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阿尔贝加缪-关于阿尔贝·加缪

发布时间:2017-10-31 所属栏目:阿尔贝加缪

一 : 关于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生平简介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中文繁体领域较常被译为卡谬),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他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1936年毕业,论文题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但肺病而未能参加大学任教资格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异乡人》(又译做《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的人》(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等左派知识分子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大众神话》(1942)、剧本《卡利古拉》(1944)、《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加缪于1957年10月17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当时第九位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1960年1月4日与加利马(MichelGallimard)同死于车祸。

阿尔贝加缪 关于阿尔贝·加缪

加缪年表

1913 年
  11月13日,阿尔贝尔"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Mondovi),
   1914 年
  其父路西安"加缪在马恩河战役中受伤,不久后死于Saint-Brieuc军事医院。阿尔贝尔由做佣人的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就在阿尔及利亚的贝尔库(Belcourt)的平民区尝尽了生活艰辛。
  1923/1924
  在乡村小学里,一位名叫路易"热尔曼(加缪对他的知遇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在他的诺贝尔奖答谢辞中提到了这位老师)的教师发现了加缪的天分,他极力劝说加缪的家人让他继续上学。于是,加缪参加了助学金考试,并得以于1924年进入阿尔及尔的Bugeaud中学。
1930
  加缪进入哲学班学习。首次得肺结核,生病的经历让他感受到生命对于人类的不公。
  1932
  在《南方》(Sud)杂志上第一次发表随笔作品
  1931
  结识哲学教授Jean Grenier.
   1933
  进入阿尔及尔大学哲学系
   1934
  当年6月,与Simone Hié结婚,一年后离婚。.
   1935/1937
  ***时期
   1936/1939
  一开始在劳动剧院(Théatre du Travail),然后在团队剧院(Théatre de l''équipe),加缪改编并参演众多剧目,如马尔罗的《蔑视的时代》(Le temps du mépris)等。
   1937
  出版《背面与场所》(L''envers etl''endroit),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且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酝酿第一部小说《幸福的死亡》(La mortheureuse)
  1938/1939
  为报纸《阿尔及尔共和党人》(Alger Républicain)撰写专栏文章
  1940
  先后在阿尔及尔,巴黎,克莱蒙(Clermont-Ferrand)和里昂当记者。写作荒诞"三部曲":小说《局外人》(L''étranger),随笔《西西弗神话》(Le mythe deSisyphe)以及剧本《Caligula》。"三部曲"完成于1941年2月21日。同FrancineFaure结婚,生有一子一女:Catherine和Jean.
  1942
  6月15日,《局外人》出版;10月16日,《西西弗神话》出版。
  1943
  同萨特(Sartre)结识。在秘密发行的报纸《斗争》(combat)当记者。后任伽利马出版社的审读。秘密出版《致一位德国朋友的书信》(Lettresà un ami allemand)
   1945
  戏剧《Caligula》首次演出。
   1947
  6月10日出版小说《鼠疫》,获得巨大成功。
   1949
  12月,《正直的人》(Justes)首次演出。.
   1951
  出版随笔《反抗的人》,引起激烈论战,并导致1952年他与左派以及萨特的决裂。
   1953
  怀着巨大的热情,加缪再度投身戏剧,先后翻译和改编了Pierre de Larivey的《精神》(Les esprits)) ,La dévotion à la croix ( de Pedro Caldero''n的《献身十字架》(La dévotionà la croix,当年6月,他携这两部戏剧参加昂热艺术节。
   1954
  春天,《夏天》出版。10月4、5、6三天,前往荷兰作短暂旅行。这是加缪唯一一次访问这个成为他的小说《堕落》(Lachute)发生地的国家。加缪在阿姆斯特丹停留了两天。在海牙,他参观了著名的Mauritshuis博物馆,对伦勃朗的作品赞不绝口。11月1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线(le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开始袭击阿拉伯和法国平民,随后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
   1955
  3月,《一件有趣的案件》(Un cas intéressant)上演,改编自Dino Buzzati的作品。
  4月,访问希腊。
  5月到转年2月,为《快报》(L''express)写专栏文章,评论阿尔及利亚危机,所有文章以后〈ActuellesIII〉为题结集出版。
   1956
  1月22日,加缪号召在阿尔及利亚实现停战,但是没有得到回应。相反地,局势更加恶化,恐怖主义事件加剧,冲突扩大化。
  5月,〈堕落〉出版
  9月22日,根据Faulkner作品改编的〈修女安魂曲〉上演,取得巨大成功。
1957
  反对死刑。
  6月,改编Lope de Vega的《奥尔梅多骑士》(Chevalierd''Olmedo),并在昂热艺术节上演出。
  12月,加缪因为"在其作品中表现了人类对时代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的认识"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8
  《瑞典演讲》和Actuelles III出版。在Lourmarin买了一幢房子。
   1959
  《鬼怪附身的人》上演。同时,加缪千方百计想实现一个渴望了许久的梦想:成立自己的剧团。写作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第一个人》,未完成,后于1994年出版。
   1960
  1月4日,加缪在法国SENS附近出车祸而死。

二 : 浅论阿尔贝·加缪的荒诞哲学

摘 要: 加缪的荒诞哲学深入到了其每部作品之中(www.61k.com),《局外人》作为反映其哲学思想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故事的展开和叙述阐释了加缪的荒诞道德观。本文以《局外人》为例探索加缪荒诞哲学的本质及其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追求的解决荒诞的方法。

关键词: 《局外人》 加缪 荒诞 反抗
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写道:“有时候布景倒塌了。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里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大部分时间里都轻易地循着这条路走下去。仅仅有一天,产生了‘为什么’的疑问,于是,在这种带有惊讶色彩的厌倦中一切就开始了。”[1]P95那么,在《局外人》一文中,加缪是如何借助主人公默尔索这一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荒诞的呢?
1.局外人的局外世界
在《局外人》这篇作品中,荒诞感体现在主人公默尔索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之中。加缪所塑造的这一形象,不遵循常人的伦理规则,否定先验的价值,不信仰上帝,是一个绝对孤独者的形象。
其一,默尔索对社会的冷漠和麻木是一切荒诞感的开始。文章开篇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1]P3这短短两句话看似不承载默尔索的任何感情,其实已表现出了他对周围世界存在的感知度和介入程度已经变得几乎接近于零。默尔索对于其生活着的世界是漠不关心的:对于母亲的去世是这样,对于旧日女友的重逢也毫不积极。女友提出结婚,默尔索表示他爱不爱她并不重要,但如果说女友希望的话,那么他可以娶她;对于事业,老板提供了一个去巴黎发展的职位,他也没有表现出热衷的情绪。默尔索就犹如跳出了他所生活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隐于世”,如同透明人一般,尽管生活在人群之中,但他可以越过一切,而一切也都可以忽视他的存在。唯一对他产生影响的似乎只有太阳的光与热。小说中,默尔索多次对阳光的变化产生了感知,就连最后其在法庭上所陈述的杀人动机也都与阳光有关。看似是荒诞的陈述,实则反衬出了默尔索对周遭一切的冷漠,也体现出了其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孤独形象。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双向的,荒诞感并不是单从人类对世界的态度中而产生的,世界对于人类的态度是荒诞感组成成分中重要的一部分。
其二,是社会对于默尔索的态度。社会对于默尔索并不抱有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小说的第二部正是描述了社会对于默尔索的审判。在默尔索成了一个杀人犯之后,所等待他的是监狱、法庭,而他也被所谓“正义的法庭”,被偏见和社会习俗所审判。法庭并没有就案件来讨论默尔索的罪责,而是以他生活中的点滴给他塑造出一个在社会看来的新的“默尔索”。同时,这个新的“默尔索”不被真正的默尔索认同,但他俨然已被社会认定为默尔索的真正形象,任凭大众对其评头论足。在法庭看来,默尔索的过去暴露了他冷血的本性,他被指控是以一颗罪恶的心埋葬了他的母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其麻木、邪恶的本性。一言以蔽之,默尔索生而有罪。“我听着,我听见他们认为我聪明。但我不太明白,平常人身上的有点到了罪犯的身上,怎么就能变成沉重的罪名。”[1]P62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定位,默尔索是不能够理解的,他只有讶异,只有陌生,他看着那个所谓的自己,只能够悄悄问自己,那是谁?
默尔索对社会的冷漠,社会对于默尔索的拒绝,这双重的冷漠感产生了荒诞。按照加缪的观点,“世界的这种厚度和这种陌生性就是荒诞。”[1]P97局外人是从社会的角度冠以默尔索的一个名号,从默尔索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也必然是局外的。
2.“局外”之源
从上文分析看来,小说中的荒诞来源于人与世界的一种陌生性,那么究其原因,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局外”的陌生性呢?
在加缪看来,荒诞源于厌倦。“厌倦出现于一种机械的生活的各种行动的结尾,但他也同时开始了意识的运动。”厌倦是对日常所经历的一切的突然的质疑,当我们开始怀疑人生本来的路线时,厌倦感就发生了,很容易就能将人攫取住,抹杀人们对生活的希望。本来人类对激情的追求与往复循环的规律之间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意识到永恒的激情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时,我们之前的信念就会崩塌。破碎的信仰通常使人滋生出一种绝望,很自然地将自己与这个社会隔绝开来,从而陷入一种局外人的状态。
《局外人》中的主人公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冷眼看世界的形象,他在上大学的时候有过不少雄心大志,这说明最初对生活的激情并没有抹杀其作为一个局内人的角色。但不得不辍学时,他很快就明白了,这一切实际上并不重要。这便是在厌倦之后的烦恼所对世界产生出的不理解和失望。
另一个使得产生局外的原因来自于社会的偏见。社会上的人,也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他者。在他者看来,其他人便是不可能完全了解的心灵上的陌生人。那么,自我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评判自然不会透彻和公正。书中,检察官一再提及默尔索的冷漠,想要说服众人,默尔索是一个冷漠的杀手。养老院院长的证词也对默尔索极为不利,他认为,作为唯一的亲人,默尔索在母亲去世这件事情上显得过于冷静。默尔索的辩护律师虽然不才,但感受到了指控的荒诞,大声问道:“他被控埋了母亲还是被控杀了人。”[1]P60默尔索听着律师和检察官的辩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局外之感。他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他的意见。默尔索很想说些什么,但似乎并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检察官一口咬定,种种迹象表明默尔索是有预谋的杀人。事实上,一切恰恰相反,仅仅是因为担心对方伤害自己,默尔索才扣动了扳机。社会的偏见,硬生生将一件子虚乌有的罪名扣在了默尔索的身上,使所有事情的原委发生了改变,也改变了默尔索的命运,这种突如其来的荒诞感给人留下的只有惊诧。
荒诞感源于厌倦,源于局外,然而厌倦和局外也与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从另一个角度说,默尔索的冷漠并不是由于他对世界的不谙,而是因为他过于清醒,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过分敏锐的洞察力使得荒诞发生了。加缪认为西绪福斯的神话之所以悲壮,是因为西绪福斯是有意识的。如果没有意识,西绪福斯就不会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希望的。自然,这种毫无觉醒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不会让人产生任何悲壮之情。同样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也是清醒的,他也想过要更好地与世界协调,但最终发现,自身并无法将这种想法变为现实。于是“在清醒的状态下,他自绝于社会”。[2]默尔索意识到社会的荒谬,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母亲的去世、爱情、职位的更替又怎么会显得重要呢?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消极的情绪极不可取,但是被种种现实阻拦下来的激情,在耗尽之后,又怎样做出积极的神情与命运抗争呢?这种“局外人”的状态是在认清真相之后不得不经历的阶段,纵使这个状态让人暂时失去了所谓信仰,但又何尝不是一次喘息的机会?一次让人更清楚地决定下一步的调整期。这世上并没有永恒的激情,但总有不断迸发的激情。“局外”的状态正是在这条路上多多少少会经历的时期。默尔索若不能清醒于世,那么他的命运并不会这样,也不会觉得荒诞且又有些许悲伤。没有清醒意识的一生,即使自己觉得幸福,也只是自欺欺人,成为荒诞世界中的不幸。3.另类的反抗
“荒诞是坚持不懈的,不能解决。荒诞逃脱了自杀,因为它同时是对死亡的意识和拒绝。”[1]P129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面对荒诞感,加缪是不主张用自杀解决荒诞问题的。由于荒诞感并不因为死亡而随之消失,它如影随形,不是逃避便可以使你对其视而不见的,因此,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人,加缪认为,在对待荒诞时,应该勇敢地反抗。
默尔索的反抗是另类的。首先,他用孤独来反抗这个荒诞的世界。孤独的人,并不因为他内心上的脆弱,而是由于他的内心足够强大,不需要通过群体来证明或保护自己。他在精神上具有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正成了孤独者反抗人与世界荒诞关系的驱动力。默尔索正是由于明晰了人与世界的这种关系,而选择用冷漠去反抗。由于现实社会的压力,也由于没有人和他一起反抗,因此,默尔索显得单薄无力而又特立独行。可以说,他的这种反抗是另类的。其次,在故事的结局,默尔索被宣判了死刑,他希望有许多人能来看他,希望人们可以对他报以仇恨的呐喊。针对这个结局,有学者认为:“这里,出现了大逆转:局外人向局内人转变。”[3]其实,这个结局也可以理解为局外人依然用他的局外方式向这个荒诞的世界发出反抗。他希望许多人来看他的处刑,并不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加深与其他人的连接,减少一生的孤独感。他希望的是来观看他处刑的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看到他与这个世界的抗争,也希望观众可以发现人与世界的荒诞关系。从这一点出发,默尔索始终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并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将其无声的反抗留了下来,引人深思。
加缪对于荒诞感的结局方式是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的。“反抗贯穿着生存的始终,恢复了生存的伟大。”[1]P129就像他对西绪福斯的假象一样,他认为,西绪福斯是幸福的,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对抗荒诞的一步,将石头推向山顶的过程本身就有一种充实感。因此,加缪才会说:“荒诞感也产生于幸福。”[1]P159可见,荒诞感并不影响幸福的产生,人们大可不必由于认识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荒诞而产生绝望又或拒绝幸福。加缪的荒诞哲学不是一种对生存的堪忧和绝望,而是一种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清醒认识。他提出的荒诞哲学,最终指向的是反抗。
加缪在自己的论作中十分精辟地论述了荒诞、自杀、希望、自由、反抗等关键词的内涵。《局外人》这部作品正是其荒诞哲学的开始。对于加缪来说,“对荒诞所持有的解决方法不是自杀,也不是对非理性的世界满怀希望,而是以反抗宿命的方式来证明存在的种种可能性,来体现人类的尊严和伟大”。[4]P149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译.局外人/西绪福斯神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张丽莉.清醒的痛苦冷漠的反抗——论《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J].文艺哲学:新学术论文选(一):177-180.
[3]张月.试论加缪荒诞哲学的文学表现[J].文学评论,2010,(11):19-20.
[4]徐真华,黄建华.20世纪法国文学回顾——文学与哲学的双重品格[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三 : 阿尔贝·加缪简介


阿尔贝·加缪

姓名: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3-1960
国籍:法国
所获奖项: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哲学及其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本文标题:阿尔贝加缪-关于阿尔贝·加缪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20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