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瞎子阿炳的真实故事-有关瞎子阿炳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瞎子阿炳

一 : 有关瞎子阿炳的故事

这真是一篇好文章。陆文夫是我们苏州作家。年轻时看从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美食家”等,感觉耳目一新,但也没把他当大作家看。看了这篇文章后对他油然而生敬意,主要佩服他的情感、眼光和正义感,如果能把《二泉映月》写出来,真能成就一位大师级作家。我们小时候夏天晚上都在马路边乘凉,总有人会拉起二胡,总能听到“二泉映月”那首如怨如诉又有抗争的曲子。刚刚改革开放家里流行音响,单位里有个无锡人,记得就放“二泉映月”,总是听得如痴如醉;1995年我去比利时留学,我给我们的教授带的礼物就是“二泉印月”的光盘。以前有文讲刚解放文化部门有识货者去找阿炳抢救性录音,才使这首曲子流传于世。但为什么不给人家一点劳务费呢?这事做得不厚道,那怕当时给阿炳几块钱,可能人家不至于自杀,多活几天,也许会多出几首名曲。------裕康

各位好!转载一篇文章,原文多处重复,剪辑转发:

2005年7月9日,我在加拿大惊获噩耗,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在苏州逝世了。

陆文夫先生原名“纪贵”,因不愿当官,一心为文,更名“文夫”。他一生留下不少烩炙人口的佳作,如【小巷深处】、【美食家】、【井】、【小贩世家】、【围墙】、【人之窝】等等,获奖无数,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名扬海内外,堪称度过了勤奋的一生。可是,他也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终身遗憾。作为一个著名作家,最想写的作品,竟没有写。

我和老陆是半个多世纪的老朋友了,给他夫人管毓柔、长女陆绮发的悼念信中提及,老陆一直想写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传奇,耿耿于怀数十年,却未能落笔,终乃憾事!

我也七十已过,来日无多,垂垂老矣!我想,这些事情不写下来,恐怕无人能知,终将掩没於历史的风霜尘埃之中。

陆文夫还很年轻的时候,刚从苏高中毕业,返回老家泰兴;在“华中大学”集训半年,又跟随解放军渡江,到“新苏州报”社当记者。偶而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热泪盈盈,整个身心受到强烈震撼,夜不能眠,挥之不去,便专程去了一趟无锡城,到崇安寺雷尊殿去访问瞎子阿炳。那时,大概是1950年冬天,下了场罕见的大雪,天气极为寒冷,滴水成冰。

陆文夫来得迟了,他没有见到《二泉映月》的作曲者;差了一步,瞎子阿炳已在半个月前过世了(正确日期应该是1950年12月4日上午9时许) 。正所谓,失之交臂,阴阳阻隔。瞎子阿炳的老伴董催弟(现误传为董翠娣和董彩娣) ,在阿炳灵前点香、烧锡箔。阿炳没有遗像,半桌上祗有简陋的白木牌位,写着“华彦钧之位”几个墨笔字。

据他妻子董催弟说,阿炳是上吊自尽的。他虽给天津客人(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二人从天津来 ) ,录了《知心客》等曲子,一个铜丸(铜钱)亦没有捞到。那天起身,阿炳想弹弹三弦(家中仅有一把破三弦) ,取下一看(摸),咦,蒙上的蛇皮,被老鼠啃了一个大洞,阿要触霉头!阿炳又犯瞎心思了,他想,这样寒冬腊月,怎么还会有老鼠出现?一定老天爷跟他过不去,不准他弹曲,不让他活下去啦…,再加上烟瘾发作,呵欠连连,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家中断粮已久,颗粒全无,借贷无门,饿得实在受不住。趁催弟出去讨点冷粥冷饭的当口,一个想不开,抽出道袍上的腰带,梁上一挂,去见阎罗王嘞!

所以,瞎子阿炳(华彦钧)是上吊自尽的,不是如今【无锡市地方志】上记载,患病身亡。

老陆这次探访,记录了不少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他请董催弟到前街“王兴记”吃了碗双浇面,包了几只小笼馒头给阿炳上供。临走时,塞给催弟八万人民币;那是旧币,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八元。 1950年,干部实行供给制:八元,已是老陆半个月的津贴了。第二年初春,他再去探望董催弟,催弟早已不在人世。这对患难夫妇先后过世,仅仅相差二十来天。可以说,对阿炳遗孀董催弟真正采访过的人,只有陆文夫一个。

以后,老陆又专程去过无锡两趟,访问了崇安寺雷尊殿的左邻右舍,以及瞎子阿炳的熟人、朋友四五人。这段时间,老陆为了揣摩阿炳的心态,不但反复倾听《二泉映月》,还拜姜守良为师,学拉二胡。

老陆记录了一大本原始资料,拟了创作提纲,兴抖抖地要找当时江苏省文化局局长、省文联主席李进(笔名:夏阳,有长篇小说【在斗争的道路上】问世)汇报。为了谈话从容些,老陆特意楝了个星期天下午,由我陪同,一起去了李进局长家里(南京申家巷复城新村)。老陆话没讲几句,已经被打断了。李进局长厉声训斥道,我们有这么多革命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你不写,非要写那大烟鬼、社会渣滓?可见是个感情问题!立场问题!给了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他好好学习。后来,老陆参加江苏文学界“探求者”,打成了“反党份子”,更加噤若寒蝉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和老陆借调到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审稿,同住南京市后宰门招待所。房间里还有位年长的住客姓强,似乎是中医大夫。强先生双目澄亮,学识渊博,爱拉二胡;老陆便要他拉《二泉映月》。那时,《二泉映月》是禁曲,强先生不敢拉,老陆再三央求。强先生说,拉《二泉映月》要有心情,并要换上特殊的“老弦” ;这种弦线不是尼龙的,比平常的丝弦粗上-倍,现在市面上根本寻觅不到。

老陆为听《二泉映月》,竟然钻头觅缝,到省歌舞团器材仑库里,找到了这种奇粗的“老弦”。强先生不得不紧闭门窗、战战兢兢拉了这支禁曲。他总究有些提心吊胆,断断续续拉得并不专注,老陆却听了一遍又一遍……。

打倒了“四人帮”,老陆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领导,春风得意。我和他一起观看无锡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二泉映月》;生编硬造,牵强附会,气得老陆两眼发黑,只是对我摇头。剧中杜撰了一名叫“琴妹”的妙龄女子,和风流倜傥的“阿炳哥”眉来眼去,卿卿我我,在花前月下载歌载舞,以二胡与月琴相互挑逗、调情,完全“贵族化”了,变成了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我问老陆,你现在是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怕什么,为何不在有生之年,把真实的瞎子阿炳写出来?

我能写吗?陆文夫长叹一声,苦笑说,现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片“阿炳热”,送到我手头的本子就有十多个。无锡有,南京有,东北辽宁还有芭蕾舞,北京拍了电影,拼命把阿炳往高处拔,一招一式都要光彩夺目。中央首长也看过,一片叫好声,都评上了政府最高奖。 我能说,阿炳的眼晴不是被日本宪兵用硝镪水弄瞎的,而是嫖堂子,得了花柳病(梅毒发作) !

我能说,阿炳爱赌博、抽鸦片,败光了香火旺盛的雷尊殿,才弄得“赤脚地皮光”!

我能说,阿炳好端端的当家道士不做,自甘堕落,偏要做讨饭叫化子似的流浪艺人!

我能说,阿炳拉胡琴并非勤学苦练,只靠悟性,同-曲子,每次拉都不-样,任凭他即兴发挥!

我能说,《二泉映月》并非阿炳创作,源出风月场中婊子和嫖客调情时,唱的淫曲《知心客》!

尤其不能说,解放前,阿炳靠一把叫化胡琴,马马虎虎还能混得下去;一解放,政府雷厉风行,严加禁毒,他抽了三十多年鸦片,难以戒绝,烟瘾发作,又无经济来源,只得自行了断!

陆文夫只是想写一个真实可信的瞎子阿炳,顾虑重重,始终难以下笔。这是他的遗憾,也是我们时代的遗憾,民族的遗憾!

我想,陆文夫要是把“这一个”身处底层的瞎子阿炳写了出来,一定会比【美食家】中的朱自冶更具美学意义。依他扎实的文字功力,揣摩人物的深厚素养,真实地塑造瞎子阿炳,已水到渠成、呼之即出。

在世界文学长廊中,多一个瞎子阿炳独特的人物形象,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鲁迅笔下的阿Q、俄罗斯文学中的乞乞科夫、罗亭、奥勃洛莫夫……,将是不朽的艺术典型,会流传千古,亦许能问鼎“诺贝尔奖”呢!

陆文夫还有一句话,我也顺便记下:我们的文学与政治靠得太近了,始终纠缠不清,便出不了大作家;尤其是人物传记,千万别信,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作者:冬苗

二 : 寻访阿炳 一个真实的阿炳



标签: 历史解读 分类: 史海钩沉 2007-10-02 20:37



看到远在纽约的朋友,竟然在新年的第一天,怀念着五十多年前的阿炳,江南的最后一把二胡,中国的最后一位乐师,不禁动容.爬上阁楼,找出我那把尘封已久的乌木二胡,关了灯,在黑暗中咿咿呀呀地拉了一回阿炳的那首《二泉映月》,心中的郁闷好像得到了化解,思绪也回到了三年前的寒春……

也是元旦刚过,我和一位文字之交,一位江南的碧玉,一起从上海出发,驱车去无锡,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只是为了去寻访阿炳的遗迹,为了去解开心中的一个谜。对阿炳的兴趣,除了来自于他那凄婉动人的音乐,还有一半是来自于我在海外认识的一位忘年交,一位见证了中国民乐几十年历史的老音乐家。虽然他早已隐去真名,隐于市井之间,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这句昆曲《长生殿。弹词》里李龟年的一句唱词,用在他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他十八岁便在中南海怀仁堂里演出。他的一身技艺,在当代的音乐家中,我认为也是无出其右的。每当他来我处做客,除了弹几首琵琶,吹几曲笛子,有时还要拉上一段《二泉映月》,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活着的阿炳。他的老师曹安和、杨荫浏夫妇,便是当年替阿炳录音的人。每当我们喝起二锅头,他便会向我讲述当年的乐坛,还有阿炳。他总是会感叹唏嘘,如果没有杨曹二位的无锡之行,没有那台苏式的钢丝录音机,阿炳的音乐,真的会象《广陵散》那样,成为人间绝唱了。

一路上,我和碧玉谈起了我所知道的阿炳。阿炳是一个道士,一个自幼在道观里混大的小道士,而且是一个老道士的私生子。他的生父华清和,是无锡洞虚观雷尊殿的主持,也是道教乐班的班主。我想在那个年代,这便是无锡城里最大的一个民间乐团了吧。他们演奏的是正宗的江南丝竹,不仅为了道教的斋醮法事,也为了民间的红白喜事去吹吹打打,而且还会出入于大户之家。于是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便发生了。华清和爱上了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一位知书达礼的闺秀,和一位出家的道士之间,自然不可能有明媒正娶的婚姻。只有偷情一途。于是华清和这位不拘礼法的道士便在月黑之夜潜入了小姐的香闺,两情相悦,一偿相思。正象所有的故事一样,小姐珠胎暗结,东窗事发。这期间又发生了多少故事,已经无人可知。最后的结果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诞生在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里,而这位痴情的小姐没有成为道士名不正言不顺的妻子,而是在产子之后回到了深宅大院,不出数月,便郁郁而终。而华清和却将自己的儿子悄悄地送到了老家东亭,由自己本家兄弟抚养,取名为华彦均。阿炳是他的小名。阿炳在乡间长到七八岁,华清和思子心切,便把他接回自己的身边,正式出家做了一名小道士,名义上是弟子,实际上是他的亲骨肉。没有母亲的阿炳便在雷尊殿里做了一名吹打的道徒。他先从打击乐学起,这鼓板一职在乐班里被尊为鼓佬,是一个乐队的灵魂,江南丝竹乐里的板鼓,实际上便是乐队的指挥。小阿炳在父亲的载培下,自然而然地成了乐班里的头儿,也传承了父亲的衣钵。什么乐器到他的手里,都能得心应手。而他父亲的琵琶技艺,自然也全部传给了他。华清和直到临死前,才把他的身世告诉他。原来不是师父,而是父亲。很难知道阿炳得知真相后,心情是如何愤懑。华清和去世之后,阿炳便理所当然地成了雷尊殿的主人。可以说,阿炳受到了当时最好的音乐陶冶,不仅有道教音乐数百年的真传,也有来自民间的流行曲目,他在十几岁时已是无锡城里首屈一指的乐师。

年轻的阿炳,给后人留下过两句很狂的话:我是一个无师自通的天师,我是一个吃喝玩乐的精!

前一句话指的是音乐,阿炳的音乐技艺虽然大部分得自于父亲和那个班子,但他却拒不承认,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无师自通的,是出自于自己的天份。当然他也会去向别的乐师学习,但更多的是为了挑战对方,胜过对方。也许,这句狂妄的话自有几分道理,音乐神童本来就是存在的,何况阿炳在那个环境里,能够随心所欲的自习任何乐器,耳熟加上手熟,再加上天份,为什么不能造就音乐上的小天师呢?

第二话却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我们的小天师当然也赚了大把的香火银子,于是吃喝嫖赌样样都精通起来,无锡城里多了个浪子,出入青楼楚馆,抽上了大烟,染上了梅毒,最后瞎了眼,怨不得上天的不公,只能怨他自己的轻狂,一个没有娘的孩子,最终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怎不令人叹息扼腕。

然而,话又说回来,如果阿炳不是败光了庙产,瞎了一双眼,流落到了街头,还会有《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产生嘛?国家不幸诗家幸,阿炳不幸,却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乐章,师旷,贝多芬,华彦均,都是如此啊,见造物弄人,一至于斯!

那个陪着他卖艺街头的董翠娣,无疑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女性,当所有的人离他而去时,只有她,陪伴着双目失明的阿炳渡过了风烛之年。揣羞脸,上长街,又复短街,她的心里,隐藏着多少酸楚呢?

可阿炳仍然是傲骨铮铮,既使迹近乞食,他仍然狂傲。他脸上的那副墨镜,头上的那顶毡帽,身上破旧的长衫,背上的琵琶,腰间的胡琴,永远地成了无锡城里的一道风景。

到了无锡,我们便直奔当年的雷尊殿。问来问去,居然无人识得,虽然当地人都知道瞎子阿炳,可没有人知道他过去就在附近生活过。转来转去,终于有人告诉我们,当年的雷尊殿,如今已经变成了菜市场。于是到菜场附近转了一圈,只看到几处破败的老房,不知那是不是阿炳的故居呢?算了,就当它是吧,凭吊一番,还是去找阿炳的墓地吧。

走到锡惠公园,一进天下闻名的二泉,便立刻听到一段熟悉的二胡,正是《二泉映月》。一阵悲凉,涌入心扉。当年阿炳出入酒楼茶肆卖艺,身上还带着一张曲目,以供客人点奏。其中便有一曲《惠山二泉》,是不是今天的《二泉映月》,已无可考。然而这首曲子,既无泉水之叮咚,也无月光之皎洁,与二泉映月的诗意美景毫不相干,涌入心扉的只是黑夜里一声长长的叹息,接着便是风烛中寒风低吟,对痛苦往事的诉说,和一腔无奈的悲鸣。后半段更是悲愤莫名,最后一腔悲情一泄而出,嘎然而止!有点长歌当哭的意境,还不如叫《长街心语》更能名符其实。当年杨荫浏前去无锡,找到了阿炳,阿炳拉出了这支曲子,

杨荫浏等为之动容,就问阿炳是何曲名,阿炳说无名,是自己做的,杨荫浏事后才给加上的这支曲名。当时同去的几个音乐家居然还不相信这是阿炳自己作的曲子,不断地表示怀疑,气的阿炳当场摔了胡琴,拂袖而去,此生再也没有拉过琴,数月之后便郁郁而终。在最后的岁月里,贫病交加的阿炳还不忘玩了一把狂傲。

真正让阿炳名扬天下的不是杨荫浏,而是小泽征尔。这个亚洲最杰出的指挥家,第一次听这首曲子,就感动的泪流满面,他说了一句动情的话:这首曲子,只能跪着听!后来,他指挥一个著名的交响乐团演绎了这首曲子,我们的阿炳,才从一个名间艺人变成了中国民乐的一位大师!

其实,阿炳虽然只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但这已经垫定了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位民乐大师的地位。可惜的是杨荫浏带去的录音设备钢丝不够,没有录下他更多的曲子。即使是当时的民乐大师刘天华,在技艺上,也难以望其项背。乐为心声,阿炳的曲子,大多出于内心,来自于长街卖艺的日夜磨炼,即使是打了结的破胡琴,在他手里,也能奏出如泣如诉的曲调来。

阿炳的墓在惠山的半山腰,是1981年新修的。墓修得很大,前面有一座雕塑,正是阿炳拉着胡琴的形象,面带凄苦的味道,一点也没有一副铮铮傲骨的样子,与我的想像相去甚远。墓前的碑文正是为阿炳录音的杨荫浏教授所书,称其为民间音乐家,简述一生,与我所知道的阿炳故事也是相去甚远。其人也亡,其声未杳,面对着阿炳,我们所能有的感慨,却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他的一生,有太多的谜,太多的故事,而这些,如今都埋在了这堆黄土中。天生阿炳,一个天师,一个道士,一个花柳丛中的浪子,一个长街卖艺的乞士,一个生前不名一文,死后名动天下的乐人,他就是一个精灵!一个让人可以为之长太息以流涕的艺术精灵!

漫步于山间的墓道,忽然,我踩在了一块有字的青石上,低下头一看,上面刻着一行字:严氏女金英之墓。原来这是一块残碑,被人用来当作铺路石了。也许这是一个大家闺秀的墓碑吧,她肯定是尚未出阁便英年早逝,否则应冠以夫家的名氏。看着看着,忽然心中一动,阿炳的大名叫华彦均,当年华清和取此名难道没有什么用意吗?彦与严是同音,以两人的姓氏为自己的私生子取名也不是没有可能,而这位严秀英小姐的墓碑居然离阿炳墓只有数米之隔,难道这便是阿炳那苦命的生身母亲?天下难道竟有这样的巧合?与碧玉胡乱猜度一番,心想这有点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情节了,不禁相对莞而。就让它永远是个谜吧,也许这个谜底永无揭开的一天,因为不会有人去费心考证阿炳的身世了。毕竟那位小姐只生下了一个私生子阿炳,但养育阿炳这个音乐精灵的,却是道教的音乐传统和江南的民间艺术。

华彦钧,中国民间音乐家。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父名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学会了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15~16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这时他对民歌、戏曲等有着强烈的爱好和追求,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老师,学习、掌握了大量民间音乐,这对他以后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约1928,阿炳双目失明,时人称其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这个时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全国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阿炳常常在无锡崇安寺等地演奏救亡歌曲,编唱时事新闻等。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他所创作的3首二胡曲:《寒春风曲》约成于20年代末,《听松》约作于30年代初,《二泉映月》约作于30年代末。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阿炳留下的3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龙船》。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健朗。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唱新曲),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阿炳创作与演奏的器乐曲数量较多,但大多已散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抢录了他的3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曲,辑有《阿炳曲集》。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生年有1887、1892、1893、1898等四种说法),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尤其擅弹琵琶,人称“铁手琵琶”。

华彦钧幼丧母,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79年6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在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墓地面积742平方米。

阿炳小传片断

阿炳曲集中有一段阿炳小传,是中国音乐研究所的杨荫浏教授撰写的。下面是阿炳小传的几个片段:

阿炳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1893年(癸已年)阴历七月初九日,卒于1950年(庚寅年)12月4日(阴历十月二十五日);照旧的算法,他死的时候,是五十八岁。

阿炳原来是本地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独生子。华清和号雪梅,是无锡东亭人,音乐很好,中国乐器,样样都奏得不差,其中以琵琶为最精。阿炳从童年起,就从他父亲学习音乐技术,后来凡遇到他所喜欢的曲调,不管谁会演奏,他都竭力设法去学,结果,本地流行的乐器,他几乎样样都会,而且都奏得相当的好。

他原来并不是瞎子,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1927),他患目疾,没有及时得到治疗,竟变成了两眼全瞎。从此以后,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他原来的名字,便渐被一般人忘记了。他自己也常叫人不要用他原来的名字,他说:“华彦钧这一名字,我久已不用了,谁都不知道;你们还是叫我瞎子阿炳的好,因为街上很多人所熟悉的,就只是瞎子阿炳这个名字”。

“说新闻”和“唱新闻”

阿炳不但会独奏所有这些乐器,而且他还能唱,他能自己拉着胡琴或弹着琵琶,伴奏他自己的歌声。他又有创作歌词的天才。他每天到几处小摊上或香烟铺子里去,叫人家讲当日的新闻;他上午所听到的新闻,下午已在他的歌喉中,用着有节拍,合音韵的歌词方式唱出。

瞎子阿炳卖艺是以“说新闻”节目开始的。当天发生的新闻,他就能编成四个字一句的念白,还用无锡话押韵。开场白是:“说起新闻,话起新闻,新闻出勒(在),无锡北门(或是东、西、南门)。……”有时是“唱新闻”,用滩簧(锡剧)的曲调演唱,还是四个字一句:“说起新闻,唱起新闻,新闻新闻,大家听真……”。

瞎子阿炳的“说新闻”、“唱新闻”爱憎分明。有些段子,好像是专题,不限在某一天说。他说过一段《“沙壳子”的下场》。“沙壳子”是日伪的侦缉队长,因嗓音嘶哑,外号“沙壳子”,本名反而被人遗忘了。他横行乡里,作恶多端,但也很狡猾,偏僻陌生的地方他是不去的。恰好就在热闹的崇安寺,他被抗日游击队击毙了。无锡城人心大快,瞎子阿炳以此为题说了好几天。

他唱的另一段《十九路军英勇抗战》,语言生动,正气凛然。先说上海被外国侵略者划分为租界:“上海本是,中国场哼(地方)。拨勒(给了)几只,外国猢狲;你也来分,他也来分。租田当作,自产格能(那样)。”“租田当自产”是无锡的一句谚语,意为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瞎子阿炳巧妙地将五个字一句变成四个字两句。说到洋人在租界上胡作非为,他唱道:“客人反到,欺负主人。枪杀百姓,也勿抵命。权柄夺勒(在),他的手心。不讲公理,反叫文明。”他热情歌颂十九路军英勇杀敌:“黄浦江边,十九路军,大刀列队,杀敌逞英。入侵敌寇,胆战心惊。刀光闪闪,逃窜无门,头颅落地,像割瓜藤。……全国上下,誓作后盾。爱国同胞,协力同心;定把敌寇,赶出国门。”

瞎子阿炳还有一个保留节目,叫做《秦起血溅大雄宝殿》。秦起是大革命时代无锡的工人运动领袖,任总工会主席。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以后,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秦起在无锡首当其冲。大雄宝殿原是崇安寺的佛殿,后废弃,成为公共场所,当时是总工会的办公地点。秦起在办公室坚守阵地,军警前来抓人,他奋起反抗,在搏斗中被杀害。

阿炳“三不穷”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奇人怀绝技

瞎子阿炳说过新闻,就是自拉自唱。唱各种民间小调,填上新词,胡琴伴奏。最常唱的是《无锡景》。《无锡景》差不多无锡城里人人都会唱,而且人人都可填新词,但无论是自己唱还是别人唱,无锡人好像百听不厌。瞎子阿炳填的词有许多无锡土话,善于把无锡话的音乐节奏强调出来,所以听起来特别亲切有趣。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有人不信:“琵琶怎么能反弹?”真有琵琶反弹的,瞎子阿炳就是一个,不但反弹琵琶,还能顶上开花,左右开弓。有一次,瞎子阿炳向人家借了一条长凳,站在长凳上弹琵琶。右手弹了左手弹,右手提起琵琶抡了一个圈,顶在脑袋上高弹,再抡一个圈,抡到背后反弹,像耍杂技一样。董彩娣怕他跌倒,两手扶着他的腿。他瞎着眼睛挥舞琵琶,观众担心他会抡到董彩娣的头上,提醒他:“当心,当心!”他好像有第六感觉,没事。弹完琵琶,跳下长凳,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也露出得意的微笑,这种精彩表演难得一见。

瞎子阿炳的胡琴能模仿鸡鸣狗叫,人声讲话,当然讲的都是无锡话。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他也特别喜欢孩子们。孩子们觉得,叫他“瞎子阿炳”没大没小,问他:“我俚叫你啥?”他说:“就叫瞎子阿炳,蛮好格。”如逢节假日,他后面跟的孩子越来越多,走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就停下来围成一个圈,对周围的大人说:“帮帮场子,帮帮场子!”维持好秩序,让瞎子阿炳在中间演唱。

阿炳与董彩娣

凡是见到瞎子阿炳,旁边必有他的老伴,夫唱妇随,相依为命。他的老伴的名字更不为人所知了,人们直呼“瞎子阿炳老婆”。也是后来才知道,她叫董彩娣(杨荫浏先生的文章误为“董催娣”,“催”和“彩”在无锡话中发音相同)。董彩娣讲话有江阴口音。

崔彩娣不识字,很节俭,从来没用阿炳的钱买过一件衣服,一直穿着从乡下带来的那件过膝的褂子,布丁越来越多。瞎子阿炳总是手持二胡,边走边拉。董彩娣的肩上搭着一个布袋,胸前背后还挂了其它乐器,有琵琶、琐呐、笙、笛等等,鼓鼓囊囊。卖艺时,这些乐器未必都能派上用场,何必如此累赘?大概是心爱之物,必须随身携带。所以有人说,瞎子阿炳的全部家当都搁在他老婆的肩膀上了。

瞎子阿炳演唱的时候,董彩娣负责收钱。到一定时候,瞎子阿炳就问她:“几乎啦?”这是无锡土话,意思是多少钱啦?董彩娣报一个数目,瞎子阿炳就说:“好啦,明天的开销够了。”然后用他的胡琴模仿人声讲无锡话:“谢谢老板,谢谢小开,谢谢太太,谢谢小姐,再会,再会!”

瞎子阿炳一把胡琴,由董彩娣搀扶着在长街之上边走边拉,走了一程又一程。知音们跟在后面听。这时拉的不再是小调,后来被命名为《二泉映月》的旋律是经常听到的。其实,这种免费音乐会比卖唱精彩得多。有时,在夜色中,小贩们为生活而挣扎的叫卖声,孩子的哭声,再加瞎子阿炳的琴声,构成那个时代特有

的城市悲怆奏鸣曲。

后来,无锡街头也不见瞎子阿炳的身影了。杨荫浏先生叙述,因为老鼠咬断了他的琴弦,他认为不吉利,从此罢休,管弦音绝。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一九五零年,瞎子阿炳去世,据说身穿道袍,还是戴着墨镜。二十几天后,董彩娣亦陪伴而去!

《二泉映月》出自道教乐曲

提到《二泉映月》,许多人都认为它的作曲者是阿炳。其实,这首乐曲原是一首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当年阿炳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由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最后的整体完成。

此曲本无名。有人问过阿炳:“你这个曲子是啥名堂?”他的回答,或者说是“自来腔”,或者说是“依心曲”。在他出入酒肆茶楼所用的节目单上,这首曲子暂时用的题目是:《惠山二泉》。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阿炳隔壁有个叫黎松寿的年轻人喜爱音律,于是阿炳把他的曲子教给了这个年轻人。后来黎松寿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他随手拉了阿炳教他的曲子。被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听到,那时他们正在收集民乐。于是1950年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来到无锡,正式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才为瞎子阿炳录音,当时瞎子阿炳说:“我已经荒废两年多了,乐器也坏了。你让我练习三天再录音。”杨先生到乐器店为他借了一把胡琴。他还是上街边走边拉。录音的时候,坐着不动,他对自己的录音很不满意,说:“拉得太坏了,两只手不听我的。”他说自己脑子中有700多首曲子,等病好了再录。

《二泉映月》的标题是杨荫浏先生为他录音时定名的。杨先生说是瞎子阿炳自己报的名,有人说是他们“讨论”以后定的名。杨先生为把一个民间艺人推上世界音乐舞台作出很大的贡献,没有他的采访、录音、记谱和介绍,一位音乐天才就此无声无息地湮没了。

曾有音乐界同行请瞎子阿炳用胡琴表演鸡鸣狗叫、人声讲话,他很不高兴:“这有什么听头?我希望你们欣赏的是功夫和神韵。”“功夫”是指他的演奏,“神韵”是指他的作曲。他强调的是乐曲的神韵。现在一些《二泉映月》的演奏和改编,全然失却了瞎子阿炳的神韵。《二泉映月》的定名,导致许多人根据这一标题去改造乐曲的主题,电影《二泉映月》杜撰了一个“琴妹”,把它演译成在二泉发生的爱情故事。

瞎子阿炳留下的《二泉映月》已成世界名曲。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泪流满面,不自主地跪下去,他说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名曲,听他是要跪下去听的。

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

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5天,阿炳录音的事情传遍了无锡,当地的牙医协会成立开会的时候,就请阿炳去拉琴。这是阿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舞台上坐着拉琴,他在街上都是站着拉的。

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黎松寿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

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黎松寿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当时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那次演出后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三 : 真实的王炳章作者唐庆中

最近看到有人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王炳章呼吁呐喊,并极尽煽情,意图引起共鸣引起同情,引起对中国政府的愤慨,可事实究竟如何呢,请看一位熟知他的人对他的描述。
1983年在纽约的一次饭局上曾遇见一位和我年龄接近的人,朋友介绍说他叫王炳章。他给我的第一眼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文质彬彬,讲话沉稳含蓄,1个典型的书生,很有学者风度。这是我和他唯一的一次见面,但这使我以后在报章杂志再看到这个名字时,就多加了一份关注。

王炳章原来是医生,他是文化革命前最后一届的大学毕业生,改革开放初期他被公派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82年获博士学位,是建国后在北美得到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一毕业他立即发表“弃医从运”的声明,投身民运。他创立了“中国之春”,当时北美的华文媒体对他报道得沸沸扬扬,这个人自比孙中山,确实也变成了个风云人物。

好景不长,中国之春因内讧而分裂,王炳章被迫退出。那时我看了那个取他而代之的中国之春新领袖胡平写的文章,里面谈到王炳章的革命化婚礼的故事。王炳章去加拿大留学前已在北京结婚,在加他又结识了个新女友,台湾出生的宁勤勤。王炳章的婚姻状况当然是已婚,在加拿大已不可能再登记结婚,于是他就举行了一场“革命化婚礼”。他宣布不承认中国的法律,所以他的婚姻无效,可以同宁勤勤举行婚礼。从此我贬其为人,1个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政治理念,在西方国家的法律框架里也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政治行为。但是有一条底线,即不能以政治的名义来玩弄道德的原则。他过线了。

1992年王炳章因涉及人蛇偷渡,伪造文件等在辛辛那提移民局被捕,而且面临起诉判刑。此案在多方面的协助下,王炳章得以幸免,逃过一场牢狱之灾。据我的观察,他替蛇头工作,帮他们做翻译,伪造文件身份,带领人蛇去移民局等,仅仅是为了钱财而已。他的经济窘况至于此,可见一斑。但是我认为他又触了底线,人会有拮据之际,但有一条界线是[www.61k.com]不可逾越的,那就是法律。

1998年王炳章经香港从澳门进入中国,目的是在国内帮助组建地下反对党,他在蚌埠被国安当局逮捕。遭扣留六小时後被送回澳门,随後他即飞往台湾。几天后他自台湾返抵纽约时,在机场因使用伪造的美国护照而被捕。实际上,在香港入境处时香港官员已经发现他在使用假护照,但仍不动声色地让他进关。聪明的是,他们通知了美国移民局,把这一坨屎扔给了美国政府。这案子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但为将来王炳章的最终归宿写下了伏笔。

在台湾的几天里,王炳章向媒体公开表示当年中国之春接受了台湾政府的经济援助,这事经已故的蒋经国和都还在活跃在政坛上的宋楚瑜批准,由军情局具体操作的。就这样,这位弱智的领袖把帮助过他们的国民党置于1个尴尬境地,因为执政的国民党一直信誓旦旦地向民进党表示他们和海外的大陆民运没有任何经济联系。无论王炳章和他的同志们如何辩解,依据已经退休的前军情局官员的回忆,那时军情局每年提供五十万美元活动经费给王炳章的中国之春,同时付王个人月薪一千美元。直到1986年,因为王炳章异想天开地要在台湾组党,那时都还在戒严时期,党禁尚未开放,这个要求触及了军情局的底线,于是军情局切断了对中国之春的经费资助。纵然如此王炳章和军情局的关系都还在,高瞻案中的李少民就是通过王炳章的介绍而在曼谷参加军情局情报网的。

在1998年王炳章曾用化名“楼开文”经珠海入境大陆,并安全出境。这使他自信地认为进出大陆对他而言易如反掌,这就导致他后来轻率地制订了那个国境线活动的计划。同时他又要求军情局资助经费,但军情局对此计划毫无兴趣,当然经费之事也就无从谈起了。

后来王炳章和宁勤勤分手,他是情场老手,居然红颜知己不绝于路。2000年王炳章在曼谷偶遇大陆妹张琦,一见钟情,当晚两人就共度巫山。接着张琦设法从墨西哥偷渡到美国,于是“王子和公主從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据他的同志们透露王炳章找张琦是为了得到她姐姐向他承诺的1大笔资金。这真是令人惊才羡艳,都五十多岁的老头了,能设计色诱少女,最后还得了美人又赚钱,连我这种人都不得不对他推崇备至了。

在2002年六月,他的遭遇颇具戏剧性。王炳章当时的目标是要推动工人运动和策反国内的实力人物,而且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发动武装革命。那天他带了从法国来的岳武和张琦来到中越边境越南一侧芒街的一家五星级饭店住宿,下午时分一群匪徒进入旅馆将三人绑架,他们被勒索一千万美元赎金,并被蒙住双眼辗转数地。七天后,广西防城港市公安机关接获报案,在北郊的伯虎庙中发现有三人被绑架,警察当即出动。绑匪进行了短暂的抵抗,终于寡不敌众全部逃窜,三名肉票成功获救。半年之后公安局宣布此案告破的经过,并称绑匪在逃,正在加紧追捕,但是肉票中的王炳章是通缉犯故予以逮捕,其他二人则返回原住地法国和美国。公安局也同时宣称在王炳章的随身物品中发现爆炸品和被盗窃的机密情报,如“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战例”等。2003年王炳章被判处无期徒刑,目前关押在广东韶关监狱。

这里有1个因果关系,1998年王炳章的假护照事件表明了他不是美国公民,国安部门知道以中国公民身份对他判刑不至于引起什么国际纠纷。更何况911事件后,捉拿和惩罚恐怖分子变成了国际合作的重要工作,美国对王炳章以制造爆炸等罪行起诉不会有什么异议。事实也是如此,关于王炳章案美国政府从来就没有表过1个态,说过一句话。他已经变成了1个弃儿。现在只有宁勤勤和他们的女儿去韶关监狱看他,不过看来他们的婚姻合法性的难题倒是解决了。

判刑以后,他的同志们都为他呼吁,解释,并用最恶毒的字眼来辱骂。也有人为这个局叫绝,认为这是叛国者的必然下场。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叛国窃国和下场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叛国者可能会子孙满堂,寿终正寝,窃国者可能成为一代雄主,开国元勋。在现代概念中,政治是没有“唯一”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念,也可以为自己的理念奋斗。但是所作所为必须在法律的框架里,也就是必须有1个度。你不能用非法的手段去反对你认为非法或不合理的事,法律就是游戏规则,不论合理与否必须服从。王炳章这样的人有他的理念很正常,但他一直企图用非法的方式来实现他的理念,那是一百年前的做法。这个人在本质上就没有1个法律概念,可以预料如果王炳章的“革命事业”成功,我们将会又迎来1个黑暗时期。

关于他的绑架,解救等戏剧性的过程,除了中国政府官方文件外,最详细的是来自岳武描述。海外的评论几乎一致认为这是1个局,我个人也是这么想的。岳武和张琦回来后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被人认为其中必有一人是卧底,这是必然的。此卧底是谁至今没有定论。如果是岳武,此人是他的同志之一,要怪也只能怪王炳章自己交友不慎,或者他组织部的“政审”工作太疏忽了。是张琦的话又另作别论了,1个比他年轻得多的来历不明的女人,又是以身相许,又主动送上钱财,王炳章以五十多岁高龄急吼吼地赶到曼谷去,连夜把她征服,难道财色真能把他的双眼蒙住了吗?自作孽,不可活,这样的人也想成为孙中山,我只能感概“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四 : 三侉子故事(一)(刘炳忠)

三侉子不是侉子,我应该叫三叔,走了有几年了。是我奶奶娘家远房侄子。和大炮(见大炮传奇)是叔伯兄弟,因为个性倔强,所以叫他三侉子。

曾经的故事只是听说,在我记忆中有一件让我刻骨铭心的事情。那时候我虚四岁,是寒冷的冬季,所有可以劳动的劳力都在麦地里追肥,因为他身体不怎么好,唯一在家休息的。他紧隔壁邻居,一个小女孩子,比我大两岁。她母亲不是会料理家务的人,所以深秋没有晒山芋干。那时候大家都知道,吃不饱,何况她家。

房子低矮,一家子不知道怎么睡觉的,还有老人。那个女孩子,不知道什么想起炕山芋干,她家没有,就让我回家拿。我一趟趟跑。在她家离房子不到一步就是十几根树棍子,紧挨着就是豆秸堆。她把山芋干放在树棍子上面,写在下面烧火。而她家里有她奶奶与我大舅奶在聊天,还不知道我们在玩火。虚六岁的孩子也许是模仿大人,或者想吃,管不了很多。辛好我站在外面,否则那天我们都在烈火中永生了。清楚的记得,她扯草的时候,把火引到豆秸堆----紧张中她钻到屋子与豆秸堆之间,火猛然窜上去-----我口齿伶俐,叫她奶奶“二奶,你家草堆烧着了----”我舅奶奶知道三侉子在家休息。立马跑到他家大叫“侉子,快。侉子失火了---”三侉子听到,翻身起床,跑出来。那时候农村都习惯使用尿桶,正好他家尿桶有半下子尿,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举起尿桶向房子与草堆之间泼去,着半桶尿液一般洒在那个小女孩身上。在小女孩奶奶大叫救火声中,全村人都狂奔过来了。小女孩东边的邻居,也有一位老年妇人,一个人在家从河边提满一缸水,还没有用。回来的男人搭过来。很多人提着水桶往河边跑,乱糟糟的场面我记忆犹新。我父亲过来了,我胆怯的对他说:“小英子在里面”。我父亲一听,冒着大火,冲过去捞一把,居然一把把小英子捞出来,浑身湿漉漉的。

火救完了,得知小英子身上是三侉子浇的尿液,全村人都赞口不绝,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大火与房屋之间有个孩子。但是无意中救了一条命,所以他乐呵呵的有点自豪!

他家门前和我们家一排子的排渠,就是他家门口最宽也最深,有很多鱼,但是他不会捕鱼,可能是懒得去干,而我天生的就喜欢拿鱼。总是时刻惦记他家门口的鱼。鱼并不是他家的,但是孩子总是有点胆怯,生怕他不开心,甚至害怕被骂,其实也没有见过他骂人,至少他的脾气让人有点惧畏,于是要不就是趁他不在家才回去的。

又一次,我悄悄的溜去“偷鱼”,正在逮得欢,他从地里回来了。看到他我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僵住了。他故意的冷着脸,对我说:“你拿我家鱼,你得给我一半。”乖乖,我还可以拿鱼,够知足了。我随即答应。他看着,我逮,逮到直接扔到岸上去,扔过去他就捡。看看不少了,就对我说:“可以了。下次再拿,上来吧。”我只好遵命。其实我还想拿,有很多鱼呢,那时候鱼就是多。(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真的分一半给他,他多给我一点,他说加点咸菜烧烧,够他下酒就好了。我妈妈回来看着鱼与我一身的泥浆,要发火。三叔到了。对我妈妈说,是今天他和我一起摸鱼的,要怪就怪他。我妈妈奇怪但还是信息了,对他说:“他三叔,你怎么总是长不大,孩子头儿”我知道三侉子长不大,还是孩子头儿。于是觉得好玩,有趣,从此不怎么害怕他了。

三侉子还有仗义的故事,很倔强的故事,我会慢慢的诉说----

本文标题:瞎子阿炳的真实故事-有关瞎子阿炳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63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