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端午节-端午节随想

发布时间:2017-11-17 所属栏目:端午节诗歌

一 : 端午节随想

端午节,既是一种民俗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民俗节日,老百姓都应享受与家人共度佳节好时光的天伦之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载体,我们炎黄子孙每个人都应记住那个为国殉命的历史文化名人屈原。

然后,今天的中国人过端午节,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情感和智慧:第一,多少人为了谋生,别妻离子背井离乡,过着孤独不堪的辛劳生活,佳节时光最大的痛苦承受者当属漂泊异乡的父母、留守家乡的无数儿童及孤独无依苍颜白发的老者;第二,今日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愈益恶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可很多人却醉生梦死,粉饰太平,已完全没有了士大夫兼诗人的屈原那种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

在所谓的先进文化的无情戕害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屡遭重创,甚至正面临着难以传承发展的可怕局面。民族文化不存,民族精神不在,中国何以立国?何以安邦?何以睦亲?中华民族何以能长久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中华文化之根兮,永固! 屈原之魂兮,归来!

二 : 端午节

小时候家里很穷,从没见过家里包粽子,自然,端午节在我的心中远不如春节、清明、冬至、七月半(农历鬼节)等重要(中秋节也不重要,家里很少加菜)。这是贫穷年代被扭曲的节日,所以,我们做子女的从不敢责怪父母亲。对端午节有点了解是少年时代,从没坐过公共汽车离开过饶平北部山区的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不知道屈原和赛龙舟。我们家乡的河水很浅,人们叫它大溪,除了下暴雨发洪水,平时河床堆满沙子,连小船的影子都没见过,就别说龙舟了。有一个下雨天的五月,家里来了一位油漆师傅,他是在大埔县高陂镇长大的。给我讲述了韩江河上赛龙舟的盛况:是日江上百龙争先,彩旗招展,锣鼓震天,胜出者获得了金猪厚礼。两岸无论男女老小、士农工商,几乎倾城出动,人群像蚂蚁,密密麻麻挤着挨着,观看江里龙舟竞渡。而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绿豆裹粽子,煮粽子的香味,洋溢着整个镇子上空……,他绘声绘色,说得令我无比神往。若干年后我高中毕业,由高陂前往潮州的轮船上,望着滔滔韩江水,我忽然想起油漆师傅关于这条河上赛龙舟的盛事,只恨无缘遇见,支着下巴惆怅了许久。

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出外打工,在珠江之滨的小镇安了家,看龙舟竞渡就不再是新奇的节日景观了。每当端午节来临,从农历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整个珠江流域的锣鼓声咚咚锵锵响个不停,一条条长长的龙舟插着绣有姓氏的彩旗和罗伞,两边坐满了桨手,站在船首的老大手挥三角令旗,桨手如临战勇士,一齐呐喊奋力划桨,龙舟就像箭一般向前冲去,锣鼓声加上两岸的喝彩声,场景十分热闹感人。

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民俗。如果地方政府不组织赛事,他们也会把埋在河涌泥潭里的龙舟捞起来,冲洗干净,插上饰物,划上浩浩江面。

赛龙舟不仅仅好看,其实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民俗活动。江水流急,万一掌握不好,龙舟就会倾覆,落水者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我在新造工作的时候,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的所在地南亭村江面上,叫做海心岗的地方,历史上曾发生过龙舟沉没的事故,由于这儿水流急速,水面打着漩涡,落水者往往连尸体也找不到。某年端午节,有快速大船经过,临近穗石村的村民因龙舟倾覆落水,数位桨手死亡。明知非常危险,珠江两岸的村民们依然毫无畏惧,每年准时把龙舟鼓敲起来,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勇气!村庄里,为了筹集划龙舟的经费,村民纷纷募捐,有些从香港、澳门或外地做生意发财的乡亲回来了,出手特别大方。夜晚,龙舟靠岸,村民们就在祠堂里大摆龙舟宴,佳肴美酒,林林总总,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来到村里,就可以上座吃喝,不收分文,人称“吃龙船饭。”这风俗流传了上千年,今天依然沿袭着。通过赛龙舟,他们维系着浓浓的乡情、团结一致、共御外诲!通过赛龙舟,他们保留着久远的中原文化、把宝贵的民间风俗保留下来。所以,我知道为什么当龙舟鼓敲响之时,那么多人立刻振奋起来,甚至感动了这一方水土上所有人的原因了!

在珠江之滨,到了端午这些天,市场买卖粽子的人会比平时多起来,在菜摊之旁,菖蒲叶子和苦艾草被人扎成一束束出售。这里的人,无论是住高楼大厦的、住出租屋的、住乡村的,大家都愿意花上一两块钱买一束回去挂在门上,以寄驱魔辟邪之意。很少人把粽子投到江里,也许为了环保和不浪费,但大家都记得屈原这位两千年前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

珠江之滨有两个村子全部姓屈,他们自称是屈原的后代,他们的先人是明末清初号称“岭南三大家”之一的爱国诗人屈大均,他的著作《广东新语》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屈大均的墓地就葬在望得见珠江的山岗上,年年都有“屈”字大旗的龙舟从他的墓前经过。二OO五年夏天,我陪伴从澳大利亚归来的中国著名诗人刘湛秋先生凭吊了屈大均的墓地,表达了我们对屈原杰出后人的敬仰之情。(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时过境迁,不知道我们老家的人现在重视端午节不?但我已经把端午节当作重要节日了。端午节有着比其他节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不敢轻易忘记。所以,我期望每年的五月,龙舟锣鼓嘹亮起来,纪念诗人的活动多起来。今年端午节,我就参加了一个叫做“端午诗会”的活动,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一队穿着整齐肃穆的大学生,在舞台上朗诵了《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铿锵有力的句子,久久回响在我的耳边……

三 : 端午节

很久都没有回家了,故乡的那片田地虽然四季在变,留在我心中的印像却始终是一片生动的绿,偶尔被一道山梁隔断,被一座小村搅扰,依旧欣然。终于汇成河流在土地上流淌,直至流进游子的梦境。是想家了吗,还是那片原野在召唤我.....

       听到街边小贩叫卖粽子,就又想到端午节,想到母亲做的粽子和茶叶蛋,街边粽子也买过几次,看起来诱人,吃起来却只是觉得不过是一包粽叶包着饭团,找不到记忆中的味道。不能怪生意人的手艺不好,他是无法在每个粽子里包进母亲的味道。小时候吃粽子,从洗米洗粽叶再到包制好放到蒸笼上,那分期盼就像蒸笼里冒出的滚烫的热气。及至吃到嘴里,那滋味再怎么能寻的回来。

     就又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微胖的手,包粽子的时候的灵巧,记忆中母亲包的粽子可以有很多形状,并不像街边买的都是一个形状,我特别喜欢挑包的像牛角的。

      又近端午了,我想母亲应该预留了好了包粽子的糯米了吧,只等粽叶再长大一些了,或还在想今年两个儿子会不会有时间回家过节。

     孤身在这个城市,弟弟甚至还在离家更远的城市,我已经有了个小家,却也只是个每晚可以睡觉的地方。七十年之后便不再属于自己。所以这城市不是我的故乡。母亲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四 : 哦,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书上说的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大夫屈原。其中赛龙舟,以其场面的恢弘和热烈,掀起了端午节的高潮。不过,我们那儿的端午节似乎与屈原没有什么关系。

我记得儿时过节。

端午节没有清明节那样隆重而浓烈。

清明节,每个山坡上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将清明节的气氛与声势渲染得足足的,让人想起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春节,只是它还没有春节那么浓烈,没有春节那么热闹,没有春节那么的欢快与祥和。我认为清明节应该是阴间的春节。年长的人却说,阴间的春节是鬼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融洽亲情的节日。

端午节则是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我觉得所有的节日好像都是为小孩子们特意安排的。在节日里,最高兴、最快乐、最幸福的就数小孩子了。因此,他们最盼望的便是过节。在过节时,不但可以不干活,就跟大人们笑骂的样:“尾巴都耍脱了!”众多小孩子也能聚在一起玩耍,“把一个晒坝都要抬起来了!”(大人语,说的是小孩子的欢闹声很大)还可以吃好的,平时难得吃到的,在节日里就能吃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到了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子的瞌睡竟然少了。不像平时,大人来催了:“快起来了,太阳都晒到屁股了!”仍想赖在床上不起来。有时惹恼了大人,被大人从床上拉起来,在屁股蛋上啪啪两巴掌,虽说打得来不觉得疼,但这毕竟是挨打,心里还是不快的,这种不快会影响到一早晨的心情。小孩子不快的心情没有大人们的恒久,他们的心里是容不下不快的,因为快乐都装不下了,那还有空间来盛这不快呢!

我们一早就爬了起来,比大人还早。大人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嗬!今天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们如同得到了奖励,特别的高兴,哼着儿歌,跑到外面去,叫上小伙伴,到野地里去找陈艾和菖蒲去了。

在乡下,陈艾属比较贱的植物。我们说某种植物贱,是指这种植物多,生存能力强,却没什么用处的意思。农历的五月,正是植物长势最旺盛的时期。田野里,满眼青翠、碧绿,葱茏、蓊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有这时节,才真正称得上是绿色的世界。

我们来到坡上,在荒地里寻找。这里是野草的乐园,它们都在疯长着,它们的世界也是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吧。我们对野芝麻草、野地瓜藤、岩蒿蒿、苦蒿、荨麻等都不加以理会。我们只是专心的搜寻着陈艾,挑选那些高大壮实的陈艾。不过,要拔起这些陈艾却要花费我们很大的气力的。我们是不怕花气力的,因为这气力用了又会有的,不管怎么用也用不完。那些长得根深蒂固的,不能力擒,我们就智取。我们把它前后左右的摇动,看到根摇松动了,一用力,就拔起来了。

陈艾有股子苦味,不好闻,这应该是它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就如同一个人身上有狐臭一样。平常时候我们都不会去理睬它,它也没法引起我们的青睐。它既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来讨我们的喜欢,像桃花、李花、杏花。它似乎也能开花,那花跟它泛白的叶子差不多,像营养不良的人那张青白的脸,一副穷愁潦倒、落魄无助的样子,似乎是为了获得人们的同情。它自身长得太平淡,不可爱,又身无长物,不像灯笼花(蒲公英),那花像一只白色的灯笼,一看就让人喜欢,提起来,用小嘴一吹,那花絮就飞啊飞啊,飞得很远很远的,把我们的想象也缥缈到了那远方;也不像麻豌豆草,它结的荚,我们可以用来吹叫叫(哨子),有的吹出的声音浑厚苍劲,有的吹出的声音尖细锐利,我们很是喜欢。另外,它又没什么用处,不能作猪草来喂猪。一年中,只有到端午节它才走进我们的视线里,被派上了用场。这也说明了天无弃物。

早晨的陈艾沾上了很多的露水,有了露水的滋润,陈艾便有了些鲜活的气象。我们扯了一大抱陈艾,这跟我们小孩儿爱争强好胜有关。我们的裤子与衣袖都被露水打湿了,虽说是夏天的清晨,可我们也还是感到有点凉幽幽的,有的还打起了喷嚏。

我们把陈艾扛在肩上,一蹦一跳的往家里走去,陈艾便在我们的背后一摇一晃的,像是在向谁热情洋溢的招手或点头。大人们见我们扯得多回去,就假嗔道:“扯这么多回来打老虎啊!”我们不管,把陈艾扔在门边,又去弄菖蒲去了。

这菖蒲是水生植物,有些人就在自家屋前或屋后栽种,他们栽种也只是为了端午节好用。我们没栽的就到那些栽了的家里去扯。不管他屋里有人没人,用不着对方同意的。我们把裤脚挽得高高的,走下水去就扯。要是被这家主人看到了,他也不会生气的,他反而会为自家的东西有了用场感到很高兴。但他们会不露声色,故意高声的喊叫:“哇!逮到了哇,扯别个东西哇!”我们听了,并不惊慌,回答道:“扯别个的,关你屁事!”

“嘿!怎么不关我的事呢?那菖蒲是我的呢。”

这时,我们的脸上带着瞧不起人的神色,用轻蔑的语气说:“哦呀!硬是扯了你两根菖蒲了哦,就舍不得了!”对方听说后,就会嘿嘿的笑着说:“谁舍不得了,我是跟你几个娃娃儿开玩笑的。”我们马上回敬道:“开玩笑(完校),我看你是在开板板笑(村校)!”于是,我们都笑了起来。

我们把扯回来的菖蒲与陈艾,按一扇门两把来分,一把中只有一支菖蒲,其他则是众多的陈艾,好像两位菖蒲大将军,各自带领着一队陈艾小兵为我们把守着门,不让那些邪气进来,保我们一家平平安安。

端午节为什么要在门口挂菖蒲、陈艾,我们曾向大人们问起过。

他们有的说是为了避“邪”。“邪”这种东西在我们的头脑里很模糊,好像跟鬼不是亲戚就是邻居,反正不是好东西,一个人若是沾惹上了它,你就会倒霉的,生疮害病啦,亏本折财啦,家庭不和啦,喂鸡鸭养生不顺啦等等就会围着你团团转。我曾看到有个人,好端端的,却突然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的。大人们便说,他这是撞到邪了。于是,为了把他身上的邪赶走,有人就用白线把中指的第一节缠绕住,然后用针扎中指头,把指头上的血涂在那人的额头上,边涂边不住的叨念着什么,我现在还能记得有“百无禁忌”这一句。涂完念完后,如果当场有鸡,就会逮住鸡,扯几匹鸡毛,粘在这人的额头上。这粘鸡毛的招术,我觉得他们是跟道士学的,那道士最爱粘鸡毛了。人们常说:“拿到鸡毛当令箭。”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起到令箭的作用。经这么一捣弄,不久,这人果真就醒转来了,他对刚才所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连自己为什么倒下的也不知道。大人们便会对围着的我们说:“这个人这样子,就是撞到邪了。”

我们自然是极不愿意撞到邪,可邪这东西就像是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你撞到它了你也不知道,这可叫人不知道该咋办才好了。

为什么像陈艾、菖蒲这样的草草能够避邪呢?我们觉得很奇怪,又去问大人。大人就会笑着对我们说:“你去拿一把锄头来!”

“拿锄头来干什么呢?”我们疑惑的问。

“好挖根根噻!”这时大人就会笑出声来了。

我们这才知道是大人们在取笑我们,也就不做声的了。我们只是在心里感到纳闷:这问问题怎么不能问到底呢?后来,我们想,这肯定是大人们也不知道,所以他就这么来堵我们的嘴。

有的大人说的又是一样。他们说是在张献忠洗四川时,有一个人为张献忠带了路,张献忠叫他回去后,在自家的门上挂上菖蒲、陈艾,他们就不会杀的。这个人回去后,就在自家的门两边挂上菖蒲、陈艾,其他的人见了,也照他这样子挂起菖蒲、陈艾。大家也就躲过了这一劫。后来,家家户户每年都在自家的门口挂上菖蒲、陈艾,于是挂菖蒲、陈艾就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了。 [1] [2] [3] 下一页

五 : 端午节

端午节

昨夜亲友喜相约,今晨郊游端午节。

路高朝天车漫堵,楼耸矗日燕单斜。

空旷树林寻鸟鹊,寂寞花坛觅蜂蝶。

同行长者多沉默,儿童跳舞又唱歌。

本文标题:端午节-端午节随想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36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