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08-14 所属栏目: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一 :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天,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交流理解: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示意图:
◎瓜洲
~~~~~~~~~~~~~~~~
~~~~~~~~~~~~~~~~
◎京口 
△△△△△△△ 
◎钟山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3)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这一句,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用学过的四字词语说一说。
江南的春天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草长莺飞、满目新绿以外,更多的还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再看几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多么美丽的江南啊!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
(5)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结合课堂作业本第9页第(2)小题学习)
“绿”字可以换成“到、过、入、满”,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用上“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讨论后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诗人严谨的态度。
4.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完成作业本第9页第(3)小题。连一连,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秋思》
1.由上首诗引入: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那么,在《秋思》这首诗里,又是什么承载了诗人的乡愁呢?
2.自由朗读故事,交流大意,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
Δ见:
•看到“秋风”一词,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而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3.写话:引导学生把诗的内容概括成四个画面:诗人独居洛阳城,秋叶飘零,思念家乡;俯首案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送信人即将出发,却又拿回信件,拆封重读;送信人已离开,诗人呆呆目送。内容参考课件。
四、课堂作业1-2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泊船瓜洲》与《秋思》导入《长相思》。
二、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三、朗读诗词
四、思考: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
3.这词中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赏析字词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跋山涉水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让我们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六、比较阅读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小结: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八、课堂作业3、4题。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身心
在征途系家园
资料提供者:孙也

二 : 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的诗意长相思是纳兰性德

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的诗意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


【原文】(体裁)七言绝句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船:船停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3.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5. 数重:几座。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8. 还:回归,回到故土

9.一水:指长江

10.间:间隔

11.隔:只隔着

【译诗】从京口到瓜州仅一江之隔,到钟山也只隔着数座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评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

------------------------------------------------------------------------------------------------------------------

秋思

作者:张籍 朝代:唐 体裁:七言乐府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①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④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

【原文】

天净沙①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①: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北京人),著名戏曲家。

②:黄昏时的乌鸦。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游子还在浪迹天涯。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天净沙·秋思 被喻为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创造典型的环境,能够烘托出那种思乡感情。

元代四大戏曲作家:马致远、关汉卿、白朴、王实甫。

------------------------------------------------------------------------------------------------------------------

山水情深 风雪意浓--------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三 :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教学设计(人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天,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交流理解: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示意图:
◎瓜洲
~~~~~~~~~~~~~~~~
~~~~~~~~~~~~~~~~
◎京口 
△△△△△△△ 
◎钟山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3)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这一句,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用学过的四字词语说一说。
江南的春天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草长莺飞、满目新绿以外,更多的还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再看几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多么美丽的江南啊!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
(5)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结合课堂作业本第9页第(2)小题学习)
“绿”字可以换成“到、过、入、满”,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用上“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讨论后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诗人严谨的态度。
4.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完成作业本第9页第(3)小题。连一连,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秋思》
1.由上首诗引入: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那么,在《秋思》这首诗里,又是什么承载了诗人的乡愁呢?
2.自由朗读故事,交流大意,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
Δ见:
•看到“秋风”一词,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而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3.写话:引导学生把诗的内容概括成四个画面:诗人独居洛阳城,秋叶飘零,思念家乡;俯首案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送信人即将出发,却又拿回信件,拆封重读;送信人已离开,诗人呆呆目送。内容参考课件。
四、课堂作业1-2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泊船瓜洲》与《秋思》导入《长相思》。
二、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三、朗读诗词
四、思考: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
3.这词中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赏析字词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跋山涉水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让我们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六、比较阅读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小结: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八、课堂作业3、4题。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身心
在征途系家园
资料提供者:孙也
本文标题: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868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