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考话题作文-高考1000字话题作文:那个下雨天

发布时间:2017-10-04 所属栏目:高考常考作文话题

一 : 高考1000字话题作文:那个下雨天

高考1000字话题作文:那个下雨天

在一个昏昏沉沉的下午,惊悚的雷声令人害怕,滂沱大雨敲击着窗户,教室里的同学也是昏昏欲睡,没有了往日的精神,大概是这沉闷的天气压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吧,这时,却有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

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的我,对同桌把我吵醒有很大的不满,甚至有些气愤她为什么打搅我,意识到我的不满,同桌撇撇嘴说“有人找你,我把你叫醒,你还不乐意了,”说完还用手指了指教学楼旁的休息室,我疑惑的看着她,心想着,这下雨天的,有谁会来找我,她继续解释道“似乎是一个阿姨来找”,这让我更加疑惑了。

走出教室,地面已经被打得湿湿的,凉飕飕的风迎面扑来,晃了晃昏沉的脑袋,凛冽的大风把我吹得清醒了些,感觉有一股凉意袭来,不禁把脖子往围脖里缩了缩,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还没走到休息室,一眼便瞥见那个瘦小的身子在往外探,往四处张望着,我带着点怒意加快了步伐走向了休息室,想质问她,为什么要来打扰我上课。走到门口,看见她正拧着被雨打湿贴在额头上湿哒哒的头发,顺便还抖了抖身上雨衣上的水,我站在门口,张了张口,怎么也说不出来心里想好要质问她的话,再没有刚才那般的不耐烦。

她整理着衣着,也许是太入神了,我站在门口等了许久她也没有发现,我便先开了口“妈,你怎么来了?”她看见我来了便忙放下雨衣,拿起旁边那个已经退了色的尼龙包边回答说“来给你送件衣服。”说着从包里边拿出件外套,用手摸了摸外套,小声嘀咕着“幸好没湿,”轻轻呼了口气,把外套递给我。

我也不多说什么,三下做两下就套上了那件外套,她伸出手替我理了理领子,她那冰冷的手指碰到我脖子的时候,条件反射的缩了缩脖子,她说“别感冒了,家里还有活,就先回去了,”说着便拿起那湿漉漉的雨衣往外走,不觉眼角有温热的液体流了出来,又立马用手背把它拭去,她站在人群校道上往回看我,她用手指了指教室,示意让我回教室去,150度近视已足以让我看不清当时她的表情,似乎在冲我笑。不一会儿,那身影便消失在校道转弯处不见了。

回到教室,同桌就就像好奇宝宝一样凑过来问“那个阿姨是来给你送衣服的?”我点了点头,她又问“你妈妈?”我又点了点头,还没等她再说点什么,老师便伴着那悦耳的上课铃走进教室了,趁班长喊‘起立’的时候她又立马趴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你妈妈真好。”又迅速离开,拿出课本,便没再说什么了。

顿了顿,我在心里默默的说道“是啊,我妈妈真好”。

想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母爱无言,我从未说出一句感谢,或许我心里正在对妈妈说,妈妈,请为自己添一件衣服,为孩子穿梭在风雨中的自己添加一件衣服吧,又或许我从未意识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妈妈,辛苦了。

这篇高考1000字话题作文,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来源地址:

二 : 高考作文高分秘笈:话题作文

  高考专题辅导: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和一般特点

  1、话题作文命题的常见形式:

  ◎ 例1  一般式    (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学会低头。”从此,富兰克林把“学会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材料)

  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提示语)

  请以“立世要学会低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要求)

  ◎例2  导语式  (导语+话题+要求)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带给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导语)

  既然如此,“差异”又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请以“差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话题和要求)

   点击下载全部:高考作文高分秘笈:话题作文

三 : 创新思维 笔绘人生--高考话题作文谈

  编稿老师:徐克兴(北京四中网校)  审稿老师:李家声(北京四中网校)

  高考话题作文有很多话题可谈,本文只谈几点。

  三种形式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采用三种考查方式。一是标题作文。如《习惯》《尝试》等。二是材料作文。如“达芬奇画蛋”、“小姑娘与玫瑰花”等。三是话题作文,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等。无疑,话题作文是中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于考试中的最生动的体现,是到目前为止高考写作考查的最理想的形式。      话题作文在一定的限制内给了考生以充分的自由,便于考生开阔思路、发挥想象,运用自己所熟悉的表达方式,施展才华,大胆创新,从而写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作者思想水平与精神境界的好文章。

  三个自主

  高考话题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立意自定从写作内容上减去了束缚,考生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可以谈自己感兴趣、有体会的问题,只要符合所规定的“话题”,内容可以自己选择。这种“减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也应当允许写作内容丰富多彩起来。

  在体会“立意自定”这一要求时,考生还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立意自定不等于无需审题。还要审题,要力求符合所给的话题,比如话题是“诚信”,你却在“金钱”“权力”“美色”上大做文章,毕竟不合适。第二,不能仅对作文题目中所给的材料进行扩展,描述,解释及至敷衍成文,要如实地把“话题”当成“话题”。第三,不要写大家太熟悉的事例,太熟则俗,没有新意,不能感人。我有几个学生,不管写什么题目,他只写足球,不是足球不能写,你翻来覆去就是那点东西,令人生厌,能不能换点新鲜的?      文体自选是在体裁方面给考生“减缚”。从语言表述角度看,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都可以;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小说、散文、剧本、寓言、童话、书信、编故事……都行。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作家写文章不一定严格地按照某一种文体创作,高考写作怎的不行?王禹偁写《唐河店妪传》只用三分之一的文字为妪写传,而用三分之二的笔墨议论宋代边防措施之得失,这是文体的创新,读者只能叫好。夹叙夹议也是文体嘛!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考生写作不注意文体,信笔而写,拉拉杂杂,不像叙,不像议,写成“四不像”,这就不行了,高考作文要求中把“文体不限”改成“文体自选”就是告诉你文体可以自由,但首先还要有“体”。还有,在自选文体时,考生应该“发挥特长,避免特短”,你平时善于写议论文体,高考中就写议论文,你平时善于写记叙文体,高考中就写记叙文。有的考生平时作文一篇剧本也没有写过,高考中心血来潮,要写剧本,悬不悬哪!

  题目自拟往往被考生忽略。有的考生漏写题目;有的考生照搬考题要求的话题,例如考题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就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目;有的考生则由话题敷衍一个很“俗”的题目,例如《有感于“诚信”》《由“诚信”想到的》《“诚信”之我见》……以上三种情况可以统称为“放弃拟题”,据有人统计,“放弃拟题”在高考中约占40%,数字惊人。我们要认识到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题目可以起到概括主旨、凸显文意、吸引读者的作用,作家都很重视题目,如《文学和出汗》(鲁迅)、《有聊才读书》(刘心武)、《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这些题目多么精彩!“放弃拟题”等于作者放弃了一个展示才华的领域,“放弃拟题”如同建筑师在设计高楼大厦时忽略了顶部建筑与装饰,位于华屋丽舍之上的仅是一层毛坯的水泥预制板!

  划清引用、模仿与抄袭的界限

  我们提倡写文章使用引用、模仿的手法,反对抄袭。

  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名人的名言、诗文的名句、生动的事例,可以使自己的文章生色,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合法”的手段。

  模仿也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模仿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如模仿句式、模仿修辞格等等,而内容则应是全新的。

  抄袭则不同,抄袭是照抄人家的构思,内容大同小异,手法也完全相同。抄袭是不劳而获的行为,是弄虚作假,高考中如果允许抄袭则会失去公平竞争的原则。高考阅卷对抄袭文章
  扣分是十分严厉的。高考命题也在适当增加限制,以防止抄袭。有抄袭打算的考生不要心存侥幸。还应该指出的是很多考生并不懂得抄袭是错误行为,他们以为抄袭与引用、模仿是一样的,是被允许的。希望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向学生讲明抄袭的危害,杜绝抄袭行为。

  五个评价点

  评价高考作文优劣有五个评价点,即:内容、语言、结构、文体、书写。考生了解这五个评价点,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内容包括审题、立意、观点、材料。写作内容要做到丰富、新颖,无原则性错误,有真情实感。

  语言要做到通顺、流畅、明白,有佳句,无语病,表述要确切。这是对语言的基本要求。高水平的语言要做到层次多、容量大、逻辑性强,精彩,有个性,有特色。例如:善用譬喻、善于铺排、诙谐幽默、大气磅礴、委婉细腻、清新淡远、韵味醇厚、坦诚率真……这样的语言都是好的语言,
  是有文采的语言。

  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表现形式则是分段和语句顺序。我们阅读文章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我们写文章时要通过文章结构反映我们的思路。要会分段,要明确每一段表达的意思。较长的段落是由若干句子(长句和短句)组成的,作者心中首先要明确每句话要说什么,句句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此外,开门见山、过渡段、结尾点睛、正反论证等也都与结构有关。

  文体问题前面谈过了,希望大家重视。

  书写要求准确(包括不写错别字)、工整(包括卷面整洁。卷面允许改动,但改动也要注意整洁,不要胡乱涂抹)、(美观是相对的,不要求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但起码要做到让阅卷人易识,看着较舒服,不费劲)。

  四大要素

  观察、联想、想象、创新是写作的四大要素。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和根本。联想和想象是思维品质,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创新是写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对写作者的最高要求,更是评判作品优劣的极为重要的标尺,可以这样讲,在思想观点正确(这一点几乎无人做不到)的前提下,务去陈言、摆脱庸俗、新颖别致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观察。观察要细致,角度要多方面,成文要简洁、抓住特征。观察包括对景物的观察,对人物的观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等。还有一种作文是对漫画的观察,要求
  用说明文写出。

  联想。联想包括同类事物的联想(例如由残杀东北虎联想到偷猎大熊猫等),相关事物的联想(例如由中国当前的教育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及外国的教育及至经济发展、军事实力、综合国力等),相反事物的联想(例如由给青少年学生的充分的活动空间的好处联想到对学生不加管束、放任自流所造成的危害等)。

  想象。想象能力是重要的能力,很多伟人和大科学家(如列宁、爱因斯坦)都非常重视想象,甚至称没有想象就没有进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人应是想象力丰富的人。想象包括对历史的想象、对未来的想象、对同时异地的想象。想象包括对人物的想象、对自然的想象、对社会的想象。想象包括形象思维想象和逻辑思维想象。

  创新。不必对创新有畏惧感,其实,说真话对说假话来讲就是创新;写自己的真实情感对矫揉造作来讲就是创新;别人看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你看到了第三个方面也是创新。别人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太好了”,你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太糟了,也是创新;别人说“我们的学校像花园”,你说“我们的学校像花盆”,这也是创新。

  但是,创新是要有思想底蕴的,千万不要把“出新”变成“出丑”,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弄巧成拙。可也不能因此战战兢兢、裹足不前。总之,要大胆些,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话题作文举例

  [话题]

  阅读下面材料,请以“保持距离”为话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冬天,刺猬们感到寒冷,例便互相靠近取暖。近了,便扎得疼;远了,又冷……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既不扎疼,又能取暖。

  [例文]

  给予空间

  北京四中高三(9) 杨晓星

  欣赏油画的要领是,眼睛离作品要有相当一段距离,只有这样,那些各个独立的色块才能互相融合,画作所要表达的感情便在朦朦胧胧、亦真亦幻的空间里充分地展现出来,尽显其风格。

  弟弟也是一幅画,一幅印在绝版邮票上的画。欣赏“这幅画”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将他们的宝贝捧在手掌,贴心呵护,用放大镜一样的眼睛给予高度关注。于是,弟弟与爱他的大人们长久地保持着“零距离”的接触。

  “宝贝,尝尝这个菜,妈妈做的。”“宝贝,吃肉,可香了。”“宝贝,光吃肉怎么行?多吃菜。”“宝贝,吃肉才能长大个……”整顿饭的时间,弟弟的饭碗里都幸福地堆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美食,弟弟在众多目光期待的注视下,一小口,一小口地做着愚公移山般的努力。

  弟弟上学像是总统出访,从起床到早餐到出门到上车到下车,家长寸步不离左右,生怕他们的宝贝遭到意外;写作业的时候,8只以上的眼睛聚焦在作业本上。算对一道题,赞扬声此起彼伏;写错一个字,几块像皮像勇猛的士兵一样同时冲上作业本这块“沙场”,情景颇为壮观。

  “溺爱”这个词,弟弟也许还不理解。可是从他出现在妈妈肚子里一直到小学一年级,他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个词。或许,用“承受”更为合适。

  被许多许多双手呵护着、许多许多双眼睛关注着长大的弟弟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呼吸到一些自由的空气,才能拥有哪怕是一小块自己的空气,去想一些应该让他独立思考的问题,去做一些可以由他独立完成的事情,长成一个有个性的健康的孩子。

  我真想轻轻扒开簇拥在弟弟身边的长辈们,对他们说:“给你们的宝贝一些空间、一些距离、一些自由吧,他的可爱是要这样欣赏的。”

  [评语]

  由“距离”转到“空间”,很巧妙,符合话题要求,何况又提及了“零距离”。

  内容虽平常,文章却生动,全靠细致描绘和幽默的语言“出彩”。

  “欣赏油画”作为全文的线索,十分精妙,既是一个贴切的类比,又与内容相当吻合,想必作者构思时下了功夫,抑或神来之笔?(指导教师:徐克兴)

四 : 如何突破高考“独词类”话题作文

  首先我们从审题的角度来谈。

  独词式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必须经过一个审题关。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是独词,已经限定的写作范围,就没有审题的必要了。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

  不可否认,独词式作文比起一般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来,审题的难度降低了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审题。

  那么,这种类型的作文如何审题呢?

  这类作文首先我们要看构成话题或题目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是动词,如2006年安徽卷“读”、四川卷“问”;有的是名词,如2001年全国卷“诚信”,2002年北京卷“规则”;有的是形容词,如2003年上海卷“杂”,2004年上海卷“忙”。有的是表抽象的,如2005年广东卷“纪念”;有的是表具体的,如2005年江西卷“脸”,2006年辽宁卷“肩膀”。还有的是有比喻象征义的,如2006年辽宁卷“肩膀”等。

  审读这些词语,是名词的,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当我们看到《习惯》这个题目的时候,怎样做呢?首先应该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习惯的内涵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而它的外延就比较广了,可以是一个人的习惯,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习惯;还可以是习惯产生的根源,还可以是习惯的作用和弊端。是动词的,我们就要注意这个动词所表示的这个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濒于,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2006年安徽卷的“读”,我们知道“读”这个动词的含义是主要是指阅读,那么阅读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宾语,如具体的读某一本书,抽象的还可以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是形容词的,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如2004年上海卷“忙”,这个词语应该是表示人处在一种没有空闲的状态中。这个状态可以是形容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状态,可以是忙得有收获,也可以是忙得无结果,是一种忙乱。是具体的,如2005年江西卷的“脸”,我们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抽象义。如可以想到抽象的脸面,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是抽象的,我们要把这个词语具体化。

  如例题的“新”。这是个形容词,它的含义是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词语,我们可以联想到物之新,联想到人之新,联想到事之新;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新,如创新,新颖、新潮等。

  归纳起来,对于独词式的作文,审题可以采用的方法不外是如下几点:①审读词语含义②化实为虚、化虚为实法③大题小做作、小题大作法。审好了题,我们就要确定文体。一般来说,独词式作文的体裁选择比较宽,可以是讲一个道理,写成规范的议论文;可以是抒一段情,写成散文;可以是记述一件事,写成记叙文;当然也可以写成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性强的文章。

五 : 怎样使高考话题作文“符合题意”

  1.话题作文审题的三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是话题作文审题的着力点。这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话题作文的“开放”绝不是漫无边际的,有一个“度”的问题。在话题作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特定的词语——“有关”,它既扩大了取材范围,同时又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关”的外化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人物与话题有关。2004年天津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木匠的实用观,根雕艺术家的审美观,很容易令人想起朱光潜先生关于三种人对同一棵树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的论述,既是引导考生重新正确认识自己,也是换一个角度,审视人生定位,发现潜力。2004年的福建作文题,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也好,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也好,都是要把作文与读书、作文与做人联系起来,是把一个人物,放在现代社会的某个话题中来认识。

  材料与话题有关。2004年全国卷(云南、四川等省)提供的材料是: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要求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来作文,三则材料或从正面,或从反面,与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紧密相扣。一些考生以“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等为题写了议论文,论点清新而又深刻,与话题联系紧密。

  主旨与话题有关。面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有人却大谈移植是高科技,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多培养人才才能做到。虽写得头头是道,但话题已由移植变成了教育,自然跌到低分。2000年,有的考生无视提示,大写特写《论创新》、《小议“失败”》、《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等,主旨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无关,被评为末等卷。2003年《智子疑邻》的寓言引出的话题是“感情与认知”的关系,可有不少考生却大谈邻里之间要信任,不要互相猜忌,这一主旨与话题限制的范围明显偏离,得低分是必然的。2004云南一位考生的《列车?茶?春花》,三个部分,三个比喻,它们与挫折,痛苦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高考像呼啸而驰的列车,“我”紧紧抓住列车的边缘,车在奔驰,“我”在痛苦。“我绝不坐以待毙”,于是,我赶上了列车;人生如茶,在沸水中沉浮,但却那样“从容”,宛如生命;一朵春花虽会枯萎,但春天会永恒地留在你的心里。看似松散,隐约中的哲理却一丝串连,即“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主旨完全切合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2)整体性原则。

  一是对题干的解读要有全局观,不能忽略阐述性内容。阐释性话语是连接材料和话题词的过渡句,它提示话题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向,只有把这些阐释性话语和话题核心词联系起来思考,并充分重视阐释性话语的隐含信息,才能最快最好地把握题意。2003年试题在“智子疑邻”故事之后,通过阐释性话语对写作的内容要点进行了提示,那就是连续两个疑问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两个问句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回答这两个问题,考生既可以同时阐述清楚“有没有关系”和“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也可以只阐述其中一个问题,重视了这两个问句,就可以很快明确写作的内容要点。除了提示内容要点和材料选取的途径以外,这些阐释性话语还提示了立意的多样性:“类似”“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等词语告诉考生,可以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影响,也可以对此进行否定,作文的立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主张即可。如果我们在审题时把给出的材料、阐释性话语和话题核心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树立解读题干的全局观念,充分重视阐释性话语对话题核心词的注释性作用,考生对当年作文的题意把握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偏差。

  二是对话题核心词的把握要有整体意识,不能模糊核心词的内涵和外延。1999年高考试题,不少考生将“移植”与“恢复”混为一谈,将“记忆”与“身份”“地位”“品格”等瞎牵扯起来。2003年,“感情”、“亲疏”、“认知”是话题的三个要素,“亲疏”一词是题眼。“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情绪波动、感情用事、憎恶喜好等一般意义上的感情之事。“对事物的认知”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与判断,不同于一般的理智与决定。

  三是对“关系”的把握要有统领主线,不能忽略彼此间的紧密联系。面对多个核心词的话题作文,即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必须具有整体把握各个核心词及其彼此关系的能力,丢掉任何一个核心词,或忽略了彼此间的关系,写出来的作文都可能偏离题意。前所述,对“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认识不透彻,缺乏统领各个核心词的关系主线,写作中仅谈“感情”一词,或只谈“认知”,而没有阐述“亲疏远近关系”导致“认知的正误深浅”的,都是没有对话题进行整体把握。该年“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的作文数量因此有所下降。2004年,江苏、天津等省市,以“山的灵动,水的沉稳”,“材与非材”等关系型短语来作文,“切合题意”的文章更是大幅度减少,而“偏离题意”的文章则大幅度增加,究其原因仍是在以上几个方面缺乏整体意识。

  (3)暗示性原则。

  这种暗示性,也可以理解为限定性。因为高考作文是一种在限定的舞台上进行的比赛,话题作文的确是拓宽了写作平台,但这个平台也不是没边没沿。如果你审不好题目,就只能在舞台的边角上跳舞,甚至跳到台外去,那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对取材的范围有提示性作用。以往的命题作文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描述、评论的对象,而话题作文则给了我们一个描述、评论的范围;或者说命题作文给出的是“点”的明确,话题作文给出的是“类”的区域。抓住了具有暗示性的关键词句,就找到了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若超越了命题者所设定的道道藩篱,就会跑题。如“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1999年)“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2001年)“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2002年)“你”,限定了所选的材料必须是自己身边的事,是自己熟悉的事。而换用了“我们大家”,则扩大了选材的范围,从“你”到“我们”,不仅仅是人称的变化,更是在选材时空领域上的一大拓展: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个人或集体、社会的,均能进入写作选材的范围,为考生松了绑。“触动心灵”则暗示考生所选的材料必须是具有震撼性,所写的选择一定是艰难的,进行过激烈的思想交锋后才作出的,能在心灵深处引起倒海翻江反应的事,考生的选择只能在“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方面进行。“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则暗示考生一定要写选择的具体过程。“又该如何选择?”则暗示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作出健康的正确的价值判断。

  对话题切入的角度有限制性作用。能够准确地利用“提示语”,写作时角度的切入就会更准更快些。“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1999年),暗示着行文应该从“人的记忆移植”的角度上切入,而不能写一般动物之间的“记忆移植”。“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2001年),提示大家在构思时从反面切入为佳,或记叙“诚信”被抛弃之后的遭遇、后果,或阐述“诚信”被抛弃之后的深思、感想等。

  对立意的倾向性有暗示性作用。“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2000年)这一“提示语”不仅仅表明了“是什么”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事实或现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为什么”,即客观上是由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而主观上是因为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不同。它暗示考生:行文立意的重点落在“答案为什么是丰富多彩的”理性思考与分析之上,而不能像有的考生所做的仅仅停留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事实和现象的陈述与描述之上。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

  2、方法指导

  (1)审清题意有步骤。

  ①先审材料,明确材料的限制和启发。话题和材料到底是什么关系?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引子),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是对话题所作的直观、形象的解说(例子),是帮助考生认识话题、拓展视野、激发思维所作的必要的提示和启发。如2002年春季高考作文题,艾青的《海员》一诗引出了话题,话题从材料中来,受到材料的限制,不是以“海员”为话题,而是“出发和到达”;但更多的是得到材料的启发,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正确捕捉原诗的主旨,这首诗写出了海员盼望出海和盼望归航两种内心状态,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联想空间。根据话题反观材料,又可以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材料,体会材料的真谛。可见,材料在启发考生如何使审题完全符合题意,如何更好地立意、选材和选取表现主题的角度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限制和启发作用。

  ②再审“话题”,界定话题的范围和自由。一方面,话题明确规定了写作的范围,所写一定要与之关联与粘合。就是说,同学们写作的车厢必须挂在话题的“相关内容”这个火车头上,否则你就到不了站。比如,既然题目反复言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就是认定了“记忆移植”是一个已然的“存在”,尽管是假设的;你所要讨论的、描述的、设计的、想象的,只能是沿着这一“假设”的思路,去探寻其各种可能,或者是好的、成功的,或者是坏的、失败的。再去讨论能否移植的问题,写记忆移植的试验如何如何,就是对这个前提“有意见”,若一口咬定“记忆根本不可能移植”,也就完全脱离了话题规定的范围,在写另外的题目了,这在高考作文中是绝不允许的。

  另一方面,话题又引发了考生写作的由头,在文章拟题、立意、选材、文体和表达等方面给你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要求以“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考生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不能只写“感情亲疏”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的认知”忽视“感情亲疏”。立意的方向则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也可以是“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是允许的。以前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好比是划了个小圈子,站在小圈子里比划拳脚,动不动就踩线,动不动就出界违例,总是有本领施展不出的感觉。话题作文就是划了个大圈子,为我们提供了大舞台,有本领的就使出来吧!

  ③细审“提示”,把握命题意图和作文内容。如2002年作文提示有,“常常遇到、见到、听到”,提示选材的范围;“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提示写作的内容,心灵与选择缺一不可;“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提示可写具体做法;“又应该如何选择呢?”提示可写选择的标准。2003年,“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的故事”,提示在认知事物时凭靠感情因素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则是情感与理智兼有,甚至完全靠理性分析。明确两个问号:第一个问号“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不答自明——有关系;第二个问号“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需从寓言的意图出发——批判用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因此,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必定会影响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阅卷表明,“有事实而无事理,有现象而无本质,有结果而无原因”成了相当多的考生习作得分不高的“通病”。其实,这一“通病”是完全可以通过认真审视“提示语”得以防治的。

  ④推敲“注意”,进一步明确作文的自由和条件。“注意”(或“要求”)对写作作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字数、标题或表达方式等等的限制,它是作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掉以轻心。如2000年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注意”往往有四项:(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标题自拟(4)不少于800字。前三项提供了自由空间,审清了才能充分展示个性;后一项是限定条件,审清了才能避免因字数不够而失分。

  (2)审题立意“定两点”。

  首先要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①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审题的任务大体有两条:一是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提示其本质;一是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文章中心。前者是对题目内涵的客观把握,后者则是对作文主旨的主观认定。审题时,首先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如韩非子的那则《智子疑邻》,其寓意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材料的关注点不在于富人的判断结果是否正确,而在于他认知事物的标准恰当与否。以感情的亲疏为尺度,却不假思索、毫无根据地揣测他人并作出结论,正是这个宋国富人给后人留下话柄之所在。一旦认识清晰、思路明确,就实现了从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的“转折”。如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来写文章,立意上存在三个层次:

  1就事论事:感情上的亲疏远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

  2剖析原因:缺乏理性的思辨。故需呼唤理性的认知,强调理性的价值。

  3深化拓展:理性的社会该具有的品质,如学会理解、信任、沟通等,遵循法约、原则、规律等。

  任何一篇高考作文,都有一个从题目的本质中提炼和转换成自己文章的中心的任务,而且这种提炼和转换,越明确越好,根据自己的认知优势,从分析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审题才算成熟。

  ②吃准材料,找出最佳指向思考立意。

  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如何找出最佳指向?例如: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揣摩法。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观照法。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以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集体、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标题如“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追问法。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追问法”来定位。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

  小结:我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

  还要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在“符合题意”上的创造和个性,才是考场作文的价值所在。

  ①“大题小作”“以点写面”

  所谓“大题小作”就是找一个自己有话可说、有思考有感悟的角度作为切入口。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认识世界的多样性”“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讲究包容性”“承认差异性”“尊重并发展个性”“增强批判性”“鼓励创新性”“反对僵死性”“提倡灵活性”等角度做文章,而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原话题的“丰富多彩”原地转磨盘。

  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可就某一个方面写作。从山、水作为自然之景物对人的影响角度写,大的可写地域差异所形成的不同风土人情,小的可写个人的气质品格与山水地域条件的关联。由“灵动的海水常年保持一种蔚蓝”生发开去,写中国女性的时代气息与善良的传统本质,写改革开放与坚持中国特色等等。由“沉稳的大山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联系到做人的原则与处事的艺术,联系到某种艺术特色与其多样的形式等等。可就两个方面写。可从山水具有的比喻义入手,如民族的个性与文化的融合,作家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与其思想品格的一贯性,阴柔与阳刚之美的对立统一等等。比方,以山水写华夏文明,可由喜马拉雅山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滥觞写起,赞颂粗犷旷达而又委婉细腻的华夏文明;比方,以山水写文学艺术,可由苏轼的豪放写到李清照的婉约,甚至可就陆游的抗金壮志写到他与唐琬儿的凄婉悱恻,等等。当然,还可以写日常生活,如以山水喻男人女人,写出男女动静搭配互为依存的社会关系。从人生的角度考虑,可写各种坎坷矛盾构成的人生历程,从而阐明变化与永恒、动与不动的辩证道理。

  要做好这样的文章,自选角度特别重要,“化大为小”文章才能“出彩”。

  “点”指局部,“面”指整体。有些范围很大的话题,可以采用“缩小范围,以点写面”的方法。如2002年上海卷《面对大海》这个大范围的话题,有考生就缩小为大海那边的台湾,文章通过看中国地图入手,巧妙地引出了台湾问题,想“越过这片海”,表达了众心盼归的愿望。也有同学缩小为大海中的一滴水,表达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价值的主题。又如上海1995年的《父辈》,可缩小为写父辈中的一个人、一件事,或者几个人、几件事,像“我的父亲”之类,来状写他们的精神风貌,为一代人立传。

  一颗心的抉择(2002年高考作文)

  主人,可悲的主人,我跟随你22年却使我粘满了数不清的污垢的主人!你可听到了我——你的受伤的心——的呼唤?今天你离开了你曾经梦寐以求,最终浪荡虚度的大学校园,开始了你的监狱生涯,在这静静的囚室里,请你谛听一下我的独白。

  22年前,单纯的我怀着善良的愿望选择了你,伴着一声清脆的哭啼降生在一个十分贫穷但又十分秀丽的小村子。在那片淳厚的热土上,我接触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情。你的母亲,那位为了让你吃饱穿暖而省吃俭用甚至去卖血的黑瘦的老人,你记得她吗?她从来都是把那最大最香的鸡蛋给你,而自己却从不肯尝一尝最小的鸡蛋,哪怕是闻上一闻。这只是为满足你那无底的嘴巴。就是这样一位好妈妈,你给过她什么?

  小学时,你不准她在你同学面前出现,多少次你对同学们说,那位送给你衣服的“黄脸婆”是你的邻居。就算那时小不懂事,可是到了中学你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衣服挑最好的,食物拣最香的。为了体面,你花钱如流水。那些钱,你可知道是怎么来的?

  中学毕业,你还有点出息,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你终于让你那位辛酸的母亲有了一点欣慰之感。然而,你的表现又大煞了欢送会上那道亮丽的风景。你趾高气扬,对乡亲们的祝福不屑一顾,甚至当众羞辱你那没有文化的母亲。可怜的主人,当时连我都在不停的颤抖,替你羞愧,对你失望。

  大学四年,你榨干了你那日渐衰老的母亲的滴滴血汗,可仍然不能满足你那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你开始说谎,开始欺骗,骗取钱财,骗取友谊,骗取爱情——,四年当中你曾骗取过三位可爱姑娘的芳心,并一个一个的抛弃了她们。在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了虚荣,为了金钱,你竟蹿到大学附近的博物馆,盗走了价值连城的文物,如今你带着冰凉的手拷来到了令我心寒的监狱。

  更加可悲的是你被捕以后种种拙劣的表演,开始你故作镇静,貌似坦然,企图瞒天过海,侥幸过关。但是铁证如山,事实面前,你不思改过自新,反而振振有词,狡辩是社会地位的低下使你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促使你走向了犯罪深渊——

  你只知道个人的私利,母亲、同学、朋友、学校、社会,还有我都曾被你重重的伤害过,这些你想过吗?我也曾多少次声声呼唤,但我知道,我无力唤回你的良知——

  最后,告诉你我新的抉择:我对你彻底地失去了信心,我决定不再与你共处,我要离开只有虚荣、贪婪、自私的你,离开你的黑暗污浊的躯壳,去寻找光明的未来,在痛苦的反思中做一回光明磊落的人心。

  [评点]作者选取“一颗心”的独白这个独特的视角,叙写了“主人”由“虚荣”、“自私”到违法犯罪的过程,剖析了“主人”犯罪的原因,写法新颖独特,内容丰富深刻。作者在标题、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中,多次点明题意,十分切合“心灵选择”的话题的要求。

  ②“虚题作实”“实题虚升”

  “虚题作实”,指有些话题是抽象的概念(虚),我们把它具体化,朝“实”的方面去拓展,可以写一件具体的事情,编一个具体的故事来印证这个话题。如“转折”是抽象名词,不能就“虚”写虚,要有本事把它具体化、形象化、条理化。可以展现一个过程,放大转折“时段”,这样就构成了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深刻的道理去分析“转折”的原因、条件、结果、意义、辩证关系,这样就构成了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还可以罗列人生、社会等现象而抒发感慨与书写认识,这样就构成了夹叙夹议的文章。总之具体的过程、形象的描述、个性的表述和深刻的认识成为解说“转折”,描述“转折”的载体。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一个抽象的判断,一位考生把它作为记叙文要表达的主题,写成《瞧这一家子》:

  “老学究”的四个儿子各有所长,把自己的职业做得还不错,然而,老学究对他们的性格特点不满意,希望他们通过兼职的办法完善自我,其结果是四个儿子所兼之职都以失败告终。这就说明:我们对人也不能强求一致,人的性格应该丰富多彩,可以丰富多彩,不同性格的人适应不同的行业,为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

  如话题“诚信”,也是一个涉及品性的抽象性概念,江苏的蒋昕捷同学把它具体化为“赤兔马的诚信”,写出了佳作《赤兔之死》。另一位考生具体联系到季羡林教授替北大新生看护行李的事情,写出《凡尘三叩之诚信》,颂扬诚信是“沉甸甸的财富”,“是高贵的客人”。如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同学具体化为“王昭君的选择”,择取了王昭君离汉宫去匈奴前一晚的心理活动,把她欲留不愿、欲去不忍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表达出国家安危重于个人得失的爱国主题。还有如“项羽的选择”“司马迁的选择”“一滴清水的选择”等。

  丢掉“诚信”的背囊之后(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年轻人思索一会儿,把“诚信”抛进水里。艄公凭着娴熟的技术,乘风破浪,终于将年轻人送到了彼岸。艄公淡淡地说:“年轻人,我跟你来个约定:当你不得意时,就回来找我。”年轻人随意地答应着,却不以为然。他以为,有了身上的六个背囊,他是不会有不得意的一天的。

  确实,不久,他就靠金钱和才学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凭着荣誉和机敏,他睥睨商界,纵横无敌;而健康和美貌更是令他春风得意,娶得如花美妻。他逐渐地忘记了摆渡的艄公,忘记了被抛弃的“诚信”。

  最近,已到中年的他,总是做着同一个梦:他坐在一艘小船里,正惬意地游荡,突然风起浪涌,他被掀入急流之中,他并不下沉。只是水向他的七窍冲来,耳、眼、鼻皆安然无事,水却冲他惟一的弱处——口猛灌,他感觉到自己开始无尽的沉没……

  他无数次在梦里惊醒。但这次却是被电话铃声叫醒,电话那头传来惊恐急躁的声音:“老板,最近风声太紧,那事是否先停一下。”他似乎也开始慌张失措:“不行,不行……停不了了……”也不知怎么挂的电话。他知道电话那头的“那事”是什么。多年来,他欺骗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对手和亲人:他多次将商品以次充好,他承包的建筑全是豆腐渣工程;他透支着他的荣誉和才能,劝说身边所有人投资于他,却把资金用于贩卖毒品和军火走私;他出入高楼大厦,天天酒池肉林,热衷于夜生活,他的健康和美貌悄然飞逝;他一掷千金,豪赌无度,他背负妻子,频频外遇。

  这一切都只能解释为他没有诚信!

  因为没有诚信,他失却荣誉、金钱以及他的事业、爱情等一切,这时,他想起了那个渡口,想起了艄公的话。

  从监狱里出来,他直奔渡口。艄公已不在,只有那里一条小船依稀当年模样。那时的年轻人也已垂垂老矣。

  从此,渡口多了一个老艄公,无人过渡时,人们总能看到他独自摇晃在风浪中,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评点]文章紧承原材料,从年轻人抛弃“诚信”入手,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年轻人凭着其他六个背囊曾获得短暂的“成功”,但由于他不讲诚信,大搞欺诈行为,终于失去一切,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这样一个反面故事,表现了一个深刻主题:“诚信”万万不可抛弃。发人深思,催人警醒。

  “实题虚升”,指有些话题是具体的物象(实),遇到一个具象的话题,同学们可以朝“虚”的方面去拓展。在选择好材料的基础上,必须上升位抽象的道理,提升主题。孙犁的散文《黄鹂》写了有关黄鹂的三件事情:病中黄鹂清脆的叫声使他愉悦、阻止别人枪杀黄鹂、看到黄鹂养在笼子里感受不到美丽,文章的意思似乎已经出来了,但还不深入,在作者情绪的带领下,我们最后才领悟“在一定的环境里,事物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主题,给我们形而上的无穷思索和感愤。

  我选择善良!

  我死了,进入了黑暗无边的地狱。

  我见到了满脸长长胡须的司命之神,他笑着对我说:“根据你生前的事迹,你的来生将还是人。”我问他:“我来生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回答:“那就看你的选择了,你跟我来!”他把我领到三扇门前,说:“你可以进入一扇门!”

  “第一扇门是权力。你从这儿进去,你就可以拥有巨大的权力。你可以掌握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你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你甚至可以决定人类的命运。许多人因此巴结你,崇拜你,他们会向你贡献很多的东西。但是你没有真心的朋友,你的妻儿、一切亲人也会设法夺你的权力。”

  我摇摇头:“权力过大太寂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太浪费人的生命。我不选择。”

  “第二扇门是金钱。”他又说:“你会拥有很多的金钱,可以说富可敌国,金钱是当代人类热衷追求的东西。有了钱,你可以买到你想拥有的一切,汽车、楼房、奢侈的生活——你拥有了金钱,也可以拥有前面的权力。但是你要想方设法使你的金钱增值。为了金钱你必须不顾你的亲人,也就是你要六亲不认。”

  我惊得目瞪口呆,一会我说:“金钱太多就不是我自己了,金钱太多时让人变得冷酷无情,太可怕了,我不选择!”

  “第三道门呢?”我急忙问。“第三道门是善良,你也许是个大人物或者是个普通人,你的生活道路可能充满不平。你也会遭受很多磨难。尽管如此,你仍然坚持你心灵的善良。你也许不富裕,但你喜欢帮助别人,你也许有很大权力,但你仍然为别人排忧解难,没有人巴结你恭维你,也没有人向你贡献很多的东西。但是你拥有很多真心朋友。他们喜欢你,你的生活是快乐的——”

  不等他说完,我就抢着喊起来:“我选择善良!”他笑着问:“为什么呢?”“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追求物质享受,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快乐的人生。善良可以使心灵轻松,使人生充满快乐。”

  也笑道:“如此,你去吧!”他推了我一下,我惊醒,原来是一场梦。

  我喃喃地说:“善良使人快乐,我选择快乐的人生,我选择善良!”

  [评点]文章紧扣“心灵的选择”立意,行文充分体现了心灵的参与和选择精神。主体部分虚拟了权力、金钱、善良三扇门,在对比中展示“心灵的选择”:权力过大太寂寞,勾心斗角浪费生命;金钱太多让人变得冷酷无情,太可怕;善良使人心灵纯洁,人生充满快乐。最后以选择善良,选择快乐的人生作结,主题思想积极明确。作者采用梦幻的手法展开文章内容,把现实的话题虚化,构思精巧,想象独特。

  ③“以正为主,以反附之”

  “以正为主”。一个好的文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我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自然地开放。一个好的文题,还应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子摊开试卷,一面对考题,就文思喷涌,从而展现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但高考作文大都不允许这种自由存在。“诚信”,考生只能正面阐发“诚信的积极作用”、“诚信的价值与可贵”等等,难从另面立意,也不敢反其意。它是人类公理、人类道德的底线。悖此绝无空间。“心灵的选择”,说是“选择”,其实别无选择。任哪位考生,都必须选择“舍自我、顾他人”。1998年“坚强——我追求的品格”,主题涵在题目之中,不容另考虑了。其实,主题、思想、个人见地之类,命题者都早为考生准备好了,你只管去调遣文辞,演绎其思想就行了。历览多年几十个文题,有哪一个不是必须把自我放在宏大叙事话语背景中,必须把“小我”消融到“众我”、“大我”中,必须抑“自我”扬“他者”。“诚信”如此,“心灵的选择”如此,以后的考题亦如此。

  “以反附之”。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是一种较大的缺憾,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请看2002年台湾题:“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试以‘对镜’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长不限。”此题关涉“个人人生”,是否比我们多一点雍容、宽宏、自如与深沉?欣喜的是,2003年的话题,已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辩证地写,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2004年湖北省的自主命题“买镜”,显然已受海风的浸染。文化、亲情、趣味、哲思必将更多地出现在作文中,立意的价值取向必然更为“包容”。仍以前面所举的《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可以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我们也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传统的“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当然,“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硬“弹”,那就不如不“弹”。如“诚信”话题,我们可以表达正面观点:“社会永远需要诚信”,也可以表达反面观点:“不诚不信不为过”。但反面立意是有条件的。不能为反求反,必须注意话题本身的合理性和辩证性。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

  (3)凸现题意要亮眼。

  考场作文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试题有限制条件,阅卷有时间要求。这就要求考生,严格依题为文的同时,掌握一些点题的方法,“明明白白我的心”,要利用标题、开头、结尾、段首等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例如,2002年高考陕西一考生写的《心灵绝唱》开篇写道:

  天行健,宇宙的选择。博大有容,海洋的选择。那么什么是心灵的选择呢?大写的人必有伟大的精神:心灵的选择,择一颗博大的心,可受天下之善;择一颗赤诚的心,可结天下之友;择一颗专一的心,可治天下之学;择一颗宁静的心,可悟天下之理;择一颗恒久的心,可善天下之事。

  开头两句境界开阔,充满天地正气,恰好引出伟大的心灵选择:博大、赤诚、专一、宁静、恒久。句句不离话题,体现了考生有很强的话题意识。为此,要时刻清醒把握住话题和主旨,不要在行文过程中淡忘了话题,淡忘了主旨。最好有个最简单的写作提纲,寥寥几个字也好。

  例文

  珍惜诚信(2001年广东考生)

  “爸,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这样做会害死人家,何况也犯法。这事传出去,会给我们的饭店带来损害,我们的诚信会全毁。”我不满对爸爸说。

  “你懂什么,要是我不这样做,我一天能赚多少?你不想一想,你上大学要多少钱。你还是快去学好你功课,考大学。要是考不上,就不要怪我不客气。”爸说完,离开了屋子。

  今天下午,我在家里发现爸爸正在用水和酒精调和某种材料,将其倒进带有贵州醇标志的酒瓶里。我知道他一定会将这些酒带来店子卖给顾客饮,这种酒近期一直畅销。这样做,会给爸爸带来暴利,但对于顾客却是灾难,况且这样也会违背诚信原则,这可是商业者最重要一条。

  该怎么办呢?爸爸一定不会听我的劝阻,但任由爸爸这样做,他迟早会走进监狱,越想越害怕。

  我决定将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听后,大吃一惊,然后才说:“怪不得近期顾客老是抱怨这种酒的味儿不正,生意也因此差了许多,也难怪。我们的诚信没了,生意也差了。”我劝妈妈说:“不如我们一起用行动来挽救爸爸,挽救小店,挽救我们的诚信。”我把我的计划告诉她,她十分赞成。

  我和妈妈先到市场购进一批真正的贵州醇,把爸爸制的悄悄调换过来。然后由妈妈监督爸爸,打理小店。晚上,我听见爸对妈说:“今天怎么怪,连最挑剔的常客老王也没对我们酒有意见。”妈说:“有什么怪,我们的都是正品,难道你认为我们酒是假的?”爸赶忙说:“当然不会。”我听后觉得十分好笑,计划成功一半。

  接下来,我监督爸爸在家一举一动。每当他打算制酒,我故意叫我同学来家里玩,搞得爸爸不好意思干下去。

  一天晚上,爸爸由店里带来许多好东西,说今天晚上我们庆祝。因为这几天生意好极了。爸爸在席间说生意好全是他的功劳。妈听了笑了一下,说:“恐怕不是吧,要不是我们母子俩将你制的‘好’酒调换过来,挽救小店的诚信,恐怕你现在已经……”爸爸笑了一下,说:“你怎么知道这件事,不过我们也很久没卖那种酒,我也很久没制了。我制得那么多,良心也不安,觉得没了诚信,浑身不自在。”“知错就好,爸,你以后要珍惜诚信,诚信才是你的。”我调皮地说。

  [评点]本文记叙了家庭中发生的事件——父亲偷偷用酒精假冒“贵州醇”出售,坑害顾客,遭到“我”的反对和抵制。在“我”和妈妈的教导下,终于使父亲改邪归正。全文紧紧围绕“诚信”二字做文章,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开头劝父亲的一段话就以“诚信”点题,中间以挽救“诚信”展开故事情节,最后以“珍惜诚信”作结尾,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文章构思精巧,记叙生动,善于描写,当“我”发现父亲不听劝阻时,没有采取大吵大闹的方式去反对,而是求助于母亲,运用巧妙的方法——堵源头(由“我”在家里不让父亲制假酒),勤监督(母亲监督父亲做生意),并且把兑好的假酒全部换回好酒,双管齐下,父亲终于有了认识,凸现了“珍惜诚信”这一主题,也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诚信”也能给家庭带来欢乐,带来和睦。

  (4)偏离话题及时救。

  考场作文由于紧张粗心等原因造成“偏离话题”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聪明的考生却能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发现偏离话题,及时纠正,从而得到高分。1957年,高考作文题是“我的母亲”。有位考生一看题目欣喜若狂,因为他中学时老师曾出过这样一个题目,而且他的那篇作文写得特别好,老师曾在班上当范文读过,至今他还能记清文章的内容。于是他把那篇得意之作默写了下来,反复润饰后,抄写在试卷上。最后他才发现,试卷上的题目是“我的母亲”,而自己的得意之作却是“我的母校”。一字之差,内容要求却相去甚远。此时,离考试结束只有两分钟,重写或做大的修改都不可能。怎么办呢,考生急中生智,刷刷刷——在原文后加了一段文字:

  “我是一个孤儿,一直在校园中成长,我的母校就是我的母亲!”

  阅卷老师认为,文章通篇用了拟人手法,又有真情实感,这位考生因恰当的收拢了走偏的题旨,意外的得了高分。

  再看2002年高考中一考生写的《道士塔的联想》,在偏离话题时,是怎样通过技术性的收拢,挽回失误,消除不利,获得高分的:

  这篇文章以评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为契机,首先引出了作者的一番感慨:

  “一腔拿云壮志,来源于一次虔诚的心灵选择。

  愚昧中成全了欺骗与掳掠——抹不掉的事实。

  喟叹中充满了屈辱与愤懑——了不断的情节。

  读完《道士塔》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模糊了:为秋雨先生能把彼情彼景表达得如此精妙而感动,更为那原始的赤裸裸的掠夺而痛心不已。”

  接着是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

  “先生之文,当今文坛美其名曰:文化散文,学者散文。

  初观其文: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诸般宇宙奇观;左传文,子长史,贾生论,相如赋,薛涛笺,右军帜,摩诘画,少陵诗,几多古今绝艺。或秀丽多姿,或厚重丰满,或潇洒飘逸。

  再观其文:奔雷坠石之奇,鹏飞兽走之态,鸾舞虬惊之姿,绝峰颓岩之势。噫吁唏,妙哉,绝哉!”

  语言老到巧绝,概括深刻全面,其阅读之丰富,才识之高超,古文素养之厚实,可见一斑。然而这些内容与“心灵的选择”有什么关系呢?这位考生清楚,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收拢,很可能被判“跑题”。因此,他在评述余秋雨散文之后,加进了独立成段的一句:

  “一次虔诚的心灵选择。”

  是这句话让人看到,余秋雨的路就是一种选择,余秋雨散文的学者化、文化性也是一种心灵的选择。这样,那些似乎没有涉及选择的材料顿时升华为选择的载体和结果,而与命题的内涵开始走向谐和一致。

  然后考生开始历数敦煌的古今沧桑,历数敦煌蒙受的苦难。然而这些内容,同样很难与“心灵选择”的话题挂钩,尤其与“虔诚的心灵选择”相去甚远。这位考生马上补上了面对敦煌文明与敦煌灾难自己的深切的感受:

  “看着您五颜六色的服饰和博大精深的文明内涵,如今,我拜倒在您的脚下,彻夜狂欢,以此自慰。

  看着您七零八落的躯体和屡遭荼毒的不幸遗留,如今,我跪倒在您的门外,长歌当哭,以此自励。”

  然后,推出全文精彩的结尾:

  “金戈作笔,岁月为墨。

  皈依考古,嫁给敦煌。

  我此生虔诚的心灵选择。”

  这种选择是真正来自心灵的,是虔诚的。这种选择,是余秋雨的选择,也是“我”的选择。这就是作者以“一腔拿云的壮志”为支点的一种“收拢”。于是,林林总总的材料就凭着作者不断指点而折射出与命题主旨相映生辉的熠熠光芒。这是一位聪明的考生。他的补救措施启示我们:考试作文过程中,考生要进行两三次“题旨”检查,发现“偏离话题”,不要惊慌,要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使行文最大限度的贴近话题。

  3、例文讲析

  调准感情焦距 拥有清晰世界(2003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艺术家去参观一个人体艺术展,哪知道到了展馆却见馆前竖着一块月球表面的地质图。他怀疑自己进错了展馆,一问方知那块地质图原来是人体放大一千倍的作品,名曰《人体的真谛》。

  也许,人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如此,距离太近或太远都难以把事物认识全面。再受感情亲疏远近的影响,对真相的认知则更难了。君不见多少贪官污吏任人唯亲?君不见多少笔客学霸结帮成派,互相吹擂?感情犹如一层雾,遮住了事物的真相;感情犹如一层烟,模糊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只有把眼睛擦亮,把感情的“焦距”调准,才不至于把人体看成地图。

  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

  六祖慧能当初上山学道,五祖弘忍只称其为“南蛮”,而当“菩提本无树,明镜也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绝世偈子展现在弘忍眼前时,弘忍立即调准自己感情的焦距,把衣钵传给了关系较疏远的慧能,而不是自己一向欣赏的入室大弟子神秀。于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世人的眼睛在六祖禅宗的拂拭下分外清醒。

  康乾盛世,作为两朝“恒臣”的张廷玉,当其弟弟张廷露在科举选拔中作弊而被问斩之时,他立即调整了感情的焦距,眼中看到的是国家的利益而非个人的感情,挥泪亲身监斩嫡亲胞弟。于是,雍正王朝整顿吏治的榜样高高矗立。

  还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包青天怒铡包勉,不都是这样吗?世间事物的真相,都在感情的准确焦距上得以完美展现。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左右着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我们必须以公正、纯洁、无私的心,准确把握感情,调准感情焦距。

  请抹清自己的眼睛,把握自己的感情吧!只有如此,我们在对世界的摸索中才能拥有一个被准确认识的世界!

  [评点]文章能紧扣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之关系来作文,切合题意。作者在肯定了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有影响之后,着重论述了“只有调准感情的焦距,才能拥有清晰世界”这样一个中心论点。全文论述角度集中,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典型充分,论证较深透,且亦情亦理,颇有说服力。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2004年四川满分作文)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

  [评点]文章挥洒含情之笔,开篇就如一江春水奔来眼底,激人热情。在紧扣话题,大肆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悲惨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作者对话题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写得精彩而别致。行文中,作者例证丰富,选取了王勃直面挫折、达人知命、笑看人生,李白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不沉寂、不坠青云之志的事例。先从正面说理:面对挫折不要放大痛苦。然后笔锋一转,再例举刘备遭遇挫折,却放大痛苦,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从反面论证和强化自己的观点。作者评论古人又不忘观照现实,正反对比,说理严肃又不乏诗意叙述。

  4、针对性训练

  (1)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春天,与美好在一起。捱过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觉如坐春风。春晖,为诗歌增添亮色;春雨,使图画洋溢生机。孩子们唱着春天的歌谣,老人们唤出青春的记忆……即将告别高中学习生活的你们,处在21世纪之首的青年人,又是怎样感受“春天”,怎样思考“春天”的呢?请你写一篇作文倾诉自己的心声或讲述“春天”的故事。

  [指导]审题的关键是弄清话题在哪些方面做了限制,在哪些方面又给我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自由。“春天不但是四季之首的名词”,这一句话提示你要写的春天的话题不一定是四季之首的自然的春天,可以写象征意义的春天,比如人生的春天,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春天,都可以。“春天和美好在一起”,限制你谈春天的话题,只允许谈它美好的一面,如说不美好的一面,就跑题了。如有的同学谈1979年的春天,一个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当然是美好的,是正确的,符合题意的,因为小平同志南方考察的结果,焕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可是你要写,2003年的春天风沙暴数次袭击北京,都是春天发生的事情,但是却是不美好的,不能写。“作为高中即将毕业的你,处在21世纪之首的时候,对春天有哪些想法”,这又是限制。一个是必须写出高中毕业生的特征,另外必须写出时代的特点。如果不注意这三个基本的特点,美好、高中即将毕业、21世纪之首,就没有符合题意。

  (2)命题作文:“猜”(台湾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

  “猜”天天在我们的脑中浮现:上课可猜想暗恋的人会不会经过门外?下课后猜测哪一队会赢得今年NBA的总冠军赛?边走边猜今天好运会不会与我同在?边写边猜所写的是不是阅卷老师喜欢的题材?……事实上,人类也常靠着“猜”才有新的发现:哥伦布猜测地球是圆的而找到新大陆;哥白尼猜想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开启天文学的新途;牛顿也是先猜地球必有一股力量将月球拉住,从而发现物体的质量会影响万有引力的强度。你一定“猜”过别人的心思、举止,或者一件你很想知道答案的事。请以“猜”为题,把那一次的经验(可包括猜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写成一篇文章,文长不限。

  [简析]按我们出题的习惯,命题作文是最简单的,给个题目就行,写什么,怎么写,完全是考生的事,而且正可以从中看出考生的审题能力。然而台湾的命题者却并不这样来考学生。写这样的作文题还有几人会走题呢?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的许多高考命题者是不是要作些反思呢?我们对审题宜易不宜难的问题或许可以有更多的认识。

本文标题:高考话题作文-高考1000字话题作文:那个下雨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76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