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大襟棉袄-记忆深处的“大襟”棉袄

发布时间:2017-10-23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记忆深处的“大襟”棉袄

记忆深处的“大襟”棉袄

徐久传

当提到棉袄两个字,好多朋友可能会笑我“out”了。可不是!不要说今天,就是二十几年前又有几人会穿上棉袄呢?但如果把镜头拉回到38年前,那留在记忆深处的大襟棉袄就会如电影般立刻——马上——跃入大脑的影像放映区。

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衣食住行的艰辛你怎么“会懂得”?寒冬腊月住的房子是土坯坷拉堆砌、关不严的门闭不紧的窗、露着天的顶兜不住暖的地、五十来平方的地儿住着七八个人,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屋子,穿什么呢?——破棉裤、大襟棉袄必定闪亮登场了!

大襟袄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上了年纪的女人棉袄的主要形式,年幼的女孩也有穿的。

当时,在我们农村,男人和不算老的女的都穿对襟的,只有上了年纪的女人才穿有襟的衣服,棉袄的大襟类似于旗袍的襟。大襟向右系扣,左面的襟从脖子前的扣,向右肩,再向右腋下形成一个弧,右肩处有一个扣,腋下有一个扣,再往下有两个扣,再加上脖子下的扣,共五个扣。过去上衣扣只许三个或五个,四六是不成材的,是大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这种袄左大襟延伸了,右襟也要有,重叠着不透风。这样不仅暖和,而且美观。但记忆中冬天,穿着大襟棉袄的我却还总还是那么的瑟瑟发抖,有那么几个冬天,我就在咳嗽与哮喘中度过,因为没有钱得不到及时治疗,差点成为肺痨。不知怎么回事,似乎那时的冬天要比现在要冷得很多。或许是科技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温室效应”,使今天的地球变暖了吧!

作为男孩子的我当年也穿着粗布印花的大襟棉袄。有时会被一些闲得无聊的人笑嘻嘻地问道:“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男孩” !我气鼓鼓的说。

“男孩?男孩怎么穿着女孩子的大襟花棉袄?

我的脸顿时涨得通红,羞愧难当,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一句话说不出来。当时我真想把这让我蒙羞的大襟花棉袄脱下来扔得远远的,老死不想见。有时真下定了决心不穿这破棉袄了,可刚解开第一个扣,刺骨的寒风立刻让我不得不打消了念头。

唉!穷啊!

年幼的我曾不止一次的质问妈妈:为何让我穿着女孩才穿的花布大襟棉袄?

得到的却是支支吾吾的敷衍。现在我想清楚了:一是为了御寒需要,大襟棉袄兜风,比较暖和;二是当时家里人多但能干活的少,自然很穷。估计我当时穿的,是大我两岁的姐姐穿剩下的料改做的吧。

入冬伊始,因为没有季节转换的过渡衣服,所以母亲早早的给我穿上那厚厚的印花粗布大襟棉袄,里面全是穿过好多年早已发了黑的破旧棉絮,虽然厚却并不怎么暖和。

早晨刚从被窝里钻出来,穿上如铁一般凉的棉袄,简直如入冰窖似的。所以我们小孩子都会经常赖在被窝里死活不肯起床,用母亲的话说,让我起床就像让我上刑场。

童年记忆中的冬天就一个字——“冷”啊!有时候,冻得鼻涕往下流,流到大襟棉袄上,棉袄穿到最后是黑一道白一道的,划着火柴应该没任何问题。

我的大襟棉袄每年总是秋末穿上,到了春末很热的时候才会换下来。棉袄已是面目全非了,不仅是一个脏,而且处处可见的补丁,甚至还有许多地方未来得及补的地儿,露着黑乎乎的棉絮。

1978年夏末秋初,我入学了。这一年的冬天,妈妈没有再让我穿大襟棉袄。虽然是粗布,但印花染成了青色;虽然因为“破旧”还是被嘲笑为“穷人”,但我终于可以像男人一样穿上了没有印花的对襟棉袄了!

好知足啊!

也正是那个时候我心里也暗暗把自己当成了“大人”,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跳出“农门”(当时非农业户口的叫做吃“国库粮”),不再做农民了。说话做事总是尽可能的模仿大人的样子。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尽可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妈妈的话说,我要比同龄人懂事的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经常听到好多人称呼我“小大人”。

时光荏苒,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们家也和千万个家庭一样,一天好似一天。大襟棉袄伴着那贫穷的岁月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但我不改初衷,刻苦学习知难而进,学习成绩不断进步,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87年秋天,我进入师范学校读书,吃上了每一个农村人都梦寐以求的“国库粮”。

如今早已年过不惑的我,随着时代的发展,凭自己的勤奋与节俭,早已有了房,买了车,有着安定的工作和不算低的薪水,还有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睦幸福的家。

大襟棉袄早已成了我生命历程中的辛酸故事和难以磨灭的印记。但我应该感谢它伴着贫穷让我养成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让我学会了勤劳节俭、读书明理;让我懂得了感恩与回报;更让我懂得了贫穷是一块让人坚强能干的磨刀石,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我把尘封在记忆中的“大襟”棉袄的故事讲出来,是希望它能成为人们打开记忆宝库的钥匙,更希望它能成为激励新时代孩子们成长进步的催化剂,传承着历史责任去圆未来的“中国梦”!

二 : ①“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

①“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觉得“她”知道些什么?

②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孩子为什么这么惊喜?是不是因为这种糖他最喜欢吃?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①用省略号就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使人能联想到“她”当时低声喃喃的神态。再从上下文来看,“她”应该知道放学了,她的儿子小亮也走了。
②从小亮好久没吃过这种奶糖,和下文说小亮藏糖和做梦的情节来看,王小亮应该能意识到是自己的生母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奶糖,所以他特别惊喜,不仅因为糖喜欢吃,更因为这糖令他感受到了母爱。
(答案意思对即可) 


考点:

考点名称:理解句子理解句子: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
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
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所以理解句子含义,排列句子顺序以及划分句子成分等都应属于理解句子的范畴。句子含义:
句子一般都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具体含义和概括意;
还有独立含义以及语境下含义的区别。
因此在理解句子时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把握要点对句子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

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理解句子方法:
对句子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考查类型,可以在选择题中考查单独一句话的具体含义,也可以放在阅读理解中理解文中的某句话含义。
但大多数情况,是考查句子的语境含义。对于此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试题作答。
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
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延伸: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

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首先要把句子的潜在含义理解出来,再分析它的具体表达作用。
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
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
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

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句子处于具体语境下,在文中往往有其表层含义,还有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深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
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
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
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
任何一个句子都会有一个陈述主体,回答时就应该把它放在主语的位置。
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
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

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
提示语或引导语是指命题者给考生的信息。可以针对提示语把握答题方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一句理解错误多年的俗语 :
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
一直以来,我一直把"清"字认为是清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清”应该是“清廉”的意思,而并非“清朝”。认为是“清廉”意思的人的观点有:
1.“清”确实是指清廉的意思,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句话的反讽意思就相当强了。
2.《儒林外史》一书中有以下段落: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儒林外史》写的是明代的时期,因此此语明代就有。
3. 清代大兴文字狱,不可能出现这种话
4. 清朝的人不会说“清朝的知府”一类云云
那么,这个“清”作何解呢?为了搞清楚这个意思,首先需要知道这句话出现的年代。认为是“清廉”意义的人认定此语出现在清代之前,甚至宋代就有。上面的证据2就是例子。但是不然,《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故事,可别忘了他的作者是何许人。《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可是不折不扣的清朝人,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讽刺小说。作者以朴素幽默的语言、尖锐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鞭挞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的弊端,透过多达百余名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把那些道貌岸然的贪官污吏、衣冠楚楚的名士侠客的丑恶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一幅日趋没落的封建制度的生动长卷。”这种评语可以看出什么,一个清朝的人,托明代的年号,写讽刺小说,只可能是“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春秋笔法是古代文人最熟络的手段。这部小说只能说明,在乾隆年间,吴敬梓已经知道了这句话了。谁要是认为所谓“明代小说”就是写的明代信史,里面说的话就是明代的话,就好比有人使用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一书来考证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一样可笑。拜托,那只是小说而已。
那么,这句话到底出现在什么时代呢?我找到了一条比较可靠的证据,至少比网络上众说纷纭可靠得多,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5册,20页的内容乾隆朝代的时期,其中赫然写"当时民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几句话。
这样,我们就确凿地证明了此语确实在清代才有,而不会被宋代人发明出来。这样宋慈也就露出了第一个破绽。
那么,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呢?在乾隆时期,由于所谓的“太平盛世”,朝廷和民间奢侈之风盛行,朝廷的亏空越来越大,后来乾隆干脆想出了一个他老子深恶痛绝的方法——卖官。卖官分实缺和虚缺两种,所谓实缺就是给钱有个正经的官做,而虚缺就是给一个后备官员的名号,但是不能马上上任,至于何时可以上任,要看运气。卖官的价码后来越来越高,反正有可能捞回来,以至于出现了“三年清朝的知府的官衔,就要化十万雪花银来买”的咄咄怪事。
那么,就算是所谓“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个意思也可以说的通啊,有人肯定如此认为。不错,听起来确实有一番道理;但是仔细推敲,此话却经不起琢磨。老百姓“眼睛了容不下一粒砂子”,又怎么可能会把贪污了十万两的知府都看作是清官呢?这未免也太搞笑了一点。如果真是“清廉”,也应该作“所谓清廉”的反语来讲。
其实,这句话的来历根本算不上什么“公案”,它的出处也很清白。但是很多人都用自己认为的合理解释来看待它,以至于以讹传讹。听起来合理未必就是正确的,大部分人认为正确也未必是正确。还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话本是湖北湖南的俗语,鄂湘两地的人说的“haizi”,实际是上普通话“鞋子”的意思。这句话用普通话讲应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何谓“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那是因为在山区捕狼经常要爬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磨鞋子的一件时期,不要说现在的旅游鞋,古人穿的布鞋草鞋,消耗起来恐怕更快。只有舍得多磨几双鞋子,才可能套的住狼。这种解释合理的多,也可信得多。也不知道是哪些人,自作聪明将“haizi”就当“孩子”来看了,以至谬种流传,只增笑耳。考点名称:标点符号标点符号:
书面上用于表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类:
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
点号:
其作用在于: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
①句号( 。)
②问号( ?)
③感叹号( !)
④逗号( ,)
⑤顿号( 、)
⑥分号( ;)
⑦冒号( :)

标号:
其作用在于: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①引号(“ ”)
②括号〔( ) [ ] { } 〕
③破折号( ── )
④省略号(……)
⑤着重号( .)
⑥书名号(《 》〈 〉)
⑦间隔号(·)
⑧连接号( — )
⑨专名号( ____ )

符号:
①注释号( * )
②隐讳号(×)
③虚缺号(□)
④斜线号( / )
⑤标识号(▲或●)
⑥代替号(~)
⑦连珠号(……)
⑧箭头号( →)

初中语文常考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1)引号。
①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对所引用的原话不能作任何修改,间接引用即所谓的“转述”,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引用成语、谚语等,用不用引号都可以,以不用为常。
②重要的或特定含义的词语,也可以用引号。引号一般用双引号。引文之内又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再用双引号,依次类推。后引号和点号连用的时候,如果引文是完整照录别人的话,引文末尾的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前,如果是作为引文者文句的一部分,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后。

(2)破折号。
①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如:象梦一样,我踏上了联邦德国的旅途,到了海涅的故乡——莱茵河畔的杜赛尔多夫。
②还可以表示语意的转折、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例如: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转折)
“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跃进)
“嘟——”火车进了站。(延长)
③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也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科学: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
④破折号还可以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性用法。
例如:网络文学的第一声号角——痞子蔡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注意:如果解释说明的话插在句子中间,就可以在前面后面各用一个,这叫双用。
例如: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象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巴金《灯》)

(3)省略号。
①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
②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
本文标题:大襟棉袄-记忆深处的“大襟”棉袄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98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