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爱情故事

一 :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读后感

《相信未来》是高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食指的代表作品,下面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www.61k.com)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读后感(一)

《相信未来》,作于1968年的文革期间。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当时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无论是否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

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

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很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凡是那个年代过来的当时的年青人,特别是知青,大多数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的“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这首诗构思巧妙,用语质朴,性格鲜明,且思想深刻,令人折服。在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呻吟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的心情和气魄。

我非常敬重和钦佩像食指这样正直、豪爽、有志向又有才华的人!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读后感(二)

今天,我和儿子一起诵读了经典美文,我阅读了一首现代诗歌《相信未来》作者食指。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5年,因在部队遭受了强烈的刺激,导致精神分裂。“相信未来”这首诗是他在1968年所创作的。在当时的下乡知亲青中展转传抄,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他在精神病院住院期间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是那个时期无人不知的诗人。

《相信未来》一诗,作于1968年。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未来!它能教会我们如何面队困境。哪怕再过几十年这种精神同样也会激励我们的后人,这就是优秀诗歌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现代诗歌!

我深深的被这首诗打动了。相信未来,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四个字。纵使生活在极其贫困和艰难的环境中,依然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读后感(三)

这,是一段真正的历史;这,是明朝两百年来的风风雨雨;这,是谋略和权利的较量!让我们抛开幼稚的动画片和消遣时间的电视剧,一起走进明朝276年的光辉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四部《粉饰太平》是从嘉庆皇帝即位和“议礼之争”开始的。嘉庆借助“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益腐化,把国家大事抛于脑后,连早朝也不上了,一心炼仙丹,只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奸相严嵩借机斗倒了夏言,长期把握大权,使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就在同时,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幸好有戚继光、谭纶、俞大猷等人才解决。

是什么促进了一个人的成功,是什么促进了一个朝代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辉煌——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路可以选择,无论你选择了哪条路,都只能走到底;无论你的前途是否光明,都只能走到底;无论你的选择是正确亦或是错误,都只能走到底……因为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路,所以你不能气馁,不能退缩,不能放弃,你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对这句话,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三年级暑假的时候,妈妈因为我写字不工整,帮我报了一个写字班。我当时也因为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怪烦恼不已,所以也很高兴的去上了课。在这个暑假里,我每天都写半张纸的字,认认真真地临摹字帖写好每一笔、每一划。因此,我的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陈老师让我们参加了书法比赛,我兴致勃勃地报了名。回到家后,妈妈也对我提高了要求,由原来每天写半张纸改为每天一张。距离比赛的时间越来越短了,我的心越来越紧张了。妈妈对我说:“周仪啊,你不要紧张,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成功的!”妈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比赛成绩出来了,我得了二等奖!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这句话将成为我的座右铭。

二 :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0字

爱情像首美妙的乐曲流淌在她的生命里,她的爱看似狂热,却无私而坚定。她就像刀尖上跳舞的人鱼,散发着另人动容的光辉。

——题记

在看完徐静蕾自导自演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后,朋友极力推荐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作品。因为此部电影正是由该作品改编。

于是便拜读了这篇感人至深的作品,1个对爱情无私付出的鲜明的女主人公跃然纸上。看似如太阳般狂热、执着的爱像月光般在信中缓缓、温柔的流淌。记得有句话记忆犹深:“我相信,哪怕我已经死在床上假,如你呼唤我,我就会立刻获得1种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多么令人感动的爱呀!她对他从未有过怨言,即使他一次次的将她无情的遗忘,将陌生的感觉像把尖刀一次次的刺进她的心上,她只有沉默。她甘愿作他旅途中驰过的风景,即使没有留下痕迹。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人鱼,到最后甘愿化做泡沫,还带着对王子深深的祝福。这种爱是如其另人心酸和怜惜啊!

她对他从未有过任何要求,唯一的也是最后的1个要求便是让他看看她写的一封信,一封信而已。因为她快要离他而去,到另1个世界里去了。一生的爱就在此刻终于倾吐出来了。就像文中写到:“原谅我,原谅我我说了这些事。可是我就谈这一次,以后永远、永远不再说了。”多么卑微的请求!

“请耐心,亲爱的,我要向你从头诉说这一切,我求你听我谈一刻钟,不要疲倦,我爱了你一辈子也没有感到疲倦啊!”

如此令人动容的话语。可又引[www.61k.com)出我们的疑问:这样被对方一再忽视的爱到底值得吗?难道她就那么甘为爱情的俘虏吗?也许这在她面前问这种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爱情是种神奇的事物,它会使人发昏,不顾一切的奔向它。可这恰恰是爱情的可贵之处,女主人工的动人之处,作品的成功之处。爱发挥着神奇的力量,就像文中爱情所赐予女主人公生命的意义一样。

虽然我们对于爱情总希望是童话般最美丽的结局:从此王子、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令人遗憾、心痛的结局却能更加突出爱情的美丽。人鱼般的爱情是最纯真、最宝贵的爱情,它犹如飞蛾扑火,尽现爱情的光辉和女性的光芒。

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男主人公在最后的感受“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那蓝色瓶中的玫瑰终于在他的记忆里盛开。虽然太晚,太过惋惜。但消失在泡沫里的美人鱼却唱出最壮美的爱情歌曲。

也许人鱼的爱本身是种幸福,这种爱即使我们猜不透,却仍旧闪烁着最美丽的光芒。

三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回译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摘要: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和人物的批评主要有“心灵激情说”、“人道主义悲剧说”、“异变心理说”和“作家自我表现说”等。“心灵激情说”和“异变心理说”借鉴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作家自我表现说”把小说当作作者的自我代言入,表现身处特殊时代的作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心理激情人道主人悲剧异变心理犹太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颇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是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他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其凄美惊人的爱情故事、哀婉动人的语言叙述、细腻复杂的情感描写等艺术特色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1948年,马克斯?奥菲尔斯把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让更多英语国家的人们了解了茨威格;而由徐静蕾在2005年改编的中国版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更多年轻的中国人也熟悉起茨威格的名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杰作。在这个开放多元的、反传统的现代社会里,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读者视角去剖析解读该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总结各种评论,颇为集中和典型的有以下四“说”:

自我表现

痴情有别于成年妇女的。欲火炽烈”、“贪求无餍”的爱情,而成人后的她对作家的激情不仅一如既往,而且变得“更加炽烈、更加含有肉体的成分,更加具有女性的气息”。她爱得如此热情而奔放:当作家的一道偶然的目光投向年少的她的时候,她的心里就燃烧起火焰,“从我接触到你那充满柔情蜜意的眼光之时起,我就完全屑于你了”;当她成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的时候,“当年潜伏在那个不懂事的女孩子的下意识里、驱使她去拉你的门铃的那个朦朦胧胧的愿望,现在却成了我唯一的思想:把我奉献给你,完全委身于你”。她爱得如此倔强自尊:“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因此当她有了他的孩子的时候也对他守口如瓶;为了他们的孩子过上“上流社会的光明、快乐的生活”她宁愿卖身做有钱人的情人而不去恳求他的帮助。

她的纯粹、奔放、自尊的爱情全是出于心灵的激情和意志,“自从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我这整个

“心灵激情说”认为这是一个激情故事,它歌颂了唯美而极致的爱情。花季少女偷偷爱上了新邻居:一个“富有、奇特、神秘”的、拥有许多漂亮图书的青年作家R。这个“陌生的女人”将爱情视为生命,充溢在她的心中的热烈纯真的激情是她生活的动力。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玩弄爱情、滥施感情已经司空见惯,人们“玩弄爱情,就像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像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但是,在她的心里,“爱情却是我

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

一、心灵激情说

柏拉图认为心灵有“三曲”即由三个部分——

理性、欲望与激情构成。这三者功能有异,各司其职。理性用于思考推理,擅长理智活动;欲望用于感受爱情与饥渴等,是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通常是理智的盟友,但有时也会站在欲望一边反对理智。在理想情况下,即在道德修养高的人身上,激情会同理智结盟,从而人就会采

至高无上的激情——所以我把原来分散零乱的全部

感情,把我整个紧缩起来而又一再急切向外迸涌的心灵都奉献给你。”①

从头至尾,她爱得如此纯粹而不加杂质:少女的

①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夜色朦胧)(德汉对照),张玉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以下对小说的引用均出自张玉书译本。

万方数据 

酬s…s飘m

林囡2008年第5期

当代外国文论

取合理而公正的行动。①“陌生女人”更符合弗洛伊德的欲望哲学,在她的心灵构图上,理智的成分被淡化了,她的心灵受到利比多(1ibido)的魔力的攫持,到死方休。换言之,激情和欲望联袂表演,唱响一曲为情而生死的心灵绝唱。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有一段转述尼采的悲剧学说的文字:“尼采用审美的解释来代替对人世的道德的解释。现实是痛苦的,但它的外表又是迷人的。不要到现实世界去寻找正义和幸福,因为你永远也找不到;但是,如果你像艺术家看待风景那样看待它,你就会发现它是美丽而崇高的。尼采的格言:‘从形象中得到解救’,就是这个意思。”②我们不妨也将《陌生的女人》解读为“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到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的文本。

二、人道主义悲剧说

“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陌生女人”为爱而活,为爱而死,她的爱死心塌地、舍身忘己。少女的她心里魂牵梦绕只有他,她“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在被迫随母搬家到因斯布鲁克的两年中,为了在心灵深处同心中的他单独相处厮守,她拒人于千里之外,沉湎于她“那阴郁的小天地里,自己折磨自己,孤独寂寥地生活”。经过了五年的痴痴等待,她终于成为他“几百个女人当中的一个”,同他做成“连绵不断的一系列艳遇中的一桩”,但她毫不言悔,并且对他带来的“无比的欢娱、极度的幸福”喜不自胜、感恩不尽:“我爱你这个人就爱你这个样子,感情热烈而生性健忘,一往情深而爱不专一。我就爱你是这么个人,只爱你是这么个人。”在她的爱情里,不求回报的索取,只有自我的奉献。自从有了她的“命根子”,她对他的激情化作了一年一度在他生日时赠送一束白玫瑰的象征性行为;而为了他的“另一个自我”,她不惜出卖肉体并且毫不为此感到羞愧,“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牺牲,因为人家一般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我的身体只属于你一个人,既然你不爱我,那么我的身体怎么着了我也觉得无所谓。”她拒绝伯爵的求婚,为的是不让婚姻捆住手脚,因为她心里始终珍藏着一个“永恒的梦”。就是对那个放纵情欲、挥霍感情的作家的坚贞不移的爱。

这是怎样一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悲剧性矛盾啊!她的内心其实一直煎熬在矛盾之中。她恨他和另外的女人“这样明显地表示出肉体上的亲昵,可同时自己也渴望着能得到这种亲呢”;她对他隐瞒着关于自己以及孩子的一切,而她多么渴望被他认出来。随着她的“命根子”的逝去,她的灵魂、她的生命也随之而去。“我将第一次对你不忠,我已经死了,再也不会听见你的呼唤:我没有给你留下一张照片,没有给你留下一个印记,就像你也什么都没给我留下一样;今后你将永远也认不出我,永远也认不出我。我活着命运如此,我死后命运也将依然如此。”这字字血声声泪的宿命倾诉,为她心中的他,为我们读者唱响一曲崇高的“情圣”悲歌。

三、异变心理说

“异变心理说”认为这是一个单恋故事,它集中分析单恋女主人公的偏执与疯狂。那个小说家R在许多读者看来只不过是个纨绔不羁、缺乏责任心的花花公子,甚至她自己是完全了解这个风流公子的品性的,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心甘情愿地用她的一生守候着这份痴情:“你对我一无所知,你正在寻欢作乐,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正在跟人家嬉笑调情。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这是怎样的一份违背常态的爱情啊!心理变异的女子沉湎于爱情的乌托邦里,丝毫不顾她已经秋毫洞察的他的双重性:“你过着一种双重生活,既有对外界开放的光亮的一面,另外还有十分阴暗的一

面,这一面只有你一个人知道——这种最深藏的两

面性是你一生的秘密,我这个十三岁的姑娘,第一眼就感觉到了你身上的这种两重性,当时像着了魔似的被你吸引住了。”少年时的她每天回家都会躲在门后,透过门上的小孔窥探作家的一举一动;她上百次地跑下楼,仰望作家屋子里的灯光,想象着自己怎样亲近心仪之人;她亲吻作家摸过的门把手,捡回他扔下的烟蒂;她想方设法进入作家的房间,里面的一点气息和氛围就足以为她提供“神思梦想”的养料;远离维也纳的日子里她把作家的书读得滚瓜烂熟,“要是有人半夜里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从你的书里孤零零地给我念上一行,我今天,时隔十三年,我今天还能接着往下背”;回到维也纳的她每天下班后来到他的窗下站着,直到灯光熄灭,为的是等候一个永远不

①引自王柯平:《柏拉图的心灵诗学喻说>,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133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8页。

③同上,第2卷,第363页。

万 方数据182

TRANSLAlloNS

能实现的梦想,一种“不为你所认出的命运”;当她有了“三夜销魂荡魄缱绻柔情的结晶”的时候,她欣喜若狂,“这下子我终于把你抓住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可以哺育你,喂养你,爱抚你,亲吻你”。

通过第一人称娓娓而道出的暗恋心曲,一颗孤独单恋的灵魂的最隐秘处被剥离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的灵魂,追求激情和压抑情感这对矛盾一直沉积在她的潜意识中,从而导致异变的心理和钟情妄想。茨威格曾借《象棋的故事》中人物之口说:“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囿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①“陌生的女人”正是一个生活中的独行者,只有惺惺相惜的人才能看到这种偏执狂的接近生活本真的“无限”。’

四、作家自我表现说

“作家自我表现说”认为,“陌生女人”是作者的自我代言人。茨威格曾经生活在19世纪的维也纳,那个“太平的黄金时代”。但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摧毁了“昨日的世界”的合理性、人道性和他所崇尚的欧洲文明。“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光着身体,身无分文,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

出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②

这种无所适从、茫然无助的精神情结犹如被压抑的无意识,在作家写作的时候得到激活并通过作品这个渠道得到曲折的宣泄。这一论点由于茨威格和弗洛伊德的密切关系③而得到认同,而小说所具有的诗化特征使得“作家自我表现说”更具说服力。诗化的小说往往如诗歌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自,放射性的结构”等手法赋予小说以“透视法、抒情性、象征性、比喻性、联想性、音乐性等审美特征”④。《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触,通过借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的现实处境和旨蕴意念。“陌生女人”可以被解读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即那个“昨日的世界”的象征;而小说家R则象征着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这个使他失去祖国失去家园的磨难的世界;陌生女人的死似乎预示着作者飘零异乡自杀身亡的命运。

五、结语

茨威格小说的翻译家张玉书认为,茨威格小说

万 

方数据幽译林

不以“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见长。这种扣人心弦、让人嘘唏的作品跨越了时代和国界,获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青睐。⑤上述特征加之作者非同一般的身世,给茨威格小说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基础。在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上述四种解读中,“心灵激情说”和“异变心理说”借鉴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作家自我表现说”把小说当作作者的自我代言人,表现身处特殊时代的作者的精神世界。

(陈红: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邮编:

310018)

①茨威格:《茨威格精选集》,韩耀成编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52页。

②茨威格:《茨威格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297页。

③关于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参见张玉书:《两

位文化伟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一弗洛伊德与茨威格通

信集》,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④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⑤伟大心灵的岁月回响——张玉书谈茨威格作品及

其翻译http://www.ewen.ec/booka/bkview.a叩?bkid=

139317&eid=420124.

TRANSLATIONS18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陈红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310018译林TRANSLATIONS2008(5)

参考文献(9条)

1.伟大心灵的岁月回响--张玉书谈茨威格作品及其翻译

2.张薇 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3.张玉书 两位文化伟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弗洛伊德与茨威格通信集[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6(02)

4.茨威格 茨威格散文精选 1997

5.茨威格;韩耀成 茨威格精选集 2000

6.同上,第2卷,第363页

7.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 1995

8.王柯平 柏拉图的心灵诗学喻说[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 2003(03)

9.茨威格;张玉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夜色朦胧》(德汉对照)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洪志忠.徐松军 爱欲的失落与文明的哀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征意蕴再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3)

2. 韩建荣 爱得如此豁达——用女性主义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9(z1)

3. 陈薇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8(20)

4. 岑月婷 为了爱,让生命之花开到茶靡——我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0(15)

5. 张艳 自恋自虐自欺的交响曲——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

6. 李辉 浅谈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中的叙事视角[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10(6)

7. 喻颖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心理"父亲缺位"现象对女性性格的影响——解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7(15)

8. 成慧芳.CHENG Hui-fang 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的接受

[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

9. 吕甍.宋国艳.Lv Meng.Song Guoyan 无尽思量关于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性视角声音创作的认同与反思[期刊论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3)

10. 郭勇健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现代妇女(理论版)2010(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il200805015.aspx

四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

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R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R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一直以来,雏菊是我喜欢的花,不仅因为它小巧美丽,也是因为韩国电影《雏菊》,一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它超出花本身的意义。而这篇小说中,白玫瑰也很有代表性。男主人公生日都会收到来自陌生女人送的白玫瑰,每一年都有,不曾间断过。只是41岁生日时,花瓶不再插着白玫瑰,送到他手里的是这样一封长信,一份一个陌生女人多年的爱。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

在R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五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05年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热播的时候连续看了6遍,前几天突然想到这个电影,于是决定第七遍看。直到现在,我简直可以把里面的台词倒背如流。

“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

“假如我还活着,我一定不会写信给你,我会继续保持沉默,就像以前那些年我一贯的沉默一样。”

童年的时候,这样爱上了一个男子,一个被女人宠惯坏了的浪子。

当然,是她的寂寞。在那样寂寞的生活里,突然闯进一个带着欢乐与笑声和传奇的男子,如何不让十几岁的孩童的心充满依恋?

跌跌撞撞的奔跑,碰到了回来的他,相遇的那一刻,直视他双眼的那一刻,便爱上了。

“从那一秒钟起,我便爱上了你。没有什么能比上一个孤独的孩子在童年时的爱,这种爱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不同。我毫无准备,我毫无阅历,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

“去山东前的那一晚,我忽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会停止。”

母亲嫁到山东,一去就是六年。

“这六年来,我一刻也不曾与你分离。”

努力学习,考入北平女子师范。干净的去勾引,我知她只是想要,我知她是真的爱,宁肯舍弃矜持的拥抱他,宁肯给他最纯净的身体。

男人走了,男人说我一回来就去找你……

然而,他依然没有认出她便是六年前那个瘦弱的与她相撞的女孩儿。

他回来后并没找她,又怎么会找呢?他有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他身边的女人如走马灯似的更迭,她只是他的一个过路的女人,而这世上,又有谁能让他矢志不渝呢?

怀了他的孩子。战乱、流离、与亲人失散,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生下了他的孩子。

假若我是她,我必定如她一样。

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如那些流浪儿一样,她要他干净、诚实、富足。

正因如此(www.61k.com],她与各种富足的男人在一起,一次次的从你的身边经过,你却从来都没有认出过我。

在舞厅里,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再见小姐?

你又怎么会知道,我宁肯如此下贱,我只是要与你在一起,一秒钟已是永恒。

我与你回家,我与你溶为一体,天知道,我多爱你。

可是,你仍旧没认出我。

你说你又要走了,你说一回来你就找我。

你说你总觉得这些事好象是发生过的,这世上有些事就是无法解释,你后来竟然说是缘分。

多可笑呀,我整个的一生都是为你而活,你竟然十多年来都不曾记得我。

最痛苦的便是结尾,看着看着,我还是哭了。

老管家终是能认出她的,他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白发苍苍,神情悲敛。

枯萎的白玫瑰在花瓶里凋落着它曾经的芬芳。

整个电影一直是用二胡拉的音乐,悲怆着隐忍。

生命无在乎如此,我们爱的,我们不爱的,都如戏剧一样上演。

观与不观,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可以承受。

我发现我越来越难承受,因为内心太痛苦,我竟然恍惚成为剧中的女人。多看一遍,多痛一遍。希望,我可以下定决心快乐一点,至少不想再看第八遍。

本文标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625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