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校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7-09-18 所属栏目: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

一 :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高校“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学生工作是维护学校稳定的基础。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夯实办学基础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带动和促进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贯彻学校20字办学理念和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使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建设优质本科、创建省属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五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数量明显增加,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办学水平逐步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专业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的五年,我校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步形成了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引领学生成长;以安全稳定为重点,创设和谐环境;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促进学生成才;以资助工作为基础,提供有力保障;以宿舍管理为抓手,完善服务功能;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素质,为加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专业规模持续扩张,结构与布局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增设了工商管理、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科学教育、网络工程、社会体育、地理科学、市场营销、化学工程与工艺、动画、学前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翻译等16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软件管理等3个专科专业,使我校的全日制本专科专业达到43个、专科专业达到13个,涉及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1个学科门类中的7个,形成了文、理、工、管、经、法、教等协调发展的多科专业群。

“十一五”期间,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增设了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音乐表演、会计学、环境保护等6个本专科专业,本专科专业达到65个;自学 1

考试增设了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外贸英语、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生物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大众传播、商务秘书15个专业。

2、培养方案明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2007年全面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7年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我校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泛的专业教师教育模式,非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教育模式。各教学学院积极组织实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并在坚持基本培养规格的前提下,注重培育专业培养特色。

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全国自考学生统一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我校师范特色;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3、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持续增加。

“十一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各专业围绕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专业特色培育、教学团队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紧密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在积极加强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各项教改,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2008年,学校共评选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并于2009年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4、持续开展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学院坚持教学中心,普遍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对专业建设的内容和要素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并集中人力、物力积极开展建设。各级领导亲力亲为,推动了专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各专业的建设规划和管理逐步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逐步明晰。在培养过程中,普遍注重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初步构建了院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十分注重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校成功建设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4个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生物学、电工电子、媒体传播、艺术与设计、数学应用与信息处理综合训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 2

国际经济与贸易)、11门省级精品课程(植物学、无机化学、素描、动物学、教育学、器乐、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开发、数学模型与实验、遗传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同类院校中占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5、不断规范本科专业办学,顺利通过各项专业评估。

“十一五”期间,为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教育部于2008年组织对我校英语专业进行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教育厅于2009年在组织对我校36个本科专业填报《状态数据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委派专家组对我校法学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进行本科专业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专业评估方案,并组织有关教学院系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支撑材料准备,顺利地通过了各项评估,为迎接教育部组织的下一轮全面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办学领域有了新的拓展。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我校于2008年成功争取到双学士学位授权,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与行政学、音乐学、艺术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9个本科专业获双学士学位授予权。

根据社会的需求,2007年我校向省考试院申请自学考试主考院校资格,经过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年底获得主考院校资格。现有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外贸英语、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生物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大众传播、商务秘书15个自考专业,自学考试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学生426人,自学考试“专升本”学生1074人。

7、思想教育不断加强,服务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成绩显著。

“十一五”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始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知校、爱校、荣校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力推进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积极推进“五进”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显著,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的荣誉称号,学工部被评为先进基层部位,有4人荣获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3

8、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五年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素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学校现有学生社团53个, 2支团队获评2009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5名学生被评为先进个人。学校着力打造学生活动精品,一月一个主题,一月一个大型活动。成功举办了社团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奖赛、校园舞蹈大赛、挑战主持人大赛、青春歌会、元旦晚会、“黄师杯”男子篮球友谊赛、秋季运动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成人成才。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引导校园文化时尚和文化潮流,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9、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引导学生成才。

五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教风促学风,以考风促学风,强化“考研工程”、“考证工程”,五年来,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到了35%以上,2006年到2009年共有 1032 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及各种体育比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我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精神风貌。

10、资助工作成绩突出,资助模式不断完善。

十一五以来,学校高度关注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加大“阳光助学工程”建设力度,积极落实“奖贷助补减”, 初步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无偿资助,学校激励性资助和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资助有机结合的助学体系。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助学行动”,资助总金额每年达上百万元;我校还通过建立“绿色通道”等途径,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五年来,学校共为贫困生争取助学贷款5360余万元,发放奖助学金3787余万元,有1400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而顺利入学;勤工助学补助金200余万元;对特别困难学生进行临时补助与救济50余万元,争取校外单位捐助金额达30多万元,有400多名学生受助。

11、以心理健康为保障,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确保校园平安。

为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确保学生利益。学校每年在3月和10月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彻底清查处理学生安全隐患;做到问题学生信息有存档,情况有跟踪,处理有结果。学 4

校针对敏感时段、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就业困难、等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宿舍的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做到提前准备,抢占先机,防患于未然。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保证了人员、场所、经费的三落实,创造性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举办大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搞好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建立院、系和学生团体三级辅导的层次,收到了良好的实效,有效防止了非正常事件的发生。我校学生思想稳定,学习、生活秩序正常。

12、以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为保证,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专兼职干部队伍。 五年来,学校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大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严格按1:180配合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了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培训,提高了副书记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对新任兼职学生工作干部推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高职称、高学历、年龄轻的同志担任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实行副书记专业化。打造了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学生工作专兼职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工作干部的评优激励制度,为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提高了学生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教学学院没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关注不力,造成专业建设工作进展不明显;对于新办专业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申办时热情很高,申办成功后怎么建设重视不够,导致部分专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

2、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得力、阶段性建设目标不清楚等问题。

3、教学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5

4、新建专业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我校新建本科专业逐年增加,在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等方面缺乏及时的跟进,尤其是现有的8个工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都还没有校内实训基地。

5、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办法不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6、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素质拓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7、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不明显,层次不高,学生广泛参与度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体现学校创建“在省内有重要地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属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要求。

8、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勤工助学服务和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多,困难程度相对越来越严重;心理障碍和病患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应该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大勤工助学经费的投入,配备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

9、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工作难度的增加,学生工作队伍的选配、管理、培养、发展和分流等仍然缺乏良好有效的机制和措施,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二、“十二五”我校人才培养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学校20字办学理念,围绕“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的九字发展观,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兼顾外延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力量,增强专业建设的实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着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建设一批省内一流的专业,以此带动全校优质本科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总体建设目标

6

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结构,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保持文学、理学、教育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的领先地位,并继续提高其他专业的教学水平。积极开辟空间,发展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到2015年,本科专业数达到50个左右,年招生本科人数控制在4000人左右,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善的专业框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建设有14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本科专业。

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学历教育本、专科专业数达到80个左右,在籍学生达7000人左右;教师培训每年1500人次。

(三)具体建设目标

1、改造部分老专业

依据社会经济需求,加强对一些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充实提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2、适度增设新专业

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培植专业新的生长点。“十二五”期间,申报、设置9-10个新专业,到2015年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

3、加强优势专业建设

重点建设好目前已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再建设8——10个校级重点专业。重点专业要找准优势方向,集中精力培育教学名师,出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努力形成在全省的领军或优势地位,建设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高的品牌专业,力争跻身国家特色专业行列。

4、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

针对学校新办专业较多的现状,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办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以及学院的学科优势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 7

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

5、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并吸收部分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十二五”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基本思路

1、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着眼于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满足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外开放来研究我校人才培养工作。

2、专业建设坚持“全面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每个专业都要直接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因此要重视品牌专业、传统的师范类专业,也要重视新办专业的建设工作。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要结合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逐级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形成专业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突出、效益较高的办学格局,提高学校的办学竞争力。

3、继续坚持教学中心,持续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努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需求合格的师资队伍、充足的教学条件,要引导广大教师在重视科学研究的同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和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持续保证教学投入,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努力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和主人,以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尊重、理解、教育、引导、关心、帮助学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及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的热情;要实现由单纯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学生不仅学会专业技能,而且习得人文素养和掌握较为宽广的学科专业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暂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8

5、健全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党政共管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把学生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结合组织、教学、科研、后勤、就业等部门开展学生工作,推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面、多层次地推动学生工作。形成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教学部门,党政部门、教育服务部门,后勤部门统一协调,共同活动,密切结合,各司其职的学生工作格局。各院系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院系学生工作。

6、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个性鲜明,特长突出、专业扎实、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7、建立学生工作的评估机制和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黄冈师院院系学生工作考核评估体系》,要制订和完善各级学生工作单位工作职责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对院系学生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将学生工作的考核评估情况作为评价和衡量院系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先进的单位的评比、表彰办法,推进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学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忽视、放松或削弱学生工作而酿成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8、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育人新方式、新方法。面对新形势和新的情况,学生工作要与时俱进,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着眼于服务学生和引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加快学生学习、生活设施、教学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室、实验设备、机房等的有效使用率,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责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教学学院应把优质本科的建设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完善机构,落实责任。学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制,各级行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靠前指挥,高度负责,积极领导和参与各项培养工作。

2、建立本科专业生成机制,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开展专业设置预测系 9

统的相关研究,建立我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本科办学状况基本数据库,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为生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创造条件。以建立有利于构成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为出发点,进行必要的专业调整,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布局,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3、坚持不懈地实施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切实加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并以此为龙头,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在建设过程中重视保持和发扬我校传统专业的优势,并在新的优势专业中建设形成新的品牌和特色。

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等课程建设力度,力争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0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所突破,并以此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同时,结合课程建设大力开展课程评估工作,促进整体课程质量提高。

加强重点教材建设和选用。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采取立项方式,鼓励并资助广大教师编写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凝练精品。完善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提高新版优秀教材选用率,到2015年力争达到95%以上使用近3年新版教材。

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任教师,以及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并以此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4、加强教学研究,推广优秀成果。继续大力资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系统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做好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指南,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鼓励教师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对于争取到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并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学校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活动。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给予重奖。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工作,将教学研究成果固化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5、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改变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现行教学方式,构建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式 10

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鼓励各专业,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制定“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保证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本科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6、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各专业要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拓展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学校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开展教学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新办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实验室以及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力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8~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所突破。完善实验中心管理机制,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面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7、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两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它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理论武装与育人实践、形势政策教育与常规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发挥各门课程的整体性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

完善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制度,树立全面育人意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育人的积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实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8、树立管理、服务育人的观念。强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优质服务和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真正把管理育人落实到各项工作 11

中,在思想、道德、纪律、作风等方面感染和影响学生。

9、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勇于创新、善于创造、敢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提供必要经费,从教学制度上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社会实践渠道,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一批社会实践挂牌基地;暑假、书假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10、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底蕴为支撑,以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依托,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创建具有黄师特色、黄师风格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11、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规范课程、设备、设施和专兼职人员配备。完善《黄冈师范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工作,对重点学生重点关注,降低学生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12、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教育与资助相结合的联动助学体系,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

13、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播技术,加大网络建设、网络辅导和网络监控的力度,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加大网络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14、加强对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积极培养和大力发展学生党员。

把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素质教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 12

使学生团体成为融思想教育与能力拓展为一体的平台。规范和积极扶持学生团队建设,突出学术科技型社团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科技活动,发挥学术科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学生会和社团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把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立在班级之中,建好学生党、团支部。严格规范程序,严格标准,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落实党建带团建、党建带院风、党建带学风,扩大党支部对广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党建工作和思路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不断增强。

15、认真做好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的选聘配备、培养、考核和管理工作

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做好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照1:260的比例配备。专职不够可适当选聘优秀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任期二年。辅导员要实行职业化、专职化,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和研修,参加校内交流、岗位轮换等,使他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副书记队伍要实行多元化的发展,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化和发展。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完善《黄冈师范学院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规范》、《黄冈师范学院学生辅导员工作规范》等相关制度,每年对其进行全面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具备条件的,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实解决好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教师职务评聘和待遇问题,从而调动其工作生动性和积极性。

13

二 : 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分析

一、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困境

国内关于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可以追溯到2012年9月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试办会计学法务会计专科方向,随后中国政法大学、渤海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院校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进行了更多尝试[1]。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法务会计(方向)教育的形式,按照教育实施阶段、学历授予、学习形式、学习时间等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法务会计本科教育。具体又可以分为:(1)开设法务会计相关课程。如西南政法大学将司法会计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西北政法大学将司法会计作为法学(经济法)选修课程。(2)在会计学下设立法务(司法)会计专业方向。如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贸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一些财经类、政法类院校陆续在会计学下开设会计学(司法会计)专业方向,2004年云南财大将其改为法务会计方向;在会计学专业下设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方向。(3)在财务管理下设立法务会计专业方向。2007年开始,渤海大学分别在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下开设财务管理(法务会计)和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方向。(4)在法学下设立法务会计方向。此类主要是在一些政法类院校或者法学教育比较完备的综合类、财经类高校出现,如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渤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在法学专业下开设法务会计方向教育。

(www.61k.com]第二,法务会计研究生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别:(1)在法学专业或会计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渤海大学等。(2)在法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专业硕士学历教育。如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从2003年起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2]。(3)在会计专业硕士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教育。2005年,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开始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MPAcc)[3],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也在MPAcc中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截至目前,法务会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法务会计职业培训。如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会计学院、复旦大学、天津财经学院、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中介服务机构调查人员、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开展法务会计科研和培训。

从上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实践,结合当前学界对法务会计的讨论,反映出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学科属性没有定论。法务会计是综合了法律、调查学、会计学、审计学等基础知识的交叉学科,但法务会计究竟应该从属于法学还是会计学,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会计界认为,法务会计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熟悉法律知识的会计,属于会计学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在会计学下设立相应专业有利于法务会计教育开展[2]。我国法学界认为法务会计从属于司法会计,从人才培养目标看,法务会计更应该是熟悉会计业务的法律人才,在法学下设立专门学科对法务会计教育有利[4]。这种关于法务会计学科属性的争论,既有学术理论研究上的分歧,也不乏人才培养主动权方面的门户之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法务会计教育有效开展。

第二,专业仍未被官方认可。目前,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的法务会计教育,都是各高校在法学或会计学下设的一个方向,或者即使称“专业”也是学校自己的认识,并未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民教育专业目录,这一方面学生感到困惑,影响其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并不熟悉,对录用此专业毕业生存在顾虑。还有另一个在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法务会计本身要学习的课程就很多,如果不能独立设置专业,一系列课程无法排进相关专业本就很“饱和”的课程表,这就不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全面性。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不利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参差不齐。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法务会计人才应精通会计、审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辨别、检验经济舞弊行为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包括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沟通能力、职业敏感性以及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的调查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5]。概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具有会计学、法学、审计学、法务会计学知识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这种简单化讨巧式跨专业复合型的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对法务会计作为独立专业的否定。在实践中,因对于法务会计学科属性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关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有的侧重法学,有的侧重会计学。在法学专业上嫁接会计学的,所侧重必然是法学教育,在会计学专业上嫁接法学的,其所侧重必然是会计学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中开展的法务会计教育,有的仅是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有的是一些继续教育式培训,开设学历教育的也未能完整覆盖本科、研究生教育,博士阶段基本上是空白。如何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具有特色的法务会计教育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四,缺乏公认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少应当有比较固定的教学计划,其中最基本的是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安排。当前国内法务会计教育的教学计划:(1)涉及学科领域多,涵盖会计学、法学、审计学三大主要学科,辐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领域;(2)课程门类繁多,包括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等门类,少则十几门,多则几十门课程;(3)各学科课程简单叠加,缺乏交叉学科课程的整合,更谈不上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失去学科独立性[2]。缺乏广泛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难。

第五,专业师资力量有限。法务会计本身是个新兴领域,当前国内高校开展法务会计课程或者专业教育的,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有的是会计教师,有的是法学教师,其他也有审计、统计、金融、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老师,同时精通会计、审计、法学、证据学理论和实务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师是很少的[2],并且,当前高校里还未开展法务会计博士教育,未来短时期内专业师资力量如何解决成为摆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二、造成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法务会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很强实务操作性的新兴领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可能是造成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直接原因。从本世纪初河北职业技术学院首开先河以来,我国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也不过十余年历史,对法务会计缺乏基础的实践经验,更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考。但是,究其根源,学界对法务会计这个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重视,认识和研究不到位是造成当前高校开展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一,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美国,法务会计师早就被誉为是“会计职业的新宠儿”,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法务会计列为本专业“八大令人振奋的专业领域”之一,会计业领军人物、学术权威不断敦促会计教育界向学生、职员提供法务会计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6],截至2007年1月在美国至少有82所大学开展了法务会计教育,包括进修性质的学位教育以及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各个阶段的学位教育(百度百科,“法务会计”)。2012年末,我国有1147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即便是在主要教育目标为培养经济、法律专业人才的97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方向或者相关课程的不超过1/3。另一项从中国知网以“法务会计”为主题词检索到的近800篇论文中,探讨法务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仅有89篇,其中来自财经类高校的论文成果只有20%左右[7]。这些事实证明,我国学界、高校对法务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确实不高。第二,对法务会计与相关概念、学科的关系认识不清。首先,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专门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章为数不少,但文章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第一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是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说二者无区别[8];第二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与法务会计具有相同之处,但在法系基础、形成渊源、会计主体和诉讼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9];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务会计包括司法会计,司法会计是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10],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法务会计要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就存在很大障碍。其次,法务会计与法学、会计学的关系。普遍观点认为法务会计是跨上述两个专业的交叉性学科,但对到底在法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还是在会计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有不同的认识,导致在具体人才培养实践中,有的高校是法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中国政法大学;有的高校是会计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云南财经大学;有的高校则在法学和会计学分别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渤海大学。第三,对法务会计教育的理论体系研究不足。目前,国内对法务会计概念、特点、内容、理论结构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会计界与法学界并未达成共识。国内的法务会计文章多是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呼吁,真正立足于法务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而研究法务会计的专著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法务会计教材和专著主要是国外相关资料翻译过来的[11],侧重于介绍国外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国内自主编写的法务会计教材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本,国内目前没有形成受到广泛认可的、比较完整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不能真正体现法务会计在学科上的交叉性和特殊性,介绍、引进国外法务会计著作所形成的一些结论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法务会计实践,结果自然是削弱了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对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指导作用。第四,对法务会计人才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法务会计人才可以在我国哪些行业、哪些领域能发挥作用,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当用调查或者考察结果来说话。许多学者撰文提到我国对法务会计人才急需,但这种需求似乎并没有实际调查或者考察的结果去支撑,对法务会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起到的作用缺乏实证研究。不少研究都提到当前许多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需要法务会计人才,但鲜有学者从用人单位方面着手,去考察用人单位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法务会计人才,是否愿意提供长期稳定的专门岗位还是需要短期服务,能够承受多高的服务成本等。或者从法务会计人才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法务会计从业者的择业多样性、进入相关单位的途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由此需要付出怎样的成本等。

三、解决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可能性出路探索

作为一门应用性导向的新兴学科,法务会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实在还太短,且理论体系研究明显滞后,学界对于法务会计高等教育的争议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仍将存在。然而,我国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探索显然不能等待理论界的争论完全消失,也没有必要。法务会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新兴行业,人才培养自然应该以实务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实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就开发能满足需求的教材和课程体系[1]。作为高校从事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分子,我们认为在以市场实务为导向培养法务会计专门人才的探索中,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开展一些富有成效的细致工作。

第一,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法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将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指明方向,促进法务会计学科建设与实务实践的良性发展。首先,要立足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实务导向,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诸如经济摩擦、贸易纠纷、诉讼、反倾销等经济活动保持敏感,持续观察和研究法务会计在实践中的新特点、新动向、新问题。其次是在尽快就法务会计的概念、性质、原则、范围等基本概念以及学科或行业定位、工作程序、结果和方法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从而形成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体系,以指导不断演进的法务会计实践,并通过法务会计实践进一步对上述理论进行完善[11]。然后,要对法务会计制度建设给予足够重视,推动建立健全法务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从业资格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做到有法可依,使法务会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借鉴国外法务会计理论发展经验,有学者建议我国应成立法务会计工作小组或者类似的组织,汇集会计界、法学界等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我国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建设[11]。也可以像美国、加拿大那样,建立法务会计师协会或是专门机构,构建一个稳定持续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开办研讨会、学术会、创办杂志等,让学者们可以互相沟通理论成果,不仅有利于大家在法务会计内容方面达成共识,还可以促进学者们的不断思考与创新。

第二,明确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引领前进的方向,高校开展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确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是社会经济实践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我国法务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任务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我国现阶段或者未来法务会计人员到底应当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在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完备的考察和调研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不是学界想当然的产物,更不能为了人才培养而培养人才。法务会计不是将法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简单累加,而是要将会计知识、法学知识和法务会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学科独立性和特色[5]。有学者将法务会计知识结构形象地比喻成三层蛋糕,以会计专业背景为底座,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为中间层,顶层是法律环境,蛋糕上点缀的糖果代表沟通技巧[12]。也有研究者认为法务会计知识结构更像是三明治,上下两层是会计知识和法学知识,中间是法务会计核心知识[1]。

第三,建立可行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接下来就要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人才,即探索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不考虑法务会计专业是否在国民教育目录的问题,高校培养法务会计人才大致有设置法务会计方向、设置法务会计专业、双学位、本硕连读(及博士教育)、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几种模式。制约高校培养法务会计人才模式选择的首先是市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用人单位是否能够吸纳高校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最终决定采取长期持续还是阶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必须考虑高校具备的教育资源能力。我们认为,一种可行性的方法是,在做足市场需求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开展法务会计专业教育设置门槛,选取一些具备较强教育实力、有良好口碑并且有积极意愿的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给予适当资源支持,确保取得实效。另外,考虑到法务会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同时肩负培养专业师资队伍的重任,在极少数专业实力超强的高校开设法务会计博士点是有必要的。

第四,制定具体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对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是很关键的。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发起的课程“标准化”运动,形成著名的《欺诈与法务会计的教育与培训:面向教育机构、相关组织、教师与学生的指引》,就法务会计课程设计与项目开发提出重要建议,在实践中为诸多高校提供参照[6]。国内部分有远见的学者也开始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于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系统思考,如程乃胜教授提议构建“大学通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等多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4]。我们认为,法务会计专业应以法学、会计学专业为基础,融合形成自己专业性强、具有高度创新性的专业特色。概言之,就是要把法务会计专业(或方向)的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其他专业课程相对固定和统一,而不是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等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其中法务会计主干课和特色课程是中心[1]。同时,法务会计人才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到政府监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教育,了解法务会计实务操作,观摩法庭庭审、模拟法庭等,以直观感受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务会计知识的能力[11]。第五,开展多视角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或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或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等,才使这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得以开办。然而,一个专业要办好,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有效、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社会的认可以及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的认可,事实上,离开上述基本问题的研究去谈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还遭致部分学者的强烈批判[13]。目前国内关于法务会计的研究,多是从宏观角度探寻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我国法务会计发展与国外法务会计发展的差异,或是从微观角度探讨法务会计在某一领域的应用,而有关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多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探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鲜有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研究,如关注法务会计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满意、专业承诺、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调查与分析等,无疑这些有待于研究者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证券欺诈、财务舞弊、经济纠纷、诉讼等案件的发生,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审判、中介服务以及政府监管的客观需求,法务会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可以有效解决“律师+会计师”模式高成本、低效率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发展,是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相互促进的过程,作为一个全新的服务子行业,法务会计的发展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尽管当前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作为有能力规模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高等院校,只要放开眼界,勇于开拓、持之以恒地努力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充分必要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法务会计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才能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本文来自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牛建平 王艳丽 工作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三 :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

高校“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汇编

“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学生工作是维护学校稳定的基础。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夯实办学基础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带动和促进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贯彻学校20字办学理念和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使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建设优质本科、创建省属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五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数量明显增加,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办学水平逐步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专业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的五年,我校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步形成了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引领学生成长;以安全稳定为重点,创设和谐环境;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促进学生成才;以资助工作为基础,提供有力保障;以宿舍管理为抓手,完善服务功能;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素质,为加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专业规模持续扩张,结构与布局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增设了工商管理、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科学教育、网络工程、社会体育、地理科学、市场营销、化学工程与工艺、动画、学前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翻译等16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软件管理等3个专科专业,使我校的全日制本专科专业达到43个、专科专业达到13个,涉及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1个学科门类中的7个,形成了文、理、工、管、经、法、教等协调发

展的多科专业群。

?十一五?期间,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增设了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音乐表演、会计学、环境保护等6个本专科专业,本专科专业达到65个;自学考试增设了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外贸英语、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生物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大众传播、商务秘书15个专业。

2、培养方案明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2007年全面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7年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我校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泛的专业教师教育模式,非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教育模式。各教学学院积极组织实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并在坚持基本培养规格的前提下,注重培育专业培养特色。

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全国自考学生统一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我校师范特色;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3、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持续增加。

?十一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各专业围绕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专业特色培育、教学团队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紧密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在积极加强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各项教改,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2008年,学校共评选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并于2009年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4、持续开展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学院坚持教学中心,普遍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对专业建设的内容和要素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并集中人力、物力积极开展建设。各级领导亲力亲为,推动了专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各专业的建设规划和管理逐步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逐步明晰。在培养过程中,普遍注重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初步构建了院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十分注重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校成功建设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生物

科学、汉语言文学)、4个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生物学、电工电子、媒体传播、艺术与设计、数学应用与信息处理综合训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1门省级精品课程(植物学、无机化学、素描、动物学、教育学、器乐、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开发、数学模型与实验、遗传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同类院校中占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5、不断规范本科专业办学,顺利通过各项专业评估。

?十一五?期间,为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教育部于2008年组织对我校英语专业进行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教育厅于2009年在组织对我校36个本科专业填报《状态数据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委派专家组对我校法学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进行本科专业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专业评估方案,并组织有关教学院系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支撑材料准备,顺利地通过了各项评估,为迎接教育部组织的下一轮全面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办学领域有了新的拓展。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我校于2008年成功争取到双学士学位授权,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与行政学、音乐学、艺术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9个本科专业获双学士学位授予权。

根据社会的需求,2007年我校向省考试院申请自学考试主考院校资格,经过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年底获得主考院校资格。现有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外贸英语、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生物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大众传播、商务秘书15个自考专业,自学考试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学生426人,自学考试?专升本?学生1074人。

7、思想教育不断加强,服务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成绩显著。

?十一五?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始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知校、爱校、荣校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力推进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

文明的行为习惯。积极推进?五进?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显著,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的荣誉称号,学工部被评为先进基层部位,有4人荣获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8、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五年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素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学校现有学生社团53个, 2支团队获评2009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5名学生被评为先进个人。学校着力打造学生活动精品,一月一个主题,一月一个大型活动。成功举办了社团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奖赛、校园舞蹈大赛、挑战主持人大赛、青春歌会、元旦晚会、?黄师杯?男子篮球友谊赛、秋季运动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成人成才。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引导校园文化时尚和文化潮流,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9、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引导学生成才。

五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教风促学风,以考风促学风,强化?考研工程?、?考证工程?,五年来,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到了35%以上,2006年到2009年共有 1032 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及各种体育比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我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精神风貌。

10、资助工作成绩突出,资助模式不断完善。

十一五以来,学校高度关注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加大?阳光助学工程?建设力度,积极落实?奖贷助补减?, 初步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无偿资助,学校激励性资助和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资助有机结合的助学体系。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助学行动?,资助总金额每年达上百万元;我校还通过建立?绿色通道?等途径,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五年来,学校共为贫困生争取助学贷款5360余万元,发放奖助学金3787余万元,有1400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而顺利入学;勤工助学补助金200余万元;对特别困难学生进行临时补助与救济50余万元,争取校外单位捐助金额达30多万元,有400多名学生受助。

11、以心理健康为保障,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确保校园平安。

为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确保学生利益。学校每年在3月和10月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彻底清查处理学生安全隐患;做到问题学生信息有存档,情况有跟踪,处理有结果。学校针对敏感时段、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就业困难、等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宿舍的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做到提前准备,抢占先机,防患于未然。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保证了人员、场所、经费的三落实,创造性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举办大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搞好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建立院、系和学生团体三级辅导的层次,收到了良好的实效,有效防止了非正常事件的发生。我校学生思想稳定,学习、生活秩序正常。

12、以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为保证,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专兼职干部队伍。 五年来,学校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大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严格按1:180配合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了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培训,提高了副书记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对新任兼职学生工作干部推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高职称、高学历、年龄轻的同志担任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实行副书记专业化。打造了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学生工作专兼职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工作干部的评优激励制度,为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提高了学生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教学学院没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关注不力,造成专业建设工作进展不明显;对于新办专业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申办时热情很高,申办成功后怎么建设重视不够,导致部分专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

2、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措施不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得力、阶段性建设目标不清楚等问题。

3、教学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新建专业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我校新建本科专业逐年增加,在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等方面缺乏及时的跟进,尤其是现有的8个工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都还没有校内实训基地。

5、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办法不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6、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素质拓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7、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不明显,层次不高,学生广泛参与度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体现学校创建?在省内有重要地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属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要求。

8、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勤工助学服务和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多,困难程度相对越来越严重;心理障碍和病患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应该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大勤工助学经费的投入,配备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

9、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工作难度的增加,学生工作队伍的选配、管理、培养、发展和分流等仍然缺乏良好有效的机制和措施,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二、“十二五”我校人才培养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学校20字办学理念,围绕?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的九字发展观,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兼顾外延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力量,增强专业建设的实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着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建设一批省内一流的专业,以此带动全校优质本科建设;

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总体建设目标

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改革和完善专业设臵,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结构,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臵,提高办学效益。保持文学、理学、教育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的领先地位,并继续提高其他专业的教学水平。积极开辟空间,发展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到2015年,本科专业数达到50个左右,年招生本科人数控制在4000人左右,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善的专业框架,专业设臵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建设有14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本科专业。

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学历教育本、专科专业数达到80个左右,在籍学生达7000人左右;教师培训每年1500人次。

(三)具体建设目标

1、改造部分老专业

依据社会经济需求,加强对一些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充实提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2、适度增设新专业

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培植专业新的生长点。?十二五?期间,申报、设臵9-10个新专业,到2015年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

3、加强优势专业建设

重点建设好目前已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再建设8——10个校级重点专业。重点专业要找准优势方向,集中精力培育教学名师,出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努力形成在全省的领军或优势地位,建设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高的品牌专业,力争跻身国家特色专业行列。

4、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

针对学校新办专业较多的现状,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办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以及学院的学科优势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

5、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并吸收部分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十二五”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基本思路

1、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着眼于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满足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外开放来研究我校人才培养工作。

2、专业建设坚持?全面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每个专业都要直接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因此要重视品牌专业、传统的师范类专业,也要重视新办专业的建设工作。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要结合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逐级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形成专业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突出、效益较高的办学格局,提高学校的办学竞争力。

3、继续坚持教学中心,持续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努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需求合格的师资队伍、充足的教学条件,要引导广大教师在重视科学研究的同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和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持续保证教学投入,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努力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和主人,以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尊重、理解、教育、引导、关心、帮助学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及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的热情;要实现由单纯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学生不仅学会专业技能,而且习

得人文素养和掌握较为宽广的学科专业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暂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5、健全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党政共管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把学生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结合组织、教学、科研、后勤、就业等部门开展学生工作,推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面、多层次地推动学生工作。形成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教学部门,党政部门、教育服务部门,后勤部门统一协调,共同活动,密切结合,各司其职的学生工作格局。各院系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院系学生工作。

6、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个性鲜明,特长突出、专业扎实、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7、建立学生工作的评估机制和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黄冈师院院系学生工作考核评估体系》,要制订和完善各级学生工作单位工作职责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对院系学生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将学生工作的考核评估情况作为评价和衡量院系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先进的单位的评比、表彰办法,推进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学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忽视、放松或削弱学生工作而酿成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8、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育人新方式、新方法。面对新形势和新的情况,学生工作要与时俱进,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着眼于服务学生和引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加快学生学习、生活设施、教学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室、实验设备、机房等的有效使用率,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责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教学学院应把优质本科的建设工作放在首要位臵,完善机构,

落实责任。学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制,各级行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靠前指挥,高度负责,积极领导和参与各项培养工作。

2、建立本科专业生成机制,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开展专业设臵预测系统的相关研究,建立我校专业设臵、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本科办学状况基本数据库,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为生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创造条件。以建立有利于构成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为出发点,进行必要的专业调整,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布局,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臵,提高办学效益。

3、坚持不懈地实施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切实加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并以此为龙头,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在建设过程中重视保持和发扬我校传统专业的优势,并在新的优势专业中建设形成新的品牌和特色。

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等课程建设力度,力争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0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所突破,并以此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同时,结合课程建设大力开展课程评估工作,促进整体课程质量提高。

加强重点教材建设和选用。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采取立项方式,鼓励并资助广大教师编写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凝练精品。完善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提高新版优秀教材选用率,到2015年力争达到95%以上使用近3年新版教材。

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任教师,以及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并以此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4、加强教学研究,推广优秀成果。继续大力资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系统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做好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指南,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鼓励教师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对于争取到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并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学校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活动。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给予重奖。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工作,将教学研究成果固化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5、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改变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现行教学方式,构建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鼓励各专业,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制定?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保证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本科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6、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各专业要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拓展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学校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开展教学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新办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实验室以及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力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8~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所突破。完善实验中心管理机制,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面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7、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两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它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理论武装与育人实践、形势政策教育与常规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发挥各门课程的整体性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

完善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制度,树立全面育人意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育人的积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实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8、树立管理、服务育人的观念。强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优质服务和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真正把管理育人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思想、道德、纪律、作风等方面感染和影响学生。

9、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勇于创新、善于创造、敢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提供必要经费,从教学制度上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社会实践渠道,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一批社会实践挂牌基地;暑假、书假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10、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底蕴为支撑,以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依托,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创建具有黄师特色、黄师风格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11、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规范课程、设备、设施和专兼职人员配备。完善《黄冈师范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工作,对重点学生重点关注,降低学生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12、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教育与资助相结合的联动助学体系,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

13、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播技术,加大网络建设、网络辅导和网络监控的力度,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加大网络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14、加强对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积极培养和大力发展学生党员。

把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素质教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使学生团体成为融思想教育与能力拓展为一体的平台。规范和积极扶持学生团队建设,突出学术科技型社团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科技活动,发挥学术科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学生会和社团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把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立在班级之中,建好学生党、团支部。严格规范程序,严格标准,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落实党建带团建、党建带院风、党建带学风,扩大党支部对广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党建工作和思路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不断增强。

15、认真做好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的选聘配备、培养、考核和管理工作

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做好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照1:260的比例配备。专职不够可适当选聘优秀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任期二年。辅导员要实行职业化、专职化,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和研修,参加校内交流、岗位轮换等,使他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副书记队伍要实行多元化的发展,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化和发展。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完善《黄冈师范学院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规范》、《黄冈师范学院学生辅导员工作规范》等相关制度,每年对其进行全面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具备条件的,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实解决好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教师职务评聘和待遇问题,从而调动其工作生动性和积极性。

安徽中医学院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

各党总支、附院党委,各教学院部、机关各处室、校直各单位、两所附院: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不断向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我校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全力建设新校区,促进学校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相协调,不断构筑发展新平台的重要历史时期。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改革举措,对于加快推进高水平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建设十分重要,也是贯彻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为研究制定好?十二五?规划,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编制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优化发展策略,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把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集思广益、鼓舞精神、凝心聚力的过程,切实促进我校科学发展、事业全面进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为创建安徽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规划编制,遵循下列原则:

1、科学定位,明确目标

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发展定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目标具有可考核性和可操作性。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总揽全局,兼顾各方,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做到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次建设。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规划切实可行,真正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行动指南,进一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凸显特色,创新发展

继承和弘扬学校50年办学经验、发展优势、发展特色,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同时要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发展目标,创造发展条件,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深入思考学校管理改革的

目标与途径,特别要谋划事业发展与新校区规划方案的衔接。

4、立足当前,展望未来

既要研究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学校发展的现状、学校发展的现实途径与策略,又要研究中医药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预测发展未来,思考学校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蓝图,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

5、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通过科学、民主、规范的决策程序,形成人人参与规划制定的良好局面,使制定规划的过程成为学习、提高的过程,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通过制定规划,使规划真正凝聚全体师生智慧,体现全校上下共同意愿。

三、编制依据

(一)法律政策依据

《高等教育法》、《教师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臵暂行规定》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 《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

《安徽中医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报告》

(二)现实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环境等;省情、校情、中医药事业发展趋势等。

(三)其他相关政策等

四、主要任务

(一)完成?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课题研究工作。

主要任务是拟定前期研究专题,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为总体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规划、专项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前期研究专题见附件2。

(二)完成《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专项规划、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规划体系与分工

十二五发展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各二级学院、附院医院规划等。具体规划编制目录与分工详见附件1。

六、进度安排 具体安排是:

(一)前期总结与调研研究(2010年1月-8月)

1、确定预研专题(6月中旬)。即确定若干选题,确定牵头单位。 2、开展调查研究(6月中下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内外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3、撰写研究报告(8月中下旬)。组织专门力量,总结调研工作,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要求选题准确、视野开阔、联系实际、分析透彻、思路清晰、针对性强。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

1、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10年6月-8月)

2010年6月下旬,形成?十二五?编制工作方案初稿上报学校审定。 2、《十二五发展规划》框架形成阶段(2010年9月-10月) 2010年9月下旬,形成《十二五发展规划》框架初稿,征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

2010年10月中旬,确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框架,进入起草阶段。 3、《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形成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 包括各种调研、论证等。

4、《十二五发展规划》审议阶段(2011年2月-4月) 即提交党代会、教代会审议

5、《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与宣传阶段(2011年4月- 12月) (三)专项规划、附院与二级学院规划编制

编制工作同步进行,分期发布。 七、组织领导 (一)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 ?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专文另发。 (二)搭建二个平台。

1、顾问咨询平台: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的作用,吸收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规划制定,对?十二五?重大前期调研报告、规划思路进行审议,对?十二五?期间有关重大问题、重要对策建议进行研讨,并提出相关决策参考建议。

2、公众参与平台:主要通过网络广泛征集建议。 八、几点要求

1、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学校规划编制工作的步骤,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完成本单位牵头的规划编制工作,全力支持、提供学校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资料。此项工作将纳入各单位、各部门本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2、各专项规划、二级学院、附院规划按照《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专项规划(院部)编制提纲(见附件3)和格式要求进行编写(见附件3)。

3、各部门、二级学院部、附院要在学校编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 紧密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要找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规划编制和推进工作的责任,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

附件1: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目录及工作分工 附件2: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 附件3: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写提纲与格式要求

中共安徽中医学院委员会 安徽中医学院

2010年7月5日

主题词:方案 十二五发展规划

△ 通知

共印50份

附件1: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目录及工作分工

附件2: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参考专

1、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时期发展总体思路研究

研究内容:?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现状水平及基本特点,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及面临形势环境,提出?十二五?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发展战略、重点任务及策略。(牵头单位:发展规划办)

2、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环境和趋势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国际、国内、省内发展环境,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态势,学校五十年办学经验与十一五发展现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具体分析?十二五?期间学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如何适应发展变化和宏观政策,保持学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牵头单位:发展规划办)

3、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提出?十二五?以及到2020年学校发展的目标取向,研究提出指标体系设臵,对?十二五?期末及到2020年的目标进行预测,并对指标实现时在国内中医药高校和省内地方院校中处于何种水平进行分析预测。(牵头单位:校办)

4、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强校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学校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预测?十二五?期间学校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特点,提出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方向、重点和举措,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人才成长和人才使用的发展环境、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牵头单位:人事处)

5、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思路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未来国内外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及其对我校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我校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研究加快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重要奖励的突出瓶颈,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我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牵头单位:科技处)

6、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资金筹措及节约型校园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比较国内、省内高校教师收入分配格局发展变化情况,对目前我校教职工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总体评估,分析我校教职工收入偏低的财务、体制原因,提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的思路、对策;分析学校增收节支的现状,提出资金筹措的办法及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措施。(牵头单位:财务处)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7、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教学改革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我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分析继续教育的供给状况,提出未来规模、结构、模式、效益的设计方案。分析学校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总结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成绩与不足,提出?十二五?期间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明确专业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及总体布局,研究如何加强专业课程薄弱领域的投入,实现专业课程的均衡化发展。(牵头单位:教务处)

8、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我校学生招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国内外大学招生竞争情况,中国大学招生政策转变情况,研究我校未来招生生源的变化以及对我校办学规模的影响;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变化对专业布局的影响、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我校专业设臵与布局、招生工作、就业工作的应对措施。(牵头单位:招就处)

9、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现状和影响我校中医药文化及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因素,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我校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重点和方向,推进校园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措施等。(牵头单位:宣传部)

10、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十二五?时期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思路,创新博士授权建设的推进方式,提高学科带动力的对策措施;提出?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任务、重点和对策。(牵头单位:学科办、研究生部)

11、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与潜力;提出?十二五?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路、方向、优先领域、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牵头单位:人文学院)

12、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构建对外交流新格局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评价?十一五?期间学校对外交流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学校扩大对外交流面临的新形势及环境条件;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我校扩大对外交流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和政策措施。(牵头单位:国际交流学院)

13、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学校管理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对目前学校现有制度进行梳理、评估,提出制度废止、改革、创新的内容;分析学校管理体制现状、改革的难点问题及深层次原因;研究?十二五?期间管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后勤服务水平的推进思路、目标、重点和配套措施。(牵头单位:校办)

14、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产业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我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重点分析中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针对我校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学校中长期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体制保障和政策措施。(牵头单位:校产公司)

15、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差距和存在问题,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方向、目标和重点,提出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实施的时序、途径和措施。(牵头单位:校办、网络中心)、

16、安徽中医学院新校区发展规划与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联合专业机构与人士制定学校新校区建设方案,分析预测新校区建设、运行可能出现的困难与矛盾,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牵头单位:新校区建设办)

附件3:《安徽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含院部)编写参考提纲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

(二)不足与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基本原则

四、?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具体指标

(一)主要任务

(二)具体指标

五、?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一)主要内容

(二)具体举措

格式(排版)要求

一、题目

黑体,小二,居中。

二、署名

楷体,加粗,小四,居中,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0.5行。

三、正文

宋体,小四;

正文开始的时候,不用加?正文?二字;

标题及正文均在开头空2格;

一级标题——黑体,小三;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

四级标题、五级标题——宋体,小四。

五、行间距、边距

整篇文档间距为1.5倍行距。全文上下边距2.54,左右边距3.17。

六、标题序号

一级标题:一、二、三……;

二级标题:(一) (二) (三) ……;

三级标题:1.2.3.……;

四级标题:(1)(2)(3) ……;

五级标题:① ② ③ ……;

……。

带( )的序号,每半个括号占1个汉字。

非( )、○内的阿拉伯数字后面用全角状态下的?.?,不要用?、?。 标题序号均为直接输入,不要使用自动生成格式。

七、页码

正文内页应有页码。

八、上交要求

1、请按规定时间将A4纸打印版上交至发展规划办;

2、电子版上传至592997592@qq.com。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与定位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学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办学;遵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内涵建设,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着力构建校地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以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为重点的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创新谋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定位

目标定位:在未来5年内逐步建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西部一流的独立学院。经过不懈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独立学院。

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全日制专科教育为辅,兼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型院校。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重点为成都市、四川省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主动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的思路,深化校地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参与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

目标的实现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13年前,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与专业评估和教育部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合格验收。

第二步:到2015年前,通过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合格评估。学院完成校园基本建设,成为办学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西南地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区一流的独立学院。

(二)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在12000人左右,教育培训到2015年,超过3000人次/年。

——专业与课程建设 传统专业得到优化整合,优势专业建成知名品牌,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新兴交叉专业。到2015年,新增本科专业8—10个;新增专科专业4个;建成省级特色专业1-2个,院级特色专业2—4个。

深化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到2015年,力争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中有所突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5门,院级精品课程15门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满足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构建梯队”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到2015年,全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650名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200名左右,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50%。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以上;培养引进国内或省内、行业内知名专家15名;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4—6名,“双师”素质教师2—4名,“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比例达到16%;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在川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 到2015年,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达到7000万,实验室总数达到60个,争取建成

3-5个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2个,使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具有真实职业氛围,力求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各专业都建立能够满足需要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2/3以上的专业设有对应的职业资格取证项目或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力争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在川内同类院校中达到先进水平。 ——教学质量创优工作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教学管理为保障,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到2015年,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加完善;教研、教改制度完善,活动积极,气氛浓厚;形成自编特色教材与国家优秀教材相结合,具有我院特色的教材体系;学院在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成效显著。学院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产学研结合、校地企合作教育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地企合作培养人才之路,大力推进校地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工艺设计和教育培训服务。到2015年,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新的突破,并形成一批以产学研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建成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5个院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特色(重点)专业均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申请专利5项以上,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实现科研项目经费100万以上,努力使产学研结合成为学院更加鲜明的特色。

——管理工作目标 大力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到2015年,

基本形成现代独立学院管理体制,二级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部分经费实行财务包干;建立起充满竞争与活力、具有高效激励机制的人事制度;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效率高效化。

——基础设施建设 采用新建、改建、扩建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到2015,计划建成主要项目8个,新增面积约150000平方米,做到各类教学、行政用房、生活和运动设施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力争实现四个“标准化工程” 即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化食堂,园林式校园,节约型校园。

——精神文明建设 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整体育人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构建起具有鲜明学院特征和较高文化品位的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院精神。

三、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为全面实现发展目标,全院上下要统一思想,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抓好“十大工程”的建设实施。

1.实施“专业与课程建设”工程

—— 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紧缺专业,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开发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专业和新兴交叉专业;加大专业申报前的社会需求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反馈信息确定专业设置、培养规格及招生规模;设立专业开发专项资金,保证新上专业

建设资金到位;制定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专业建设基本标准并严格执行,对专业建设情况较差,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要减少或停止招生,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将坚决予以撤销。 ——深化专业改革,打造品牌专业。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大力推进特色(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完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专业检查评估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力争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和院级特色(重点)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名校建设。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课程建设。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加大综合实践性课程和单项技能性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重点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争取每个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建设,从而保证各专业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争取各专业建成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分层次、分步骤推动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升学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就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2.实施“师资建设”工程

——加大师资招聘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是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积极吸引学院专业建设急需的硕士、博士,并重点从科

研推广和生产单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来校任教;二是抓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招聘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三是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努力改善教师的专业、职称结构。 ——加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狠抓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科技应用推广、技术服务活动,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采取培养、分流和招聘等渠道,重点加强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二是强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抓好教育理论培训、师德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语培训和专业培训,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积极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名师带动战略。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有计划的安排到重点高校、知名企业进修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适时提供攻读学位、出国深造、学术研讨和科研等机会。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名师效应。努力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3.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工程

——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营造真实职业训练氛围。按照“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学院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探索建设与教学需要相适应、仪器设备先进、具有现代工业化标准的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实习、实训基地和集教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应用项目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示范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良好条件,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构建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制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适当提供相应建设的配套资金,广泛联系,深入合作,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形成内外结合、相对稳定、功能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体系。

——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满足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增加满足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实验室,加强文管类专业实验室和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建设,为全面强化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条件;增加创新科研、教学实验室,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平台,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4.实施“教学质量创优”工程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包括课程实验、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教学的建设与组织,坚持实验室开放,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提供条件;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及相应的学生激励政策,大力推行“双证制”。

——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建立教研、教改课题支持、奖励制度,

设立院级教研课题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承担院内外课题;在坚持“3+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施9:1的分类培养,即在90%的学生满足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建立常设机制,对另外10%的优秀学生通过实验班、专门、专项训练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满足学生深造、技能和特长的再打造,进一步满足因材施教和拔尖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教材、图书资料建设。以院内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做好自编教材的开发工作。鼓励教师开发编写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案例教材及配套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行业规划教材编写。构建院、系两级教材信息库,实现教材信息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严格执行学院教材选用、供应工作管理规定,确保优秀教材、最新教材进课堂。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扩建或新建图书馆2万平方米。保证年均新增图书不低于4.8万册,保证达到生均100册纸质文献。进一步改善馆藏结构,全面实施自动化管理,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严格规范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具有我院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探索教学督导工作新机制,扩大教学信息的反馈渠道,完善监控着眼点,规范和优化监控方式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各专业建立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并向学生公开。建立评估长效机制,逐步推行定期的教学单位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践教学评估。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加强学籍管理改革,逐步探索学分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

院选修课工作,加大人文素质选修课比例、增开创业类选修课程,设置创新奖励学分,全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进一步完善总结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探索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和专业辅修,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和课程学习的需求。辅修专业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为原则,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强化考试管理,促进学风建设。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实践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加强题库建设,试行教考分离,努力营造优良的学习风气。

——加强交流与国际合作,带动学院质量提升。在巩固学院现有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合作,尤其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5.实施“产学研结合、校地企合作教育”工程

——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的人才培养新途径,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院主动服务地方行业企业、地方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地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要形成一批以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 ——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周边产业园区以及与学院所设学科专业对口的行业组织密切联系,采用不同方式建立产学研教育合作基地,大力开展技术应

用与教育培训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也使基地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成为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

——积极争取科研、应用项目。完善有关激励制度,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横向和纵向科研、应用项目,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对取得的重大科研、应用成果给予重点奖励。

6.实施“素质教育”工程

——坚持“一条主线”的工作原则。坚持把大学生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并不断向纵深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 建立“三系配套”的工作体系。要建立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坚持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条块结合、师生密切配合、上下互动的工作实施体系;建立学生与学院、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用人单位综合评价体系,保证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提高素质教育工作水平。

—— 确立“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一是突出德育首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强化能力本位,着力学生能力培养;三是注重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四是确立身心素质的重要地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塑造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 强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四个结合”。 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努力形成“学院与企业、社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技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相结

合”的素质教育工作格局。

7.实施“招生就业”工程

—— 拓宽生源渠道,稳定办学规模。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稳定生源基地,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我院。

——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积极开展各类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争取面向社会及具有政府计划的职业鉴定和培训。

—— 继续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坚持“一把手”工程,继续坚持“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完善和巩固“全程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和全面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格局。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优化相应课程,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促使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内联外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依托行业优势,力争在每个专业建立2—4个以上的就业基地,构建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体系,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8.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 进一步完善加强二级管理。根据学院的专业建设需要,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由系向内设二级学院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挖掘、优化、整合教学和人力资源。同时,进一步完善两级管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理、以二级教学单位为主的管理体制,扩大其自主权,进一步调动二级教学单位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学院特点的薪资分配制度,专职教师实行年薪制和最低工作量制,使人才能够用得好、留得住;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拉开档次”的原则,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重点岗位倾斜,形成高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认真作好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 实施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制定关键岗位、骨干人员的培养机制,加强干部内部培养与培训,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准、老中青结合的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以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网络技术服务作为支撑平台,更好地满足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学生管理和资产管理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校园网络的各种信息反馈与查询系统,构建数字化校园,实现管理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9.实施“基础设施”工程

——加快校园基本建设。修订完善校园总体规划,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拟建项目包括:艺术楼29000平方米;学生公寓42000平方米;教师公寓25000平方米;学生食堂3500平方米;图书馆15000平方米;校医院1800平方米;艺术实训楼及陈列馆5000平方米;幼儿园1600平方米。总计建筑面积约为150000平方米,为

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师生住宿条件明显改善。实现校园功能完善、设施条件良好、环境优美和谐的建设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优化学校网络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完善校园网网络系统和网络服务系统;制定并执行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搭建学院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的信息门户,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网上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网络在线教学系统、网上虚拟实验室,初步建成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自主学习;建成适合学院实际、西部一流的数字化校园。

10.实施“政治保障”工程

——加强学院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学院党建工作的观念、制度和方法的创新,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大党员管理、教育和党的组织发展工作的力度,推行党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学院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为学院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时代精神。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载体,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时代精神教育;以提升公民素质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心理

健康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强化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学院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增强服务意识,以“三育人”引领良好教风、学风和院风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教职员工以生为本,“服务人民群众”、“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意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行为监督约束机制,提倡严谨治学、敬业奉献、诲人不倦的良好风气,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强化年度考核。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着力培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院风。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其育人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外引内培,建设一支数量够、质量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其执教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切实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按规定比例配足学生政治辅导员,围绕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抓好学生工作队伍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和职务晋升,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可操作的实施办法,不断提升其做好工作的能力。

——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积极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和工会、共青团、教代会、学生会、学生社团、民主党派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纳广大师生员工合理的建言建议,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经济与管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草案)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紧紧围绕学院提出的?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办学理念,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

?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内涵发展步伐,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1.院系整合

2009年8月,根据学院党委决定,将原法律与经济管理系、园林工程系、英语系合并组建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初步整合了原来各系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专业建设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专业建设

学院现设有会计电算化、法律事务、酒店管理、观光农业、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商务英语、应用英语、英语教育等九个专业,其中会计电算化、园林技术为院级重点专业。

3.课程建设

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一门(《会计核算技能》),有院级精品课程6门(《成本核算技术》《园林树木栽培技术》《园林规划设计》《综合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电算化会计实务》)。

4.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现有会计、园林两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教学设备设施先进齐全,拥有ERP实训室、信息化实训室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5个, 制图室、机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园林实训室6个,模拟商务实训室1个、语音室6个、模拟法庭1个、多媒体教室8间、教学电脑400余台;还盆景园、观赏花卉养植园、观赏树木养植园、律师事务所、商务英语角等校内实训场地。

5.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业教师45人,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22人;聘用外籍教师2人,企事业单位专家4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0人,占23%;双师型教师占55%,其中注册会计师1人、注册税务师1人、执业律师4人;楚天技能名师岗位1个。

6.科研成果

学院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20余项,其中《高职园林专业课程建设研究》荣获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主编出版 ?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参编11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回顾?十一五?学院的发展成果,总结主要经验有:

1.坚持质量立院,积极开展内涵建设

2.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3.凝练专业特色,塑造办学品牌

4.加快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二)不足与问题

1.学院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充分。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还没有完全打破原有专业教研室格局,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还没有达到资源整合的最佳效果。

2.专业带头人较年轻,经验不足。从目前的师资结构上看,年轻教师占比较大,职称以讲师为主,尤其是专业带头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专业结构的调整任务艰巨。学院有9个专业,发展很不平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必须对现有发展潜力不足的专业进行改造与整合。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4.教育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急需实质性突破。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对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高职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机遇。

2.湖北省及仙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懂经济、会管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总体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武汉地区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为45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桃市作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中小城市、武汉 ?1+8?城市圈成员、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社会也进入高速发展期。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261.9亿元,增长14.9%;外贸出口全年完成出口2.58亿美元,增长36.4%。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如会计电算化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商务英语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仙桃市人民政府对城市建设定位是?建设水乡生态园林城市?,在这里园林建设产业大有作为,而园林建设产业的发展,需求最迫切的是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市场法制的完善,法律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经济发展既迫切需要懂经济的法律人才,又迫切需要懂法律的经济人才。

3.2009年的院系合并,为整合院内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内部活力,加强学院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基础。

4.学院有一个精诚团结、务实进取、先进和谐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这为同心同德,一心一意谋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积极和谐工作氛围。

(二)现实挑战

1.外部竞争加剧。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湖北高职教育出现了?百舸争流?的局面。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的时间短,专业建设特色还不够鲜明,竞争力尚不足,与其它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

2.各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平衡,有些专业还面临着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双重压力。

3.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和自己的特色。

4.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学院发展的一项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党委提出的?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理清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推进各专业相互依托、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和集成,建设重点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不断提高办学层次,提升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总体目标

2011年—2015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展总体目标是: 建设规模适当、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在省内同类专业中有一定影响力,拥有强势专业群的二级学院。

四、?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专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方面

稳定发展优势专业。将我院会计电算化和园林技术专业重点建设为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省级重点专业,将商务英语、法律事务专业打造成院级重点专业。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增设就业前景看好的新专业和专业方向。

食品加工产业是仙桃市实力较强的支柱产业之一,仙桃市食品产业园区已经纳入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全省重点示范园区,食品加工技术人才需求旺盛。适应这一需求,学院将增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生物及新医药产业是武汉城市圈的旗舰式产业之一,正在建设输液制品产业基地、氨基酸产业基地、生物农药产业基地、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基地、生物技术产业园、医药科技园、若干中药现代化和药业产业基地。发展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需要大量生化制药技术人才。因此,学院将增设生化制药技术专业。

以丝宝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是仙桃市重要产业群之一,2009年仅医药化工产

业年创税收就超过了2亿元。为满足化工产业的人才需求,学院将增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的规划,武汉城市圈将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到2010年,城市圈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到2020年,所占比重要达到36%。因此,武汉城市圈对?语言十商务?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学院为适应这一需要,将增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截止2008年仙桃市有270家无纺布企业集群,自营出口创汇达10796万美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中实现二个“第一”,即企业集中度居国内第一,出口份额居国内第一。因此,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将增设无纺布制品出口贸易实务专业方向。

武汉城市圈正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仙桃市人民政府对城市建设定位是?建设水乡生态园林城市?,因此,园林建设产业大有作为,而园林建设产业的发展,需求最迫切的是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人才。基于此,学院将增设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的规划,武汉城市圈将加快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步伐,实现规模较快扩张和素质明显提升。到2010年,圈内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要达到16%以上,到2020年要达到18%以上,基本形成圈内金融市场一体化,初步奠定华中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业与法律联系十分紧密,学院将增设金融法律实务专业方向。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新增?食品加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化制药技术、国际贸易实务?4个新专业和?园林技术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金融法律实务,无纺布制品出口贸易实务?等专业方向。

灵活调整和整合现有发展潜力不足或受政策限制的专业。调整撤并英语教育、观光农业专业。

总之,学院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龙头,以商务英语、园林技术、法律事务、酒店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为支撑,以食品加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化制药技术等专业为新的增长点的强势专业群。

逐步扩大学生规模。现有在校学生988名,未来五年计划每年招生总人数年增150人,到2015年形成约1800名在校学生的规模。

(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方面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建设方面

围绕专业主干课程,不断优化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臵,开发新课程,积极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到2015年,力争建设《园林规划设计》《商务单证制作》《合同法实务》《成本核算技术》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示范性课程5门。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围绕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具体任务是: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楚天技能教学岗位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五)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改革实验实训管理体制,加大现有会计、园林两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力度,确保验收达标。努力将?商务英语实训基地? 申报、建设成为省级实训基地。

(六)校企合作方面

巩固已有校企合作成果,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加强校企合作层次和深度,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平台。力争实现2015年校企合作单位达30家的工作目标。

(七)文化建设方面

?一流的学院需要一流的文化?,这是塑造我院文化品牌的一贯理念。学院将扎实推进院系文化建设,形成学院师德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学生活动文化品牌。

(八)就业服务方面

力争到2015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5%,年底就业率达到95%;70%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30%以上实现订单式培养就业。

(九)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方面

加强对外交流和开放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接受社会咨询,参与项目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为社会或企事业单位人员培训1500人次。

(十)教科研方面

优化科研环境,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省级科研项目立项10项,完成6项;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编著省级规划教材15本;公开发表论文300篇

五、?十二五?期间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按照?立足重点专业,发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开拓新兴专业?的原则,发动全院力量,确保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顺利实施,逐步落实。

(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将采用?二双三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双:双证书,即毕业证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双轨式,即通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与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三环:即?仿真模拟→真账实做→企业顶岗实习?三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英语类专业将进一步完善 ?以实践为核心(Practice),以英语为载体(English),以行业为背景(Trade)?的PET人才培养模式。

法律事务专业注重实践、工学结合,应用?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类专业采用?双证融通、‘双师’融合、双向融入?的?三双三融?模式,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教师与技师相融合、学校与企业双向融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采用?课堂教学—酒店实践—技能考证?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优化师资结构

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培养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园林景观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及行业职称考试。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重点培养各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专业带头人。

(四)深化教学改革

转变教学观念。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结合起来。

修订培养方案。各专业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认真研究修订培养方案,关键是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就业岗位为导向重构知识、技能、素质体系和课程体系。

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专业学习与岗位要求的统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统一。

革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适合各自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技巧。

(五)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继续巩固和规范学院与仙桃兴华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市会计局、市园林局、仙桃伟立医药、宏伟无纺布、法鸣律师事务所、九珠蛋业等校外合作平台,并努力寻求新的合作对象和构建新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建立环境真实、设备先进的集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工学结合实体,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调控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机制。

(六)加强对外交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内部挖潜与外部努力相结合,积极开展以服务、咨询、职业培训、科研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活动。加强与船舶职业学院的合作层次和深度,适时到兄弟院校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寻求校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校外专家资源,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与师生座谈和开展专业讲座,充实专业委员会校外专家成员。巩固和建立职业资格考试平台,扩大专业影响力。继续办好会计从业职格证考点、全国会计职称考点、注册会计师询考点、全国商务英语考点,努力申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积极开展社会咨询,参与项目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社会或企事业单位培训各类专业技能人员。

(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学生技能操作训练所需的场地、设施建设,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

46

技能实训基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实训基地;引进社会资源,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相结合,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八)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大力提倡?积极工作法?,即积极思考工作,主动开展工作,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杜绝在工作中消极等待,被动接受,等、靠、要、拖等现象。大力提倡?三讲两比?,即?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比工作、比业绩?。

在塑造学院师德文化的同时,学院将进一步大力培植学院制度文化。坚持和完善教学督查制度,教学质量控制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定期听课制度,备课检查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辅导员日常工作考核办法,班级日常管理量化细则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以学生文化活动为载体,凝练和展示专业特色,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提高就业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与水平、规范就业管理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毕业生推荐、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努力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就业工作体系。

(十)重视科研工作,加强教学研究

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执行科研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办法,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积极开展学术讲座,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开展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规划类教学改革立项研究。根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附十二五专业发展相关表格

47

表二:专业结构调整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2015年拟新增、调整撤并专业一览表

48

49

50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0年7月12日

外国语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设英语教育和翻译两个方向)、商务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5个本科专业和大学英语3个教学部;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点、“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英语方向);同时设有江苏省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江苏省人事厅口语/口译培训基地、英美语言文学研究所、澳大利亚研究中心、韩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韩国语水平考试(TOPIK)扬州大学考点、托福

(TOEFL)扬州大学考点、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扬州大学考点、剑桥商务英语(BEC)扬州大学考点和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SIA)扬州考点等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单位;建有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门省级二类优秀课程,4门校级优秀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现有教职工182人,其中专任教师161人,常年聘用外籍教师1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和副教授46人、讲师102人,博士21人(含在读)、

硕士119人(含在读),硕士生导师36人。学院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881人,在籍全日制研究生172人,教育硕士284人。

第二部分 “十一五”学院事业发展回顾

一、人才培养

?十一五”期间,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院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目标完成情况如下:

1、各类专业考试达标完成情况。各专业各类各层次考试均实现了?十一五?的既定目标。专业英语四、八级通过率均达90%以上;日语专业八级通过率年均85%左右,韩国语能力测试六级(最高等级)通过率年均60%以上;法语专业能力测试四级年均通过率95%左右;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年均达98%。

2、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及就业完成情况。学士学位授予率达95%;本科生考研率年均2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均近70%,年终就业率年均近90%。

3、毕业论文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共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4篇、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三等奖2项。

4、学科竞赛情况。学生在校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300余项,其中不乏高层次、高级别的奖项,如英语专业在“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征文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央电视台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高层次学科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或特等奖。

5、学生国际交流情况。?十一五”期间,共有78人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法国、尼日尔、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和交流。

二、学科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院学科建设围绕?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目标,增设了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点、?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学院学术型学科点3个,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英语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包括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教育硕士”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点。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别为扬州大学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重点学科。

三、专业建设和“质量工程”

1、专业建设成果。“十一五”期间,新设法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2006年,英语专业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2008年,英语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接受验收;对英语专业实行了改造,按方向分别设臵英语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三个专业,并相应地成立了英语教育系、商务英语系和翻译系。

2、?质量工程?建设成果。“十一五”期间,我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英国文学”、“英语阅读”、“口语(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等5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 “英国文学”、“英语阅读”两门课程以“优秀”成绩通过学校验收,“大学英语” 课程免于验收,“口语(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两门课程正在建设之中。

3、?质量工程?培育点。“翻译理论与实践”被遴选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培育点,?英语专业?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育点,?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被遴选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培育点;“基础日语”、“基础韩国语”、“基础法语”被遴选为校精品课程培育点。

四、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十一五?期间的重中之重。通过着力落实?内扶外引,加大内扶?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 极力推行?博士化工程?和?国际化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为:

1、基本完成了“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数123人,占教师总数的76.4%,其中青年教师硕士化基本在?十一五?期间完成。

2、启动学院?教师博士化工程?和?教师发展国际化过程?。先后派送20余名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集中派送25名教师赴美国接受短期培训 。

3、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引进人才6人,晋升教授5人。目前,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有46人,占比为28.6%,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的教师21人,占比为13.04%。到2009年12月为止有研究生导师36人。先后有4人次被遴选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五、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先后获得厅级以上立项项目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著作60余部,其中专著5部;发表论文335篇,其中在外语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62篇;获江苏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6项、扬州市哲学社科成果奖2项、江苏省高等教学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奖5项。

六、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十一五”期间,学院党委注重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理论水平,端正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领导班子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显著提高;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党员和党组织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在师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师德

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成功召开了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院党委委员,学院党委被校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七、其他方面

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增数字语言实验室10套;新建同声传译室1个、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配套的自主学习室19个、教授工作室4个、教师机房(Common Room) 3个。教学设备总投资达639万元。

第三部分 “十二五”学院事业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学院遵循外语专业办学规律,以师资队伍建设的为重点,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照同类院校外国语学院和校内文科学院的办学水平,我院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人才培养规格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臵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方向特色不够明显,现有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传统优势专业就业压力加大,新专业发展后劲不足,专业发展瓶颈因素增加。专业发展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落实。

2、学科点的建设成果和效益不明显,对推动学院其他事业的发展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学院办学层次的贡献率不高。学科梯队层次和学科方向特色不明显,高级职称教师对学科科研的贡献率不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产学研结合不够;研究生发展规模、培养能力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3、缺乏领军人物;对学科带头人、学术方向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缺乏措施,学科梯队结构和层次不够明显;现有学科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学科之间的交融和学科创新有待加强;高层次科研项目和有重大影响的科研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成果不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措施保障不够得力。

4、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相对于“十五”建设水平虽然得到显著改善,但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上仍然存在严重失衡。具体地说,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且40以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极低;博士教师比例偏低;青年教师和女性教师比例均占专任教师三分之二以上。学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指导和投入不够,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还没有聚焦和形成稳定的学科科研方向、课程建设方向。

5、部分教师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不高。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固树立“以教学立院、以科研强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继续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稳步推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学院事业发展以教师为主体,做到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高度统一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积极营造和谐学院氛围,努力实现学院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的原则,狠抓内涵建设,贯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文科研究基地建设为平台,以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学科层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努力使我院?外国语言文学?成为省内具有领先地位,国内外有影响

的学科专业。

重点发展英语专业,加大对商务英语专业、日语专业、朝鲜语专业和法语专业的建设投入,增设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专业,形成专业特色明显,专业之间均衡合理发展,规模、质量、效益良性互动的专业建设新局面;以现有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立足现有硕士学科点建设,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依托“汉语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积极申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努力将“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成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

2、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1)专业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年均95%以上、优秀率25%左右;八级考试通过率90%以上、优秀率15%以上;四、八级口语考试通过率85%以上、优秀率5%以上。专业日语、朝鲜语和法语的四、八级考试通过率均分别达到年均95%和90%以上。

2)本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100%;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前,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达95%以上。

3)“十二五”期间,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5篇,省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5篇以上,省级以上各类学科比赛获奖20项。

4)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毕业生初次协议就业率80%以上,年终协议就业率90%以上;学士学位授予率98%;研学生考研录取率20%。

5)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有1次以上境外访学经历者人数年均达到8%。

6)加大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力度,对学生各个阶段的专业学习、课外自主学习和学术活动和就业取向等加以指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素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好衔接,使学生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2)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1)学科点建设: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设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和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凝练“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学科方向,借助 “汉语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优势学科,积极申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2)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加大校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点建设力度,努力将“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成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

3)研究生教育规模:“十二五”期间,在保证学术型研究生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

4)研究生培养质量:“十二五”期间,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8项。

5)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出台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及研究生导师队伍考核制度,加大导师队伍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获奖等方面的考核力度,发挥导师队伍对学科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率。

(3)专业建设和?质量工程?

1)专业建设和办学规模:增设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招生规模稳定在120人左右,商务英语专业、日语专业、朝鲜语专业、法语专业的年招生规模均控制在30人左右。新增专业年招生15人左右。全日制在籍学生数控制在1000人左右。

2)“质量工程”建设:以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为基础,将英语专业培育成省级品牌专业或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各专业中遴选特色专业培育点,积极创造条件,申报1-2个校级或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项目1-2项、校级精品课程项目2-4项;培育院级精品课程项目6-8项;建成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4项;以“优秀”成绩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验收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

3)教学改革与研究:获得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省级立项5项、校级立项8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0篇以上;编写本科教材、教师用书15部以上,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

(4)师资队伍建设

1)文科研究基地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以文科研究基地建设和研究所(中心)为平台,建设和逐步形成以教授博士和博士为骨干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5个。

2)师资结构:到“十二五”末,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85%以上;

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35%以上;45岁以下教授与40岁以下副教授占高级职务比例达到20%以上。

3)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5人以上,优先引进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其中教授5人(特聘教授1人,学科带头人或教学科研骨干4人),博士10人。

4)人才培养工程:新增校级“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5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3人,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或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3人。

5)领军学术人才培养:新增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6)教师国际化工程:新增海外名校博士人数5人;教师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培训经历的比例达到100%;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3场次以上。

(5)科学研究

“十二五”期间,获厅级以上立项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出版著作60部,其中专著10部;发表论文400篇以上,其中在外语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80篇;厅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10项。

(6)党风廉政建设目标:扩大民主监督范围,加大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考核力度。对院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和坚持民主集中制等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建立科级干部和系部主任年度述职述廉制度。

院领导班子成员(处级干部)无因违反和未履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问题受到处理、处分,或受刑事处罚和责任追究。学院未收到纪检监察信访提醒卡、警诫卡、信访监察建议书。本院教职工无因违反廉洁从业有关规定受处理、处分,或受刑事处罚。

3、实施步骤

“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步骤之一:从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基础工作做起,使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跃上新台阶。

步骤之二:以文科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打造学科科研特色,建成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步骤之三:加大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稳定现有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用学科建设成果反哺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学科梯队建设和学科方向特色建设,紧紧抓住学科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增设“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四、战略重点

?十二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仍然是师资队伍建设。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文科研究基地建设为平台,切实落实学科团队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措施保障

1、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现代人才培养质量观,努力探索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加强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申报副修专业,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以学风建设为龙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务实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以规范的教育管理教导学生,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学科专业竞赛为平台,以高质量的科技文化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工作整体水平和成效。

(3)强化管理,创新教育机制,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我院实际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89_高校人才培养

的素质考评和论证机制,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努力维护和稳定就业市场规模,保证良好的就业率。

2、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层次水平

(1)加大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强化梯队建设,处理好学科及学科方向均衡发展与优先发展的关系。

(2)依托学科方向梯队建设,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克服学科方向同质化发展倾向,逐步形成学科特色。

(3)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4)加强对现有学位点的基本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力度。

(5)围绕“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目标,优先发展英语专业学科,促进其他专业学科的健康发展。

(6)处理好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处理好学院统筹领导、学科带头人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科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强化研究生论文指导过程和结果的导师负责制。

(7)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建立和实施省、校、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体系。

3、加强专业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大专业建设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勇于创新、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

(2)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和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及时修订和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结合“卓越计划”,落实人才培养知识要求、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

(3)加大实践性教学改革力度,建设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实习基地实践指导水平,加强实践性教学量与质的监控。

(4)继续贯彻落实研究性教学,加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5)继续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促进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教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加强“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改革水平

(1)以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教学团队为目标,启动大学英语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有针对性设计一批精品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提高教学研究成果的水平和档次,力求对教学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按照课程类型,分级、分批录制授课录像。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2)优化基础类、拓展类、专业类英语课程体系,重点完善拓展课程教学模块内的课程设臵,做好拓展课程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基于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和拓展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凝练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特色。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效益,加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建设研究。组织教师观摩网络教学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轮流上公开课,对应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情况进行讨论和总结,提高教师应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明确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面授、学生学习、作业布臵、效果检查等步骤和方法。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1)以完善的教师队伍管理、考核和分配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继续完善《外国语学院教师岗位聘期考核办法与实施细则》、《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计算实施办

法》、《外国语学院科研业绩与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与考核细则》等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以岗位设臵管理为中心的人才遴选、使用、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强化教师对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的贡献率,引领我院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2)集中学院财力资源,加大对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投入。制定创新团队建设的规划和创新团队的教学科研考核制度,发挥创新团队建设在学科点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创新团队建设的效益。

(3)继续推进学院“教师国际化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和省政府留学奖学金计划、学校“人才国际化工程”、海外攻读学位、海外短期培训等途径,使全院教师均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学习经历。

(4)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和考核力度。坚持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实行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制度和导师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优先推荐青年教师进入各级、各类“国际化工程”项目。

(5)制定各专业、各学科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对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骨干在职称晋升、享受学术假、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既要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别化发展,又要处理好优先发展和均衡发展的矛盾。

6、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成果层次

(1)继续加大对科研项目申报的组织力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中取得新的突破。

(2)创造条件,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建设院级文科研究基地,发挥现有科研机构的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科研发展平台。

(3)继续完善《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计算实施办法》、《外国语学院科研业绩与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科研积

极性,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7、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师德建设水平

(1)充分发挥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2)以思想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院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统筹协调、科学决策、领导发展和落实执行的能力。加强学院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倡导?规范、严谨、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效能。

(3)以发展大学生党员为重点,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保持本科生毕业班党员比例在35%左右,保持研究生党员比例在50%以上,保持教职工党员比例在50%左右。

(4)倡导严于律己、严谨笃学、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新贡献。

(5)以推进学院事业发展为目标,认真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构建和谐学院。用发展的事业凝聚人心、化解矛盾,解除困惑,重视建设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激发教职工参加学院事业发展的热情。

(6)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反腐倡廉的教育活动。

8、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支撑保障水平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改进方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学院的管理效益。

(2)建立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

(3)贯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汰劣,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

(4)加强与地方合作,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巩固原有办学点,开拓新的办学点,不断丰富成人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形式。积极拓展创收渠道,开源节流,努力为学院发展积蓄雄厚的物质基础。

(5)紧扣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规范管理,提高语言实验室利用率;加强社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图书资源建设,规范图书资料管理。

(6)加强院财务管理,在资金使用上向教学、科研倾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第四部分 学院事业发展展望

到2020年,我院本科教育质量处于江苏同类学校前列,研究生教育得到充分发展,部分学科研究方向和教学科研成果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传统优势专业持续发展,新设专业形成特色,逐步把我院建设成教学研究型学院。具体发展目标为:

一、建成?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团队。

三、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四、将“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成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

外国语学院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日

四 :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高校“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学生工作是维护学校稳定的基础。[www.61k.com)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夯实办学基础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带动和促进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贯彻学校20字办学理念和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使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建设优质本科、创建省属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五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数量明显增加,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办学水平逐步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专业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的五年,我校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步形成了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引领学生成长;以安全稳定为重点,创设和谐环境;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促进学生成才;以资助工作为基础,提供有力保障;以宿舍管理为抓手,完善服务功能;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素质,为加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专业规模持续扩张,结构与布局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增设了工商管理、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科学教育、网络工程、社会体育、地理科学、市场营销、化学工程与工艺、动画、学前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翻译等16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软件管理等3个专科专业,使我校的全日制本专科专业达到43个、专科专业达到13个,涉及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1个学科门类中的7个,形成了文、理、工、管、经、法、教等协调发展的多科专业群。

“十一五”期间,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增设了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音乐表演、会计学、环境保护等6个本专科专业,本专科专业达到65个;自学 1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考试增设了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外贸英语、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生物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大众传播、商务秘书15个专业。[www.61k.com)

2、培养方案明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2007年全面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7年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我校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泛的专业教师教育模式,非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教育模式。各教学学院积极组织实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并在坚持基本培养规格的前提下,注重培育专业培养特色。

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全国自考学生统一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我校师范特色;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3、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持续增加。

“十一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各专业围绕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专业特色培育、教学团队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紧密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在积极加强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各项教改,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2008年,学校共评选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并于2009年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4、持续开展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学院坚持教学中心,普遍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对专业建设的内容和要素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并集中人力、物力积极开展建设。各级领导亲力亲为,推动了专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各专业的建设规划和管理逐步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逐步明晰。在培养过程中,普遍注重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初步构建了院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十分注重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校成功建设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4个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生物学、电工电子、媒体传播、艺术与设计、数学应用与信息处理综合训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 2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11门省级精品课程(植物学、无机化学、素描、动物学、教育学、器乐、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开发、数学模型与实验、遗传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同类院校中占有一定的比较优势。[www.61k.com]

5、不断规范本科专业办学,顺利通过各项专业评估。

“十一五”期间,为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教育部于2008年组织对我校英语专业进行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教育厅于2009年在组织对我校36个本科专业填报《状态数据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委派专家组对我校法学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进行本科专业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专业评估方案,并组织有关教学院系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支撑材料准备,顺利地通过了各项评估,为迎接教育部组织的下一轮全面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办学领域有了新的拓展。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我校于2008年成功争取到双学士学位授权,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与行政学、音乐学、艺术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9个本科专业获双学士学位授予权。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根据社会的需求,2007年我校向省考试院申请自学考试主考院校资格,经过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年底获得主考院校资格。现有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外贸英语、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生物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大众传播、商务秘书15个自考专业,自学考试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学生426人,自学考试“专升本”学生1074人。

7、思想教育不断加强,服务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成绩显著。

“十一五”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始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知校、爱校、荣校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力推进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积极推进“五进”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显著,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的荣誉称号,学工部被评为先进基层部位,有4人荣获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3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8、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www.61k.com]

五年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素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学校现有学生社团53个, 2支团队获评2009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5名学生被评为先进个人。学校着力打造学生活动精品,一月一个主题,一月一个大型活动。成功举办了社团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奖赛、校园舞蹈大赛、挑战主持人大赛、青春歌会、元旦晚会、“黄师杯”男子篮球友谊赛、秋季运动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成人成才。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引导校园文化时尚和文化潮流,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9、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引导学生成才。

五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教风促学风,以考风促学风,强化“考研工程”、“考证工程”,五年来,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到了35%以上,2006年到2009年共有 1032 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及各种体育比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我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精神风貌。

10、资助工作成绩突出,资助模式不断完善。

十一五以来,学校高度关注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加大“阳光助学工程”建设力度,积极落实“奖贷助补减”, 初步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无偿资助,学校激励性资助和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资助有机结合的助学体系。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助学行动”,资助总金额每年达上百万元;我校还通过建立“绿色通道”等途径,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五年来,学校共为贫困生争取助学贷款5360余万元,发放奖助学金3787余万元,有1400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而顺利入学;勤工助学补助金200余万元;对特别困难学生进行临时补助与救济50余万元,争取校外单位捐助金额达30多万元,有400多名学生受助。

11、以心理健康为保障,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确保校园平安。

为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确保学生利益。学校每年在3月和10月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彻底清查处理学生安全隐患;做到问题学生信息有存档,情况有跟踪,处理有结果。学 4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校针对敏感时段、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就业困难、等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宿舍的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做到提前准备,抢占先机,防患于未然。(www.61k.com]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保证了人员、场所、经费的三落实,创造性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举办大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搞好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建立院、系和学生团体三级辅导的层次,收到了良好的实效,有效防止了非正常事件的发生。我校学生思想稳定,学习、生活秩序正常。

12、以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为保证,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专兼职干部队伍。 五年来,学校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大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严格按1:180配合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了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培训,提高了副书记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对新任兼职学生工作干部推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高职称、高学历、年龄轻的同志担任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实行副书记专业化。打造了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学生工作专兼职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工作干部的评优激励制度,为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提高了学生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教学学院没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关注不力,造成专业建设工作进展不明显;对于新办专业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申办时热情很高,申办成功后怎么建设重视不够,导致部分专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

2、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得力、阶段性建设目标不清楚等问题。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3、教学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5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4、新建专业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www.61k.com]我校新建本科专业逐年增加,在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等方面缺乏及时的跟进,尤其是现有的8个工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都还没有校内实训基地。

5、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办法不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6、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素质拓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7、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不明显,层次不高,学生广泛参与度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体现学校创建“在省内有重要地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属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要求。

8、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勤工助学服务和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多,困难程度相对越来越严重;心理障碍和病患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应该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大勤工助学经费的投入,配备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

9、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工作难度的增加,学生工作队伍的选配、管理、培养、发展和分流等仍然缺乏良好有效的机制和措施,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二、“十二五”我校人才培养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学校20字办学理念,围绕“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的九字发展观,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兼顾外延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力量,增强专业建设的实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着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建设一批省内一流的专业,以此带动全校优质本科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总体建设目标

6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www.61k.com)

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结构,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保持文学、理学、教育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的领先地位,并继续提高其他专业的教学水平。积极开辟空间,发展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到2015年,本科专业数达到50个左右,年招生本科人数控制在4000人左右,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善的专业框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建设有14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本科专业。

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学历教育本、专科专业数达到80个左右,在籍学生达7000人左右;教师培训每年1500人次。

(三)具体建设目标

1、改造部分老专业

依据社会经济需求,加强对一些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充实提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2、适度增设新专业

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培植专业新的生长点。“十二五”期间,申报、设置9-10个新专业,到2015年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

3、加强优势专业建设

重点建设好目前已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再建设8——10个校级重点专业。重点专业要找准优势方向,集中精力培育教学名师,出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努力形成在全省的领军或优势地位,建设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高的品牌专业,力争跻身国家特色专业行列。

4、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

针对学校新办专业较多的现状,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办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以及学院的学科优势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 7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www.61k.com]

5、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并吸收部分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十二五”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基本思路

1、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着眼于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满足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外开放来研究我校人才培养工作。

2、专业建设坚持“全面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每个专业都要直接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因此要重视品牌专业、传统的师范类专业,也要重视新办专业的建设工作。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要结合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逐级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形成专业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突出、效益较高的办学格局,提高学校的办学竞争力。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3、继续坚持教学中心,持续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努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需求合格的师资队伍、充足的教学条件,要引导广大教师在重视科学研究的同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和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持续保证教学投入,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努力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和主人,以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尊重、理解、教育、引导、关心、帮助学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及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的热情;要实现由单纯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学生不仅学会专业技能,而且习得人文素养和掌握较为宽广的学科专业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暂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8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5、健全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www.61k.com]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党政共管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把学生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结合组织、教学、科研、后勤、就业等部门开展学生工作,推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面、多层次地推动学生工作。形成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教学部门,党政部门、教育服务部门,后勤部门统一协调,共同活动,密切结合,各司其职的学生工作格局。各院系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院系学生工作。

6、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个性鲜明,特长突出、专业扎实、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7、建立学生工作的评估机制和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黄冈师院院系学生工作考核评估体系》,要制订和完善各级学生工作单位工作职责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对院系学生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将学生工作的考核评估情况作为评价和衡量院系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先进的单位的评比、表彰办法,推进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学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忽视、放松或削弱学生工作而酿成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8、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育人新方式、新方法。面对新形势和新的情况,学生工作要与时俱进,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着眼于服务学生和引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加快学生学习、生活设施、教学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室、实验设备、机房等的有效使用率,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责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教学学院应把优质本科的建设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完善机构,落实责任。学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制,各级行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靠前指挥,高度负责,积极领导和参与各项培养工作。

2、建立本科专业生成机制,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开展专业设置预测系 9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统的相关研究,建立我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本科办学状况基本数据库,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为生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创造条件。[www.61k.com]以建立有利于构成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为出发点,进行必要的专业调整,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布局,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3、坚持不懈地实施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切实加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并以此为龙头,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在建设过程中重视保持和发扬我校传统专业的优势,并在新的优势专业中建设形成新的品牌和特色。

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等课程建设力度,力争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0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所突破,并以此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同时,结合课程建设大力开展课程评估工作,促进整体课程质量提高。

加强重点教材建设和选用。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采取立项方式,鼓励并资助广大教师编写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凝练精品。完善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提高新版优秀教材选用率,到2015年力争达到95%以上使用近3年新版教材。

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任教师,以及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并以此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4、加强教学研究,推广优秀成果。继续大力资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系统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做好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指南,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鼓励教师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对于争取到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并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学校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活动。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给予重奖。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工作,将教学研究成果固化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5、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改变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现行教学方式,构建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式 10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www.61k.com]鼓励各专业,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制定“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保证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本科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6、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各专业要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拓展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学校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开展教学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新办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实验室以及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力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8~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所突破。完善实验中心管理机制,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面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7、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两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它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理论武装与育人实践、形势政策教育与常规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发挥各门课程的整体性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

完善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制度,树立全面育人意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育人的积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实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8、树立管理、服务育人的观念。强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优质服务和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真正把管理育人落实到各项工作 11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中,在思想、道德、纪律、作风等方面感染和影响学生。[www.61k.com]

9、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勇于创新、善于创造、敢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提供必要经费,从教学制度上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社会实践渠道,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一批社会实践挂牌基地;暑假、书假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10、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底蕴为支撑,以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依托,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创建具有黄师特色、黄师风格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11、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规范课程、设备、设施和专兼职人员配备。完善《黄冈师范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工作,对重点学生重点关注,降低学生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12、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教育与资助相结合的联动助学体系,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

13、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播技术,加大网络建设、网络辅导和网络监控的力度,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加大网络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14、加强对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积极培养和大力发展学生党员。

把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素质教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 12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使学生团体成为融思想教育与能力拓展为一体的平台。(www.61k.com]规范和积极扶持学生团队建设,突出学术科技型社团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科技活动,发挥学术科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学生会和社团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把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立在班级之中,建好学生党、团支部。严格规范程序,严格标准,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落实党建带团建、党建带院风、党建带学风,扩大党支部对广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党建工作和思路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不断增强。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15、认真做好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的选聘配备、培养、考核和管理工作

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做好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照1:260的比例配备。专职不够可适当选聘优秀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任期二年。辅导员要实行职业化、专职化,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和研修,参加校内交流、岗位轮换等,使他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副书记队伍要实行多元化的发展,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化和发展。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完善《黄冈师范学院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规范》、《黄冈师范学院学生辅导员工作规范》等相关制度,每年对其进行全面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具备条件的,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实解决好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教师职务评聘和待遇问题,从而调动其工作生动性和积极性。

13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五 : 美团网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受高校毕业生青睐

  暑期来临,又到高校毕业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时刻。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就业形式依然严峻,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新兴的团购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

  近日,国内最大的团购网站美团网连续在天津的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举办了多场招聘宣讲会,美团网CEO王兴亲临宣讲会现场,与现场同学分享了创办校内网和美团网的成功经验。此外,王兴还对大学生创业、求职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美团网提供技术、运营、市场、销售等数十个职位、近千个岗位供毕业生选择,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据悉,这也是团购网站第一次深入高校招聘人才。

  为了快速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美团网除了进入校园举办招聘宣讲会之外,还采用了包括论坛、微博、SNS在内的各种新兴招聘渠道,此前还专门开展了“百城招聘”行动,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一位姓付的大四在校生就是通过微博应聘进入美团网的,目前已经实习数月,他坦言,“美团网对我更像是个宝库,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尊重,而且能够学到东西,发展空间也很大。”

  据了解,中国团购行业在中国发展仅仅一年多,而团购网站数量已有数千家,供需失衡在所难免。近日,一家团购网站数百名骨干集体转投别家,这一事件被网友戏称为“集体私奔”。尽管同行挖角的行为涉嫌恶意竞争和炒作,为人所不齿,但无疑也反映出团购行业人才匮乏的严重程度。

  对于团购网站来说,更需要的是有从业经验的人才,但由于整个行业经验尚浅,人才更多需要自主培养。美团网有一位去年毕业的小伙子,初入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位基层销售人员,由于业绩良好,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成为当地的城市经理,又经过半年时间便担起了整个大区的管理工作,分管十多个城市。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美团网中比比皆是,目前的中层领导大部分是美团网自主培养。

  时下,团购已经走入百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团购带来的品质生活,而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团购行业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就业突破口。

本文标题:高校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703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