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20世纪初中国电影-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

发布时间:2017-08-09 所属栏目: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主保中国,次保大清”的是为救亡图存,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保大清,次保中国”的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只保中国,不保大清”的是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本题选C。


考点:

考点名称:梁启超《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主要内容:

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
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
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
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
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
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考点名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体现了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在理论指导上有局限性。康有为借发挥孔子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1、《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刊行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
《新学伪经考》阐发了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历来儒经有所谓“今文”“古文”之分。“今文经”是经秦代焚书之后,由西汉学者口头传授、记录的儒经,均以西汉通行的文字“隶书”撰写,故称“今文经”。汉武帝以后,民间以及孔子住宅壁中又发现了以先秦文字“籀书”撰写的儒经,称之为“古文经”。西汉官方“经学博士”传授的都是今文经。至西汉末年,刘歆认为今文经是秦火剩下的残篇,请求将古文经《逸礼》《毛诗》《左传》等书立为官学。王莽当政时期,适应复古的政治需要,刘歆的主张得以逐步实现。今文经、古文经最初只是文本来源、篇目文字上的不同。随着此后经学趋于畸形繁荣,两者学术重心泾渭分明,思想分歧也很明显。于是,今、古文两派经学之争绵延不绝、高潮迭起,并且往往与文化格局乃至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清嘉庆道光年间,今文经学渐趋复兴。刘逢禄、魏源等今文家曾对某些古文经提出怀疑。《新学伪经考》则进而全面否定、攻击古文经。该书认为:西汉经学并没有什么古文经,凡古文经均由刘歆伪作。西汉十四博士所传授的儒经均为孔门足本,并无残缺。刘歆之所以制作“伪经”,是为了帮助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所以,古文经学并不是真正的经学,而是“新学”。总之,如康有为在全书叙言中所说,历代流传的古文经是“伪经”,后世主要研究古文经的所谓“汉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   
于是,居于清代正统学术殿堂的“汉学”“宋学”都不是孔学真传,当然也不能发现孔孟的“微言大义”。   
就学术上看,康有为把古文经学都指为“伪经”“新学”是缺少根据的。梁启超也认为乃师“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可见,《新学伪经考》并不是精审的“考”“辨”之作。但是,此书石破天惊的论断不仅否定了清代正统派汉学的立足点,而且打开了人们重新认识、估价一切传统典籍的闸门,从而冲击了正统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梁启超称之为晚清思想界的“大飓风”,并非过誉之辞。事实上,此书与其后的《孔子改制考》成为康有为拆散清代正统学术,重塑孔子和儒学的重要著作,也是戊戌维新的理论工具。
《新学伪经考》可谓寓思想于学术之中,因而对清末民国年间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影响。此书事实上示范了一种存疑求证的学术精神,彰显了传统学术蕴含的创新因素。
2、《孔子改制考》
在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   
康有为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恪守祖训的封建教条,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为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1859—1927年),广东南海县银塘乡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攻读孔孟之道的论著。
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康有为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应该探求新兴的学问了。
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回来研究。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抵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1913年,回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
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
1927年,病死于青岛。

考点名称:维新变法思想维新变法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特点:
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2)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2、代表人物:
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3、主张:
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②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4、局限性: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
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5、影响因素: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1、开展: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2、阐释:
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
3、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
开办学堂、著书立说,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4、论战: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
5、意义:
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推进,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维新变法思想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虽然没有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但是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对于开阔眼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参政热情,仍然有深远的影响。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及原因:

1、态度:
(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2)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2)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维新变法: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所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留下的痕迹永不磨灭,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

二 : “南唐北陆”20世纪初中国最著名的交际花

网友贴图


图为陆小曼与唐瑛对戏。


交际花这个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从西方、特别是法国输入的。

“真正的交际花并不仅仅是社交美女,”梅根·彻西德(Megan Tressider)在《爱的秘密语言》(The Secret Language of Love)里面解释说,“历史上最成功的交际花,不仅具有非凡的容貌,还都有高贵的修养、有丰富的内涵,她们喜欢拥有相当的权力和影响。”优秀的交际花都多才多艺,并具备出众的仪表、风度和智慧。

交际花必须对高雅艺术颇有造诣,擅长交际谈吐(辩论、密谈、对答),高级娱乐、音乐歌舞、诗词绘画、运动、调情、政治和计谋。“交际花们的历史,浪漫而引人入胜……这些女子需要炽热的爱,并能催生天才的艺术灵感!”近代曾有一些故事,讲述小女孩怎样由她祖母培养成交际花;她必须长时期接受全方位的训练,学会如何迸发出不可抗拒的魅力。我国30年代的一批著名交际花,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关于“交际花”这一近代史现象的发掘、考证和评述,至今尚未能展开。一些纷纭的说法见仁见智,但不得要领。我在多年研究“20世纪文化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过程中,对此颇感兴趣。

本文根据史料整理一些花絮片段,仅叙述鲜为人知的若干事实,暂不加评论,以供读者们参考。

20世纪中,我国最为著名的交际花,有“南唐北陆”之称:

“南唐”,就是上海的名媛唐瑛;“北陆”,就是北平(北京)的陆小曼。但实际上,陆小曼后期的主要生活仍在上海。

先从唐瑛姐妹说起吧——

著名的一对交际花 ——“南唐”姐妹花

天生丽质的唐瑛、唐薇红,乃是一对姐妹花、并蒂莲。

姐姐唐瑛1910年生于上海,出身名门。她的父亲唐乃安曾留学德国,也是中国第一个留洋的西医;唐乃安回国以后,成为上海市著名的开业医生。唐瑛的哥哥唐腴庐,是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最亲信的秘书。

1931年7月23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遭遇行刺。但是刺客却认错了对象,开枪误杀了宋子文身边的秘书,唐腴庐当场毙命,充当了替死鬼。宋子文侥幸逃得活命,他对救命恩人唐腴庐的家族当然感恩戴德,除厚赠抚恤之外,宋子文对唐家亲人一直很照顾。

唐瑛身材苗条,嗓音甜美,衣着前卫。她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中文、英文的水平都很杰出,艺术造诣也很高。

她和上海滩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们一起,热衷于社交派对(Party)。

两名戴着白手套的服务生缓缓拉开百乐门黄铜把手的大门,交际花们优雅的身姿如期出现于大理石的台阶,铺着猩红色地毯的弧形转角楼梯,展开在她们眼前。

她们风姿绰约、雍容大雅,如一群美丽的蝴蝶精灵,在舞池中穿梭。众多目光交织中,优雅有节地、华而不妖地转身,标致而又香艳。

唐瑛多才多艺,秀外慧中,擅长昆曲,还能演戏,曾主演过洪深编导的话剧《少奶奶的扇子》;1935年秋,唐瑛又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在卡尔登大剧院用英语演出整部的《王宝钏》。

在唐瑛的深闺中, ChannelNo5香水、Ferregamo高根鞋、CD口红、Celine服饰、Channel香水袋、LV手袋……凡是法国贵妇人所有的,她也都具备。

唐瑛在青春华年嫁给了上海市富商李云书的公子李祖法。但是婚后夫妻性格不和,于1937年离婚,当时唐瑛27岁。不久之后,唐瑛嫁给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家的七公子做少奶奶。40年代,唐瑛去了香港。

唐瑛的妹妹唐薇红,有个英文名字 Rose(箩丝、即玫瑰);她从小也被培养成著名的交际花,会说几国外语。她16岁时,身穿一袭长及脚背的嫩黄旗袍、挽着男朋友的手,进入百乐门舞厅,施展她令人眩晕的舞姿。

她和姐姐唐瑛一样,都出嫁了两次。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唐薇红嫁给了浙江宁波的一位富豪,却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她的婆婆非常古板,不喜欢这个30年代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教育的女人穿着很短的白色短裤骑自行车在外面疯玩,不喜欢她经常拉着老公或独自一人跑去百乐门舞厅跳舞,不喜欢她不遵循那些守旧的封建礼制……唐薇红终于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忍受下去,带着四个孩子离开了夫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她虽已不再年轻,但改嫁给浙江南浔四大家族之一庞家的公子庞维谨,两人志趣相投。

特立独行的交际花 ——“北陆”小曼

陆小曼也出生于上海,父亲陆建三不仅是晚清举人,而且还留学日本,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与曹汝霖、袁观澜、穆湘瑶等民国名流同班毕业。

又在财政部门供职二十多年,先后任过参事、司长等职。还办过银行,任经理。

陆建三很早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是国民党党员。小曼有这样一个有钱有权的父亲,不仅生活富足,而且社会地位显赫,这使小曼从小有一种优越感。小曼的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书识理的妇女,她不仅文学功底深厚,而且还善画工笔画,对小曼的教育极其严格。父亲望女成龙(她家只有她这一个孩子),母亲家教极其严厉,如此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绝不会成为所谓的“*妇”,她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只是因为叛逆,最后才成了众矢之的。

陆小曼是她那个时代受到最好教育的女子。从小在上海进幼稚园,6岁那年随母亲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同年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小学读书,13岁转入法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北京圣心学堂。小曼精通英、法两国文字,还能弹钢琴,擅长绘制油画,是一个聪明伶俐、漂亮可爱、多才多艺的女子。

1920年,小曼18岁,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又年轻貌美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小曼被选准,这是让许多女子羡慕的工作。小曼虽然才18岁,但因她活泼、大方,气质非凡,又颇具个性,因此十分胜任。有一次顾部长当着小曼父亲的面表扬小曼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父亲陆建三听后,既啼笑皆非,又非常得意。

小曼的可爱不仅在于对人热情温柔,而且很有个性,又能随机应变。她也许有点骄慢,但绝没有奴颜卑膝。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看到仪仗动作不够整齐,便奚落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小曼当即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又有一次,小曼在招待外宾看文艺晚会时,外宾对有些水平不高的节目不客气地批评道:“这么糟糕的东西,怎么可以搬上舞台?”小曼虽然也愤愤于国人的不争气,但出于爱国之心回敬对方说:“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有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还有一次在节日宴会上,有的外国人为了取乐,将中国儿童的气球烧爆,然后捧腹大笑。小曼看了非常气愤,以同样的方法把外国儿童的气球也烧爆,使外国人和中国人都目瞪口呆。别人做不到的事,她能做到,一是因为她有个性,情感真挚,二是因为她机灵、幽默,别人拿她也没办法。这样精彩不同凡俗的女性,徐志摩当然叹为观之。

胡适曾赞赏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所指的正是她的精彩。有文献记载:“北京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欢。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当徐志摩与她共舞,充分领略了她的魅力;又与她长夜促膝谈心,了解了她的苦衷,真挚的用情;还知道她熟读英文小说,善于绘画时,怎能不生爱慕之情?一个漂亮可爱、多才多情、不幸的女子最能引起男人的怜爱,最能引发男子的爱欲。徐志摩爱上小曼,认识到她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他非小曼不娶。什么众叛亲离,什么事业前途?没有爱,勿宁死。

经过两年之久的挣扎与抗争,小曼没有因为害怕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辜负志摩,她冲破礼教的罗网,毅然决然地跟志摩携手走在一起!公正地说,在这一点上,她要比林徽因勇敢……

后来的悲剧,众所周知,本文从略。

交际花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充满了与生俱来的优雅和韧性,也充满了才貌双全的女子的智慧。

以唐氏姐妹和陆小曼为代表的这群交际花,虽曾“群芳吐艳”,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却如昙花一现。她们大多生长于乱世中的上海,名门豪族殷实家境让她们对华丽习以为常;她们经历过罕有的大富大贵,但也经历过战乱时期跟平民一起颠沛流离,常人难以忍受的凄凉孤独……然而交际花的骨子里永远蕴涵着今日难以探究的高贵、天真、梦幻和坚忍。

三 : 白金之价_中世纪英国盐价初探_13_15世纪_马泽民

本文标题:20世纪初中国电影-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050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