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掩饰寂寞-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发布时间:2017-08-17 所属栏目:寂寞流年变开花

一 :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⑹扉:门扇。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本文地址:

二 : 流年掩埋寂寞

幕痕。

浅唱低吟亲看那岁月如织,一缕缕抚着痴念,泯朱唇,眉间锁,添一丝忧伤,翻转不停的画面,循环的播放,无止境。

耳边萦绕,诉说着过去的甜蜜,回忆的碎片,该怎么整理,都仍零乱不堪,梵华的辗过,留下的印记,如此清晰,似曾讽刺我执着的过往;共同编织的梦,已破烂不堪,回不到最初的温柔;一米斜阳的洒落,拉长了寂寞的影子,暖化的全身,却暖不了那颗冰冷的心;那一刻,为你牵挂寸断肝肠,柔情全释,清泪依怜,难解内心惆怅为君伤,画地为牢,苍老了年轮,指绕鬓梢,挽过丝丝柔发,掠过缕缕丝情,错落凝望。

独坐窗前,自问,亊已早逝奈何妨?缘已过,情已断,回忆只不过如毒药侵入,融入全身,看不穿的情,隔着层纱,朦胧却想解开一份不透明的光;重叠的思念,点点滴滴,回味起,只是一段不敢去提的旧事,偶尔翻读,还会触动那颗未平静的心,泛起的涟漪,荡起的圈,围绕着不停转,微荡于心,

我绝口否认的坚持,眸中斑斓的瞬间,心口不一,也已呈现于我的眼前;是是非非,我一笑而过,回眸相望,留下的只是嘲笑,纵然一世繁华,也抵不过世间情,柔情万千,拜倒于你一曲终散,事过境迁,也无牵连。

亦真亦假,孰对孰错,已是非难辨,繁华的世间,又有谁能说准明天,倘若一瞬间,倾然而下,华丽的一场邂逅,空留下续而彷惶,迷途的柔情,诡异的风景,又怎奈我离散落寞。(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回忆犹如梦魇缠绕心间,你的侧脸轮番了我多少流年,时间冲淡的思念,犹如在海边垒起的城堡,把幸福藏在里面,却突然间涨起的潮水,打湿整个幸福,只留下那瞬间,落尽的思念;我华丽的转身,只为安置那即将落下的眼泪,仰起头,只为倔强的把眼泪回到眼眶,笑着说无所谓,却早已涌入内心的忧伤。

沙漏倒过来流落的沙子,那代表的只是回忆,诉尽太多的离殇,唯有自己在等待,漫长的岁月,枯萎了离殇,苍老了容颜,只想牵着你的手,风轻云淡的走过,却一路磕磕碰碰,走不到尽头。

浮尘缱绻,邀明月共醉今宵,浅唱心中愁,抚琴吟一首,看淡红尘恋暗香,藏不住一把刀,醉里笑,梦苍生,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生?焚香一指灰,巩固了谁的期望,弹指化为灰,终须尽傲生。

点缀的星空,浮生如梦,倚靠窗头,晓风拂面,风干了眸中泪,带走了忧伤,留下寂寞的守候,等待下一次轮回,妩媚了谁的眼帘?

三 :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日射》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译文及注释】

日光洒在纱窗上,微风拂过,窗子轻轻摇动。空旷的屋子里,独自以罗帕拭手,窗外春将近,花事了。步入院中,回廊四合,寂寞涌现。孤单一人无伴,只见蔷薇花开灿烂,只闻鹦鹉学舌之声。而蔷薇谢后,春天也就过去了,正如青春流逝,无可奈何;只闻鹦鹉之声,却不见当年之人。

【赏析】

  这首抒情诗写的是空闺少妇的怨情。同类题材在唐人诗中并不少见,如王昌龄《闺怨》就是著名的一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末句点明离愁,是直抒其情的写法。可是此篇《日射》却不一样,它避开正面抒情,没有一个字涉及怨情,只是在那位闺中少妇无意识地搓弄手中罗帕的动作中,微微逗露那么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气息。整首诗致力于用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一、二句“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描写春景。映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及院子里盛开的红蔷薇花,都表明季节已进入春光逝去的初夏。三、四句“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描写女主人公仍置身于空寂的庭园中,重门掩闭,回廊四合,除了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别无伴侣。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趣盎然,构成奇异而鲜明的对比。作品尽管没有直接抒述情感,但将足以引起情绪活动的种种景物和整个环境再现了出来,也就不难窥测主人公面对韶华流逝伤感索寞的心理,通篇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有冷暖相形之妙。这种“尽在不言中”的表现手法,正体现了诗人婉曲达意的独特作风。

本文链接:

四 :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出自唐代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来源地址:

本文标题:掩饰寂寞-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979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