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新闻已死?科技公司并不这么认为

发布时间:2017-08-26 所属栏目: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 : 新闻已死?科技公司并不这么认为

当你通过不同方式接收到来自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等社交网站推送的信息时,你可能没意识到,科技公司们正在瞄准新闻行业。不管是简单的聚合内容,还是要通过人工的力量帮你挑选个性化新闻,方式各有不同,但它们的目的却都指向同一个:做新闻。

不要再坚持“新闻已死”这样的论调了,科技公司显然不这么认为,它们正在进行一场关于新闻的争夺战。

为了“拯救”需要一场大变革的新闻业,看看科技巨头都做了些什么。

成为媒体的渠道

Facebook和Snapchat选择成为渠道的角色,他们更多的是以各自不同的形式与媒体直接展开合作,获得内容授权。

Facebook在5月宣布推出即时文章(Instant Articles),各媒体可以直接发布自制新闻内容,不再依赖账号下添加外部链接的发布方式,同时通过算法为用户推送主流媒体的新闻。第一波的合作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国家地理、大西洋月刊、BuzzFeed、NBC News、卫报、BBC News等等。

即时文章还主打速度的优势。它采用跟 Facebook 用来载入图片和影像相同的技术,在未来能够将文章的读取时间缩短为现在文章载入时间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你在即时文章中打开一篇文章的耗时仅需0.8秒。即时文章中还会有照片、自动播放视频、嵌入声音和互动地图等功能。

为了平衡内容提供商的利益,Facebook会采取广告分成方式,70%的收入归内容提供商所有。

Snapchat在此之前就推出了聚合外部新闻媒体的移动端门户产品“Discover”,可以让用户不离开 APP 阅读新闻:只需要点击应用中右上角的图标,就可以看到所有与 Snapchat合作的媒体生产的内容。

内容的来源包括CNN、Yahoo、Vice、ESPN和Snapchat自己的编辑团队。与 Facebook 不同的是,Snapchat 依然主打阅后即焚的功能,新闻报道在你打开后的 24 小时后会消失。

让人工编辑决定你看什么

一定意义上,苹果的新产品 News 也只是一个内容分发渠道,但从苹果最近的招聘启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家公司显然要与Facebook的做法区隔开来。

苹果开始招聘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编辑,要求编辑“有能力选出计算机算法无法识别或捕捉出来的、传播性强的原创内容”。在今年秋天即将更新的 iOS 9.0 的新产品 News 中,苹果要给用户提供国内外最重要的新闻——以人工挑选的形式,而非简单的机器算法推荐或者用户订阅 RSS 内容的形式。

苹果并不打算完全信任算法,可能是意识到了,在更擅长制作内容这一点上,显然离不开媒体和人。但苹果并不打算自己采编新闻,它依然聚合了最好的内容提供商。依靠人工编辑的力量从纽约时报等媒体上挑选高质量的新闻推送给用户就足够了。

与苹果类似,Twitter内部正在开发的“闪电项目”(ProjectLightning),也将通过人工编辑的方式,为用户呈现包括Twitter热门话题和时事新闻在内的重要新闻事件——换句话说,Twitter换了一种方式呈现推文的方式,听上去更像是一个人工编辑的手机新闻门户。

闪电项目中,Twitter将会按照新闻事件,通过人工编辑整理出有价值的推文,比如“总决赛”或是“格莱美大奖”等,集中在一个页面推送给用户,避免他们被同一话题的“无效推文”所淹没。

Facebook旗下的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也加入了人工编辑的热潮,Instagram 6 月 23 日对其图片搜索功能进行了升级,在新的图片搜索中,用户可以按照地理位置、热门地点、热门话题来搜索照片。

通过对热门标签的搜索,Instagram成为一个新闻来源,人们可以获悉当天的突发事件,甚至可以关注不同的热门话题和事件。用户上传的海量照片就是新闻照片的重要来源。

另外Instagram推出了人工聚合的新闻照片主题服务。通过人工编辑,Instagram将滚动更新不同主题的照片。

相信机器和算法的力量

更相信机器和算法的Google当然也不甘落后,它抱着做产品的心态进入了新闻内容制作领域。Google在上周推出的News Lab,看上去更像一个新闻内容的制作和展现工具。News Lab 整合了旗下多个产品,作为一个数据搜集产品,给记者打造出一个更好的新闻生产工具,比如Google Maps、GoogleTrends、YouTube以及搜索,Google希望它所收集到的数据能够为新闻报道提供帮助。

此外,Google 和专业的新闻机构 Storyful 合作,联合推出了 YouTube Newswire,将 YouTube 用户上传的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聚合在一起。Google 还和 WITNESS Media Lab 合作,联合进行深度内容的制作。(杨雪)

二 : 命太好? 科技公司为何偏爱选印度人做CEO

谷歌新任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2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报道,尽管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尼科什·阿罗拉(Nikesh Arora)、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桑杰·贾(Sanjay Jha)和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都不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但他们掌管的公司分别是微软、谷歌、诺基亚、软银、SanDisk、著名的半导体公司Globalfoundries和制图软件公司Adobe。

谷歌当地时间周一公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将43岁的高管皮查伊提升为首席执行官。这无疑是一个提醒:世界上部分最知名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是印度人。

如此多印度人出任科技公司掌门可能并非巧合。南新罕布什尔大学(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最近进行的一项跨文化研究对来自美国和印度的经理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更多印度管理人员的领导素质能达到最高水平。

研究称,印度经理人面向未来,“集真诚的个人谦逊与强烈的职业意志于一体。这些领导人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低调地建立优秀的组织”。

微软现任CEO纳德拉

这一点可能在微软体现得最为明显。自出任微软首席执行官以来,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取得了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成就:让硅谷再次喜欢微软。他通过合作,不把竞争对手的产品视作敌人做到了这一点。纳德拉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任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截然不同。

在接替鲍尔默出任微软首席执行官前,纳德拉在微软的职位是云计算和企业集团的执行副总裁。

2014年初出任微软首席执行官的萨蒂亚·纳德拉

史蒂夫·鲍尔默2013年8月宣布将辞任微软首席执行官并退休

谷歌新晋CEO皮查伊

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印度经理人都不是所掌管公司的创始人,但他们是备受尊敬的经理人,在公司出任过多个职位,是一步一步从底层干上来的。

皮查伊出生于印度金奈,与沃达丰前首席执行官阿伦·萨林(Arun Sarin)一样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自2004年作为产品开发副总裁加盟谷歌以来,他一直负责搜索和消费产品,例如iGoogle、谷歌工具栏(Google Toolbar)、桌面搜索和小应用(Desktop Search and Gadgets)、Google Pack和Gears。

2011年皮查伊升任高级副总裁,负责Chrome和应用(Chrome and Apps,包括Chrome浏览器和Chrome操作系统)、Gmail、Calendar、Docs和Drive业务。他现在升任谷歌首席执行官。

印度总理莫迪也注意到了皮采的升职,对这位谷歌新任首席执行官表示祝贺。

SanDisk联合创始人梅赫罗特拉

今年57岁的梅赫罗特拉1998年帮助创建了SanDisk,曾担任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工程高级副总裁、产品开发副总裁以及内存设计和产品工程主管,自2011年以来担任首席执行官。

Sandisk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

诺基亚手机的功臣苏里

苏里是电子和电信工程师,20年前加盟诺基亚。自2009年以来领导诺基亚移动网络部门,被认为是诺基亚移动网络部门——诺基亚解决方案与网络(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成功复兴的功臣。

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

Adobe掌门纳拉延

Adobe掌门纳拉延被同事称作谦逊但有好胜心。自2007年出任首席执行官以来,他领导Adobe实现了大幅度的转型。

Adobe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

半导体公司Globalfoundries CEO桑杰·贾

桑杰·贾是芯片厂商Globalfoundries首席执行官,之前曾掌管摩托罗拉移动,并在高通担任高级职务。(编译/霜叶)

Globalfoundries首席执行官桑杰·贾

三 : 华尔街日报:科技公司现金充裕 为股灾担忧降温

导语: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周二刊登题为《科技公司现金充裕:为股灾担忧降温》(Tech Firms' Cash Piles Cool Fears of a Meltdown)的评论文章称,尽管近期的科技股整体下跌令人回想起.com泡沫的破裂,但分析表明,如今的科技公司拥有充裕的现金,足以抵消这种潜在风险。

以下为文章全文:

  股价大跌

持续两个月的科技股下跌令投资者想起了世纪之交的那场.com危机,但与当初相比,现在至少少了一个先兆:科技公司没有破产的风险。

《华尔街日报》对最近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148家美国科技公司进行分析后发现,按照2013年的花钱速度计算,没有一家公司会在一年内烧光现金。

这与2000年3月达到顶峰的上一轮科技股暴涨形成了鲜明对比。2000年3月的《巴伦周刊》封面文章曾经专门统计了一项数据:在其追踪的207家互联网公司中,有四分之一将在一年内烧光现金。事实上,最终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一预测。

如今,有关科技泡沫再度兴起的争论重新上演。2013年和2014年初上市的科技公司,平均财务水平不及2011和2012年上市的公司。3月初,年轻科技企业获得的估值水平创2000年以来的最高记录。自那以后,一些遭到爆炒的股票纷纷大跌,Twitter、商业软件开发商Workday和网络安全公司FireEye等股票的跌幅都达到30%至70%。

但今时不同以往,近期通过IPO(首次公开招股)融资的科技公司只有15年前的十分之一,而且当今的IPO也更加成熟。根据佛罗里达大学金融学教授杰伊·里特尔(Jay Ritter)的统计,今年上市的典型科技公司创立的时间达到1999年那批IPO企业的三倍。另外,最近的科技企业IPO不仅规模更大,财务也更健康——根据通货膨胀调整后,其销售额中值大约是.com泡沫时期的6倍,盈利的可能性也更高。

  现金充裕

《华尔街日报》的分析显示,即使科技股崩盘,其影响程度也不太可能与.com泡沫相提并论。《华尔街日报》利用S&P Capital IQ的数据,对2010年1月至本周一IPO或提交IPO的公司进行了调查,涵盖了各种类别的科技公司,例如电子商务公司、社交媒体企业、软件开发商和计算设备制造商。

结果显示,当前的数据远不及2000年那么可怕。《华尔街日报》还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1996至1999年上市的公司,结果发现,在此期间上市的525家科技公司中,有67%的花钱速度超过了赚钱速度。而根据1999年底的现金余额和花钱速度计算,有16%的公司将在一年内花光现金。

包括健康网站drkoop.com、互联网杂货商Peapod和网络音乐零售商CDNow在内的上榜企业,很快就破产或低价变卖。

相比而言,《华尔街日报》最近分析的公司中,只有43家在2013年的花钱速度超过赚钱速度,占比为29%。其中3家公司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剩余资金不够一年的开销,包括教育软件公司2U以及IT公司Sysorex Global及A10 Networks。但这三家公司此后都进行了IPO,充实了现金余额。

“我们的现金丝毫不紧张。”A10 Networks CFO格雷格·斯特劳恩(Greg Straughn)说。该公司通过今年3月的IPO融资1.2亿美元。另外两家公司则表示,他们选择大举增加开支来迅速提升营收,或者将通过贷款来获取现金。

  对照样本

eToys和Marketo为时隔15年的这两个时期提供了很好的对照样本,但也存在些许相似之处。

eToys 1999年5月上市,该公司当时成立还不足3年,甚至在19个月前才刚刚开始通过网络销售玩具、视频游戏和其他儿童商品。

在截至1999年3月31日的财年内,eToys实现营收4100万美元,现金余额为2800万美元。在之前的12个月,该公司经营性活动现金支出达到3300万美元,超过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额。(所有数据都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

而营销软件开发商Marketo在2013年5月上市时已经创立7年。该公司2012财年实现营收5840万美元,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较现金流入高出2400万美元。截至2012年,该公司账面现金余额为4400万美元。

扣除花费后,Marketo通过IPO融资约7000万美元。按照2013年的收入和开支水平计算,这笔资金足够该公司未来10年的花销。

这带来了足够的缓冲。但投资者最近还是大举抛售了Marketo及其同类公司股票,原因是他们的销售和营销费用投入过高。2013年,Marketo每收入1美元,就有0.65美元花在了广告和销售上。分析师预计,该公司要到2018年才能扭亏为盈。自从2月11日触顶后,该股已经下跌46%。

Marketo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每年都可以获得1.2亿美元预期收入,这都来自续签率较高的合同。“从任何指标来看,我们都是一家能够创造真正价值的公司——与15年前的泡沫不同,当时都是在炒作,根本没有什么收入。”他补充说。

按照烧钱速度来评价一家公司的健康状况未必完全正确。eToys通过IPO融资1.76亿美元,按照当时的财务状况来看,足够7年的开支。但该公司不到两年就关闭了网站,并申请了破产保护。(鼎宏)

本文标题: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新闻已死?科技公司并不这么认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905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