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课程设计说明书-《秋游景山》说课设计之一

发布时间:2017-10-03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教案

一 : 《秋游景山》说课设计之一

 
  落实语文工具性,加强语文情感性,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两大基点。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语文工具性和情感性的训练在实践中往往倚轻倚重,很难得到较好的统一。或是突出了工具性而削弱了情感性,或是加强了情感性而淡化了工具性。这样,追求语文训练工具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就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校语文组开展了专题研究。下面就结合说课来汇报一下。

  一、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分析教材。
  《秋游景山》是第七册第四单元重点课文,记叙了“我们”秋游景山时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全文技游览顺序可分为两段。先写走进公园看到的美丽景色,接着写来到果园,看到果实累累;秋色迷人,最后登上万春亭,举目远眺,北京城尽收眼底。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分析,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分段的能力,从而落实第四单元重点训练课目——学会按时间或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同时,也使其它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再从语文课的情感性分析,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首都北京园林建设和现代建筑的雄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北京的赞美之情。
  像这样借景抒情的文章,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工具性和情感性相互结合,水乳交融。

  二、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制定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再根据本学期教学目标“能按一定顺序给课文分段、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会按时间或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
  2.能技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3~7自然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根据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全文教学任务,我作了这样的分配和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读懂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词义。
  第三课时:进行词句和朗读背诵训练。
  下面,我着重从工具性、情感性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因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2.工具性目标: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景物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单元重点训练项日,确定课时重点是:技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难点是:感受景物的美。同时,也是从工具性和情感性两方面来确定的。

  三、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选择教法。
  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习题导练法”,根据这个目标,把课文内容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训练题,让学生通过当堂完成习题,进行语言的实践训练。
  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用图画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
  具体设计时,使两种方法融会贯通,相互交织,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美、领悟美、体会美,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当然,两种方法结合是否和谐,还得看教程设计。

  四、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设计教程。
  工具性情感性双性统一不能只显示于一、二个训练环节中,而应当蕴含于全部训练流程中。据此,我安排了以下四大环节:
  1.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2.整体悟情,梳理结构。
  3.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4.结课化情,巩固延伸。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每一步的设计: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家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吗?还记得雄伟的赵州桥吗?还记得被誉为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吗?是啊!我们的祖国大好美景,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首都北京,更是令人神往,最近老师有位画画的朋友从北京回来,给我带来一幅图,我们欣赏一下(出示挂图)这就是北京的景山公园,请你看图这样说:景山公园( )。然后说:( )景山公园( )。”
  这样设计有几个意图:(1)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入胜的导语,色彩艳丽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并为整堂课定下情感基调,而且在特定情境中训练语言,培养学生会说话,并把话说具体的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这样,两者相互结合,让学生有感而发,在愉悦的氛围中训练语言。(2)从心理学角度讲,运用旧知引出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整体悟情,梳理结构。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先请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诵,再完成以下练习。
  “我们走进( ),看到山顶上万春亭和山脚下的大花坛,沿着山路来到( ),看到各种果实累累,再沿山道拾级而上,来到( ),美丽的北京城尽收眼底。”填三个地点,对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然后根据三个地点给课文分段。
  这样设计有三个意图:①根据阅读教学规律,从整体入手把握全局,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②通过配乐朗诵渲染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情境美,语言美。③在这个情境中,运用习题导练法,化课文内容为习题,为学生铺设阶梯,佼学生分段能水到渠成,顺利达成训练目标。
  (三)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这部分的学习,我主要抓了3个重点的句子,下面我以2、3两句为例来说一说,第二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
  “盛开的菊花有( )色的,( )色的,( )色的,还有( )色的,真是( )!”
  “盛开的菊花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前者重颜色,后者重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体会菊花的美。
  学第三句话时,我设计了一个书面练习,让学生读后填空。
  “( )的海棠果
  ( )的大柿子
  ( )的大苹果”
  再让学生连起来,用总起分述的结构练习说话。然后表演、朗读,体会课文拟人手法。

  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有3个意图:
  1.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体现训练综合性,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时,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多想、多读、多写、多说,使各种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我这里就设计了读的训练,想象力的训练和观察力的训练,还有说和写的训练,大大扩展了训练的总量,能提高40分钟的效率。
  2.体现训练的转换性。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转换成有个性的语言,在学习心理中,有一个“内化”过程,以提高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体现训练的情感性。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景物的形象美、色彩美,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以练激情,既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强化情感渲染,使情感性和工具性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四)结课化情,巩固延伸。
  先让学生配乐朗读一、二两段,然后老师小结。
  “远望万春亭,红柱黄瓦,绿叶映衬,美不胜收,盛开的菊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成熟的果子香气四溢,惹人喜爱,同学们,面对这一番景象,你会说什么呢?”
  “在秋色的装点下,古老的北京城更加雄伟壮丽,现在让我们在果园里稍作停留,下节课我们再登上万春亭,远眺北京城。”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顺着文章思路,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由情境联想到语言,情不自禁,有感而发,“好’派迷人的秋色!”这样,我们就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既达到了工具性目标,又达到了情感性目标,我再顺势利导,把着眼点出自然美引向北京城的建筑美、整体的美,使情感体验向深层次延伸。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和情感性,完全可以统一在训练过程中,我们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在特定氛围中训练语言,以情促练,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再现情境,体验情感以练激情,佼两者在课堂训练的运行过程中化为一体,水乳交融,成为语文课堂的训练主线,使学生“认知”在训练中深化,“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语文素质在训练中得以全面发展。◆ 

二 : 《大海睡了》说课设计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写喧闹了一天的大海在夜晚渐趋宁静,表现了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体会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 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需用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教学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二、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第三部分 说教学过程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旅游,有谁见过大海?”“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趣读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军港之夜”中的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应该是新时期教师的奋斗目标吧

三 : 《问银河》说课设计

24 问银河 

.《问银河》教学设计之一(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

.《问银河》教学设计之二(北师大版)

.《问银河》教学设计之三(北师大版)

同行论语——《问银河》教学实录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题目是《问银河》。这是一首散文诗,描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引发的许多瑰奇想象,提出了一连串富有意趣的问题,反映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听、说、读、写学会本课生字。
  3、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课文篇幅较短,课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以杨再隋教授在《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语文本体现”和”学生主体观”为指导,想办法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同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过程做到动静有节,疏密有致,训练有序。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一学、画一画、议一议,以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本课内容语言流畅,童趣性强,琅琅上口,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因而本文采取读与说结合的学法,让学生读出对大自然的好奇、探究心理。另外,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得说中理解,说中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朗读中,要善于抓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每段都问了两个问题;每段开头都是“银河呀,在你……”,每个问题几乎都是“有……吗?”这种表达方式上的相似,是语言富有韵律,便于朗读和背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已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与拓展。

  四、说过程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问银河》这一课。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坐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看着看着,那原本挂在天上的银河似乎就变成了家乡的小河、变成了奔腾的长江,小朋友不禁向它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问一问银河,好吗?
  2、板书课题,读题
  3、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二、细读课文
  1、自读自悟课文,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把银河想象成了小河、长江的?
  2、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自读体会。
  3、学习第一自然段
  a、画一画课文内容(画出清澈的河水、小鱼、小草)
  理解“清澈”:为什么我们能那么清澈地看见河里的小鱼、水草呀?想象小河里还有什么,自己会在清澈的小河里干些什么?
  b、银河里真的有清澈的河水,有小鱼、水草和戏水的小朋友吗?银河里究竟有些什么他知道吗?指导朗读,(展现银河的群星晶亮透明宛如清澈的河水,读出小朋友好奇、疑问的语气)
  4、学习第二自然段
  a、画一画课文内容(画出客轮、伸着大鼻子的货船)
  b、你见过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那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这么说?
  理解“航标灯”:为了引导航舶航行而设置在岸上或水上夜间发光的标志
  c、银河里有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指导朗读。(读出银河的宽广,小朋友的好奇)
  5、学习第三自然段
  a、你们见过斜拉桥吗?在哪儿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相机画一画斜拉桥,了解斜拉桥是用斜缆将桥面主梁吊在塔架上的桥梁)
  b、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c、你会读这一自然段吗?指导朗读。(读出银河的雄伟壮观,读出小朋友的美好想象和好奇、疑问)
  6、学习第四自然段
  a、介绍葛洲坝并出示图片
  b、银河上会有拦河大坝吗?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银河中星星的繁多宛如奔腾的江河,读出小朋友的好奇、疑问)
  7、小朋友的问题问完了吗?
  指导读“银河呀,我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强调“好多好多”,读出小朋友对银河的好奇及探索银河奥秘的兴趣)
  六、展开想象,发散思维。
  1、仰望银河,小朋友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们也有问题要问银河吗?跟同桌说一说。
  2、你能向课文中的小朋友那样问问银河吗?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你们提的问题真好。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解答;有些问题,不用说你们,连老师还得想一想,查一查呢?这些答案在哪呢?老师悄悄地告诉你们,答案就在书中,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去查找答案。

四 : 《画风》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教学目标】
一、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7个生字“宋、涛、陈、丹、赵、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理清课文思路。(知道谁在画风,怎样画风。)
【说教学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教学贴近生活。
  3、“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4、“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5、合作学习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预设流程】
一、猜谜揭题、鼓励提问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请听好了!课件出示: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舞蹈,风铃见它唱歌。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师:是什么?谁猜出来了?(指名学生说)同意吗?对了,是风!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咱们要学的课文就是──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评价。
  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过渡:读了课文后,大家知道谁在画风了吗?学生会高兴地喊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1、师:瞧,这三位小朋友来到咱们班了,想认识一下吗?(出示课件:图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画画,三位小朋友头的上方分别有他们带拼音的名字。)
   ⑴ 小老师领读,齐读。
   ⑵ 去掉拼音读。师:看看,屏幕上有什么变化?还会读吗?男同学先读,女同学接着读。
  2、择出生字读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
    师:老师把他们的名字拆开了,还认识这些字吗?出示生字卡片(生集读)。师:我们来开火车读好吗?
   ⑴ 怎么记这个(宋、涛、陈、丹、赵、艺)字?
   ⑵ 能给它找找朋友,组一个词吗?(宋、涛、陈、丹、赵、艺)
  3、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过。
  4、老师这有几个字想请教同学们,你会读吗?(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显得更美了    一根旗杆
    风车呼呼地转   斜斜的雨丝
    师:这个显字,也是课文中的生字,你能给它组一个词吗?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交朋友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过渡:
    把这些字送回课文,老师相信你们肯定会读得更好。
  2、请大家带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再来自由的读读课文。课件出示: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后师: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事呢?(指名说)
  4、师: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再一次的去默读课文,可以拿起笔画出你自己的答案。
  5、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 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 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 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 只见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 说着,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 赵小艺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6、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7、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师: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小朋友,你们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风呢?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你的学习伙伴吧!
  1、小组讨论画风方法。
  2、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3、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课件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互相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信息,促进了学生多方位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其实,生活中的风很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风吧。(课件出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风。)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设计具有多样性的,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本文标题:课程设计说明书-《秋游景山》说课设计之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921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