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干祖望-干祖望醫案

发布时间:2017-09-08 所属栏目:胡祖望

一 : 干祖望醫案

1956年干祖望所著的中國第一部《中醫耳鼻喉科學》問世,1987年中華全國中醫耳鼻喉科學會成立,他出任了第一任理事長,實踐中干祖望推崇西醫先進的檢查手段,但在治療上,他則強調應把中醫的辨證論治放在首位。

  比如說喉嚨底下的小血管的檢查,我們中醫是查症查出來的,小血管擴張的,它是心火旺,假如粘膜萎縮的,脾虛,假如是整個充血的,風熱,那麼有個痰扒在裏邊的,痰燒,所以說不是真正的中醫,對這個症是辨別不出來的,只有用中醫的東西把它搞出來。

  干祖望姓干,他那瘦小的身體也實在是乾瘦的可以,但他的周身卻洋溢著與他的年齡和身材形成強烈反差的“精、氣、神”。年近90高齡的干祖望思維敏捷,談吐幽默,許多他治好的病人也成了他家裏的常客。

  干祖望的一生,讀書、藏書、教書、寫書可以說與書打了一輩子的交道,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他也毫不為過,而說起他對中醫學的貢獻,也真稱得上是“學高望重揚天下,耳鼻喉科第一人”。

三十甲散加味治癒聲帶息肉一例 干祖望醫案

  周××,男,57歲。  初診:1983年6月2日。  主訴:聲音嘶啞,已曆匝月,自知多言所致。喉間脹滯不舒,頻頻清嗓,但無痰咯。曾在某醫院診斷為"右側聲帶息肉",但手術摘除兩次均未成功。  診查:咽粘膜輕度充血,會厭較肥厚,聲帶暗紅,右側聲帶邊緣前、中1/3交界處有一息肉,半爛米大,色微紅,基底廣泛,聲門閉合不嚴,舌苔如常,脈有澀意。  辨證:喉鏡燃火犀,聲帶見有息贅,早已越乎"金實"、"金破範疇",良以多言損氣,氣病則血滯,瘀乃積矣。  治法法依"抵當",方宗"三甲"  處方:酒制地鱉10甲 醋炒鱉甲10克 炮山甲10克 僵蠶10克 柴胡6克 桃仁10克 三棱5克 莪朮5克 落得打10克 蟬蛻3克  上方藥服十劑,患者聲漸亮朗,復查聲帶息肉明顯縮小。原方加毛茨菇10克,繼進十劑。複檢聲帶已如常人,咽喉諸症逐一告退,發音清亮。

  【點評】聲帶為喉部韌帶,乃發聲之關鍵。古人缺乏喉部檢查,僅認識到聲出於喉而賴於肺氣,故葉天士提出"金破不鳴"、"金實不鳴"之理論,近三百年沿用,未越雷池一步。幹老從"肝生筋"理論出發,提出"聲帶為筋,當肝所主"的論點,為理氣化瘀治療聲帶疾患的方法正名。此案採用的三甲散,原裁于吳又可《溫疫論》下卷"主客交"條下,方由鱉甲、龜甲、穿山甲、蟬蛻、僵蠶、牡蠣、 蟲、白芍、當歸、甘草組成,主治外感病"客邪膠固血脈"。後薛生白改變此方成六味;醉地蟞蟲、醋炒蟞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蠶、柴胡、桃仁,治療"暑濕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陰,絡脈凝瘀"而致"口不渴,聲不出"等症。海昌許益齋釋此方義配伍甚妙:"用異類靈動之物,鱉甲入厥陰,用柴胡於下;山甲入絡,用僵蠶引之,俾絡中之邪亦從風化而散,"幹老用三甲,專取其直入肝經,散血祛瘀之能,另加三棱、莪朮,加強化瘀散結之功;落得打清熱活血,以制諸藥溫燥之性,且以蟬蛻開音,諸藥合力,竟將有形之息贅化為烏有。

四妙湯治癒耳膿一例 干祖望醫案

  姚××,男,79歲。  主訴:左耳廓腫痛流膿二十餘日,開始由左耳凍瘡結痂自以手揭之所致。刻下左耳廓腫脹疼痛,流膿量少,大便秘結。西醫診為化膿性耳軟骨膜炎。  診查:左耳廓肥厚韌硬,充血不明顯,部分已被腐蝕,有少量膿性分泌物附著,耳下區可捫及數個腫大的淋巴結,舌苔黃膩,脈大而軟。  辨證;杖朝之年,氣血已衰,膿腐之恙,熱毒內蒸。疼痛不甚,腫勢不焮者,乃系正虛難以托毒耳。  治法:此非歸耆不能扶正祛邪,舍銀甘無以解毒清熱,四妙湯主之。  處方:生黃耆15克 當歸15克 銀花30克 甘中黃4克(包煎)五劑  九一丹加青敷藥,換藥每日一次。  二診:左耳廓腫痛減輕,膿出量多而稠。左耳闕腫脹漸消,膿液較前略稠。舌苔薄白。脈平。藥進五劑,正氣漸充,得以托毒外泄,主尚中的,毋事更章。原方藥五劑。換藥同前。  三診:左耳疼痛消失殆盡。左耳廓上部腫退,創口排膿通暢,創口下部有膿腔,周圍略紅腫。舌苔薄白,脈平。炎炎之勢擬已得挫,但膿液瀦積有阻痊途,邇來又作紅腫,可知伏熱仍盛,重用清熱。  處方:銀花10克 連翹10克 紫地丁10克 蒲公英10克 蚤休10克 甘草3克 太子參10克 當歸10克 五劑  九一丹釘加青敷,每日換藥一次。  四診:腫痛消失,左耳廓上有三個創口,有膿性分泌物外溢。恙已衰其大半,斷耳之虞可免。原方增損。  處方: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蚤休10在 半枝蓮10克 生黃耆10克 當歸10克 甘草3克 五劑  九一丹加黃連油?條,加金黃膏外敷。  五診:患者感左耳搔癢。左耳上部皮膚已紅潤如常,下部不腫脹,有一個創口流膿量少而稠,舌脈正常。毒以脈出而泄,虛以歸耆而充,愈其指日可待。  處方:黃耆10克 當歸10克 銀花10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白朮6克 山藥10克 蚤休10克  五劑,換藥同前。藥後痊愈。

  【點評】斷耳之恙,來熱頗急,熱毒壅盛不言而喻,然觀其患者年過古稀,老態龍鍾,氣血已衰可想而知。熱毒內蒸,灼損氣血,而正氣益虛;氣血盛衰,難以托毒,而熱毒曰盛。本虛標實,助桀為虐;清之過甚,正何以堪;補之益之,又恐亦邪。事不兩顧,方取四妙湯。其中黃耆補益氣血而托毒生肌,乃瘡家之要藥;當歸"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本草綱目》);銀花、甘中黃味甘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四藥合用,雖扶正而無礙泄邪,雖清熱而興務氣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用藥雖簡,但力專效宏,故療效甚捷。

治癒口瘡一例 干祖望醫案

  楊××,男,30歲。  初診:1985年4月8日。  主訴:咽頭、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醫診斷為"口腔白斑潰瘍",做過三次冷凍,無效。  診查:左側舌背部有2×2.5釐米卵圓形斑塊一個,基底韌硬。右頰粘膜也有白斑一塊,形如糜爛型扁平苔癬。約1.5×1.5釐米,舌苔薄,脈細弦。  辨證、治法:斑在淺表,而韌硬于中,應以攻堅為主,擬三甲散大意。  處方:炮山甲10克 鱉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九香蟲10克 地鱉蟲10克 乳香3克 沒藥3克 桃仁10克 落得打10克 白芥子10克 五劑  二診:6月10日。兩個月中,僅吃藥十劑,病無變化。左側舌背部白斑2×3釐米,右頰粘膜白斑同上診。舌薄苔,脈細弦。畫餅不能棄饑,弗藥焉可去疾,裁方得失責任在於醫生,求痊與否之擇在己。繼進原方藥五劑。  三診:7月4日。藥進三十多劑,磨擦痛明顯減輕,新增燒灼感,頭痛集中於眉心,四肢倦怠,神疲。右側舌背的損傷面縮小為2×2釐米,右頰處損傷面亦明顯縮小。舌薄苔,脈平。藥不對"病"而方也對"證",再欲何求?唯新添燒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時臨長夏,濕濁司令,上蒸而燒灼,因脾則神疲乏力。在短期內原方稍事增減。  處方:炮山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白芥子6克 九香蟲10克 土鱉蟲10克 蒼朮5克 川柏3克 六一散12克(包煎) 五劑  四診:7月16日。局部已舒服,唯還有些辣痛。精神已振作。口中有腥味。舌背和右頰白斑面積又見縮小。舌薄苔,脈平。古來醫糜有法,治斑無方,運用活血化瘀,雖謂摸索,已見端倪。  處方:炮山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九香蟲10克 土鱉蟲10克 當歸10克 赤芍6克 晚蠶砂10克(包煎) 佩蘭10克 元參10克 五劑  藥進五劑後,又隨症加減進服二十餘劑,諸症消退。檢查:舌背和右頰白斑消失。

  【點評】口腔粘膜白斑,屬中醫的口瘡,傳統治療多從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論治。本例患者因斑塊基底堅韌而硬,症情較頑,已非一般草木所能奏效。根據古人"怪病皆生於痰,頑病多屬於瘀"的說法,方選三甲散加減以攻堅破瘀。由於大量活血破瘀之品的"衝擊",使堅韌的白斑逐漸軟縮消失,最後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的療效。

治癒口瘡一例 干祖望醫案

  楊××,男,30歲。  初診:1985年4月8日。  主訴:咽頭、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醫診斷為"口腔白斑潰瘍",做過三次冷凍,無效。  診查:左側舌背部有2×2.5釐米卵圓形斑塊一個,基底韌硬。右頰粘膜也有白斑一塊,形如糜爛型扁平苔癬。約1.5×1.5釐米,舌苔薄,脈細弦。  辨證、治法:斑在淺表,而韌硬于中,應以攻堅為主,擬三甲散大意。  處方:炮山甲10克 鱉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九香蟲10克 地鱉蟲10克 乳香3克 沒藥3克 桃仁10克 落得打10克 白芥子10克 五劑  二診:6月10日。兩個月中,僅吃藥十劑,病無變化。左側舌背部白斑2×3釐米,右頰粘膜白斑同上診。舌薄苔,脈細弦。畫餅不能棄饑,弗藥焉可去疾,裁方得失責任在於醫生,求痊與否之擇在己。繼進原方藥五劑。  三診:7月4日。藥進三十多劑,磨擦痛明顯減輕,新增燒灼感,頭痛集中於眉心,四肢倦怠,神疲。右側舌背的損傷面縮小為2×2釐米,右頰處損傷面亦明顯縮小。舌薄苔,脈平。藥不對"病"而方也對"證",再欲何求?唯新添燒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時臨長夏,濕濁司令,上蒸而燒灼,因脾則神疲乏力。在短期內原方稍事增減。  處方:炮山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白芥子6克 九香蟲10克 土鱉蟲10克 蒼朮5克 川柏3克 六一散12克(包煎) 五劑  四診:7月16日。局部已舒服,唯還有些辣痛。精神已振作。口中有腥味。舌背和右頰白斑面積又見縮小。舌薄苔,脈平。古來醫糜有法,治斑無方,運用活血化瘀,雖謂摸索,已見端倪。  處方:炮山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九香蟲10克 土鱉蟲10克 當歸10克 赤芍6克 晚蠶砂10克(包煎) 佩蘭10克 元參10克 五劑  藥進五劑後,又隨症加減進服二十餘劑,諸症消退。檢查:舌背和右頰白斑消失。

  【點評】口腔粘膜白斑,屬中醫的口瘡,傳統治療多從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論治。本例患者因斑塊基底堅韌而硬,症情較頑,已非一般草木所能奏效。根據古人"怪病皆生於痰,頑病多屬於瘀"的說法,方選三甲散加減以攻堅破瘀。由於大量活血破瘀之品的"衝擊",使堅韌的白斑逐漸軟縮消失,最後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的療效。

治癒多涕症一例 干祖望醫案

  丁×,男,8歲。  初診:1985年2月5日。  主訴:(母訴)患"鼻炎"已四年,主症涕出奇多,初期清稀,邇來偶有稠濁,通氣尚可,四時?更而症狀不減,且善泄汗,汗多時涕更多,尿炕頻繁,幾無虛夕。  診查:鼻前庭紅赤粗糙、潮潤,鼻腔有分泌物,舌薄苔,脈平。  辨證、治法:肺怯則肺液滂沱,四年來無法控制,腎虛則攝納失權,遺尿成已習慣,好在金水同治,古有先例。  處方:黃耆10克 白朮6克 防風6克 烏藥5克 山藥10克 百合10克 訶子肉10克 益智仁10克 七劑  二診:4月1日。母訴:進藥二十劑,涕多清稀及尿炕明顯改善。鼻前庭充血已輕淡,粗糙區已完整。鼻腔內多粘液性涕。舌薄苔,脈細。肺怯未見充壯,腎虛逐漸改善。仍取玉屏風散合縮泉丸大意,再參斂藥。  處方:黃耆10克 防風6克 白朮6克 烏藥5克 山藥10克 益智仁10克 訶子肉10克 五味子10克 烏梅10克 五劑  三診:6月17日。母訴:藥累進四十劑,涕量已減少至正常。小便次數減少四分之三,基本無遺尿。鼻前庭及鼻腔未見異常。舌薄苔,脈細。肺竅多涕者已斂,腎竅多尿者已少。藥求掃尾,量取維持。  處方:黃耆10克 白朮9克 防風6克 山藥10克 桑螵蛸10克 訶子肉10克 益智仁10克 五味子10克  五劑,隔日一劑,即維持量服法。

  【點評】"多涕症"一詞,古今中西醫無此病名。以往以單純鼻流清涕就診者,多歸為鼻淵、腦漏一類。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認為老年人清涕滂沱、自淋而不能控制,與兒童入冬鼻涕懸挂,和鼻淵、腦漏毫無關係,而是由於"肺腎陽虛,七竅缺溫煦之照,垂髫皓首,五液乏攝納之權"所致。所以這類病症創名"多涕症",臨床用縮泉丸、金匱腎氣丸、玉屏風散之類治療,效果顯著。本例患者伴有尿炕,是因為肺腎同虛,選用縮泉丸加味,金水同治,更是一箭雙雕,所以取效甚捷。

治癒弄舌一例 干祖望醫案

  韓××,男,60歲。  初診:1985年5月13日。  主訴:舌頭跳躍搖動不息,終日無片刻安寧,夜間更嚴重,但在熟寐時則不動,已有一年之久,言語困難,1飲食不能。經中西醫治療均無效。  診查:舌體跳躍搖動不止,擺動幅度極大。舌體柔軟舌薄苔,脈弦。  辨證:赤龍狂舞,終日無休,唯在熟睡之際苟安片刻。以歸經言,心開竅於舌,熟睡則神安舍守,故暫得一寧。以活動言,則血虛生風,風動則搖。  法治:病例不多,難言把握,姑從安神養血,是否有效?殊難予蔔。  處方:柏子仁10克 朱茯神10克 朱燈芯3紮 磁石30克(先煎) 珍珠母30克(先煎) 蓮子10克 當歸10克 白芍6克 熟地10克 菖蒲3克 五劑  二診:5月20日。舌頭扔動已減輕一半,飲食言語較前順利。舌薄苔,脈細弦。赤龍狂搗坤宮,藥後稍稍抑制。雖未能潛蟄乎東海,卻得以雌服于南潮。效方不更。原方藥五劑。  七月份通函追訪加信稱服藥二十多劑,病已告痊。後因胃病服他藥又引動而發,但程度較輕,再服原方藥又愈。

  【點評】弄舌一證,病例雖然不多,但臨床上常可見到,而如此瘋狂翻騰的跳躍,實屬少見。本例發病已有一年之久,一直輾轉救醫無效。後慕名遠道前來就診。診時語言不清,需家人代訴病史,飲食更受限制,經常嚼破舌頭,痛苦異常。對此奇證,用藥平平,何能獲得捷效?以歸經言,心主神志,開竅於舌,心神不定則苗竅不寧。《靈樞·口問篇》雲:"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況苗竅乎?故從鎮心安神著手。以活動論,乃由心血不足,血虛生風,風動而搖,故配伍當歸、熟地、白芍等以養血滅風。奇病處常法,以常取勝,獲得療效,說明中醫學整體觀點、辨證施治的優越性和可靠性。

治癒喉痹一例 干祖望醫案

  蔣××,女,成人。  初診:1985年7月17日。  主訴:患咽病已久,咽喉奇幹、疼痛、燒灼、發熱且有辣感,頻頻清嗓救舒,伴有胸膺發悶失暢,甚至泛泛然欲嘔吐,經行兩乳必痛,經淨亦寧,陰道作癢而多帶,夜寐多夢。  診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粘膜充血(紅豔型)。舌薄黃苔,脈細弦。  辨證:木火刑金,金被爍,生水功能消失,咽喉焉能不幹;水不濟火,當然燒灼內焚,肝失條達,拔扈橫逆,故乳房瘰塊而經來必痛;肝經濕熱下注,帶下陰癢。  治法:病有多種,是不可能遍就各科,只能惟肝經是問,有擒王射馬之功,擬柔肝伐木入手。  處方:柴胡3克 白芍6克 龍膽草3克 夏枯草10克 川楝子10克 橘葉10克 元胡10克 白鮮皮10克 菊花10克 墓頭回10克 五劑  二診:7月16日。藥進五劑,除泛惡有所改善外,其他無甚變化。舌薄苔黃,脈細弦。藥僅五劑,性量未達;只過六天,天癸未臨,所以療效如何一時難以判斷,原方再進,毋問秋收。五劑。  三診:7月25日。咽喉乾燥疼痛、燒灼、辣感完全消失,但吃胡椒後,幹痛又作。帶下不多,腰有痠感。咽後壁淋巴濾泡稍有增生,充血接近消失,舌薄苔,脈細弦。口禁一開,前功盡棄,從頭做起,續取柔肝養陰。  處方:柴胡3克 白芍6克 川楝子10克 橘葉10克 延胡索10克 墓頭回10克 白鮮皮10克 元參10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五劑

  【點評】慢性咽炎,中醫習慣上稱為"陰虛喉痹",發病因素一向認為是肺陰虧損和胃陰不足,但在臨床上其他因素所致者並不少見。本例患者平時性情抑鬱,暴躁易怒,稍有不遂即大動肝火,此次發病除咽喉乾燥、疼痛外,尚有胸悶不暢、經行乳痛、陰癢帶下等症,診為肝經鬱火,木火型金。所以治療取柔肝伐木同用。藥用柴胡、白芍、橘葉、川楝子、延胡索以柔肝理氣,龍膽草、夏枯草、菊花以伐肝利濕,稍以白鮮皮、墓頭回燥濕止帶。方中未用一味滋潤肺腎之品,而至三診時咽乾咽痛若失,帶下亦少,未禁口,卷土又來,仍取原法加減追蹤得愈。說明中醫治病貴在審證求因,不可拘泥于常法套藥。

益水制火法治癒舌痛一例 干祖望醫案

  鍾××,女,61歲。  初診:1985年6月24日。  主訴:前半端舌頭疼痛已兩個月,口幹求飲,多言更痛。左耳晝夜共鳴,飲食無異常,伴有脹感。  診查:舌無破潰,質紅柔軟,苔薄白膩,脈細。  辨證、治法:脾濕蒸蒸,心火炎炎,一宜淡滲,一宜清離。  處方:生地10克 茅根10克 川連3克 竹葉10克 燈芯3紮 車前子10克(包煎) 苡仁10克陳皮6克 益元散15克(包煎) 五劑

  【點評】舌痛瀉心,尚屬在理,但口幹求飲,多言更痛,右耳哄鳴,乃一派水虧不濟之象,當以益水才能制火,而因脘脹、苔膩取滲濕,使已衰之水而更虧,似有緣木求魚之慨。  二診:7月1日。疼痛上午已輕許多,下午仍痛,但比過去輕些,口幹稍潤,近來右耳哄鳴更加嚴重,而且睡眠也差,舌薄苔,脈平。舌為心苗,心火一旺,舌焉得平安,疼痛木脹,理所必然。心寄竅於耳,離火一熾,坎水被蒸。陳士鐸在《百病辨證錄》中曾謂:水經火煮,沸騰有聲。安眠基礎在乎水火交泰,火上炎則不可下交,安能求得酣睡,縱然病出三處,源出一宗,仍取瀉心,稍參化痰,蓋火為痰本,痰為火標。  處方:川連1.5克 生地10克 天竺黃6克 法半夏6克 茅根10克 燈芯3紮 竹葉10克 益元散12克(包裝) 菖蒲3克 五劑

  【點評】水愈虧,右耳哄鳴愈加嚴重,睡眠亦差。舌痛仍減,口稍潤,乃火減之後暫時斂?,填坎制離,才是治病之本。所以此診瀉火化痰之法又是一誤再誤。  三診:9月2日。時臨盛暑,不得已停藥至今,而且面對水藥已生嫌惡,舌頭前半端作痛,伴以燒灼感,多言更甚,右耳鳴響如"叭"、"叭"之聲打聲。右耳(-),舌質柔軟正常,苔薄,脈平。心火旺則舌痛,肝火盛則耳鳴,治當清心瀉肝以求其本。提穎裁方,補訴胃脘長期不舒,食後常有痞塞感覺,則法仍原旨,力避苦寒。  處方:生地10克 木通3克 竹葉10克 燈芯3紮 菊花10克 苦丁茶10克 夏枯草10克 山楂10克 六曲10克 穿山蓮10克 五劑

  【點評】水虧示濟,燒灼又添,右耳"叭"、"叭"鳴響。清心瀉肝雖仍方向有所旋轉,惜乎還未真正找到癥結。  四診:1985年9月16日。舌尖及前半端舌體燒灼疼痛,一如往昔,口中作幹,喜並非涼求飲,晨起作苦味,近來脘胃部已舒服,痞塞感消失,耳鳴未息。舌苔薄,脈平。舌疼無法稍緩,歷來清心涼劑不可謂不重,情同"反跳","效似蒸梨"。事可重溫《石室秘錄》取法,重用益水之劑,以濟炎炎之火。  處方;熟地10克 山藥10克 澤瀉6克 茯苓10克 丹皮6克 女貞子10克 桑椹子10克 龜板10克 墨旱蓮10克 菟絲子10克五劑

  【點評】"效似蒸梨",症狀依然,改瀉火法為重益水,以水濟火,以水制火。此診方找到癥結所在,惜于嫌遲。  五診:9月23日。舌痛已減輕,不舒服感及右耳鳴響俱退,藥後胸腹部有脹感,脹甚則痛,舌苔薄,脈平。屢屢伐離一無成果,乍嘗濟坎療效即來。惜乎難進滋膩,致藥後胸腹脹痞不適,以暴易暴之舉,當然亦理所不允,今也無法當堅,藥則易更。  處方:山藥10克 澤瀉6克 丹皮6克 茯苓10克 山萸肉10克 桑椹子10克 覆盆子10克 女貞子10克 陳皮6克 六同10克五劑

  【點評】果然坎水一增,舌痛、耳鳴俱退。惜滋膩礙胃,只能兼顧而進,不過已步入痊途,覆杯指日可待。綜上五診,可知辨證精確之難,喜潛心竭慮以求,方不敢一誤再誤。

涼血止血法控制鼻癌出血一例 干祖望醫案

  黃××,女,85歲。  初診:1979年11月20日。  主訴:患者自30多年前發現鼻翼部有紅斑,一直未加重視,近兩年來,鼻腔常不通氣,並流血水,紅斑漸漸糜爛、發癢,範圍日趨擴大,疼痛由輕轉重,經活檢報告為"鱗狀基底細胞癌"。  診查:目前既出血又疼痛,血水有臭氣。舌苔薄,脈弦。  辨證:癌腫已屬晚期,歎無回天之術。所幸舌為薄苔,胃氣未絕;脈來弦勁,正氣尚存,不過斯人斯疾,已抵暮窮,雖援劃而為之,能否日反三舍?  治法:方取抗癌解毒,涼血止血法。  處方: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 白花蛇舌草10克 蚤休10克 山豆根10克 石上拍10克 龍葵10克 茜草10克 太子參10克 五劑  黃連膏40克,局部搽。  二診:12月18日。服用上方藥一月,疼痛減輕,臭氣見少,出血基本已止,仍發癢。舌苔薄,脈小弦。不治之症,事已定局,後顧茫然,擬取扶正抗癌之法,不過揮戈返日,以盡醫責。前方去太子參,加黃耆、黨參各10克,或改服兩儀膏,夏枯草膏。

  【點評】八旬老人,身患癌症,且屬晚期,可謂不可救藥也。但醫者並不袖手旁觀,而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抓住病人整體情況和局部症狀,選用多種抗癌解毒和扶正藥物,寓涼血於抗癌之中,容補虛於解毒之內,僅治一月,便血止痛鹹,出現迴旋之機。

清心瀉肝法治癒狐惑一例 干祖望醫案

  楊××,男,27歲。  初診:1977年3月26日。  主訴:肇於舌爛,繼則陰囊及包皮糜爛,終則兩目紅赤疼痛,如此反復發作已近三月,刻下正處間歇期間。西醫診斷為白塞氏綜合征。  診查:舌體肥胖,未見潰瘍,包皮、陰囊皮膚呈斑狀暗紅色澤改變。舌有黃苔,脈來弦勁有力。  辨證:邪伏厥陰,故病在兩目、前陰;火鬱心脾,用乃口腔糜腐。刻在間歇期間,故而病亦在韜晦階段。診之脈弦有力,顯然邪毒有待機蠢動之象。舌有黃苔,亦證明蘊熱未清。至於舌體肥胖,則絕非脾虛見征。  治法:可按"舍舌從證"之旨而不究,故以清心瀉肝之法。佐以補益,取張潔古扶正自能邪去之意耳。  處方:胡黃連1.2克 夏枯草9克 柴胡3克 銀花9克 茵陳12克 太子參9克 當歸9克 朱茯苓9克 蓮子9克 枸杞子9克 碧玉散15克(包煎)五劑  二診:4月11日。進藥十五劑,曩者至多間隔二十天必發,現二十二天症狀未作。舌苔薄黃,舌質紅潤而胖,脈平有弦意。病在肝脾心三經,固無疑義。證及脈舌,仍以實證為主;苔黃有熱,質紅懷火,舌體之胖,可能由脾熱之蒸。脈弦平者,肝經之火,仍泄而未徹,微功已建,宜從前法步進。  處方:柴胡4.5克 菊花12克 胡黃連1.5克 甘中黃1.5克(包煎) 煆人中白6克 滑石18克 丹皮9克 茵陳12克 太子參9克 元參9克 五劑  三診:5月27日。邇來間日服藥未輟,平穩未發已有近三月。  舌薄白苔,質色正常,脈平。求其鞏固,可從脾經著眼,蓋畢竟主症在口,口為脾竅之故也。古雲:"丸緩湯藥",刻下以丸緩圖,歸脾丸口服。  處方:歸脾刃100克,日二次,每次9克。  1977年6月18日來信雲:已離寧返家,"一直很好",因當地無此丸藥,要求處一煎藥方,以資續服。方以歸脾湯化裁。  1977年7月25日,再函告"至今沒有發作"。

  【點評】白塞氏綜合征又名口、眼、生殖器綜合征,表現為口腔損害、虹膜睫體狀體炎和生殖器痛性潰瘍,病程呈周期性加劇和緩解。本病相當於中醫的狐惑病,前人有"蝕於喉為惑"、"蝕于陰為狐"的記載。根據"目屬於肝"、"肝脈絡陰器"、"脾開竅於口"、"舌為心之苗"的理論,干老認為本病的病機是濕熱蘊毒客於肝脾心三經,與虛火交熾上炎而為患。本案患者肇于舌爛,繼則陰蝕、目赤、脈弦苔黃,乃濕熱蘊結三經所致,治當清泄肝、脾、心,使邪去而正安。方中曾用甘中黃、人中白二味,此藥多年來少為人用,其實甘中黃、人中白善清血分之熱,其滲透力強,既有苦寒藥之力,又似甘寒藥無流弊,對慢性病患者無克伐之害。另外學具有"骨肉"之情,遠非"草木無情"之品難與人體揉合。

清輕宣肺法治癒急咽風一例 干祖望醫案

  鄧××,女,4歲。  初診:1985年7月5日。  主訴:起病三天,聲音嘶啞。在本市兒童醫院直接喉鏡檢查:"聲門水腫,充血"。  診查:舌淡苔很薄,脈未診。  辨證、治法:時邪束伏手太陰經,似乎已逾多天,但仍宜以清輕宣肺為是。  處方:蟬衣3克 射干3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後下) 桔梗6克 五劑  二診;7月11日。藥進五劑,發音已基本正常,舌淡苔薄邪從宣而泄,音由啞轉清,乘勝追擊,以求鞏固。  處方:蟬衣3克 桔梗6克 玉蝴蝶2克 甘草3克 萊菔子10克 五劑

  【點評】急性喉炎,屬於中醫的"喉風",因發病急驟,又稱為"急喉風",往往小兒較成人多發且較重。其病因不外風、熱、痰三者作崇。例如《諸病源候論》謂:"喉痛者,風熱毒客於其間故也。"《外科大成》認為:"緊喉,其發暴,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由於稟質強弱及邪毒輕重不同,臨床表現民有風熱、胃熱、肺熱、痰熱之異。凡臟腑嬌嫩之患兒,外邪易襲,首先犯肺,當然治療從宣肺利喉著手,因為抓住了病機,用藥雖性症味少(總共計18克),卻能很快使病情化險為夷,說明中醫在急症處理中亦大有用武之地。

理氣化瘀法治癒耳聾一例 干祖望醫案

  張××,男,38歲。  初診:1985年4月18日。  主訴:右耳因爆竹震聾,時曆兩月。自感鳴響不息,耳邊如有高聲,則耳內倍覺不舒。西醫診斷為"爆炸性耳聾",經治未見好轉。  診查;鼓膜完整,標誌存在。音叉測驗正常。舌薄苔,脈有弦意。  辨證:巨響驚魂駭魄,肝藏魂,肺藏魄,肝膽之經絡環耳外,肺穴之籠蔥在耳中,從此而鳴聾俱作,亦合乎情理之中。  治法:肝藏血,肺主氣,責是理氣化瘀,正是對策手法,擬《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諸流氣飲化裁,數味以應。  處方:黃耆10克 枳殼6克 木香6克 烏藥6克 桃仁10克 紅花6克 大腹皮6克 蘇梗10克 葛根6克 菖蒲3克 五劑  二診:4月25日。服上方藥後鳴響大減,耳內已感舒服。患者要求再進上方藥五劑以求鞏固。

  【點評】本例是由爆炸聲引起的耳聾,中醫認為,肝經迴圈於耳外,肺經結穴於耳中,且肝藏血、藏魂,肺主氣、主魄。所以本案的發生是因驚魂駭魄,肝肺被傷,氣滯血瘀所致。所選方藥,則古為今用,師古而不泥古,宗"流氣飲"而出"流氣法",靈活靈通,達到活血化瘀,理氣宣通之意。理法方藥似成法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辨證治癒失聰例一干祖望醫案

  錢××,女,44歲。  初診:1985年3月4日。  主訴:感冒後引起左耳失總閉塞,聽力下降,自聲增強,伴以鳴響,西醫診斷為"卡他性中耳炎"。  診查:舌薄苔,脈細。  辨證、治法:邪侵籠蔥,始失一表,暫取宣泄與升清。  處方:麻黃3克 杏仁10克 甘草3克 升麻3克 葛根6克 陳皮6克 半夏6克 茯苓10克 菖蒲3克 五劑  二診:1985年3月9日。藥進四劑,聽力即有所提高,已能聽到手錶聲,耳鳴也減輕。左耳鼓膜潮紅。舌薄苔,脈細。久困之殘邪一泄,清升而陰霾必清,故聽力回升,聊啾告息,不過腐津敗液,滯瀦聽宮,亟需清化,蹤進王氏二陳湯。  處方:白芥子6克 陳皮6克 半夏6克 茯苓10克 升麻3克 葛根6克 菖蒲3克 路路通10克 甘草3克 五劑

辨證治癒失聰例二干祖望醫案

  高××,男,48歲。  初診:1985年1月31日。  主訴:西醫診為卡他性中耳炎。粘液屢抽屢生,在進中藥後,頭痛緩解,聽力稍回升,聊啾亦逐漸式微。  診查:右鼓膜渾濁,光錐存在、縮短,有鼓膜穿刺的疤痕,左鼓膜輕度潮紅。舌薄苔,脈大。  辨證:卡他瀦液,乃敗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再積,當然炎症使然,但長期迴圈不已,則顯然土不制水所致。  治法:欲制水,先培土,取六君。  處方:黨參10克 白朮6克 茯苓10克 陳皮6克 白芥子6克 蘇子10克 車前子10克(包煎) 甘草3克 葛根6克 辛荑6克 五劑  二診:2月7日。兩周來病耳(右)未抽積液,有些脹感,健耳(左)也有些閉氣及脹,聽力似有下降。右鼓膜下陷不明顯,左側鼓膜輕度潮紅。舌薄苔染灰,脈平。敗津腐液,因不若曩者之無限釀積,但也未明顯吸收,再收原方。  處方:黨參10克 茯苓10克 陳皮6克 半夏6克 白芥子6克 蘇子10克 天竺黃6克 膽星3克 葛根6克 菖蒲3克 五劑  三診:2月16日。三天前,耳中作癢,很不舒服,之後聽力即逐漸恢復,憋脹皆消,現已經正常。鼓膜正常,舌薄苔,脈平。《內經》無痰病一症,中醫無卡他一詞,以理推揆,黑箱結論,取消痰藥,顯效已來,另鞏固計,用六君子湯合參苓白朮散以掃尾。  處方:黨參10克 白朮6克 茯苓10克 白扁豆10克 陳皮6克 半夏6克 米仁10克 山藥10克 葛根6克 菖蒲3克 五劑

  【點評】卡他性中耳炎,是由於耳咽管阻塞所致。中醫認為"肺經之結穴在耳中,名曰籠蔥,專主乎聽"(《溫熱經緯·卷四》),一旦肺經受邪,蒙閉籠蔥,就會了現聽覺失聰。所以疾病初起,不論屬熱屬寒,均應宗劉河間"耳聾治肺"之法,先從宣肺論治,風熱者用桑風寒者取三拗之劑。若疾病進一步出現中耳積液,《馮氏錦囊秘錄》謂其"濁陰遮閉其竅,外聲不得入內。"屬於中醫痰飲範圍,治療當然從痰著手,常用王氏二陳湯(二陳湯加白芥子)加減。  例一患者由感冒引起,邪困籠蔥而聾。治療用三拗湯加味以疏風宣肺,升清回聰。例二患者發病已久,無明顯外邪,而以積液為主,故用六君子湯加味健脾化痰,開竅加聰。兩者同為一病,由於病機不同,治法亦異,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同病異治的特點。

二 : 3.5参梅含片(干祖望)

(组成] 沙参100克元参100克乌梅100克生地100 克花粉100克薄荷60克甘草30克 (以上一料,可共半个月用) [功效] 养阴生津,润咽止痛。 [主治] 慢性咽炎及干燥综合征。 [用法] 除乌梅、甘草之外,可用不同方法提炼,打成片剂,约150片左右,瓶贮待用。虽无明确失效期,但最好不超过一年。此药为含化剂,每次含一片,随它化为水液,慢慢吞咽,每天6~ 10片。 [方解] 此方源于《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取其滋养肺肾,生津增液。但原方仅仅有利於急性病的“劫津”,对慢性病的“耗液”作用不大。于是辅以乌梅,其味酸,能强力收敛生津,此正补“耗液”的需要。而且还有抗菌、抗过敏作用,更适合於慢性咽炎。喉科曾有盐梅一方,方中加以改进以适今用。取用元参清燥热而利咽,薄荷疏风热而利咽,花粉消痰结而利咽,甘草调味而利咽。诸药合用,直达病所,相得益彰。 [按语] 中医中药讲究辨证论治,一味成药,面面应付,势难兼顾。考慢性咽炎有肾亏者、肺怯者、脾衰者、五志之火者,不一而足。成药是无法加减的,好在食药同源,在用药的同时,佐以食疗法来弥补:属肾亏者,可吃核桃,每天三个,临睡前生吃;肺虚者,可吃百合汤或白木耳;脾虚者,用山药粉与白米以1:3 比例煮粥吃,甜、咸均可;五志之火者,可吃绿豆粥或绿豆汤。
本文标题:干祖望-干祖望醫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800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