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一个人不能决定两个人的未来-做网站是一种信念用脑袋决定未来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一起来看流星雨经典语录

一 : 做网站是一种信念用脑袋决定未来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这个朋友本来是想加盟一个行业站做地区分站,他已经考察考虑了很久,很多地方行业站的运行计划和盈利方法也已经很明晰了,已经下决定要去加盟认真去做的时候,他的另一个朋友给他发来了这么几句话:“别浪费钱了,没意思”“你为什么不自己搞一个行业站,非要加盟别人的,”“这些收加盟费的行业站都是忽悠人的,都是骗钱的”,就这样几句话又让我这个朋友犹豫了起来,新的一年,草根站长做网站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上面一段情况可能很多人会碰到,特别是在做网站的行情特别不好的今天,做什么都好像不太有前途。黑子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让任何人诱导你的思想,做网站真的是一种信念。就像我那个朋友一样,自己明明看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明明分析的很正确,被旁人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说的又开始犹豫不决,想在网站这个行业做得好,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像这样犹犹豫豫自己都对网站没有信心的,是不可能坚持下去做好网站的。别人说不会盈利的模式,未必不会盈利,别人说没有前途的网站,未必没有前途,人人都爱自己的网站,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会坚信自己的网站有前途,所以做网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旁人轻易动摇,网上胡乱说话不负责任的人太多了。虽然说做网站是一种信念,但是上面的说法不包含靠点击广告赚钱的网站。从高中一年级到毕业三年后的八年里,我一直在做这些靠点击赚钱的网站,都属于是垃圾站,八年来我创办了几十个网站,关闭了几十个网站,每天忙忙碌碌的想创意,找程序,买域名买空间,更新网站,挂广告,关闭网站,忙了很多年,始终没有获得一个所谓事业的东西,我用我八年的经历告诉我的朋友,今天用脑袋做出的决策,真的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网站行业发展到今天,或者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留给草根创业者的肉已经越来越少,连一些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小型网络公司都被腾讯,淘宝,百度这些公司蚕食,更别说草根站长的生存范围了,09年的下半年,几十万的网站被突然关闭,2010年一整年,网络方面的政策也是越来越严格,网络创业已经不是原来仅仅凭借创意,热情和努力就能成功的。

  你有热情,就一定能成功吗?也许能,概率比买彩票高不了多少吧。

  你有创意,就一定能成功吗?也许能,概率比买彩票高不了多少吧。

  你有时间,就一定能成功吗?也许能,概率比买彩票高不了多少吧。

  你有技术,就一定能成功吗?也许能,概率比买彩票高不了多少吧。

  网站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你想赚一个月的零花钱,也许很容易,你想赚一年的生活费,也许也不难,你想赚一辆比亚迪,碰巧了可能也有机会,你想赚一个事业,做垃圾站有可能吗?你自己认为?

  也许你还在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网站很有前途,也许你只是好奇才进入站长这个行业,也许你只是兼职来马马虎虎做这些事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站长这个职业占用了你很大的时间(除非你不是认真搞的),耗费了你很大的精力,你真的只愿意赚点零花钱甚至连零花钱也赚不到吗?糊涂的站长们,如果你一直入不敷出,仔细想想你的网站是否真正的有前途,是不是真的对网民有益,你的网站是不是真的对于整个社会有用处,认清自己网站是否真的有未来,否则你的付出真的和回报不成比例。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浪费了青春的站长朋友们,希望有前途的网站站长能够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希望那些还在浪费青春的站长,及时找到正确的方向,用你的脑袋决定你的未来,我们献给互联网的应该是互联网未来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互联网正在淘汰的东西。本文由合肥装酷网(http://hf.zhcoo.com)站长黑子原创A5首发,转载务必注明。

二 : 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

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

有人问我在剑桥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是人。

那些历史上的名人不必多提,只说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去学院餐厅吃饭,对面坐过来一位长者,英国人,已经90岁,一口流利的汉语,说自己1947年曾在北平工作,后来在剑桥大学东亚系做了汉学家;酒会上偶遇学院的酒保,这个人在学院貌似只负责管理藏酒,但其实他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社长,也算是学术界的江湖人物。随便一顿日常午餐,可以听到德国战后的历史,可以了解意大利中世纪的宗教,可以搞清楚助听器是怎样发明的,可以讨论法国戏剧、美国电影、埃及政局及日本法律。

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已经不太准确,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一定是你的老师。

|语言能力决定发展潜力|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作家是我非常敬重的。他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文学写作和加勒比研究,除教学以外主要以写作为业。和他接触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去植物园散步,他可以边走边告诉我们路边的植物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气味、怎样辨别。每次提到某个信息说之后发邮件,他都一定会拿出本子记下来,回家后立刻就发。跟他闲聊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使用语言的时候是多么不准确——我发现自己经常用“这个”“那个”指代事物,描述东西的位置就说“这边”或“那边”,描述距离就用“不远”或者“比较远”。而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让我解释清楚到底是哪个、到底在哪边、到底有多远。

然后我注意到,他在描述东西的时候都会说得非常准确,很少用代词,很少有歧义。甚至在蛋糕店里看到不知道名字的蛋糕都会问清楚它叫什么、怎样拼写。想想自己有时候见到不认识的词都懒得查一下,有时候说不清楚事情就干脆放弃不讲,有时候觉得没必要什么东西都知道名字,反正当面一比划或者用手一指别人就能明白了。但现在想来,自己写作水平不能很快提高,词汇量不见增长,这真的是没办法怪别人。之前学英语到处找方法找技巧,殊不知捷径就在于这种日常的积累和准确使用语言的意识。

这些道理貌似一直都懂,也一直觉得自己已经算是一个肯下功夫的人,但只有亲身遇到了这样一位作家才看到了什么叫下功夫,才明白了什么叫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来,我写一段文字拿给他点评,本来以为已经写得很清楚的地方居然也被找出很多歧义。之前往往抱怨为什么我写得已经这么清楚了别人还是不明白,但那次被挑出问题之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读者意识。

从在国内读研开始,已经不知道写了多少论文,练学术写作的时候已经不知听了多少遍要有读者意识,要从读者的角度看自己有没有写清楚。但其实只有在真的被人从每个词每句话中挑出问题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到底什么是读者意识。

这样的学习经历是我之前没有过的,平时即便有人说我写得不清楚,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告诉我为什么不清楚、哪里不清楚、怎样才能更清楚。能给出这样精准的反馈,需要的不只是耐心,更重要的是足够强的表达力和解释力。

我记得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准备选英语专业,一些人提出质疑,说英语不过是一个工具,干吗要把它当专业。虽然我当时有明确的方向,但无力解释,后来也常常见到有人郁闷,觉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人都会说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优势可言。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英语的确是工具,但恰恰是这个工具,如果你掌握得好,可以给你打开很多扇大门,通向很多世界;如果掌握得不好,就没有办法准确地表达自己,表达不出来就不能让别人领会你的意思,就没有办法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英语世界使用英语是这个道理,在中国使用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上去人人都会说中文,人人都会写汉字,但是事实上,会用中文上街问路还是做公共演讲,会用汉字聊QQ还是写文章,这是有天壤之别的。

《纽约时报》(中文版)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叫《人文学科不该成为冷门》。文章的作者克林肯博格在美国许多知名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他在文中说,“在每个学期我都充满希望又十分恐惧,如果我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我将没什么可教,而每个学期我都一再发现,他们还是不会写作。他们能够组合起一串串术语,堆砌起大段大段腹语般的句子结构。他们能够围绕碰巧得到的主题和意识形态概念四散转移,而仅仅这么做就能得到好成绩。但说到清晰、简洁的写作,毫无障碍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描述身边的世界——做不到”。

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这件看来简单的事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可以不夸张地说,在现代社会里,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很早之前就有老师告诉我们,辩才一定是人才。不是说人人都要当作家或以文字工作为业,但不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写作,能够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在现代社会立足必需的一个能力。

三 :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摘录版)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

精要摘录版

看书看到极致是在短时间内找出书上想讲的道理,至于案例、故事、描述只是作者想努力去证明道理正确的伎俩而已。把道理找出来,并理解,书就可以扔掉了。

夏耿坚非著名中国公民

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彼得.伊利亚德澳大利亚著名未来学家

Daniel H.Pink

未来将属于那些具有独特思维,与众不同的人。

即拥有创造型思维、共情型思维、模式辨别思维或探寻意义型思维的人。丹尼尔.平克本书作者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

左脑思维And右脑思维

左脑思维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左脑特征即顺序性、字面性、功能性、文本性、分析性负责顺序推理,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

右脑思维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右脑特征即同步性、隐语性、审美性、语境性、综合性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

右脑思维的三大推动力

全球物质财富的极大充裕

物质让生活更加美好,却未必让我们更加快乐当代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对完美的无限追求

在物质财富极大充裕的时代,理性、逻辑和实用需求已远远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设计师必须探寻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方式。如果设计出来的东西不能吸引眼球或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就不会有人购买

人们对美丽和完美有着更为根本的渴望

亚洲的崛起

任何英语国家的工作都可以在印度完成,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全球通信成本几近于零,注重左脑的常规标准工作可以外包且成本更低,并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发送给客户。当今很多知识工作者不得不掌握一套新的技能,即发挥右脑能力构建关系而不是处理事务,应对新挑战而不是解决常规问题,综观全局而不是分析单一要素

自动化盛行

软件是头脑的铲车,它不会清除每一个左脑工作,但会把很多左脑工作都淘汰掉

20世纪已经证明,机器可以代替人力。而21世纪新技术正在向人们证明,它们可以取代人类的左脑。任何常规工作都将面临风险,可能被精简为一套规则或机械性操作。要求注重左脑思维的职业人士要掌握电脑无法企及的新技能比电脑做得更快、更好、成本更低

概念时代

充裕的物质财富、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最终将我们推向一个新时代——概念时代

这个时代的标志是创造者和共情者,以及能够识别模式和创造意义的人即右脑思维者

要在这个时代求生存任何个人和组织必须弄清楚自己的谋生手段我的产品、服务是可替代的吗我的工作成本可以更低吗我的速度可以比计算机更快吗

四 : 91于品海:一个想影响中国未来的人

于品海:一个想影响中国未来的人

“做电视报纸,我亏损了一亿美元,我同样没感觉有多失败。”

“关键是还没到结账的时候。”

“怎么才算成功?赚了钱就叫成功吗?从我第一天做生意,拿20万港币出来开公司到现在,在外人眼里,我赚了很多钱,但我不认为我成功了。” 文/陆 建

“到目前为止,我还可以掌控我能做什么。从这一点看,我认为我是成功的。”

2005年5月13日下午,于品海,这位拥有中国数码信息董事会主席、中国企业网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南海发展董事会主席多个头衔,管理着近8000员工的企业家,身着休闲服装,坐在他在亦庄经济开发区“中企动力”办公室的沙发里,面对《新财经》记者,抛出了“于式版”的“成功论”。

中国知识产业的先行者

于品海的人生经历十分具有传奇色彩。弱冠之年他意气风发:19岁创办加拿大三省惟一一份中文手抄报纸;而立之年事业有成:30岁零成本收购马尼拉希尔顿酒店;33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南海发展”,同年从金庸手中收购《明报》。不惑之年他功成名就:2000年以近6亿身家位列香港“千禧富豪榜”,被称为香港传媒界“神奇小子”。可是转瞬之间,他却又因经营香港传讯电视不善,将自己的资产输个精光。

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46岁的于品海的额头鬓角留下了标记,却没有改变他对知识产业的执著追求。目前,在他掌舵的中国数码旗下,拥有包括中国企业网、世华国际金融信息(世华财讯)、华夏大地远程教育、智通文化等一系列同中国的“知识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

“很多人认为我管理的企业包括地产、IT、教育、文化和金融资讯等很多行业。可是在我心目中只有两个行业——房地产业和知识产业。做房地产是因为我已经做了20多年,开始进入商业的时候,房地产就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到现在仍然是这样,所以一直没有停止过。我所从事的其他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核心就是知识。从这个角度看,从我大学到现在,一直从事这个行业。”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于品海:“现实生活中的于品海——一个与金庸有着神秘关联的香港人,曾经因为收购金庸的《明报》而在香港轰动一时,并以三次漂亮的连环计收购被称为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扑朔迷离,荡气回肠,分明是一本现代版的武侠故事。”

“如果你深入了解他的经历与人生哲学,会发现他是一个充满理想而又脚踏实地的?儒商?。”一位同于品海共事多年的属下如是说,“他从18岁就明白了这辈子要干的事情。”

而在更多人眼里,于品海是一个资本运作出神入化的高手。下面的这段简历,也许能为这个观点注脚:

1989年收购马尼拉当时最大的酒店上市公司,并于两年间改造成为菲律宾最盈利的酒店集团;1991年收购南海发展有限公司,重整为房地产开发公司;1992年收购香港明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武汉电视有线电视网络;1993年创办互联网服务供应商HKNet;1994年创办全球首家24小时华语卫星电视;1997年收购多块深圳土地,重组成为深圳最大的单一开发项目;1999年收购中国企业网,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IT服务的服务商;2000年收购群思实业,重组资产,建立中国数码和南海控股两家企业的业务;2001年收购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将之打造成中国本土金融信息服务的主要供应商;2003年收购新网……

可是,在于品海看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收购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工具,是为我所从事的知识产业服务,我从来不去做没有必要的经营收购。我做房地产业,同样也是为我的知识产业服务。最现实的问题,它能为我投资知识产业提供资金。”

至于为什么坚持房地产业为知识产业服务的战略,于品海说,“你看美国,哪个房地产公司是500强企业,一个都没有。但是IT、媒体相关企业绝对位居500强前列。”

“中国的知识产业前途无限,中国人看书的习惯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可是,为什么它的服务产业这么糟糕,就是因为整个经济运营的体系跟文化领域没有很好地结合,整个市场还不成熟,但是将来的结合是必然的。就像汽车一样,早些年,中国是没有汽车产业的。可是现在呢,好像全世界所有研究经济的人都认为,将来中国人可能每人拥有一辆汽车,这就是认识被不断打破、不断更新的过程。”

于品海认为,从横向上讲,中国有13亿渴望知识的人;从纵向看,中国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横向的广度和纵向的深度必将造就一个规模空前庞大的市场。他所要做的事情,正是在市场成熟之前进入,占领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并推动这个市场的成熟和完善。

一位影响中国企业未来的人

在于品海的知识产业链条中,既包括为中国数十万中小企业提供网络服务的IT企业——中企动力,也有为客户提供专业财经资讯服务的世华信息公司。在他看来,这两个企业不仅没有冲突,反而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这两个行业服务的对象都是企业,都是帮助企业作出有效率的决策,一个是帮助企业家经营业务,另一个是帮助企业家进行资金管理与投资策略的决策。” “金融信息这个市场非常小,因为投资市场在中国就很小,小得可怜,一天仅仅100多亿元的交易额,是因为中国市场不行吗?”

已经对普通话驾轻就熟的于品海很喜欢运用反问句。

“就像十年前中国的,电讯行业,小得没法再小了,只有几千万个座机,当时谁会想到,几年之后,中国人的手机拥有量会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金融信息产业,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没有理由小得这么可怜。首先是你看不看得到这个问题,其次才是你怎么去应对。”

“中国市场这么大,可是中国有多少套办公软件能卖出去。从这点来讲,中国没有信息化。中国有多少台电脑?不足4000万台。而且,你看IBM等国际大的IT公司报表,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企业。可中国是倒过来的,很多人用电脑来玩游戏了,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产生了一个暂时的错位。现在企业大部分的精力还没转到信息化上面去,因为中国的企业目前仍然处于一个扩张阶段。可是未来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包括信息化。暂时的错位,真正的企业家有能力搞上去。”

于品海经常和他的员工算这样的账:Google的市值是600亿美元,而新浪是16亿美元,搜狐是7亿美元,中国所有在纳斯达克上市的IT公司包括盛大在内全加一起,不够半个Google。

“中国人的能力真的是这么糟糕吗?别忘了,中国的钢铁产量是全世界最大的。如果你看不懂未来趋势的话,如果你仅仅为了明天的几块钱,几百万,几千万做的话,你永远也做不到Google的规模。”

于品海仍然用他当前运作最为成功的企业——中企动力为例。“目前我们的客户有20多万,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模式和速度向前发展,当我们的用户有100万的时候,我就可以挑战Google。而且,那时候,整个中国经济的结构都会变化,效率会大幅度提升,物流会为之改变。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必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难以衡量的正面影响。”

“这才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于品海说。

“您觉得中企动力发展100万客户需要多长时间?”面对记者的提问,于品海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雄心:“我估计需要五六年的时间。现在,中企动力客户每年的增长幅度是50%,这是很不错的。不过,现在很多客户用的IT服务很少,层次也很低,不过是建立一个企业的网页或者邮箱。很多企业真的不理解我们产品的价值。当然,市场是逐步往上走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基础设施、技术和人才上才需要更大的投入,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你的理想是不是打造中国的Google?”于品海回答说:“微软的市值是3100亿美元,Google的市值是600亿美元,IBM的市值是1300亿美元,你看看这些数字就明白了,我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我并不是说要跟Google、跟IBM比,我只是要我的员工明白,企业的方向是什么,空间有多大。其实,这些海外大公司的发展模式跟中国的企业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讲,除了了解企业的视野和方向,了解企业发展的规模和空间之外,你更要了解的是中国企业应该怎么去做。”

知识产业管理的核心是“人”

在于品海手下工作的员工将近8000人,他并不满足于这种规模,反而继续在扩充他的队伍。

“我们一天到晚在招人。” 于品海说。

谈到这支庞大队伍的管理问题时,于品海道出了知识团队管理的一些心得。“当你做一个知识产业链的时候,你应该明白谁在帮你创造这个价值,当然是人。顺着这个脉络往下走,你就自然形成管理人的一些感觉、一些逻辑、一些文化、一些制度、一些程序。最终形成你的整个管理系统。”

在于品海看来,找到人才以后,作为知识产业的管理者必须明白,员工还有一个培育的过程。管理者需要有这样的心态和胸怀:愿意跟他走一段路,愿意让他有发展的空间,愿意了解他的理想,愿意让他表现自己。

“我会非常清楚地告诉他,我们想看到什么东西,如果你有本事的话,我们能一起看到什么东西。”于品海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自己远见卓识的自信。为了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他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向员工讲解行业的趋势以及公司发展的战略问题。在于品海看来,这种沟通十分必要,“我会同我的员工说,你是不是想做这些,你是不是能做这些,你对这份工作有兴趣还能赚钱,那就一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合作和发展。”

据悉,中国数码信息公司的很多分公司主管都很年轻,有些人仅是二十七八岁。不过,他们往往已经在公司工作五年以上了。

“在我看来,这些人足以成为骨干。”于品海说。

一个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人

在于品海旗下的企业中,很多公司目前已经或正在积极地同海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比如世华在2003年同标准普尔的合作,2005年同澳洲最大的CFD和保证金外汇交易商CMC集团的合作等。据悉,中企动力也正在同海外著名的IT企业商谈合作事宜。在他看来,其实全球化已经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种必然,什么人都改变不了,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应对,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我们同海外企业的接触,从当前看,经济上的好处是非常小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同海外企业的交流,能让我们的员工明白当前经济的一些规律,明白这个行业特性,从而明白企业本身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市场的需求在哪里?客户的需要在哪里?我们的企业所有员工,都必须有全球大企业的眼光。” “我经常问员工,你首先要决定,要不要做视野长远的事情。”于品海说。

结束语

“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是一个有着很强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一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自己所爱的这个国家的人”,这几乎是记者所接触到几位同他共事多年的员工对他一致的评价。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于品海不愿意回忆自己过去,虽然那里面包含着很多精彩的人生乐章,他更愿意展望自己的国家、自己从事的行业,自己所掌控的企业的未来。在记者看来,他更像是永远将目光坚定地锁定在远山的一位不知疲倦的奔跑者。

于品海的上半部“资本人生”

于品海在香港念完中学后去日本,以教英语、中文和做餐厅服务为生。之后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读电视新闻。因学费不足,1977年前后辗转至加拿大攻读政治经济学。

求学期间,于品海利用替印刷厂老板打工的机会,办了一份中文手写小报,不赚钱,但也是加拿大三省当时的独一份。两年后,他回到香港,不久就和朋友合办《时事评论》杂志,只出了5、6期,无法盈利,索性关张。28岁时(1986年),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智才管理顾问公司。首宗生意是投资在广西桂林建漓苑酒店。该项目为他日后的创业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始资金。

1988年,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身价成几何倍数膨胀。

收购的第一个目标是马尼拉希尔顿酒店——菲律宾联交所的一家上市公司。当时他了解到,菲律宾政局不稳,希尔顿集团忙于撤退。于品海抓住机会,向银行借贷900万美元,并与日本一家公司做了“高风险的财务安排”,资金共计1400万美元,通过股票市场,以零资本将酒店接了过来,控股78%,出任董事会主席。

于品海的第一次收购实在漂亮。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之间,于品海找到了两个差异:一是马尼拉希尔顿酒店的回报率,将远远高过于品海的贷款成本。此外,汇率走势不定,菲币兑换美元的变动很大。黑市汇率与官方汇率出现了汇率差。然而在他收购后不久,菲律宾政经环境趋向缓和。希尔顿酒店资产增值,盈利大大超出于品海的贷款成本,仅一年多光景,资金悉数回收。

资金扩增后的于品海,将目光盯在了香港的上司公司——南海发展。其上市公司地位以及厂房和现金流都很符合他的预期。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产转移游戏,于品海成为南海发展的大股东及董事会主席,之后还变卖了南海的旧厂房,增多了可控制的现金。

这一年的年末,于品海依葫芦画瓢,以南海发展跟金庸手上的上市公司——明报企业做置换。1991年12月12日, 33岁的于品海,成为明报第二代业主。 1993年,乘传媒热潮,于品海的身价升至13亿港元,红极一时。

当选香港报业工会主席时,于品海年仅35岁。

于氏开始着手扩大他的传媒版图:他在华人聚集的加拿大多伦多和温哥华建立明报加东、加西版,在大学实验室的互联网建明报网站。于品海认为,自己的传媒版图上还缺少一份时事性的周刊。凑巧时代华纳手中有本没什么人看的《亚洲周刊》。于品海花200万美元买下来。《亚洲周刊》也为他赚得不少钱。 1994年,于品海斥巨资打造传讯电视。可是,这项投资决策竟然成为他的滑铁卢。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终难支撑。于品海为此输光了1亿美元。

1999年,于品海卷土重来,他先将南海发展更名为中国数码信息公司,公司股价随之攀升三倍。然后携中国数码旗下的香港网络电视公司与和记环球电讯合作投标香港有线电视牌照。2000年7月4日,香港特区政府批准了5个新的收费电视牌照,于品海的香港网络电视连同邵逸夫的银河卫视、默多克的DTV等五家胜出。于氏的电视传媒王国眼看就要二度粉墨登场,不料于氏却突然宣布:退出香港收费电视牌照的服务。

新世纪,于品海将目光锁定在中国内地的知识产业。 为其集团旗下的企业勾勒出各领域领航员的战略蓝图。

——据公开资料选编

五 : 经典语录:热闹的日子看不清未来,一个人也能独自盛开

经典语录:热闹的日子看不清未来,一个人也能独自盛开

1、人与人之间,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世间事,不是不努力,而是要努力做好自己,努力了就无悔,尽心了就无憾。

2、我们总是在不懂爱情的年纪,遇上最美好的爱情。

3、说到底,女人还是要自强:不容易生病的身体、够用的收入、养心的爱好、强大到混蛋的小宇宙。拥有这些不是为了成为女汉子,而是为了搭建平等的基础。自己穿暖才是真暖,自己真暖之后才有资格相互温暖。

4、最无奈的分离,莫过于“两个人成长不同步”。走的快或慢是潜意识的决定,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哭完了,悼念够了就赶紧放下愧疚。别让新的世界等你太久。

5、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你对他好才爱你,不如算了吧,这样的感情多累呀。没有人会因你的自我牺牲而感动一辈子,没有回报的爱,久了都会怨气横生。爱自己、顺便也爱一下你爱的人,这样的温度足矣。

6、其实你并不内向,只是不擅长对不亲密的人开朗。

7、“放弃一个人,你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

8、“当我觉得自己走了99步,而他却一步也未曾向我靠近的时候。”

9、没有一场相遇本身强壮到能使我们不惧别离,但总有一场重逢等在前方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10、希望你能活得矜持一点,不要再为了一丝阳光而灿烂。

11、情人节我不怕一个人过,我只怕我喜欢的人和别人过。

12、誓言是世界上最靠不住的东西,只有你对别人还有用的时候,别人才会遵守誓言。

13、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

14、“我羡慕你,但我还是做我自己!”——成熟的人生态度。

15、一定要有你所向往的生活,那将会是你最终得到的生活。

16、只有非常非常年轻时,人们才能那么用力地,去喝酒、交朋友、打人耳光,往人脸上泼酒,才能如此猛烈地摧残自己。青春期的人,动作总是变形的,每一样感情的流露都放大了一百倍,爱和恨,孤独与喜悦,都是。

17、现在无法触碰的难过,终将可以当作笑话去讲。时间不能改变你的故事内容,却可以改变你的叙述方式。

18、如若爱一个人,就不要说太多做不到的承诺。如若不爱一个人,就不要轻易接受对方所有的好。我们经不起来来回回的辜负,也扛不住反反复复的背叛。

19、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

20、沉默不是冷漠,只是不想再让那些无关痛痒的人看到真实的自己。热闹的日子看不清未来,一个人也能独自盛开。

本文标题:一个人不能决定两个人的未来-做网站是一种信念用脑袋决定未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499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