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青菜萝卜-“青菜”、“萝卜”和月亮

发布时间:2017-10-29 所属栏目:语文相关教案

一 : “青菜”、“萝卜”和月亮

 

                                        宁波市北仑区霞浦中学  王炯

 

引言:                

                           

     新课程在“阅读目标上”强化了感受性、体验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独立判断,求异创新。《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理解也是“一家之言”,也是有阅读差异的,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它,切不可唯“本”是从。

背景:

     这是一堂公开课,执教者不敢怠慢,即使是对《白兔和月亮》这样的短文,都作了深入的钻研。可能是执教者生怕在知识的传授上有误,而过分的依赖《教学用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这堂原本可以“出彩”的公开课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过程描述:

     上课伊始,老师在学生的“默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a.在拥有月亮之前,白兔赏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b.在拥有月亮之后,白兔赏月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能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学生纷纷发言,答得也很准确。如“白兔在得月前是‘心旷神怡’,得月后是‘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教师听罢,不由得喜形于色。后来教师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白兔得到的如果不是“月亮”,而是“青菜”、“萝卜”,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学生在经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后,踊跃地举起了手。有位同学说:“白兔得到的若是青菜萝卜,它不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这些东西太平常了,即使是丢了,还会再一次拥有的。”另一位同学马上站了起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假若白兔是在饥饿的时候,得到了一把青菜或一株萝卜,它肯定很担心失去这些充饥的食物,说明它同样会产生得失之患。”

教师听罢后一位同学的发言,摆摆手示意那位同学坐下,然后郑重其事地说:“刚才第二位同学的发言讲的仅仅是特殊的情况,而第一位同学的看法才是正确的。月亮对于白兔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配拥有,所以得月后才产生了无穷的得失之患,一把青菜或一株萝卜,它肯定是不在乎的。这则寓言就是要告诉我们,拥有了不配拥有的东西,就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学生们听了老师的小结,有的表情木然,忙着低头记笔记,有的则面露困惑不解之色。这时,听课的教师之中有几位不太守“秩序”,窃窃私语起来,好像是在议论执教者的这一“结论”有些失之偏颇,也可能是议论教师这样对待学生的发言未免有些武断。这些情况全被善于察言观色的执教者尽收眼底,她的表情马上起了变化,露出些许惶恐和不安。以致于下面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零乱无序,语言表达也有些语无伦次。我在听课席上暗自思忖:该教师虽没有拥有巨大的财富,但由于担心讲错内容,担心课上得不成功,而生出了许多得失之患,从而乱了方寸,使课堂的调控出现了失灵的情况。

反思与讨论:

1、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上还是很成功的。但教师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漠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导致了教学的失败。《教学用书》在帮助教师备课方面的确起了“拐杖”的作用,但它绝不是“靠山”。本课的执教者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而被教参束缚了思想,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单一的学科教材,使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教学的“法律”。不少教师把教材和教参奉为圣经,惟其规定的教法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成了教材的奴隶。他们面对教材和教参,不敢甚至不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原本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成了“一言堂”,原本就富有创造活力的学生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心理教育功能缺失,创造潜能也随之被压抑、摧残。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材观。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也只会“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应当认识到: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和教参应该成为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我们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教师不能只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更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是 “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 “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更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课堂上那位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声音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最真切的。教师必须予以认真对待,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才能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以实现人的创造价值。因此新的课程观把教学过程 看成一个“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对话的过程,提倡在平等、真诚、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进行自由、随意、不拘一格的交流。学生与教材中的文本对话,与权威真理、大师名家对话,倾听先哲的教诲,然后发问、诘难,与各种声音交谈、争辩;一旦会意,便欣然有得。“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以增进学习效率。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 ,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才能轻松驾驭“新课堂”,才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新教材在选文上加强了思想性和文学性,充满了人性、人情、人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在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引领学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观的有益启示,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虽然短小,但含义深刻。执教者本可以利用学生发言中的不同看法,让同学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深入的讨论,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但执教者拘泥于教材,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错失了一个育人的良机。想想看,如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是何等的脆弱!要考试了,他们便惶惶不安;取得了一些荣誉,他们就心理失衡;父母的几句唠叨,老师的几句批评,他们都难以承受,甚至痛不欲生。他们并不一定是因为拥有巨大的财富才患得患失的,而是因为没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产生了这些心理痼疾,教师只有熟谙学生的这些心理,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短文长教,浅文深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宁波市北仑区霞浦中学  王炯

 

引言:                

                           

     新课程在“阅读目标上”强化了感受性、体验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独立判断,求异创新。《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理解也是“一家之言”,也是有阅读差异的,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它,切不可唯“本”是从。

背景:

     这是一堂公开课,执教者不敢怠慢,即使是对《白兔和月亮》这样的短文,都作了深入的钻研。可能是执教者生怕在知识的传授上有误,而过分的依赖《教学用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这堂原本可以“出彩”的公开课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过程描述:

     上课伊始,老师在学生的“默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a.在拥有月亮之前,白兔赏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b.在拥有月亮之后,白兔赏月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能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学生纷纷发言,答得也很准确。如“白兔在得月前是‘心旷神怡’,得月后是‘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教师听罢,不由得喜形于色。后来教师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白兔得到的如果不是“月亮”,而是“青菜”、“萝卜”,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学生在经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后,踊跃地举起了手。有位同学说:“白兔得到的若是青菜萝卜,它不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这些东西太平常了,即使是丢了,还会再一次拥有的。”另一位同学马上站了起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假若白兔是在饥饿的时候,得到了一把青菜或一株萝卜,它肯定很担心失去这些充饥的食物,说明它同样会产生得失之患。”

教师听罢后一位同学的发言,摆摆手示意那位同学坐下,然后郑重其事地说:“刚才第二位同学的发言讲的仅仅是特殊的情况,而第一位同学的看法才是正确的。月亮对于白兔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配拥有,所以得月后才产生了无穷的得失之患,一把青菜或一株萝卜,它肯定是不在乎的。这则寓言就是要告诉我们,拥有了不配拥有的东西,就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学生们听了老师的小结,有的表情木然,忙着低头记笔记,有的则面露困惑不解之色。这时,听课的教师之中有几位不太守“秩序”,窃窃私语起来,好像是在议论执教者的这一“结论”有些失之偏颇,也可能是议论教师这样对待学生的发言未免有些武断。这些情况全被善于察言观色的执教者尽收眼底,她的表情马上起了变化,露出些许惶恐和不安。以致于下面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零乱无序,语言表达也有些语无伦次。我在听课席上暗自思忖:该教师虽没有拥有巨大的财富,但由于担心讲错内容,担心课上得不成功,而生出了许多得失之患,从而乱了方寸,使课堂的调控出现了失灵的情况。

反思与讨论:

1、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上还是很成功的。但教师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漠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导致了教学的失败。《教学用书》在帮助教师备课方面的确起了“拐杖”的作用,但它绝不是“靠山”。本课的执教者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而被教参束缚了思想,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单一的学科教材,使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教学的“法律”。不少教师把教材和教参奉为圣经,惟其规定的教法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成了教材的奴隶。他们面对教材和教参,不敢甚至不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原本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成了“一言堂”,原本就富有创造活力的学生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心理教育功能缺失,创造潜能也随之被压抑、摧残。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材观。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也只会“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应当认识到: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和教参应该成为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我们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教师不能只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更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是 “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 “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更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课堂上那位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声音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最真切的。教师必须予以认真对待,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才能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以实现人的创造价值。因此新的课程观把教学过程 看成一个“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对话的过程,提倡在平等、真诚、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进行自由、随意、不拘一格的交流。学生与教材中的文本对话,与权威真理、大师名家对话,倾听先哲的教诲,然后发问、诘难,与各种声音交谈、争辩;一旦会意,便欣然有得。“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以增进学习效率。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 ,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才能轻松驾驭“新课堂”,才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新教材在选文上加强了思想性和文学性,充满了人性、人情、人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在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引领学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观的有益启示,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虽然短小,但含义深刻。执教者本可以利用学生发言中的不同看法,让同学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深入的讨论,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但执教者拘泥于教材,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错失了一个育人的良机。想想看,如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是何等的脆弱!要考试了,他们便惶惶不安;取得了一些荣誉,他们就心理失衡;父母的几句唠叨,老师的几句批评,他们都难以承受,甚至痛不欲生。他们并不一定是因为拥有巨大的财富才患得患失的,而是因为没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产生了这些心理痼疾,教师只有熟谙学生的这些心理,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短文长教,浅文深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二 : 青菜萝卜糙米饭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显赫人物。人们对他一生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书画作品了解甚多,特别是他的那幅“难得糊涂”的书法条幅,很多人将它挂在自家的墙壁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他的养生之道,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板桥先生一生活了七十多岁,他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读书养生。板桥认为,读书“将以开心明理,内有养而外有济也”。好的书如同良药,善读者不仅可以医愚,更能够启迪心智,慰籍心灵。他把“易象、诗、书、春秋、礼、乐”这些书籍看做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每天手握书卷,沉浸其中,摒弃杂念,则可以抱元守一,虽没有刻意以治病健身为目的,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其调和阴阳、修身养性的作用已然发生。
  青菜萝卜糙米饭

三绝养生。板桥的诗书画被人们成为“三绝”。他的三绝中有真气、真意、真趣。他作为一个怪人,常在嬉笑怒骂之中写诗作画,极具洒脱风流之致,但他的许多诗文却写得简淡、清和、自然。他自创的“六分半书”更是不拘一格、惊世骇俗,常给人以乱石铺街或闪电裂空的意象,表现出率真坦白的灵魂。他的画以兰竹石为主,“画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作千秋不变之人”。正是由于笔墨丹青的陶冶和滋养,他才有豁达、淡然的心境,才能历尽坎坷而宠辱不惊。
  交友养生。古代没有像今天这么发达的媒体可以供人消遣,古代文人除了埋头书卷之外,交友则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了。朋友之间的清谈能相互倾诉、去除孤独,忘却忧愁,使人心旷神怡。板桥重友情,他认为朋友有可交可不交者,有不可不交者。前者随缘、淡然处之:“今日好,为弟兄,明日便成陌路”。后者则感情甚笃,堪为挚友。板桥归隐后靠卖字画为生,他卖画订有润例,就是说多少钱一副字画应该是明码标价,但对挚友常分文不收,而对自己看不上的达官贵人则千金而不卖。“山僧爱我画,画竹满其欲,落年饷我脆萝卜”。

饮食养生。板桥的厨房中挂着这样一幅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粗茶淡饭,反映出一个人简朴自然的本色。相传板桥嗜食狗肉,但更为板桥津津乐道的还是谷菽果蔬之类清淡、自然新鲜之味。他的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但不避荤腥。饮食清淡、回归自然,无疑都是合乎养生之道的。他有一首诗诗这样写的:“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这首诗如今读来仍然满口盈香。

青菜萝卜糙米饭

不计得失。此又是郑板桥养生长寿一术。他一生当中,为人处事,不为名利,不计得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曾经写过两条著名的字幅,即“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两条字幅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也是他一生中为人处事的准则。板桥仕途维艰,贫困潦倒,难免也有彷徨歧路、失望悲观之时。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他始终坚信:“丈夫得志会有时,人生意气何终极。扬州四月嫩晴天,且买樱笋鲥鱼相啖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养生的重要作用,是任何滋补药物也不能替代的。
 孔子曰:“仁者寿”。板桥60岁生日时,曾作《六十自寿》长联,妙趣横生,于不经意间道出养生真谛。“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本文标题:青菜萝卜-“青菜”、“萝卜”和月亮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254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