴细胞系抗原结构上的异常,使它将正常的自身组织认为异体,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2、隐蔽抗原学说。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只有曾受淋巴网状系统检验的组织才被识别为自身组织,受到保护。有些器官和组织,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晶体、精子等,在胚胎期没有被免疫系统识别,因此不受保护,一旦因为感染、外伤等原因,这些组织的自身抗原释放入血液或淋巴液,就可刺激产生自身抗体,造成组织损伤。


免疫性疾病3、自身变异学说。正常组织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刺激而发生变异,被免疫系统识别为非自身组织而受到排斥。

4、免疫清除功能障碍学说。由于免疫缺陷,不能有效地清除突变的淋巴细胞或抗原,导致自身免疫过程。

5、交叉反应抗体学说。由于机体的某些组织成分与外界抗原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当机体清除外界抗原时,同时损伤了这些具有相似抗原性的自身组织。

此外,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还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其机理可能是多方面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诊断

首先要明确疾病的性质是否属于免疫性疾病,是哪1类的免疫性疾病。这个目的一般比较容易达到,因为各种免疫性疾病都有其临床特点,根据病史和检查,多数可以作出诊断。其次要确定导致疾病的原因。这有时很容易,如同种异体移植的排移反应,往往通过病史就可以明确病因;有时则极端困难,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治疗方法


免疫性疾病1、应用细胞毒制剂以破坏迅速增生的细胞系。

2、应用皮质类固醇以抑制自身免疫过程产生的病理刺激。

3、应用药物以拮抗自身免疫过程中释放出的药理活性物质的作用和造成的损害。

4、如果有可能除去产生自身抗原的病灶,则手术也可作为治疗自身免疫病的1个手段。
①针对各种可能存在的病因,如感染,重金属或其他毒物、药物中毒,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感染,可用抗生素及中药;药物中毒需多进饮料,保持大便通畅,严重者需补液、洗胃;毒物中毒用解毒剂等。
②服用大量维生素B1、维生素B12,改善神经营养。
③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一般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以期抑制炎症发展,减轻症状。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有时发病极为凶猛,一开始就可出现四肢瘫痪和呼吸肌麻痹,伴有青紫、呼吸困难,因此需立即给氧,进行人工辅助呼吸,并送医院抢救。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防治原则

1、免疫缺陷可应用替代疗法,如丙种球蛋白缺乏所致的免疫缺陷可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 还可应用免疫加强剂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


免疫性疾病2、脱离或避免导致异常免疫反应的物质,如控制环境、停用某些药物等。

3、Ⅰ型变态反应可进行特异性脱敏疗法来提高机体对致敏物质的耐受性。

4、Ⅰ型变态反应还可应用药物来抑制介质的产生,以阻断免疫反应。

5、应用药物来拮抗介质的作用和它们导致的组织反应。

6、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

7、除去激发免疫反应的感染灶和产生自身免疫的病灶。

8、清除可使临床症状加重的各种刺激。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相关词条

消化道疾病糖尿病 癌肿

自身免疫性疾病_免疫性疾病 -参考资料:

#shuqi5

三 :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本文标题: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分类,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09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