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读书札记范文-【读书札记】巴金散文

发布时间:2017-10-20 所属栏目:网络文学

一 : 【读书札记】巴金散文

 

  “我是神的敌人,这也是无足奇怪的。因为无神论的思想在今天已经是很平常的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神存在的实事,稍有知识的人也都明白。”这段话,是巴金说的,我觉得很对额,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神。

  巴金还在文章里指出了信仰神的人们逃避现实,对啊,逃避现实,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努力向上,比天天拜神有用多了。

  不要逃避现实,要面对现实。

    初二:赖禹莲

二 : 读书札记/一本官场必备的政治教程读本的博士论文

读书札记/一本官场必备的政治教程读本的博士论文

《中县干部》是北大博士冯军旗利用在河南“中县”挂职期间调研写出的博士论文。其中有些章节在《南方周末》发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三农"问题专家于建嵘说:论文"道出了中国县乡政治的实情。"有评论称:这份基层政治研究论文,为中国未来的改革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考察样本。

作者从官员的基本情况开始,包括出身、性别、年龄、教育、籍贯来展示中县干部的基本情况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数据。再从如何获得干部身份入手了解干部来源情况,再继续从官员升迁流动轨迹观察官员的政治生态情况,也指出了那些部门是产干部的部门,政绩与升迁的关系,以及干部间的权力关系,怎么编织关系网,以及关系网的作用。

冯军旗博士本科、研究生都是学历史学的,及至博士才入社会学,他有深厚的历史学功底,所以在写的学术论文大都以历史发展为脉络考察任务以及产业的发展,比如“新化复印产业的发展史”,“中县干部”。《中县干部》就展现出1978年以来,中国县级官员的政治生态变迁过程,以及政治生态的现状。比如作者统计中县有21个大的政治家族,200多个小政治家族。关系网与拉票网的运作,“上拉下推”的官员升迁方式,以及纪委在行使反腐利剑时,县委主要领导的作用,以及科级以上干部出问题如何通过关系运作而免予惩罚或者减轻惩罚。也在少部分篇幅提出毛时代的做法,以及前后对比。

为什么说是这篇博士论文也是一个官场政治学的经典读本呢?因为作者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官场升迁,谪贬的真是案例,而这些秘密或者惯例,或者经验都可以被步入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公务员们借鉴学习,那些事情将要面临领导不满的责备,那些做法领导会大加赞赏,假政绩受到重用,不愿折腾百姓的反而遭受贬斥。一个公务员从这里面也能看出官场怎么混,自己以后怎么发展,这些都是真实,血淋淋的案例,这一点笔者曾在某县级部门工作过一段时间耳闻目睹过,所以对《中县干部》写出的真实政治生态深信不疑。我想作者绝不是以这个为写作目的,作者可能更想为了中国基层政治的治理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为后人研究基层政治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其中在中国这个关系本位的社会里,现代的那些政治治理方式在进入这个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过程中,怎么受到同化,比如拉票,“你不拉票说明你不追求进步,你不追求进步别人也拿你没办法,吃了人家的,拿了人家的当然选择人家”。(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有趣的是中国这个伦理本位,关系为基础的人情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亲缘、地缘和市场互嵌的现象,冯军旗也举例到沙县小吃。其实仔细想想还有很多,如打工的四川人多,到处都是川菜馆;温州商人现象;山东炒货;还有澎湃新闻提到的江西安义县人在全国加工销售铝合金,也垄断全国75%铝型材市场;甚至小偷都是来自某个地方;这就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到哪里都有帮派,这是寻求谋生或者得到庇护的后台,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却促进了社会某些行业的发展,市场在推动者自我的技术革新。

总之,《中县干部》以纵向以及横向的比较,详实的素材案例完整的展现出整个县域的政治生态。怎么样才能升官,怎么样就会被排挤,进入那些岗位或者部门仕途才会光明,让人看后一目了然。不信你再看看《二号首长》,这本博士论文虽没有过多的学术理论术语的分析,但是仅凭这扎实的调研,精心写成的论文也让人咂舌。

最后需要说的是冯军旗博士是想通过研究精英集团,以及官场政治生态来研究中国的基层政治状况。更多其中启示,请阅读原著作吧。

2015年4月24日下午

在这里,你将透过我的文字,用你独具的慧眼和我一起发现、了解、探讨社会、人生。且行且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luxin2014

三 : 【读书札记】文言文两则

  今天,我学习了课文——《文言文两则》。

  这两篇文言文分别是《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他收了两个徒弟,他们两个人跟弈秋学习下棋。而因两个人的态度不一样,所以效果也不一样。前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最后获得了成功,而后面的那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三心二意,总想着天空有天鹅飞过,没有专心,最后失败了。通过《学弈》这一篇文言文使我明白了:在同样的环境或地方下做同样一件事情,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告诉我:做事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六年级:食夫香香

四 : 执著沈从文(读书札记)

沈从文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教书时,看中了一位女生张兆和。他对她非常恋心,有事没事亲近她,隔三岔五给她写信。张兆和是一位求学心切而又性格内向的女子,她见沈从文这样做,心里很是局促不安,虽然是老师,但她对老师的这种举动非常反感。再加上当时社会时代的局限性,学生谈恋爱,特别是跟老师谈恋爱是很倒霉的事,她怕被人叽讽和非议,经常羞愧得抬不起头,有时一碰到沈先生的目光,她就回避,甚至逃跑。

 

沈从文源源不绝的情书搅得张兆和不得安宁。有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把一迭厚厚的情信送给学校领导,想让校方出面阻止沈从文的这种丑行。她说,沈先生如此干扰我的学习和生活,实在令人无法忍受。然而校方却以个人通讯自由为由,并没有多加干涉。当时的胡适先生反而规劝张兆和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情书。沈从文见张兆和平静了下来,就更疯狂的写信,而张兆和却始终不回复只言片语。这沈从文也真有耐心,就一直坚持写到张兆和读书毕业。

 

毕业后,沈从文又写信到苏州她家里,后来又提着礼物到她家来探访。张兆和的父母很开明,她的姐妹们也喜欢沈从文,并多次劝张兆和不要死心眼。张兆和终于被沈从文纯真的执著追求所感动,沈从文也终于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意志赢得了张兆和的钟爱。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沈从文婚恋上的一段佳话。

 

执著,是沈从文突出的性格特点。不仅在爱情上,更重要的是这种可贵的性格始终贯串于他生命的全过程,贯串在他毕生的事业中,并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众所周知,沈从文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最有威望的人物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自学成才而又勤奋多产的作家。其实,沈从文小时候并没有多读书,随着家庭的破败,十四岁小学尚未毕业就去当了兵,在地方土著部队一干就是六年,二十岁以后只身来到北平。他说自己是“乡下人”,其实他岂止是乡下人?他从湘西一个僻穷落后的苗族山寨中走出来,初到北平,地生人不熟,衣食无着,几成乞丐。有一天,他好不容易写完一封求职信,终因身无分文,贴不起邮花而胎死腹中。他又试图以写作为生,但对于当时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成问题的他来说,谈何容易!虽然当时卖文千字仅得几毛钱的稿费,但他的投稿几乎是泥牛入海,甚至还遭遇一些编辑的冷遇和嘲讽,但他仍然“简单直愚”,“坚忍不拔”。他信仰生命,礼赞生命,力求在生命中发现“美”。

 

他忍受着饥寒交迫和社会的白眼,顽强的坚持写作,,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一方面来自家乡的那份生活教育,那种山里人的倔强;另方面也受着中外古今许多有成就的伟人的鼓舞和影响,用一种“见贤思齐”的心情来勉励自己;再者,正当他在文学道路上涉步维艰时,及时的得到了郁达夫、徐志摩、胡也频、丁玲等人的支持和援助,使他从衣单腹空,处境凄凉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老一辈作家的提携,新朋友们的帮忙,加上自身的勤苦磨砺,最终决定了他“此后的方向和命运。”

 

从沈从文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组合,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还是自身的努力和坚持。

 

沈从文是一代名家,他留给我们的财富不仅仅是他的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而更重要的是他那孜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格取向,他那种认定了目标,一勇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一份执著。他的精神,对当代的文学青年,特别是正在迷途中摸索前进着的人们,无疑会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作者:柴良干   2002年12月10日

                          作者邮箱: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范文-【读书札记】巴金散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085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