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linkedin盈利模式-LinkedIn即将上市 社交网站或将采用LinkedIn模式

发布时间:2017-09-28 所属栏目:业界

一 : LinkedIn即将上市 社交网站或将采用LinkedIn模式

  2011年1月29日LinkedIn将上市融资1.75亿美元。有知情人士透露,LinkedIn股票在私人交易市场SharesPost进行拍卖的价格总计在30亿美元左右。入选《财富》杂志“美国10大最睿智科技投资者”排行榜的布雷称LinkedIn上市的时间过早。

  能够提供高效安全并且有商务价值的LinkedIn社交服务网站,和国内一些SNS网站比较, LinkedIn具备提供高质量商务社交服务的能力,更适合白领阶级使用,因为Linked很注重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不太适合在校的大学生使用。

  目前中国缺乏LinkedIn,一些业内人士评价,一方面用户观念和上网习惯根深蒂固,国内一些商务网站,登记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没有电话号码,甚至没有IM,只是留了私人邮件或博客地址。用人单位进行网上招聘更依赖传统的招聘网站,在高端人才市场上,需要更为翔实的目标信息,这恰恰又是现有商务社交网站所欠缺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目前的SNS网站获得了不菲的盈利 ,所以很多涉及社交的SNS网站,更专注对现有模式巩固和提上,有些社交网站为了提高更多的访问量,放入了开心农场等网页游戏,这和LinkedIn走高端市场背道而驰。

  当前最火爆的SNS模式当属于新浪微博,新浪微博从用户群角度看,和Linkedin最为匹配,一些高端人士也参与微博中,被不少商业人士所接受.

  此外开心网曾被认为是白领专属的平台,可是目前的开心网越来越想一个网游社区,作为拥有最大用户量的腾讯,目前托人找工作,以及日常的商务社交的行为,一定有超过一半是在QQ上完成的,腾讯运用手中的用户资源,远远强于其他对手,但是,腾讯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大杂烩,几乎所有网上赚钱的领域它都涉及到了,不断复制别人成功的模式让腾讯缺少的创新精神。

  网络用户不断增加,网络社交群体也在不断分化,当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当作一种营销工具、社交工具,而并非只是为了休闲时,LinkedIn模式将会在中国有旺盛的需求!(明猪电话家园http://www.freevoipnet.com首发,转载请保留作者链接。)

二 : LinkedIn盈利是幻影 投资者需公司透明度

导语:美国sfgate网站11月11日发表评论文章,表示美国议员正提出议案,希望减轻公司上市和筹资的难度。但文章认为,公司透明度对投资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在筹资时就需承担起披露财务数据、增加透明度的责任。

以下为文章概要:

美国sfgate网站11月11日报道,近年来LinkedIn、Groupon和Demand Media在上市前都曾经表示已经盈利,但是当这些公司为了上市而被迫发布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时,人们才发现原来盈利只是一种幻影。

目前一些议员正在努力推动相关议案获得通过,希望能够减轻公司融资的难度,使这些公司不用公布全面而透明的财务数据。这种议案有些令人费解,值得严格的视。美国现有法案规定当公司股东达到一定数量时,该公司就必须定期公布财务数据。而美国两位参议员在本周提出一项议案,希望提高这一股东数水平,从原来的500位股东提高到2000位股东。

当公司股东数接近500时,这些公司通常都会面临上市压力,因为法律规定的财务数据披露要求几乎等同于上市公司面临的披露要求。观察人士指出,如果该议案获得通过,那么Facebook等公司面临的上市压力就会减轻,从而进一步为私人交易市场提供机会。

此外,本周美国众议院也通过了一项议案,允许小企业进行密集型筹资。这意味着初创企业可以向一群小投资者筹资,而不再只依赖富裕的投资者。由此,个人投资者可以向初创企业投资1万美元,或是将自己年收入的10%投资于这家公司。只要公司每年筹集的资金不到100万美元,这些公司就可以不用披露任何财务数据。

而与此同时,私募基金和投资银行业正推动法案作出更大的调整。上个月一个名为IPO任务小组的团体就向政府机构递交了动议。他们在动议中抱怨近年来 IPO数量不断减少,建议放宽对年收入低于10亿美元的新兴成长型公司的系列要求。他们希望这些公司能够拥有5年的缓冲期,放宽对这些公司的财务数据披露要求。他们还要求放宽对高管薪酬股东投票权的监管,放松有关分析师利益冲突的规定。

支持这些建议的人士认为,放宽这些监管规定将可以减轻成长型公司的筹资难度,帮助促进创新和创造就业。从这些规定开始实施起,行业人士就抱怨这些规定带来繁琐的要求和额外的成本,挫伤了企业并影响了IPO市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繁琐和成本是理所当然的。当企业向大学基金、退休基金和股票投资者筹集巨额资金时,他们就需要负起巨大的责任。

而IPO市场的下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和衍生品危机造成的市场暴跌有关。换句话说,私募基金和投资银行并不能有效证明监管政策必须放松的观点。相反的是,他们一再证明的是希望能够以最大利润退出投资,哪怕对经济造成伤害也全然不顾。

虽然少数例子并不能代表所有初创企业、风险投资人士或投资银行,但能让我们放心投资企业的途径还是增加企业透明度。(悠然)

三 : 公司诊断之三:Linkedin模式中国抄不得

目前,中国的创新力量比较薄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国外的模仿。但国外和国内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和用户习惯,以及市场成熟度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很多企业只学到了人家的表面,而没有研究透彻它们的内部机理;很多企业摸透了中国市场的脉门,但陷入了市场过于狭窄的死亡地带;很多企业外表上科技时尚,但实质却做的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低级工作……Tech2IPO针对这些现实情况,决定推出《公司诊断》系列文章,尽可能为大家抹去公司和事件表面的层层迷雾,揭开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文章或褒扬或鞭笞,但都是为了让企业生存的更好,让创业者们能从中有更多有价值的收获。本文为这个系列的第三篇文章。

现象:

抄袭Facebook的风潮刚过,抄袭Linkedin的另一股风潮又已经到来。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二轮抄袭Linkedin的风潮了。从Linkedin获得国外媒体关注时,国内的天际网、若邻网等第一波商务社交网络就已经随风而至。但几年发展下来,却都不是特别理想。而今,当Linkedin在这两年来要IPO的传言沸沸扬扬时,新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国内的优士网、经纬网等第二波跟风者又至。不过不管在宣传上如何“创新”,如何“革命”,但它们都无一例外的被称为中国的“Linkedin”的翻版。人们好奇的是:中国的这些模仿Linkedin的公司能否成功?到底该怎样模仿Linkedin?

诊断:

Linkedin作为一座丰碑,已经被人膜拜了十余年,也被人模仿了十余年。但人们更多的却是抄袭和借鉴Linkedin的界面和形式,却鲜有人对其内部机理进行挖掘。如果我们细细抽丝剥茧,就会发现LinkedIn成功其实更多是时代和文化的印记,是当时的必然,却是现在的偶然。它作为一个SNS也正在迎头赶上,但作为一个被抄袭者,它自身或许在做法上都还亟待完善。我们国内的抄袭者,要当心了,要特别当心了。

一、Linkedin的核心是个人品牌展示平台。

而基于个人品牌能做什么,这可不是它刚开始就要考虑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这里真成了个人品牌的聚集地,它自然就可以围绕着这些人做大文章。

怎样才能突出个人品牌?

第一个层面就是静态上突出个人品牌。

一个人所在的公司和曾服务的公司能够体现出个人品牌,他的一度好友以及二度好友能体现出他的个人品牌。他的个人链接的博客和微博以及个人网站都能体现出他的品牌。这些呈现出来的就是你看到的Linkedin的那多少年来几乎没有变过的页面。是的,Linkedin就是一个海量的、静态的、个人品牌呈现商。这就是Linkedin最核心的竞争力。

您想到了什么?about.me?是的,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内外的商务社交网络都在跟着Linkedin的形式走,而About.me才是Linkedin理念最好的实践者和创新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超越者。特别是About.me整合了Linkedin和Facebook、Twitter之后,,以及在后台的扩展性上的想象,这个概念发挥的就更加淋漓尽致了。如果您看重的是Linkedin在静态上突出个人品牌的逻辑,那您不如直接抄袭about.me,那个比Linkedin更有前景。

第二个层面就是增加用户活跃度,在动态上突出个人品牌。

所谓动态突出个人品牌,就是在Linkedin里以动态来彰示自己的知识面、影响力等。这在Facebook和Twitter,甚至Quora上都非常容易做到,但在Linkedin上并不容易做到。因为Linkedin本身就是一个用户活跃度严重不足的平台。Linkedin正企图用静态的个人主页来整合动态的个人言论信息等以综合性的突出个人品牌,但同样的,Facebook、Twitter,甚至Quora也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行着这一路线。因此,Linkedin在动态的个人品牌打造上其实并没有任何优势,尽管它也引入了专业问答机制,以及兴趣小组机制等等。这从实用意义上来看,确实都是Linkedin需要的,跟Linkedin的用户群也非常相关。但事实也证明跟同类的产品相比,它的这些产品的使用率和用户活跃度确实低的可怜。即便如此,Linkedin的这些动态的内容,也被国内的很多网站奉为楷模的抄袭了过来。

在个人品牌领域做个总结。如果你要想单纯的在静态领域做个个人品牌商,那借鉴About.me就OK了,Linkedin是一个过时的产物。如果你想在动态领域做个个人品牌商,那恭喜你,选择更多一点,Twitter模式,大众化的SNS模式、以及Quora模式都可以,千万不要费力不讨好的想着做个Linkedin,然后把其他的功能囊括进去。如果您想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内容,做个综合的个人品牌服务商,那也好办,你可以做个囊括了Linkedin功能的Quora,但千万不要像国内一些网站那样的定位不明朗。

这里千万要注意的是:你如果确定了要做个人品牌平台,那就要和Linkedin一样,千万不要考虑商业模式。Linkedin虽然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之后,已经慢慢失去了代表未来的能力,但却提供给了我们一条近乎真理的道路:拥有了百万用户之后,才考虑接下来怎么走。

二、LinkedIn是一张名片和一种文化。

Linkedin的创始团队和管理团队阵容堪称豪华,而且他们一直注重这种豪华,所以整个Linkedin也一直洋溢着顶级、高端的氛围,它尽可能的努力网尽知名公司、网尽知名高管、网尽精英人士。注意这里用词是“网尽”。它有着要把所有商务精英人士都搬到LinkedIn上来的雄心和志气,而且从一开始就以身作则的拉这些顶级人士过来,用顶级人士再吸引顶级人士,最后实现这种“网尽”的愿望。而对比国内的商务社交网络,往往处于拉一个精英,算一个精英的状态,缺乏这种勇气与魄力,以及这种坚持的精神。

正因为Linkedin是“几乎所有”高端精英人士的聚集地,因此它就具有了巨大的平台价值,也真因为这种品牌价值所以也反过来为Linkedin赚取了高端的名声。因为本身进行商务联系的工具就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非常乐意把“大家都使用”的Linkedin作为一个社交工具印在自己的名片上,挂在自己的网站上,以及在日常的谈话中彼此交换。因此,LinkedIn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名片”和“文化”的方式存在的。尽管现在Facebook和Twitter兴起,很多人也都在名片和网站上加上了Facebook和Twitter,有的还因为空间有限而选择撤下了Linkedin。但这并不妨碍它当初的成功。

这点和中国的国情,却有着严重的不同。国外的即时聊天工具很多,但使用频率普遍不高,人们沟通方式主要是Email,但Email缺少一种社交维系。因此,才有了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等品牌形成一种文化的现象。但在中国,首先,人们对于即时通讯的依赖性很高,腾讯QQ一家独霸,商业领域还有MSN深得白领喜爱。因此我们往往看到大家互留QQ、MSN的现象,相对而言,商业用户互留商业社交网络、微博账号的情况很罕见。此外,由于Linkedin、Facebook、Twitter等都有先发优势,都很难有敌手,因此往往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从而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而国内往往都是以抄袭者的面目出现,而且往往是群雄分期,Linkedin领域就有天际、若邻、人和、优士、经纬等,Facebook领域有人人网、开心网、51.com等,Twitter领域则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都很难形成一家独大,自然也不可能获得绝大多数的认可,也不可能就一个品牌形成一种文化。

在“名片+ 文化”部分做个总结,Linkedin在中国不可能做到像国外那么成功,这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我们本身就已经失去了那种土壤。我们可以学习它那种“高端的开始”和“网尽”的精神,但不要在形式上与它靠的太近。从Facebook和Twitter正慢慢取代它的文化地位的高度来看,它正在失去这一片“文化”的阵地。如果您也想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那恐怕就大错特错了。

来个大总结吧。Linkedin现在的用户积累已经完成,并且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各种应用,它的营收上还会继续增加,发展趋势还将持续。但这都是它之前积累很深之故,是它过去势能的自然延伸。但Linkedin不代表未来,经过上面的描述,这已经毋庸多言了。老迈的Linkedin尽管已经在形式上失去了借鉴的意义,但它的理念却更值得我们借鉴和研读。

本文为Tech2ipo作者龙真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该话题感兴趣,欢迎在文章后批评讨论,也可以通过作者新浪微博和他交流。

文章来源:http://tech2ipo.com/8931

本文标题:linkedin盈利模式-LinkedIn即将上市 社交网站或将采用LinkedIn模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251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