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寒梅著花未-梅花·寒

发布时间:2017-09-10 所属栏目:梅花香自苦寒

一 : 梅花·寒

秋风瑟瑟后及寒

白雪皑皑银中山

寒风萧萧一抹嫩

梅开时时其落寒

二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杂诗》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www.61k.com]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三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www.61k.com)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四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美人倚楼,壮士凭栏,多少美丽的往事从心中流过......

小楼一夜听风雨,次日清晨大街小巷卖起了腊梅花。

腊梅,尤以素心腊梅最为名贵。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类琥珀似玉石,冰清玉洁,幽香暗送,不绝如缕。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迎风傲寒。唐张谓的《早梅》描写近水先放的寒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唐齐己的同题诗作托梅寓意,状志传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唐王维的《杂诗》(其二)见友发问、借梅发慨,蕴涵强烈的思乡念亲之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可见诗人“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和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舍万千风物不说,单问寒梅开否。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依稀记得早年,到郊外的南山观腊梅的事。冬日,最是寒冷的时候,相约去南山观梅。行者怀中抱梅,车者车顶置梅,车中卧梅。花市呈现一片繁忙景色。换来一束,放在家中,满室生香,神清气爽,恍惚置身于山野,留恋于花丛。

前辈老贺,在守得书香的同时也开厂经商,很是红火,其读书著说,大气从容,不疾不徐,生活态度闲适恬淡却最是令人敬慕。每年冬末岁寒的时候,送一束腊梅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最为惦念的是,今夏在黔桂交界山区所见的大片野生梅林,当时郁郁葱葱,如今,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已是凌寒独自开了吧。

... ...

一段馨香飘过,催发心中的记忆。关于梅花的往事,太多,太多.....

美人倚楼,壮士凭栏,多少美丽的往事从心中流过。

五 :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全诗翻译赏析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译文]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出自] 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全诗翻译赏析

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译文1: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译文2: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所表现情结浓郁。但对后两句:“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有学者撰文说:诗人由于长期在外,不了解家乡,害怕由于问到家乡不利的世事变迁,故而问起无关紧要的寒梅是否开放,感情基调是忧郁。不,我认为是浓郁!

要想正确解读此诗内涵,首先要领会此诗首句“君”。很多人认为该君是来自故乡的对故乡特别了解的故乡人。否也,来人只是经过家乡而已,对诗人家乡并不了解。但诗人听说来人从故乡而来,特别亲切,特别兴奋。在诗人想象中,应知故乡事,由于对家乡的特别关心和热爱,免不了问这问那,可来人一无所知,引起诗人失望。再诗人看来,“不知故乡事”是不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以原谅的。不禁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成白话文就是“来的时候,靠近我家窗子,寒梅开了没有?”诗人恼怒了,似乎对来人斥责,诗人容不得别人说不知道。【“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全诗翻译赏析】“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全诗翻译赏析。

兴奋也好,寻问也好,失望也好,斥责也罢。无不体现对家乡的关心和热爱。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本是正常的情感。一个久客异乡的人,突然遇到了故乡来人,最为迫切的自然是关于家乡的事,所以禁不住发问。要问的事情很多,如家乡的变化,亲友的安好等,但诗人对这些却都不问,却问起家中窗前的梅花:“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而且问的口气很郑重,这就使人觉得奇怪,不易理解。岂不知这正是作者情趣高雅之所在,透露出他脱俗超凡的兴致。同时从侧面也可见这位故乡来人也决非一位苟苟营营之辈,不然他顾及不到梅花开未,必然无言以对。所以友朋往来从其所交,更可看出作者的高情雅致。

这首小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别致。前两句平平叙出故乡来客,后两句发问却只及梅花。这种过渡似乎显得有些突兀,但作者曲折深沉的情感却正是借这种突兀的结构得以传达,愈是突兀,则愈显得感情深沉强烈。其实,这种写法在古人诗中并不鲜见。传为晋陶渊明所作的《问来使》即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前,今生几丛菊?”其后宋代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诗:“道人北山来,问松栽东岗,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但赵松谷说:“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唐宋诗举要》引),对此诗更表赞赏。此诗寥寥几句,用意之间张驰相辅,不多赘一字一意,虽然结构突兀,情感骤涌,毕竟在情理之外显出了意趣自然。【“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全诗翻译赏析】文章“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全诗翻译赏析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而这正是此诗高妙之所在。

本文标题:寒梅著花未-梅花·寒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105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