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小白的趣事

发布时间:2018-03-01 所属栏目:物理小故事

一 : 小白的趣事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一首诗,多愁善感,对月相思;青年是一匹马,撒蹄扬欢,心在天涯;中年是一壶酒,浓烈甘醇,回味良久;老年是一杯茶,平淡如水,落尽繁华。

  我家的小白,白白的绒毛,加上几匹黄毛,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大大的耳朵,一副可爱的脸孔,让人爱不释手。很多人都以为她是一只吉娃娃,可惜不是她只是一只普通的小狗。在她犯错误时,我要打它,每当你靠近她时它总会绕在你身旁,在那你身上撒娇,让你不舍得打它。

  今个儿一早,我吃完饭把饭碗拿去厨房给妈妈洗时,看见小白正狼吞虎咽地吃着,妈妈煮得香喷喷的米饭和肥硕的大肉。心想:这小白几天没吃饭呀?吃个饭用的了这样吗?又没人跟他抢的。哎!没办法,谁叫她是只狗呢!

  不一会儿,小白吃完饭了,我让她到窝里去休息一会儿,等一下我去跟她玩游戏。小白一听,有人跟他玩,便赶紧去窝里休息了10多分钟。“小白,小白,快来玩呀”!我这么一叫小白立刻就过来了,我们便开始了游戏。

  这个游戏叫:我丢球,小白捡球。letgo“小白,快捡球”我大声地叫小白把球捡起来给我第二轮游戏开始了。我把球抛出去,只见它摇了摇尾巴,穷追猛打,张开大嘴咬住球,在摇着尾巴回来,坐在地上,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我,尾巴使劲摇,我就会把球抛出去玩得不亦乐乎。

  不一会儿,我们便玩累了,小白累的走都不想走了。我把小白抱回了家,奖励她一些狗粮。她马上就把它吃完了,我也去房间睡了一会儿。

  童年如一朵朵浪花,最耀眼的是那朵最纯洁的;童年似一弯明月,无穷地变换着姿态;童年如一滩沙砾,更璀璨的深藏其中。童年像天空中的繁星,一眨,眨出一个个神秘的故事;童年像海边的海螺,一传,传出一阵阵动听的歌声;童年像一只船桨,一晃,晃出一个个动人的童话;童年更像蒲公英,一把把小伞连绵起伏,飞翔。岁月一点一滴地流逝,童年变成了一片回忆,带着我飞向浩瀚的天穹。

  小狗的童年也如此哦!

 

    四川眉山仁寿县华兴中学初一:王艺岚

二 : 物理小故事: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 。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在他 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 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 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 发明几个丁氏定律!”中学毕业后, 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 进密执安大学,于 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喻道:“在雨季,一个象波士顿这样的城市, 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 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 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 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自1977年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象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来源:环球物理


三 : 物理课堂中的小故事

课程改革以其坚定、踏实的步伐向前推进,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从开始的不理解,慢慢地接受,到如今已初尝其中的快乐。回顾走过的路曲曲折折,心中有许多感慨和体会:随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我也拥有了一份满足与兴奋。

故事一:

在“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坐在赣州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你非常想知道火车运行时的速度,那么你会想出哪些办法?”学生们都兴奋起来了,大家纷纷尝试。他们的想法很多:

方法一:“找列车时刻表,查找赣州与北京的距离,再计算平均速度。”

方法二:“找地图,计算赣州到北京两地的距离,再记录列车的起始时刻和终了时刻,计算平均速度。”

方法三:“询问火车司机,可以知道瞬时速度。”

方法四:“先查阅资料,看看有没有过桥、过隧道的时候,事先知道桥长或隧道长,也可以计算列车的平均速度。”

学生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门,而且不等老师评价,同学们之间互相评价起来,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应该怎样改进等等。

学生们将几种大家都认可的方法总结出来后,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接着让他们谈出“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过程与方法,而且很自然地解决了关于过桥、过隧道的计算问题。初步创设出学生构建知识的良好氛围,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与所学知识有效整合。曾经,我们紧握着严谨的学科知识,将其塞给学生,希望他们从中体会知识的精妙之处,但是结果却吓退了许多学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在物理的学习中感受到亲切。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应在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拓展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兴趣人手,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帮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入到科学世界的研究中来,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故事二: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很浅显的,甚至仅是了解几个要素的名称,而对于到底什么是“科学探究”,很多学生都懵懵懂懂,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我尝试过把一个探究课题完全交给学生,结果出现了较混乱的情况,很多学生不太明确自己该干什么,结果就是他们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用“小探究”代替“大探究”的方法,即只就探究中的某个要素进行探究和讨论,而不是要求学生会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从局部探究逐步过渡到全程探究。

在探究“水的沸腾”活动中,我提出:“水在沸腾时有哪些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绕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接进入实验与收集证据的环节,并且这是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个环节。由于本实验操作简单,且类似于家里的烧水过程,所以学生马上全部进入实验状态。关于气泡的上升问题,有的同学说气泡上升时,体积变大,有的同学说气泡上升时,体积变小。怎么办?让他们继续认真观察,再下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在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有何变化?”实验后他们得出了“温度计示数不变”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的同学认为是温度计出了问题,我建议他们重新更换温度计或者干脆用两支温度计同时观察,有的同学认为是加热的时间不够,我建议他加热时间长一些,同时引出另一个问题:“为了节约能源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由于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得心应手。

经过几个小探究过程后,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提高,并感悟到了科学探究也不是很难做的事情。

首先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尽管在这里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训练,但是已经通过实验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采用了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故事三:

“声音的产生”一节课上,我课前准备了一叠硬纸、几个气球、音叉、水盆等放在了讲台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并且尽量把实验结果放大。

学生跃跃欲试,这一叠硬纸,有的学生撕纸,撕来撕去甩上了纸炮,互相比谁做的纸炮甩出来声音大。那几个气球可遭殃了,被吹大了后破裂,教室里响起了乒乓声。音叉被敲动后,它的振动情况不明显,怎样将它的振动效果放大呢?学生不经意地将振动的音叉往水盆里一放,水花飞溅……

学生课后总结这节课玩得真过瘾,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培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将“声音的产生”这个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具体的体验,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没有对此产生异议。

开拓者的路都是艰辛的。设计新的教学思路,知识的充电,常使我疲惫,但学生的优异表现,课堂的积极踊跃又使我备受鼓舞。艰辛伴随着快乐,艰辛是快乐的前奏。在新课程实施中,我努力实践着、全身心体会着,并为此快乐着……

来源:谢冬英物理工作室


本文标题: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小白的趣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2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