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陈晓鲁粟惠宁-他乡遇故知-----2012年5月29日再次与粟惠宁大姐陈晓鲁大哥欢聚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发布时间:2017-11-25 所属栏目: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一 : 他乡遇故知-----2012年5月29日再次与粟惠宁大姐陈晓鲁大哥欢聚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粟惠宁 他乡遇故知-----2012年5月29日再次与粟惠宁大姐陈晓鲁大哥欢聚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当然要和远道而来的朋友合影留念

粟惠宁 他乡遇故知-----2012年5月29日再次与粟惠宁大姐陈晓鲁大哥欢聚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给小鲁哥来张大特写,我抢的镜头,呵呵
粟惠宁 他乡遇故知-----2012年5月29日再次与粟惠宁大姐陈晓鲁大哥欢聚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为我们的再次相聚干杯

海鲜大餐
粟惠宁 他乡遇故知-----2012年5月29日再次与粟惠宁大姐陈晓鲁大哥欢聚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为我们的相聚共同举杯,举杯,再举杯!

这时来到了我居住的城市安特惠普左二:小惠姐 左三:我老板 左四:本人左五:小鲁哥




二 : 陈毅之子陈晓鲁妻子粟惠宁是大将粟裕之女陈晓鲁简历

  1940年春,陈毅和张茜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地江苏省溧阳县水西村结婚。新郎是名震一方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新娘是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演剧队和歌咏组的成员。丈夫是英俊潇洒、具有诗人气质、文武双全的将军,妻子是丽质天成而又才华出众的进步女性。他们的结合,是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伴随着血与火写下的动人的爱情诗篇中的一章。

  陈毅的爱情姗姗来迟,到了年近四十岁才有了家室。他从18岁赴法勤工俭学后即开始浪迹四方、走南闯北的生涯。除了环境的险恶使他投身革命后在个人感情上不得不做出牺牲外,他在选择终生伴侣时的谨慎也是促使他“晚婚”的重要原因。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气概和郑重严肃的婚恋态度,使他获得了终生的爱和幸福。  

  刚满18岁的张茜嫁了1个“大丈夫”,也曾引来一些议论,有人认为彼此年龄差距太大,相互难以沟通和理解。张茜听后付之一笑,她说:“年龄差距不是主要的,我感觉学问和政治水平远不及他。我要和他相称,成为伴侣和助手,只有发奋学习,才能缩小差距。……我在各方面都要甘当小学生,拜他为师,从头学起,努力做到基本相称。”聪慧的张茜不断地改变和提高着自己,使自己日俱魅力,赢得了陈毅终生不渝的爱。

  陈毅与张茜共生有三子一女。长子陈昊苏生于1942年,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曾担任过北京市副市长、中国广播电视部副部长,现为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次子陈丹淮,生于]943年,1961年高中毕业,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大学毕业后到部队从事国防科技工作,现为国防科工委大校军衔的科技部副部长。女儿陈珊珊,生于1950年,现在国外留学。陈晓鲁是陈毅和张茜的第3个儿子,生于1945年的苏北解牧区。他生下不久,就与爸爸分别,由妈妈带着他和2个哥哥住在山东某解放区,后因国民党军队发动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她母子4人又被迫撤往当时由苏联红军驻防的大连,当时共产党军队没有海军,从胶东撤往当时由苏联红军驻防的大连,只能趁着黑夜抢渡,情况非常危险,但她母子4人总算是平安到达。

  解放后,陈晓鲁先随爸爸住在上海,读小学。1954年随出任国家副总理的爸爸迁居北京。爸爸和妈妈都因忙于外交事务,经常出差在外,因此,全家相聚的日子很少。尽管如此,陈毅也没有放松过对孩子们的教育。陈晓鲁在《爸爸的故事》一文中曾回忆:“平时,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我也从不敢向父母提什么分外的要求。这么多年,我只求爸爸为我办过一件事:我上初二时,老师要我请爸爸为校运动会题词。我想丁多时,真不敢向爸爸开口,在他的门口几次欲进又退。最后还是爸爸看见了,叫我进门问清缘由。他像是看穿了我踌躇的心理,格外和蔼地说:‘儿子的要求一定要办到。’第二天,他亲自把题词交给我,还说:‘不满意的话,还可以重写!’当时我高兴得真想跳起来啊!”1961年夏,陈毅给子女们写过几首诗,其中之一名《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中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后辈们的殷切期望。

  1966年,陈晓鲁在北京第八中学读高三。晓鲁勤于思索,肯动脑筋,从不随波逐流。由于他品学兼优,又能和同学平易相处,颇受同学的拥戴。6月,“文革”爆发,陈晓鲁被选为校革委会主任。8月,北京中学出现“红卫兵”。当时流行“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观点,极力鼓吹“血统就是无比高贵”。陈晓鲁由于不同意这一观点,故当时未加入红卫兵组织。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检阅红卫兵,还亲自佩戴红袖章表示对红卫兵运动的支持,陈晓鲁出于对领袖的崇拜,也加入了红卫兵的行列。

  最初,北京中学红卫兵的参加者,多是所谓“红5类”,并推选一部分“从里到外都红透了”的高干子弟当领袖,陈晓鲁也不例外。这些不谙世事的中学生,盲目造反,大破“四旧”,陈晓鲁亦加入到这支造反队伍之中。而不久他十分尊敬的爸爸陈毅元帅也成为被打倒的对象,于是他感到迷惑。爸爸光明磊落,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过不朽功勋,怎么会成为”叛徒”、“走资派”呢?他在茫然之中退出了造反派的行列,从此逍遥起来。说起“文革”前期的情况,陈晓鲁说:“我做过错事,但并不违心,这是当时教育的结果。但我反对打人,为制止学生打人,我甚至挨过打。”

  1968年,周恩来总理将陈晓鲁送到东北部队中当兵,实际上对他进行保护,以免遭受林彪、“四人帮”对陈毅元帅后代的迫害。陈晓鲁在部队表现很好,根据与周总理的约定,他一去就是3年,从没有给爸爸写过一封信。1971年林彪集团的阴谋逐渐败露,长期处于逆境的陈毅同志开始获得比较公正的待遇,不幸的是,刚出现一线希望时,他又染病在身,且是令人震惊的肝癌。3月,沈阳部队司令员准许陈晓鲁回北京探亲,疾病的阴云笼罩着他的一家。“9·13”事变后,林彪摔死于蒙古温都尔汗。对于晓仟一家来说,本应是天大的喜事,但由于爸爸再次发病,医治无效,于1972年1月6日逝世。1975年,陈晓鲁被选派到南京大学,成为当时的“工农兵学员”。同年,与爸爸的老搭挡国防部长粟裕大将的女儿结婚。

  “文革”结束后,1979年他继承乃父的事业,进入外交工作部门,被派往中国驻英大使馆工作,出任副武官。他在英国工作了4年半,读了不少书,积累了很多知识。说起外交生活,陈晓鲁说:“从工作上说,它促进了两国军队关系的发展和交流;另一方面,出去看看眼界开阔了,想问题的方法也变了。原来以为英国军队的官兵关系很恶劣,实际上比较融洽,军民关系也是不错的。”

  从英国回来后,他一直在1个民间学术组织--战略研究会任职,被聘为高级研究员,潜心做学问。陈晓鲁不仅在专业上有较高造诣,而且由于受爸爸熏陶,文学功底也不错。陈毅逝世时,他们兄弟都做诗纪念,其中以晓鲁的两首诗最为精练而情深。

  第一首为七绝:

    五年忍听千夫啐,一死难得万人泪。

    且喜碧血润中华,磊落平生应无愧。

  第二首为七律:

    三月分春梦也痴,年年忆母正当时。

    弃家抗日追苟灌,继志理诗等惠姬。

    两载书成多少血,一身扶病万千思。

    傲霜凌雪春蓝好,笑殊青松绝世姿。[www.61k.com]

  陈晓鲁对仕途看得很淡,他常讲,做官要无愧于心,无愧于人,这实在很难,因此不想做官。“走自己的路,做事靠自己”,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他现在庄在北京东城一座老式的四合院里,这是其老丈人粟裕大将的旧宅,他一家在这平民化的生活中过得十分安逸。

陈晓鲁简历:

  陈晓鲁(1945—),四川资阳市乐至县人。陈毅和张茜的第3个儿子,妻子粟惠宁是大将粟裕之女,197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武官系,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国防副武官。目前是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人事代理单位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晚年生活

  陈晓鲁对仕途看得很淡,他常讲,做官要无愧于心,无愧于人,这实在很难,因此不想做官。“走自己的路,做事靠自己”,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他现在庄在北京东城一座老式的四合院里,这是其老丈人粟裕大将的旧宅,他一家在这平民化的生活中过得十分安逸。

本文标题:陈晓鲁粟惠宁-他乡遇故知-----2012年5月29日再次与粟惠宁大姐陈晓鲁大哥欢聚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266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