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3-29 所属栏目:祈望剧情

一 : 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参考答案

其基本内容主要是佛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

佛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M=∑V*E.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这个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佛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

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激励过程中,一条途径是研究人们需要的缺乏,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找出人们所感觉到的某种缺乏的需要,并以满足这些需求为动力,来激励他们从事组织所要求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条途径是从个人追求目标的观点来研究个人对目标的期望,这就是期望理论.依照这一条途径,则所谓的激励,乃是推动个人向其期望目标而前进的一种动力.期望理论侧重于“外在目标”.需要理论着眼于“内在缺乏”.本质上这两种途径是互相关联和一致的,都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在于:实现外在目标的同时又满足内在需要的满足.

不过,期望理论的核心是研究需要和目标之间规律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

这就是说,一个人已受他心目中的期望激励.

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内心已经建立了有关现在的行为与将来的成绩和报偿之间的某种联系.因此,要获得所希望的行为,就必须在他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及时地给予肯定、奖励和表扬,使之再度出现.同样,想消除某一行为,就必须在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予负强化,如批评惩处.

这和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关系.

二 :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基本内容,不是主要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是基本内容,不是主要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

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M=V.E)

M代表激发力量的高低,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V代表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1≤V≤1)。

E代表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0≤E≤1)。

三 :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一、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www.61k.com)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发展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历史根据: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理论。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 1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www.61k.com]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四、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第一、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这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这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

第三、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论断。这就是党的十四大所概括的9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后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进一步概括的16条。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构成了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有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www.61k.com)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而不是在别国的运用和发展。

六、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先搞清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涵义。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具有先进性的实践主体对待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所运用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其中包括对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因为: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构建的基本方法论。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 第三、还因为邓小平在新的形势下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了新的阐述。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而解放思想的目的又在于实事求是。)。

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意义是什么?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论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这个概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这一概括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 3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

第二、这一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www.61k.com]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三、这一概括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

八、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之所以取代资本主义,就在于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都曾明确表达过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的观点。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须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重新被确立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臵,真正实现“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九、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第一、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www.61k.com)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办一切事情,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高度概括。

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十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战略对策各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最简明的话来概括,就是“社 5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会主义现代化”;如果说得展开一点,那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www.61k.com)

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是1987年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在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1世纪的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次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是:

1、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3、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台阶式”发展思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

转变)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等问题的一种反思。)

6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十二、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当代中国改革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1、 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人民贫困、国家落后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改革。[www.61k.com]

2、 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改革。

3、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前进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只有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辨证关系。

1、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2、 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要把改革的力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十三、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接互补,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衔接。对外开放是我们优化资源配臵,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 完成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要求我们对外开放。

2、 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要求对外开放。

7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3、 实现工业化,完成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化要求扩大对外开放。[www.61k.com]

4、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

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十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必须:

1、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十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原则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实行多种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的收入外,还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经营收入,按资分配的收入。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重申: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十六、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在《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文中明确阐述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他指出:这包括两层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消亡。

邓小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于1979年3月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

8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1、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www.61k.com)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要求经济和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求在政治上有与此相适应的民主权利。民主是社会主义在政治上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政治上的体现。

2、 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要完成现代化建设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民主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当然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3、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必须坚持,不能动摇的。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建设,它同时还包括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优越性也绝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它还应该体现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在思想文化方面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其他方面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十七、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构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政治实践活动中构成的文明成果,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 9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www.61k.com]

十八、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是什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

1、 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我们面临的重要使命,其中就包括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积极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开发调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经由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历史形态,根据社会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的发展也经由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一直到封建社会;第二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第三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现实基础。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会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由于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只是人实现自身活动所需要的形式和手段,所以应从人的发展视角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水平。

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当前,我们所进 10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www.61k.com)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 十九、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含义及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途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基本内容包括:

1、 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2、 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

3、 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二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

1、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首先和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2、 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

命运的重大问题。新时期实现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要继续坚定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

3、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因为:

1、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2、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3、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三个代表”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1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12

四 : 孔子的名言论语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名言

论语的主要内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 20篇,计有《学 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 路》、《宪问》、《卫灵公》、《李氏》、《阳货》、《微子》、《子张》、 《尧曰》。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 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 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 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 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 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 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 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 孔子的道德现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 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 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 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 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 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 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

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 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 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 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扫“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 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 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已复 礼为仁”;三是“仁者人道”。郭沫若《在十年批判书》中说过: 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 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 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 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 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五 : 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产品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财政收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理论。[www.61k.com]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政府经济职能的源泉。

公共产品的特征

消费的非竞争性

私人产品的消费具有强烈的竞争性,某一个人占有某项产品时就排除了其他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后,任何人都可以消费,任何消费者不影响其他个人对同一公共产品的消费。 消费的非竞争性包括:

(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Internet网等)。

受益的非排他性

私人物品只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除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是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免费搭车”现象。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为不同的人所占有消费。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产品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具有集体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www.61k.com)公共产品的效用上不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实际上是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延伸。公共产品在消费上的被动性和强迫性。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使得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无法遵循商品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具体地讲,在市场机制下,每个决策者都面对着一定的价格体系进行选择,已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人们在消费公共物品的过程中不需要像购买私人物品一样像供给者支付享用公共产品的代价,每个人都相信他付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那么,他就不会有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从而产生了“搭便车”问题,公共产品的投资无法收回。所谓搭便车,就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某些个人虽然参与消费,但是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现象。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产生了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的情形,即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缺少一种协调的刺激机制,以致个人都倾向于给出错误的信息(即说谎),自称在给定的集体消费中只享有比他真正享有的要少的利益,以求产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利的结果。然而,由于每个人对公共产品都显示出较低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每个人都采取搭便车的策略,因而营利性厂商提供公共产品的收益和数量便无法确定。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是某一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平衡。(www.61k.com)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产量、价格由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需求曲线应与该产品消费方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该产品生产方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这样,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二)公共产品的定价

公共产品价格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成本、利润和国家税金。成本也即生构成价格的因素以外,影响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和国家经济政策。

市场供求关系是影响公共产品市场价格的直接因素。它对市场价格的作用主要通过商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来实现。当市场供给的产品量多于市场需求量,即供过于求时,处于买方市场,价格下跌;当市场供给的产品量少于市场需求量,即供不应求时,处于卖方市场,价格上涨;只有当市场供给量等于市场需求量时,市场价格才处于均衡价格。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是影响公共产品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市场上应当流通的货币量由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商品平均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决定。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对商品价格的作用与商品市场供给量对商品价格的作用恰好相反。当市场实际上流通的货币量多于应当流通的货币量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商品价格就会上升;当市场上实际流通货币量少于应当流通的货币量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上升,商品价格就会下降;只有当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币量等于应当流通的货币量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才等于货币的实际价值,商品价格就等于商品价值。(www.61k.com)

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公共产品价格的综合因素。它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方针和准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它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有三个途径:第一、影响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第二、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直接影响商品价格。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

1)纯粹公共产品:同时具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的特征。

(2)准公共产品:广义的准公共产品和狭义准公共产品。广义的准公共产品又称混合产品。

边际拥挤成本是否为零是区分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重要标准。

混合产品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又称部分竞争性产品

狭义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利益外溢性的产品。

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是非竞争性的两个必要条件。

纯粹公共产品与纯粹私人产品的区别

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即使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初衷是只提供给某一特定的个人,其结果也会使该社会的所有人享受广泛的外部效益。[www.61k.com)

纯粹的私人产品,就指的是那种只向为其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提供的,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并很容易将未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产品。纯粹的私人产品的市场交易,既不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也不会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本文标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210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