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汉语盘点折射世相变迁-武汉大变迁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世事多变

一 : 武汉大变迁

据我调查,发现武汉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我把它写了出来。我还写了各个不同阶段的武汉:

1远古:人类文明发祥地 江汉朝宗,擘三镇鼎立之格局;龟蛇夹持,执楚天吴地之钥匙。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历代先民的勤勉垦拓,孕育了美丽的江城——武汉。

现已知早在五、六千年前,武汉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劳作。放鹰台、老人桥、马头潭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展现了先民蹂躏而又执着地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步伐。

武汉市郊盘龙城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遗址,距今约35XX年。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实为武汉城市文明之嚆矢。

2古代:中心军事重镇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崛起,武汉逐渐成为楚文化向东南传播的重要通道。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接,武汉绾毂南北的军事战略地位日显重要,先后建有郤月城、鲁山城、石阳城等军事城堡。东汉建安十三年(2XX年),孙刘联军与曹军发生赤壁大战,武昌县进口金口赤矶山、汉阳蔡甸相传为赤壁古战场之一。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武昌筑夏口城,并在汉阳筑铁门关。   唐宋时期,武汉由单纯的军事城堡渐次发展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州县治所。唐牛僧儒重建江夏城,设山南东道。 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屯兵武昌,其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即填写于此。

自元世祖将湖广行省的统治中心设于武昌后,历经元、明、清至今,武汉一直为区域行政中心。

3崛起:汉口成为海内一大都会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汉水改道,将汉口从汉阳析离,从此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格局形成。明末清初,汉口镇崛起为华中地区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中心。这里商贾辐辏,帆樯林立,“十府一州商贾所需于外埠之物,无不取给于汉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

4近代:革命风云直指 近代,武汉作为华中的政治、经济中枢,几度成为全国政治风云的中心。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力主禁烟,上奏《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提出著名“禁烟六策”,在武汉三镇等地开设禁烟局,开虎门销烟之先声。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汉地区展开了异常惨烈悲壮的搏杀,先后三克武昌、四占汉阳、汉口,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

咸丰八年,《天津条约》将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起,英、俄、德、法、日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多个国家在汉口设有领事馆来通商。

19世纪末,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张之洞督鄂,开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纱布丝麻四局等一批近代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编练新军。武汉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贸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XX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举义旗,敲响了清王朝统治的丧钟。一镇奋起,八方景从,武汉作为首义之区,为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20年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党组织的代表,参加了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在广州誓师北伐。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12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合三镇为京兆区。中共中央也由上海迁到武汉,武汉一度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紧急会议在汉口召开。会议由瞿秋白主持,李维汉为执行主席,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任弼时等21位代表及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和中共中央政治秘书邓小平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

抗日战争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团结抗日的政治中心。1937年10月,南京失守以后,国民党政府决定以重庆为首都,其党政要员则暂驻武汉;中共中央派代表团来到武汉;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进步青年都汇聚武汉。1937年11月至1938年10月,武汉实际上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在全民族抗战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1938年,国民镇府集中100万大军,与50万日军在武汉外围进行了历时四个多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9年,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汉口市区,次日进占汉阳、武昌,武汉三镇解放。武汉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5今日:中国特大中心城市 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经过数千年的开拓点染,创造了辉煌的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武汉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华中地区的内外贸易中心,我国内地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在全国2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武汉的综合经济实力居第六位,是中国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投资“洼地效应”显现,目前利用外资居中国中西部大中城市之首,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外资来自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或地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有35家来汉投资,另有45家设立了代表处。

6未来:迈向世界超级城市 世纪之交,正当世界各大城市都在描绘新的发展蓝图之际,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6-7月刊发表了著名学者麦金利-康韦所著题为《未来的超级城市》的文章,预言中国的上海、武汉将进入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之列。

超级城市是指具有下列3项条件特征的城市地区:人口超过100万;能够可持续地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社会需求(包括食物、住所、安全、医疗、保健、交通及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拥有健康和充满火力的经济环境,能够创造、吸引和培育可产生足够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的经济投资。

未来超级城市必不可少的10个因素:水源;国际机场;与腹地的交通联络;圆顶体育场;技术中心;通信中心;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绿色基础设施;新的政治机制。

未来的十大超级城市:武汉(中国);班加罗尔(印度);上海(中国);曼谷(泰国);丹佛(美国);亚特兰大(美国);昆坎-图卢姆地区(墨西哥);马德里(西班牙);温哥华(加拿大)。

由于地处中部要冲,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数十所大学和技术学院,武汉具有很大的机会。 现在武汉已经很发达了,我们小学生应该为将来的武汉作贡献,让我们的家乡“武汉”更加美丽,更加发达!

  武汉市唐家墩小学六(2)班

二 : 《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1个世纪的变迁(1)》

原文地址:《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1个世纪的变迁(1)》作者:民国报人蔡力行

《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1个世纪的变迁(1)》

谨以此文,纪念肇建民国之先烈志士。

近月,因为“太平轮事件”的关系,我在深圳巧遇台湾女作家张典婉老师(《太平轮一九四九》作者)。言谈中,张老师在一张小小的便笺纸上写了她的外公和爸爸的名字——“司马聘三林奄方张汉文”,使我记住了这3个名字。随后,我在武汉《江岸文史资料》郑梦川先生的文章中发现,原来司马聘三先生本名“马聘三”,司马聘三是他的日本名字。不久,又发现了1917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里有“马席珍聘三”的注释。“司马聘三”、“马聘三”、“马席珍”,这几个名字使我无意中开启了1个爱国侨领家族百年变迁的大门。

紧接着,史料如雪片飞来,从镇江到神户、上海、汉口,我看到1个赍身革命、肇建民国的爱国侨领的身影。拂去历史的尘埃,我慢慢捕捉到孙中山、陈其美、张群、康有为、章士钊、梅兰芳等人的雪泥鸿爪,也寻觅到1个的江南家族兴衰史。如今,上海的桃江路司马家大花园洋房数易其主,镇江南郊的马家坟日渐荒芜,却依然无法掩盖1个家族的兴旺和1个时代的非凡。

神户三江帮侨领

马聘三,江苏省镇江人,1870年出生。又名马席珍,父马掣才,妈妈贾淑媛。他在神户居住长达30年,授大清领同知衔,是神户三江帮的侨领之一。

[转载]《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1个世纪的变迁(1)》
马聘三先生
自从1868年日本兵库(神户)开埠以来,移居该地的华人主要来自三江、闽南和广东的商人,1892年在神户生田区中山手通六丁目302号创设中华会馆,到甲午战争时,当地华人按照籍贯及方言形成了各大帮派,其中的三江帮主要来自江苏、江西、浙江等地。

1897年,一部分在大阪川口地区的三江帮商社与广东帮商社移居神户,与神户的三江帮汇合,成立三江商业会议所,吴锦堂、马聘三逐渐成为当地的华侨领袖。1909年3月13日,神户中华商务总会成立,广东帮郑祝三任总理,三江帮马聘三、福建帮王大川任协理,会址附设于神户中华会馆内。4月1日,马聘三和上海人陈源来在北长狭通5丁目26番合资创建三江公所大楼。9月27日(宣统元年八月十四),大清国农工商部奉旨准颁以“神户中华商务总会关防”一枚,委任总理花翎·道衔郑瑞图(祝三)、协理同知衔马席珍(聘三)、蓝翎·同知衔王德经(大川)等。[1]

1912年4月24日,三江公所获得兵库县知事批准设立社团法人“三江商业会”,资产总额21840日元(约相当于现在的6550万日元)。[2]

民国建立以后,1912年11月1日,北京政府工商部在京召开了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各省到会的实业家100多人,开中国“工商界数千年来未有之盛举”。中华民国侨日神户商务总会委派马聘三作为神户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他提出“实行免厘增加输入税实行奢侈品消费税收之计划”建议。

11月13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发起会议召开,马聘三(席珍)是来自海外参与大会的13名代表之一,跟杨度、粱启超等一起被列名在24名来宾名录上,[3]12月17日,中央商学会会长向瑞琨向政府工商部提议在北京西长安街学会内附设列国通商行船条约研究会,每月发行杂志汇编或临时编刊,每月经费贰佰圆,这个提议获得神户代表马聘三(席珍)的大力支持。1913年2月1日,神户商务总会特开大会,听取马聘三赍回设立商约研究会理由书,全体公决,由吴锦堂、马聘三各担认叁拾圆,广业公所公认贰拾圆,三江、福建公所各公认拾圆,合成每月壹佰圆,按月照缴,以一年为期。2月24日,商会总理吴锦堂(作镆)、协理杨毓华、王德经(大川)联合呈文工商部,愿意担认研究会每月经费壹佰圆,商会全体俱在发起人之列。

通商行船条约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若干商约的总称,包括《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其中特别是《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权益,该约是《马关条约》的延续,签订于1896年,为期十年。1913年初,为了改正列国通商行船条约,收回治外法权,振兴民族工商业,吴锦堂、马聘三等大力支持设立通商条约研究会,却没有得到政府的积极响应,工商部在3月17日的批令中以“国际商约关系重大”为由驳回各商会一律照设研究分会的申请。[4]

由于神户本地商界长期存在着中日双方人士相互依靠的特征,华侨上层主张中日和平共处和明哲保身。1916年至1917年间,神户华商吴锦堂、马聘三、郑祝三、王敬祥、杨寿彭等,首先发出谋求“两国实业家的亲善”为两国的“经济提携”树立基础的倡议,发起了“中日亲善会”。1917年2月18日,以吴锦堂、马聘三、郑祝三、王敬祥、杨寿彭等邀请日本当地的一百多名实业家在中华会馆召开了中日亲善会,当场表明由民间人士推动中日亲善活动的主张。3月5日,神户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马聘三向全国商会联合会寄上了公函、亲善策“当于根本上求亲善”一册(发表于《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第4年第3号1917年3月1日)、以及计划书“实行免厘增加输入税实行奢侈品消费税收之计划”一册,倡议中日一起实现中国的税制改革,推动海内外商会与政府共同研究如何推动中日的亲善。由于“二十一条”问题导致抵制日货运动等问题,中日贸易陷入危机,日方需要考虑相应的对策,马聘三的言行同时代表了和中国有实际交易关系的日本经济界的意见。他面向国内外中国商会的呼吁就是神户中华总商会企图通过号召中国实业界来探讨中日合作的可能性。

马聘三在支持革命运动方面,是相当活跃的,不是在商只会言商1类的华侨。另一方面,他以日本精(白)糖的出口商驰名。中日之间是否能和平共处,对这位已具有名声以及经济实力的巨商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这就是他主张中日亲善的背景,他没有能力预料他所提出的中日亲善的主张对大多数商会会员来说是难以接收的主张。[5]

1918年,神户中华商务总会改称神户中华总商会,马聘三历任该会会董、协理、经理人、副会长等职,他积极振兴华侨经济贸易,兴办华侨教育,为神户华人谋求社会福利。

1939年,三江商业会、福建公所和广业公所被勒令解散,合并成为神户中华总商会。二战后,三江商业会从神户中华总商会中独立出来。1983年4月,财团法人三江会馆获得兵库县政府批准,重新组建。神户三江帮能够延续长达100余年至今,当年肇建者马聘三等人功不可没。

复和裕洋行

马聘三少年时曾在神户华商开设的贸易商号任职员,1892年独资创设复和裕洋行(Fukuwayu &Co.),担任总经理,由其长子马腾骧,次子马宗杰主持日常业务。经营日本海产品输华以及火柴、砂糖等业务,对日输出中国的苎麻、皮革、五倍子、杂谷、肥料、麸、米、61阅读络论日本大正时期的阪神华侨与中日关系》

《马家坟琐记》,载《京江晚报》2008年12月11日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海外华商设立商会史料续编》《历史档案》1997年第二期P45

[2]蒋海波:《旅日华商团体的早期历史及其法律地位——以神户三江商业会为例的考察》,载《华侨华

人历史研究》2007年4月P45

[3]《议员表》《工商会议报告录》1913年1月;《全国商会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历史档案》

1982年第4期(总8期)

[4]《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第1卷1912-1928上、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9月P145-150

[5]陈来幸:《通过中华总商会网络论日本大正时期的阪神华侨与中日关系》《近百年日中关系的历史发

展与阪神华侨》(科学研究费研究成果报告书,代表:安井三吉,1997年3月,神户)

[6]陈德仁编:《神户华侨编年史杂录》,载《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八十周年纪念刊》,1984年12月。

[7] 鲍文熙:《上海之糖业》,《战时上海经济》第1辑王季深编辑1945年10月P221-222

[8] 鲍文熙:《上海之糖业》,《战时上海经济》第1辑王季深编辑1945年10月P231

[9]郑梦川:《日商汉口诚记洋行始末》,载《江岸文史资料》第3辑,江岸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

2001 年P152

[10] 《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 2003年P136

[11]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归化台账》(1907年),《内外人归化关系杂件》第2卷,卷宗标号:

3-8-7-5。

[12]杨建成主编:《华侨之研究》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4年11月P315-316

[13]鲍文熙:《上海之糖业》,载《战时上海经济》第1辑王季深编辑 1945年10月P234

[14]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编:《孙中山与华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369页。

[15]汤志钧:《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P685

[16]汤志钧:《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P688-689

[17] 《陈英士纪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P119

[18]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第21-23页

[19] 《华侨联合会开职员会》上海《申报》1912年2月9日

[20]夏斯云:《民初华侨联合会述论》,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2月P38

[21] 《临时政府公报》第40号

[22]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第273-277页

[23] [日]松本武彦:《日本华侨与孙中山的革命运动(1895-1912)》

[24] 《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四十周年纪念册》1939年

[25] 《驻日各部记事》,载《国民杂志》第1号。

[26] (日)品川仁三郎:《孙文先生东游纪念写真贴》,日本神户日华新报社1913年5月

[27]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P490

[28] 《孙中山と神户》第200页

[29]刘作忠编注:《挽陈其美先生楹联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P625

[30]梅绍武,屠珍等编:《梅兰芳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P312

[31]李伶伶:《梅兰芳的艺术与情感》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P91

[32]吉田登志子著细井尚子译:《梅兰芳1919、1924年来日公演的报告(续)——纪念梅先生诞辰九十

周年》《戏曲艺术》1987年第2期

[33]《中国国民制糖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张元济全集》第5卷诗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P196-200

[34]《张元济研究论文集: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0周年暨第三届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

版社2009年8月P366

[35] 上海《申报》1921年11月16日

[36] 上海《申报》1921年11月18日

[37] 上海《申报》1925年3月15日

[38]《中华国民制糖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股东会议决案》

上海《申报》1926年10月3日;

《上海商报》1926年10月3日;

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民族资本创办和经营的工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57年P502-509

[39]《中华国民制糖公司股东联合维持会筹备处启事》、《中华国民制糖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联合维持会乞

援书》(1927年11月)

[40] 《上海新闻报》1928年8月30日

[41]柳和城:《张元济与中华国民制糖公司》,载《张元济研究论文集: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0周年暨

第三届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8月P375-376

[42]吴润生:《江海争流雄镇江》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P238-239

[43]吴林森:《古今镇江楹联》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P81

三 : 世事变迁

时光老人总是在改变着我的认知,一年的时间很长,在我寂寞和悲痛之中,感觉很难走出这段辛酸难奈的日子;一年的时光很短,在我走出我不想走出的家乡后,满怀依恋的心情,好长一段时间再度回到那里时,不想原先身处其中时每时每处发生着的变化就在身边却总不知觉,离开之后竟很自然地有了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宽阔的街道已铺上了平整的柏油路,伍河水库加宽加固,新修的防护墙犹如城墙般壮观。再度身现其中时却有些陌生感,遇到的老面孔也自然地感觉到有些沧桑,老一辈人已是满脸沟壑纵横弯腰驮背地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年轻一代人早已外出活跃在沿海大都市里,实现着自己青春的价值,而如同我一样的我们这代人是中间地带的人,不惑之年,上无可依附的成就和积累,几十年的青春不知道换回了点什么,下无可施展的年龄和身体资本,想走却又走不出去,岁月不饶人。这就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变化的环境,这个变化的圈子,这个无奈的世界。

蓦然回首,白驹过隙岁月如梭,生命的长河中我已趟到了河的中央。走过了这段旅程,收获了很多,我很知足,也遭遇到很多,几乎让我倒下。不管怎样,那些都已成了过去,现在面对的是正在变化的环境和生活的圈子,那里是我们生活的一方水土,那里有我至爱的亲人,有我赖以谋生的工作,有我需要接触的领导和同事,有我欢乐共度倾吐心声的朋友。时光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但愿我能在时光和环境的变迁中,与亲人和朋友们有一个新的感知,都有一个好的归宿。

四 : 世事变迁

  记得当我背负“自费”的名号走进这座高手如云的中学时,我曾十分自信地对父母说“前200名,小KS。”那是一种怎样的轻狂我已经不再了解了。我们的学校算是属于那种地地道道的学校,有着优秀的名声,优秀的老师,所以也就引来了优秀的学生:然后便有了更优秀的名声,更优秀的老师。但是我不够优秀,所以是自费生。

  每年学校都会有1000多名新生,其中有250左右是正取生。他们都各县的顶尖高手,在这摩拳擦掌,互相比拼。我则若无其事坐在一旁看其针锋。高一那一年我们就是度过的,然而高一那一年我们也似乎过得特别开心。记得那时我们班就是学校“地狱高中”的典型“地狱模范”――有着极严格的班规,极严厉的老班,极勤奋的学生。可我们宿舍的人都是一群可爱的活泼的学生,我们不属于这。所以我们就像是几粒虽不是很坏,但的确也是挺坏的老鼠屎。我们晚上会在宿舍开PARTY,我们会在路上一群人大声唱歌,我们会在班上大声喧哗,直到全班同学想拿西红柿来砸我们。偶尔静下心来,翻翻还挺新的书,无数的陌生感一齐涌上心头。然后猛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把它学好,我要开始努力学习。继而努力勤奋上几天,信心全无,被打击得变成一个干瞥的苹果,毫无生气。失望?无奈?烦躁?悲愤?该有的都有了,就差信心了。而后就拉上最好的朋友,猛聊上一个晚上,临别时还未忘留赠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还不够,带上几位受苦受难的同胞姐妹一起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发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带着异样的语调,带着异样的心情,企图掩饰内心的失望。直到整栋宿舍楼的灯在瞬息间全部灭掉。

  ......我们继续我们的疯狂,勤奋的学生继续努力地学习,井水不犯河水。他们晚上会看书到很晚,第二天又会起得很早,依旧会在你未到操场之前找一个有亮光的地方静静地抓紧时间看书,一分一秒也不错过。我还记得我问过坐在我身后的一位勤奋的男生,“你天天看书不会累吗,不觉得无聊吗?”他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在沉默了很久以后吐出了三个字“不知道。”我也不懂该如何去形容他,只是他的那份坚持一直让我觉得很内疚。不久后开始段考。期考。结果很差,离目标还有好一段距离。但是班上的情况却很好,得了全年纪第一。试卷发下来那天,我们一共鼓了8次掌,8个老师一个夸一次。掌声不断地响起,只是那不是为我拍的。不懂该如何去形容那种挫败的心情。只是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如此失败过。于是决定开始努力学习。那一次是真的努力了。每天中午只睡半个小时,傍晚匆匆搞好内务,就又匆匆赶到教室看书,下完自习又匆匆赶回来洗衣服,稍作休息一躺到床上,鼾声立起。是的,太累了!每天都是简简单单的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如此枯燥,无味。其实那才是真的高中生活,只是那是我到了高一下学期才真正体会到。再段考,很好。放假七天。每天拼命地看电视,上网,听歌,颓废。感觉很好,想一直这样下去。回到学校,没了电视,网络,歌,可依旧颓废。和同桌一起沉沦,一起等待放假。再期考,很砸。高二分班,意外地走进了A班。某晚和同桌,前后交换了学号,心里凉了半截,一个1号,一个11号,我?75号。沉默。开始努力,像上次一样。意外发现宿舍门前有一石凳,有一路灯。晚上便和朋友拿出书本一直看到很晚。某晚听到同桌对友人说,“看书好烦,怎么办?”忽然觉得世事变迁,曾经我也问过别人类似的问题,可是现在我已经有答案了――是一种动力,一种永攀高峰的信念让我努力,让我无法拒绝,让我摒弃所有的坏习惯。现在每晚依旧看书。寂静的夜晚,清凉的夜风,我想我还是喜欢夜晚的,所以我离不开了它了。

 

本文标题:汉语盘点折射世相变迁-武汉大变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741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