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耳鼻喉科学-耳鼻喉科学

发布时间:2018-05-12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一 : 耳鼻喉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Otorhinolaryngology

第一部分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
? 第一篇 ? 第一章 ? 第一节 ? 第二节

鼻科学 鼻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鼻的应用解剖学 鼻的生理学

鼻的构成
外鼻
?



鼻腔

鼻窦

一、外鼻

外鼻的表面标志 ? 外鼻的 支架 ? 外鼻的皮肤 ? 外鼻的静脉回流
?

外鼻的表面标志
1) 2) 3) 4) 5) 6) 7) 8) 9)

鼻根 nasal root 鼻梁 nasal bridge 鼻尖 nasal apex 鼻背 nasal dorsum 鼻翼 alae nasi 鼻底 basis nasi 鼻小柱 columella nasi 前鼻孔 anterior, nares 鼻唇沟 nasolabial fold

外鼻的支架
1.

骨性支架的构成

2.

软骨支架的构成

额骨鼻突 2) 鼻骨(左右各一) 3) 上颌骨额突 4) 腭突
1)

鼻外侧软骨 2) 鼻中隔软骨 大翼软骨 3) 鼻翼软骨 小翼软骨 籽状软骨
1)

外鼻的皮肤
? 软骨部皮肤

较厚,与皮下组织粘连 较紧,附有毛囊,皮脂腺,汗腺,易发 生痤疮。 ? 骨部皮肤 薄而松弛

外鼻的静脉
1. ? ? ?

外鼻静脉回流: 外鼻V 内眦V

面深V 面前V

颈内外V

?
?

眼上V 眼下V

翼V丛

海绵窦

2.

外鼻静脉的特点:无静脉瓣

二、鼻腔 Nasal cavity
鼻腔为一前后相通的狭长腔隙,由鼻中 隔分为左右两鼻腔,经后鼻孔与鼻咽部 相通。每侧鼻腔可分为两部分:
? ?

鼻前庭 nasal vestibule 固有鼻腔 nasal fossa proper

鼻前庭
? 两侧鼻翼所包绕的内侧部分,覆有皮肤,

长有鼻毛,有毛囊,皮脂腺,汗腺,感 染时易产生疖肿。 ? 前界:前鼻孔 ? 后界:鼻内孔—又称为鼻阈 (鼻翼内侧 弧行的隆起。

固有鼻腔 Nasal fossa proper
? 覆盖粘膜 ? 前界:

鼻内孔(鼻阈) ? 后界:后鼻孔 ? 有内、外、顶、底 四个壁

顶壁—狭长,呈穹隆状
前段—倾斜上升,由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 ? 中段—水平,由筛骨水平板构成,薄且脆 ? 后段—倾斜向下,蝶窦的前壁
?

底壁—鼻底,即硬腭的鼻腔面

后鼻孔 Posterior nare
由 蝶骨体(上部) 蝶骨翼突内侧板(外) 腭骨水平部后缘(底) 犁骨后缘(内,——左右后鼻孔分界) 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

内侧壁—鼻中隔 Nasal septum
1)

2)

鼻中隔软骨 筛骨垂直板 犁骨 Little’ area (利特尔区) 在鼻中隔最前下方的粘摸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 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动脉丛,是鼻出血的好发 部位,故又称“易出血区”。

构成

3) 4)

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方的静脉构成的静脉丛。
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 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部 位。

Little’ area
动脉丛 筛前动脉—中隔支 筛后动脉—中隔支 蝶腭动脉—中隔支 上唇动脉—中隔支 腭大动脉

外侧壁
?

骨性构成— 上颌骨 泪骨 下

鼻甲骨 筛窦内壁 蝶骨翼突
腭骨垂直板

鼻甲与鼻道
? 1)

鼻腔外侧壁 鼻甲——从下而上 有三个阶梯状排列的长 条 骨片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 1/3,前端位置依次后移约1/3。
鼻道——每一个鼻甲的外下方与鼻腔外侧壁 形成的间隙称为上、中、下鼻道。

2)

下鼻甲与下鼻道
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 为一单独呈水平卷曲的薄骨,附着于鼻 腔外侧壁的下方,其后端距离咽鼓管咽 口仅1.0-1.5厘米。当下鼻甲肿胀、肥大 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导致耳鸣、听 力下降等。 2) 下鼻道(inferior meatus) 下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间隙。下鼻道外 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 窦的穿刺部位。 鼻泪管的开口也在下鼻道。
1)

中鼻甲与中鼻道
1)

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是筛窦内侧壁的 标志,也是手术的重要标志,分前后两部分: 前端(垂直部)—附着于筛窦顶壁和筛骨水 平板的交界处的前颅底骨。 后端(水平部)—向后延伸,转向外侧,附 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

2)

中鼻甲基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从前上向后 下倾斜的冠状位,将筛窦分为前后两组。

3)

中鼻甲常见的变异

中鼻甲气化 中鼻甲反向弯曲

4)

嗅沟(嗅裂)olfactory sulcus —中鼻甲游离缘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总鼻道common meatus — 中鼻甲游离缘以下的鼻甲与鼻中隔 之间的间隙。

5)

中鼻道—外侧壁有两个隆起 前下—钩突(弧行嵴状隆起) 后上—筛泡(筛窦的一部分) 7) 半月裂孔—为钩突和筛泡两者之间的半月形 裂隙 。 8) 筛漏斗—半月裂孔向外上及前下扩大形成。 9) 鼻道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 钩突、筛泡、半月裂孔、筛漏斗,以及额窦、 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如果此区域发 生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将直接影响鼻窦的通 气引流,导致鼻窦炎。
6)

上鼻甲和上鼻道
1)

上鼻甲(superior turbinate) —最小的(有时存在最上鼻甲)

2)

蝶筛隐窝—位于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 是蝶窦开口所在。 上鼻道(superior meatus) —位于上鼻甲的外上方,有后组筛窦的 开口。

3)

鼻腔粘膜
1) 2)

3) 4)

嗅区粘膜—分布在成人上鼻甲和相对应的鼻 中隔以上的粘膜区域。含有嗅腺和嗅细胞。 呼吸区粘膜—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粘膜表面有微绒毛及纤毛,粘膜下富含粘液 腺、浆液腺,粘膜表面的粘液形成粘液毯随 纤毛向鼻腔后方移动。 鼻腔粘膜下有丰富的静脉构成海绵状组织, 如有病理改变,粘膜可较正常增厚4~6倍。 粘膜下还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

三、鼻窦 Accessory nasal sinuses
? ? 1. 2. 3.

4.


为鼻腔周围骨内的含气空腔,鼻窦左右对称, 共4对,各窦有自然开口与鼻腔相通。 根据各窦的位置、窦口引流的位置和方向: 额窦 上颌窦 前组鼻窦 开口中鼻道 筛窦— 前组筛窦 后组筛窦 蝶窦 后组鼻窦 开口上鼻道

各组鼻窦的解剖部位

上颌窦 Maxillary sinus
上颌窦居于上颌骨体内,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 容积2~30ml 左右,平均13ml,有5个壁。 ? 前壁—薄且凹陷,称尖牙窝,上方有眶下孔。 ? 后外壁—与翼腭窝、颞下窝相邻。 ? 内侧壁—鼻腔外侧壁的下方,开口中鼻道。 ? 上壁——眶底。 ? 底壁——牙槽突,与第2双尖牙、第1、2磨牙 关系密切。
?

筛窦 Ethmoid sinus
? 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呈蜂房状。

在四组鼻窦中解剖关系最复杂,变异最 多,与毗邻关系最密切。依其窦口所在 部位,由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和 后组。气房4~30个不等。 ? 前组开口于中鼻道 ? 后组开口于上鼻道 ? 筛窦的体表投影位于双眼内眦部位。

1)

2)
3)

4)
5)

6)

外侧壁—大部分为眼眶内侧壁(纸样板)很薄, 约0.2mm,可有先天缺损或裂隙。 内侧壁—鼻腔外侧壁的上部,附有中、上鼻甲。 顶壁——以一薄骨板(筛骨水平板)与颅前窝 相隔。 下壁——中鼻道外侧壁结构,如钩突、筛泡等。 前壁——额窦筛切迹、鼻骨嵴和额骨鼻突与额 隐窝相接。 后壁——蝶筛板与蝶窦毗邻。

额窦 Frontal sinus
? 1) 2)

3)

4)

位于额骨的内外板之间,左右各一,开口于中 鼻道。 前外壁—额骨的外骨板,坚厚,含骨髓。 后内壁—额骨的内骨板,较薄,颅前窝前壁 的一部分,可变异存在裂隙。额窦 粘摸上的V常穿过此壁通硬脑膜下腔。 底壁——眼眶顶壁(外3/4)和前组筛窦的顶壁。 相当于眶顶的内上角,甚薄。 内侧壁—两侧额窦的中隔。

蝶窦 Sphenoid sinus
? 位于鼻腔后上方的蝶骨体内,左右两个

窦腔可因蝶窦中隔的位置不同及蝶窦自 身发育的差异,其大小及形态多不对称。

1)

2) 3)

4)
5)

外侧壁—与颅内窝、海绵窦、颈内动脉、 视神经管毗邻,此壁菲薄或缺如,手术不 慎可引起大出血、失明、死亡。 顶壁——蝶鞍底部,之上为脑垂体。 前壁——参与构成鼻腔顶的后段和筛窦的 后壁。前壁上方近鼻中隔处为蝶窦自然开 口。 后壁——较厚,毗邻颅后窝的枕骨斜坡。 下壁——后鼻孔上缘和鼻咽顶部。

第二节 鼻的生理学
一、鼻腔生理学 二、鼻窦生理学

鼻腔的功能
1) 2) 3) 4) 5) 6)

7)
8)

通气功能 清洁作用—鼻毛、鼻粘膜纤毛、粘液毯 温度调节—鼻甲粘膜下有海绵状血窦。 湿度调节—鼻粘膜富于腺体,分泌大量液体。 嗅觉功能—嗅区粘膜的嗅细胞。

共鸣功能—使声音变得洪亮、动听。 反射机能—鼻肺反射、喷嚏反射等。 免疫功能—鼻粘膜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机 体的免疫功能。

鼻窦生理学
? 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延续,因此鼻窦

也具有鼻腔的某些功能,如分泌功能、 共鸣等,此外鼻窦的存在有助于减轻头 颅重量,维持平衡。

第二 篇 咽科学
? 第一章

咽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 第一节咽的应用解剖学 ? 第二节咽的生理学

第一节 咽的应用解剖学
? 咽为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位于

颈椎前方,上起颅底,下止于食道入口, 相当于第六颈椎平面,为上宽下窄,长约 12cm的略呈漏斗型的肌膜管,前方与鼻 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后壁与椎前筋膜相 邻,两侧与大血管和神经相毗邻。

一、咽的分部 (一)鼻咽部—(上咽部) (二)口咽部—(中咽部) (三)喉咽部—(下咽部)

咽的分部

(一)鼻咽部—nasopharynx
?

1.

?

位于鼻腔的后方,软硬腭水平之上的腔隙。 顶壁—蝶骨体和枕骨底部构成,穹隆状。 7-10岁以前,腺样体/增殖体/咽扁桃体,桔瓣状。 7-10岁以后,腺样体逐渐萎缩。 如果腺样体肥大 阻塞咽鼓管咽口 听力下降, 鼾症,缺氧。 前方— 正中 鼻中隔后缘 后鼻孔 与鼻腔相通 后方—第1~2颈椎。 下方—与口咽部相通。

3. 4.

5.

两侧— 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园枕 咽鼓管扁桃体

三角形或喇叭型
咽口上方的隆起部分 咽口周围散在的淋 巴组织 园枕后上方有一凹陷 区,是鼻咽癌的好发 部位,其上方离颅底 破裂孔较近。

咽隐窝

(二)口咽部 oropharynx
是口腔向后的延续,与口腔是不同的解 剖概念。 上界—软腭水平以下 下至—会厌软骨游离缘以上 前方—口腔 后方—平第2~3颈椎

1.

2.
3.

4.

?
1)

口咽部的标志:

软腭—中央为悬雍垂 2) 腭舌弓、腭咽弓 3) 腭扁桃体—位于两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4) 咽侧索——两侧腭咽弓后方有纵形条状淋巴 组织 5) 咽峡的构成 上: 软腭游离缘 悬雍垂 下: 舌背 两侧:腭舌弓 腭咽弓

(三)喉咽部 laryngopharynx
1.

2.
3. 4.

5.
6.

7.

上界—会厌软骨游离缘以下 下界—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道入口 前方—通喉腔 后方—平第3~6颈椎 两侧—梨状窝(喉上神经内支经此窝入喉) 会厌谷—舌会厌正中襞与左右舌会厌外侧襞之间有 两个浅凹,异物常嵌顿于此。 环后隙—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的后方,其 下方为食道入口。

喉咽部

二、咽壁的构造及其筋膜间隙
(一)咽壁的构造
1. 2. 3.

4.

咽壁得分层,从内到外有4层 粘膜层—与咽鼓管、鼻腔、口腔和喉的粘膜延续, 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 纤维层—与粘膜紧

密附着,在后壁正中线上形成 咽缝,是咽缩肌的附着处。 肌肉层— 咽缩肌组 咽提肌组 腭帆肌组 外膜层—筋膜层,覆盖咽缩肌外,由结缔组织组成 上薄下厚。

(二)筋膜间隙
在咽的后方及两侧,有颈部筋膜构成的 潜在的蜂窝组织间隙,有利于咽腔吞咽 时的运动,协调颈部的自由活动。
1. 2.

咽后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咽旁隙(parapharyngeal space)

1、咽后隙
1) 2) 3) 4) 5) 6)

上界—颅底 下界—第1~2胸椎平面 两侧—以薄层筋膜与咽旁隙相隔 中间—有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个间隙 位置—椎前筋膜与颊咽粘膜之间 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婴幼儿:淋巴组织多 儿童:淋巴组织渐萎缩 成人:极少 扁桃体、口腔、鼻腔后段、鼻咽、咽鼓管、鼓室等 处的淋巴引流于此,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 巴结感染,形成咽后间隙脓肿,常偏一侧,婴幼儿 多见。

2、咽旁隙/咽侧间隙/咽上颌间隙
1)

2)
3) 4) 5) 6)

位置—位于咽后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形如锥体。 上界—锥底向上至颅底。 下界—锥尖向下至舌骨。 内侧—以颊咽筋膜、咽缩肌与扁桃体相毗邻。 外侧—下颌骨升支、腮腺深面、翼内肌。 后界—颈椎前筋膜 咽旁隙 向前下 与下颌下隙相通 向内后 与咽后隙相通 向外 与咬肌隙相通 感染可扩散至这些间隙

茎突及其附着的肌肉将咽旁隙分为:
1)

咽旁前间隙

容积:小 内容:颈外动脉、静脉丛通过 内侧:毗邻扁桃体

扁桃体炎 扩散至此 牙关紧闭,张口困难。

咽峡向中线移位

2)

容积:较大 内容:颈内动、静脉,舌咽 神经、迷走神经、舌下 神经、副神经、交感神 经干等通过。 颈深淋巴结上群位于此隙 咽部感染 扩散至此 引起咽侧壁、腭咽 弓肿胀,不出现牙关紧闭。 咽旁前、后两隙感染均可引起腮腺明显肿胀、 外移。

咽旁后间隙

三、咽的淋巴组织
?

1.

2.

咽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的淋 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形成淋巴内环和外环, 并在粘膜下相互沟通,组成咽淋巴环。 内环—由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 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 构成。 外环—颈部淋巴组织相互沟通构成。 (下颌角、颌下、颏下淋巴结等)

扁桃体—咽部最主要的淋巴组织
内侧面—游离面,突出于口咽部,表面有6~11个 深浅不一的盲管为扁桃体隐窝。 外侧面—深面,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包绕,与咽 筋膜和咽上缩肌相邻。被膜与咽筋膜之间 的间隙为—扁桃体周围隙。扁桃体炎可引 起此间隙感染,形成脓肿。

第二节 咽的生理学
?

1.
2. 3.

4.
5.

6.

咽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具有下列生理功能: 呼吸功能

:对吸人气体有调温、加湿、清洁作用。 语言形成:发音时,咽腔、口腔变形,产生共鸣。 吞咽功能:食物经咽部作用进入食道。 防御功能:吞咽反射、吐出有害分泌物。 调节气压:吞咽使咽鼓管开放、闭合,保持中耳内 外压力平衡,保持正常听力。 扁桃体的免疫功能:扁桃体为活跃的免疫器官,特别 是3~5岁时,扁桃体显著增大,属生理性。青春期后, 免疫活动下降,扁桃体缩小。扁桃体既具有细胞免疫 功能,又具有体液免疫功能。

第三篇

喉科学

第一章 喉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第一节 喉的应用解剖学

第二节 喉的生理学

第一节 喉的应用解剖学
? 喉(larynx)是呼吸的重要通道,上通喉咽,

下通气管,位于颈前正中,舌骨之下,成 人相当于第3~5颈椎平面。 ? 喉 前方—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及肌肉。 两侧—甲状腺上端、胸锁乳突肌及颈 部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后方—有喉咽与颈椎相隔。

Larynx

一、喉软骨
?

共九块,构成喉支架。
三块单一软骨 会厌软骨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三块成对软骨 杓状软骨 小角软骨 楔状软骨

?

喉支架

1、三块单一软骨
1)

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 位于喉的上部,形似树 叶状,稍卷曲,上端游 离,下端附着在甲状软 骨切迹后下方。会厌分 为舌面和喉面。舌面组 织疏松,炎症时肿胀明 显。会厌两侧为会厌谷。 小儿会厌呈Ω形状。

2) 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
是喉部最大的一块软骨,由左右两块对称的四 边形软骨板在前方正中融合而成。 ? 男性的甲状软骨板前缘为锐角,称为喉结。 ? 女性为钝角。 ? 甲状软骨上缘正中处有一个V字形切迹,在临 床上是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 ? 甲状软骨上下均各有两个上下角。
?

3) 环状软骨(cricoid cartilage)
? 位于甲状软骨之下,第一软骨环之上,

形如指环,是喉部唯一的完整的软骨环, 对保持呼吸道通畅甚为重要。
? 如果环状软骨受外伤或病损,可造成喉

狭窄,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2、三块成对喉软骨
1)

杓状软骨—三角锥体形,左右各一,骑在环 状软骨的关节面上。环杓关节的 滑动、旋转,带动声带内收和外 展。
小角软骨—左右各一,位于杓状软骨的顶部。 楔状软骨—左右各一,临床意义不大。

2)

3)

二、喉肌
喉内肌——主要与声带运动有关的肌肉。
喉外肌——位于喉的外部,是喉与周围结 构相连的肌肉,与喉的上下运 动及固定有关。(颈部肌肉群)

喉内肌—按其功能分为5组
1.

2.

3.

声带外展肌—环杓后肌。 该肌肉收缩,使声带外展。 声带内收肌— 环杓侧肌 杓肌 杓横肌 杓斜肌 这些肌肉收缩,声带内收。 声带紧张

肌—环甲肌。

4.

声带松弛肌—甲杓肌。 收缩时,使声带松弛,同时兼 有声带内收和关闭声门的功能。

5.

会厌活动肌— 杓会厌肌—收缩—喉入口关闭。 甲状会厌肌—收缩—喉入口开放。

三、喉腔
?

以声带为界分为:
声门上区(supraglottic portion) 声门区(glottic portion) 声门下区(infraglottic portion)

1. 2. 3.

1、声门上区(supraglottic portion)
声门以上,会厌游离缘以下的区域。 ? 上界—喉入口 1)杓区 2)杓会厌襞 3)会厌游离缘 ? 标志 1)喉前庭—喉入口与室带之间 2)室带——假声带,位于声带上方,与声 带平行,左右各一,粉红色。 3)喉室——位于室带与声带之间的间隙。
?

2、声门区(glottic portion)
? 两侧声带之间的区域。 ? 标志

1)两侧声带—由粘膜、声韧带和 肌肉组成。 2)声门裂——两侧声带外展时呈现 的等腰三角形裂隙。 3)前联合——声门裂的前端。 4)后联合——声门裂的后端。

3、声门下区(infraglottic portion)
? 上界——声门以下的喉腔部分。 ? 下界——环状软骨下缘以上的部分。

? 其与气管相连。

四、喉的血管
1.

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 喉上动脉—喉的上部 环甲动脉—环甲膜
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 喉下动脉—喉的下部

2.

静脉与动脉伴行——最终汇入颈内静脉。

五、喉的神经
? 1.

喉的神经为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上神经 内支—主司感觉 外支—主司运动(环甲肌) 使声带紧张 喉返神经—运动神经,支配除环甲肌之 外的喉内肌的运动。

2.

六、喉的淋巴
1.

声门上区淋巴管— 颈深上淋巴结(大部分) 颈深下淋巴结或副神经链淋 巴结(少部分)
声门区——声带组织中淋巴管很少。 声门下淋巴管较少— 喉前淋巴结 气管前淋巴结 气管旁淋巴结 颈深下淋 巴结

2.

3.

七、小儿喉部的解剖特点
1.
2. 3. 4. 5. 6.

小儿喉的位置较成人高。
小儿喉软骨尚未钙化,故较成人软。

小儿喉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肿胀。
小儿喉腔、声门较成人狭小。 小儿喉的神经系统敏感,受刺激易痉挛。 小儿声带短、薄,发声为高音。

第二节 喉的生理学
?

喉既是发声器官,又是呼吸道的门户。

1.
2. 3. 4.

呼吸功能—呼吸的必经之路。 发声功能—发声的主要部位是声带。 保护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吞咽使关闭喉入口。 屏气功能—如咳嗽、分娩、举重物等。

第五篇 耳科学
? 第一节 ? 第二节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生理学

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学
?

耳部除了耳廓和软骨性外耳道之外,其余均包 埋在颞骨内。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鼓室 鼓窦
?耳

中耳 乳突
咽鼓管

内耳 骨迷路
膜迷路

一、外耳

一)耳廓(auricle) 左右各一,附着于头部两侧,除耳垂为 脂肪组织及结缔组织所构成外,其余由 软骨构成。 由于耳廓皮肤较薄与软骨粘连较紧,并 与外耳道皮肤相延续,且皮下组织少, 血管表浅,故易发生冻疮,当外耳道炎 或疖肿时,疼痛较剧,软骨感染后易发 生坏死,愈后畸形。

耳廓(auricle)

(二)外耳道

1、起自耳甲腔底,即外耳道口,全长2.5~3.5cm 是一个略呈“S”形弯曲的管道。 组成— 软骨部(外1/3) 骨部 (内2/3) 两个狭窄 1)软骨部与骨部交界处 2)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外耳道峡)

检查外耳道时,应将外耳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 一直线,才易窥及。 但1岁以下的婴幼儿外耳道几乎为软骨所组成。

2、外耳道皮肤的特点:
1)软骨部皮肤较厚,有毛囊、皮脂腺、耵聍 腺能分泌耵聍。 2)骨部皮肤较薄,毛囊及耵聍腺较少。

3、外耳道的神经
1)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外耳道前壁,牙 痛引起反射性耳痛。 2)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外耳道后壁,刺激 外耳道后壁引起反射性咳嗽。

二、中耳(middle ear)
? 组成

鼓室 (tympanic cavity) 鼓窦 (tympanic antrum) 乳突 (mastoid process) 咽鼓管 (pharyngotympanic tube)

(一)鼓室 tympanic cavity
1、位置:位于鼓膜与内耳之间的颞骨之内的不规 则的含气空腔。 其前方—经咽鼓管—与鼻咽相通。 其后方—经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2、分部: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 (1)上鼓室/鼓室上隐窝—位于鼓膜紧张部上缘 以上的鼓室腔。 (2)中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上下缘平面之间。 (3)下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下缘平面以下, 达鼓室底部。

3、结构:
鼓室近似于一个长方形的六面体,有上、下、 内、外、前、后六个壁。

1)上壁:
鼓室盖(tegmen tympanic)/脑板 此壁将鼓室与颅中窝分开。 婴幼儿时的鼓室盖有岩鳞裂,且常未闭合, 硬脑膜的细小血管经此裂与鼓室相通,可成 为中耳感染向颅内扩散的一个途径。

2)下壁:
为一狭小的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 此壁也可出现先天性缺损,致使颈静脉球突 入下鼓室,鼓膜可呈蓝色。 下壁内侧有一小孔,为舌咽神经鼓室支通过。

3)前壁:分两部分
(1)上部—两开口 上—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下—咽鼓管的鼓室口 (2)下部—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

4)后壁:乳突壁
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的内侧。 上部—有鼓窦入口,与鼓窦相通。其底为面神 经水平段与垂直段交界处,后为砧骨窝。 下内—锥隆起,其外侧有鼓索小管的鼓室口, 鼓索神经由此进入鼓室。

5)内壁:
内耳的外侧壁,有多个突起和小凹。中部有一

二 :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

三 : 刘纯:刘纯-耳鼻喉科主任,刘纯-旅游科学教授

他长期从事旅游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8年起任副教授,曾任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科室研究室(现为科研处)首任主任、学报《旅游科学》主编。

刘纯_刘纯 -耳鼻喉科主任

专家简单介绍

刘纯 刘纯:刘纯-耳鼻喉科主任,刘纯-旅游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刘纯主任医师,从事耳鼻喉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国内资深耳鼻咽喉诊疗专家。原北京武警三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现任绥化中医院耳鼻喉科首席专家。在治疗耳鼻喉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患者信赖和同行好评。

从医经历

毕业于吉林医药学院,曾进修于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资深耳鼻咽喉诊疗专家;1983年--1998年在北京武警三院担耳鼻喉科医生,1998年--2011年在解放军沈阳201部队医院担任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2011年2014年吉林武警总队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擅长领域

擅长运用美国美敦力动力系统、美国杰西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德国STORZ鼻内窥镜、纤维喉镜等高新技术、设备,对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耳聋、耳鸣等耳鼻喉疾病治疗有独到见解,特别对慢性鼻咽喉疾病的诊治及手术有着极高的造诣,深受患者的青睐,在业内享有盛誉。

科研成就

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喉分会委员、辽宁耳鼻喉-头颈外科协会委员、《中华耳鼻喉资讯网》资深顾问。对耳鼻咽喉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丰富。历年来在省级、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医疗科技成果三等奖项。

刘纯_刘纯 -旅游科学教授

人物简单介绍

刘纯男,1945年11月生,辽宁锦州人。他长期从事旅游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8年起任副教授,曾任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科室研究室(现为科研处)首任主任、学报《旅游科学》主编,现任上海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MBA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企业家委员会永久会员,上海市旅游事业委员会、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首批成员,是我国早期从事旅游科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旅游心理学》专著,在国内外旅游学术界以及经济、管理法学、心理学等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莸得荣誉

荣获1999年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1997年全国标准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二等奖,1997年全国城市接待部门学术研讨会论文二等奖。著有《旅游心理学》、《饭店运转与管理》、《导游与旅游必读》(主编)、《当代心理学手册》(合编)、《现代管理心理学》(译)等2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关于旅游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饭店服务质量标准应当定量化》、《中国旅游业的标准化工作》、《美国旅游业的法律环境》等70多篇;主持科研课题《饭店员工工作疲劳研究》、《接待交际系统旅游饭店管理体制研究》等多项。

本文标题:耳鼻喉科学-耳鼻喉科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0305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