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为什么觉得活着没意思-为什么身上总会不经意的出现乌青块,而且腿上特别容易出现?也没觉得怎么撞到过东西.

发布时间:2017-10-14 所属栏目:会议

一 : 为什么身上总会不经意的出现乌青块,而且腿上特别容易出现?也没觉得怎么撞到过东西.

为什么身上总会不经意的出现乌青块,而且腿上特别容易出现?也没觉得怎么撞到过东西.

是皮下出血?

为什么身上总会不经意的出现乌青块,而且腿上特别容易出现?也没觉得怎么撞到过东西.的参考答案

小腿反复出现的“乌青块”,在医学上称为皮肤瘀斑,是皮下小片状出血,一般是由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少量红细胞漏到血管外而引起.很可能患的是单纯性紫癜,又称为女性易发瘀斑综合征.此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常见症状为下肢自发性地出现细小的瘀斑或瘀点,无诱发因素,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发现,没有任何外伤史.这种瘀斑不高出皮面,压之不痛.出现瘀斑前局部可有隐痛,常在第二天清晨穿衣时自感腿部隐痛,检查时才发现瘀斑.这种瘀斑可以自行消退,留下黄色色素块,以后会逐渐消失,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重复出现,而内脏及其他部位一般不发生出血.

目前,本病的病因还不清楚,很可能是毛细血管异常引起.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诊断为本病:①平素健康,下肢自发性出现瘀点或瘀斑,会自行消退,无家族史.

二 : 越来越觉得活着没意思.以前我很害怕死,害怕自己会出什么事情,可是

越来越觉得活着没意思.

以前我很害怕死,害怕自己会出什么事情,可是现在我觉得死 对我来说没什么,甚至觉得是一种解脱,如果我知道我明天将要死去也不会觉得难过.现在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就想睡觉,每天都是煎熬,虽然活得这么累但也没有勇气自杀,我对不起我的对不起所有人.


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就有了为之奋斗的欲望,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人必须使自己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让单调乏味的工作充满生趣,使自己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如果没有斗志、信心、毅力,人就可能遭到世人的种种手段而艰难生存。因此,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我们必须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人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人具有思维能力,即人所独有的极其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而它的核心就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个人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持正确的认识,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各种问题。

其次,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应该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尽量使自己有完满完成目标的可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十分愉悦。

再次,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排除不良情绪,让自己在愉快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

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稳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因此生活中应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遇到不好的事,要换个方法变个方式思考,你将大有收获。

向朋友、亲人倾诉,以疏散郁闷情绪。自我放松,多参加休闲运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搞好人际关系,你会发觉你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对世俗复杂环境能避开的就避开,不要轻信别人的胡言乱语,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你要有坚定的信念,只有自己当机立断,远离小人,你的事业才会成功。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

当你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时,你就能寻找自己的异性朋友。请你这样设想:当风铃的浪漫,往往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驼铃的深沉,往往激起人们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当手机的铃声响起,让你知道有人在天天关心你,你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心,这样愉快!

人的乐观心态,将使你心理年龄永远年轻。当你朝着奋斗的目标迈进时,都会增加你的愉悦与自信。你就会自然形成乐观的心态,快乐将永远与你相伴!相信你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人生伴侣,祝你生活美满幸福。你就能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的快乐,你将拥有快乐的每一天!相信你能把握自己快乐而幸福的人生,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你就成为1个乐观豁达开朗之人!

三 : 为什么会觉得上网没有意思?

  声名:因为是qq群里面的讨论,论点多而杂,所以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呈现,大家自助吸取有益的信息。

  此次讨论涉及方面很多,有社区、互联网今后的发展趋势等等方面,我尽量总结的简短。只是一些概念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理解:比如“高端”和“低端”,“线上”和“线下”等,在每个人的心目的分类可能都不一样,这个很难统一,所以请大家不要抱有偏激观点看待文章!

  一、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上网没意思?

  根据这个调查表,我们讨论上网为什么没有意思——因为在群里面讨论的很多人都是所谓的“高端”或者是“非低端”人群。但是对于很多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的农民、民工、学生等等受众而言,他们的娱乐项目极为之少,甚至网游和聊天就他们惟一的休闲。而我们,要创业、要生活、要泡吧等等,互联网对我们来说,只是众多娱乐中的一种而已。

  二、互联网的很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边际成本低

  既然是互联网的优势,我们就用互联网的优势。它边际成本低,所以我们聚长尾。当然做高端用户的照样也可以赚钱的。但是从长尾角度,我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些我们认为“低端”,消费能力底下的人群,正是他们创造了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公司——腾讯!

  三、归属感

  无论是门户、搜索、网游、IM、电子商务还是其它等等新兴的各种模式,其实都是社区。我们在网上没有归属感,也是我们会觉得上网没意思的原因之一!

  对于归属感,我们要区分开其与黏性的区别。归属感更讲究精神层面。在中国现阶段的环境中,做黏性似乎比做归属感更有意义。能做到黏性很好就已经很牛了!人的本性——人在社会条件下释放出的能量和需求现状-对应的需求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多层次的,归属感差不多是最高层次。黏性,可以理解为习惯吧,应该是比较偏低的层次,只要你的产品击中了甜蜜点。

  而且从品牌角度说:归属感也有分类:有员工归属感和客户归属感。客户归属感需要在品牌建设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是一个品牌建设过程。

  要先做好黏性再去想归属感的问题,先解决经济基础再解决上层建筑!

  四、互联网的大方向

  对于互联网,一直有两个分享,不矛盾的。是两条路。免费方向——做大互联网的媒体效应,向广告主收费;付费方向——做大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向用户收费。其实目前无论什么新奇的模式都没有逃出这两个方向。两个方向都有很大的做头,看创业者的资源了。

  没人买单的价值不叫价值,只有广告主买单的价值又太单一,并且不长久。只有充分自由的价值产出和价值交易的市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市场。

四 : 为什么你总觉得想不出好创意?

  广告套路深

  然而套路是最重要的吗?

  做广告都讲究套路。据某个统计,广告顶尖大奖数以百万计的作品,能获奖的都是遵循了5种模式,没获奖的有400多种另外的表达。

  文章没有说到底是哪5种模式,但我们看过的好广告,总归离不开对比反差(大众银行:不平凡的平凡大众),价值传递(中华电信:每一句话,都是思念;keep:自律给我自由),功能描述(金士顿的记忆温度,王老吉的怕上火),夸张手法(某香水:致命吸引力;宜家:便宜到不假思索)……

  虽说套路深

  概念是本尊

  表现手法只是套路。无论我们想采用怎样形式,一定要先清晰的是:我们想要讲什么。也就是,概念是什么?

  好的创意源自好的概念,很多时候,觉得创意平庸,不出彩,甚至只是应付了事,是因为还没想概念,就草草进入到具体的执行层面。

  用战术上的勤奋

  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道理我都懂

  最重要是要有insight啊!

  除非在专业度上优于广告公司并有全球概念的客户,很多brief给过来的时候只是一个需求单。我们要帮客户梳理需求,提炼概念。

  好的概念源自好的insight.但往往会是这样——

  将“硬塞”当insight

  当我们讨论insight,我们在讨论什么?

  要穿得更好看不是insight,和闺蜜逛街一定不能被她抢去风头才是insight.

  快乐做自己不是insight,快乐来自你自己的选择才是insight.

  来呀快活呀不是insight,为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小事干杯才是insight.

  女性勇敢做自己不是insight,我放弃的东西,我同样也想要才是insight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insight是一个很戳中人心但是大多数人都没说出来的那句话,是生活中人心里值得挖掘的那件小事,而不是一团大道理,让你去快乐,去个性,去夸秀。

  动不动就寄托于通过奖励机制让受众去行动,而不是靠概念打动,其实是做广告的人,在战术上懒惰了。

  打法步步错

  创意部来背锅?!

  一个广告作品是广告公司的集体作品,无论好坏。

  然而,创意部却最容易被背锅。

  首先,在市场的现状和竞品分析那块,大抵不会出错,客户可以不认可,但他不能否认数据;然后在消费人群分析和洞察这一块,我总觉得这是非常玄的一个部分——在前端的分析中,这些消费者就如强者手中的历史,你要她方便方,圆便圆,你说她崇尚自由也没错,说她炫耀个性也没错,说她渴望关爱也可以,这是一个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而调整的用户洞察,还叫不叫洞察?

  分析还比较无功无过,如果现在是一个提案,说到这里,客户可以已经有了黑人问号,但是且再听吧!

  好不容易到了创意提案,问题就来了——

  【没有指引的分析,只能带来没有方向的创意】

  客户会质疑:

  什么?你们居然打这个切入点?我们要说的不是这个哦!

  (多少人在这个原点的质疑乱了阵脚?我是)

  嗯?你们的主题与你们的洞察(什么洞察?)有关系吗?

  表现形式很丰富好玩,然而因为切入点偏了,你们跑题了呢!

  (啊~创意到底什么时候提完啊?)后面这一部分还行,但是和整体不一致

  ……

  如果这个创意部摊上了一个猪队友,很可能被攻击:我们前面部分客户没说有什么问题啊!都是你们自己想错了!

  当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粒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当步步错全盘差的时候,没有一个部门是无辜的,谁也别想当白莲花。

  希望我们都理清需求

  找对洞察,想好概念

  再来执行创意

  老话说得好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个人的一些反思,感谢观看

五 : 为什么我们觉得越来越多的媒体没有良心?

1

 

  文/评论尸

  又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媒体

  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让自媒体得以诞生,而自媒体没有什么生财之道于是只好明目张胆的写软文赚钱; AngelaBaby 和黄教主的婚礼则足足闹了半个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相比之下只能算是媒体抽空关注了一下;十一期间中国人去日本旅游花了 50 多个亿,但最让全国人民揪心的是居然有中国老太太上日本碰瓷了,然而最后证明这是个假新闻……

  以上种种不断出现,于是有人声嘶力竭的拷问:你国媒体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吗?

  成熟媒体的商品不是内容,而是读者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媒体是企业,而任何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生存和赚钱。关于任何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赚钱这一点,几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构成条件之一。否定这一点所否定的不只是媒体,甚至连整个市场经济也否定了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

  另外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另外一种论调说“媒体变的没有良心了”好像说的以前的媒体不是以赚钱为第一目的一样。是的,在过去的一些时代和现在的某些地区,媒体存在的意义是高于商业利益的,是统治工具。

  现代媒体业的诞生基本发生在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也就是资本主义上升的阶段。所以可以理解为媒体从诞生之初就要么为商业利益服务,要么为政治利益服务。

  媒体“自由”则为钱而鸣,“不自由”则为政而鸣。相比之下若非要分出谁更良心的话,那么更加符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前者可能更所谓的“高尚”一些,但这是商德而非道德——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良心媒体相反,一个商品社会下有良心的媒体应当做到的恰恰是:拿钱办事或收钱闭嘴。

  一个媒体如果他勇于向厂商收钱,还同时公正客观中立的去评判自己的客户,那并不是它有理想,而只是傻。与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反,在公众领域不断强化媒体理想和媒体中立性原则的其实恰恰是依赖出卖影响力为生的老牌媒体,而真信了的一般是赚不到钱的新媒体。这个现象不止出现在国内,甚至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媒体市场化其实受政策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在市场行为上还是比较中立的。

  相比之下,自由市场下媒体的吃相会更加明显一点,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关于《金融时报》(FT 中文网)的表格:

  

2

 

  如果你是一个股民的话,应该还记得中国 6 月到 7 月还正是股灾的巅峰,而在日资 FT 看来股灾已逐渐平淡的 7 月到 8 月反而更值得“黑”

  归根结底,包括《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这类媒体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媒体领域百年长青的金字招牌,第一个条件是能够活下去,第二个条件是还能让人相信他们,因为只有有人看,他们才能继续向上游售卖他们的影响力。

  在一个充分竞争、规则齐全的市场里,媒体售卖自己的影响力是一件半公开的事情。媒体可以公开的收客户的钱压掉一篇记者写的稿子,记者也可以愤而离职拿着黑料跳到一家可以发这篇稿子的媒体,但那家媒体断然是受了被曝光公司竞争对手的照顾。

  而读者也绝对不是媒体市场的消费者,正相反,读者是媒体出售的商品。

  若如媒体理想主义者所说,优质内容才是媒体售出的东西,那么世界上应该只剩下类似《自然》《柳叶刀》这种在各领域专精的媒体才对。事实却显然不是这样的,而生产优质内容也显然不是放之所有媒体皆准的运作方式,而出卖读者才是。

  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应不同的上游出售针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力,朋友圈里你不屑转发的《一定要知道的 9 个养生小秘诀》和你老板经常分享的《深度|创业企业高效管理的内在逻辑》。虽然在内容上有天地之别,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却并没有改变:让人们相信这个媒体,然后将这种信任卖给需要的厂商。

  注意,我说媒体让人们相信他们,而并不意味着媒体一定要讲述真实。

  肤浅的真相

  今年年初的时候,BBC 报道了一则新闻说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在尼日利亚北部屠城,死亡者高达 2000。2000 这个数字乍一看上去十分可怕,但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 BBC 究竟是如何打入恐怖分子统治区还能在不到一天之内就完成伤亡者统计的。什么?靠当地政府?哦,不好意思,当地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数是 154 人。

  但我仍然要称之为一条有良心的新闻,你知道为什么嘛?

  因为这次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刚好在法国《查理周刊》被恐怖袭击之后三天。你想一下,一家欧洲的媒体,放着离自己这么近的《查理周刊》事件追踪报道不做,硬生生的挤出一点人力和版面来关注一下远在尼日利亚的一次屠杀,怕大众不关心还硬生生的编了一个 2000 人的噱头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我从不认为因媒体立场而夸大或扭曲报道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为大众读者物理视界和影响范围之外的事情,本身就是读者所不关心的。全球化的进程让全世界的每个点好像都联系在了一起,但其实对于那些距离遥远的点来说,无论其中一方发生了什么多么值得庆祝或值得哀悼的事情,都只不过是另一方谈资而已。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新闻媒体的受众——我们一般指的大众,对真相的追求只停留在“真实感”上。在已经习惯了热门新闻总能反转的中国社交网络上,一个典型的讨论是这样的:

  A:如果这事是真的,我觉得是 XXX 不对,毕竟 XXX 原本就不该做。

  B:@A 凭什么 XXX 就不能这么做,难道你们 YYY 就高人一等嘛。

  A:@B 我最看不惯你们这群 XXX,社会都是被你们带坏的。

  ……

  这样的讨论其实特别好,真的,你把最前面那个“如果这事儿是真的”(事件的真实性条件)去掉,丝毫不影响之后两小时的骂战,这就是大多数人对真实性的需求了。

  相比之下,真实发生的事件现场究竟如何,和基于完全还原真相的谁度谁错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现实世界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媒体从这些素材库中挑选出最能吸引人共鸣和讨论的话题,促成舆论的生成。这既给大众舆论找到了良好的引子让每个人茶余饭后都不那么闲,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别笑,这些讨论虽然大多数对网民自己终生没有卵用,但形成的讨论和思潮往往是深入人文、法律、社会与哲学各个领域的,而那些流于表面的“真相”工作,就交给“肤浅”的法院好了。

  比起真实性,真实感更重要

  有些自称喜欢真相的人听了这话,立刻就不开心了:你要是再这样写,我就取关你,我就不看你,我就抵制你。

  对于大多数给大众免费看的媒体来说,遇到这样的读者好似遇上了微博上盗图的营销号:老子看你,是给你脸了。

  但这逻辑还真是正确的,因为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让媒体产生的门槛越来越低,媒体市场空前的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所以比起真实性,如何在不真实的情况下让媒体报道产生真实感才是重要的。

  在你能找到的任何一本正统的传媒学教材中都几乎都提到过新闻真实性与真实感的博弈,在过去真实性与真实感的博弈主要表现在时效性冲突上——如果采写记者要越详实的核查一件事的真相,那么他成稿的时间就越晚,而民众对新闻媒体的好恶中时效性是远远压倒一切其他因素的。在网络时代,时效性依然是一方面,吸睛度或者说你为什么能从好几万篇新闻中吸引到读者的眼球依靠的依然是真实性与真实感的博弈。

  换句话说,真实与吸引力并不是前者第一后者第二,而是原本就允许被放在天平上进行权衡的对等事物。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最近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这个俄罗斯女记者其实是陌生的,以至于诺贝尔奖项一经宣布很多人都在转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记者”。

  哦,但其实和屠呦呦获奖不意味着中医得奖一样,特兰娜得奖也不意味着记者得奖。因为,特兰娜女士最大的特色就是擅长在她的长篇纪实文学中运用合理的想象,而非源模原样的传递真实的情况。而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因为她纪实小说作者的身份。

  哦,当然,这种基于现实的合理的想象和夸张在纪实文学中是被允许的写作手法。如果你看过一些纪实文学就会知道,这种想象大概是这样的:

  

3

 

  摘自《夹边沟记事》——杨显惠

  纪实文学工作者的大部分是采访一部分事实,然后根据采访中得到的信息去查一些资料然后还原成最初的场景。比如类似上面这段中黄茅草的描述,有可能并不来自被采访者而是来自黄茅草的其它资料。被采访者可能只是说:“当时,他和我说那种能用来挡风的黄茅草能吃。”但在了解了被采访者的口语习惯、方言和身世背景之后,纪实文学工作者是被允许“捏造”出这段“对话”的。

  回到获奖的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身上,你们可以去看看俄罗斯对这位获奖记者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正如我们知道在莫言之前还有好几位不能提及名字的华人诺奖得主一般,我们也知道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大多都是颁给立场而非事实的。

  哦,那么为什么纪实文学可以如此,新闻就不可以呢?

  真正的良心

  但这样我们就能说因为这些作者和媒体人写的“不真实”,所以他们没有“良心”嘛?

  不。

  因为如果没有杨显惠中国就没人注意到那段黑暗的历史,如果没有特兰娜也就没有人关注切尔诺贝利当时的真相。放的更宽一点,如果没有卡勒德·胡赛尼完全虚构的畅销书《追风筝的人》,除了政客又有谁真的关心中东那摊子烂事儿给当地人带来的灾难呢?

  

4

 

  摘自扬子江评论采访杨显惠

  用更难听一点的话说:既然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走遍天下,那么想在人心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只能撒一个反方向的慌。

  而什么又是媒体人的良心?

  真正良心的中国媒体当如凤凰网和环球时报,凤凰和环球两家媒体的定位受众截然相反:前者在境内的印象是反华在境外的印象是党棍,后者中文版是五毛外文版是美分;所以造成了一种,不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看凤凰都不爱国,看环球都是爱国的神奇现象。

  二者分别定位为与当地主流舆论相悖的声音和与当地主流舆论相符的声音,以立场为中心,将读者并不关注的事实改造成能够引起你注意的故事。

  这样爱憎分明,有预设,有立场,坚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甚至不惜为立场而撒谎的媒体,怎能不谓之有良心呢?

  而中国的大多数其他媒体都没有这两家的职业精神,反而依然停留在“我既不想讨好读者,也不想讨好厂商,也绝不讨好政府,但你们每个人都得养着我供着我”的幼稚阶段。

  回到标题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人觉得媒体没有良心?

  因为中国的媒体正在走向成熟,但还不够成熟,而全世界的读者一般幼稚。

本文标题:为什么觉得活着没意思-为什么身上总会不经意的出现乌青块,而且腿上特别容易出现?也没觉得怎么撞到过东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06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