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老舍茶馆-老舍茶馆

发布时间:2017-11-30 所属栏目:老舍的话剧

一 :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茶馆,建于1988年,古香古色、京味十足。可以欣赏到曲艺、戏剧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时品用名茶、宫廷细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

。www.61k.com”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

1历史

提起“老舍茶馆”,不但在京城妇孺皆知,就是在外埠,甚至在国外,知道这个字号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馆”已然成了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京城的大小茶馆有五六百家,为什么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一是因为它由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是改革开放以后,京城开的第一家新式茶馆。二是因为茶馆以老舍先生命名,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很高的知名度。三是因为老舍茶馆有味儿。什么味儿?当然是京味儿了。人们进茶馆不单是品茶味儿,还要品其中的文化味儿。这两样儿老舍茶馆全占了。所以说它不出名谁出名?

当然,老舍茶馆能在京城享有美誉,除了以上说的三点,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口碑 和知名度。说老实话,尹盛喜的大号,在京城是与老舍茶馆分不开的。人们提起老舍茶馆,自然会想到尹盛喜,同样,说起尹盛喜,也会同时想到老舍茶馆。如果说老舍茶馆是形,那么可以说尹盛喜是它的魂。换句话说,没有尹盛喜,就没有老舍茶馆。没有老舍茶馆,尹盛喜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声望。尹先生已于2003年6月作古,但老舍茶馆还在,仿佛尹先生还活着。人们到老舍茶馆,依然会对尹先生的为人和事迹津津乐道,人们并不觉得尹先生“走”了。一个人的名字和形象能与一个茶馆如影相随,古今中外恐不多见。

尹盛喜的名字最初是与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联系在一起的。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老尹就带领一帮待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支起了茶摊。此举轰动一时,自然老尹也以改革开放的典型上了报纸、上了电视。由茶摊到茶馆,老尹花了将近8年时间。人们不难想象一碗茶二分钱,积累起开茶馆的资金,要付出多少辛苦和血汗。“抗战八年”,老尹挺过来了。1987年11月,当老舍茶馆举行开张仪式时,人们为这个茶馆的开张不禁眼前一亮。要知道当时偌大的京城还没有一家像样的茶馆。老尹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老舍茶馆创办之初,我曾采访过老尹。尽管茶馆开张以后,有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界的名家来捧场,有几位中央领导也有市政府、区政府的头头脑脑作陪,光顾过茶馆,但是茶馆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有些媒体对茶馆的茶份儿钱提出异议,认为老舍茶馆的门槛太高了,平民百姓进不来,老舍茶馆不是平民茶馆。说老实话,老尹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北京的茶馆应该开成什么样的?老尹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思索。

我曾跟老尹深聊过,发现他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他难以割舍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情结”。另一方面,他试图办一座能充分展示京味文化,具有一定档次和品位的现代化茶馆,并使它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这两点完全融合在一起很难。老尹是老北京人。老北京的茶馆很多,旧京茶馆主要有五大类,即大茶馆、书茶馆、棋茶馆、野茶馆和二茶馆。这些茶馆跟南方的茶馆茶楼比起来,条件非常简陋,两间小屋,几个方桌条凳,支上炉灶,置把大茶壶,就可以开个茶馆。野茶馆指的是郊外或城乡结合部的地界,支个棚子,摆几个小方桌,招揽过客歇脚打尖儿,也是一个茶馆。这种老式茶馆用现代文明的眼光看,已然落后,尽管这些老式茶馆很有味道。但是让现代人到这种光线昏暗,烟气缭绕,声音嘈杂的地方,就着尘土飞扬去喝茶,显然是与现代生活是脱节的。老尹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了后者,即,要办一座既有京味文化特点,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茶馆。现在看来,他的这一选择是对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老尹创办的老舍茶馆的模式,才有后来京城各种体现茶文化的新式茶馆的出现。

老尹为办好老舍茶馆是倾尽全力的,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他把老舍茶馆作为展示京味文化的大舞台。这些情况,我们能从这本书的内容领略到。本书有大部分章节讲述的是老舍茶馆的茶道、茶艺、茶缘、茶文化,细节详实具体。读之,我们会感受到当年老尹创办老舍茶馆的良苦用心和老舍茶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老尹生前以老舍茶馆为旗号,成立了商贸集团,把买卖做得不小。集团搞过商业贸易,搞过珠宝生意,搞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搞过饭店酒楼,也搞过雷锋纪念馆等社会公益事业。但不管做什么买卖,他都以老舍茶馆为主业,没忘自己的老本行。这种“茶馆情结”,一方面说明他对古都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始终没忘本。现在老尹的“茶馆情结”正在被他的女儿尹智君所延伸。尹智君属于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尽管她对老北京文化的了解没有父亲老尹深,但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加上她本人也是在胡同长大的,又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所以她也像父亲那样对北京文化充满了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融入到她接手老舍茶馆后的一系列经营理念中。小尹不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厚重度上,都不比自己的父亲差。真应了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讲究味儿,讲究新意。这是尹智君经营老舍茶馆的路数。接父亲的班不久,她便认认真真地考察了京城的茶馆现状,接着又找专家、请顾问,虚心求教,很快她得出一个结论:办茶馆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与时俱进,绝对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吃父亲的老本。

她的胆儿似乎比父亲还大。2002年,她投资1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馆的二楼,愣是在二楼盖起一个“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开张后,吸引了八方茶客。接着,她又投资几十万,全面开发北京小吃,什么做爆肚、羊头肉、面茶、驴蹄烧饼、奶豆腐的等等小吃名家,都被她请到老舍茶馆。这些举措,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扩展,使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听大鼓评书相声,以悦其目,又可品尝到地道的风味小吃,以饱口福。小尹办茶馆确实爱动脑子,而且有许多创新。当然,尹智君的这些举措只是刚刚开始,按她的思路,将来要把老舍茶馆办到外地去,甚至要走出国门。这些,我们在这本书中都能体味到。为老舍茶馆写本书,是尹盛喜先生生前的一大心愿,现在他的这一心愿,被自己的女儿尹智君实现了。这本书洋洋洒洒十多万字,引经据典谈茶道说茶事论茶经,娓娓动听谈老舍茶馆的经历和轶事,内容翔实具体,语言平实朴素,对我们了解老舍茶馆,以及如何开茶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本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没有写出老舍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人格魅力。没有写出尹智君接父亲的班以后,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如何使老舍茶馆再度辉煌的感人经历。当然此书是专门写茶馆的茶事,为老舍茶馆宣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想如有可能将来写一部尹盛喜先生与老舍茶馆的书,以写老尹这个人为主,一定会更精彩,更吸引人。一个人“走”了,留下一座茶馆。一个人“去”了,他的名字却跟一个茶馆联系在一起,让后人念念不忘。这也许是一个人死后最好的纪念碑。

老舍茶馆

一个人“走”了,他还活着。因为他开的茶馆还在,人们在喝茶品茶时,会想起这个人,会念叨这个人。这也许正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在。

从这两点看,老舍茶馆值得一说。尹盛喜先生值得一书。

2特色

老舍茶馆,陈设古朴、典雅,京味十足。大厅内整齐排列的八仙桌、靠背椅、屋顶悬挂的一盏盏宫灯、柜台上挂着标有龙井、乌龙等各式名茶的小木牌,以及墙壁上悬挂的书画楹联,使游客感觉如同进入一座老北京的民俗博物馆。

老舍茶馆每天吸引着大量的客人—既有来自京城的老戏迷、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以及慕名而来的外国客人。茶馆开张至今,马三立、谢添、于是之、骆玉笙、李维康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作为北京一带民俗文化的汇积地,茶馆内每天还上演地方优秀传统节目,如关学增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惠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等。老艺术家们的演 唱,使观众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了京味民俗文化的醇厚。曾几近失传的含灯大鼓(演员口里含着点燃蜡烛的灯架进行演唱的形式)和双簧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也得到了新生和发扬。

在“老舍茶馆”,不仅每晚都可欣赏到来自曲艺、戏剧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还可以参加琴、棋、书、画和“戏迷乐”等诸多文化活动。老舍茶馆还组织成立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进行乌龙茶、农家茶、茉莉花茶等各类名茶的茶艺表演。近年来,老舍茶馆又成立了“大碗茶酒家”,酒家特聘百年老店“晋阳饭庄”和“全聚德”名厨主理,包括京、晋、鲁三种风味,种类繁多、品味上乘,且具有地方风味特色。

老舍茶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茶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场所,同时,也是吸引国外观光游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海布俊树、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柬埔寨首相洪森、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各国政要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老舍茶馆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250人观看节目;大碗茶酒家营业面积5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 150人就餐; 楼下门前设有停车场,可以同时容纳百余辆车。

集品茶、饮食、赏戏、表演等经营内容为一身的老舍茶馆,现如今已是中外宾客旅游的一处新名胜,并且成为享誉海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老舍茶馆地处前门,是寸土寸金之地。内部的装饰格调以传统的中式装饰为主,颜色较深,宫灯、红木桌椅及舞台古色古香,营业面积及茶桌数都有相当规模,在这里,可以饮茶也可以点菜,还有烤鸭供应,提供的服务品种较齐。老舍茶馆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佛教的色彩较浓,进门及各层平台均有佛像供奉。

上老舍茶馆饮茶要到三楼,茶叶的品种以花茶、绿茶为多,茶水服务以杯茶(盖碗为主,兼有乌龙,大约有二十余种茶品),配茶的小点心是自制的,品种较多,有一定的特色。

老舍茶馆的客人以外国游客和旅游者为多,在每周的一、三、五下午有戏迷乐活动及京剧演唱,晚上的戏曲及杂技表演17:40开始,票价40元人—130元人,内容有双簧、单弦、京剧彩唱等,精彩热闹,家里要是来了外国朋友或是外地亲戚,老舍茶馆不失为一个招待的好去处。

3发展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是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投资创建的独资企业。198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向世界打开不久,但西方文化已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冲击。眼见戏曲等民族艺术日益走向低迷,一向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该公司总经理尹盛喜决定开个京味茶馆,将中国的传统戏曲、北京小吃、中国茶文化都汇集到一起,宣传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位专家说,北京的茶馆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接其功能有清茶馆、书茶馆、茶酒馆和野茶馆之分。这些功能各异的茶馆,不但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的茶馆业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大茶馆,另一类则是海派的茶艺馆。

老舍茶馆就属于传统茶馆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继承和保留了京味茶馆的韵味。古朴的环境、木制的廊窗、中式硬木家具,以及细瓷盖碗、墙上悬挂着的各式宫灯,都透着十足的京味。在这里您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宫廷细点和北京风味小吃,还可以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欣赏到戏曲、京韵大鼓、杂技、舞蹈等十几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时至今日,老舍茶馆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2000平方米营业面积,可同时接待600人的茶楼,据统计,2001年老舍茶馆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老舍茶馆作为一个特别的休闲旅游场所,正日益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20年来,老舍茶馆平均每年可接待外国游客六七万人次,分别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中曾根,泰国公主诗琳通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

自1993年基辛格首次走进老舍茶馆后,外国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不但会索要一个与基辛格一样的大元宝带回家,还纷纷与中国的演员合影留念,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他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在老舍茶馆的留言薄中看到,许多外国朋友对老舍茶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乌拉圭副总统写道“具有‘天方夜谭’式的晚会给我留下回忆”;斯洛伐克的一位议会副主席说“我为中国艺术和美妙茶香而沉醉。”

老舍茶馆(2)

虽然老舍茶馆的历史并不长,但这里真的已经成了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茶馆文化虽然带有快餐的性质,短短两个小时的体验,不可能使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有深刻的了解,但茶馆一方面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让客人看到最多的艺术门类,另一方面也在环境上也下了很大的力气,在装饰风格上充分体现中国美学思想,让这些外国友人从始至终都能融会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

老舍茶馆不但积极“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也积极向国内的游客介绍外国文化。1995年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就曾到访老舍茶馆,并登台演奏了著名的《拉斯基进行曲》。据悉老舍茶馆独特的艺术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团体纷纷来此献艺,老舍茶馆成了真正的文化交流的舞台。

竞争日趋激烈当下在北京各大涉外文化旅游场所中,靠传统文化吃饭的很多,他们中有老字号的湖广会馆、梨园剧场、天桥乐,也有刚成立不久的昌蒲河戏楼,经营特色上也十分相似,以吸引外国游客为主,而毕竟来京的外国游客有限,这么多商家分一杯羹,那就要看谁办得更有特色。

茶馆认为老舍茶馆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上已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扶持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旗下网络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从创立至今已有梅葆玖、袁世海、李世济、马三立、姜昆、谢添、于是之等登台献艺。这些资源是业内其他商家不可比拟的,演员们在老舍茶馆演出不太看中报酬。老舍茶馆也将开始为艺术家们举办个人专场,以反哺他们对老舍茶馆的信任。

除此之外,老舍茶馆通过缩小其他产业的投资比例,集中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通过改制,他们在前门箭楼附近又投资兴建了一座与老舍茶馆并称为姊妹花的大碗茶戏楼,这种规模发展的效应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了主动。

他们还将请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对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为此老舍茶馆的管理层还先后赴台湾、日本、新加坡、泰国访问学习。

老舍茶馆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但他们始终以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已任,这种精神令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老舍茶馆走到今天是几代人的努力,蕴含了企业家、表演艺术家、外交家们的心血,希望这颗涉外文化旅游业中的明星永远熠熠生辉。

4目标

一、企业使命

1、传承古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花

“传承古国茶文化”指的是:要学习、继承和发展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并且不断的传承下去。“弘扬民族艺术花”指的是:开辟一处又一处的场所为民族艺术的弘扬提供土壤,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兼顾弘扬民族艺术与普及群众文化,体现京味民俗文化的醇厚,最终达到对中国古老文化遗产的大力弘扬。真正做到“以文兴商,以商促文”。

从“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到“传承古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花”,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做出的相应调整。原有的使命对应的是中国的茶文化和民族艺术正处于低迷甚至濒危的历史阶段,而新的历史时期,茶文化已经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氛围,民族艺术也有了巨大发展,扶植和振兴的任务暂告一段落。面对新的形式提出了新的使命陈述。

“振兴古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花”,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让中国的民族文化感动世界!

2、铸造民族品牌

老舍的夫人胡絜青说:“老舍茶馆除了它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化性质,传统色彩,地方风格,具有明显的精神文化效益。”

自茶馆开业以来,茶馆一直秉持“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原则,塑造老舍茶馆独特的品牌文化。在那座不大的舞台上先后已经有马三立、谢添、于是之、骆玉笙、李维康等著名艺术家登台演出。作为北京一带民俗文化的汇聚地,这里每天还上演许多地方优秀的传统节目,如关学增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蕙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等。老艺术家们的演唱使人们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了京味民俗文化的醇厚。曾几致失传的含灯大鼓、双簧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也得到了新生和发扬。

为弘扬祖国茶文化事业,还组织成立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在茶馆可以欣赏到乌龙茶、文式茶、农家茶、茉莉花茶等各类名茶茶艺表演。茶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茶文化和中国民族艺术的场所,同时也是吸引国外观光游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新加坡总理王鼎昌、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柬埔寨首相洪森、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各国政要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茶馆的历史并不长,但凭借塑造的独特的品牌,如今这里已是中外宾客游玩的新景胜。

5愿景

愿景是企业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企业的未来蓝图,也是企业成长发展、破浪远航的灯塔。老舍茶馆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全方位建设:从时序上说是在以百年为基数的发展历程中,时刻把握时机;从地域来讲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认可;从人和角度说是老舍茶馆所有成员共同的温馨家园。

作为一个创意文化型的老舍茶馆,要以百年为基数的发展来要求自己,作企业界的长青藤,打造百年基业,将企业禀承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从事的是受人尊重的文化事业。

中国的老舍茶馆必将是国际的茶馆。将通过国际化的管理,国际化的融资合作,实现老舍茶馆的国际化战略。将具有“京味”文化为主导的老舍茶馆推广到全世界。

老舍茶馆不仅是一个事业团队,更是一个和谐的家园。广大同仁需携手并肩,在以尹智君总经理为代表的高管团队身体力行的领导下,沿着企业战略规划,百折不挠、共同奋斗以达成企业愿景。

6价值观

和,敬,精进 “和,敬,精进”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的思想精髓,是老舍茶馆奉行的核心价值观。

《易经》讲到“保合大和”,“和”是生生之太和,是动态之和谐。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敬”是尊重、礼貌、敬爱。“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就是和,自己持有谦卑内心就是敬,能够用谦卑心与他人友好相处就是和敬。”

老舍茶馆(3)

“和”、“敬”之为茶德,古今中外皆同。茶德可归结为“廉、美、和、敬”,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反省,在品茗中拂除内心尘埃和彼此间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

老舍茶馆是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茶产业企业,“和”是老舍茶馆一直提倡并一贯坚持的传统品德,正如所说的“人和茶香”。老舍茶馆内部做到“人和”,上下团结一致,同事之间和谐共进、互敬互爱;对顾客和颜悦色、令顾客和心悦意;与周边环境和睦相处;与竞争对手和平友善。“敬”由心生,时刻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在我们的举止行动上要做到谦虚、礼貌。尊敬顾客,敬重事业,尊重同事、家人、朋友和竞争对手,对己要谨慎,敬重事理,敬爱生活。

在具体行动中,从六个方面来努力:建立共识,志同道合;和乐为怀,互敬互谅;言语谦逊,相互尊重;心意相通,愉悦共享;行为规范,共同遵守;财物共有,利益同享。

“精进”就是精于一切,锐意进取。精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内容,对我们老舍茶馆而言就是要不断艰苦创业,不断的创新,向前奋进。正如《易经》开篇指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是新老尹总多年带领企业秉持的传统和赢得市场先机的关键。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具有上进心,做到精于业务,永不懈怠,不断进取。

二 : 浅析老舍《茶馆》

摘 要: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当代文学中不可替代的惊世之作。《茶馆》主要描写了从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抗日战争胜利近五十年的时间北京城里的社会变迁,写出了下层各式各样小人物无一例外的血与泪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旧时代对人民的压迫。话剧中也塑造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茶馆》;悲剧色彩;希望
老舍通过对《茶馆》中几个典型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入木三分的揭示和批判了封建清末、民国军阀混战、抗争后国民党统治三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风貌,作者匠心独运的将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描写和刻画集中在北京城一个小小的没落茶馆里进行,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浓缩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茶馆,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存在,一个小小的茶馆,便可云集这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各式人种,将不同性格不同地位的人都云集这这里,老舍独具匠心,将社会放在茶馆中进行,不能不说是有独见性的。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老舍的《茶馆》便很好的突出了这一特点,老舍从中国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中只截取了三个历史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都恰如其分的代表着旧中国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戊戌变法之后的清末、民国的军阀混战、抗日后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三个时期像是三个大山一般压在了下层人民的身上。其实,不只是下层人民,老舍的目光对准的是整个世界,他的话剧体现的是整个民族的悲剧性,不管是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还是曾经辉煌过,得意过的有志之士,都逃脱不了被时代,被社会踩在脚下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剧。
老舍用最简单,也是最狠毒的笔锋,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或胆小,或豪放,或势力,或圆滑的众生像。《茶馆[www.61k.com)》没有心理描写,老舍全程只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茶馆》一共出现了70多个人物,有些人物出场后只有一句话的台词,或讽刺,或感叹,但老舍就是能通过这一句话的台词准确的描写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入木三分。
茶馆老板王利发是这个话剧中的中心人物,作为这个话剧中描写的唯一场景的老板,王利发贯穿了整个话剧,是这部话剧的开头,也是这部话剧的结尾,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中的矛盾和弱点。在第一幕中,王利发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刚刚接管父亲留下的茶馆,为了生存,在年轻时已经学会了一套八面玲珑的处事方式:“我按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王利发骨子里的妥协性和圆滑性,为人没有原则,唯一的原则就是不得罪人,不管是自己喜欢的还是自己讨厌的,就连门口乞讨不学无术的唐铁嘴,他也不吝啬的给一碗茶水喝。除了他的妥协和圆滑世故外,他也具有精明能干的小商人的性格。他可以在大潮流不停变幻之际数次将自己的茶馆进行“改良”,以便更好的迎合这个社会的需要,这种经商头脑,就是放在现在,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从茶馆改为租房,招聘女招待等,无一例外,是为了更好的经营这个茶馆,能使自己生存下去。
无论怎么变动,茶馆里都会贴着一张“莫谈国事”的大字,这也与王利发胆小怕事的性格有关,一方面,他不满当朝统治对他们下层人民的欺压,另一方面,又愿意卑躬屈膝的面对他们,希望可以息事宁人,甚至于不愿让别人在自己的茶馆里谈论国事,怕为自己惹是生非,这种矛盾心理是那个时代的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一种,这是那个黑暗时代对人民压迫的结果,是这种扭曲屈辱的心理是这个时代造成的,王利发的身上固然有着这样矛盾性格的缺陷,但这种缺陷,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很多人认为王利发骨子里冷漠,对别人卖女无动于衷,可乱世之下,安有完卵,在当时人人自危的时候,要求一个生活在底层摸爬滚打的人去体现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帮助和自己同样身处困境的人,这是不现实的,他的这个性格特点,既不能说是他的优点,同样,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说是他的缺点,这只能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烙印。老舍表达的是,如果不能将那个时代“治好”,那么这种性格将由几千几万个像王利发这样的人继续秉承。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是民族资产阶级秦仲义。这一人物,突出代表了那个时代拥有社会责任心,打算实业救国,结果却以悲剧结尾的民族资产阶级。清朝灭亡了,作为清朝依附者的知识分子群体就开始分化,各自找寻出路,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希望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热情,实业救国,将中国的经济从列强手中夺回来,秦仲义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看到了江河日下的社会现实,不满中国在经济和战争中节节败退,希望可以开办工厂,甚至想要收回王利发手中的茶馆,作为资本办实业,在第一幕中,秦仲义还抱有这样的幻想,认为实业可以救中国,而老舍在剧中也是在现实里将他的幻想狠狠打破,这是悲剧,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老舍想用这种方法告诉这个社会,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三的压迫下,民族资产阶级举步维艰,根本不可能成功,这种单纯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变革制度的行为根本不能救中国。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国粹’多的国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粹’太多,便太特别。太特别,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而在第二幕中,辛亥革命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秦仲义的工厂也在这样的现实中宣告破产,时代在进步,但中国的社会却越来越让人窒息,老舍笔下,在清末那个封建时代,秦仲义对民族和国家尚有希望和信念,而今,在标榜着民主共和的年代,人们反而对未来丧失希望,这种充斥着整个社会的绝望令人不忍淬读,秦仲义从前期的爱国救国到后期的失望绝望,这种绝望是对人生的,也是对国家的,作者表明在那个年代,无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秦仲义的悲剧结局,是注定的。
老舍用时间轴将三幕话剧串联起来,通过王利发几次改良却终究无力回天失去茶馆,秦仲义实业救国却破产失败,层层递进,写出时代一步一步将他们逼到了死路上,时代在进步,社会却越来越黑暗,民主共和没能救中国,抗日战争结束没能改变旧局,中国人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甚至到了第三幕,国民党的反动腐朽统治将生活在下层社会只希望苟且偷生的小人物活活逼死,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封建社会没能压倒人,战争没能打垮人,结果,人却死在了国民党的制度里,这种暗含其中的对比中含着深深的讽刺和批判,最后一幕也宣告旧社会的结束,新社会的来临。老舍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向世人宣告:旧社会不能救中国,只有新社会才能让人民幸福。这种手法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7
[2]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17-218.
[3] 老舍 . 茶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 王惠云,苏庆昌 . 老舍评传[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三 : 老舍与《茶馆》

中国现代话剧从《新青年》开始,就崇尚现实主义,胡适之所以推崇易卜生,是因为“易卜生的文学,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1)老舍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始终把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宗旨,《茶馆》也不例外。王瑶曾高度评价:“这个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练。第一幕写得好,地方味道浓。”(2)但是老舍在《茶馆》里,不仅仅运用了现实主义,而是将古今中外创作手法并用。老舍说:“从形式上看,我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略新耳目。”(3)而且注重舞台假定性与超现实描写,追求“史诗剧”的表演方式,他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有完全叫老套子捆住。”(4)

一、舞台假定性与象征性

“五四”初期,胡适认为舞台假定性所包括的内容是“遗形物”,他说:“这种‘遗形物’不扫除干净,中国戏剧永远没有完全革新的希望。”(5) 所以,中国现代戏剧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越来越热衷,基本上否定了戏剧的舞台假定性。人们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独尊情形正如黄佐临说的:“我国从事话剧的人,包括观众在内,似乎只认定这是话剧的唯一创作方法。”(6)
随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舞台假定性越来越应该恢复它在戏剧中应有的地位。因为“假定性本是艺术共有的属性,然[www.61k.com)而舞台假定性浪漫主义色彩更浓,充满着创作的想象,充满着诗的提炼与诗意的夸张。”(7)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认为这种舞台假定性正国戏曲的象征性,布莱希特说:“人们知道,中国古典戏曲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一位将军在肩膀上插着几面小旗,小旗多少象征着他率领多少军队。穷人的服装也是绸缎做的,但它却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大小绸块缝制而成,这些不规则的布块意味着补丁。各种性格通过一定的脸谱简单地勾画出来。双手的一定动作表演用力打开一扇门等等。”(8)布莱希特认为这是艺术的、巧妙的表演方式,他甚至说,“与亚洲戏剧艺术相比,我们的艺术还拘禁在僧侣的桎梏之中。”(9)
老舍“要求自己以古典文字的神髓来创造新的民族风格,使我们的文字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的特色。”(10)在《茶馆》里“新的尝试”正是对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特色的方法的运用。
《茶馆》突出了戏剧的舞台性,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交流。茶馆里的老伙计李三,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后,仍不肯剪辫子,李三说:“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一句话其实是对观众说的,是与观众的交流,但也从“侧面透露”了“政治消息”。
第一幕在杂乱的茶馆里来了一位买牙签等小物件的老人,老人往后院走,被李三截住。
李三:老大爷,您外边??吧!后院里,人家正说和事呢,没人买您的东西!(顺手儿把剩茶递给老人一碗)

松二爷:(低声地)李三!(指后院)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事,要这么拿刀动仗的?
李三:(低声地)听说是为了一只鸽子。张宅的鸽子飞到了李宅去,李宅不肯交还……唉,咱们还是少说话好,(问老人)老大爷您高寿啦?
老人:(喝了茶)多谢!八十二了,没人管!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

老人的这一句台词,也是说给观众听的,能引起观众的思考,老舍的目的是让“看戏的观众自己教育自己。”(11)

《茶馆》三幕戏是生活的三个横切面,李健吾说:“戏有图卷性质,三个画面相隔是多年,有些人物贯串到底,特别是茶馆主人王利发(剧作者利用这一点来维持观众兴趣),我个人起了这样一个好奇心,那就是:幕间休息(假定是十分钟)短暂,扮王利发的演员该怎样忙着改装啊。”(12)不单是扮王利发的演员难得改装,扮演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的演员要从第二幕的父亲改装为第三幕的儿子,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在三幕戏之前老舍各安排了一段快板,老舍说:“此剧幕与幕之间须留较长时间,以便人物换装,故拟由一人(也算剧中人)唱几句快板,使休息时间不显着过长,同时也可以略略介绍剧情。”(13)这剧情的介绍,就更突出了假定性。老舍还安排说快板的傻杨与剧中人有交流,特别是《茶馆》的最后,王利发死后,傻杨再上场,对正在落泪的小丁宝说起了快板:

小姑娘,别这样,黑到头儿天会亮。
小姑娘,别发愁,西山的泉水向东流。
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作奴才。

快板的运用,也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了,通过快板,《茶馆》突出了主题,完成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艰巨使命。
舞台假定性突出了戏剧的优势,超越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写实手法,更展示其写意特征,从而更具有象征色彩。舞台假定性还可以将作者的意图和创作思想直接地显现于读者面前,造成一定的间离效果,黄佐临认为:“中国戏曲充分肯定舞台艺术的假定性,坦率承认我们是在演戏。……舞台上出现的事物,虽然源于生活,并非真实生活的翻版,虽然重视符合生活的逻辑的‘情’与‘理’,但决不追求酷似生活的舞台幻觉。”(14)老舍在《茶馆》里安排:“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一演员扮演。”这就具有假定性。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而且明确地告诉观众,这是在演戏,一个演员扮演父子两人呢。穿灰大褂的老宋恩子、老吴祥子死了,穿新洋服的小宋恩子、小吴祥子接上。人贩子刘麻子死了,小刘麻子出头露面,投靠美国洋人和国民党,做上了专为特务搞情报的“花花公司”的经理。看相的老唐铁嘴死了,小唐铁嘴挂着反共复辟的“道会门”的“天师”的招牌,时时考虑着如何能“首先满足美国兵的需要”。 李健吾认为:“这个戏的人物虽活,但仍会感到个性不深。”(15)也有人说:“几个人物都世袭传代,也觉得不好。”(16)似乎觉得不够真实,其实老舍在这里就是运用了舞台假定性,假定性在形神的关系上是离形得似,造成陌生化与惊奇效果,给人的突出感受是,不合理处有合理,不合情处亦合情。尽管子承父业不够真实,但事件的不可能却蕴涵了性格的可能与逻辑。演员换换服装,就换了一个人物,换了一个时代。有的换了时代却不换服装,如第一幕是清朝,宋恩子和吴祥子穿灰色大褂,但到了第二幕,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灰色大褂,使得松二爷不能不请安。

宋恩子:这是怎么呢?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松二爷: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这“灰大褂”就表明是次要人物的符号特征。是老舍追求一种象征色彩,这也是人物的类型化的一种表现,从而说明时代的变换也是换汤不换药的,是一个朝代不如一个朝代。《茶馆》中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有独特的象征性。结尾处三位老人撒纸钱的假定性,渲染着一种悲剧的气氛,象征着给旧时代送葬。甚至“莫谈国事”四个字一幕比一幕大,也有其象征意义。
《茶馆》用一个茶馆象征一个社会时代,茶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微缩,茶馆五十年的历史就是中国社会五十年的历史。作者通过茶馆的变迁命运来见证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命运,裕泰茶馆的倒闭也象征了黑暗社会的结束,暗示了光明的到来,李健吾说《茶馆》“在感情上还是伏下了暗流的(康大力出走)。这股暗流是逐渐紧张,逐渐光明的。老舍同志虽然未写到解放后,实际上是暗示了。”(17)

二、“叙事剧”与思索品格

“叙事剧”理论最先由布莱希特提出,布莱希特说:“由于技术上的巨大成就,舞台已完全能够将叙述成分插入到戏剧表演之中。……在叙事剧中,人的世界观现在已经独立地出现了。舞台开始讲述,同时,讲述者不再需要第四堵墙。”(18)老舍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与布莱希特有过交流。《茶馆》里明显受到布莱希特“叙事剧” 理论的影响。

老舍在《茶馆》里通过演员的生动表演和对话,向观众详细地叙述和交代戏剧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性格。有人说老舍的重叙述是写小说养成的习惯,我却愿意说是老舍的“叙事剧”特征的体现。老舍注重戏剧的叙事功能,强调人物对话的完整性,每个人物开口说话,总是把当时的时间、故事发展的背景、人物的处境以及性格特征叙述得清清楚楚。“这种戏剧应以辩证唯物思想作为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哲学基础,用叙事诗般自由开阔的戏剧形式和叙事手法,并采用新的演剧方法,把人类生活表现为可以认识、能够改变的;从而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现实的热情和愿望,投身改革社会的斗争。”(19)
幕与幕之间“大傻杨”的竹板,承担着叙事的任务,在幕前幕后叙述介绍故事,使观众跳出戏外,达到了使观众积极思索剧情、参与评价的审美效应。
“叙事剧”要达到观众思索的目的,因为“叙事剧”使艺术真实超越了生活的真实,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对于生活和人生本质的揭示。“思索的品格才是戏剧艺术固有的品格。”(20)以前的戏剧不需要观众思索,要思索的问题作者早已替观众铺设好了一个一个答案的轨道,最后演出给予总结性的回答。中国传统戏剧也有思索因素,但那是观众通过对舞台生活、通过人物合理逻辑的行为,以及人物命运的发展而逐渐感悟的。“新戏剧对思索的追求,是要使观众在观剧时‘同步的’和‘意识到的’思索。”(21)而不是在下意识的范围达到的。《茶馆》通过人物对生活现状的叙述诱发观众思索,并且达到观众在观剧时“同步的”、有意识地思索。
如第三幕,茶客甲乙上场:

王利发:二位早班儿,带着叶子哪?老大拿开水去!二位,对不起,茶钱先付!
茶客甲:没听说过!
王利发:我开了几十年茶馆,也没听说过!可是,你圣明:茶叶、煤球儿都一会儿一个价钱,也许您正喝着茶,茶叶又长了价钱!您看,先收茶钱不是省得麻烦吗?
茶客乙:我看哪,不喝更省事!(同茶客甲下)
王大栓:(提来开水)怎么?走啦!
王利发:这你就明白了!

大栓是否明白了?要大栓明白什么了?王利发没有说,但老舍这个时候没打算让大栓明白,他只要观众明白就行了。观众在这时就思考到:为什么茶叶、煤球儿的价钱这样飞涨?这是个什么社会呀!《茶馆》的每一段对话,都可以引起观众的思考。
“叙事剧”具有“史诗剧”特点,所以老舍由以前的关注个人的命运发展到关注民族的命运,由写小事到写大事,每个人物体现的是自己的个性,折射的却是时代特征,“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当然,这个与时代的关系,也是需要观众思考才能得到的结果。
《茶馆》写了一个算卦的唐铁嘴,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就是为了表现出戊戌变法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控制的社会形状:

唐铁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王利发: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唐铁嘴:我改抽“白面”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刘麻子“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以及身上的“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等都是对这个社会形状、环境描写的反映。
唐铁嘴的语言与刘麻子的装束,以及第一幕马五爷的派头,全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时代背景。老舍说:“这句话概括了帝国主义怎样侵略我们的。”(23)观众在思索中理解了老舍的创作意图。

三、人物的类型化与描写的典型化

中国现代戏剧向来注重人物的典型化塑造,通过故事和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和冲突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个人命运和性格特征;“叙事剧”追求人物的类型化,不致力于渲染人物个人命运和性格个性,不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不是通过矛盾冲突和语言行动去塑造某个人物,而是突出人物的外部特性,刻划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职业特征的类型人物。人物的类型化可以造成陌生化的惊奇效果,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老舍的《茶馆》通过形形色色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来塑造一个时代。五十年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长河,各种人物都点缀在这条长河中,老舍不是“纵深地去挖掘人物的灵魂,而是在广阔的群众场面里给时代画素描。”(24)用人物各自的所作所为折射出历史的风貌特征。
李健吾认为《茶馆》是图卷戏,所以类型化的人物创造限制了作者,李健吾在《读<茶馆>》里说:“我们不能向这类图卷戏要求它不能提供的东西。……人物属于类型创造。这正是这类图卷戏的特征。不是剧作者做不到,而是体裁给他带来了限制。”(25)我认为,体裁没有限制着老舍,老舍的人物创造超越了体裁。因为老舍的类型化人物仍有典型化特征。如只在第一幕出现的马五爷,是一个类型,代表着依靠洋人吃饭的那类人,《茶馆》对马五爷的性格塑造就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26)“吃洋教”的马五爷出场一共只说了三句话:“二德子,你威风啊!”“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我还有事,再见!”简单的三句话,第一句话制伏了二德子,从而显示,有他在这儿,任何人不能逞威风,(用霸道不讲理的二德子衬托马五爷,非常好。)第二句话摆出了文明人的派头,甚至引起了常四爷对他的好感;第三句话是不屑于理会常四爷,因为常四爷骂洋人又无意中得罪了他。当第三句话说出来,他的丑陋的本性就暴露了。虽然只有三句话,但马五爷这个人物却生动的描绘出来。马五爷虽然是个类型人物,但老舍仍将他塑造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老舍认为,人物类型化,但要语言性格化,“篇幅虽短,人物可不能折扣!……不管人物在台上说多说少,演员们总能设身处地,从人物的性格与生活出发,去说或多或少的台词。某一人物的台词虽然只有那么几句,演员却有代他说千言万语的准备。”(27)“好的语言,可以从一句话里看到一个世界。”(28)马五爷在老舍的笔下不仅仅是个棋子和符号,他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是他马五爷所独有的。老舍认为“对话不能性格化,人物便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29)所以老舍在《茶馆》里做到了人物类型化与典型化的有机结合。
李健吾认为《茶馆》的类型化人物有“单粒的感觉”,他说:“毛病就在这一点,本身精致,像一串珠子,然而一颗又一颗,少不了单粒的感觉。”(30)李健吾将老舍《茶馆》里的人物比作“一串珠子”,非常贴切,老舍认为这样可以达到一种“空灵”的效果,“使听众深思默虑,想到些舞台以外的东西。”(31)使剧本不至于风雨不透、 结结实实,他说:“我们的剧本往往是结结实实,而看起来缺少些空灵之感。”(32)这“单粒的感觉”正是显出了作品的“空灵”,而且这里毕竟有“一条穿珠子的线”,在这条线上的珠子都是互相照应的,是“血脉流通”的,老舍要求人物做到 “每一句都须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便发生前后呼应的效果。”(33)因为老舍使“他们在《茶馆》里那几十分钟里所说的那几句话都是从生命与生活的根源流出来的。”(34)
老舍在《茶馆》里,通过舞台假定性来达到象征性,通过“叙事性”达到思索的效果,通过人物的类型化,展现了一部宏大的“史诗”,使观众不至于迷失在黑暗的时代里,从而明白“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注释:
(1) 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 》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
(2) 王瑶:《座谈老舍的<茶馆>》《老舍的话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295页。
(3) (4) (10) {22} (23)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老舍:《老舍的话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页,第158)页,第202)页,第158页,第258页,第156页,第262页,第258页, 第226页, 第227页 ,第227页,第222页,第226页。
(5) 胡适:《文学进化论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6) 黄佐临:《漫谈“戏剧观”》、《人民日报》1962年4月25日。
(7) (20) (21)徐晓钟:《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第112页, 第112页。
(8)(9)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第196页。
(11)王朝闻:《你怎么绕着脖子骂我呢》,《老舍的话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36页。
(12) (25) (30)李健吾:《谈<茶馆>》,《李健吾戏剧评论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99页,第199页,第199页.
(13) 老舍:《老舍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41页。
(14) 佐临:《布莱希特<中国戏剧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读后补充》,《戏剧论丝》,1982年第1辑。
(15) (17) 李健吾:《座谈老舍的<茶馆>》《老舍的话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98页,第398页。
(16)赵少侯:《座谈老舍的<茶馆>》《老舍的话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97页。
(18) 布莱希特:《论叙事剧》,《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6页.
(19) 丁扬忠:《布莱希特论戏剧?译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24)张庚:《<茶馆>漫谈》《老舍的话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87页。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四 :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 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幕里,王利发已是中年。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依然保持着当年那种发财致富心里。但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受到洋人、军阀、兵痞的压迫欺诈后,他表面上仍然像过去一样低声下气,内心里却产生了不平、恼火和 1

愤慨。

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性格中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紧紧抓住这一人物的思想脉络来写,真是的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第三幕里,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

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的呼喊:“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

2 常四爷

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八旗将士的多数人坚守的爱国情操。

虽曾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多么尖锐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他也有着洞明的眼睛,但这双眼睛却害了自己,因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对这些都不能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正直他率真,才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对国家的衰败痛心疾首,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白银大量外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现实。

他是一个正直的旗人,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他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不知道如何拯救民族和国家,但是他却是爱着大清,爱着祖国,和那些吃饭不干事的官差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是他对二德子说的话。几句犀利的言词,便亮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他爱国,他恨洋人,他十分愤恨这些“窝里反”的家伙,于是他会招惹祸端,差点导致和二德子拳脚相加。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马五爷出面相劝,制止了斗殴的发生。在得知马五爷的身份后,他说:“哼,我就不佩服这吃洋饭的!”

常四爷对人贩子刘麻子说的“乡下怎么会弄得卖儿卖女”,这一句,又道出了社会的一个黑暗面。可以说,常四爷的每句话都直指时弊,眼光非常敏锐,但这种敏锐,是由于他怀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腐败的世道,自然是越看越痛心,而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也不得不一一脱口而出。之后他又对刘麻子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这是对刘麻子这类社会渣子的愤恨和不齿。最后两次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对话则是因了一块洋表,常四爷再次发出感慨,感叹国家的衰落。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几次对话,充分展示了他爱清朝爱国家的心声,也表现了他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愤恨不满,但他的那种骨 2

气,那种敢作敢为,以及那种耿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趋近丰满。

常四爷与秦仲义因一对母女讨饭而发生冲突,常四爷并不能理解秦仲义的那种高谈阔论,也并不能够苟同他的观点,他们之间矛盾的所在是对这个社会认识的上的矛盾。秦仲义和常四爷都是爱国的,但是秦仲义却自负自傲,认为凭借他的实力,搞实业就能够让国家富强,故而对常四爷施给难民的小恩小惠不屑一顾甚至是鄙夷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够创立一番事业,他说道“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而常四爷根本不把秦仲义放在眼里,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瞎闹的所谓的“实业家”,而骨子里却连同情穷人的心都没有,所以他看到了这种种的社会现实,他看不到光明,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拯救这个国家,他没有秦仲义的那种不自量力,他知道一切的努力都是以卵击石,他不能力挽狂澜,他只能眼看着大清国衰败下去,于是他痛彻心肺地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说这句话,并不是诅咒大清国,更不是盼着它完,正如他后面自己所言,他是爱大清国,怕大清国完,但正是这样一句肆无忌惮的言语,却遭到了逮捕,也正应了他那句“要完”的言语,像这样连言论自由都没有的国家,又怎么能够不完!我们由此看到,常四爷是一个清醒的爱国人士,他不盲目,不自负,他是一个普通的旗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正直的敢于说真话办实事的老百姓,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

他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常四爷被宋恩子吴祥子两个走狗抓走,在走之前,他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多么真诚的话!他又以自己是旗人来证明自己是爱大清的。他在这一幕中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甭锁,我跑不了!”一个敢作敢为的硬汉子形象已经展现出来,他是当时社会少有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代表!

他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

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他能做的,只有坚守着他的气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

3 秦仲义

3

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最后,他无奈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也有爱国之心,并固执而骄傲地认为自己能够救国救民,但是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4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了他胆小怕事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5 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之后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 6 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7 宋恩子、吴祥子。

“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唐铁嘴、老小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老舍通过稍带夸张的“父子传承”的方式表现了恶势力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又以茶馆常客的关系使历经沧桑的王利发、常二爷、秦仲义得以聚首回顾一生,从而使“裕泰”成为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民族性的深层心理结构象征。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 4

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王利发二十几岁继承茶馆,一辈子“按着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对往来宾客各方势力笑脸奉迎,小心打点。为了应对局势变化,还想尽办法“改良”茶馆:北洋时候兼办学生公寓,国民党“光复”后打算请女招待。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茶馆的生意还使越来越差。最终茶馆被霸占,家人出逃,他自己上吊自杀。

经典台词: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

本文标题:老舍茶馆-老舍茶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85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