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十月围城-十月围城

发布时间:2017-10-31 所属栏目:诗词鉴赏

一 : 十月围城

1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觉民的《与妻书》曾打动很多人, “不幸而生今日中国”的诀别道出了满腔无奈,然而他说过死无余憾,放不下的只是所爱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远,确实不足奇。更有儿女情长,那真是难能可贵。《十月围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剧烈的情感冲撞。

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主线故事,刺杀与保镖。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有要事来香港,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让他顺利离开。到了后来,每一分一秒都牵动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个早晚问题。因为这电影可不像昆汀那样架空历史,所以孙中山不能死也不会死。反过来一想,事实就很残酷了。

《十月围城》是讲牺牲,不同之处在于是小人物和无名无姓者的牺牲。他们人数众多,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几个主线人物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份,大有为无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后声音就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可能跟林觉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为何、不知道要保护的人是谁。他们只是平平无奇的凡夫俗子,思乡念父为主顾,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一去不回头。

电影延续这几年大片里常见的爱国主义包装,孙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悲壮无比。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那电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见不满,但说到爱国的底线,那其他电影里不早说了么,黑社会也有爱国的,人人都可以爱国,《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效果。

《投名状》做的是《刺马》,肢解兄弟情。《十月围城》做的是《上海滩十三太保》,娱乐观赏说爱国。张彻的灵感概念被陈可辛跟陈德森拿出来大作一番,没有了从头打到尾不带歇息,但几场压轴戏的拳脚功夫煞是精彩。这帮人里面有奇人异士,能以一挡十。另有过大半的人没有功夫可言,遇上虎狼鹰犬,只有送死等死的份儿。英国人坐视不管,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结局可想而知。影片没有打斗的地方一样做足了戏,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让牺牲成为千篇一律,层次分明。

《十月围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号完事,它的煽情时刻固然要引导多数观众往感动方向走——这也是一个商业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细考察结尾,革命党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无数人会问,这样做值得么,值得为一个不相干的人这样么。人性的自私总会让人抛出类似疑问,再

回到前面一次对话:一方说为一个女人这样,值得么。一方说那这样做(出钱卖力搭性命去保护孙中山),值得么。这最弱一线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明知有错又怎样,我自己没有好下场,看不到光明未来又怎样。国难当前,要装作浑然不知、偏安蜗居也可以,但有热血情怀的人无法坐视不理,一条命价值有限,他要唤醒周围人,卷入其中。四万万同胞命运由谁来主宰,他们需要找一个人,权当做历史的选择,正确错误无从知晓。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我个人非常喜欢《十月围城》的结尾一幕。介于动容和落泪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他看见的只是香港风光,山顶、半山还有近海码头,可他的视线好像穿透建筑遮挡,见到那些为之流血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也许他还看见了中国未来和民主之光,即便我们知道他耗费一生也没能做到。

最后,不是夸海口,这片子让你看累了、喘不过气乃至几度落泪都大有可能。你可能会感到震撼,心情沉重,但就是回到前头那一句,它值得你去看。 2

作为当下香港最大牌的导演之一,陈可辛的号召力通过《十月围城》的演员表就可见一斑。甄子丹、黎明、梁家辉、范冰冰、王学圻、胡军、李宇春、谢霆锋等十几位明星一字儿排开,甚至连张学友、李嘉欣、任达华这样的大碗都只是在剧中跑一个龙套。剧组斥巨资在上海1:1复原的“香港中环”,大到城景街景,小到药店里的药柜,全都足够写实,透出一股浓浓的老港味来。以上种种再加之功夫、超女、悬念、话题,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所应该具有的元素和噱头《十月围城》基本上都给观众备齐了。作为一部男人戏,影片更是为女性观众精心设计了两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据说有人在看片过程中数度落泪,就连甄子丹在香港首映之夜都声称自己特意带了纸巾。

《十月围城》真的如此完美么?我看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由于较早时候看过剧本的缘故,加之又是一个港片迷,我原本也对《十月围城》充满了期待。但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看完之后心中很是失落。尽量客观得讲,《十月围城》挺不错,但比较的对象是《花木兰》、《刺陵》和《风云2》。真要拿它跟《三枪》一较高下,抛开对小沈阳的个人好恶,单在制作方面《十月围城》未必能够胜出。

别的不提,先说人物。《十月围城》的场面虽然不比陈可辛的《投名状》大气磅礴,但几场群戏也拍得有模有样。不过成也群星,败也群星。明星云集虽然给影片提升了不少的票房号召力,但戏份过于平均使得剧中角色都显得有些面目模糊。除了王学圻饰演的商人这样将整部戏从头带到尾的角色堪称水准之作外,其他人一概较为空洞,单是保护孙中山的动机显然都无法令人完全信服。只见一群来自三教九流的义士为了不同的目的聚集到一起,不为慷慨大义,只求死得其所。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一个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理由,但仔细推敲,其实那些所谓的理由都不够充分。多年以来,国产大片最大的通病就是内容空洞,形式浮夸。张艺谋好容易从歧途中走回来,陈可辛却再一次重蹈覆辙。

其次,《十月围城》在还未上映之时便早早的喊出“打戏不足六十分钟”便退票的宣传口号,

信心之足令人钦佩。可动作场面的铺张却无法掩盖打得不够精彩的事实。董玮在武指这个行当里虽然名气不小但始终只属二流,动作设计死板老套,毫无新意可言,唯有甄子丹自己设计的那段“甄功夫”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如此豪华的商业大片却被武戏拖了后腿,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除却明星和动作,陈可辛最聪明的地方便是再一次触动了中国人民族情感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回归之后香港意识形态方面明显受到大陆的影响得到了加强,这次更是搬出国父“孙中山”作为自己的卖点,并对饰演孙中山的演员一直秘而不宣。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炒作。这场炒作以及剧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的那种对国人民族情绪的鼓动都预示了这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我依稀记得当年《东京审判》上映时在影院里获得的雷鸣般的掌声,在这样的掌声中,影片剧情上的疏漏、制作上的瑕疵都被观众一并忽略了。《十月围城》同样具有这样的欺骗性,令它看上去的确很美,甚至有人公然喊出“十年最佳”的口号。可这“十年最佳”一出,真不知要把《投名状》、《天水围》、《神探》、《黑社会》都摆到哪去?

最后,引用影评人魏君子所说的话做一下结语:“这注定会是一部好评如潮的电影,但我还不满足。”好评如潮是因为在《十月围城》上画之前,从《熊猫大侠》、《火星没事》到《花木兰》、《刺陵》,大大小小的影片已经彻底败坏了观众的胃口。而《十月围城》让人意识到国产大片也能够抛弃几千年的虚华背景,以一种写实的姿态书写风起云涌的近代往事。但我仍不能满足,因为以陈可辛导演的水准当然可以做到更好,可以把人物塑造的更立体,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完满,可以让每一场打斗更精彩,可以让影片不仅仅只是看上去很美,还能够经得起反复的咀嚼,细细的品味。

3

其实我们总是需要神话的,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特别是在我们自以为推倒一个旧神话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就已经塑造了新神话。所以,在我看来,《十月围城》也是一部神话片——当国家消亡的神话被民族国家的神话所取代时,《十月围城》的骨子里无非是又一部《建国大业》,只不过后者囿于具体指向而主要局限在海峡一隅传播,《十月围城》则把落脚点放在了两岸都能接受的“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那里,明后年就是民国建国百周年纪念,想必《十月围城》剑指金马奖,已是司马昭之心。

十月围城 孙中山 十月围城

救亡压倒启蒙,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总免不了有救世主情结——普罗大众渴望有救星带领他们,精英们便时不时的以救世主自居(按照雷蒙·阿隆的说法,这种心理不过是“知识分子的鸦片”罢了)。于是乎,《十月围城》在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里,打造了一出关于救世主的神话。不过陈德森很聪明,他并没有简单的树立一个高、大、全的神主牌位,而是着力打造了从财主到乞丐,从大亨到流氓的牺牲群像,用断片切面的手法较为全面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香港风貌。所以,整部《十月围城》看下来,便是一出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让领导先走”的神话催泪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覆巢之下,谁能独善其身?正如李重光与陈少白争论时所说:“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我能不被卷进来么?”有时候,牺牲是迫不得已的,烈士们也没有教科书上面说得那么光鲜。赌徒舍身护中山,只是因为突然有了作父亲的责任;马戏演员舍身护中山,那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乞丐公子舍身护中山,不过是将早已苟延多时的生命来个灿烂的了断;人力车夫舍身护中山——这可能是最令人唏嘘的一段——他只是觉得老板是个好人,而且给他说了媳妇,不能让心肠好的老板遭难——可怜到最后一刻,车夫根本不知道他保护的人是谁。中国人本性善良,甚至有点懦弱,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不想偷生,而是想偷生亦不可能的问题了。莱克星顿的纪念碑上写着:“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这句话放在《十月围城》里,倒是对一干保镖们颇为准确的心态描摹。

十月围城 孙中山 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里人物虽多,但互有勾连,彰显出华语电影中难得的编剧功力。而且人物设置也很对版,春哥(不含贬义)和巴特尔明显演技欠缺,所以给他们安排了度身定制的角色,所以扎在一干大明星里,倒也不丢份。而且片中武戏虽多,但陈德森还是清醒的将串联全片的重任压在了王学圻和梁家辉两个老戏骨身上,所以剧情走向、节奏俱佳,该煽情的煽情,该插科打诨的插科打诨,绝无突兀之感。而且,在善恶分明的叙事模式下,《十月围城》还是尽可能的将人物立体化了——英雄的卑微出身早已是欲扬先抑的坊间惯用手法,片中对反派人物的心路交待,才更加耐人寻味:胡军扮演的清廷刺客阎孝国,曾在陈少白处受教西学,虽做了朝廷鹰犬,但绝不是外界想象那样食古不化的封建冥顽。阎孝国在与陈少白对峙时直斥对方是书生意气,一心想依靠洋人帮助来振兴中华,实在是书生误国;而且,阎孝国在临死前还不忘对老师说一句“学生已报国恩”,委实令人扼腕——护中山者是为了民族国家,刺中山者居然也是为了民族国家——当然,是他们各自心目中的民族国家。

影片的细节设置也蕴涵匠心,巴特尔扮演的少林和尚叫“王复明”,这“反清”之义看过《鹿鼎记》的地球人都知道;同理,大反派名为“阎孝国”,个中深意,正如前文所述。此外,早前就听闻《十月围城》里打满五十分钟,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完,始觉不虚。而且陈德森难得的把文戏、武戏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场面火爆,情感郁积也充沛,看下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沓。

十月围城 孙中山 十月围城

中国人不信神,但中国人对政治、历史又有着天生的浪漫主义情结。所以,把政治历史(以及其中的暴力)浪漫化的《十月围城》颇对中国观众的胃口。不过有时候狗血也过了量,譬如乞丐公子刘,一出镜就笑了场——胡军的秃眉毛和谢霆锋的吊眼角加起来还没有黎叔的一头离子烫扎眼,最后黎叔洗了三温暖、拉了直发,陈德森又弄了个电风扇使劲吹,再加上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的嘉欣姐——看到这里,笔者已经无话可说。 ...

二 : 《十月围城》铁扇公子刘郁白

这是个英雄太多的年代。
这是个英雄太少的年代。
这是个需要英雄的年代。
这是个无所谓英雄的年代

他 冷眼的看着 世俗的骂名

落魄于街角 的是一位十七岁就成武状元的

刘郁白

他的出场 并非为了三民主义

.........只因李玉堂每次路过的一块大洋

孙文来了

于是,孙府门前,铁扇旋舞,诗意盎然。刘郁白手执铁扇,出手如贯虹,双脚踏疾风,似魏晋仙侠,遗世而独立。数十清廷头等武功高手围而攻之,招招能置人于死,相持之间,竟无一能出之左右!刘郁白不动声色间,已然一片血色弥漫。无奈清廷杀手纷沓而至,残喘间对其抛出钻心铁钩,耗煞其格魄,穿刺其心肺。其中招之甚,依然岿然不动,死守桥头,众清廷杀手无不骇然!直到最终,所要庇护之大军已按计划脱离险境。杀手头领披荆斩棘而来,凶猛彪悍如野兽。他料刘郁白已死,刘郁白仍凭最后游丝之气决然缠斗之。扇子开合之间,削金断铁之余光灼灼,斩落杀手头领之发!

  那么,便是结束了吧……

三 : 十月围城

彼岸的烟火终于凋零 圣殿的神火奄奄一息 残忍的历史是一个歌颂者 衣着华丽的行头 在沉睡的每一个深夜 轻哼已逝的歌调 泛着剔透的光芒 命运之轮,宿命之殇 在虚空中旋转 将曾经瑰丽无比的希望 粉碎成尘,日落沉沙 扬起一天一地绝望的华彩 我喜欢阿四 喜欢他决然不计回报地想让所爱的人幸福 我喜欢刘郁白 喜欢他就这样默默离开,把自己颓废成深海 我喜欢王复明 喜欢他那样单纯的付出自己的牺牲和努力 我喜欢方红 喜欢从她的倔强和孤独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那场席卷天地的大战的结局 是场破灭的重逢 只是灰飞烟灭之中 他们终于抵达 没有人知道 居住着无数灵魂的遥远星空 究竟有没有他们寻求的自由 风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 你的笑容摇晃摇晃 雾霭般浓重的忧伤 荡漾我凌乱的思绪 抓狂的刺猬,温暖的涩意 在每一场午夜 静等夜礼服假面的降临 这个惨决幻灭的故事 并不仅仅是一曲悲 并不仅仅是命运的绝唱 并不仅仅是十月围城而已

本文标题:十月围城-十月围城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049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