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一代风骨

发布时间:2017-09-27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忆秦娥·一代风骨

开元列,

恩来邓姐江山页。

江山页,

故国旧事,

岌岌迫切。

/(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起来指点东方业,

一代抗战为谁雪。

为谁雪,

誓言尤在,

风骨如铁。

二 :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

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写 作 背 景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 军攻占遵义,二渡赤水,24日攻占桐梓, 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 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 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红军终于占领 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 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 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从 头 越雄 ,关 苍漫 山道 如真 海如 ,铁 残, 阳而 如今 血迈 。步 从 头 越

马 蹄 声西 碎风 ,烈 喇, 叭长 声空 咽雁 。叫 霜 晨 月 。 霜 晨 月 ,

一 九 三 五 年 二 月

忆 秦 娥 娄 山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渲染苍 凉沉郁的气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 的所见所感。

赏析上阙
B 哪些词句描写了红军出征的情形?

马蹄声、军号声

C上列句子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刚劲悲壮

D咬文嚼字:请你品味“碎” “咽”二词的表达 效果。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 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 行军之“速”。
“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忽高忽 低,悲咽带涩,显得悲壮深沉

上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时间: 环境:

拂晓时刻 西风凛冽, 天空辽阔,雁声 嘹唳,寒霜铺地, 残月如钩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 军号声描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 激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 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下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 头越。
代用杜甫的《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 “真如铁”:

余”——比喻娄山关的险固。

“漫道”: 莫道,不要说。表现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对
顽抗之敌的鄙视。
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头”:

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 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险的雄放胸襟。

下阙: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写景:(比喻)显示出磅礴的气势,悲壮奇丽的意境 ?抒情:表达了亦喜(胜利)亦悲(道路还漫长),亦 忧亦欢的复杂感情。 ?富有象征意味: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但还有许 多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与上阕的“霜晨月”照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 完成,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主题更突出。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象

征义: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革命 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还 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 意境壮阔,亦喜亦悲,亦忧亦欢

3请按下面标题提示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

既胸怀广博、大气 象征意义: 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 赏析 磅礴、意境壮阔, 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 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 下阙 又悲壮沉郁、略带 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 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凝重 艺术效果:
残阳如血

写景、抒情。娄山关的胜利,红军上 下的沉郁心情一扫而空,那喜悦的心胸真 像大海起伏难平,胜利的情怀像残阳那样 火红壮丽。

这是全词最为光彩照人的两句,放在整 首词的结尾处,势如撞击洪钟,大声远去, 苍山如海 余韵悠扬,使词的审美境界为之升华,艺 术魅力大增。

感受情怀
主旨句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结 构 理 解

上阙

从听觉角度着重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写红军 进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 苦环境,渲染出苍凉沉郁气氛。
下阙 从视觉角度写过娄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 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略去了中间的战斗 过程,写出了胜利越关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战胜 困难的决心和抒发诗人胜利的豪情。

主 题 理 解

?

通过对娄山关军事行动的描 写,歌颂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 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预示着 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忆 秦 娥

自然环境 行军情景 庄严肃穆

出征情形

娄 山 关

山险

反衬 象征

红军英勇 胜利不易

越过情景
傍晚景色

一,风格上,把上 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 雄劲豪放融成一体;
二,手法上,明暗虚实 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 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 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 写娄山关的激战。 明:自然景物 暗:革命精神 实: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感 虚:娄山关的激战

三,以景传情,景情并 茂——这首词所取景物逼真 而又典型,极富表现力,极 能传情,它以写景发端,以 写景收束,感情浓烈,寓意 深刻,耐人寻味;

四,既炼字又炼句, 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

风格上,上阕的悲凉沉郁与下阕的 雄劲豪放融成一体。 ? 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

小 结

明:自然景物。 暗:革命精神 实: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感。 虚:娄山关的激战。
?

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三 : 《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_《忆秦娥·娄山关》 -诗词原文

忆秦娥①·娄山关
西风烈②,长空雁叫霜晨月③。
霜晨月④,马蹄声碎⑤,喇叭声咽⑥。
雄关漫道真如铁⑦,而今迈步从头越⑧。
从头越,苍山如海⑨,残阳如血⑩。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_《忆秦娥·娄山关》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忆秦娥:是

《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忆秦娥·娄山关》-注释译文 _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
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②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③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④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⑤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⑥喇叭声咽:喇叭,1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⑦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⑧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⑨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⑩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忆秦娥·娄山关》-注释译文 _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_《忆秦娥·娄山关》 -创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原文,《忆秦娥·娄山关》-注释译文 _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3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1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_《忆秦娥·娄山关》 -鉴赏评价

上阕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1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3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1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2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2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1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3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
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2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2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1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主题赏析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都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16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评价

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作家成仿吾回忆说:“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臧克家在阐述诗格和人格的关系的时候,评论说“1个人的人格,和他的创作关系重大。现在有些诗人,不深入生活,关在屋里写诗,小有成绩,就高视阔步,自大得不得了。诗,是人的心灵表露,不与时代同步,人民同心,能写出真正好诗来吗?我认为,我们写诗,做人,都应该向毛主席学习,学习他的美德-谦虚,平易近人。有些写诗的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很淡,追求名利的心很强。毛主席写诗,从未想过发表,他也从未想成为1个诗人。他写诗,就是情之所至,有感而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马背上吟诗,诗情充溢于中,不吟出来不痛快。这种美丽高尚的感情,喷勃而出,才能写出好诗来。”
孙果达评论四渡赤水说:“可以说正是这一仗的成功,才奠定了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到达陕北的基础,也奠定了毛泽东作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主要成员全权指挥军事的地位。为此,毛泽东自然刻骨铭心,引以为豪。”

自解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一般鉴赏者都认为是写景色的,连郭沫若也这样认为。对于该词是写一天的事还是两次的事,文艺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做了直接的回应。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_《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简单介绍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的文风具有4个特点:第1个特点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第二个特点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第3个特点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第4个特点是个性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本文标题: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一代风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547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