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婆媳关系心理咨询-中国婆媳关系玩的是心理战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心理咨询案例

一 : 中国婆媳关系玩的是心理战

婆媳关系中客观存在着婆媳两代人不同的社会观念差异。婆媳由于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下形成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别,各自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也各不一样,家庭消费观也往往截然不同,如果彼此不能适应和宽容对方,就会产生隔阂。
在中国人的各种家庭关系当中,婆媳关系大概是其中最复杂、最微妙的。对此,“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从古至今的各式文艺作品中对婆媳关系的描写也是“剪不断,理还乱”。
从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到如今屡屡掀起收视热潮的影视作品,如《婆婆、媳妇和小姑》、《麻辣婆媳》、《双面胶》等等,婆媳冲突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最讲究道德伦理的中国人,遭遇最尴尬的道德难题—中国式婆媳关系。
想要化解旷日持久的婆媳矛盾,就要先弄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婆媳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著名心理学专<?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家筱丹老师从专业的角度,为中国婆媳的相处难号脉。首先,婆媳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家庭关系,既不同于亲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同于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因此缺乏天然的凝聚力,在归属感上有所区别,容易形成“等差之爱”。而婆媳往往对对方都有自己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又大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一旦无法满足对方的预期,婆媳双方就因此而渐生嫌隙。事实上,对各自家庭和家人的厚此薄彼和亲疏之争,正是婆媳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婆媳关系中客观存在着婆媳两代人不同的社会观念差异。婆媳由于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下形成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别,各自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也各不一样,家庭消费观也往往截然不同,如果彼此不能适应和宽容对方,就会产生隔阂。比如,在婆婆一方,容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而管制、挑剔媳妇;在媳妇一方,容易自恃自己有文化、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不满足于受管,而要求在家庭中有更高的话语权。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使婆媳关系出现危机。加之婆媳同为女性,心思细密,往往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强烈反应,提高矛盾冲突的概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同时,婆媳之间存在潜意识的情感之争。婆婆多年来习惯于照料子女的母亲角色,儿子婚后的生活重心则更多偏向自己的小家庭,她们常常无法立即适应这种变化,也不放心由别人照顾儿子,所以免不了事事插手,引起媳妇不快。而儿子和媳妇之间的亲密,也会让婆婆产生被冷落之感而迁怒于媳妇。

尽管婆媳难处比较常见,但并不是所有的婆媳关系都是充满火药味的。有些婆媳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筱老师指出,要达成婆媳间的这种和睦相处,需要婆婆、媳妇和儿子三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婆媳双方调适内心期待值。婆媳之间难免发生意见分歧,也难免出现对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面对矛盾和差异,要站到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采取彼此宽容的态度。婆婆作为长辈,要有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同时逐渐适应新的家庭结构,把儿媳当成亲身女儿一样予以关心、爱护和帮助;媳妇作为晚辈,要懂得体谅婆婆的难处,尊重和理解婆婆的个人习惯,主动沟通,贴心关切;在婆媳这对矛盾体中,儿子的作用举足轻重,不能介入和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在母亲和妻子之间进行感情的调适与沟通,同时注意营造宽松、自由的家庭气氛,增加家庭生活的情趣,及时抵消和疏泄婆媳间的不愉快。主动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可以有效地化解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



二 : 经典的婆媳关系心理咨询案例

婆媳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个问题,而在中国会尤其的纠结。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1个关于婆媳关系非常经典的案例。

经典的婆媳关系心理咨询案例_婆媳关系心理咨询

经典的婆媳关系心理咨询案例

婆媳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我和我先生结婚后一直在和公婆住在一起,婆婆对我很一般,而且见不得我和我先生很亲密的样子,有时甚至有意无意地不让我和我先生单独在一块。这我也忍了,可最让我难受的是,他竟然可以当着我和我先生的面全身脱光换衣服。我实在觉得很不妥,先生和她说过了,可婆婆说:“我养你这么大,什么没见过?你是我生的,喝我的奶长大的,有什么好避忌的?”可我很怀疑这是她心理有问题的1种表现,你说是不是?

心理咨询师回复:你好。传统观念认为“家丑不可扬”,所以很感谢你能够与我们分享你在家中的困惑。不过在此之前我很想知道,您希望得到一些什么帮助呢?如果是希望我们帮您处理婆婆的问题,那最好是她本人能愿意来交流。当然,从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因为与婆婆的隔阂,你在这个家里很不好受。那么,我想我们还是基于你个人的困境一起来探讨一下,好吗?

可能需要很冒昧地确认一下,你和你先生都是第一次步入婚姻生活吧?嗯……在此之前,你和先生的恋爱阶段,有没有与公婆接触过呢?特别是当时你婆婆对你的态度如何呢?你和你先生在婚前有想过如何规划将来的生活?你是否有向先生了解过,婚前他与你婆婆之间的相处是如何的呢?婆婆究竟是怎么样的1个人?最关键的是,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你公公的态度如何?个人觉得,从你的描述中看起来在整个事件当中,你公公目前起的作用比较单薄,所以我很想知道他与你婆婆的夫妻感情状况。

如果说你所列举的反常表现的确存在,且是在你与先生共同生活以后才出现的,那么可能是这样的情况:婚前,你婆婆始终把大部分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从某种意义上她甚至会认为儿子是她的“私有财产”。而随着你的加入,整个家庭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是重新进行了一下整合。也许在这个新的家庭关系中,你婆婆感到了1种不适应,她担心儿子从此以后不再属于自己,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很不愿看到你与先生之间的亲密。

此外,你提到的“当着我和先生的面全身脱光换衣服”的情节,我想问一下你平时是否比较注重个人仪表、比较爱打扮?如果你婆婆的这一行为经常出现的话,似乎表明她在你面前有1种隐约的自卑,竭力希望在儿子和你面前显示自己。不妨假设一下,有一天你先生的孩子长大了,突然带来个比你更年轻、更爱美、更爱打扮的媳妇回来,你会有1种什么感受呢?呵呵,站在同为女人的角度,不知你是否能够体会这种心理?

当然,不可否认,你婆婆在个人观念上是存在问题的。只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长期积累下来的个人性格,很难去矫治与彻底改变。那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妨来看一看你能否与她面对面地进行一下沟通呢?至少可以让你婆婆相信和放心,你并不会因此而夺走儿子对她的亲情,相反你也愿意和先生一起善待她、孝敬她。我想,你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吧?可能的话,是否可以请公公出面斡旋一下呢?总感觉,若公公作为丈夫给你婆婆的关心和爱护足够的话,她不至于把太多的个人情感都倾注给你先生。

最后,如果你的婆婆真的很固执,并且在沟通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肯改变这些状况的话,那么或许你和你先生需要考虑一下目前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是否适合,是否有调整的必要了。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建议,仅供你和你先生参考。

心理咨询分析:首先需要明确,案主希望解决的是谁的问题?虽然字面上看她为的是婆婆,但实际上却是自己难以适应这样家庭环境的困扰,而焦点则在于与婆婆的相处,因此咨询的重点应当关注于如何帮助她处理与婆婆之间的人际关系。从案例上看,案主的婆婆可能有适应障碍的倾向,在家庭增添了1个新成员之后发生了重新整合,而作为妈妈的她一时不能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并且一定程度上也许在媳妇面前有种自卑感,从而产生种种过激行为,比如阻止儿子和媳妇亲密、当众脱光换衣服等等。这当中其实存在1个绝对化的认知偏误,那就是“儿子是我生的,不能容忍任何人分享和占有”,极有可能这种观念已深深内化到其人格中,但从案例材料上无法完全确认婆婆是否有人格问题。但对老年人而言很难进行认知矫正,故而对案主来说只有在适应的基础上取得理解,因此案主本人也需要学习一些更好的处理与婆婆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可能是由于她不能与婆婆之间直接良好地沟通导致问题的恶化。自然,当实在无法适应之时,也可以考虑是否调整现有的家庭结构。

上述婆媳关系咨询案例,问题的出现时,婆媳间没有好好沟通,同时这个家庭中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双方都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

三 : 心理咨询专家谈婆媳关系

咨询中,很多当事人因为婆媳关系闹得不可开交,说本来两人很和睦,但因为婆婆的介入往往出现争端和矛盾,特别是在生活细节,婆婆的一句话,1个表情在与老公面对时都会让自己无奈,特别是当下流行的说法:娶了媳妇忘了娘,让诸多的婆媳关系纠缠不断,不是儿媳不孝顺就是抱怨婆婆多心不能理解自己,要么就是小心眼,不能一碗水端平,特别是当下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本来母亲与儿子关系很融洽,可以说无话不谈,但在儿子结婚后,让母子关系还有还有关系和婆媳关系出现诸多微妙的变化,也许不是当事人真的不能理解,从生活的细节无不例外,婆婆对儿媳的指责,然后就是儿媳对婆婆的计较,特别中间作为连线的老公,在这个时候真的举足轻重,老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彼此的关系和意见,然后与母亲和老婆沟通,需要老公更多的用心和智慧,而不是单一成为传话通,因为最了解母亲和老婆的是老公,是隔着2个女人之间的这个男人,能够化解或加剧婆媳好转和恶化,很多时候老公不是选择逃避就是一头热,要么就是顺其自然,要么就是更多关注母亲或老婆的感受,在做着伤害家人情感的也是让自己难以心安的蠢事。

婆媳关系出现隔阂,作为老公也许会因为所谓的孝顺而置老婆的感受不顾,只是在抱怨和指责对方的不能理解;也许会因为所谓的爱而忽略母亲的感受而顾及老婆的心,让自己在母亲与老婆之间焦头烂额,最终都是遍体鳞伤,然后就是选择为了这个家,为了孝顺母亲,为了老人能够有面子选择离婚,更多会用诸多的大道理在说:既然选择爱这个人,就要爱这个人背后的家人和亲人,在自己当初作出选择,就应该准备好,你爱着的这个人,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在接受他的同时还要接纳他背后的支撑。但在真正走入婚姻,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婚姻很现实,生活也是很现实,我们生活不是童话,需要自己用心去经营和打理,而不是想想即可的。

因为婆媳关系选择离婚真的需要当事人静下心回头考虑考虑,究竟是因为婚姻让自己的母亲受了委屈,还是因为娶了老婆让自己不知道如何打理老婆与妈妈之间的关系,还是自己的老婆真的不能适合自己,还是两人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冲动轻易说离婚,在自己稀里糊涂做出举动后是否想过在离婚后自己需要面对的家庭和孩子还有老人背负的压力,真的是因为自己的婚姻让家庭搞得如此纠结无奈,是否需要当事人自己反思呢?

婆媳关系不是问题,因为两人在不同的家庭环境走到一起需要时间磨合和认可,期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必然,但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作为婆媳中间的男人该做什么,如何去做,要的不是逃避和一味打着所谓爱的谎言遮掩自己,学会爱,懂得如何去经营这份爱而不是因为爱而让自己陷入纠缠无奈中难以自拔,爱没有问题,问题是在这份爱的背后如何去选择的确需要动脑筋的。

四 :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1.婆媳关系的历史发展

1.1婆媳关系的定义

在家庭关系中一般有着三种关系,即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非血缘关系。[www.61k.com)婆媳关系是属于由婚姻关系派生出来的非血缘的家庭关系。婆媳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女性通过与丈夫的婚姻为中介而形成的和丈夫母亲之间的关系。婆媳关系既缺乏血缘关系的稳定性又不具备婚姻关系的亲密感,因此,往往就会形成家庭关系中最微妙、最复杂的一种关系。

1.2古代传统中国的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实际上是在父权家族制度中的女性等级制度,在男性占统治和女性处屈从的地位关系中,传统妇女的生存路线注定是“从父、从夫、从子”。婆婆调教新媳妇折射出了当时妇女被男性和一部分年长的女性所压迫的状况,反映出了她们之间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俯首听从于婆婆,不得有所违抗。老故事里“婆婆说东,媳妇不敢说西;婆婆打狗,媳妇不敢骂鸡;婆婆说那是马,媳妇一定得说:对!马是长角滴!新婚的儿媳妇不敢睡觉,怕早上起迟了被婆婆骂眼里没老人。”媳妇是没有独立的、平等的人格尊严,在婆婆面前必须要谦恭、服从和忍气吞声。婆婆在家庭中拥有不可冒犯的优势地位和没有限制的绝对权利,婆婆就凭借自己的权威来压迫媳妇,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危险,助长了婆婆的独断专行,尤其是对自己没有“血缘亲情的儿媳”,就是稍微的不如愿,婆婆也会有所草率又致命的举动。“多年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道尽媳妇辛酸。当年轻的媳妇也成为人家的婆婆的时候,她饱受的怨气就发泄在自己的儿媳上。可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奉行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婆媳之间的冲突与和睦就以最平凡、琐屑的方式在家庭内部,这个婆媳生活的重心所在的小天地里展开。中国传统社会又高度在乎家庭的伦理关系,对婆媳尤其偏向对媳妇的规训和引导历来就非常的重视,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就可窥见一斑如:《礼记·婚义》记载“妇者顺于舅姑, 1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合于室人,而后当于夫。(www.61k.com)”而封建的伦理道德又为这种为所欲为提供了数不清的理论依据,如《妇戒》中规定:“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是尔而非,尤宜从命,勿得违戾。”显然,封建时代的家长与晚辈的关系,尤其婆媳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婆婆在媳妇面前获有绝对的威信的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古时作家的文学作品多数呈现的都是以“媳妇完全顺从婆婆为特点的和谐情节”,像《窦娥冤》、《秋胡戏妻》、《琵琶记》等,编织出婆媳和睦、相依为命的美丽图景,刻意淡化婆媳之间的冲突,描述媳妇隐忍屈从的美德。实质上古代社会的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但多数作家缘于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刻默认,在这种严密等级制下的婆媳关系的“和谐假象”缺乏反省。当然也有少数作家灵敏的嗅到这不平等的家庭关系,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描述“贾母和孙媳妇王熙凤之间的关系”就在某种程度上僭越了传统家庭的伦理规定,有了一些自由、个性、平等的因素,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1.3近现代中国婆媳关系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中,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旧时那种欺压、凌辱媳妇的不平等关系已经不适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新兴的婆媳关系取代落后的婆媳关系是必然的,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不可逆转和违背的。

近现代的中国社会,为婆媳关系的改变提供了条件和契机。可以说婆媳关系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趋势是婆媳关系的地位上日渐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

1.3.1近代中国婆媳关系的剧烈变迁

回眸中国近代的历史,受到外族侵略和内部政权的争夺,社会急剧动荡不安、生灵涂炭。传统文化也被西方文化急剧地冲击,原先的家庭关系更是受到了强烈的动摇,很多现代作家开始醒悟,自觉地关注婆媳这类题材,代表作像《疯妇》、《原野》、《屋顶下》、《孔雀东南飞》、《寒夜》等经典作品由此婆媳关系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开始深度发掘。从五四运动开始,针对传统的儒家思想的革新开始逐渐展开,这个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 2 [2][1]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来说都是影响剧烈的。(www.61k.com)当然,对于婆媳关系这千古难题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其最终的结果——是“要求妇女的解放”。一方面体现在对“夫为妻纲”最彻底的反抗,另一方面也是对一直以来处于从属的媳妇地位的彻底否定。由此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在于,媳妇是了有独立的、平等的人格尊严,在婆婆面前不必谦卑、服从和忍气吞声。媳妇也有了工作学习的权利和自由,提高了妇女的经济地位。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必然发生改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直处于劣势、始终被压迫的媳妇,似乎第一次真正高昂地站在婆婆的跟前。过去“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定律似乎成了永远。

[3]媳妇们翻了身做自己的主,千百年来一直“作威作福”的“老太婆”们倒是要夹着尾巴过活了。细想起来也挺可悲的。

战争结束中国得以解放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看,婆媳关系比较和谐相处的是占多数。可能各家的生活和习惯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家庭还要经历过艰辛磨难,但她们之间的互敬、互助、互爱的积极精神给下一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的“五好文明家庭”,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一代的婆媳拥有一系列相同的特点: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政治领悟也较强,富有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由此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暴力、打架斗殴、赌博酗酒、封建迷信等众多不良的现象都大幅度的下降,是社会治安得到很大的好转,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1.3.2现代中国社会中婆媳关系的新问题、新发展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往那种以“夫为妻纲”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传统的家庭观念也遭到了极大的挑战。离婚或者独身的比列在逐年上升,对此也不在对女性造成致命的伤害,这样的结果,使媳妇们在婆婆面前的地位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1.3.2.1家庭结构模式由大型化向小型化转变,家庭关系从纵向关系向横向关系发展 据统计,1953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4.33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 3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www.61k.com]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结构模式朝核心家庭的小型结构发展。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重视纵向的血亲关系,而轻略横向的姻缘关系.但是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发展,横向的夫妻关系逐渐地占据了主要地位,儿媳在家庭中的生活\经济的独立增强,而年老的父母亲缺逐渐的丧失了劳动力,在经济和精神上多数要依靠儿媳的赡养。管理家庭、消费的决策权自然的都转交到了儿媳的手中,婆婆处在了被管的地位。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当子女成家时。特别是有固定经济(如养老金)收入的退休职工多与儿媳妇分居生活。平时能常回家看望老年父母的不太多,导致老年人单身空巢,晚年孤独而终的悲剧。

1.3.2.2家庭子女独生化,爱幼意识增强,尊老被淡化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1983年开始实施,控制了中国总体人口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计划生育实施以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们为了家庭血脉的延续,将大部分的物力、财力和精力都用在了子女身上,必然就造成对老年父母关注的减少。婆婆也往往成了家庭中的“老保姆”,享受的关爱少,付出的爱心多,得不到儿媳的照顾和关爱。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宽广的空间,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也逐渐下降。继而带来的是尊老、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感的淡化及分人价值观念的增强,婆婆在家中当家的“主角”的总用就逐渐的消失,受到冷落、歧视、甚至虐待的想象也常见于报端。

2.战火仍在燃烧,婆媳之争

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尽管婆媳关系不至于像封建社会那样的不平等、被压迫,营造着一种“虚假和谐”,但现代的婆媳关系的主要矛盾依旧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紧张上。老太太聚在一起,谈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议论儿媳妇的长短,就是那些迈进丈夫家多年的年轻女性,有空聊天的时候,也不免把聚会变成了声讨婆婆大会或者诉苦大会。处在婆媳之间的那位儿子兼丈夫,为了维系双方的关系,受过多少夹板气,赔了多少笑脸,编了多少瞎话,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家庭中,婆媳间的冲突往往以最平凡、最琐碎的方式展开,成为家庭间的一个永久的话题。

4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婆媳不和带来如此之多的家庭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幸福和安定。[www.61k.com)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会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婆媳关系意义重大。

2.1冲突的概念

婆媳生活中的矛盾,即冲突是指对立双方在资源匮乏时出现阻挠行为并被知觉到的矛盾。冲突是在关系之中产生的,人自身存在着各种需要,而人的需要都要有相应的客体对象来满足,这样就形成了与客体对象的关系;还有一种关系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自身中包括内化了的客体对象)。所以由需要产生关系,而需要受挫则产生冲突。 这个概念包括多层含义。

其一,必须有对立的两个方面。

其二,为取得资源(财产、地位、权力、工作、时间等)而发生阻挠行为。 其三,只要当问题被知觉到时,才构成真正的冲突。

2.2婆媳冲突的社会心理学成因

婆媳之间的问题有许多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课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得到很多造成婆媳间问题的成因。以下试从社会知觉及归因、社会角色、人际沟通等角度分析婆媳冲突的形成。

2.2.1社会知觉及归因的偏差

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 5 [5][4]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www.61k.com]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由于知觉的特性,人们看到的冲突可能并非真实的,而真正的冲突也可能并不被人知觉到。这样就构成了婆媳之间问题的复杂性!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线索人们就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即对事件进行归因。在这种婆媳冲突竞争的条件下,婆媳双方所处的角色和处境的不同,以及观察问题的视角的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就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人们归因的倾向往往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有着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做“动机性归因偏差”。

2.2.2社会角色的冲突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整饰自我的形象,角色就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婆婆和媳妇的角色是有媳妇和儿子的婚姻所获得的。在婆媳关系的角色扮演中,双方都怀着对其角色扮演的期待:婆媳发生冲突的很多起因,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大事,放在其他的人际关系里,根本不可能导致冲突。这就是因为事先婆媳双方对对方都有一个不恰当的期望。媳妇会认为婆婆不应该对自己这样,凭什么自己做这么多事,你的女儿却什么都不做?而婆婆总会想,媳妇到底不如自己的女儿贴心。因为她们总是事先找到一个不恰当的参照物、一个不现实的标准,与自己及对方进行对照。同时并不是每个人,也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能清楚并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发生矛盾、障碍,甚至是遭遇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一个角色,有着不同的职、权、利,女儿与媳妇、婆婆与母亲这些社会角色,永远都不可能平等、相同,所以,媳妇总是很委屈,而婆婆总觉得媳妇不孝顺。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2.2.3人际沟通的失衡 [6]

6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人们的交往都是多数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也叫初次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www.61k.com)在对于印象的形成中,婆媳之间容易形成“刻板效应”——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的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印在模板上的一样,难以更改和磨灭,尽管它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功能,但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单化,在有限的经验下形成的刻板印象容易使婆婆和媳妇彼此间产生偏见:像历来我们就认为婆媳是“天敌”、“十对婆媳,九对不和”、“娶了媳妇忘了娘”等等,都是因为刻板效应造成的消极后果。

社会知觉的错误,归因的偏差及刻板印象的先念观念都让婆媳之间的沟通充满了误会和纷争。用“沟通的模式”解释:当沟通者(如媳妇)发送自己的态度或情感时,由于接收者(婆婆)所带有的误解和偏见,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其(媳妇)传递的信息进行“转译”,使传递的信息失真。婆婆又将不满、愤怒的情绪“反馈”给媳妇,造成沟通的失败。

3.精神分析对婆媳关系的理解

对于精神分析而言,冲突的概念非常的重要。首先,精神分析提出:人格结构即是一种冲突的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描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执行“快乐原则”,要求立即满足不受任何的限制;“自我”执行“现实原则”,需要延迟满足符合现实的要求;而“超我”执行“道德原则”,严格禁止满足。从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假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格里时刻充满了战争,而“自我”则充当“和平使者”,他在协调“本我”、“超我”和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所以冲突根直于人格之中。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意识是个体能够察觉到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无意识)是被排挤在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比一直追求满足的.它包括了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所以这个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时常给外人看是一对相安无事的婆媳,却转眼之间反目成仇分家另起炉灶。人的潜意识是占主导地位的。“本我”严重受到“自我”的约束,而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时就会产生痛苦。“力比多”的积聚使“本我”突破“自我”——现实原则的束缚,多数会以破坏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3.1合理的利用防御机制,缓解婆媳之间的冲突

7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人们为防止冲突引起的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的情绪体验,称为“自我防御机制”。(www.61k.com]它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来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只要能合理的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我们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是从自己内心稳定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积极的作用,能暂时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安,对情绪有缓解作用;另一种就是消极的作用,因为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防御机制在性质上带有隐耳盗铃式的自我欺骗,多半是逃避现实的,有时还会使现实问题更加复杂,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无论是婆媳之间的相处,还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要充分的善于调动”防御机制”的积极面处理好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

3.1.1防御机制的特征

从以上述就可以看出,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3.1.2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

8 [8][7]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有着不同的分类。[www.61k.com)如可分为“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对婆媳关系有所缓和的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 重点是“压抑”这种防御机制切忽过度频繁的使用,如果过于频繁地压抑,超过了意志控制的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直至郁闷而死。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聪明能干、慧心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所不容,一定要赶兰芝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焦母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最后逼得这对恩爱夫妻双双自杀殉情。

婆媳之间毕竟是两代人,彼此之间的文化背景、为人处事、修养、性格、爱好、兴趣和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都会有所出入,有的或许相差甚远。婆婆是从女孩子到媳妇的过来人,阅历经验自然比媳妇来的丰富,有其优势又是家庭中的长辈。开始时多数有会起些小冲突,婆媳如果缺乏相互了解、相互认知,她们都依自我意志去生活,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婆婆仗着自己是母亲,媳妇仗着自己是妻子),没有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意识,便会使得婆媳间吹毛求疵。这种个性差异导致的结果是冲突双方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家庭里充满了永无止境的争吵。这种争吵不仅伤害了双方的感情,而且使儿子(丈夫)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因此,对于媳妇来说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进门后对婆婆尊重,有时为了使婆婆高兴适时的委屈自己,做一些“讨好”的变现;婆婆的一方,对媳 妇的期望值也不能太高,期望太高一旦不能满足,就容易失望,情绪不快埋怨媳妇。 (2)幽默,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它是生活中快乐的甜味剂、冲突的润滑剂。可以说它是可以无处不在的,使人没避免尴尬,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使婆媳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适应对紧张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我们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生活中乐观、幽默的人总有很好的心情,也总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从而享受更多的生活情趣。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9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3)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www.61k.com)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把本能主要是性能量转移到一个有社会价值的对象或目标上去,是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升华作用一方面转移和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9]

从某种意义上说,婆媳间的矛盾是婆媳之间争夺爱引发的战争。但事实上,“母子之爱”和“夫妻之爱”是两个各有不同的概念。

历来我们将“母爱”看作是爱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母子之爱——对于母亲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爱,因为母子之爱的体现方式是分离的方式:从十月怀胎,到孩子青春期时的叛逆,再到儿子人格的独立、经济的独立无不都体现了“母子之间分离再分离”的轨迹,这种痛苦让母亲产生了恐惧感和孤独感。儿子成家立业后属于另一位女性的时候,母亲对自己的权利欲和占有欲一旦失落到谷底,就会迁怒于儿媳。她就会致力于将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时间、全部的情感用在闹矛盾上以夺回自己的亲生儿子。

与“母子之爱”相反,“夫妻之爱”是一种男女追求爱情而结合的结晶体。由于爱情的诱人性,夫妻双方不仅从肉体上彻底地结为一体,而且从灵魂上相互占有。这种自愿的结合激发出彼此间一种积极的力量,使夫妻之间心照不宣,又没有让双方丧失了本来的个性特征。“夫妻之爱”具有“母爱”中所不具有的自私性、排他性、可创造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夫妻双方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是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

妻子对丈夫的爱是妻子的权力,她有权力、有能力去维护和珍惜所得到的这份爱。媳妇会不自觉地排斥婆婆对其丈夫的占有,因此,她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婆婆是自私的,因为她想霸占两个男人的爱一一她儿子爱和她自己丈夫的爱!媳妇认为即使自己被婆婆挤走,婆婆依然不可能专有儿子的感情,因为母爱永远无法取代妻爱!于是婆媳之间在自然情感上就可能产生矛盾。 可以说,一切源于“爱”,因“爱”而“起”,因“爱”而“恨”,都以“爱”为铺垫。“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10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www.61k.com]爱是永不止息。”

约》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四节至八节 。

婆媳关系实际上是通过丈夫(儿子)的中介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家庭关系,母亲对儿子的爱可能是占有式的,她们因为不愿意和媳妇分享对儿子的爱,而和媳妇之间产生了矛盾。大多数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的,可以因为对儿子的爱而波及媳妇,和媳妇之间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甚至可以把媳妇当做自己的亲身儿女一样看待。婆婆做到通情达理,把媳妇当做自己的轻生女儿,多关爱、体贴儿媳妇,自然就会唤起媳妇对婆婆的孝心。

“孝道”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媳妇应该意识到婆婆把儿子哺育成人的辛苦和不易,她的全部几乎全给了你所爱的这个男人。稍稍换位思考:就知道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换个角度思考,总有一天你也可能成为别人的婆婆,《百孝经》言“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为其后代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结了婚后,似乎就有了婆家娘家之分,有了我父母与你父母之说,感觉上有亲有疏、有远有近。由此,夫妻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为二人世界蒙上了一层阴影。 “手心手背都是肉,娘家婆家都是家”,示婆婆为自己的亲身母亲一般,放宽胸怀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把彼此之间的差异化作对其的爱,使爱得到升华。

4.结语

婆媳之间的冲突几乎家家都有,只不过的差异深浅而已。每个女人当成为媳妇或婆婆的时候,都是想当个“贤妻良母好婆媳”,但是由于潜意识里的矛盾冲突,认知的失调,使双方非理性的现象时常发生。根据《社会变革与妇女问题》的调查:在中国离婚家庭中,有近半数的夫妻居然离异是由于“婆媳关系的影响”和“婆媳间的冲突”造成的。她们常十分敏感脆弱,谁都不愿意互相的退让,谁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原则,只顾个人感受的好坏,没有大局思想,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就自然会受到伤害。这样的人间悲剧什么时候才能是个终结!

尽管产生婆媳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是双方都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找出造成矛盾的心理原因,不因彼此的个性、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诸[10]——《圣经.新 11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多方面的不同,而剑拔弩弓,争纷相对。[www.61k.com]积婆媳双方只要积极的调整各自的心态,完全可以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体贴和关爱对方,缓和之间的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幸福、温馨美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而贤妻良母,是这个幸福、温馨家庭的“半边天”,是现代家庭代际亲情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良好的婆媳关系要靠双方的共同建设。做媳妇的自然应该做好自我的调试;当婆婆的也理应宽容大度,不计小事。在实际的生活中,做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服“自我中心”的弊端,以家庭大局为重,共同为构建和谐家庭尽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 作者:魏哲铭 《婚姻一语探源》 出处:《华夏文化》 年期:199902

【2】 作者:李芬 《和谐家庭背景下的婆媳互动解析》 出处:《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期:200703

【3】 作者:严成人 《世上英雄本无主》 出处:《中国体育教练员》 年 期:200404

【4】 作者:朱东丽 《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期:200701

【5】 作者:熊延生 《夫妻分别财产制与债务处理探析》 出处:《南昌高专学报》 年期:200004

【6】 作者:金海潮 《现代教育管理中人际冲突的探索》 出处:《继续教育研究》 年期:200202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7】 作者:章立早 《角色理论在社会中的运用》 出处:《企业文明》 年期:200311

【8】 作者:孟祥红 《大学生防御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出处:《统计研究》 年期:200407

【9】 作者:孙迎光 《无意识教育质疑》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 年期:199904

【10】 作者:未知 《讨人喜欢的20个原则》 出处:《解放军生活》 年期:200302

【11】 作者:Jess 《危情告急》 出处:《云岭歌声》 年期:200202

【12】 作者:夏梅珠. 《现代家庭婆媳关系浅议》[A]. 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七)[C], 12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2005【13】 作者:许放明 《女性家庭角色和谐关系探讨》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2006 年

【14】 作者: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135,334页

【15】 作者:(美)乔纳森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 出处: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16】 作者:刘步青. 《家庭的和睦,需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A]. 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4 年

【17】作者:焦振芳 《简谈保持家庭健康和谐的基本经验 》 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 2004 年

13

婆媳关系 论文 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05心理 杨坤坤

14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婆媳关系心理咨询-中国婆媳关系玩的是心理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62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