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许信良-许信良

发布时间:2018-05-03 所属栏目:军事政治

一 : 许信良

许信良:一中原则是世界共识 民进党必须调整两岸政策

2015年04月07日 09:04

来源:人民网

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大胆西进”到之后的“大胆开放”,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先生一直以富有战略眼光而在岛内受到推崇。[www.61k.com)

原标题:许信良:“台独”从不是民进党建党初衷

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大胆西进”到之后的“大胆开放”,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先生一直以富有战略眼光而在岛内受到推崇。4月2日,《环球时报》记者在他位于台北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专访。许信良告诉记者,“台独”从来就不是民进党建党初衷,“独派”力量也不是民进党主流。面对去年“九合一”大胜后民进党内出现的某种想绕开两岸政策的侥幸心理,他直言,蔡英文主席和民进党必须调整两岸政策,这是民进党执政的责任,不只是为了2016年选举,更为了两岸长久关系。

“台独”不是民进党主流价值

环球时报:民进党一直被贴上“台独党”的标签。“台独”是民进党的建党初衷吗?

许信良:民进党的全称叫民主进步党,甚至没有“台湾”两个字。可以说,它是台湾民主运动的产儿,建党的动能以及奋斗的目标就是在台湾实现民主,用进步的价值观念带领台湾、治理台湾。

早在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就出现了民主运动,一些左派人士提出“台湾独立”主张。可以说,台湾民主运动中的“台独”理念只是反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分,跟当时全世界的反殖民斗争是同样的诉求,完全没有跟中国分离或者敌对中国的成分。当时提出这些主张的人是台共,后来不少人跑到中国大陆成了共产党党员。一般台湾人也完全没有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意识,日本战败后,国民党军队到台湾接收时,受到台湾人民热烈欢迎,当时的历史记载非常清楚。

而“台独”主张后来继续下来,并含有分离意识和敌对大陆的成分,国民党统治要负最大责任。因为国民党不把台湾人民看作同胞,而是当成被殖民者一样,国民党接收台湾没多久,便发生了“二二八事件”。那个时候台湾人民提出的诉求只是民主和高度自治,而不是分离。1949年国民党撤到台湾后,政治上进行20多年的“恐怖统治”和“戒严统治”,经济上带来的200万人又严重挤压台湾人的生存空间,“台独”理念开始具有反中国和反大陆人的成分。与此同时,“二二八事件”后被通缉的人中,左派人士跑到大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一些非左派跑到香港、日本和美国,成立临时政府。他们以留学生为主,在海外发展独立运动,不过没什么行动,属于知识分子一种思想运动。

可以说,这些人和民进党并没有关系。民进党的建立,来自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这一代发起的台湾民主运动,后来发生“美丽岛事件”,国民党开始镇压,大部分民主运动的领导人被抓或判刑,80年代更年轻一代继续反抗,办杂志宣扬民主,参加地方选举。1986年民进党成立时,基本上是由这两种人组成的:一是选举出身的政治精英,二是从事理论宣传的意识精英。当时一些主张统一的人也加入民进党,像费希平是跟着国民党到台湾的老“立委”,他差一点当选民进党第一任主席。应该说,民进党当时完全是不排斥统一的,没有独立的诉求。

环球时报:民进党为什么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台独党纲”?

许信良:通过“台独党纲”可以说是民进党内部权力竞争的结果。民进党建党之初,选举出身、理性务实的政治精英占多数。后来李登辉当了台湾领导人,大量海外独立运动者回到台湾,他们对台湾民主运动没有任何贡献,在民进党内没有很大影响力。民进党则基本上是由台湾本土民主运动者组成,一般缺少理论训练,对意识形态不擅长。而海外独立运动者形成一套简单有力的“台独”论述,往往在运动中占优势,对民进党构成很大压力。1991年,民进党的新潮流系为了对抗海外回来的“台独”运动者,竞争岛内人民支持,提出了所谓的“台独党纲”。可以说,“台独党纲”的真正用意是排斥海外“台独”势力,是为了抗拒他们在台湾取得影响力的一种努力。

环球时报:民进党内不断有人提出调整“台独党纲”,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还是民进党的整体共识?

许信良 许信良

许信良:我刚才讲了,“台独”理念一直在民进党内都不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台独”信仰者在民进党内也不是主流力量。[www.61k.com]1991年“台独党纲”出来后,民进党的得票明显下降。党内长期从事民主运动的人都知道,“台独”是选票毒药,他们一直很抗拒。为了废除“台独党纲”,民进党做了不少努力,2000年出台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其实是为了取代“台独党纲”,冲淡其影响,“台独党纲”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被冻结。

那么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台独党纲”依然存在呢?我认为最大原因是李登辉的操弄。他成为台湾领导人和国民党主席后,一直在民进党内部培植“独派”力量。他这么做,我推测有几个原因:一是李登辉的父亲是日本警察,他本身又长期受日本教育,有很强烈的日本情结;二是长期冷战的政治格局以及国民党的反共教育,深深影响他对台湾处境的判断,认为台湾站在美国和日本这边是正确的。此外,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民主,可以说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李登辉利用执政地位抢夺了民主运动的成果,他一直希望造成他是“台湾民主之父”这样的历史误解,因此利用“台湾人教授协会”等与民进党内“独派”结盟,介入民进党的权力运作和政策论述,企图形塑他在台湾民主运动史上虚假的和虚矫的“精神导师”地位。可以说,他的操弄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民进党必须调整两岸政策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2012年“大选”,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失败在哪里?

许信良:2012年的岛内政治形势对民进党是有利的,民进党就输在两岸政策上。关于这一点,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主席也了解,她曾表示,两岸问题是民进党重返执政的最后一里路,我想这句话是最好的检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够清楚明确,中国大陆和美国都表达对民进党执政不放心,影响很多台湾中间选民和经济选民(他们关心台湾经济前途,不在乎政治理念),导致这些人转向。

环球时报:去年“九合一选举”后,民进党声势很强,一些人产生侥幸心理,认为不调整两岸政策也能选上。您认为民进党能绕过这最后一里路吗?

许信良:2016年选举,台湾内部的政治形势比2012年更有利于民进党,这是确实的。但是不是有利到可以不在乎经济选民,可以不在乎中国大陆和美国的态度呢?我想民进党内大多数的政治精英和领导精英是没有人这么放心的,也不会这么想。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民进党今天的权力可以说百分之百掌握在选举出身的政治精英手上。他们最关心选票,凡是对选票不利的因素都会拒绝,反之对选票有利的就会接受。他们的思考理性务实,都知道两岸关系必须调整,调整到中国大陆可以谅解是最起码的。这一点可以说是2012年选举后民进党党内的共识。现在就是怎么调整、如何调整的问题,对民进党来讲,必须调整到中国大陆可以谅解,但同时也不能调整到台湾内部不能接受,因为民进党必须跟国民党竞争政权。

蔡英文处理过两岸事务,她不会碰触中国大陆的底线,未来如果成为台湾领导人也不会成为两岸的“麻烦制造者”,她非常了解两岸的红线在哪里。如今她作为民进党2016年的候选人,当然知道非调整不可。但怎么调整到多数台湾人民能接受、大陆能谅解,这需要高超的政治艺术。最近有人问蔡英文主席,如何看待大陆提出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发展和平关系必须接受的政治基础”。她回答说,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共同的责任。这其实是蔡主席对承担两岸和平发展责任所做的庄严承诺。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提出: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共同的责任,民进党会做积极的努力,不但让两岸和平发展的既有成果能够保全,而且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并进一步发展。

我认为,民进党要表达这样的意愿。我们不能挑战大陆的基本立场,这是台湾领导者和人民必须了解的。另外要看到,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不只是为了2016年选举,更是为了执政以后让台湾和大陆可以继续交往,为台湾人民争取最大利益。这是民进党执政的责任,不只是为了选举,更为了两岸长久关系。我很高兴大陆提出“两岸一家亲”,相信民共双方能够尽快找到加强沟通、建立互信的机会与平台。

一中原则是世界共识

环球时报:您对一中原则是怎么理解的?

许信良:一中原则不只是大陆的要求,它是全世界的共识。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之前,在传统的国际政治时代甚至于冷战还没有结束的时代,所有国家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时都一定开宗明义地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当时一中原则是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进入全球化时代后进一步强化为全球共识。我一再强调,在两岸关系上,凡是大陆不能接受的主张,就是美国不能接受的主张。我希望民进党了解这一点,希望台湾人民了解这一点。

环球时报:您认为“一带一路”会给台湾带来怎样的机遇?

许信良 许信良

许信良:我认为,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最能表现习近平主席的雄才大略,它是大陆全球政经战略的一部分。(www.61k.com)对台湾来说,可能没能力参与基础建设,但是这样的战略完成后会让有关的国家和地区形成更紧密的经济共同圈,极大地扩大台湾的经济活动范围。台湾长期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一带一路”的经济范围对台湾来讲不是过去密切往来的地区,一旦加入对台湾太有利了。

台湾在面对两岸关系时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还不能超脱冷战时代战略思维,总是认为美国和日本对台湾更重要,大陆是敌对一方,台湾应更亲近美国和日本。但今天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对台湾重要的,不仅仅是两岸在地理上接近,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语言、有源远流长的共同历史,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大陆已经发展成为在全球政经体制中享有与美国几乎同等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必定更强化大陆在全球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台湾应该完全停止用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逻辑来思考两岸关系。对今天的台湾来讲,中国大陆的重要性,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许信良

许信良:一中原则是世界共识 民进党必须调整两岸政策

2015年04月07日 09:04

来源:人民网

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大胆西进”到之后的“大胆开放”,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先生一直以富有战略眼光而在岛内受到推崇。

原标题:许信良:“台独”从不是民进党建党初衷

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大胆西进”到之后的“大胆开放”,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先生一直以富有战略眼光而在岛内受到推崇。4月2日,《环球时报》记者在他位于台北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专访。许信良告诉记者,“台独”从来就不是民进党建党初衷,“独派”力量也不是民进党主流。面对去年“九合一”大胜后民进党内出现的某种想绕开两岸政策的侥幸心理,他直言,蔡英文主席和民进党必须调整两岸政策,这是民进党执政的责任,不只是为了2016年选举,更为了两岸长久关系。

“台独”不是民进党主流价值

环球时报:民进党一直被贴上“台独党”的标签。“台独”是民进党的建党初衷吗?

许信良:民进党的全称叫民主进步党,甚至没有“台湾”两个字。可以说,它是台湾民主运动的产儿,建党的动能以及奋斗的目标就是在台湾实现民主,用进步的价值观念带领台湾、治理台湾。

早在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就出现了民主运动,一些左派人士提出“台湾独立”主张。可以说,台湾民主运动中的“台独”理念只是反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分,跟当时全世界的反殖民斗争是同样的诉求,完全没有跟中国分离或者敌对中国的成分。当时提出这些主张的人是台共,后来不少人跑到中国大陆成了共产党党员。一般台湾人也完全没有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意识,日本战败后,国民党军队到台湾接收时,受到台湾人民热烈欢迎,当时的历史记载非常清楚。

而“台独”主张后来继续下来,并含有分离意识和敌对大陆的成分,国民党统治要负最大责任。因为国民党不把台湾人民看作同胞,而是当成被殖民者一样,国民党接收台湾没多久,便发生了“二二八事件”。那个时候台湾人民提出的诉求只是民主和高度自治,而不是分离。1949年国民党撤到台湾后,政治上进行20多年的“恐怖统治”和“戒严统治”,经济上带来的200万人又严重挤压台湾人的生存空间,“台独”理念开始具有反中国和反大陆人的成分。与此同时,“二二八事件”后被通缉的人中,左派人士跑到大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一些非左派跑到香港、日本和美国,成立临时政府。他们以留学生为主,在海外发展独立运动,不过没什么行动,属于知识分子一种思想运动。

可以说,这些人和民进党并没有关系。民进党的建立,来自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这一代发起的台湾民主运动,后来发生“美丽岛事件”,国民党开始镇压,大部分民主运动的领导人被抓或判刑,80年代更年轻一代继续反抗,办杂志宣扬民主,参加地方选举。1986年民进党成立时,基本上是由这两种人组成的:一是选举出身的政治精英,二是从事理论宣传的意识精英。当时一些主张统一的人也加入民进党,像费希平是跟着国民党到台湾的老“立委”,他差一点当选民进党第一任主席。应该说,民进党当时完全是不排斥统一的,没有独立的诉求。

环球时报:民进党为什么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台独党纲”?

许信良:通过“台独党纲”可以说是民进党内部权力竞争的结果。民进党建党之初,选举出身、理性务实的政治精英占多数。后来李登辉当了台湾领导人,大量海外独立运动者回到台湾,他们对台湾民主运动没有任何贡献,在民进党内没有很大影响力。民进党则基本上是由台湾本土民主运动者组成,一般缺少理论训练,对意识形态不擅长。而海外独立运动者形成一套简单有力的“台独”论述,往往在运动中占优势,对民进党构成很大压力。1991年,民进党的新潮流系为了对抗海外回来的“台独”运动者,竞争岛内人民支持,提出了所谓的“台独党纲”。可以说,“台独党纲”的真正用意是排斥海外“台独”势力,是为了抗拒他们在台湾取得影响力的一种努力。

环球时报:民进党内不断有人提出调整“台独党纲”,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还是民进党的整体共识?

许信良:我刚才讲了,“台独”理念一直在民进党内都不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台独”信仰者在民进党内也不是主流力量。1991年“台独党纲”出来后,民进党的得票明显下降。党内长期从事民主运动的人都知道,“台独”是选票毒药,他们一直很抗拒。为了废除“台独党纲”,民进党做了不少努力,2000年出台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其实是为了取代“台独党纲”,冲淡其影响,“台独党纲”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被冻结。

那么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台独党纲”依然存在呢?我认为最大原因是李登辉的操弄。他成为台湾领导人和国民党主席后,一直在民进党内部培植“独派”力量。他这么做,我推测有几个原因:一是李登辉的父亲是日本警察,他本身又长期受日本教育,有很强烈的日本情结;二是长期冷战的政治格局以及国民党的反共教育,深深影响他对台湾处境的判断,认为台湾站在美国和日本这边是正确的。此外,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民主,可以说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李登辉利用执政地位抢夺了民主运动的成果,他一直希望造成他是“台湾民主之父”这样的历史误解,因此利用“台湾人教授协会”等与民进党内“独派”结盟,介入民进党的权力运作和政策论述,企图形塑他在台湾民主运动史上虚假的和虚矫的“精神导师”地位。可以说,他的操弄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民进党必须调整两岸政策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2012年“大选”,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失败在哪里?

许信良:2012年的岛内政治形势对民进党是有利的,民进党就输在两岸政策上。关于这一点,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主席也了解,她曾表示,两岸问题是民进党重返执政的最后一里路,我想这句话是最好的检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够清楚明确,中国大陆和美国都表达对民进党执政不放心,影响很多台湾中间选民和经济选民(他们关心台湾经济前途,不在乎政治理念),导致这些人转向。

环球时报:去年“九合一选举”后,民进党声势很强,一些人产生侥幸心理,认为不调整两岸政策也能选上。您认为民进党能绕过这最后一里路吗?

许信良:2016年选举,台湾内部的政治形势比2012年更有利于民进党,这是确实的。但是不是有利到可以不在乎经济选民,可以不在乎中国大陆和美国的态度呢?我想民进党内大多数的政治精英和领导精英是没有人这么放心的,也不会这么想。

民进党今天的权力可以说百分之百掌握在选举出身的政治精英手上。他们最关心选票,凡是对选票不利的因素都会拒绝,反之对选票有利的就会接受。他们的思考理性务实,都知道两岸关系必须调整,调整到中国大陆可以谅解是最起码的。这一点可以说是2012年选举后民进党党内的共识。现在就是怎么调整、如何调整的问题,对民进党来讲,必须调整到中国大陆可以谅解,但同时也不能调整到台湾内部不能接受,因为民进党必须跟国民党竞争政权。

蔡英文处理过两岸事务,她不会碰触中国大陆的底线,未来如果成为台湾领导人也不会成为两岸的“麻烦制造者”,她非常了解两岸的红线在哪里。如今她作为民进党2016年的候选人,当然知道非调整不可。但怎么调整到多数台湾人民能接受、大陆能谅解,这需要高超的政治艺术。最近有人问蔡英文主席,如何看待大陆提出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发展和平关系必须接受的政治基础”。她回答说,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共同的责任。这其实是蔡主席对承担两岸和平发展责任所做的庄严承诺。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提出: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共同的责任,民进党会做积极的努力,不但让两岸和平发展的既有成果能够保全,而且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并进一步发展。

我认为,民进党要表达这样的意愿。我们不能挑战大陆的基本立场,这是台湾领导者和人民必须了解的。另外要看到,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不只是为了2016年选举,更是为了执政以后让台湾和大陆可以继续交往,为台湾人民争取最大利益。这是民进党执政的责任,不只是为了选举,更为了两岸长久关系。我很高兴大陆提出“两岸一家亲”,相信民共双方能够尽快找到加强沟通、建立互信的机会与平台。

一中原则是世界共识

环球时报:您对一中原则是怎么理解的?

许信良:一中原则不只是大陆的要求,它是全世界的共识。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之前,在传统的国际政治时代甚至于冷战还没有结束的时代,所有国家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时都一定开宗明义地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当时一中原则是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进入全球化时代后进一步强化为全球共识。我一再强调,在两岸关系上,凡是大陆不能接受的主张,就是美国不能接受的主张。我希望民进党了解这一点,希望台湾人民了解这一点。

环球时报:您认为“一带一路”会给台湾带来怎样的机遇?

许信良:我认为,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最能表现***主席的雄才大略,它是大陆全球政经战略的一部分。对台湾来说,可能没能力参与基础建设,但是这样的战略完成后会让有关的国家和地区形成更紧密的经济共同圈,极大地扩大台湾的经济活动范围。台湾长期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一带一路”的经济范围对台湾来讲不是过去密切往来的地区,一旦加入对台湾太有利了。

台湾在面对两岸关系时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还不能超脱冷战时代战略思维,总是认为美国和日本对台湾更重要,大陆是敌对一方,台湾应更亲近美国和日本。但今天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对台湾重要的,不仅仅是两岸在地理上接近,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语言、有源远流长的共同历史,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大陆已经发展成为在全球政经体制中享有与美国几乎同等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必定更强化大陆在全球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台湾应该完全停止用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逻辑来思考两岸关系。对今天的台湾来讲,中国大陆的重要性,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

本文标题:许信良-许信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232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