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确认企业的目标顾客

发布时间:2018-02-08 所属栏目:企业所得税收入的确认

一 : 如何确认企业的目标顾客

如何确认企业的目标顾客

规划企业的产品战略,首先就要确定谁是你的目标顾客群体,市场看上去是一个整体,可实际上它是由许多个不同的“板块”构成的。市场的实质就是顾客的需求,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性别,顾客都会有不同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市场板块”。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不可能一网打尽,所以就只能从中选出一个或几个顾客群体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通过向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获取相应的经营利益。

企业在确认自己的目标顾客群体的时候应当把握如下三个原则:

1.追求价值——不同的顾客群体会有不同的经营价值,应当尽可能的选择那些更有经营价值的顾客群体,这们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2.追求稳定——所谓顾客群体就是一个由拥有共同需求的顾客组合的人群,当共同需求存在昨,这个群体就可以表现出相对稳定性,一旦他们的这个需求获得满足或不存在,这个群体也随之消失了,也就是说,在稳定的需求基础上才可以形成稳定的顾客群体,所以企业应当尽量选择那些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

3.追求适宜——企业要想追求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从自己的特点和实力出发,来选择合适的顾客群体,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适宜比价值更重要。

二 :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是使用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但由于多年使用大纲和老教材,在教学中还是使用老方式、老方法,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要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www.61k.com)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的差别。

知识点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温度和温度计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沸腾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刚性的,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学觉得容易些。

例2: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例3:不过分追求严密性

现代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潜在地认识了能量,教学中只要列举实际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形成能量的初步概念,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再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认识。

再如,允许让学生通过探究直接认识动滑轮的省力作用,而不是先学杠杆,然后把滑轮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来处理。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有些概念可以在不给严格定义的情况下拿来先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这是改变学科本位的体现。

例4:对“电能和电功”的要求

对“电能和电功”这一知识点,按原来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功及其单位;理解电功的公式”,我们在以往都会把这里当成中考的重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大纲对电功的概念和公式计算要求较高,关注的是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密,而淡化了电功本质的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能量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能量转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能量引入电功的概念,对电功概念和计算要求不高,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5:对“电压”的要求

对“电压”这一知识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压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理解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压相等。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出偏难的题目,课程标准淡化了这部分知识本身的要求,而注重过程和方法,因此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对于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定量的要求,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规律和公式,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进行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训练上。电压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也较难理解,课程标准也降低了要求,不过分追求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要求学生知道电压的概念。

例6:关于音调的探究

在教学大纲中,有关声音的知识以往考得最多的是发声体都在振动,其他的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但是,声音每时每刻都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项活动都是和声音息息相关的,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十分丰富,进一步了解声音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需求。因此,新课程将声音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虽然这是一节物理课,教材却抓住了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优美乐曲的陶冶中,探究、获取知识。根据以上几个例子看出,大纲与标准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要正确理解物理新课程标准

1、“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解

《标准》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是要做到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探究并重。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这是人类的巨大文化财富,若是把这些东西都扔了,什么问题都来探究,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科研成果又岂是一个人几十年所能探究解决得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进行应用。

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否则一节课45分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了。若把该教学活动设计为知识传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建立了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和大致了解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的前提下,设计实验、采集多组原始数据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找到规律,效果就好得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初中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起始阶段应当以讲授的知识点为载体,设置各种问题情景,以经历一些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为主,从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时可选取较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可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以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答案(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以外的知识点)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开放性探究课题,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有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认为“课改后的物理教学不强调知识的严密性了”,这完全曲解了新课标精神。仔细阅读《标准》可以看出,“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况且《标准》是说“不过分强调”而不是说“不强调”。所以要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的真正涵义。

三、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总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

作为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视野并不开阔,如果我们忽视了基础的落实,就谈不上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从中考试题来看,基础部分的分值都在50%以上。

课程改革不是对以前的物理课程及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基本的原理、技能和方法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双基”本身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抛弃了它就谈不上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落实这个目标要展开三个层次:

⑴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⑵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⑶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

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三、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松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对学生的基本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是重点之一。

四、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

在现行教材后面的习题中,要求学生课外探究(包括调查)的题目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让学生去探究,他什么也不知道。例如:探究能量转化的,探究玻璃瓶子形变的等等。学生在课外探究中,有许多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但一定要克服学生不做而由老师来讲,这样会让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

五、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不能彼此孤立,而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就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不能分割开来。

总之,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涵义,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明确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的区别,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组织物理教学活动。

三 : 准确把握小学各学段习作目标与内容,扎实打好作文基础

准确把握小学各学段习作目标与内容,扎实打好作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小学各学段的写作目标与内容怎么理解?

朱作仁、祝新华编著《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指出:概括日本山根熏和我国张鸿苓、孙炳铨等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观点,小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写话期——过渡期——初级写作期。“课标”的小学三个学段的划分和这三个时期是一致的。

1。低年级写话是写话期

什么是“写话”?

“课标”的第一学段写话目标有三条,目标1规定:“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只规定了写话的内容,而对“怎么写”没有提出具体要求。

我们不妨看看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的教学要求。一年级要求: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学习观察简单的事物和图画,练习写句子。二年级要求: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顺序错乱的句子。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从“练习写句子”“到“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这就是写话。

“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也就是“最低标准”,或者说“保底目标”。比照1992年大纲,把“练习写通顺的句子”到“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做为低年级写作规范的保底目标要求和内容是合适的。

2。中年级习作是过渡期

这个“过渡”指的是由“写话”向“习作”的过渡。

“课标”的第二学段习作目标2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写作规范上要求“不拘形式”和“写清楚”,就是从低年级练习写话到高年级练习“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过渡。

“不拘形式”什么意思?

“不拘形式”至少有三点含义:一是不拘于篇幅的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于内容的多少,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就可以了;二是不拘于结构的完整,可以写一段话到两三段话,而且不一定有开头结尾;语言表达上不拘泥于书面语言表达的质量,应该对使用口语表达宽容一些,同时注意用书面语言加以规范那些不利于书面交流的口头语言。

第二学段“不拘形式地写”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受那些程式化东西的束缚去指导学生学习写作,体现了淡化文体的精神。

如果非要弄清楚“不拘形式”是什么样子,也不妨看看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这个大纲谈到作文教学的阶段性时这样说:“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片断是与成篇的作文相比较而言的。片断练习的篇幅比较短,内容比较单一,在文章结构上要求比较低。而成篇的作文,总是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全篇个段落之间紧密相联,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这些话可以做教学的参考

“写清楚”指的是什么?

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都提出了作文“写什么”的要求,但是1~2、3~4两个学段都没有提出“怎么写”的要求,到了5~6年级就一下子提出了“内容具体”的要求。多年的教学实际提醒我:这个要求是不是有些突然?是不是需要把“怎么写”分成小台阶呢?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我们不妨看看幼儿学说话的情形。开始牙牙学语了,他们总会经历一个由说不清楚发展到说清楚,再到说得好一些的过程。这就是学习“写清楚”的阶段。

我们不妨看看几个学生作文的片断。

例1 一篇三年级作文片断:

我拿来两个鸭蛋,然后在桌子上一敲,就倒入碗里,把壳扔入垃圾桶里面。我又拿了一双筷子,在鸭蛋上面放了点盐。接着,往锅里倒了少量的油,就把打好了的鸭蛋倒进锅里,等了1分钟左右,熟了。

打蛋后没有搅,煎蛋时没有翻就熟了,把煎蛋的全过程没写清楚。

例2 一篇四年级作文片断:

一天,我和院子里的同学踢毽子。我们正玩着。李文的一个挂缠别没有起来。我们让他供毽子。他供着供着,一会儿就供起贼毽来了。

“挂缠别”是什么?学生告诉我,这是毽子的一种踢法,是孩子们的叫法。“别”字应该是“蹩”,是陕西方言,就是跳的意思。写作文是叫大家看明白,像这样的话语需要稍加说明。可以改为:“李文的一个花样——挂缠蹩没有踢起来”。什么是“贼毽”?“贼毽”是孩子们自己的说法,是不是也要说明一下?这些都与普通话交流有距离。

由于学前口语表达学习的欠缺,外界信息接受得少,阅读积累少,这些情况在农村更为普遍。

不仅仅是中年级,就是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里也会有写不清楚的情况。

例3 一篇六年级作文里的一段话:

有一天,我出去玩,看见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它清澈见底,我心想:这条河挺干净的,不错!我又看了看。这才发现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呢!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河底的石头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呀!

一般情况是,先看到小河清澈见底和河底的石头,接着发现了小鱼小虾,最后一想才明白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呢。这段话却写得顺序有些颠倒,表达得不清楚了。还有,“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这句话,两个“它”究竟指的是小鱼小虾还是河水?这是指代不清楚。

这些典型例子都说明中年级习作应该学习“写清楚”。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写清楚”和“写具体”有什么不同。例如一个四年级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树枝折断了。我走过去就问:“你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人说:“做喇叭。”
这段话中的对话写得具体,但是划横线的两句话写得不够清楚:
听见“嘎巴”一声,怎么就知道是“树枝折断了”?
我为什么要“走过去就问”,去问谁?
一修改就清楚了: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树枝落在我跟前。我抬头看见两个小孩儿在树上,走过去就问:“你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如果再写得具体一些还可以是: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不大的树枝落在我跟前,把我吓了一跳抬头看去两个小孩儿正树上折树枝我走过去就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现代汉语词典》对“清楚”一词的解释是:“①形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对“具体”一词的解释是:“①形细节方面很明确;不抽象的;不笼统的……”。看来,人们的表达的确有“清楚”和“具体”之分,小学习作教学应该区分“写清楚”和“写具体”。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写作教学的“写清楚”指的是把内容写得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写具体”指的是把内容写得细一些,写出一些细节来,做到不抽象、不笼统。把话说清楚应该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把话写具体则是进一步的要求中年级学习“写清楚”正是达到高年级“写具体”的一个小台阶。

现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二学段习作要“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由“写清楚”到“写具体”,体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习作内容由易到难的梯度要求,填补了由写话到写具体之间的一段空白,形成了连续的阶段性目标要求。这个规定有利于切实降低中年级习作教学要求,有利切实打好写作的基础。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写清楚”,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

3。高年级习作是“初级作文”

这个“初级作文”指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目标3这样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什么是“记实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记实”的解释:“记录真实情况。”“记实作文”就是记录真实情况的作文。

是怎么样的记实作文呢?如果把“作文”理解为写出来的文章,这范围可就大了,只要基本上没有虚构,几乎连文学概念上的纪实文学都可以当做“记实作文”。

但是“课标”这样说:“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一个“简单”就限定了小学生写记实作文只能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在行为上又限定为“能写”,而不是“学会”,又降低了要求。所以小学生记实作文属于“习作”,是初步学习和练习写记实作文。

在写作规范上,“课标”规定:“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再也没有中心、条理、详略等方面要求。要求一点儿都不高,我们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记叙文。
首先,它不是“记叙文”,而是“简单的记实作文”。“课标”规定到第四学段才“写记叙文”呢。这个区别一定要分清。
其次,记叙文是文章的一种体裁,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法的文章。记实作文不是体裁,是一种记录真实情况的作文,也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下来的习作。
再次,具体要求不一样。“课标”第四学段习作目标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第三学段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要比第四学段写记叙文的要求低得多了,也比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能写简单的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的要求低。

所以,“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是在中年级“不拘形式”基础上的提高,而且提得不很高,应该是在继续练习写放胆文的提高和规范,仍然含有意淡化文体的意思。
这并不是说我反对小学生学写记叙文。写作文必然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之类写法,但是文体是为内容服务的,决不是为了写什么文体而用什么文体的。如果因为强调文体影响了表达和交流,使文体成了学习表达和交流的障碍,还不如先不管什么文体而放开手脚学写作文。

再作家们的散文作品,形散神不散,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写着好就怎么写,需要记叙就记叙,需要描写就描写,需要说明就说明,需要议论就议论,是那么活泼,充满灵性。
问题是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几乎都是把记实作文当做了记叙文,就连中年级和低年级都以记叙文为标准。这样做恐怕不合适吧。不顾学生的实际拔高了要求,有“尊重、体谅、帮助”吗?结果会毁了孩子们乐于习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造成他们“认识自我”人格的严重缺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人人都乐写、能写的作文,准确把握各学段的目标要求实在是太重要了!

4. 以课标规定的“保底目标”为基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过去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是应该达到的要求,现今的“课程标准”却规定的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也就是“最低标准”,或者说“保底目标”。这种变化,就把“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了课程标准之中。我们应该以课标规定的“保底目标”为基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课标”按学段提出了习作目标,指的是学段结束以后达到的标准。我们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学段目标分解到每个学期。这里我提出自己设计的第二学段习作目标,给大[www.61k.com)家做参考。这里没有用具体的教材做依据。

三年级上学期目标: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学习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学习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努力做到语句通顺。

3.学习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继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三年级下学期: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继续学习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努力做到语句通顺。

3.继续学习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继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四年级上学期: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努力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努力做到语句通顺。

3.基本做到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继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四年级下学期: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努力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语句通顺。

3.能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继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以课标规定的“保底目标”为基准,从低到高地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作文评分标准,就是实实在在地尊重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作文的实际,尊重他们“认识自我”的人格形成,体谅他们学习作文的差异和困难,确定了帮助他们的主要内容。

本文标题: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确认企业的目标顾客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982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