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呼伦贝尔:羊,换种养法

发布时间:2020-08-04 所属栏目:国内新闻

  光明日报本报记者 陈慧娟 高平 任欢 光明网记者 张义文08-03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行进,长时间的车程后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与放牧人,让人猛然间意识到,眼前的风景,正是牧民的生计。这个古老的职业,在现代化洗礼下,发生了什么变化,牧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多元经营蒸蒸日上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巴彦嵯岗苏木阿拉坦敖特希特嘎查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村庄。这里是“三少民族”之一——鄂温克族聚居的嘎查(村)。

  在这个嘎查,村民刘晓华经营的小超市是“集散中心”,火鸡面、蒙古月饼、咖啡,“民族的与世界的”都能买得到。十多年前,村子旁边开了煤矿,刘晓华抓住机会还开起了饭店,出租了自家大院的房屋,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几年前还在海拉尔买了房。

  但十年前,她的生活也曾陷入挣扎。

  20世纪80年代初,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开始陆续在牧区实施,按照与农业相同的思路,草地、原属集体的牲畜也承包到户。每户承包到的草场以千亩为单位,刘晓华家就分到了2000亩草场。尽管听起来惊人,但草地的承载量有限:养活一只羊需要15亩左右的草场,一只牛则需要上百亩。

  牛羊需要两种草场,一种用于日常放牧,一种叫作“打草场”,呼伦贝尔冬季漫长,从9月到第二年5月,都无法放牧。8月开始,牧民会将打草场上的草收割回来,供牛羊过冬。

  但是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业化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增多,住房用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不断侵蚀草原,牲畜量出现过载问题,草地质量日益下降。尽管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草政策,并画定了大片禁牧区、生态保护区。但对于承包了草场的牧民来说,放牧局限在自家草场内,常年没有休养时间,退化问题仍然存在。2010年前后,接连几年大旱,打草场的草远不够牲畜过冬,买草成了巨额开销。

  “一头牛一个冬天要吃15圆捆草,旱情严重时,一圆捆草能卖到300元”。刘晓华回忆。国家发放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不足以应付,很多牧民需要卖掉部分牲畜买草,为此贷款的也大有人在。

  2012年,刘晓华卖掉了牲畜,将草场流转给一家草业公司,转变思路,开始从事多元经营,靠这样的转型走向了一家人的小康。

  向传统要智慧

  对于大多数牧民来说,如何与草原共同发展是始终要面对的问题。

  2019年6月,长时间的酝酿后,新巴尔虎右旗进行了一场改革,在牧民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牧业本质上是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发展。传统的游牧,逐水草而居,四季在不同的区域放牧,使得每一片草场都得到休牧的机会,因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基于保护生态,同时促进牧业发展的思路,新巴尔虎右旗筛选出19个试点,以嘎查为单位建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以此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创新。

  克尔伦苏木芒赉嘎查是最先开展这项改革的。按照牧民自愿的原则,依据草畜平衡的标准,将承包经营的草场及牲畜入股,牧民成为股东和社员,拆除各家网围栏,碎片化的草场合而为一,优化草牧场资源。

  芒赉嘎查的草场形状狭长,规划图上是颇为分明的六个部分,除了两个打草场,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牧场,从此以后,合作社的牲畜按季节进行游牧。

  想到这个方法不难,难的是如何动员牧民将承包到户的草场再次统一起来,以及如何保障各家的收益有所提升。

  一位能力强的带头人与科学的制度设计同样重要。

  芒赉嘎查党支部书记、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米吉格道尔吉正是这样一位带头人。在旗、苏木(镇)政策扶持下,他带领合作社在清产核资、组建机构、整合草场、股份设置、股权量化等程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并对牧民反复进行了政策宣传。

  现在整个嘎查拆除了7万米网围栏,整合草场39万亩。入社牧户88户248人,入社率达7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社。牲畜5838头(只)分为11个“浩特”,分点养殖。说起合作社的优势,米吉格道尔吉滔滔不绝:首先是节省人力,每个“浩特”推选一户公认的放牧能手就可以完成放牧工作。其次节省成本,合作社重新合理规划草库、棚舍、机井、农机具等设施设备的布局,提高利用率。牲畜业要形成规模,才有盈利的空间,集群化发展才能打造品牌优势,更有条件与龙头企业合作,打开销路。在抗灾方面,合作社通过上保险,比单个牧民的抗灾能力大大提高。

  对于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芒赉嘎查下一步的计划是成立特色产业园,发展现代牧区旅游,提供更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工作岗位。

  求解现代化牧业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另一种形式的探索也在进行。

  巴彦嵯岗苏木党委、政府针对本地区牧民合作社规模小、经营分散、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现状,决心扶持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聘请了呼伦贝尔学院科技特派员刘及东,领办合作联合社。

  2015年11月30日由内蒙古英伦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7家牧民合作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内蒙古英伦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刘及东被选为联合社理事长。联合社流转了1万多亩退耕还草的草地,试验人工种草。7家牧民合作社以羊入股,托管在联合社。

  “草原能承载的牲畜有限,要实现增产,既需要提高牲畜的质量,也需要提高草的质量。高科技的发展对于发展现代畜牧业很重要。”刘及东详细解释,提高牲畜的质量,主要是引进优质肉羊品种,将本地羊的适用性和引进羊的产肉性能结合,进行配套系杂交生产,同时要提高繁殖成活率。经过几年来的养殖,目前联合社已经有改良的基础母羊3500多只。人工种草的技术也在不断试验。

  但联合社的作用绝不仅于此。

  刘及东在新西兰考察时,对现代化牧业有了更深的感触。“新西兰牧业也是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在此基础上成立协会,协会就是一个联合体,负责做牧民个人做不了的事情。”刘及东举例,比如种草、灌溉、育肥、加工等,都由专门的公司进行服务,“每一亩草原都有高资金、高科技的投入,因此他们的草场生产潜力被发挥出来了,一亩地就能养一只羊,15亩就能养一头牛。”

  这也是刘及东对联合社未来发展的期待。“不过新西兰牧业现代化的探索已有200年。让牧民了解新的技术、接受新的放牧方式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也要留出时间。”刘及东说。

  (本报记者 陈慧娟 高平 任欢 光明网记者 张义文) 【编辑:刘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呼伦贝尔:羊,换种养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5936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