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苏轼卜算子-苏轼《卜算子》赏析

发布时间:2017-09-20 所属栏目:教育知识

一 : 苏轼《卜算子》赏析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大意是:一弯如钩之月挂在苍穹,透过稀疏斑驳的梧桐,洒下些朦胧的月光来。漏声停了,万籁俱静。没有人同那个孤独的人一样独自在深夜徘徊,他只是跟那些孤雁一样,纵使心中有多少恨意,又有谁能懂呢?寻遍树林仍无枝可依,不肯将就而栖息,所以哪怕沙洲再寒冷再寂寞,也愿意选择停留。

此词作于元丰三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而后释放被贬谪黄州时所作。通首以孤鸿比幽人,以幽人自比。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被流放的一生,但不论被贬到哪里,词人都以1种达观的心态面对,虽然苏东坡也有许多诗词表现其忧伤孤独之感,但是总是不能掩盖诗人的内心的豪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表示,东坡之词在旷,读时,须观其雅量高致。东坡和稼轩一样是高风亮节之士,如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效颦也。在这首词中,作者亦如孤鸿,对于违背自己志向的生活,决不妥协。那些如丝般的愁苦和怨恨既然无人能懂,那就让自己1个人承受吧。词中“谁见幽人独住来”句有另外2种说法,“惟见幽人独往来”和“时见幽人独往来”。如果换用“惟”字或“时”字,直接说出了只有幽人1个人,像是在叙述一件事,但是用“谁”字,用1种反问的口吻,可以读出两层意思:一是谁也没有留意过词人孤独的徘徊;二是还会有谁在深夜同幽人一样无眠呢?表明没有人了解词人,同时与下阕“有恨无人省”相照应。相比前两者,我认为“谁”更能说明幽人的形单影只。而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有“枫落吴江冷”一说,多数学者以为前者更胜一筹,无论从意境还是内容的升华来看。在我看来,这是毋庸质疑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无疑是千古名句之一。

苏东坡常以幽人自指,在《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有“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句,幽人其实本身就是种境界,如同庄子的真人,达人一样。以此可以看出苏东坡其实也想要1种悠然自得,心无杂念,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生活,只是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残酷得多。他明白自己的孤独,“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卜算子》上片前两句写景衬托1种寂静凄凉之感,后两句写幽人与鸿雁一样的孤独。下片则全写孤鸿,其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那种无奈就像曹雪芹叹“谁解其中味”一样,是1种无人理解的痛苦。从内心来讲,苏东坡是渴望被理解的,那样的“恨”是需要有人一起分担的,但是可惜词人身边没有。鸿雁总是对他们的栖息处挑了又挑,拣了又拣,如果选不到良木,那它们宁愿放逐寒冷孤寂的沙洲。作者看来,连鸿雁都尚且明白择木而栖,更何况是人呢,套用恒温的老话:木尤如此,人何以堪?古时屈原三次遨游而不得果,即便自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余党小人同流合污。苏轼正是要保持自己那份不苟依附的情操,所以择“沙洲”而居。

一位鉴赏家说:“《卜算子》是咏物词的名篇······作者观物的同时,似乎进入了1种“无我”状态,我化入对象物之中,以物之眼来“观”物。“我”的感情,“我”的思绪,甚至于“我”的感觉触须,无不附着于对象物之上。”就这首词来说,作者以鸿雁之眼来看世界,择木也好,停留沙洲也好,都是站在鸿雁的立场。而鸿雁就是幽人的化身,幽人就是作者的自称。在艺术特色上,《卜算子》是苏东坡咏物词的代表作。语言上,语语双关,歌奇而语隽,黄庭坚评价:“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陈廷焯在《云韶集》里说:“寓意深远,笔力高绝。此种地步,不惟秦、柳不能道,即求诸唐宋名家亦不能到。”

每次读到《卜算子》时,总会想象深秋时际,苏东坡站在朦胧的月光之下,风吹着他的飘带和衣角,他仰着头,一幅惆怅之态。现代流行音乐中有一首《寂寞沙洲冷》,这首歌用《卜算子》的愁绪用来解读爱情。其歌词是这样的:

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拚命的吹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雁可[www.61k.com]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记得第一次读《卜算子》,也曾有这样一首小诗:

《遗落的梦》

我那无端的忧愁背后

也许并不是无意识在游走

已经石沉大海的梦

再不会随涟漪而翻涌

它只是寂寞

寂寞,如同瘫在海面的月光的朦胧

彳亍而来,又孤独而去

夜晚,总是黑得让人惶恐

哪里去寻觅丢失的伙伴的面容

这昏昏暗暗的世界

是我,遗弃了他

还是,他遗弃了我

独坐在石子桥头

看孤鸿雁影

仍然是拣尽寒枝

却是沙洲依旧



二 : 卜算子 苏轼

卜 算 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一弯新月正挂在稀疏的梧桐,这时正是夜深人静,什么人见到我独自一人徘徊往来?像缥缈无依的孤鸿之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受惊吓飞起却又顾盼回头,有多少怨恨可无人能够领省。拣完了所有的树枝都不肯停栖,宁愿栖宿在寂寞的沙洲熬受寒冷。)

【注释】: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一.作者简介

? 二:写作背景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 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2分)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2分)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1分)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1分)

本词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蔑视流俗的心境。

三 : 上课:卜算子(苏轼)

余秋雨: 黄州成就了苏轼, 苏轼成就了黄州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 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 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 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 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 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 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 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 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 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突围》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 (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 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 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 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 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 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 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 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 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上片:写景

缺月、疏桐、断漏、
幽人、孤鸿

下片:写孤鸿

品读鉴赏:
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片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 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 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

映。

一幅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图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 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下片:孤鸿
? 惊恐不安 ? 心怀幽恨 ?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 宿于荒冷沙洲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 志趣?
?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 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 清的沙洲。 ?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 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 惊弓之

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 似。 ?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 肯同流合污。 ?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 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 孤芳自

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 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 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 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 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 持操守的心境。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 “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 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 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 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 “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 徊心境。

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 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 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 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 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 真实写照。

“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含 义: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 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 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 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 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 、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 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英文版《卜算子· 黄州定惠寓居作》
Pu suan tzu A fragment moon hangs from the bare tung tree The water clock runs out, all is still W

ho sees the dim figure come and go alone Misty, indistinct,,the shadow of a lone wild goose?

Startled, she gets up, looks back With longing no one sees And will not settle on any of the cold branches Along the chill and lonely beach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

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 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 养成稳健端庄、谦逊平和的正气; 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 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 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 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 弱缠绵、多愁善感的文人气,养 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康震《潇洒东坡》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 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 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 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 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 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 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 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 ——康震《东坡印象》
当我们真正走近东坡时,会发现: 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与程朱比,他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东坡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东坡是人类的骄傲…… ——黄玉峰《说东坡》


四 :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本文标题:苏轼卜算子-苏轼《卜算子》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662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