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翰林院庶吉士-仇效忠翰林院庶吉士

发布时间:2018-02-14 所属栏目:翰林院侍讲学士

一 : 仇效忠翰林院庶吉士

汉书教习编辑嘉庆12年(1807年),丁卯科,仇效忠广东乡试考取举人。嘉庆20年(1815年), 仇效忠上京考取觉罗官学教习资历, 钦取第6名,并开始充任正白旗觉罗学汉书教习。历主广东广州、南海、惠州、东莞、宝安、阳江等地讲席。

2翰林院庶吉士编辑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戍科,仇效忠上京殿试并考取进士,参加殿试三甲,朝考后道光皇帝钦点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文渊阁效理。仇效忠历任国史馆誊录,敕封授朝议大夫。道光皇帝曾下圣旨在仇效忠家乡建造翰林牌坊,故居官堂村受“太史第”门匾。

3地方任职编辑

道光9年(1829年),仇效忠奉朝廷之命出守地方为官,先任贵州省定县知县,此后,因政绩好而先后升任贵州兴义府、石阡府、怀仁府等地任知府。仇效忠从政多年,廉明正直。当他在兴义府离任时,接替他的张某到任后,鱼肉人民,以致乡民怨声载道,纷份要求仇效忠回任。朝廷经明察暗访,果真如百姓所言,遂任仇效忠回任兴义府知府。当地名士、百姓闻悉,互相道贺,并于府门、城门以及百姓住户门边纷纷贴上“仇府回来天有眼,张官不去地无皮”的迎联。效忠回任,即日视事,复查旧案,发现一姓黄的钦州小董人被判为死刑,待批下即行刑。而黄某还不知犯了什么罪。效忠复查后,发现原判为勒索财物不得而枉判黄为死刑的,于是马上撤消原判,把黄某释放回家。至今黄某后代人,嘱子报孙,非当年仇效忠明察,没有他们子孙今日,还对仇家后代铭记、恩报。

仇效忠在外为官多年,当他告老回乡省亲时,父母问他:“儿一生为官所得几何?”效忠曰:“为民而乐事赚得两袖清风。”效忠为官简易公平,体恤士民,治内政通人和,安居乐业,深受百姓拥戴,有卓著政声。

4书院掌教编辑

道光27年(1847年),古稀之年的仇效忠老骥伏枥,从官场退休后接任浙江西湖书院掌教,培育良材。之后转任广州越华书院,并在广东多处书院做过讲学,教书育人。1854年,仇效忠在林则徐曾经在这里指挥过“鸦片战争”及“虎门禁烟”的广州越华书院,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

5灵山一点翰编辑

仇效忠为官清廉,享誉一方,是家乡灵山县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灵山人也为之骄傲,又因仇效忠是清朝时灵山县唯一的翰林,也因此被家乡灵山人带有地方特色的誉为“灵山一点汗(翰)”。

6相关事件编辑

三匾四名人小村威水史

高明荷城街道文物普查发现道光皇帝钦点牌匾

珠江时报讯,记者昨日从高明区荷城街道了解到,该街道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座建于清代、保存完好的三进两廊两天井宗

祠,更为难得的是,宗祠大堂悬挂有三块极具文物价值的牌匾,其中一块为道光皇帝“钦点”。有关部门称,要加大对这座宗祠的保护力度,并将三块牌匾申报为市级文物。

宗祠设宴会厅

这座宗祠,是荷城街道王臣村委王臣村仇氏宗祠。该宗祠建于清代,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三进两廊两天井,分左、中、右三路进入,属单檐硬山式建筑。墙由青砖砌成,檐柱为花岗岩,金柱用东京木,天井石板铺砌。巡廊两边,壁画争辉。门口,一对石狮子把守,并有一块已断掉的旗杆夹,上刻“进士”字样。祠前小广场,野草萋萋,远处是汪汪鱼塘、幽幽绿野,一派田园风光,将古祠衬托得更加古色古香。

村长介绍说,宗祠三进各有所用,前进主要用于通行,中进既是祭祀厅又是功德厅,“光荣榜”上刻有功名之人。后进当宴会厅,三间“包房”,主要让村里德高望重以及年长的人就坐。请宴时,论尊排辈按序入席,可以不受外面的喧哗打扰。宗祠始建至今,一直作宗族聚会、婚嫁喜庆场所,没作任何改建。

大堂三匾争辉

宗祠最有文物价值的,是悬挂在中进大堂里的三块牌匾。

  纪念仇效忠的祠堂

最威水的,是道光皇帝“钦点”的牌匾。该匾悬挂在宗祠中厅正中横梁上,长1.7米,宽0.6米,厚0.03米,是上等杉木板所造。牌匾红底金字,很有活力,上刻:“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仇效忠道光戌科。”据记载,仇效忠是清代进士(文),道光六年,朝廷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贵州兴义石阡知府。

文魁木匾,悬挂在神坛左边横梁上,长1.7米,宽0.6米,厚0.03米,上刻“文魁仇葵忠、仇臣忠,道光未科”, 红底金字,十分醒目。据记载,“仇葵忠是清代举人,王臣人灵山籍,三水教谕。”“仇臣忠是清代举人,王臣人灵山籍,甘肃宁明州知州。”

武魁木匾,悬挂神坛前右边横梁上,长、宽、厚与文魁木匾一样,红底金字,上刻:“武魁仇开镐,甲午科。”据记载,“仇开镐是王臣人,灵山籍清朝武举人。”

申报市级文物

荷城街道文物办陈带容老师称,三进宗祠,在高明比较少见,一般都是两进的多。王臣村仇氏宗祠,建筑风格颇具岭南特色,建筑艺术精湛细腻,由于一直有专人管理,保存完好,从建筑学角度来说,就已经很有保护价值了。而大堂里的三块牌匾,均为清代朝廷钦赐,其中一块为皇帝“钦点”。三匾字体清楚,保存得当,对研究名人名事,探究清代的科举制度,均有很强的文物意义。“过后,我们准备将三块匾牌申报为市级文物,并加大对宗祠的保护力度。”

据了解,文魁牌匾,在高明别的村也有出现,但武魁牌匾确是第一次出现。三匾聚于一祠,昭示4个“名人”。辉煌村史,让王臣村村民感到骄傲。村民也非常希望该宗祠以及里面的匾牌能成为被保护的“文物”。

“www.61k.com。

二 : 王念孙简介 清朝文学家翰林院庶吉士王念孙介绍

王念孙简介:王念孙(1744年——1832年),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

王念孙之父王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雍正二年(1724年)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官至吏部尚书,曾延请戴震为念孙授读,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尽得其传,《清史稿》有记载:“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其于经,熟于汉学之门户,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分古音为二十一部。于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书韵表》亦见及此,其分至、祭、盍、辑为四部,则段书所未及也。念孙以段书先出,遂辍作。”年二十余,与李敦贾田祖晨夕过从,饮酒歌诗,质疑问难,又常与刘台拱、任大椿、程瑶田书札往来,研讨古学,阐发叔重,康成阃奥,翁方纲赠以楹联云:“识过铉锴两徐而上,学居后先二郑之间。”可谓颇得其实,可见王念孙青年时所诣已如此高深。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二十三,得江永《古韵标准》读之,始知顾氏所分十部,犹有罅漏,旋里后取三百五篇,并参改《楚辞》、《淮南子》、《易林》等书用韵,反复寻绎,始知江氏之书,仍未尽善,遂以已意重加编次,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同时,对古书中文字的假借、声音的通转,都深有体会。

作为徽派朴学的嫡系真传大师,王念孙运用就古声以求古义、从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参逆而不墨守的方法和态度,从事训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不重音,王念孙针对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时间,采取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详加考证,就古声以求古义,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遂写成《广雅疏证》,该书颇具创见,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自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其子王引之“大人之治经也,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盖熟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者也。”

三 : 翰林院庶吉士


清代制度,翰林院设庶常馆,凡新进士擅长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称为庶吉士。

   翰林:清廷里的"大秀才"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就是清乾隆年间由翰林院负责编修的,总纂官是翰林出身的学者、文学家纪昀,编书的机构四库全书馆就设在翰林院内,《康熙字典》的编纂者也都是翰林或翰林出身的人。翰林还要担任全国科举考试的考官。

  翰林院署

  在今北京东城正义路迤北向西拐弯的地方,明清时,有一处官署,叫作翰林院。从日本人画的《唐土名胜图绘》上看,翰林院的规模很大,厅堂巍峨,花遮柳护,御河从旁流过,一派庄严而又清幽的景象。

  翰林院又被称为玉堂署。早在唐代,内廷中就设有翰林院,但翰林院作为外朝官署,则始于明代。在明代,翰林院掌管制诰、修史、图书、文翰等事务。清沿明制,也设有翰林院,主要掌管编修国史,为皇帝写起居注,为皇帝讲解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翰林院的主要任务,实际是充当皇帝的政治军事秘书和文翰侍从。此外,翰林院还要在上书房给阿哥们(诸皇子)讲课,并负责检查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官学等皇家八旗子弟学校学生的功课。翰林院还要负责编纂和校订图书。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就是清乾隆年间由翰林院负责编修的,总纂官是翰林出身的学者、文学家纪昀,编书的机构四库全书馆就设在翰林院内,《康熙字典》的编纂者也都是翰林或翰林出身的人。翰林还要担任全国科举考试的考官。明清科举制度极盛,府县有府试、县试,省有乡试、院试,全国有会试。在这些考试中,翰林担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清代的学政是掌管一省教育和科考的最高长官,也多从翰林中选派。著名的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当过乡试的正考官,又当过广东学政。

  翰林院设置的官职有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下又设有侍讲、侍读、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职。其中掌院学士是翰林院的负责人,一般由内阁大学士充任。担任翰林院的官职的人,一般统称翰林官,简称为翰林。

  翰林一称的本义,是指文翰荟萃的所在,李善注《文选·扬雄〈长林赋〉》云:"翰林,文翰之多若林也。"所谓文翰,即文墨、文章之意。翰林作为官名,说明其充任者都是精通文墨之事的士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大秀才"。所以,可以说翰林这一官职是"才子官"。清朝皇帝也一向是把翰林院作为"储才"之地的,凡是进翰林院任职的,都必须是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者。状元按规定要入院当修撰,榜眼、探花要入院当编修,进士中的优秀者为庶吉士(即取得翰林官的预备资格),要先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深造,三年期满,考试优良者可授以编修等职。由于庶吉士当翰林都是皇帝亲笔勾定的,所以民间称此为"点翰林"。

  翰林院在清代被称为"人文之渊薮",其中聚集过许多人才,可以说这里是清朝的学术文化中心。比如大学问家、思想家戴震,文学家法式善、蒋士铨,历史学家钱大昕、赵翼、王先谦、王鸣盛,文字训诂学家王念孙,音韵学家孔广森,诗人袁枚,大编辑家、古籍专家陈梦雷等,都曾在翰林院里任过职。在翰林院里任过职的,还有不少著名的政治人物,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邓廷桢都当过翰林院庶吉士和编修,戊戌变法时期,向光绪帝推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到军机处任职的徐致靖当过翰林院侍读学士,支持过戊戌变法的文廷式也当过翰林院侍读学士。此外,湘军首领曾国藩、淮军首领李鸿章、守旧派领袖人物倭仁和徐桐,也都当过翰林官。清末,不少海外留学归来,具有西学知识的士人也进入翰林院,俗称为"洋翰林",他们给古老的翰林院带来了全新的知识。

  在清代社会中,当翰林是非常荣耀的。这不仅因为当了翰林便说明自己已成为当时知识界的一流人物,更重要的是能够受到皇帝的赏识和恩宠,而且在官职上还可能进一步升迁。清朝皇帝常常亲临翰林院与翰林们欢宴,并时常邀请翰林们到西苑三海之一的南海赏花和欢宴,名曰"太液赐宴赏花"。翰林如果故去,可以谥以非常荣耀的"文"字,而非翰林出身的人则不能享受此殊荣。由于受到皇帝恩宠,翰林们常有一种飘然成仙的得意心情。在官场中和社会上,翰林被人们羡慕地称为"玉堂仙"。翰林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名望,非常珍视,总希望能够传代--"诗书继世长",世代当翰林。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当了翰林,就想把孙辈鲁迅兄弟也培养成翰林,为此在家中挂起一块刻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字样的匾额。但鲁迅没有走这条升官发财的科举之路,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路,最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本文标题:翰林院庶吉士-仇效忠翰林院庶吉士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484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