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扫尘的习俗-离尘弃俗

发布时间:2017-08-16 所属栏目:烹调方法

一 : 离尘弃俗

  我只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流浪牧人,骑马而来,又拍马而去,可否允许我离尘弃俗,还我一片冰心玉壶。——题记

  过去的年光被现在的丝织在了时间的经纬里,鱼死网破终穿不过起伏不定的时间海,浮浮沉沉的日子把一切都消磨殆尽,是妥协还是继续苦斗?眼看着,我已将倾尽我的所有。渐渐地,我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道高强,掘起一条条险河,不仅使旁人无法超越,同时使自己无法飞渡。我似要毁掉过去从前,使得不了解我的人可以愈加不了解我,使得本来不恨我的人可以突然的恨我,身边的朋友走走停停不断更新,我也兜兜转转迷了心,已没有什么因真挚无望而动人,是否就此在生活的漩涡里沉沦?是非对错、流言绯语负荷着心的沉重。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到底还是不配坚定自若。离开是否是最好的抉择。

  独自在异乡的旷野上漫步,只剩下旧日的孤云在记忆里飘浮,有些思念看似已荡然全无,却总无意地牵引着莫明的思路,其时,它早已在某个时间里根深递固,光阴散落在深不见底的野湖,让所有的牵挂和思念都幻化成雾,已不在痴心付出义无反顾,还没有赏完世界上不绝的风景,怎能停下脚步放弃追逐?远处,秋风起了,芦苇白了,炊烟斜了,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收藏在昨天那个小小的匣子里,带着它飘洋过海,到处流浪,只为去寻找那一度无可限量的心的方向。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沿着自己的心路,走完自己的旅途。离俗弃尘,还我素心如月、浅笑安然,可否?——后记

 

    湖南六中高一:几度陌言

二 : 尘俗中的法眼

尘俗中的法眼

- 随佛法师

实证科学昌明、资讯充斥、生活紧绷忙碌、功利现实的现代社会里,年轻人如何安身立命于时代的洪流,又如何安然无忧的度此一生呢?

在资本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里,采取“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的方式,来扩大资本的流通量及流通速度,增加资本利益、创造工作机会及提高就业率,进而提升民众的经济水准和生活条件,达到创造财富、改善生活、提高教育均质和稳定社会的目地,是目前世上绝大多数国家采行的经济制度。此一资本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制度,虽然活络了人力、物资、技术及资本的流通,进而增加工作机会与快速的累积财富,提升了民众的经济及生活水平。但是在“消费挂帅,产销连动,人资通用”的经济形态底下,多数的民众在“累积财富”之外,必需面对过度消费、累积财富所造成的“人力、物资成本的提升”,还有资源过度浪费造成的自然环境恶化、生态资源枯竭的困境。除此以外,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下,经由“刺激消费,促进生产”而开创出的产销工作,就必需“尽其所能”的“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提高出产量、提升服务质量”。如此一来,竞争不息、不停搜集大量的资讯、忙碌不休的工作属性,焦虑、紧张、压力大、过度劳累、身心失衡的生活,就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写照了。

资本经济为主导的问题及困境,不止这些忙碌不休、身心失衡的困境而已!经由“刺激消费,促进生产”来创造工作、累积财富的生活形态,必然会引起“相互竞争”与“放逸、浪费”。“竞争”会破坏人际间的“信任”及“和谐”,形成冷漠、多疑、矫饰、诡诈及紧张、对立的群我关系,而“放逸、浪费”则会带来道德沦丧及功利的社会风气,还有贪婪、自私及失落、沮丧、苦恼的身心困境。如是种种,都是现代社会普遍发生的事实,也是生活在资本经济社会的现代人都要面对的现实及困境。

在此之下,现代人如何在种种困境与苦恼的生活中,寻得既可增上现实生活的安乐、稳定,又能解决生活的问题和困难,并且还能度越内在忧悲苦恼的道路?

在资本经济为主导,科学提供解知及服务现实生活需要的现代社会中,承自封建时代及农业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轨范,必然是和民主体制与资本经济之下的工商社会实况有着相当的差距,难以真正的契合现代人生的需要。此外,源自神权的宗教信仰与出自玄学的形上哲理思想,还有“前世命定今生祸福”的宿命论,虽然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寄托与

舒缓苦闷,但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人生观点,何能提供务实、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试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工作发展、房屋贷款、养家育子、医疗、保险、储蓄理财的现实生活实际需要,是否依靠信仰的庇祐、祈求圣灵转运消灾,或是凭著持戒、行善来增福解厄,甚至借由形上哲思予以抽象性的视为虚假、梦幻、唯心所造,就可以确实的解决生活困难、满足需求,而得以实际的增上现世的利乐及度越人生的困顿、烦恼?

释迦佛陀的教导,简要的说有三要,一、远离人生的灾厄,二、开展人生的利乐,

三、度越生命的苦恼。这三大人生宗要,也就是现代人关心的“解决生活的困境、帮助现实生活的发展、实现人生的幸福喜乐”三大需求,这三大需求可以说是人类共通的期盼及努力的方向。佛陀教导的宗旨与重心,是让众生可以就在“现前”获致“增上乐利,离诸苦恼”,而不是提倡远离现实人生及当前世界,遥盼遥不可及的后世与他方的美妙生活。如汉译‘杂阿含经’1099经:

(魔波旬)化作少壮婆罗门??语诸比丘言:“汝等年少出家??何为舍现世乐,而求他世非时之乐”?诸比丘语婆罗门:“我不舍现世乐,求他世非时之乐,乃是舍非时乐,就现世乐”。??如世尊说:“他世乐少味多苦,少利多患。世尊说现世乐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于此观察,缘自觉知。婆罗门!是名现世乐”。

佛陀是如何教导世俗人获得“现世乐”呢?佛陀的教说非常的务实、实际,一点都不谈玄说妙,也不虚无飘渺,直接指出四项要点:一、方便具足: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二、守护具足:善于储蓄、维护所得的资财,远离天灾人祸的侵损;三、善知识具足:亲近品行端正,待人热诚宽厚,具备处世智慧的师友;四、正命具足:善能经理资财,得令收支平衡,不滥用无度,善能安家立业。见汉译‘杂阿含经’91经: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佛陀教导获得现世安乐的办法,毫无神秘信仰、抽象哲思与宿命观点的色彩,而是针对实际人生的实况,提出符合现实生活的建议及方法。何以佛陀的教导中,反而无有一般

宗教信仰的玄秘色彩呢?

佛陀正觉的核心为“因缘法”,提出“因缘法”是现实世间的真实面,不论是否有 佛陀都是如此。见汉译‘杂阿含经’296经: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

因此,佛陀教导世人,如果要让现实人生能够增上乐利,良善的开展,就要依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缘法则,针对想要开展及成就的目标,务实、实际的造作促成此一目标的缘因,而不是只要祝祷祈求、持戒、行善就可以实现。持戒、行善就如同购买蔬菜、水果,如果只知将蔬果买回家,却不按照妥善、正确的烹调方法,实际动手煮食、调理,也无法实际吃到想要享用的菜色。当然的,如果只善于调理食物,却不知“行善利世”的取得食物(福田),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如果想要解决现实生活的困境,就先要确实的探知导致困境及问题的缘由,再依据“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因缘法则,经由实际的作为,针对困境的缘由加以消除,才能真正的解决困难,绝不是诵经、消灾、祈求、持戒、行善就可以远离灾厄。这如同买药治病,不是买药就能治病,必需依据病源来买药、服药,才能实际的消除病因,去病痊愈,否则药不对症也是空忙一场。

除了现实生活中能够“增上乐利,远离困厄”以外,人们还需要“度越生命的苦恼”,而 佛陀又是如何教导呢?佛陀对于生命苦恼的觉悟,是发现生命的苦,是缘于迷惑及渴爱,又因为渴爱而有求不得的嗔怨忧悲苦,因为“痴、贪、嗔”而有种种忧悲恼苦。何为痴?无明是痴。何为爱?“痴求欲”是爱。又何为无明?不知五阴(世间)如何集起、如何灭尽,也就是不知“生死如何起与灭”的“因缘法”。见汉译‘杂阿含经’334 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126经、因缘相应21经:

Sā334 :“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SN22.126:“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如实知色乃有集、灭法??不如实知受??想??行??识乃有集、灭法。比丘!说此为无明,如是为无明人。”

SN12.21 :“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

之集;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如何断痴、断爱?佛陀教导现实人生的增上乐利及远离困厄,必需依循“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因缘准则,而断除无明也是依著“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来明见五阴集法与灭法(十二因缘法),才能明白生死轮回的真相,断灭愚痴。如果明见五阴集法与灭法,就得正见五阴是缘生法,缘生法则无常、苦,了知五阴既非我所有,亦非余人有,应当远离五阴的贪爱,而离于贪爱则能解脱众苦。见南传‘相应部’蕴相应102 经、汉译‘杂阿含经’7,18经:

SN22.102 :“如何修习无常想?如何多修习者,永尽一切欲贪?乃至?永断一切我慢耶?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想??行??识之集,此是识之灭。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如是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永尽一切色贪,永尽有贪。” Sā7 :“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Sā18 :“比丘!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简单的说,佛陀教导我们依循“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务实耕耘现实人生乐利的因缘,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光明的前途,不要迷惑于宿命、神秘灵佑,并且行善虽然是好,但是不可以为只要行善就保证“一切顺利”。同此,应当依循“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务实、实际的远离导向困厄的缘由,让生活的困厄远离,不要以为祈求圣灵解厄,或以为只要奉守净戒,就能让“一切灾厄化为尘”。

最重要的是,虽然依循“此有时即彼有,此无时即彼无”的世间事实,认真务实的“勤行善因,远离恶缘”,但更要明白现实世间既然是“此有时即彼有,此无时即彼无”,那么此一世间就是缘生法,而缘生法则无常、苦法,即使是“勤行善因,远离恶缘”,也无法全然的决定或保证可以“增上乐利,远离困厄”。因此,一方面要在“此有时即彼有,此无时即彼无”的因缘智见下,务实实践实际有益于“增上乐利,远离困厄”的作为,更要在“只能努力,不一定如意”的缘生世间中,明见“缘生法则无常、苦、非我我所”,才能够在不定的人生历程里,度越种种“一定要实现需求”的迷惑、贪爱(痴求欲),远离种种渴爱求不得的瞋怨忧悲苦,通达“痴、贪、瞋”断尽,诸苦永尽的解脱。

这就是 佛陀教导的“如来说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也就是现世生活中的解脱。如是,释迦佛陀教导“因缘法”,利益世人如何从现实人生的“增上乐利,远离困厄”,直接无碍的通向断尽“愚痴、贪爱、瞋恚”,通达诸苦灭尽的解脱。

年轻人要在种种问题及困境交错的现代社会中,依循符合事实及科学准则的“因缘法”,开展、落实现实生活安稳之途,并且从“缘生法则无常、苦”的醒悟中,正见离贪是灭苦的正道。这不仅能够尽力的耕耘现实人生,也了知应当“少欲知足”,远离“无益且有碍于人生及世间的过度消费及贪婪追逐”,舒解生态环境及资源枯竭的困境,息止身心的焦渴及不安,让身心与生存环境正向于离苦之途。如汉译‘杂阿含经’91经:

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依循“因缘法”的集法与灭法,正见“缘生法则无常、苦,离贪是苦灭正道”的“八正道”(因缘法及八正道的统合为“四圣谛”),这就是真实的“正觉佛法”,也是务实、实际的“人间佛教”。如果人们能够在现实的世间,如实知见此一“世间安稳、出离世间苦恼,二者通达无碍”的菩提正道,得以“自利利他”的智觉,才是真正能够引领现实人生朝向安稳、离苦,也就是“尘俗中清净的法眼”。

正法之光第十六期

三 : 尘俗如网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我苦苦地思索这一个问题,为功名利禄?为如花似玉的娇妻?为那取好名字却还未出生的儿子?还是为盘根错节的亲情?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

入世的新鲜感与工作激情如到手的工资渐渐平淡起来,日子太长,且单调,不论晴天雨天,白天黑夜,就只是上课下课,上课如同一个看守,几十个学生毫不在意地听你讲A、B、C、D,这些与吃饭睡觉毫不相干的问题,当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哄”地一声都站了起来,既整齐又雄壮地背一句口诀“GOOD-BYE”放风似的在教室外欢呼雀跃。

这一切让我想起老家的通州河上的故事来,几十里长的通州河上,架起了成百上千的拦河鱼网,鱼儿随水流,不幸的便被网下来,被开肠破肚,或烹或煮,或炸或汤,填了那些永不知足的深浅肚子,幸运的便出闯过最后一道网进入长江,我曾经问过吃了一辈子水饭的祖父吗“大江里还有网吗?”祖父沉默了很久,“水就是网”。丢下这没头没脑的一句死了。以后我常常咀嚼这一句,如同拜佛时得到谶语。总以为这里有一种高深的禅机。

无聊之极的时候,被学生邀去看电影,那一次与长发红衣的女生坐在一起。或许造谣与说谎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奇妙本质或者干脆说是区分动物的一种标志。学校里顿然传起这是恋爱的绯闻。谣言如箭雨统统指向我们,我们成了两条入网的鱼,在痛苦的挣扎。

于是,网破了,鱼也死了,她下学走了。我因学校缺人而没有被发落。(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她又来看我,故意从校长的办公室前走过,惹得校长警告我要注意影响,无奈她已不再是学生了,只好作罢。

日子又渐趋平淡,我们和睦相处,似乎失去了在风雨中相依相挽的感觉,于是在争争吵吵,油盐酱醋中无聊的度日。常常慨叹时光的流逝,懒散散地拿出一本书缩在藤椅里,为一轮夕阳慢慢地滑下山去,星星如睁开的网眼,夜便撒开了。

尘俗如网啊,一声长叹,躲回屋里掩上门,生活大概就是这样,想冲出去却偏偏把自己关了起来。

本文标题:扫尘的习俗-离尘弃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086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