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周敦颐传-宋史-周敦颐传

发布时间:2017-09-08 所属栏目:周敦颐传

一 : 宋史-周敦颐传

经学史书 >> 二十五史 >> 宋史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v+ x3 R9 D8 U5 Q& P8 b
+ F4 {& m! |6 k! z; g$ t
--------------------------------------------------------------------------------6S; m% l9 l3 O/ a
  ○周敦颐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G) V& A$ S: u$ Q9 _
  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傅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N$ Y9 s$ u+ O, l7 p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其于世代之污隆,气化之荣悴,有所关系也甚大。道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厉禁焉。后之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 e/ b8 M/ i2 H" M: @
  邵雍高明英悟,程氏实推重之,旧史列之隐逸,未当,今置张载后。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其他程、朱门人,考其源委,各以类从,作《道学传》。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d& Z4 f! ]7 p) l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P4 j; {/ _$ D& o7 y$ O3 g0 Z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7a7 @: f# P! Fz" q$ ]; g'W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博学行力,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其说曰: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e# l9 v7 W2 q$ V, t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4 Q/ g) F5 u$ A0 i

二 : 周敦颐传

人物简介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1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人物生平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

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

庆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爸爸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2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庆历4年冬,移郴之桂阳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选自《宋史·道学一》本传)

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

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

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57岁。


周敦颐传

原文《宋史.周敦颐传》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1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www.61k.com)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爱莲说周敦颐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历史评价

胡宏《通书略序》:“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黄宗羲《宋儒学案》:“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三 : 宋史 周敦颐传

宋史 周敦颐传

宋史 周敦颐传的参考答案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⑴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⑵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⑶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⑷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⑸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⑹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⑺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⑻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⑼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⑽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⑾物为己任.行部⑿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⒀,陋于希⒁世而尚⒂友千古.”

?【事件始末】本文根据周敦颐先后任职的不同,主要写了这样几件事:担任分宁主簿,面对疑案,一讯立辨;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反对杀人以媚人,宁愿辞官不做;担任桂阳令,教授郡守读书,治绩尤著;担任南昌县令,百姓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担任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面对上级的是非不分,他处之超然;担任广东转运判官,他洗冤泽物,不惮劳苦.文章就这样以简单明快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爱憎分明、正直无私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形象.

?【人物扫描】周敦颐是一个为官正直、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胸怀洒落的典型士大夫形象.他断案如神,老吏不如;他主持公道,不惜丢掉乌纱帽;他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他不辞劳苦,勤政为民,巡视不避险远.他就像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行高洁,孤傲不群.难怪黄庭坚如是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文化小常识】手版:系古时大臣上朝所持的笏版,宽而笔挺,多用象牙或玉石制成.又称笏、手板、玉板或朝板,《释名》称“君有教命,有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持笏上朝,这既是礼仪的规定,也可作为大事的记载.现在可以用日记本抄一下,古代没有日记本,遇到朝政大事,像对皇帝报告,如果忘记了怎么办?就把重要事写在朝笏上,所以我们看上古图画中的帝王,手里也都拿一块长型式的手版.

?【考查实词】⑵狱-名词,案件.⑶当-动词,判处.⑷委-放下,丢下.⑸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能.⑹言-讲述.⑺吾属-我们这些人.⑼谮-毁谤,说坏话.⑾泽-施加恩惠.⑿行部-动词,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⒀茕嫠-孤寡之人.⒁希-动词,迎合.⒂尚-动词,崇尚,重视.

?【考查虚词】⑴以-介词,由于.⑻虽-连词,即使.⑽用-介词,因.

?(一词多义)

?及:1、动词,赶得上,追上.如“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本文),再如“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等.

?2、动词,比得上.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再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又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等.

?3、动词,到.如“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崤之战》),再如“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荀子·王制》)等.

?4、副词,等到,趁着.如“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再如“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庸》)等.

?5、连词,和,跟.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再如“女心悲伤,殆及公子同归”(《诗经·七月》)等.

?【句子翻译】

?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翻译这句话,一定要注意前后句间关系,结合上下文,明确“不独……而……”的正确意思.周敦颐断案如神,政绩卓著,让那些“富家大姓、黠吏恶少”不仅害怕犯罪,而且觉得犯罪可耻.

?句应译为:(那些人)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本文标题:周敦颐传-宋史-周敦颐传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135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