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

发布时间:2017-11-10 所属栏目:中国经典电影

一 :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偏难来源:广东省高考真题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略”(合理即可)


考点:

考点名称:“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胡佛)

“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胡佛政府上台背景:
繁荣与隐患并存。1929年,胡佛入主白宫时,正值经济繁荣的顶峰。第31届总统胡佛(1929—1933年)
2、胡佛经济政策的特点: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因此,自由放任主义认为,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防止暴力、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相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3、结果:
胡佛反危机政策失败,他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原因:

1、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①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他只要求工商界和劳工自愿组织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企业投资。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②1932年是总统大选年,为赢得选举,胡佛被迫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货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货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胡佛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犹如杯水车薪,最终没有实现制止危机的效果。
2、胡佛反危机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①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但是自由放任造成的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内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长期处于混乱、失衡的状况中,从而无法摆脱危机。
②胡佛在三十年代大危机期间屡次否认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自身,而把危机说成是由于外部原因所致。如果认为危机的根源不在美国国内,胡佛也就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大的行动来改善和修补美国本身的经济制度,也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含有大变革意义的反危机措施;即使迫于恶劣的经济形势而采取了某些措施,也不可能真正治愈或战胜这场危机。这也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之所以不疼不痒、缩手缩脚,以至最终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考点名称: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含义: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2、时间与目的:
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⑦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一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考点名称: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合作化: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列宁、恩格斯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百分之五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
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对手工业的改造:
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政策:“赎买”政策
2、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3、方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和不足: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原因:

1、革命性质:三大改造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2、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之一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之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多种剥削关系;在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

考点名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

1958-1960年全国范围里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从195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运动逐渐停止。

人民公社制度:

“大跃进”期间创造出的一套政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1958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将高级社合并为大社,受到毛泽东肯定,后来被统一称为人民公社。其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人民公社制度没有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大跃进运动的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修改指标。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扩大与翻版的,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
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1、一“大”二“公”规模大,在全国农村盛行,把农民的一切全部收归公社所有。
2、把农、工、商、学、兵结合在一起,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3、强化自给型经济。

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区别:

农业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农村建立的标志;
人民公社的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其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势认识错误,片面强调“快”,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经济建设中发动了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
在政治领域则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2、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的,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这次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属于政治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此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水平下降,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它实际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都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二者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探索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二者共同的表象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实质是一个体现在经济领域,一个体现在政治领域。

左倾错误:

1、表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2、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1)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2)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大跃进运动:

1、形成原因:
(1)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2)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
(3)党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
(4)国内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后,开明人士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2、表现:
(1)农业方面,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并开始大办人民公社,有的虚报水稻亩产65127公斤。
(2)工业方面,工业方面的大跃进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破坏了环境,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
3、影响:
“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人民公社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办人民公社超出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觉悟的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必须注意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二者共同说明: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生产力的变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名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
现实原因:
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主要内容:
①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②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③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④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⑤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过程:
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进行试点。
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配套改革: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任变。
4、意义:
1)调动农民积极性
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促进城市的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
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3)性质和意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党把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停止、倒退的局面虽已扭转,但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调整国民经济时,党中央特别重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整和改革。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天下不安,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决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党中央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中,首先推进农村改革,并且在农村进行了改革试验。

小岗村的壮举:

1978年夏秋之交,百年未遇的大旱肆虐安徽,安徽省委号召全省人民“倾家荡产,奋力抗旱。”全省上下奋力拼搏,但在大自然的巨大灾害面前,人的力量仍显得那么微弱而有限,1978年全省粮食大减产已成定局。老百姓的吃饭将要发生问题。1978年9月1日,安徽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借地度荒”的决定,这使1978年遭到旱魔残酷蹂躏的江淮大地,在第二年夏收之后形势迅速好转。借地给农民的口子一开,就如“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直接诱发了农民大包干的浪潮。
1978年特大灾害后,凤阳人走四方更是达到了高峰,但有一群人不愿坐等饿死,他们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他们就是凤阳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1978年11月24日晚上,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个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召开了,会议主要是研究分田单干。他们采用了抓阄的方式,分牲畜、农具,又迅速丈量土地,艰难地迈出了分田到户的第一步。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初一步。在实行之初,遇到了重重阻力,邓小平给予支持。1982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得以正明。小岗农民走出了一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之路。

考点名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重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结果: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78):

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内容:

阶段 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产权制度国有制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的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现在我国城市企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企业,有一百多万个,职工共达八千多万人。仅城市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在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这些情况表明,城市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八千多万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就是说城市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活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全局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具有决定性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而现有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在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二 : 中国30年经典电影

●《小花》(1979年)

导演:张铮/主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

推荐词:本片以真假小花与哥哥三人的情感纠葛,展现出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影片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流传至今。

●《哪吒闹海》(1979年)

导演: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

推荐词:这部优秀动画片的背后是几十人近4年的心血。导演王树忱是为数不多的留学苏联的专业动画美术人才。其绘画风格、配乐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天云山传奇》(1980年)

导演:谢晋/主演:石维坚、王馥荔

推荐词:这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大胆而有深度地揭示出“右派”这一特定时代的悲剧群体,并从多个角度探索悲剧的根源。

●《庐山恋》(1980年)

导演:黄祖模/主演:张瑜、郭凯敏

推荐词:优美的自然景色、真挚的男女情恋,构成了一部抒情的风光片。影片以景生情、以景抒情、借景写情,描绘猫游记山河之妖娆,展现人物爱国之情怀。

●《牧马人》(1982年)

导演:谢晋/主演:丛珊、朱时茂

推荐词:影片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围绕主人公许灵均的命运,展示出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光辉,并用深沉的笔触挖掘出深刻的生活哲理。

●《人到中年》(1982年)

导演:王启民、孙羽/主演:达式常、潘虹

推荐词:影片以朴实无华的故事、饱蘸深情的画面,展现出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成为具有强烈现实主义批判锋芒的时代力作。

●《城南旧事》(1982年)

导演:吴贻弓/主演:沈洁、张丰毅、张闽

推荐词:影片根据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影片中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有人评价它: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少林寺》(1982年)

导演:张鑫炎/主演:李连杰

推荐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部由香港公司投拍、内地武术运动员主演的功夫电影,开创了大陆武侠电影的先河,并创造了当时功夫电影的最高票房收入。

●《陈奂生上城》(1982年)

导演:王心语/主演:村里

推荐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们渐渐富裕起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后的喜悦,一方面是新追求中的尴尬。影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如走关系搞原料、请客送礼、提成回扣等。

●《女大学生宿舍》(1983年)

导演:史蜀君/主演:罗燕

推荐词:20世纪80年代初,摆脱了文革阴影的新一代大学生充满理想和朝气。影片以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为主线,表现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的理想和情操,给人以情感陶冶和精神启示。

●《血,总是热的》(1983年)

导演:文彦/主演:杨在葆、刘信义

推荐词: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工业改革题材的影片,该片大气磅礴,激情澎湃,在银幕上风风火火地唱响改革主旋律。

●《黄土地》(1984年)

导演:陈凯歌/主演:王学圻、薛白

推荐词:以凝重的电影镜像话语,讲述黄土高原上古老传统与新的生活向往交织碰撞的故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作。

●《高山下的花环》(1984年)

导演:谢晋/主演:吕晓禾、唐国强、王玉梅

推荐词:这是一部让人无法忘却的影片。它将军事生活与社会现象、勇敢与怯懦、奉献与自省进行了充分审视,在崇高壮丽的诗情悲剧中,热情歌颂了爱国主义和英雄壮举。 ●《黑炮事件》(1985年)

导演:黄建新/主演:刘子枫

推荐词:影片讲述的是,工程师赵书信丢了一枚棋子“黑炮”,从而引发一系列“麻烦”。故事通俗又有哲理,是中国现代主义风格电影的奠基之作。

●《大阅兵》(1986年)

导演:陈凯歌/主演:王学圻、孙淳、吴若甫

推荐词:天安门,1分钟,106步;训练场,7个月,磨破4双鞋。《大阅兵》向我们诠释的是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是一部处处透出阳刚之气的影片。

●《红高粱》(1987年)

导演:张艺谋/主演:姜文、巩俐

●《寡妇村》(1989年)

导演:王进/主演:郝嘉陵、陶泽如

推荐词:影片以我国东南沿海的“寡妇村”变迁为主线,反映这群妇女是如何解除身体、心灵上的枷锁的故事。这是我国首部公开宣称“儿童不宜”的电影,成为一时话题。 ●《大决战:辽沈战役》(1991年)

导演:李俊/主演:古月、苏林

推荐词:以史诗气魄再现解放战争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辽沈战役。影片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忠于史实。

●《周恩来》(1991年)

导演:丁荫楠/ 主演:王铁成、古月

推荐词:成功刻画了一个富有人情味、具有立体感的伟人形象。真实还原了周总理在文革十年中力挽狂澜、呕心沥血的历程,深入揭示了他面对国家的危难、战友的离去、亲人遇害时的内心情怀。

●《焦裕禄》(1990年)

导演:王冀邢/主演:李雪健

推荐词:通过一系列事件再现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这部主旋律电影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

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马精武、何赛飞

推荐词: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秉承并发扬了原作的主旨和风格。巩俐对颂莲的塑造非常成功,饰演三姨太的何赛飞和二姨太的曹翠芬也有出色表现。 ●《股疯》(1992年)

导演:李国立/主演:潘虹、刘青云

推荐词: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股票为主角的电影,用轻喜剧的形式描绘了1990年全民炒

股的疯狂热潮,从侧面流露出中国民众对经济观念的转化。

●《秋菊打官司》(1992年)

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雷恪生、刘佩琦

推荐词:一个朴实、自尊、倔强的农村女人,为了洗清屈辱,不辞辛劳,一定要“讨个说法”。张艺谋以鲜明的纪实风格,塑造出一个令人尊敬的时代女性形象。

●《香魂女》(1993年)

导演:谢飞/主演:斯琴高娃、雷恪生、伍宇娟

推荐词:影片以非常传统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同样传统的悲情故事,既流露出对中国传统女性的深切同情,又暗含着警世味道。

●《霸王别姬》(1993年)

导演:陈凯歌/主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

推荐词:通过三位主人公之间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矛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人物的命运,又透过人物的命运去再现时代,揭示扭曲而荒谬的年代中人性的变异。陈凯歌借戏梦人生的角度,演绎百年京华的风尘;借京剧文化的兴衰,写民族性格的诟病,寄予了对历史弄人的深深隐痛。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

导演:姜文/主演:夏雨、宁静、陶虹

推荐词:残酷爱情,混沌青春。影片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使用了当时在中国较为新鲜的一些超现实手法,把青少年的暴力和爱情描写得更为朦胧和残酷。

●《花季雨季》(1996年)

导演:戚健/ 主演:颜丹晨、李晨

推荐词:以高一女学生谢欣然的视角讲述了新世纪花季少男少女们成长的收获与烦恼,成为一代人的青春白皮书。

●《爱情麻辣烫》(1997年)

导演:张扬/主演:濮存昕、吕丽萍、徐静蕾

推荐词:以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将感情懵懂的少年、寻找黄昏恋的老人、准备结婚的恋人、最终离婚的中年夫妻、一见钟情的情侣的情感历程组合在一起,富有情趣又不乏深刻。 ●《甲方乙方》(1997年)

导演:冯小刚/主演:葛优、刘蓓

三 :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日本动画片特摄片还有欧美电影香?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日本动画片特摄片还有欧美电影香港电影都很怀旧感觉有种那个年代的感觉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日本动画片特摄片还有欧美香港电影都很怀旧感觉有种那个年代的感觉,2000年后就变了?


一是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主流风格,跟现在对比越是强烈越有怀旧的感觉;

二是那个年代的摄影水平跟现在有很大差距,让人一看就是老、旧片子,而且怀旧的特征之一就是老、旧;

三深入一点就是现在的导演和演员很少有达到以前那种水平和深度。我所说的水平和深度并不是指一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华丽与否、剧情曲折深入与否、演技真实与否,而是导演和演员思想、气质等在影片中的体现,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你所说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出产的特摄片——被现在的人们视为幼稚的奥特曼,其中一个经典就是赛文奥特曼。其实奥特曼的剧情非常哲学,在赛文奥特曼里特摄之祖圆谷英二的思想和宇宙观达到了现在的人也难以企及的高度(从对宇宙的描述、赛文的思维方式,剧情背景,人物使用的武器都可以看出),也就是在圆谷公司之后一次次的危机中是赛文奥特曼拯救了它。现在圆谷公司推出的奥特曼一个比一个漂亮细腻,剧情一个比一个复杂,视觉效果一个比一个华丽,但都难以再撼动赛文奥特曼的地位。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这个称号是从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因为那些年代的电影可以被视为艺术品所以电影才得到了这个称号。但这不代表现在出产的电影一样也可被称为艺术品,现在的导演和演员有几个可以被我们视为艺术家的?现在导演和演员的水平和心态让我们对现在的电影很是失望,也让我们不得不回到早期电影中寻找寄托。

本文标题: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16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