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若继续 波斯湾沿岸气温或达60℃

发布时间:2017-10-28 所属栏目:小学作文

一 : 全球变暖若继续 波斯湾沿岸气温或达60℃

61阅读综合讯 拥有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楼哈利法塔、著名的帆船酒店……迪拜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著名的旅游城市。但是科研人员说,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包括迪拜在内的波斯湾沿岸一些城市的气温会在本世纪末达到60摄氏度,到时这里还能住人吗?

旅游天气 全球变暖若继续 波斯湾沿岸气温或达60℃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论文说,他们预测了在不同的全球变暖场景下波斯湾地区的温度上升情况。其中一个场景是,如果人类不采取足够有力的减排措施,到本世纪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会达到94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远远超出工业革命之前的约280ppm。

在这种情况下,波斯湾沿岸城市如迪拜、多哈、阿巴斯港等地的气温在本世纪末可能会达到60摄氏度,远超人类能够正常生活的范畴。一般情况下,人如果处于超过35摄氏度的环境中,就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小孩能够容忍的高温限度要更低。

研究还显示,波斯湾地区达到如此高温的时间也许不用等到2100年,有可能在2071年就出现这种极端情况。到时这一地区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还要取决于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程度。

二 :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等名词解释

两者在科学上有明确的定义。[www.61k.com]天气是短时间发现的气候现象,刮风、下雨、打雷、冰雹等等短期的气候现象。

气候是长时间天气的平均状态的统计值,或者是由沿着时间轨道延续的长时间天气的集成的平均值,通常以某一时段的平均值作为标准,不是用几度表述,而是以冷、暖、干、湿来表述的。所以,简单地讲,天气是短时的气象现象,气候是长时间的天气的平均状态。举个例子,全球变暖时,台风的强度会增加,这是气候问题;台风则是一种天气现象。

更多名词解释

本名词解释表以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术语表为基础,重点选择列出其中的科学术语部分。

1.气候部分

气候

狭义地讲,气候常常被定义为“平均的天气状况”,或者更精确地表述为,以均值和变率等术语对变量在一段时期里的状态的统计描述。这里的“一段时期”可以是几个月到几千年甚至数百万年,但通常采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而“变量”一词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

广义来讲,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气候系统

由五个主要组分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包括有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生物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的演变进程受到自身动力学规律的影响,也由于外部驱动如火山喷发、太阳变化,以及由人类引起的诸如大气组成的改变以及土地利用的驱动等。

注:冰雪圈指由所有的雪、冰以及陆地和海洋表面上面和下面的永久冻结带组成。

辐射强迫

由于气候系统内部变化或如二氧化碳浓度或太阳辐射的变化等外部强迫引起的对流层顶垂直方向上的净辐射变化(用每平方米瓦表示:Wm-2)。辐射强迫一般在平流层温度重新调整到辐射平衡之后计算,而其间对流层性质保持着它未受扰动之前的值。

辐射强迫情景

对辐射强迫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是合理的表述。这种辐射强迫与多种变化有关,如大气成分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外部因子(如太阳活动)的变化。辐射强迫情景可以作为简化的气候模式的输入,用以对气候预计进行计算。

能量平衡

气候系统能量收支的全球长期平均应该是平衡的。因为驱动气候系统的所有能量均来自于太阳,能量平衡意味着进入的全球太阳辐射总量必须等于被反射的太阳辐射与气候系统射出的红外辐射之和。全球辐射平衡的扰动被称为辐射强迫,它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外部强迫,或者对大气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的人为改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辐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所射出的红外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

水汽( H2 O )、二氧化碳(CO2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协议》所涉及的卤烃和其他含氯和含溴物。除CO2、N2O和CH4外, 《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SF6 )、氢氟碳化物(HFCs )和全氟化碳(PFCs )定为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GWP)

描述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的辐射特性的指数,它反映了不同时间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混合效应以及它们吸收向外发散的红外辐射的效力。该指数相当于与二氧化碳相关的在现今大气中给定单位温室气体量在完整时间内的升温效果。

气候反馈

气候系统中各种物理过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制。一种初始物理过程触发了另一种过程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对初始过程产生影响,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气候反馈。使最初的物理过程增强的是正反馈,使之减弱的则为负反馈。

气候模式(体系)

气候系统的数值表述是建立在气候系统各部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基础上,以解释已知特征的全部或部分。

气候系统可以用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式来描述。气候模式不仅是一种学习和模拟气候的研究手段,而且还被用于实际操作,包括月、季节、年际的气候预测。

气候预计与气候预测

对气候系统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或浓度构想以及辐射强度情景等的预计,往往基于气候模式的模拟。气候预计与气候预测不同,气候预计主要根据一些设想和关注的问题,例如未来可能的或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状况,应用排放浓度/辐射强迫情景对气候进行的预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气候预测或气候预报是对未来(如季节、年际或长时间尺度)气候的实际演变过程进行最接近的描述或估测的一种手段。

平衡和瞬变气候实验

“平衡气候实验”是指对于一种辐射强迫的改变,允许气候模式完全调整到与之平衡的状态的实验。这种实验提供了有关模式初态和终态的差异的信息,但没有给出模式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如果强迫是按照预先给出的排放情景逐渐演变的,就可以分析气候模式响应随时间的变化。这样的实验被称之为“瞬变气候实验”。另见气候预计。

气候情景

在气候逻辑关系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对未来气候的一种近乎合理的、通常简化的表述。这种未来的气候被直接用于研究人为气候变化的潜在结果,经常作为输入因子应用于影响模型。气候预计经常作为原始数据应用于气候情景的构建,但气候情景通常还需要其他的信息如观测到的当前的气候。一个“气候变化情景”表述的是气候情景和当前气候之间的差异。

气候敏感性

在IPCC报告中,“平衡气候敏感性”是指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大气中(当量) C O2 加倍后的平衡变化。更一般地讲,平衡气候敏感性是指当辐射强迫(℃/Wm-2)发生一个单位的变化时表面气温的平衡变化。实际工作中,对平衡气候敏感性的评估需要耦合环流模式的长期模拟。“有效气候敏感性”是围绕该要求的一个相关度量。它根据模式输出来评估不断演变的非平衡性条件。它是衡量特定时间反馈力度的方法,并可能会随强迫的历史和气候状况而变化。

气候变异

气候变异是指气候的平均态和其他统计量(如标准偏差、极值的出现频次等)的变化,这种变异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都要超过单独的天气事件的变化。

气候变异可能是由于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过程(内部变异)造成,也可能是因为自然的或人为的外部强迫(外部变化)。

剧烈的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的非线性可以导致剧烈的气候变化,有时被称之为突发事件甚至意外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有些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温盐环流戏剧性的重组、冰川的迅速消失或永久冻结带的大量融化所导致的碳循环的快速变化。其他的则确实是不可预见的,如非线性系统强烈地、迅速地变化所造成的结果。

风暴潮

由于极端气象条件(低气压或强风)引起的某一特定地点的海水高度暂时增加。风暴潮被定义为在该时间和地点超出潮汐变化的部分。

冷却度日与加热度日

一日温度高于18℃的部分(如:某一日平均温度为20℃,就记为2冷却度日)。

一日温度低于18℃的部分(如:某一日平均温度为16℃,就记为2加热度日)。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或调整时间是指在外部、内部过程或反馈造成的强迫后, 气候系统或其分量在重新平衡到一个新的状态所需的时间。气候系统的不同分量的响应时间有非常大的差异。对流层的响应时间相对较短,从几天到几个星期,而平流层要达到平衡状态的典型时间尺度为几个月。海洋因其巨大的热容量,其响应时间要更长,典型的为十几年,但也可以达到上百年甚至千年。表面—对流层强烈耦合系统的响应时间与平流层相比会更慢,它主要决定于海洋。生物圈对某些变化(如干旱)的响应可以很快,但对于叠加的变化则响应则很慢。有关影响示踪气体浓度的过程速度的响应时间的不同定义,请参见生命期。

瞬变气候响应

平均每20年的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升高,中间值出现在CO2加倍时(即利用全球耦合气候模式进行的在每年1%的CO2混合物增加实验中的第70年)。

2.环境部分:

《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

它包含了除UNFCCC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担的义务。议定书附件B 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

《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7年在蒙特利尔达成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后又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修订(伦敦1990,哥本哈根1992,维也纳1995,蒙特利尔1997,北京1999)。该议定书控制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含氯和溴的化学物质的消费量和产量,如氯氟碳化物(CFCs)、甲基氯仿、四氯化碳及许多其他物质。

CO2(二氧化碳)当量

对于给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混合气体,相当于多少能够引起同样的辐射强迫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甲烷(CH4)

一种属于温室气体的碳氢化合物,它通过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厌氧(没有氧) 分解、动物消化、动物排泄物的分解、天然气和石油的生产和销售、产煤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甲烷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需要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

臭氧(O3)

三个原子的氧(O3),一种气态的大气成分。在对流层中,由自然的和人类活动(光化学“烟雾”)导致的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在对流层中高浓度的臭氧对大范围的生命有机体有伤害作用;在对流层中扮演温室气体的角色。在平流层,由太阳的紫外辐射与氧分子(O2)的相互作用产生。平流层内的臭氧对辐射平衡起决定性作用,其浓度在臭氧层达到最高。由于气候变化后化学反应可能提高,平流层臭氧的损耗导致平面紫外辐射流(UV-B)增加。

六氟化硫(SF6)

《京都议定书》管制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作为高压设备的绝缘体或有助于生产电缆冷却设备,它广泛地应用在重工业生产中。它的全球增温潜势为23900。

氢氟碳化物(HFCs)

《京都议定书》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工业上生产该物质用作氯氟碳化物的替代品。HFCs主要用于电冰箱和半导体生产。它们的全球增温潜势范围是1300~11700。

全氟化碳(PFCs)

《京都议定书》管制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它是铝熔融和铀浓缩的副产品,同时它也在半导体生产中替代氟氯碳化合物。PFCs的全球增暖潜势为二氧化碳的6500~9200倍。

卤烃

碳与氯、溴或氟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是大气中强有力的温室气体。含氯和溴的卤烃也参与损耗臭氧层。

氧化亚氮(N2O)

一种通过土壤耕作活动,尤其是商用和有机化肥的使用、化石燃料的燃烧、氮酸的生产和生物质燃烧而产生的强力气体。它是受《京都议定书》管制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

氯氟碳化物(CFCs)

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涉及的温室气体,用于电冰箱、空调、包装、绝缘、溶剂或喷雾推进剂。由于在低层大气中未被破坏,CFCs飘入高层大气层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分解臭氧。这些气体正在被《京都议定书》所涉及的包括氢氯氟碳化物和氢氟碳化物在内的温室气体所取代。

非点源污染

污染来自不能确定为具体离散点的源,例如作物生产区、林木区、露天开采、垃圾处理和建筑物等。另见点源污染。

净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在特定时期和具体地区或区域的源和汇之间的差额。

碳循环

用于描述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碳流动(以各种形式,如二氧化碳)的术语。

生命期

用于表示影响示踪气体进程的多种时间尺度。通常情况下,生命期是指原子或分子在特定的库如大气或海洋中的平均滞留时间。

S轨迹

能实现1994年IPCC评估报告中定义的稳定的二氧化碳浓度轨迹。对于任何给定的稳定水平,这些轨迹都包含许多种可能。S代表“稳定”。



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

气溶胶

空气中固态或液态颗粒的聚集体,通常大小在0.01mm至10 mm之间,能在大气中驻留至少几个小时。气溶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来源。气溶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对气候产生影响:通过散射和吸收辐射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在云形成过程中扮演凝结核或改变云的光学性质和生存时间而产生间接影响。见间接气溶胶效应。

间接气溶胶效应

气溶胶可以通过作为凝结核,或者改变云的生命期和光学性质,对气候系统产生间接的辐射强迫作用。可分为两种不同的间接效应。

· 第一间接效应:因人为的气溶胶增加而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它造成固体液态水含量中,颗粒浓度的增加和尺度的减小,从而导致云反照率的增加。该效应也被称为“Twomey效应”。有时人们也将它称为云的反照率效应。但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解,因为第二间接效应也会改变云的反照率。

· 第二间接效应:人为的气溶胶增加而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它造成颗粒的尺度减小,降低了降水率,从而调整了液态水含量、云的厚度和云的生命期。该效应也被称为“云的生命期效应” 或“Albrecht效应”。

含碳气溶胶

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和多种形式的黑碳的气溶胶(Charlson和Heintzenberg, 1995年)。

有机气溶胶

以有机化合物为主的气溶胶颗粒,主要为C、H、O,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Charlson和Heintzenberg,1995)。见含碳气溶胶。

黑碳

根据光线吸收性、化学活性和(或)热稳定性等条件定义的有机物种类,包括煤烟、木炭和(或)吸收光线的难熔的有机物(Charlson 和Heintzenberg, 1995年)。

前体

大气中的化合物,它本身并不是温室气体或气溶胶,但它能通过参与调节温室气体或气溶胶的产生或毁灭的物理或化学过程,从而对温室气体或气溶胶的浓度产生影响。

环境无害技术(ESTs)

这种技术能保护环境、更少污染、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所有资源,回收更多的本身废弃物和产品,且与它们拟替代的技术相比,能以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处理剩余废弃物,这些技术能适应本国确立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方面的优先。本报告中的EST是指减排和适应技术、硬技术和软技术。

富营养化

水体( 常为浅水) 中的可溶解性养分变得(自然的或因污染而造成)丰富并造成溶解氧季节性缺乏的过程。

3.生态部分:

珊瑚礁白化

由于失去共生的海藻而造成的珊瑚礁颜色变白。

白化是珊瑚礁对海水在温度、含盐量以及混浊度方面的突然变化产生的生理反应。

净生态系统生产量(NEP)

一个景观单元的植物生物量或碳的增加量。NEP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由自养呼吸损失的碳量。

净生物群系生产量(NBP)

从区域内净获得或损失的碳量。NBP等于净生态系统生产量减去因搅动(如森林火灾或森林采收)而损失的碳量。

固碳

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过程。生物固碳过程包括通过土地利用变化、造林、再造林以及加强农业土壤碳吸收的实践来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物理固碳过程包括分离和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或加工化石燃料产生氢气, 或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地下含水层。

藻华

江河、湖泊或海洋中的藻类大量繁殖。

沼泽

植物体聚集的极难排水的区域,通常由开放的水域包围,而且有一些特有的植物群体(如苔草、石南灌丛、泥炭藓)。

生物区系

一个地区所有生命有机体的总和,动植物被认为是一个整体。

二氧化碳(CO2)肥沃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植物生长加速。因光合作用的机制,某些种类的植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十分敏感。

水分利用效率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蒸腾每单位水分所固定的碳。短期可以表示为每蒸腾损失单位水分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的比率,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可以表示为农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或农业产量与可利用的有效水分量的比率。

一次生产总量(GPP)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大气中的碳总量。

4.地理及其他部分:

荒漠化

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区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进一步将土地退化定义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偏干地区以及雨养作物、灌溉作物或牧场、草地、森林以及林地等复合体在生物生产力或经济生产力方面的降低,生产力降低的原因来自于人类活动和居住模式等方面的土地利用或这些过程的单个或多个因素,如:(1) 风蚀和(或)水蚀造成的土壤侵蚀; (2)土壤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或经济特性等方面的恶化; (3) 天然植被的长期损失。

沙漠

年降水少于100mm的生态系统。

干旱区

年降水量小于250mm的生态区。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大于250mm的生态系统,生产力不高;一般归属为草原。

冰帽

圆形的、覆盖于高地的、范围比大冰原小得多的冰结合体。

大冰原

陆地上大块的冰体,它具有相当的深度足以覆盖其下大部分的岩床地形,以至于其形状主要由它的内部动力学决定(由于内部形变引起的冰体的流动及其底部的滑动)。冰原从位于小的平均表面斜坡的、具有较高位置的中心高原向外流动。边缘为陡坡,冰通过快速流动的冰流或冰川出口而塌陷,在一些情况下成为冰架漂浮于海洋中。世界上现今只有两个大的大冰原—— 格陵兰岛和南极,南极大冰原被横贯南极山脉分为东部和西部两部分;在冰河期,还有其他大冰原。

冰架

附着于海岸的、有相当厚度的、漂浮着的大冰原(经常为具有相当大的水平范围或略为起伏不平的表面);多为大冰原的向海侧。

冰川

陆地上巨大的冰体,可以沿山坡向下流动(因内部形变和底部滑动),同时被周围的地形( 如山谷和四周的山峰) 所限制;岩床地形是冰川运动和表面倾斜的主要影响因素。冰川因其上部较高处降雪的积累而维持,同时因其下部融化或流进海洋而达到平衡。

深水形成

发生在海水冻结形成海冰时。局部的盐释放及随后发生的水密度增加而导致含盐量高的冷水汇集于海洋底部。

蒸发蒸腾作用

地球表面蒸发过程和植被的蒸腾作用的联合作用。

外部成本

用于定义为任何活动主体未全面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成本。同样,外部收益是指这种影响是正面的,且在活动中不对活动主体负责。一座发电厂的特殊污染排放影响着人类健康,但在个人决策时经常不予考虑或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样的影响是不会有市场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外部性, 由它所引起的成本被称为外部成本。

淡水透镜

在海岛下部的一个透镜式的淡水水体。它位于咸水之下。

总环流

在旋转的地球上,因热力差异引起的大气和海洋的大尺度运动,其作用在于通过热量和动量的输送恢复系统的能量平衡。

全球表面温度

全球表面温度是指对以下两种气温进行面积加权后的全球平均温度:(1)海洋表面温度(也即海洋表层几米内的次表层容积温度);(2)陆地表面1.5米处的表面气温。

交叉拱

低而狭窄的、常常是大致垂直于海岸线而延伸的堤岸,设计用于保护海滨免受洋流、潮汐或波浪的侵蚀,或圈集海沙来建造或形成海滩。

地下水补给

外部水进入蓄水层中饱和区的过程,既可直接进入也可间接进入而形成。

平均海平面(MSL)

平均海平面通常被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如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相对海平面高度,这个时间应足够长,使得能求出诸如海浪等瞬变现象的平均值。另见海平面升高。

相对海平面

由检潮仪测量的海平面,它与所处上方的陆地有关。

后冰河时代回弹

随着大冰原的收缩和消失,如从上一个冰河期最高峰以来(21 ky BP),大陆和海底的垂直运动。回弹是一种均衡的陆地运动。

轨迹

一套平缓变化的浓度组合,它展示了通向稳定的可能路径。“轨迹”一词通常用于区别称为“情景”的排放路径与此类路径区分开来。

替代物

一个气候指标的替代物是指,利用物理学和生物学原理,对某一局地记录进行解释,用以表示过去与气候相关的各种变化。用这种方法得出的气候相关资料被当做替代资料。如树木年轮、珊瑚特性以及各种由冰芯得到的资料。

热侵蚀

受活动水的热量和机械两种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富冰永久冻结带的侵蚀。

冰融喀斯特

由冰融化引起的冻结土面上不规则的、圆球状的地形。

臭氧层

平流层存在一个臭氧浓度最高的气层,称为臭氧层。臭氧层的范围大约从12公里延伸到40公里。臭氧浓度约在20到25公里处达到最大。臭氧层正在被人类排放的氯化物和溴化物损耗。每年,在南半球的春季,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都发生非常强烈的损耗,它也是由人造的氯化物和溴化物与该地区特定的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臭氧洞。

海洋传输带

围绕全球海洋进行水循环的理论路径,受风和温盐环流驱动。

北大西洋涛动(NAO)

北大西洋涛动由靠近冰岛和靠近亚速尔群岛的相位变化相反的气压场组成。一般来说,冰岛低压与亚述尔高压之间的偏西气流为欧洲带去气旋以及与其相伴的锋面系统。但是,冰岛和亚述尔群岛之间的气压差异存在从日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的震动,有时气压差也会反过来。它在从北美中部到欧洲的北大西洋地区的冬季气候变异中起主导作用。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最初的意义是指一股周期性地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流动的暖水流,它对当地的渔业有极大的破坏。这种海洋事件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表面气压型和环流的振荡(被称为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这一海气耦合现象被统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或称ENSO)。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盛行的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导致印度尼西亚地区表面的暖水向东流,覆盖在秘鲁的冷水之上。这一事件对赤道太平洋上的风场、海平面温度和降水模式有巨大影响,并且通过太平洋对世界上其他许多地区产生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相反的事件叫拉尼娜。

温盐环流

海洋中密度驱动的大尺度环流,是由温度和盐度的差异而产生的。在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包括表层的朝北暖流,和深层的朝南冷流,从而导致净的向极地的热能净的输送。表面水在位于高纬度极有限的下沉区域下沉。

非线性

一个过程中原因和结果之间没有简单的比例关系,就称其为非线性的。气候系统包含许多这样的非线性过程,使得系统的行为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可以导致剧烈的气候变化。

(摘自中英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如何报道气候变化:知识、视角和方法》第一章)

PS)
纠结:不懂装懂确实很难,一不小心就露馅了。所以翻译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这样也许还会掉进陷阱里。看同名作者的上本书,一直以为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就是北大西洋摆荡,结果最近发现更常见的interpretation应该是北大西洋涛动,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的也应该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而不是南方摆荡。

三 : 全球气候变暖调查报告

  近几年,我逐渐发现气温一年比一年高了几度。我还从电视看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北极的冰川正在慢慢融化,企鹅和北极熊等动物失去了家园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用走访法访问了周边的人。他们有的说因为工厂排放的废气,有的说因为人们乱烧树木和垃圾,有的……

  我把几点都记了下来,留着以后用。

  一次偶然,我发现汽车和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很热,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还有,炒菜和烧烤等用油的事物制作时都会发出又呛又热的烟。吸烟大便还有放屁也一样。

  分析

  1.炒菜和烧烤冒出来的烟不是很热,即使一天做四顿饭冰川也不会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烟和屁还有大便等有烟有热量的东西增进了它的速度。使化掉的速度快乐三四倍。

  2.还有,汽车和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多,大概加快了两倍三倍的速度使气候变暖。若吧上述所有东西排出的烟按一年积累起来,数字大得惊人。

  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有:

  1.工厂和汽车排出的废气,使温度变高.

  2.现在烧烤的商贩很多,烧烤冒出来的烟也是"罪犯"之一。

  3.人类打屁和大小便等产生的热气和烧垃圾等冒出的烟同样是“罪魁祸首”。

  从以上可以看出,气候变暖大部分就是人类自身的问题。

  建议

  我建议汽车应该少用出行时远的坐公交车自行车,近的走路。烧烤的小铺应该清扫完。工厂少排废气。其它问题就少做。让生活在两极的动物尽快回“家”。

 

    广西河池市金五小学四年级:黄意雅

四 : 当全球气候变暖时……

  当全球气候变暖时,世界发生了巨变。

  南极,冰雪融化,人类感觉将要处于冰水之中,这是人类自食其果。北极的霸主北极熊,也因全球变暖而逐渐走向灭绝。一直熊妈妈向小熊递来一把剪刀,熊宝宝好奇地问:“妈妈,用剪刀干什么呀?”妈妈以命令的语气回答:“快剪毛,再长这么厚的毛会被热死的!”小熊天真的望着妈妈:“我们住在冰天雪地里,怎么会热呢?这是我们的外衣,没有它会受冻的,不能剪!”熊妈妈的语气中带点悲伤和叹息:“现在全球变暖,在不适应,恐怕就走向灭亡了!”

  全球变暖,北极熊无法找到食物,甚至食用小熊,这是被逼无奈呀!人类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可是,当全球变暖时,人类还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知道冬天不再受寒风的折磨,温度上升了,寒冷已离去,只顾着眼前利益,可不知道以后将远离那洁白的雪,原本应在寒冬中开放的花。

  当全球变暖时,希望人类早已意识这以后果。趁早弥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重庆市永川区萱花中学初三:我爱不爱

 

   

五 : 全球气候变暖

  我读完《全球气候》时,我才发现环境的严重污染。

  里面说,现在由于二氧化碳的严重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影响海平面上升0。5厘米。听起来不算多,可是地球上还有更大的淡水区,那就是南极和格陵兰岛,如果南极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会上升60米,再加上格陵兰岛的冰,海平面还会上升6米。现在的美国海边,经常有台风出现,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气候变暖使高山动物开始迁移,许多动物因为不适应环境而灭绝。

  所以我们要积极响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号召。

    一年级:yangxingyi

本文标题: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若继续 波斯湾沿岸气温或达60℃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669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