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元好问-问好

发布时间:2017-12-03 所属栏目:元好问

一 : 问好

大家好 我是新手 不怎么会写文章 我很喜欢散文 也很想学习 请多多指教

二 : 元好问作品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词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但全词却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

词前有段小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捕雁者告诉他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取名叫作“雁丘”,并作了《雁丘词》。 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首咏物词!“问世间情无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还不是哪个曲折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对殉情的大雁!这就不能不令人震撼了!老夫子不禁反问:大雁尚知“情为何物”,难道人还不如禽鸟吗?也问下世间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几人像大雁一样,为爱痴狂、钟情如斯、同甘共苦、生死相许呢?!

下面,简单地对全词进行下赏析。开篇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但“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又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

1

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元好问——摸鱼儿

[题解]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在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应试途中,他被一只大雁殉情的事深深感动。他买雁葬于汾水旁,并写了这首词。后又据[摸鱼儿]词调加工改定。词作高度赞美了大雁殉情之可贵,谱写了一曲坚贞爱情的颂歌。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写之。

2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 “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是中:于此,在这里面。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3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 “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 “暮雪”状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些,句未象声词。《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 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

4

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新评]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人识见。这首作品中的崇情意识,与辽金文学率真尚情之传统一致,和词人年少之浪漫痴情有关,也与《董解元西厢记》和后来元杂剧肯定个人价值和欲望的精神相通。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联,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词作以雄浑博大见长。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清人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这首《雁丘词》正是摧刚为柔,“疏快之中,自饶深婉”的范例。

5

三 : 元好问集 上册

元好问集

首页.书架.古典.目录

下章|加书签|回简介

前言(本章免费)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系出北魏鲜卑族贵族拓跋氏(后改汉姓“元”),为唐诗人元结后裔。生父元德明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喜爱杜诗,推崇苏轼、黄庭坚,其诗作清熟圆美,无山林枯槁之气。元好问过继给其叔元格为子。元格官山西陵川等地,为元好问延请名师郝天挺,并教其为政之道。郝天挺引导好问潜心经传百家,刻苦学诗,主张“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郝先生墓铭》),对元好问的成长起了良好作用。

元好问认为:“士之有所立,必藉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中州集·辛愿传》)这正是他本人能取得重大成就的三个基本条件。他的父、兄都博学能诗。元好问出生前及其青年时代前后50年(1161—1210),是金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史称“世宗、章宗之世,儒风大变,学校日盛。士人由科举而位列宰相者甚多。”(《金史·文艺传》)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金章宗则是历代金帝中汉文化最高的人。元好问确实得益于国家教养。至于师友讲习这方面,对元好问影响更大。可称为元好问之师的,除郝天挺外,还有王中立、路铎、赵秉文、王若虚等名士名臣。元好问结交的诗友很广,著名的如元好问的“三知己”辛愿、李献甫、李汾;以及雷渊、王渥、麻九畴、冀禹锡、杨弘道、刘昂霄、赵元等。师友中关键性的人物,是礼部尚书赵秉文。元好问28岁时(1217)到首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以诗文见礼部尚书赵秉文。赵对元好问的《箕山》、《元鲁县琴台》等诗,极为赞赏,认为在杜甫之后,尚未见过这么好的诗。于是元好问名震京师,被人目为“元才子”。这对元好问此后以诗学为毕生事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好问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20岁之前,是学业准备时期。21—43岁,是深造、应举、为官、交友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44—68岁逝世,是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期,也是为促进社会进步、保存中原文化和金代文献,积极活动、作出重大历史贡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和政治文化活动,奠定了元好问作为文化巨人的历史地位。

第二个时期的23年中,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1—31岁,是深造、交友、创作成熟的阶段。元好问在这时所写的《论诗三十首》,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这组论诗绝句在对建安以来至南宋的一些诗人、诗派品评褒贬的同时,阐明自己论诗的主旨:推崇刚健雄豪、真淳天然的风格,反对模拟因袭,批评绮靡纤弱的诗风;重视作家的品德,反对俳谐怒骂,标举风雅正体的优良传统和民歌的“天然慷慨”本色。

32—43岁,是为官和创作丰收的阶段。32岁登进士第。35岁应宏词科,权国史院编修官。37岁除镇平令。38岁任内乡令。42岁任南阳令,迁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43岁任左司都事。元好问在为官期间和金亡前后所写的“丧乱诗”,蒿目时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慷慨悲歌,真挚动人,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确实可以与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写的诗歌比美,而在其批判力度上,比杜甫有过之无不及。

元好问任地方官期间,善政卓著。《河南通志》和《内乡通考》都说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善政尤著,吏民怀之”,“循吏也,不当徒以诗人目之”。《新修镇平县志》更具体地说,元好问任镇平县令期间,“律己守法,政平讼理。暇时则赴劝农,形迹脱略,如家人父子。每岁开征,不事科扰,民竞劝乐输无愆期。”“以德化民,政声翕然。”《新修南阳县志》称元好问“为中州南阳令,南阳大县,兵民十馀万,帅府令廉,镇抚甚有威惠。”

第三个时期有25年(1233—1257)。1232年元好问43岁时,在朝中任左司都事。这时,金哀宗已经出逃,崔立叛降,蒙兵入京。元好问在生死存亡之际,向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进言,写了《寄中书耶律公书》。这一惊世骇俗之举,是有关他一生名节的重大公案,而实际上却正是他高瞻远瞩、见识卓越超群的铁证,是他挽救中原文化的一大贡献。紧接着,元好问就随百官一起被蒙兵解送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县)羁管。《寄中书耶律公书》写于1233年4月22日,信中向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了文士54人,请求保护、任用。希望耶律楚材使这些文士“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不久,这些文士果然大多被任用,促进了蒙古贵族文明化,保存和传扬了中原先进文化,以至在忽必烈时代以儒学治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与元好问向耶律楚材进言的同时,耶律楚材建议废屠城之制,使避兵于汴京的140万户百姓皆得保全。可见,在行仁政、倡儒道这一根本原则方面,元好问与以“礼乐中原”为荣的耶律楚材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那种囿于宗姓邦国之见,以“境外之交”责备元好问的论者,与“横身于利害相磨之场而莫之避”、以挽救天下斯文为己任的元好问相比,其差别何止以道里计。

1235年,元好问46岁时,获得自由,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省冠县),得到县令赵天锡的资助。于是大力提倡儒学,与赵复、杨宏道、曹之谦、段克己、段成己等著名文士交游、唱和,颇有影响。1236年,蒙古统治者即下令修复孔子庙,并设立编修所、经籍所。1237年,首开科举。元好问于此年写了《外家别业上梁文》,对刘祁以崔立碑文诬陷自己之事作了沉痛的申辩。

金亡后的20馀年,元好问长期奔波于鲁、豫、冀、晋一带。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鼓吹儒学,二是搜集编撰金史的资料。他在家乡构筑野史亭,以编撰《金史》为志愿。1247年,元好问58岁时写的《与枢判白兄书》中说:“去秋七月二十三日,忽得足痿症”,“亦恐是残喘无几”,“唯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顺天府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终始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兴废存亡者为一书,大安及正大事则略补之。此书成,虽溘死道边无恨矣!”1250年,他61岁时,终于抱病亲往顺天路万户张柔处,抄录了《金实录》。1252年,他又以63岁的高龄,与张德辉一起长途跋涉,北上桓州(今内蒙正兰旗一带),觐见忽必烈,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并免儒户兵赋。忽必烈悦而准之,元好问即返忻州。

元好问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活动,有一种矛盾的现象:他积极推荐鼓励其友人、门生担任蒙古政府的官职,并结交一些权贵,而自己却坚辞不出仕。继任其父耶律楚材为蒙古中书令的耶律铸曾多次写信并派人招致元好问。元氏回信说:“断不敢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元好问鼓励儒者做官,是为了行儒道;而他自己辞官不就,则是为了尊儒道。道尊则易行,道行则益尊。同时,他不做蒙古帝国的官,也是忠于金国、金君的表现。他的哥哥元好古就死于蒙军的屠刀之下。

1257年农历9月4日,元好问卒于河北获鹿,归葬于秀容祖坟(今忻州城南韩岩村),享年68岁。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方面。他对自己的成就极为自信,自许为李白、杜甫一流,而在秦观、晁补之、贺铸、晏幾道诸人之上。其《天涯山》云:“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游泰山》云:“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遗山自题乐府引》云:“客有谓予者云:‘……且问遗山得意时,自视秦、晁、贺、晏诸人为何如?’予大笑,拊客背云:‘哪知许事?且啖蛤蜊。’客亦笑而去。”“哪知许事,且啖蛤蜊”语出《南史·王融传》,原作“不知许事,且食蛤蜊”,表示不屑之意。这种态度确实大幅度地超越了儒家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樊篱,正是多民族融会的“中州万古英雄气”孕育的结果。无怪乎他敢于以“诗中疏凿手”自任,宣称“未便吴侬得锦袍”了(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五首》之一)。至于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于形成“河汾诗派”的领袖作用,则是李白、杜甫也不能比拟的。元好问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包括他开创断代诗史新体例《中州集》的功绩,在史学界也早有定评。

元好问诗今存1381首,词今存384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尤其是金亡前后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对人民的疾苦十分关切同情,具有诗史的意义,代表了金元诗词的最高成就。清人赵翼说,元好问的诗,“专以精思锐笔,清炼而出,故其廉悍沉挚处较胜于苏(轼)、陆(游)。”(《瓯北诗话》)刘熙载说:元好问的词,“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艺概》)

元好问的散文有26卷,众体悉备。受韩愈、欧阳修的影响,风格清新雄健,语言平易自然。

元好问还著有小说集《续夷坚志》,有207篇文言小说,是今知金代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国小说由雅趋俗的发展阶段,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还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元好问的散曲今存9首,对元曲有示范作用。元人陶宗仪说:“〔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南村辍耕录》)可见其影响之广。

元好问还有4篇赋传世。其《新斋赋》中说:“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表现了他经世治国的远大抱负和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品格。

元好问在魏道明、商衡辑录的《国朝百家诗略》的基础上编纂的《中州集》,收诗词作家255人,并为其中253人写了小传。收诗2054首,词114首,实属最早的金代诗词总集。此集开创了以诗存史、断代诗史的新体例,对于研究金代诗词和作者、金代历史和总集的编纂体例,均有重要价值。

元好问编撰的著作,尚有《锦机》、《杜诗学》、《东坡诗雅》、《东坡乐府集选》、《壬辰杂编》,惜此五种均佚失,《诗文自警》有孔凡礼先生辑佚15则,《唐诗鼓吹集》今存。

总之,文化巨人元好问是时代的骄子。高度汉化的家学、师友渊源和儒家文化教养成为他思想和学术的根底,又吸收了一些道家和禅学的营养。少数民族的英雄气质和生长云朔的自然天禀,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巨变,则影响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愚忠于一家一姓的腐儒之见,使他能够以宏阔的世界观、人生观顺应时代巨变,以先进文化的传承、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为重,将封建的个人名节置于次要地位,终于作出了不朽的历史性贡献。

元好问集有多种刊本。全集如清光绪七年读书山房刻本,包括诗文40卷,词和小说各4卷,年谱3种,考证3卷,附录、补载各1卷。199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元好问全集》(姚奠中主编),即以此为底本校补增订而成。诗集有明汲古阁本、清人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等。词集《遗山乐府》有明吴讷《百家词》本,《全金元词》所收较为完备。小说有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夷坚志〉评注》(李正民评注,1999年版)。

本书所选元好问作品文本据《元好问全集》。共选诗85首、词37首、散曲7首、文赋8篇、小说4篇。

撰写注释和新解新评的为:李正民(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孟繁仁(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曹凌燕(上海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段继红(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焦中栋(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郭胜瑜(山西大学硕士)、乔林晓(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量(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正民审订了全部书稿。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元好问年谱简编”、“元好问著作主要版本”、“元好问研究主要著述”及“《元好问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

选文和评注不妥之处,诚望读者指正。

李正民

2008年6月

元好问集

首页.书架.古典.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序言(本章免费)

姚奠中

1998年,我在为李正民的《元好问研究论略》作序时说:“李正民从他的硕士论文起,便和元好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1981年留校,所担任的课程从先秦到明清都有,但他致力最多的还是金元,特别是元好问。”那是实情。他近年在我们集体校点的《元好问全集》的基础上,又作了一次详尽的校订、增补,使这部颇受社会好评而且获得国家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的全集,进一步完善。

我以为,包括他的其他有关元学论著在内,李正民在元学的研究上成绩卓著,不愧为元好问研究的专家。然而,元的全集量大,没有注解。有注解的,一是清代施国祁的“笺注”,解放后的选注本不少。二是词,过去未见单独注本,我和正民主持下的《元好问词注析》,算起了一点补缺作用。

但元好问还有大量的散文、小说和《中州集》中的传记。其中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很高的作品不少,却很少有人留意。鉴于此,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约请李正民主编《元好问集》选注本。这本新著对研究或了解金元文学、特别是对想多方面了解元好问作品的读者,是会有积极意义的。

元好问是金元两代二百多年间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代表。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占有卓越地位。这在前人、特别是清人对他的评价中已有定论。即使在对金元文学长期忽视的年代,一般文学史对元氏也不能不加以重视,而予以一定的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元学研究已走向高潮。而正民在此高潮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希望这本书之后,更有不断的新成果问世!

作序,九十老翁,力不从心。姑缀此短笺以塞责。

姚奠中,1913年生,山西稷山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书法家、诗人。于1935年考取章太炎先生所招收的唯一一届研究生。先后在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执教。1950年回到山西,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历任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山西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章太炎学术年谱》、《姚奠中讲习文集》等。

附记:

按照这套丛书体例,责编要求请名家写序。我自然想到恩师姚奠中先生。40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曾求先生写一幅字留念,先生信笔写了一首元好问的论诗绝句赠我。1978年,我考取了先生的研究生。作硕士论文时,先生又让我研究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其后20馀年,我与元好问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名家写序,当非先生莫属。然而先生已九十高龄,我实不忍启齿。于是将此前先生给我写过的《元好问研究论略》之序言,复印放大,对先生说:请把此文略加改动,即充新序吧。不料先生说:“不可!”乃提笔新撰序言,密密麻麻写满了两页稿纸,又作了多处修改。感动之情,实难言表;受教之深,永志不忘!

谨呈一绝,为先生寿:

论艺为人得道尊,

庄骚孔孟润河汾。

再传薪火与时进,

九丈苍松叶正春。

李正民

元好问集

首页.书架.古典.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二词(本章免费)

摸鱼儿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在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应试途中,他被一只大雁殉情的事深深感动。他买雁葬于汾水旁,并写了这首词。后又据〔摸鱼儿〕的词调加工改定。词作高度赞美了大雁殉情之可贵,谱写了一曲坚贞爱情的颂歌。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悲恸、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有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情深。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挚爱,矢志不渝。“痴儿女”三字饱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君:指殉情的大雁。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诚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苟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代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胜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楚:即丛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煊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suò),句末象声词。《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永垂不朽。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价值,为下文寻访雁丘做好铺垫。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烘托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遭受的磨难和摧残,词中对殉情大雁的歌颂,即是对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词作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人识见。这首作品中的崇情意识,与辽金文学率真尚情之传统一致,和词人年少之浪漫痴情有关,也与《董解元西厢记》和后来元杂剧肯定个人价值和欲望的精神相通。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勾连,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词作本以雄浑博大见长。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清人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这首《雁丘词》正是摧刚为柔,“疏快之中,自饶深婉”的范例。

江城子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词人于此年完婚,时年十八岁。词作描写了一位情意绵绵的女子,从早到晚都在寂寞中等待意中人的情景,格调凄婉,回环缠绵。

行云冉冉度关山,别时难,见时难!怅望南风,早晚送云还。心事情缘千万劫,无计解、玉连环。夕阳人影小楼间,曲阑干,晚风寒。料得而今,前后望归鞍。寂寞梨花枝上雨,人不见,与谁弹?

行云冉冉度关山,别时难,见时难——行云冉冉:云彩流动的样子,这里喻游子行踪不定。关山:泛指关隘与山川。词作以对行云的描写起句,自然带出了思妇的抱怨。这几句意思是行云冉冉,飘荡东西,正像我的心上人行踪不定,来去匆匆,相聚的时间太短,即刻又得分离,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怅望南风,早晚送云还——南风:即和风。《诗经·邶风·凯风》中有“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这两句是说:我满怀惆怅,希望祥和的南风将冉冉的行云送至家门前。寓有愿爱人早归之意。

心事情缘千万劫,无计解,玉连环——情缘:男女间情爱之因缘。劫:佛家语。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尔后又重新开始,此一灭一生称作“一劫”。“无计解,玉连环”意思是环无端,多环贯联不可解,谓之连环。《战国策·齐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古人认为婚姻都是天生的姻缘,词人在《三奠子》(怅韶华流转)中,亦有“再生缘”之说。这里借用佛家的因缘说,将思妇和游子的恩爱之情写得超越了时空,历千万劫而永存。其中的情缘又怎么能够说得清,如何能够解得开呢?这里思妇的哀怨已被描绘得茫茫无际,亘古至今,仿佛词人笔下之思妇,承担着世间所有思妇的哀怨。

夕阳人影小楼间,曲阑干,晚风寒——下片紧承对思妇白天惆怅情态的描写,勾勒出傍晚时分晚风吹寒,思妇在小楼间依栏守望、孤独徘徊的情景。写夕阳中的思妇形象用“人影”一词,极其微妙。时间已是傍晚,光线由明转暗,影影绰绰望去,仍见小楼间曲栏旁思妇茕茕孑立的身影,她已守望了一天,晚风寒气袭人,但她仍在无望地坚持着。此处写思妇心理,生动逼真,其形象呼之欲出,令读者不禁为之落泪。

料得而今,前后望归鞍——思妇正在依栏而望,料想她现在正在前后顾盼,焦灼不安,那么爱人的归期又在何时呢?这两句是对思妇心理活动的进一步揣摩,思妇望归不归,衷情无以倾诉,故焦虑顾盼,愈见其孤独无状,凄苦难熬。归鞍:古代男子乘马出行,此处以“归鞍”借代“回家”之意。

寂寞梨花枝上雨,人不见,与谁弹——思妇默默垂泪,如梨花枝头滴雨,但心上人不在眼前,幽泪暗抛,苦水独尝,又有谁知?用梨花带雨喻思妇落泪,含蓄隽永,意象非常美丽。因为其美丽,更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柳永《雨霖铃》中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元好问巧妙地予以化用,将皇妃的痛苦、才子的哀怨熔铸在一起,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结尾的一个“弹”字,形象地写出了思妇挥泪如雨的情景。杨万里《罗溪望夫岭》诗亦有“向人弹泪绕天流”之句。这是元好问又一首动人的情词。

点绛唇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元好问时年十九岁,在长安准备参加秋试。词作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抒发了词人“无计留春住”的怅惘之情。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沙际:水边。因为春来先遣杨柳青,春在柳梢头;近水杨柳先绿,正是“沙际春来”。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所以词人吟咏道“沙际春归”。绿窗:这里指歌女所居之所。李益《春晓闻莺》有“绿窗残梦晓闻莺”之句。这两句是说春已归沙际,然而仍有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起句看似平淡,但平淡中含有无限的画面。第二句借人喻己,巧妙地写出了词人自己爱春、惜春的深情厚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既然爱春情意殷切,那么,春归之后自然要苦苦寻觅,这是爱春之情的发展。然而问春却得不到回答,只见落花飘零,黄莺也默默不语。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啼莺,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而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一点声息都没有了。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吟怀:指伤春的情怀。这两句紧承上片寻春,极目远望,仍不见春之踪影。“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渺渺吟怀”的物化形态。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寻春不到,只有在日暮归楼后,梦中去寻觅了。

此词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态。其中,“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与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异曲同工之妙。

摸鱼儿

此词作于贞祐丙子(1216)年,时元好问避兵乱于河南三乡。词序中交代,民家小儿女殉情的故事是梁国用告诉李用章,作者从李用章处听说的。这首词和《雁丘词》为姊妹篇,都是作者青年时代歌咏爱情的名篇。词作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高度赞美,以及对其不幸结局的深深同情和哀悼。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而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清之瑞露,春动七情”,韩《香奁集》中自叙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词序交代了词的本事。泰和为金章宗年号(1201-1208)。大名:金正隆二年(1157)置大名府路,治所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双蕖怨》为本词原题篇名。双蕖即并蒂的荷花。韩偓《香奁集自序》所说“三清”,源自道家,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境,指人天之外的圣境。韩偓为晚唐诗人,万年(今西安市)人,其诗格调柔靡,华丽精致,时称“香奁体”。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藕断丝连”常被人用来形容情意不绝,唐孟郊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正是此意。这几句中“丝”谐“思”。男女双双殉情,沉于荷花塘,化身为并蒂莲,莲根(藕)之“丝”,自然就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而“莲心”亦即人心,他们生不能结为伉俪,被迫而死,其冤其苦,可想而知。词作以“问”字起句,领起“莲根”、“莲心”两句,与《雁丘词》的起句方法相同。起句发问多是作者对吟咏的对象,深有感触,激动不已,酝酿再三,至不可按捺时,冲口而出,其发问的问题往往是其思考的核心,也是全词抒情的线索。问句启开了词人感情的闸门,激情似洪水巨流,奔涌而出。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双花脉脉含情,温柔相向的形象,正是“大名民家小儿女”的形象。词人以花拟人、以人拟花,既是拟人,又是拟物,写出了“双花”亦即这对“痴儿女”相互依恋的情态。接着是无比悲愤的质问:痴情儿女,在人间不能结合,而死后却能化作并蒂莲,说明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已经得到了“天”的同情与首肯。那么,为什么不让这样的一对“痴情儿女”在人间白头偕老呢?这个问句,闪现出向封建礼教抗争的火花,说明作者崇情的思想已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作者的发问未能得到什么回答,唯见夕阳默默无语。看来夕阳也在沉思,也在悲痛。这一悲痛的氛围经作者渲染,已极其浓郁,进而笼罩了四周的景物。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其小字“客儿”。他的《伤己赋》,所写皆伤感之境,伤感之情,其中有“播芬烟而不熏,张明镜而不照”之句。湘妃:指传说中舜的二妃娥皇、女英。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寻而不得,遂自投湘水而死。谢客伤怀于烟中,湘妃自投于湘水,这本来都是极伤至悲之境,但词人却说,这些都“未是断肠处”。显然,最令人“断肠处”,就在这民家“小儿女”殉情之荷花塘了。这里曾沉下殉情者的肉体,而眼下正开着他们魂魄化成的并蒂莲花。在词人眼里,名士的悲伤、帝妃的殉节,均无法与这对“小儿女”的以死殉情相比,“小儿女”的殉情更悲苦,更使人同情,更使作者痛心疾首。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十分难能可贵。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香奁梦:借用韩偓诗意,谓深闺中的好梦。灵芝瑞露:形容这对青年爱情的圣洁。俯仰:低头和抬头,喻很短的时间。这几句意思是,如此纯真圣洁的美好爱情,在人世间却难以长久,“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令人悲叹不已。这几句自然领起了下片对纯真爱情的高度赞颂。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海枯石烂”两句是对“小儿女”爱情坚贞永固的盛赞。指出他们的爱情是永存的,他们的“幽恨”也是黄土所掩埋不掉的,必将永垂不朽。“相思树”源自《列异传》,韩凭同其妻何氏殉情而死后,其墓穴之树枝叶覆盖交通,被人称为“相思树”。“相思树”后成为古代爱情悲剧的象征。“西风”即肃杀的秋风,象征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古代的爱情悲剧随着时光的流逝又一次重演。今日“无端”又被“西风误”者,则是这对青年,他们被“误”,以至于死,罪在那充满杀气的“西风”。“无端”二字用得极好,既是对“西风”的鞭挞,指出其对青年男女爱情横加干涉,粗暴而蛮横,也表明了青年男女爱情的纯真无辜和作者正义的立场。

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兰舟:对船的美称。红衣:指荷花。这几句意思是:兰舟且暂作停留。(我)怕载酒重来之时,荷花已经凋零,池中一片狼藉。一个“怕”字,准确地表达了词人的珍爱、怜惜之情。这几句是对全词的收束,其含义又宕开一层,由对往事的回顾,转入对未来的展望揣测,美好的事物可能要再次遭到摧毁,增添了全词的悲剧气氛。

这首词与《摸鱼儿》(恨人间)、《三奠子》(怅韶华流转)以及元好问的《续小娘歌》和30馀首杏花诗可以合观,从中发现诗人极为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令人感叹其深情重义、高尚清纯而又细腻柔婉的审美情趣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

江月晃重山

本词作于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这一年蒙古兵南侵,词人由三乡(今河南宜阳县)移居登封(今河南登封市)。嵩山在登封北,古称“中岳”。词人站在嵩山上,未必能望见塞北,词中虚拟出一组边塞壮景,意在抒发为国立功的豪壮情怀,表明对收复故土充满信心。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这两句描写了秋日边塞的雄壮景象:鼓声和号角声在秋风中交响,城头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迎风飘扬。词作从描写边塞特有的风光入手,顿时将读者带入充满了雄浑苍茫氛围的塞上。范仲淹《渔家傲》有“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等句,但全词格调悲凉。本词前两句更为凝练,全词格调更为豪迈、雄壮。

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适:恰好。“从军乐,莫问所从谁”系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然而变其“但问”为“莫问”,突出强调了青年们踊跃从军的豪情。秋风中的塞上正是青年人跨马从军、一显身手的绝好场所。从军自有从军的快乐,无论跟随的是谁,都乐于效命沙场。无论是哪一个青年从军,都能享受到有用武之地的快乐。这几句写出了从军少年英气勃发、跃跃欲试的动人形象,词人之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候骑:侦骑、侦察兵。通:到达。蓟:地名,在今北京城西。辽西:指辽河以西,今辽宁省中部一带。这两句极言军队声威之盛,胜券稳操。《孙子·谋攻》中有“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在充满必胜信念的词人看来,这些从军的“少年”奋勇作战,定能先声夺人,大获全胜。

归期犹及柳依依——柳依依:源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原用来描写士卒出征岁月之久。这里词人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秋日从军,在杨柳依依的春天,就可得胜而归,时间不会太久。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春闺:春日的闺阁。红袖:代指佳人,词中指闺中思妇。这两句意思是到了春天,闺中的思妇也不必因相思而流泪,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

《江月晃重山》是将《西江月》头三句和《小重山》后两句串合而成的词牌,这个词牌分上下片,各五句,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晃”是明亮照耀的意思。词人这首作品内容和词牌的格式结合得很好,可谓内容美和形式美交融互见。“西江月”前两句各六字,两字一个词组,节奏按节拍,应为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读起来舒缓、阔展,速度较慢。这首作品上片前两句一写听觉形象,一写视觉形象,内容舒展,境界辽阔,正与词牌固有节奏适合。从写作线索来看,这两句先勾画出大的背景,然后层层累加意象,像摄影镜头缓缓推进,照出了塞上落日的雄浑画面。“西江月”第三句七个字,节奏应为ⅹⅹⅹⅹⅹⅹⅹ,速度稍快。这首词的上片第三句正是对前两句的一个概括,结论是无可怀疑的,自然读(唱)起来速度稍快。“小重山”末两句,句子简短,结构紧凑。节奏似应为ⅹⅹⅹⅹⅹⅹⅹⅹ〇。词作中“从军乐”两句正表现了一个十分高涨的情绪,速度很快,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生动地描绘出了从军少年信心百倍,豪情满怀的形象。词作下片前两句是两个主谓宾俱全的陈述句,描述了军队作战的情景,节奏稍显稳重。接着又是一个概括性的结论,节奏变紧,速度加快。到最后两句已是铿锵有力地表明信心,情绪发展达到高潮,亦与“江月晃重山”词牌的格式紧密结合。“江月晃重山”之曲谱今已失传,然而我们通过元好问这首词作的内容可以推想出其吟咏乃至演唱时的情景。总之,这首词起句凝重,继而雄壮,归于激昂,与词牌的格律贴切融合、相得益彰。

水调歌头

汜水故城登眺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作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作者时年三十二岁。汜水:古县名,汉代名成皋,隋代改名汜水,今属河南省荥阳市,楚汉成皋之战在这一带进行。成皋之战中汉军重创楚军,楚军自此元气大伤,终为汉灭。这首词由凭吊楚汉古战场着笔,追述了刘邦、石勒等人的英雄业绩,抒发了词人抑郁难平的情怀。

61阅读到许多鱼。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吏,能够看到百姓丰衣足食,便有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百年闲过又如何——像这样的生活,一百年闲闲地过下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作者彻底被眼前的景色和生活所打动和征服了,他愿意这样的生活延续下去。

这首小词短短几句话,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美景,一幅太平安乐的图画。因为这是作者体验到的真实生活,所以才能真切动人。

浣溪沙

三台送客,作离合体

这是作者六十四岁在临漳送客时所作。所送之人可能为孙德谦、张孔孙二人。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是临漳(三国时魏邺城)的名胜之地。离合体,类似于诗谜,是通过诗句字词或部首的重组而成字,表达新的意思。

锦带吴钩万里行,青云人物旧知名。百壶春酒过清明。渺渺荒陂冰井路,青青杨柳玉关情,斜阳无语下西陵。

锦带吴钩万里行,青云人物旧知名——锦带上挂着吴钩,行走万里去追求建功立业,像你们这样才华出众的人物早已名扬四方。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刀。鲍照《结客少年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百壶春酒过清明——在这清明时节,让我们纵情饮酒为你们祝福。春酒:冬日酿酒,经冬始成,故称春酒。《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渺渺荒陂冰井路,青青杨柳玉关情——荒废的池塘旁,延伸的是离开冰井台的渺渺茫茫的道路;青青的杨柳,拂动的是玉关送别的情谊。陂:池塘。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子夜吴歌》:“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斜阳无语下西陵——一抹斜阳,默默无语地在西陵后边渐渐沉没。西陵:曹操的陵墓。这句颇有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遗意。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朋友的赞美,刻画出了一个仗剑行万里,饮酒过百壶的英雄形象,令人心仪神往。下片通过对冰井台景物的描写,用“杨柳”这一诗词里常用来表达送别之情的典型景物,抒发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结尾深沉而耐人寻味,含义深广:无奈的别情,流走的时光,已成往事的霸业,都凝聚在“斜阳无语下西陵”这短短的七字当中。

清平乐

忆镇阳

元好问晚年经常奔波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这是他回忆在河北镇阳生活情景的作品。

悲欢聚散,世事天谁管。梳去梳来双鬓短,镜里看看雪满。燕南十月霜寒,孤身去住都难。何日西窗灯火,眼前儿女团栾。

悲欢聚散,世事天谁管——悲欢聚散这些尘世上的事情,老天是不管的。这句起首反问一句,意为“悲欢聚散是没有人能管得了的”。

梳去梳来双鬓短,镜里看看雪满——头发梳来梳去,两鬓的头发越来越少,镜子里照出满头的白发,像雪一样。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燕南十月霜寒,孤身去住都难——燕南这个地方十月已经落霜,十分寒冷,一个人离开和住下去都不容易。燕南:指镇阳一带,在古燕国的南部。

何日西窗灯火,眼前儿女团栾——什么时候才能围着西窗下的灯火,眼前守着儿女团团圆圆呢?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词大约作于作者六十六岁时。在漂泊中度过了一生的元好问,此时仍在他乡,他感到了人生暮年的无奈,也没有了当年的豪情壮志。看看镜中的白发,想想漫漫的前路,他只想和家人团聚,寻找一个身心的归宿。

满江红

这首词写闺中相思之情。

一枕馀酲,厌厌共,相思无力。人语定,小窗风雨,暮寒岑寂。绣被留欢香未减,锦书封泪红犹湿。问寸肠、能着几多愁,朝还夕。春草远,春江碧。云暗淡,花狼藉。更柳绵闲飘,柳丝谁织。入梦终疑神女赋,写情除有文星笔。恨伯劳东去燕西归,空相忆。

一枕馀酲,厌厌共,相思无力——饮过的酒还没有全醒,靠在枕头上,心里想着心上人,觉得身心疲惫。酲:《说文》解释为“病酒也,一曰醉而觉也”。厌:心理压抑,心烦。

人语定,小窗风雨,暮寒岑寂——人们说话的声音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只剩下小窗外风雨交加,使傍晚的寒气非常的清冷。

绣被留欢香未减,锦书封泪红犹湿——绣有彩色花纹的衾被上仿佛还留着往日的欢爱,被子上熏过的香味依然不减。书信封口时连眼泪也封进去了,信上仿佛还留有斑斑血泪的湿痕。锦书:古人曾在丝织物上写字,所以锦书就成了书信的代称。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带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问寸肠、能着几多愁,朝还夕——试问相思的心啊,能够承受多少愁怨呢?这愁怨是朝夕无尽啊!

春草远,春江碧——春天的草儿青青,延伸向远方;春天的江水碧绿,无语东流。

云暗淡,花狼藉——云儿暗淡,像我的心情一般;花儿散乱,如我没有梳妆的容颜。

更柳绵闲飘,柳丝谁织——再加上柳絮没有归宿般的飘荡,柳丝如情丝,不知是谁织下的,日渐增长。

入梦终疑神女赋,写情除有文星笔——即使睡着了,都怀疑是不是会梦见《神女赋》中写的那种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要写出我的情感,除非有文昌星那样的文笔。文星:主持文运之星,即文昌星或文曲星。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诗》:“北风随爽气,南斗闭文星。”

恨伯劳东去燕西归,空相忆——怨恨这样劳燕分飞的分离生活,使我无休止地徒劳思念。汉《古乐府》有“东飞伯劳西飞燕”之句,后即用劳燕分飞比喻有情人的分离。

词的上片写一个“愁”字,用了多种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先写借酒浇愁,再写相思成愁、风雨带愁来却不带去,再写绣被锦书不能减愁却添愁,最后写寸心能着几多愁。这种写法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极往复低徊之致。下片写一个“恨”字。恨春天又来而人不来,恨时光流走而青春日减,恨梦中亦难相聚,恨满腔的愁闷却表达不出,恨相思不已却落空,这种由思而愁而恨的情感渐进,是符合人的心理过程的

元好问集

首页.书架.古典.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三散曲(本章免费)

〔仙吕〕后庭花破子

这是两首描写诗人在中秋节之夜的愉悦心情和放达胸怀的小令作品。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

夜夜璧月圆,朝朝琼树新。贵人三阁上,罗衣拂绣茵。后庭人,和花和月,共分今夜春。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玉树:仙木。《骈雅·释木》:“玉树似槐而细叶。”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云阳县界,多汉离宫故地,有槐而叶细,土人谓之玉树。”后庭:后宫。《战国策·秦五》:“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汉书·郊祀志》:“有白鹤集后庭。”瑶华:色如美玉的白花。张华《游仙诗》:“列坐王母堂,艳体食瑶华。”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诗:“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妆镜:梳妆镜。句意为:在玉树亭立的后庭宅院中,可爱的少女们正在对镜梳妆打扮。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去年欢度中秋佳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年的中秋佳节又悄然光临。

莫教偏,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偏:这里指月缺。句意为:但愿明月长圆,让我们和鲜花明月一起,欢度这充满青春气息的欢乐时光吧!

夜夜璧月圆,朝朝琼树新——璧月:犹如玉璧那样的明朗的圆月。琼树:树名。其花可食,传说食之长生。句意为:在中秋时分,晶莹圆润的明月夜夜长圆,每日盛开的琼树之花也日日长新。

贵人三阁上,罗衣拂绣茵——罗衣:纱罗之衣。绣茵:绣花的坐垫。句意为:贵人们在高层楼阁之上品酒赏月,少女们穿着美丽的罗衣在庭院中嬉闹欢腾。

后庭人,和花和月,共分今夜春——句意为:让我们庭院中所有的人,都能和盛开的鲜花和晶莹的明月一样,共同分享今夜的美好风光吧。

历来写中秋佳节良辰美景的诗词颇多,元好问采用散曲的形式,抒写了自己的感受,可谓独辟蹊径。

〔中吕〕喜春来

这四首小曲,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美丽春色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是颇能感人的春之赞歌。

春盘宜剪三春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梅擎残雪芳心奈,柳倚东风望眼开,温柔樽俎小楼台。红袖绕,低唱喜春来。

携将玉友寻花寨,看褪梅妆等杏腮,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且唱喜春来。

第一首写“春宴”:春天的菜盘陈列着新剪来的春芽、春蕊;春天的飞燕像美女斜簪的宝钗。春风和春酒沁人胸怀,在春天的宴席上,人们不禁高唱歌曲,欢迎春天的到来。春盘:古代习俗,立春之日,将生菜、水果、春饼等装盘,馈送亲友,称春盘。苏轼〔浣溪沙〕:“蓼茸蒿笋试春盘。”

第二首写“春色”:梅花在春风中花残色褪,但香气依旧;柳树枝头金梢已破,但柳眼未开。东风的柔和瑞气已经布满楼台。桃花、杏花已开放;大家高唱歌曲,欢呼春天的到来。玉靥:本指女子脸上的酒涡,这里形容梅花初凋的样子。金梢:嫩黄的柳芽。

第三首写“春酒”:梅树的枝头残存冬雪,使得芳心无奈;柳树倚赖着春风,芽眼渐渐绽开。人们在楼台上樽俎交错,畅饮美酒,又有少女们翩翩起舞、红袖飘绕,浅酌低唱着春天的到来。

第四首写“春游”:大家饭饱酒酣,与亲朋好友携手踏青游春,看完梅花残景,又寻看杏花春色,大家不要追随刘晨、阮肇去寻找什么“天台仙境”,因为那里的山洞过分狭窄。我们就在这里高唱歌曲,享受春天的美景吧!刘、阮:刘晨、阮肇,传说中汉代的两位仙人。《古小说钩沉》辑《幽明录》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取榖皮,迷路不得返,经十三日,采山桃食之。又过一山,遇见二女,容貌绝佳,直呼刘、阮姓名。留住半年。求归,至家,子孙已七世矣。

这四首小令用生动、轻快的语言,描写了春天和暖宜人的气氛和生气勃勃的景色,以及作者沉浸、陶醉其中的乐趣。仿佛令人迷醉的春风正向着我们迎面扑来。全曲写得意趣生发、情景交融、畅快酣达、神采飞扬。是不可多得的小令佳作。

〔小石调〕骤雨打新荷

此曲又名“小圣乐”,是元好问的“自度曲”。据《词征》卷一记载:“《小圣乐》九十五字,元遗山所制,俗以为《骤雨打新荷》是也。”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万柳堂”条载:“《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又据夏庭芝《青楼集》记载:“解语花,姓刘氏,尤长于慢词。廉野云招卢疏斋、赵松雪,饮于京师外之万柳堂,刘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诸公甚喜,赵即席赋诗云:‘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手把荷花来劝酒,步随芳草去寻诗。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万里思。’”廉野云即元初名臣廉希宪(1231—1280),《元史》卷一百二十六有传。他是元代著名散曲家贯云石的外祖父廉希闵之弟。“万柳堂”即廉氏宅第“廉园”所在地,其地一说在今北京“丰台左右”;一说在“京师广渠门外”,即今日北京西三环、莲花池东路西口“莲花池”所在地。元初许多著名学者、文人、达官贵人如许衡、杨果、王恽、刘因、卢挚、赵孟硋、姚燧、程文海等,都是廉氏“万柳堂”的常客。上述廉希宪饮宴、赵孟硋赋诗事,发生在元世祖中统初年(1260年左右),时廉希宪方“定陇、蜀还,进拜中书平章政事”,而元遗山已在此前的元宪宗七年(1257)逝世,可见此曲乃是元遗山晚年与元初名公显贵们饮宴酬酢时所作。

绿叶荫浓,遍地塘水阁,偏趁凉多。梅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绿叶荫浓,遍地塘水阁,偏趁凉多——句意为:绿树成荫,池塘遍地,大家都在避暑乘凉。

梅榴初绽,妖艳喷香罗——香罗:又轻又薄、散发香气的透明纱巾。句意为:梅花、石榴花刚刚绽开,身着鲜艳罗衣的侍姬满身香气。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句意为:燕语呢喃,夏蝉高鸣,争相唱和。

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糁(sàn):破碎的米粒。此句写大大小小的雨珠如米粒破碎、迸裂纷散之状。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句意为:人生短暂,犹如梦境。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穷通:穷,穷困;通:富贵、通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立身行事原则。句意为:穷困和富贵,早已命定,何必费尽心机、苦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句意为:倒不如邀集好友,浅酌低唱,任由日月交替,穿梭而过。

此曲的前半首描写夏日荷园的美景,后半首描写人生短暂,犹如梦境。作品表现出曲家开阔的胸襟和旷达豪放的感情。读来给人以旷放的熏陶和优美的感受。所以朱彝尊《曝书亭集》说此曲“风流儒雅,百世之下犹想之”。
本文标题:元好问-问好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050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