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平潭综合实验区概况-鹰潭街道概况

发布时间:2018-05-10 所属栏目:兴平

一 : 鹰潭街道概况

江边街道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江边街道位于市区中心,东邻湖东路,南从建设路贯穿到环城东路,西接交通路,北连信江河畔。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共有居民10772户,32899人。2005年有居民8996户,3.3万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除汉族居民外,还有壮族、回族、苗族、侗族等居民。

名称由来

辖区因濒临信江河故名江边街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贵溪县鹰潭镇第1~6保;成立初期,属贵溪县鹰潭镇和平、劳动、解放、大同街政府;1958年分属贵溪县鹰潭镇东街、西街办事处;1960年贵溪县、鹰潭镇分设,分属鹰潭镇鹰东、鹰西公社;1962年属金山弄、山背、江边、老汽车站办事处;1963年属城镇公社。1978年底恢复设鹰潭镇革委会江边街道办事处,同时设立江边街道办事处。

发展

1978年江边街道办事处辖赵家弄、龙头山、江边、解放路、金山弄、杏树园、山背、东风等8个居委会(当时习惯于把居民区称为居委会)居民,3258户,12126人。1981年2月成立水上居委会,1985年下半年成立公园、菜场、胜利路、橡胶厂居委会。1997年,增设建设路居委会。1998年,增设金谷园居委会。2000年,增设立新、塘背、江北3个居委会。2001年,该辖区的杏南、菜场、山背3个居委会合并为杏南社区,塘背、橡胶厂、东风、解放路4个居委会合并为山背社区,公园、金山弄2个居委会合并为公园社区,赵家弄、建设路、胜利路、水上、龙头山5个居委会合并为赵家弄社区,立新、江边2个居委会合并为立新社区,江北居委会更名为江北社区,金谷园居委会更名为金谷园社区。2005年辖杏南社区、立新、公园、江北、赵家弄、金谷园、山背7个社区。

1978年12月成立江边街道时,原鹰潭镇委、镇革委会在江边街道设立党总支部委员会和办事处,1984年月湖区委撤销总支成立江边街道党委,2002年底改建为街道党工委。 年建立人武部。时有机关干部12人。2002年区人大设立江边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2005年街道机关干部19人。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胜利东路8号。

1978年设立江边街道办事处后,着力发展街道企业,创办起草袋、蓄池、蚊香、藤器、鞭炮等10个厂,建筑、水电安装2个工程队,1980年全年产值达46万元。

商业

江边街道是月湖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及市区的主要商业区之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纪检及其所属的各工作部门均在境内。境内有各种书店、书摊、音像店、娱乐场所30余家,且区文化馆、图书馆亦在境内。有正大街、林荫路、胜利路东路等商业街。商业街上有有大观园购物中心、新世界、惠尔利、五交化、正大商城等综合性商场,有全市最大的集贸市场——杏园菜市场;辖区内共有商厦、商场、酒家、店铺等2400余家,商业贸易十分兴旺。

教育

居民受教育和就医十份方便。境内有市一小、五小、幼儿园、鹰潭师范附小、山背幼儿园、杏南幼儿园、百花幼儿园、小草幼儿园等16家中、小学、幼儿园。有市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希正医院、市农工党前进门诊部及个体诊所等多家医疗机构。

环境

江边街道辖区是原鹰潭镇的所在地,由于旧镇建制时间长,街道狭窄、房屋破旧,给人们带来生活、生产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经多次拓宽改造仍适应不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需要。自鹰潭市升格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鹰潭市人民政府加大对城市建设的力度,对辖区内原山背、塘北、仓背、杏树园、解放路等老地段进行就地改造,重新规划,拆除旧房建新房,拓宽、硬化路面,安装路灯、绿化美化新住宅区。辖区内已建成环境优美、功能全齐的山背、杏南、城皇花园、正大街、解放路等居民住宅小区。

辖区内有明清时期货运码头遗址“大码头”;有民国时期学堂遗址“北极阁”;鹰潭公园内有为纪念“抗战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纪念石柱”。

鹰潭社区 鹰潭街道概况

交通街道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交通街道位于市区中西部,东沿交通与江边、四青两个街道相邻,南沿四海路、西湖路,西沿五洲路与四青街道接壤,北濒信江与夏埠乡隔河相望。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2005年12月辖区内有居民12453户,38048人,其中,户籍在本辖区居民11268户,31420人;户籍不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1185户,4628人。街道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汉族、壮族、回族、畲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满族、朝鲜族。

名称由来

街道以驻地交通街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贵溪县鹰潭镇第七保;新中国成立后属贵溪县鹰潭镇交通街道政府。1957年鹰潭镇升格为县级镇时,称鹰潭镇交通街道办事处;1958年鹰潭镇重归贵溪管辖时,属鹰潭镇西街办事处。1960年鹰潭镇复为县级镇时,属鹰潭镇鹰西公社;1961年鹰潭镇鹰西公社撤销设立城镇公社,属城镇公社。1962年城镇公社撤销,分设金山弄、山背、江边、汽车站、交通、东站、朱埠等7个街道;1963年又将7个街道合并为城镇公社,称鹰潭镇城镇公社交通居委会。1978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改为街道建制,称交通街道,时有居民2375户,10959人;辖交通、新建、广场、电厂、化工厂、磷肥厂、水泵厂、陶瓷厂、223队9个居委会。2005年辖百佳城、新广场、胜西、站江、商城、莲花、磷肥厂、化工厂、223队9个社区。

发展

1978年11月成立交通街道时,在交通街道设立中共总支委员会、办事处和人武部。1984年撤销总支成立交通街道党委。时有机关干部15名。2002年底街道党委改建为街道党工委。是年区人大设立交通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2005年街道机关有干部22名,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莲花南路2号。

交通街道办事处成立后,先后创办交通建筑队、交通旅社、交通餐厅、交通造纸厂、蚊香厂等。1980年产值38.5万元。后又办炒货厂、针织厂、鹰潭市麻纺厂、交通食品厂、赣东进口汽车维修部、良达进口汽车维修站、鹰潭市华汇贸易实业公司、鹰潭市友明食品厂、鹰潭市信江实业公司、通达信息经贸公司,有中外合资企业江西鹰潭怡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江西弘达彩色铅锌制品有限公司,引进外商独资鹰潭银都大酒店。2000年政企分开,企业全部与办事处脱钩。

商业

交通街道是鹰潭市商业、金融、娱乐、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中心地域。辖区内有商业繁华的交通路、胜利西路、环城西路、站江路和百佳城商业步行街等;有林荫西路菜场、交通街菜场、路菜场、赣东商城等四个农贸及综合市场和莲花路、西湖路、百佳城三个眼镜市场;有国贸商厦、人民商场、中兴超市、佳惠超市、百分百超市、兴隆超市、步步高商场、银座广场;有鹰潭饭店、银都酒店、鹰潭倾斜饭店、长城宾馆、市财苑宾馆、公安招待所、百家村酒店、凤鸣园酒店、银城宾馆、现代宾馆、月湖宾馆等酒店宾馆;有市电影院、影剧院、工人文化宫、英皇、流金岁月、龙景茶苑、不见不散、友缘、天伦王朝、千百度茶吧、维多利亚等休闲娱乐场所;有国有新华书店、民营广电音像、商城音像、莲花路音像、人民商场、凯声音像等20余家图书音像店。辖区内共有各种商厦、酒店、茶吧、休闲娱乐场所、五金交电百货副食品经营网点等2000余家。还有市区最大的体育场地胜利体育场和十余家金融单位。

教育

辖区体育健身场地较多。有磷肥厂羽毛球馆,龙祥小区、万国花苑健身路径,百佳城、站江、胜西等社区的露天公共健身场地等。辖区单位市总工会、市农行、市人民医院、市一中、市三中、223队子弟学校均有篮球场。

环境

辖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境内仅有一条低矮狭窄的交通街。1983年鹰潭市升格为省辖市前,辖区已是鹰潭的主要工业区,时有化工厂、磷肥厂、水泵厂、木器厂、力车厂等。鹰潭升格为省辖市后,辖区变化更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市政府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进行旧城改造,仅新建住宅小区就有金山角小区、世纪花苑、宝马小区等10多处。

鹰潭社区 鹰潭街道概况

梅园街道

梅园街道位于城区东北方向,东北与童家镇相邻,西北濒信江与夏埠乡隔江相望,南与四青街道接壤,西接东湖,所辖范围从东湖到童家车站是一个狭长地带,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2005年12月有居民11776户,41165人,居民有汉族、回族、畲族、苗族、满族等民族。

名称由来

1988年12月经鹰潭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梅园街道办事处。管辖从东湖街道办事处划出的梅园、防腐厂、军民路、东一村、东二村、东三村、童家居委会和新成立的枫山居委会共8个居委会,时有居民4300户,14674人。1991年5月成立桃里居委会。1999年11月成立府前路居委会,261居委会,265居委会,912居委会(其中261居委会、265居委会、912居委会为厂矿居委会)。2001年6月,府前路居委会、梅园居委会辖区合并为梅园社区。2001年12月,桃里、军民路、防腐厂居委会辖区合并为防腐厂社区,东一村、东二村、东三村居委会辖区合并为东站社区,童家、枫山居委会辖区合并为枫山社区,同时912、261、265居委会辖区更名为912、261、265社区。2004年9月成立东湖家园、桃园2个社区,防腐厂、枫山社区分别更名为军民路、枫园社区。2005年12月,辖梅园、军民路、枫园、东站、912、261、265、东湖家园、桃园9个社区。

1988年12月成立梅园街道时,区委、区政府在梅园街道设立街道党委、办事处、人武部、时有机关干部6人。2002年区人大设立梅园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是年底区委将街道党委改建为街道党工委。2005年街道有机关干部18人,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梅园大道3号。

发展

1989年该街道办事处创办第一家企业鹰潭市月湖区电线厂。此后办事处陆续创办永康化工厂、月湖区相框厂等企业。2000年企业全部改制为私营企业。

梅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缩小差距、争创特色”的目标,加大社区建设,先后投入6.5万元,完成梅园、军民路、东站3个社区的功能规划,室内外办公设施档次明显提高、梅园、东站社区图书馆已全面开放,有图书及各类杂志、报纸2000余册(份),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重视社区劳动保障站建设,打造敞开式社区服务平台7个,配备工作人员7人。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社区服务中心,在梅园、军民路两个社区率先开展社区有偿服务工作,签订军民路社区接管木材防腐厂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有偿服务协议。2005年梅园社区被评为月湖区三星级社区。

环境

辖区为鹰潭市政治中心。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鹰潭军分区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辖区还有265大队、912大队、261大队三个地矿企业。居民主要为鹰潭市党政机关干部、家属,地矿企业干部、职工家属,铁路干部职工、家属,以及城中村如原枫山、祝家村的村民。

教育

辖区居民受教育和就医比较方便。辖区有市委党校、鹰潭市技工学校、市第四中学、市第六小学、市第四小学、市第七小学、新区幼儿园、市实验中学等学校。有解放军184医院、南昌大学鹰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及个体医疗诊所。

鹰潭社区 鹰潭街道概况

东胡街道

东湖街道位于市区中南部,东邻四青街道、梅园街道,西至鹰潭工业园区,北临江边街道、四青街道,南穿320国道至鹰潭市面粉厂。区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2005年,辖区有居民9388户,31052人,其中壮族4人,满族5人,其他均系汉族。

名称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贵溪县鹰潭镇第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贵溪县鹰潭镇劳动街、交通街、大同街。1960年鹰潭镇划归上饶专区管辖,称鹰潭镇鹰东、鹰西公社。1962年分属鹰潭东站、老汽车站、山背、交通等街道办事处。1963年属鹰潭镇城镇公社。1978年11月经上饶地委批准建立东湖街道办事处。是辖防腐厂、东一、东二、沙塘石、双水坑、三角线、新村7个居民委员会。主要居民为铁路职工和家属。2005年辖沙墉石、双水坑、三角线、香山、平安路、南站、高桥、洪电新村、地勘一队、中铁十一局10个社区。

1978年11月成立东湖街道时,设立中共总支委员会、办事处、人武部。1984年撤销总支成立东湖街道党委,时有街道机关干部15名。2002年区人大设立东湖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是年底区委将街道党委改建为街道党工委。2005年街道有机关干部21名,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环城东路20号。

商业

20世纪70年代至1980年,街道企业有五金厂、泥炉厂、建筑队、旅社、小吃部等。其中五金厂生产的砂锅,泥炉厂生产的泥炉,其生产纳入鹰潭市(县级)生产计划,产品销往上饶地区各县和萍乡、浙江等地,1980年街道企业年总产值28万元。泥炉厂于20世纪90年代停产。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东湖五金厂在厂长邓昭炎的带领下开发新产品,依托国有大型企业昌河汽车制造公司,成为其配套厂家,并扩大再生产。经过十来年的努力,该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盖现代化厂房,添置数十台大型机床,职工人数比建厂初期增加10多倍,安排1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1996年以来,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以上,年上缴税金117万元。20世纪80年代末,办事处创办东湖服务大楼,现已租赁给外商经营,年租金25万元。

教育

辖区居民受教育和就医比较方便。有综合技术职业学校、交通技校、鹰潭市第五小学、鹰潭市第九小学。学前班、幼儿园、托儿所遍布各社区。有鹰潭市第三人民医院、地勘一队职工医院及多个私人诊所。东湖街道办事处还在铁路医院设立医疗保健服务中心,每年定期给辖区居民免费做身体检查。

辖区内文体活动丰富。铁路文化宫及洪电新村室外活动场、综合活动大楼是街道组织文体活动的两个主要场所。2004年三角线社区的太极拳队参加全国万人演练七彩花棍田赛荣获江西省一等奖。是年东湖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体育进社区先进单位。

环境

辖区为市区交通运输中心。铁路货运南站、客车站,长途汽车站均在境内。货运南站是具有现代化装卸设备的货物中转站,各种货物在南站通过机车重新编组,运往全国各地;长途汽车旅客平均日流量4000余人,每年春运高峰期可达上万人。

辖区南站路和环城东路热门非凡。南站路是鹰潭商品市场集散中心,有干果、百货综合批发市场、五金批发市场、农牧水产批发市场、木竹批发市场等。环城东路两旁各工各样的摩托车、电动车琳琅满目,被市民誉为摩托、电动车一条街。

鹰潭社区 鹰潭街道概况

四青街道

四青街道位于城郊,城区有许多插花地带。东邻童家镇,西毗市工业园区,北临信江河,南连贵溪市余家乡孟青、滴水两个行政村。2005年区域面积2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9.59公顷,林地面积702.53公顷,水产养殖面积96.93公顷。辖5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26个村民小组,74个居民小组,6727户,2.51万人,均为汉族,是月湖区一个既含行政村又含社区的街道。

名称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属贵溪县鹰潭镇。1958-1977年6月分属郊区、童家、鹰东、鹰西和城镇公社及蔬菜合作社。1977年7月成立蔬菜公社,原城镇公社的杏树园大队和朱埠大队及童家公社的杨碧大队(1980年分出西门大队)划归管辖。因与乐平蔬菜公社重名,1983年9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四青公社,取四季长青之意。1984年5月四青撤社建乡。1998年8月四青撤乡建镇。2001年12月四青撤镇改建街道,同时从交通、东湖两街道划拨4个社区归四青街道管辖。2003年9月白露镇划归市工业园区管辖时,原白露镇的上桂和桥东两个村又划归四青街道管辖。经过两次调整四青街道人口由原四青镇的5500多人增至2.5万人,区域面积由原来的17.7平方公里扩至25.5平方公里。

1984年5月,四青公社改建四青乡时设乡党委、乡人大主席团、乡政府、乡经联社、乡人武部,同时建立、乡团委、乡妇联,时有机关干部13人。1986年5月,撤销乡经联社。1998年随撤乡建镇。1998年成立镇工会组织。2001年12月随撤镇改建为街道,其他组织也相应改称或改建。2002年11月区人大成立四青街道人大工委。2005年有机关干部61人,其中事业人员35人。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环城东路10号。

经济

财政:1988年建立乡级财政。通过培植税源,加强征管,财政收入逐年递增。

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和水产养殖为主。历年来,农业生产稳中有进,产值逐年增加。

种植业:以种水稻为主。随着农业良种良法的推广,除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和自给外,还略有余粮。

蔬菜:杏树园、西门、朱埠3个村是蔬菜的主要产地。土地承包经营前,蔬菜产销主要由上级蔬菜办下达指定性生产计划,产品由蔬菜公司定价统购包销。土地承包经营后,产销由菜农按上级指导安排生产,菜价随行就市,自产自销。

禽畜养殖业:除杏树园村居住在城区的5个村小组的村民外,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有24户;村民普遍饲养鸡鸭;杨碧、朱埠村曾有农民饲养过山羊。

水产养殖业:土地承包前,由集体统一养殖,统一销售,大都是人放天养,产量不高。土地承包后,尤其是1984年后水面全部由农民个人承包经营或联户承包经营,采取春放冬捕,自产自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山林:2005年有山林面积702.53公顷,封山育林多年,马尾松和灌木、湿地松覆盖各山,经济林只有极少量的油茶,用材林也很少。水果栽种有桃、梨、柚子、柑橘等。

水利:共有中、小型水库19座,总容水量900万立方米,都是公社时期修建的,后逐年维修加固。农田灌溉除水库外,主要靠信江、白露河支流和小港溪水及城市废水。

企业:多年来,从公社到乡镇再到街道,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因地制宜,发挥地理优势,不断兴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先后有铜材、冶炼、化工、建筑、装卸、服装、眼镜、餐饮等企业,效益日趋稳定。在乡村企业大发展的同期,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在四海路、西门村建起农民街,在320国道旁和村边路头开办路边店,还有不少村民购汽车、拖拉机跑运输。1998年全镇务工经商农民有1800多人,2005年达2000余人。

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1977年,原四青公社只有杨碧1所完全小学。2005年该街道有学校5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4年;有教师94名。

医疗:1979年6月辖区建蔬菜公社卫生院,医疗器械和人员等由鹰潭镇工人诊所拆并过来。2005年该院称四青卫生医院,位于四海路24号,年门诊人数9783人次,年业务收入108万元。是年辖区还有多个私人诊所及25名乡村医生。

计划生育:1977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过20多年来的工作,计划生育观已普遍形成,人口得到有效控制。

交通:辖区交通便利。浙赣、鹰厦铁路纵横交汇,320国道和206国道、龙虎山大道穿越其境,村村皆通公路,铁路货运站、客运站、汽运站、信汇码头均在境内。

行政村

西门村:位于街道南面,2005年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4个村小组,760户,3129人;有耕地58.54公顷,林地527.73公顷,养殖水面21.6公顷。是年农民人均收入5310元。

杏树园(社区)村:位于城区内,2003年改为社区,但仍以行政村运作。2005年有7个村民小组,580户,1481人;有耕地面积8.44公顷,旱地8公顷,林地24.27公顷,水产养殖面积6.07公顷。当年村民人均收入5150元。

朱埠(社区)村:位于街道西面,2003年改为社区,但仍以行政村运作。2005年有3个村小级,490户,2800人;有耕地6.87公顷,水产养殖面积约8.67公顷。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4357元。

上桂村:位于街道西南面,2005年有8个村小组,753户,2909人;有耕地面积83.93公顷,旱地9.87公顷,林地84公顷,养殖水面17.33公顷。是年,村民人均收入4100元。

桥东村:位于街道西南面,2005年有4个村小组,350户,1465人;有耕地59.13公顷,林地66.53公顷,水产养殖面积4.8余公顷。是年,村民人均收入2978元。

鹰潭社区 鹰潭街道概况

二 : 宝应县:宝应县-综合实力,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地处里下河腹地,生态资源独特。是扬州市的“北大门”、是江苏承南启北、中心节点区域,江苏省区域几何中心,苏中地标区域,与泰州、盐城、淮安市交界,城区所在地安宜镇,宝应辖14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有机农业开发区,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总人口90.7237万人。境内河湖密布,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中国茨菇之乡。近年来还先后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园林城市、江苏省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即将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经过宝应。宝应县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唐上元三年(762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县易名为宝应县,一直沿称至今。

宝应县_宝应县 -综合实力

2013年是我县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的一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42亿元,

宝应县:宝应县-综合实力,宝应县-概况 _宝应县
宝应县可比价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9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68.76亿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增加值136.31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35.72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比例为16.5:46.3:37.2。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48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5501元。
完成财政总收入46.6亿元,增长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7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73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93元,增长12.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农业经济持续增效。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有机农业面积增至2.1万亩,创成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三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5%。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12家,宝粮集团入选“中国百佳粮油企业”。

宝应县_宝应县 -概况

宝应县是江苏省辖县。全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3个文明和谐推进,

宝应县:宝应县-综合实力,宝应县-概况 _宝应县
宝应县是江苏省卫生县城、江苏省园林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早在隋代,今宝应西部的安宜县发生地塌,县民纷纷迁徙至东邻的山阳县境内,并效仿南北朝侨迁郡县故事,在山阳南部重建安宜县。至唐朝安史之乱,唐政府国力衰败,特别是淮南诸道及地方节度使处于半自治状态,唐政府亟需“正名”。恰此时,有淮南道楚州进呈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的“定国之宝”。唐政权遂改元,并以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至于明朝嘉靖年间,先朝旧址被发掘出来,时任知县的岳东升为昭示太平,重修碑记。此后,老八宝亭屡经修葺,直至如今。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旧志并《宝应图经》均记载:“县治南百步,八宝亭西,故淮南太守袁术墓在焉。”自南宋嘉定年间,贾涉修城垣至80年代(包括洪武重修城郭时期),县治一直在原地。故所谓袁术墓即得宝河,即真如得宝处。宝应汉墓众多,得宝河正在夹耶渠旁(三国志中陈登所修邗沟东道),而西道(今射阳宋泾河)旁即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故八宝亭旧址处亦应当是汉墓而已。东汉明帝复古,行大佩葬制,该葬制流行于三国。宝应至今尚有双琚地名,双琚者,大佩葬制之一部分。大佩之制可与《旧唐书》肃宗朝八宝一一对应。故所谓雷公石斧等8种宝玉其实是觿、珩、璧、珩、琚、璜汉等汉墓中大佩葬制的随葬玉器13件。

宝应县_宝应县 -政治

县委书记:王炳松
县长:王庭国
副县长:侯承海、杨洪国、杨步云、张利、吴华、王世民

宝应县_宝应县 -城市荣誉

中国之最

中国荷藕之乡
中国茨菇之乡
中国教玩具之乡

全国荣誉

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
国家湿地公园
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
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
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
中国教玩具生产基地

省级荣誉

江苏省园林城市
江苏省卫生县城
江苏省文明城市
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

其他荣誉

县"二妹子"民兵班更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等称号。
宝应湖农产品获批中国驰名商标
“宝应荷藕”、“宝应慈姑”、“宝应核桃乌青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禾”西瓜、“宝应湖”中华鳖获批江苏省名牌农产品
“名佳”、“天禾”、“荷仙”获批江苏省著名商标
全县“三品”数量已达46两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3七个,绿色农产品十七个,有机农产品八个,位列扬州第一、全省前列

宝应县_宝应县 -宝应旅游业

根据省旅游局的通报结果显示,我县2013年,我县全年共接待游客170.15万人次,

宝应县:宝应县-综合实力,宝应县-概况 _宝应县
宝应县同比增长10.46%,实现旅游收入17.01亿元,同比增长13.78%。
2013年,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四方面。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加大了旅游项目的推进力度,一是总投资3.5亿,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宝应华美达大酒店2013年8月8日对外正式运营;二是总投资3亿元的射阳湖温泉度假村项目签订了投资协议,并形成规划方案,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三是总投资4亿元泰山殿佛教文化旅游区开发项目,完成了规划等工作;三是亿元项目世华圆景区项目开工建设,已对外开放;四是总投资1.3亿元,设计楼高16层,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四星级酒店清清国际大酒店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标志着我县又1个高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诞生,同时荷香盛世宾馆建设进展顺利,有望2014年对外营运。
以活动为载体,扩大旅游宣传效果。县旅游局进1步增强营销理念,通过多方推介,加大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县旅游对外影响力。一是成功举办2013宝应县首届乡村旅游节暨喜看家乡变化、畅游乡村美景邀游活动。二是协办完成“宝应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和“宝应首届微电影艺术节”等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和“2013中国扬州夏季旅游展交会”等营销活动,推介我县旅游资源;四是组织参加云南国际旅交会、台北两岸观光博览会和两岸素食文化博览会、上海首届长三角自驾游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推介,不断增强我县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宝应县_宝应县 -行政区划

宝应为江苏省扬州。地处交通便捷长三角和苏中,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邻建湖、兴化,南连高邮,西接金湖、洪泽,北界淮安。
宝应县总面积1486.23平方公里。辖十四个镇、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三十个行政村,5三个居委会,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90.7237万人。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安宜镇、氾水镇、夏集镇、柳堡镇、射阳湖镇、广洋湖镇、鲁垛镇、小官庄镇、望直港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山阳镇、黄塍镇、泾河镇、山阳镇
乡无
园区宝应经济开发区(省级)

宝应县_宝应县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吴、越。

宝应县:宝应县-综合实力,宝应县-概况 _宝应县
宝应县
秦时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
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
宋、元时期,隶高邮军、高邮承州、高邮路、高邮府
明隶高邮州。
清属扬州府。
中华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
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中行政公署扬州专区、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1983年3月,隶属扬州市。
另见民国《宝应县志》,宝应秦代属泗水郡。汉武帝时属临淮郡射阳县。东汉、两晋射阳县为徐州北广陵郡郡府。东晋后期,宝应全境独立为山阳郡山阳县,南齐时山阳西始有阳平郡安宜县,但不属今宝应县境内。隋代,宝应北部仍属山阳县,其余为扬州江都郡安宜县并入。唐代宝应属淮南道楚州淮阴郡山阳县、安宜县。上元三年改名宝应县。宋代宝应县属淮南东路楚州管辖。元代宝应属淮东道高邮府管辖。明代宝应属南直隶扬州府高邮州,清代属扬州府高邮州

宝应县_宝应县 -地理环境

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长三角和里下河地区,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
宝应属黄淮冲击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高东低;沿运河两岸高亢,东西边缘低洼;运东南北两侧略高,中间偏低。境内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

宝应县_宝应县 -自然资源

宝应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66毫米。日照充足,呈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4℃,适宜动植物繁衍生长。
宝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县耕地面积90万亩,主产稻、麦、棉花、油菜、大豆和多种蔬果,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县。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主要有潼河、朱马河、宝射河等42条河流,总长约652公里。面积较大的湖荡有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广洋湖、和平荡、獐狮荡、绿草荡、三里荡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公里。湖泊多属浅水、封闭型水体,水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螃蟹、龟鳖珍珠,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滩地面积约73.4万亩,为里下河地区最多的县份。滩地土壤属腐殖沼泽土亚类,以种植优质莲藕、耐水林木为佳。鲜藕产量和出口量名列全国之最。全县野生药用植物30五种,总蕴量3560吨。白术、红花、生地、丹参、玄胡、泽泻、薏仁等名贵药材远销省内外。境内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以野鸡、野鸭、大雁为多。

宝应县_宝应县 -交通物流

航空运输

空运方便快捷,距上海虹桥机场340公里,南京禄口机场212公里,盐城南洋机场100公里,与淮安涟水机场、扬州泰州机场分别相距60和80公里。

海上运输

海运四通八达,可通过扬州港、上海港、大丰港、连云港运输出海,距离分别为100公里、350公里、180公里、320公里。

内陆运输

(1)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县内设有宝应、氾水、泾河三个高速匝道口,宝应到上海、南京、北京、杭州的距离分别为340公里、200公里、890公里、420公里,宝应东大门射阳湖镇东距徐淮盐大高速互通匝道10公里,通过此高速向东转宁靖盐高速去苏、锡、常、杭州,转沿海高速(沈海高速)去南通、上海亦十分便捷。京沪高速江苏段扩容及南延过江接苏南高速路网工程已经提上省市政府议事日程,计划同连淮扬镇铁路同步实施。县内公路联网,“四纵二横”高等级公路穿越全境。
(2)铁路 宝应距宁启铁路扬州站需2小时(扬州站拥有发至北京、广州、西安、上海、重庆、武汉、青岛等多条黄金铁路线),即将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经过宝应。
(3)内河运输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可通行2000吨级驳船,升级航道标准及直达扬州港的宝应港正在建设中。

航空运输

宝应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3小时,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约4小时,距离盐城南洋国际机场约1小时。扬州泰州机场距宝应城区仅需1小时,淮安涟水机场距宝应城区需40分钟车程。

宝应县_宝应县 -宝应重特大项目

1.投资50亿元宝胜电缆科技城项目(2012年开工建设)
2.投资12.6亿元江苏中循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环保设备项目(2012年开工建设)
3.投资10.6亿元高速列车线缆和真空集便器项目
4.投资10亿元的昌辰实业差别化、功能化学纤维项目
5.投资13亿元的铝业项目成功签约
6.总投资15亿元的江苏康源纺织有限公司30万纱锭项目(2010年开工建设)
工业项目重在招大引强,紧紧围绕“一主两特”重点产业,进1步提升招商理念,聚合招商力量,创新招商路径,加强与世界500强、行业100强、国资央企的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供需衔接紧、发展潜力大的重大节点项目。要借助扬州“4·18”活动,精心组织好春季招商攻势,要集聚更多的资源、生产要素投放到大项目上,确保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五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两个,完成全年任务50%以上;要精心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着力推进一批城建、交通、水利、电力和环保等工程建设。完善“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提升镇村环境,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集中建设,支持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要切实抓好民生实事类项目,按照“群众急需解决、财力能够承受、年内基本完成”的原则,重点为民办好十项实事。

宝应县_宝应县 -经济发展

2013年扩大开放开发,着力招大引强,健全共建机制,项目建设与园区开发取得新成效。

宝应县:宝应县-综合实力,宝应县-概况 _宝应县
宝应县宝生聚酯、昌辰化纤、森萨塔汽车传感器等五个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宝胜普睿司曼超高压电缆、康源纺织等项目进展顺利。工业技改投入增长39.8%,购进设备抵扣增值税增长41.7%。开发区北区一期工程近4平方公里基本完成配套,二期工程近8平方公里启动建设,输变电装备科技城先导区着手规划。
税源经济持续发展。突出税源培育,推进综合治税,健全激励机制,财税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亿千百”工程成效明显,新增纳税过千万元企业4家、过百万元企业78家,重点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份额继续攀升。
新城建设强势推进。生态新城2平方公里先导区建设开局良好,搬迁农户1633户,三个农民集中安置区加快推进,宝射路全面建成,“一纵一横”中轴线主干道启动建设,绿化景观及宝射河驳岸示范段完成工程设计。一号邻里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新城高中正式奠基。招商推介有效开展,相关功能性项目积极运筹。
小康创建进展顺利。强化组织推进和宣传发动,狠抓重点工程和重要环节,注重上下衔接和数据监测,省定4大类18项二十五个指标总体达标,日前通过省级考评验收。新创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三个、市全面小康达标村3一个,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三次产业协调并进。新增工业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24家,总数达64家。重点产业发展稳中有升,“一主两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228.6亿元,增长29.8%。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增私营企业1870家,民资注册增长21.4%。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245亿元,增长22.7%;安宜建设晋升一级资质。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2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两个百分点。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称号,有机农业开发区创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新创农业“三品”品牌16一个,“宝应湖”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宝应慈姑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增农村“3大合作”组织155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增长17.1%。宝应文峰大世界投入运营,华美达大酒店、软件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首届生态旅游推介活动,创意设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增长迅速,实际到帐外资1.73亿美元,增长20.1%。外贸自营出口4.14亿美元,增长27.7%,成立苏中地区首家县级海关事务联络处。实现外经营业额780万美元,出国劳务市场秩序进1步规范。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重点新产品三个、省高新技术产品8八个。宝胜集团创成扬州市首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迅达公司建成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7八个。新创省名牌产品九个、著名商标3件。专利申请数1700件,其中发明专利218件。新增全国标委会工作组7家,获批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宝胜股份增发融资8.5亿元,仁恒实业在港成功上市。组建江苏宝粮控股集团。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6%。
宝应正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特别是近几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发展了一批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形象产品,形成了“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6个特色行业。全县拥有省级企业集团14家。宝胜集团是中国制造业500强、江苏省十六个重点企业集团之一,跻身于国家大型企业行列。电工电器行业以宝胜集团公司为龙头,以菲达宝开集团、科龙直流电机公司、仁恒实业公司、电器厂、亚宝绝缘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品质量、销售在全国同行业中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燃气具行业以钢瓶为主体,厨具等产品与之配套,全行业年产钢瓶能力达500万只,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瓶生产基地。食品行业以五琼浆系列白酒、荷藕制品、麦芽为主体。永顺泰麦芽年产销4.5万吨,企业综合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纺织行业以江苏银宝集团、金夏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了花、纱、布一条龙生产。玻璃及工艺品行业是宝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销以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宝应把外向型经济作为工业发展的助推器,全县有外商投资企业56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美国德州仪器有限公司、意大利比瑞利公司等2家企业已落户宝应,并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此外,扬州美瑞华公司、蓝宝石公司等一批独合资企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宝应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全县常年有2.5万人的建筑队伍征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承建的一批高层建筑,先后获得了鲁班奖、白玉兰奖,成为宝应建筑业的形象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
宝应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在诞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的宝应大地上,古代文化的遗存和现代文明的风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京沪高速公路的开通,缩短了宝应与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时空距离。
宝应是个好地方,宝应更是一块理想的投资热土。宝应在税收、土地使用、水电等方面进1步降低门槛,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热情好客的宝应人将进1步凸显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生态优势、产业特色优势,迎来更多的海内外宾朋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

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宝应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2大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6个特色行业,现有工业企业一千多家。宝应“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2大主导产业产销规模已经占据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和全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一批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相当实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崛起。江苏宝胜集团跨入全国制造业500强和省10大重点企业集团行列,成为全国电缆行业的“排头兵”。
2006年,全县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突破年”,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项目拉动、重点企业带动,加快工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县全部工业产值突破253亿元,开票销售140亿元,招商引资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200万美元,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6三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二十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产品二十二个,省、市名牌产品十八个,著名、知名商标十二个。宝胜集团先后获得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宝胜科创公司顺利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宝胜电气加快上市步伐。德仪公司利税额在全市外资企业中名列前茅。

农业经济

宝应“金湖银荡”得天独厚,特色农业享有盛名。境内拥有耕地90万亩,湖荡水面70多万亩,既是全国优质粮棉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和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又是省内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荷藕之乡”、“水产之乡”。全县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以上,年产量10多万吨,有加工出口企业17家,荷藕的产量、品质、出口量均居全国之冠,经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联合评定,该县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荷藕之乡”。全县三禽(鸡、鸭、鹅)饲养量2500万只,生猪出栏25万头,山羊饲养量20万只。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温室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年水产总量9.1万吨,其中龟、鳖、蟹等特种水产品年产2.5万吨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县林业面积21万亩,林木蓄积量70万立方米,蚕茧产量2500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进1步加工增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已初步形成荷藕、棉花、水产、畜禽、林木等五大系列的产业化工程,形成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其中1家企业列入省100强,15家列入市60强,产业化工程年产值达30亿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2006年,围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有机、高效农业,种植业良种覆盖率95%,水产混套养殖比例90%,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1%。优质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等“四水”产业特色更加显现,高效农业发展到20万亩,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成为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新增3万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第三产业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16.8%。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商贸网点,纵棹园、亚细亚广场及其周边区域现代商业圈初具规模,白田路商圈加快建设,人居、文化、购物环境得到提升,现代专业市场、电子信息、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荷园、地热开发、正润生态园、万亩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民营经济

宝应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上了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1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各个服务部门也相应制订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进1步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激励创业者,发展有产者,促进了民营经济总量、质态的同步提高。
2006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4850户,新增民营投入72亿元。玻璃工艺品、藕制品、教玩具等民营特色行业进1步发展壮大。

建筑业

2006年,全县把建筑业作为富民产业,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大做强“天宇集团”,巩固和拓展县外建筑市场,加大资金、装备、人才投入,加强与大公司、大集团的挂靠联合,全面开拓双包、单包和劳务工程,双包工程比重大幅度提高。建筑业产值65亿元,增加值13亿元。
2010年建设了宝应大道,更加提高了宝应的城市风貌。

宝应县_宝应县 -社会发展

宝应工业发展迅猛,形成“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2大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6个特色行业。建筑业和民营经济正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服务流通、物业管理、科技咨询、信息产业蓬勃兴起。县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意大利工业园、耿耿工业园、安宜工业园、各镇工业园等“两区四园”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和投产,县城经济圈民经成型。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随着进1步对外开放,全县合资合作企业和外销产品发展势头强劲,京沪高速公路把宝应和经济发达地区连成一体。

宝应县_宝应县 -教育事业

宝应视教育为立县之本,全县中小学共有390所,在校学生14.53万人。宝应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县职教集团为国家级示范职中。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促小康工程,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形成了包括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各类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县顺利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1997年又通过省“两基”年审;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幼儿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了门类齐全、多层次教育体系,普通高中年招生达4八个班,职业教育形成规模效应,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0%。1998年该县被确定为省第二批素质教育实验县,1999年小学全科合格率达95.8%,优秀率达32.5%,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和优秀率逐年上升,高考录取率在全市不断升档进位。

宝应县_宝应县 -科技事业

宝应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近几年,全县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在扬州市继续保持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截止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0三个。建有“省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三水星火技术密集区”。“水生资源立体种养及深加工”被列入苏中、苏北星火产业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范围。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2004年设立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138件,创历史最高记录。

宝应县_宝应县 -文化事业

宝应文化发展很有特色。以柳堡镇为背景拍摄的故事片《柳堡的故事》,其主题歌《九九艳阳天》家喻户晓。电视连续剧《新柳堡的故事》、纪实轻喜剧《再唱九九艳阳天》以浓郁的水乡特色,反映了宝应人民走向富裕、共奔小康的时代风貌。《华克之传奇》、《群英谱》、《宝应县邑丛书》等先后出版发行,颇具影响。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参观。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市场健康活跃。全县各镇都建立了广播电视站,有60%的行政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宝应县_宝应县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建成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和省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验收,现有各类卫生机构3八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三个,拥有病床1294多张。其中县医院524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24人,其中医生899人;拥有中西医师605人、护师和护士559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79人。卫生工作多次获得省市表彰,县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跨入二等甲级医院行列。

三 : 宝应县:宝应县-综合实力,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地处里下河腹地,生态资源独特。是扬州市的“北大门”、是江苏承南启北、中心节点区域,江苏省区域几何中心,苏中地标区域,与泰州、盐城、淮安市交界,城区所在地安宜镇,宝应辖14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有机农业开发区,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总人口90.7237万人。境内河湖密布,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中国茨菇之乡。近年来还先后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园林城市、江苏省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即将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经过宝应。宝应县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唐上元三年(762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县易名为宝应县,一直沿称至今。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综合实力

(www.61k.com]2013年是我县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的一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42亿元,


宝应县可比价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9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68.76亿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增加值136.31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35.72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比例为16.5:46.3:37.2。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48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5501元。
完成财政总收入46.6亿元,增长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7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73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93元,增长12.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农业经济持续增效。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有机农业面积增至2.1万亩,创成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三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5%。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12家,宝粮集团入选“中国百佳粮油企业”。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概况

宝应县是江苏省辖县。全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3个文明和谐推进,


宝应县是江苏省卫生县城、江苏省园林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早在隋代,今宝应西部的安宜县发生地塌,县民纷纷迁徙至东邻的山阳县境内,并效仿南北朝侨迁郡县故事,在山阳南部重建安宜县。至唐朝安史之乱,唐政府国力衰败,特别是淮南诸道及地方节度使处于半自治状态,唐政府亟需“正名”。恰此时,有淮南道楚州进呈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的“定国之宝”。唐政权遂改元,并以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至于明朝嘉靖年间,先朝旧址被发掘出来,时任知县的岳东升为昭示太平,重修碑记。此后,老八宝亭屡经修葺,直至如今。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旧志并《宝应图经》均记载:“县治南百步,八宝亭西,故淮南太守袁术墓在焉。”自南宋嘉定年间,贾涉修城垣至80年代(包括洪武重修城郭时期),县治一直在原地。故所谓袁术墓即得宝河,即真如得宝处。宝应汉墓众多,得宝河正在夹耶渠旁(三国志中陈登所修邗沟东道),而西道(今射阳宋泾河)旁即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故八宝亭旧址处亦应当是汉墓而已。东汉明帝复古,行大佩葬制,该葬制流行于三国。宝应至今尚有双琚地名,双琚者,大佩葬制之一部分。大佩之制可与《旧唐书》肃宗朝八宝一一对应。故所谓雷公石斧等8种宝玉其实是觿、珩、璧、珩、琚、璜汉等汉墓中大佩葬制的随葬玉器13件。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政治

县委书记:王炳松
县长:王庭国
副县长:侯承海、杨洪国、杨步云、张利、吴华、王世民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城市荣誉

中国之最

中国荷藕之乡
中国茨菇之乡
中国教玩具之乡

全国荣誉

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
国家湿地公园
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
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
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
中国教玩具生产基地

省级荣誉

江苏省园林城市
江苏省卫生县城
江苏省文明城市
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

其他荣誉

县"二妹子"民兵班更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等称号。
宝应湖农产品获批中国驰名商标
“宝应荷藕”、“宝应慈姑”、“宝应核桃乌青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禾”西瓜、“宝应湖”中华鳖获批江苏省名牌农产品
“名佳”、“天禾”、“荷仙”获批江苏省著名商标
全县“三品”数量已达46两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3七个,绿色农产品十七个,有机农产品八个,位列扬州第一、全省前列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宝应旅游业

根据省旅游局的通报结果显示,我县2013年,我县全年共接待游客170.15万人次,


宝应县同比增长10.46%,实现旅游收入17.01亿元,同比增长13.78%。
2013年,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四方面。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加大了旅游项目的推进力度,一是总投资3.5亿,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宝应华美达大酒店2013年8月8日对外正式运营;二是总投资3亿元的射阳湖温泉度假村项目签订了投资协议,并形成规划方案,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三是总投资4亿元泰山殿佛教文化旅游区开发项目,完成了规划等工作;三是亿元项目世华圆景区项目开工建设,已对外开放;四是总投资1.3亿元,设计楼高16层,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四星级酒店清清国际大酒店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标志着我县又1个高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诞生,同时荷香盛世宾馆建设进展顺利,有望2014年对外营运。
以活动为载体,扩大旅游宣传效果。县旅游局进1步增强营销理念,通过多方推介,加大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县旅游对外影响力。一是成功举办2013宝应县首届乡村旅游节暨喜看家乡变化、畅游乡村美景邀游活动。二是协办完成“宝应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和“宝应首届微电影艺术节”等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和“2013中国扬州夏季旅游展交会”等营销活动,推介我县旅游资源;四是组织参加云南国际旅交会、台北两岸观光博览会和两岸素食文化博览会、上海首届长三角自驾游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推介,不断增强我县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行政区划

宝应为江苏省扬州。地处交通便捷长三角和苏中,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邻建湖、兴化,南连高邮,西接金湖、洪泽,北界淮安。
宝应县总面积1486.23平方公里。辖十四个镇、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三十个行政村,5三个居委会,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90.7237万人。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安宜镇、氾水镇、夏集镇、柳堡镇、射阳湖镇、广洋湖镇、鲁垛镇、小官庄镇、望直港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山阳镇、黄塍镇、泾河镇、山阳镇
乡无
园区宝应经济开发区(省级)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吴、越。


宝应县
秦时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
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
宋、元时期,隶高邮军、高邮承州、高邮路、高邮府
明隶高邮州。
清属扬州府。
中华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
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中行政公署扬州专区、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1983年3月,隶属扬州市。
另见民国《宝应县志》,宝应秦代属泗水郡。汉武帝时属临淮郡射阳县。东汉、两晋射阳县为徐州北广陵郡郡府。东晋后期,宝应全境独立为山阳郡山阳县,南齐时山阳西始有阳平郡安宜县,但不属今宝应县境内。隋代,宝应北部仍属山阳县,其余为扬州江都郡安宜县并入。唐代宝应属淮南道楚州淮阴郡山阳县、安宜县。上元三年改名宝应县。宋代宝应县属淮南东路楚州管辖。元代宝应属淮东道高邮府管辖。明代宝应属南直隶扬州府高邮州,清代属扬州府高邮州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地理环境

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长三角和里下河地区,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
宝应属黄淮冲击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高东低;沿运河两岸高亢,东西边缘低洼;运东南北两侧略高,中间偏低。境内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自然资源

宝应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66毫米。日照充足,呈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4℃,适宜动植物繁衍生长。
宝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县耕地面积90万亩,主产稻、麦、棉花、油菜、大豆和多种蔬果,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县。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主要有潼河、朱马河、宝射河等42条河流,总长约652公里。面积较大的湖荡有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广洋湖、和平荡、獐狮荡、绿草荡、三里荡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公里。湖泊多属浅水、封闭型水体,水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螃蟹、龟鳖珍珠,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滩地面积约73.4万亩,为里下河地区最多的县份。滩地土壤属腐殖沼泽土亚类,以种植优质莲藕、耐水林木为佳。鲜藕产量和出口量名列全国之最。全县野生药用植物30五种,总蕴量3560吨。白术、红花、生地、丹参、玄胡、泽泻、薏仁等名贵药材远销省内外。境内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以野鸡、野鸭、大雁为多。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交通物流

航空运输

空运方便快捷,距上海虹桥机场340公里,南京禄口机场212公里,盐城南洋机场100公里,与淮安涟水机场、扬州泰州机场分别相距60和80公里。

海上运输

海运四通八达,可通过扬州港、上海港、大丰港、连云港运输出海,距离分别为100公里、350公里、180公里、320公里。

内陆运输

(1)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县内设有宝应、氾水、泾河三个高速匝道口,宝应到上海、南京、北京、杭州的距离分别为340公里、200公里、890公里、420公里,宝应东大门射阳湖镇东距徐淮盐大高速互通匝道10公里,通过此高速向东转宁靖盐高速去苏、锡、常、杭州,转沿海高速(沈海高速)去南通、上海亦十分便捷。京沪高速江苏段扩容及南延过江接苏南高速路网工程已经提上省市政府议事日程,计划同连淮扬镇铁路同步实施。县内公路联网,“四纵二横”高等级公路穿越全境。
(2)铁路 宝应距宁启铁路扬州站需2小时(扬州站拥有发至北京、广州、西安、上海、重庆、武汉、青岛等多条黄金铁路线),即将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经过宝应。
(3)内河运输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可通行2000吨级驳船,升级航道标准及直达扬州港的宝应港正在建设中。

航空运输

宝应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3小时,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约4小时,距离盐城南洋国际机场约1小时。扬州泰州机场距宝应城区仅需1小时,淮安涟水机场距宝应城区需40分钟车程。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宝应重特大项目

1.投资50亿元宝胜电缆科技城项目(2012年开工建设)
2.投资12.6亿元江苏中循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环保设备项目(2012年开工建设)
3.投资10.6亿元高速列车线缆和真空集便器项目
4.投资10亿元的昌辰实业差别化、功能化学纤维项目
5.投资13亿元的铝业项目成功签约
6.总投资15亿元的江苏康源纺织有限公司30万纱锭项目(2010年开工建设)
工业项目重在招大引强,紧紧围绕“一主两特”重点产业,进1步提升招商理念,聚合招商力量,创新招商路径,加强与世界500强、行业100强、国资央企的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供需衔接紧、发展潜力大的重大节点项目。要借助扬州“4·18”活动,精心组织好春季招商攻势,要集聚更多的资源、生产要素投放到大项目上,确保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五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两个,完成全年任务50%以上;要精心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着力推进一批城建、交通、水利、电力和环保等工程建设。完善“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提升镇村环境,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集中建设,支持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要切实抓好民生实事类项目,按照“群众急需解决、财力能够承受、年内基本完成”的原则,重点为民办好十项实事。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经济发展

2013年扩大开放开发,着力招大引强,健全共建机制,项目建设与园区开发取得新成效。


宝应县宝生聚酯、昌辰化纤、森萨塔汽车传感器等五个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宝胜普睿司曼超高压电缆、康源纺织等项目进展顺利。工业技改投入增长39.8%,购进设备抵扣增值税增长41.7%。开发区北区一期工程近4平方公里基本完成配套,二期工程近8平方公里启动建设,输变电装备科技城先导区着手规划。
税源经济持续发展。突出税源培育,推进综合治税,健全激励机制,财税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亿千百”工程成效明显,新增纳税过千万元企业4家、过百万元企业78家,重点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份额继续攀升。
新城建设强势推进。生态新城2平方公里先导区建设开局良好,搬迁农户1633户,三个农民集中安置区加快推进,宝射路全面建成,“一纵一横”中轴线主干道启动建设,绿化景观及宝射河驳岸示范段完成工程设计。一号邻里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新城高中正式奠基。招商推介有效开展,相关功能性项目积极运筹。
小康创建进展顺利。强化组织推进和宣传发动,狠抓重点工程和重要环节,注重上下衔接和数据监测,省定4大类18项二十五个指标总体达标,日前通过省级考评验收。新创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三个、市全面小康达标村3一个,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三次产业协调并进。新增工业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24家,总数达64家。重点产业发展稳中有升,“一主两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228.6亿元,增长29.8%。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增私营企业1870家,民资注册增长21.4%。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245亿元,增长22.7%;安宜建设晋升一级资质。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2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两个百分点。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称号,有机农业开发区创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新创农业“三品”品牌16一个,“宝应湖”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宝应慈姑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增农村“3大合作”组织155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增长17.1%。宝应文峰大世界投入运营,华美达大酒店、软件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首届生态旅游推介活动,创意设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增长迅速,实际到帐外资1.73亿美元,增长20.1%。外贸自营出口4.14亿美元,增长27.7%,成立苏中地区首家县级海关事务联络处。实现外经营业额780万美元,出国劳务市场秩序进1步规范。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重点新产品三个、省高新技术产品8八个。宝胜集团创成扬州市首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迅达公司建成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7八个。新创省名牌产品九个、著名商标3件。专利申请数1700件,其中发明专利218件。新增全国标委会工作组7家,获批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宝胜股份增发融资8.5亿元,仁恒实业在港成功上市。组建江苏宝粮控股集团。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6%。
宝应正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特别是近几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发展了一批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形象产品,形成了“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6个特色行业。全县拥有省级企业集团14家。宝胜集团是中国制造业500强、江苏省十六个重点企业集团之一,跻身于国家大型企业行列。电工电器行业以宝胜集团公司为龙头,以菲达宝开集团、科龙直流电机公司、仁恒实业公司、电器厂、亚宝绝缘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品质量、销售在全国同行业中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燃气具行业以钢瓶为主体,厨具等产品与之配套,全行业年产钢瓶能力达500万只,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瓶生产基地。食品行业以五琼浆系列白酒、荷藕制品、麦芽为主体。永顺泰麦芽年产销4.5万吨,企业综合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纺织行业以江苏银宝集团、金夏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了花、纱、布一条龙生产。玻璃及工艺品行业是宝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销以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宝应把外向型经济作为工业发展的助推器,全县有外商投资企业56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美国德州仪器有限公司、意大利比瑞利公司等2家企业已落户宝应,并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此外,扬州美瑞华公司、蓝宝石公司等一批独合资企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宝应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全县常年有2.5万人的建筑队伍征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承建的一批高层建筑,先后获得了鲁班奖、白玉兰奖,成为宝应建筑业的形象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
宝应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在诞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的宝应大地上,古代文化的遗存和现代文明的风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京沪高速公路的开通,缩短了宝应与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时空距离。
宝应是个好地方,宝应更是一块理想的投资热土。宝应在税收、土地使用、水电等方面进1步降低门槛,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热情好客的宝应人将进1步凸显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生态优势、产业特色优势,迎来更多的海内外宾朋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

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宝应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2大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6个特色行业,现有工业企业一千多家。宝应“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2大主导产业产销规模已经占据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和全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一批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相当实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崛起。江苏宝胜集团跨入全国制造业500强和省10大重点企业集团行列,成为全国电缆行业的“排头兵”。
2006年,全县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突破年”,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项目拉动、重点企业带动,加快工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县全部工业产值突破253亿元,开票销售140亿元,招商引资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200万美元,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6三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二十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产品二十二个,省、市名牌产品十八个,著名、知名商标十二个。宝胜集团先后获得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宝胜科创公司顺利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宝胜电气加快上市步伐。德仪公司利税额在全市外资企业中名列前茅。

农业经济

宝应“金湖银荡”得天独厚,特色农业享有盛名。境内拥有耕地90万亩,湖荡水面70多万亩,既是全国优质粮棉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和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又是省内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荷藕之乡”、“水产之乡”。全县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以上,年产量10多万吨,有加工出口企业17家,荷藕的产量、品质、出口量均居全国之冠,经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联合评定,该县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荷藕之乡”。全县三禽(鸡、鸭、鹅)饲养量2500万只,生猪出栏25万头,山羊饲养量20万只。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温室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年水产总量9.1万吨,其中龟、鳖、蟹等特种水产品年产2.5万吨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县林业面积21万亩,林木蓄积量70万立方米,蚕茧产量2500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进1步加工增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已初步形成荷藕、棉花、水产、畜禽、林木等五大系列的产业化工程,形成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其中1家企业列入省100强,15家列入市60强,产业化工程年产值达30亿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2006年,围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有机、高效农业,种植业良种覆盖率95%,水产混套养殖比例90%,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1%。优质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等“四水”产业特色更加显现,高效农业发展到20万亩,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成为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新增3万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第三产业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16.8%。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商贸网点,纵棹园、亚细亚广场及其周边区域现代商业圈初具规模,白田路商圈加快建设,人居、文化、购物环境得到提升,现代专业市场、电子信息、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荷园、地热开发、正润生态园、万亩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民营经济

宝应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上了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1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各个服务部门也相应制订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进1步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激励创业者,发展有产者,促进了民营经济总量、质态的同步提高。
2006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4850户,新增民营投入72亿元。玻璃工艺品、藕制品、教玩具等民营特色行业进1步发展壮大。

建筑业

2006年,全县把建筑业作为富民产业,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大做强“天宇集团”,巩固和拓展县外建筑市场,加大资金、装备、人才投入,加强与大公司、大集团的挂靠联合,全面开拓双包、单包和劳务工程,双包工程比重大幅度提高。建筑业产值65亿元,增加值13亿元。
2010年建设了宝应大道,更加提高了宝应的城市风貌。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社会发展

宝应工业发展迅猛,形成“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2大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6个特色行业。建筑业和民营经济正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服务流通、物业管理、科技咨询、信息产业蓬勃兴起。县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意大利工业园、耿耿工业园、安宜工业园、各镇工业园等“两区四园”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和投产,县城经济圈民经成型。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随着进1步对外开放,全县合资合作企业和外销产品发展势头强劲,京沪高速公路把宝应和经济发达地区连成一体。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教育事业

宝应视教育为立县之本,全县中小学共有390所,在校学生14.53万人。宝应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县职教集团为国家级示范职中。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促小康工程,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形成了包括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各类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县顺利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1997年又通过省“两基”年审;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幼儿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了门类齐全、多层次教育体系,普通高中年招生达4八个班,职业教育形成规模效应,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0%。1998年该县被确定为省第二批素质教育实验县,1999年小学全科合格率达95.8%,优秀率达32.5%,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和优秀率逐年上升,高考录取率在全市不断升档进位。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科技事业

宝应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近几年,全县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在扬州市继续保持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截止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0三个。建有“省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三水星火技术密集区”。“水生资源立体种养及深加工”被列入苏中、苏北星火产业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范围。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2004年设立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138件,创历史最高记录。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文化事业

宝应文化发展很有特色。以柳堡镇为背景拍摄的故事片《柳堡的故事》,其主题歌《九九艳阳天》家喻户晓。电视连续剧《新柳堡的故事》、纪实轻喜剧《再唱九九艳阳天》以浓郁的水乡特色,反映了宝应人民走向富裕、共奔小康的时代风貌。《华克之传奇》、《群英谱》、《宝应县邑丛书》等先后出版发行,颇具影响。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参观。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市场健康活跃。全县各镇都建立了广播电视站,有60%的行政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宝应县政府_宝应县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建成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和省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验收,现有各类卫生机构3八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三个,拥有病床1294多张。其中县医院524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24人,其中医生899人;拥有中西医师605人、护师和护士559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79人。卫生工作多次获得省市表彰,县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跨入二等甲级医院行列。

四 : 兴平市:兴平市-概况,兴平市-行政区位

兴平市,咸阳市下辖,距离西安市40公里,属于县级城市。1993年6月撤县设市。兴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总面积496平方千米。总人口57万人(2007年)。市人民政府驻地:兴平市县门街东路,兴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北依莽山,南临渭水,与周至县隔渭河相望。兴平市东经咸阳距西安市40公里,西经法门寺至宝鸡市162公里,是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卫星城”。

兴平市_兴平市 -概况

兴平市:兴平市-概况,兴平市-行政区位_兴平市
兴平市兴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北依莽山,南临渭水,东经咸阳距西安市50公里,西经法门寺至宝鸡市162公里,是1个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卫星城”,是全省三个县级市之一。全市总面积507平方公里,辖7镇4乡三个街道办事处,2二十三个行政村,4五个居委会,总人口57万,其中非农人口20万。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兴平资源充裕,物产丰富。
辖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油菜和肉类、禽蛋等农副产品,素有“关中白菜心”、“平原米粮仓”和“辣蒜之乡”的美称,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近年来,兴平依托临近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成了现代农业10大科技示范园区,果品、蔬菜、畜牧等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全市苹果面积达10.2万亩,年产值2亿多元;蔬菜面积达17.8万亩;辣蒜面积10万亩;畜牧业被国家和省政府确定为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市和笼养鸡基地市,被陕西省确定为畜牧业示范市,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市)。

兴平文物古迹驰名,旅游资源丰富。

兴平市:兴平市-概况,兴平市-行政区位_兴平市
汉武帝茂陵全市古迹文物共计39处6548件。城东北十公里处有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汉武帝茂陵,茂陵霍去病墓石雕是中国大型石雕艺术中时间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批优秀文化遗产,茂陵博物馆还被国家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城西十三公里处的唐杨贵妃墓,留下的32篇历代文人墨客石刻,具有极高的书法和文学价值。

兴平交通通讯发达,电力供应充足。

距西安空港咸阳国际机场约20公里,陇海铁路、“312”国道、西(安)宝(鸡)高速公路和西(安)宝(鸡)公路中、北线横贯东西。市级公路14条106公里,乡级公路22条212公里,专业公路6条15公里,通车总里程达370公里。邮政通讯业发展迅速,已开通了5万门程控电话,市话农话用户居陕西省县级之首。电力供应充足,西北电网横贯全境,有变电站5座,33万伏、11万伏、10万伏高压线路跨度大,低压线路遍布全市

兴平商贸繁荣,市场活跃。

兴平市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全市已建成粮食、钢材、生产资料、工业品、蔬菜等专业批发市场十七个,综合市场二十二个。全市个体工商发展到近1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600多户。晁庄、界庄屠宰市场生猪屠宰业闻名西北。

兴平市:兴平市-概况,兴平市-行政区位_兴平市
茂陵博物馆

兴平市政建设突飞猛进,整体功能日臻完善。

兴平市城区面积已达1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达42公里,形成了路桥相连、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先后建成了兴平百货大楼、兴平商厦、石油招商大厦、温泉度假村、金谷大酒店、茂林大酒店等一批商贸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初步形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商贸区,以新城为中心的文化金融区,以兴化集团为中心的东郊化工区,以408厂、115厂、514厂等中省驻兴企业为中心的西郊高科技区,中等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尤其是去年以来,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过亿元的资金建成六个各具特色的休闲广场,改善了城市配套设施,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目前,兴平城建史上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104省道兴平段拓宽改造二期工程,已经建成,进1步拉大城市框架,拓宽城市空间。

兴平大中型企业集中,工业生产实力雄厚。

全市共有各类企业16176家,市属企业122家,三资企业10余户,初步形成了化工、造纸、机械、建材、食品5大支柱产业。市属企业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四年被评为陕西经济明星企业,并于1997年跻身全国涂料行业10强之列,宝塔山牌油漆被评为陕西名牌产品。鲁洲糖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淀粉糖系列产品供不应求,畅通销全国各地。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71.1亿元,增长28.1%。乡镇企业跨入全省“甲级队”行列,兴平纸品包装集团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全国乡镇企业集团,兴包纸品被评为陕西名牌产品。

兴平市_兴平市 -行政区位

兴平市辖三个街道办事处、七个镇、四个乡:东城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店张街道办事处、马嵬镇、赵村镇、桑镇、西吴镇、南市镇、庄头镇、南位镇、汤坊乡、田阜乡、丰仪乡、阜寨乡。

兴平市_兴平市 -3大优势

一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地处关中腹地,毗邻西安、咸阳;东靠咸阳国际机场,西连杨凌农科城,陇海铁路、西宝高速、312国道、104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

二是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

有中省咸属企业、研究所19家,中、高级技术人员2.5万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6亿元。

三是城市品牌优势。

是全省仅有的三个县级市之一,城市规划面积4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万,2006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一举成功。

兴平市_兴平市 -经济发展概况

2005年荣膺陕西省“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最快县市,2006年首次跻身陕西省县域综合实力20强,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2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一产增加值10.2亿元,二产增加值30.5亿元,三产增加值19.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7:51:3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6亿元,其中装备制造、化工、食品3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7.7亿元、14.7亿元、18.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1%,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1%;财政总收入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8万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0元,净增3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58元,增长16%;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41.63亿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分别荣获咸阳市一等奖,共引进重大项目3六个,实际到位资金14.2亿元。立足新的起点,展望美好未来,57万兴平人民正满怀信心地朝着“西部百强、陕西省十强”的宏伟目标迈进。

兴平市_兴平市 -历史

兴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封建王朝曾两次在兴平建都:一次是西周第7个皇帝周懿王二年(公元前908年),把国都由镐京迁到犬丘(今兴平城南的南佐村);一次是楚汉相争时,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王都设在废丘(今址同上)。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槐里县。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1958年12月,兴平、武功、扶风三县合并为兴平县。1968年,咸阳地区专署机关曾迁驻兴平近两年。兴平自古多人杰,西汉云中太守魏尚,飞将军李广,东汉战将马援、耿恭、耿秉,经学家马融,史学家班昭,文学家傅毅,三国战将马超,机械发明家马钧,西晋十六国时织回文璇玑图的女诗人苏若兰,清代农桑学家杨双山等名人就出生在这里。兴平儿女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仅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进入陕西英名录的烈士就有172人,陕西省地下党创始人魏野畴、史可轩、抗日英雄杨法震、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杨嘉瑞等老前辈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兴平市_兴平市 -大事记

南北朝(420年~589年)

北魏正光六年(525)
羌人莫折天生率秦军进屯黑水反魏,魏行台肖宝寅和西道都督崔延伯率兵集结马嵬。进破莫折天生,以少胜多,斩俘秦兵10余万人。
永安元年(528)
始平县治由茂陵迁于固显村(今县北)。
西魏恭帝二年(555)
台平县治又由固显村迁移今兴平东北25里处的礼泉县境内。
北周明帝元年(557)
撤销槐里县,并入始平县。县治又由东北25里之礼泉境迁至今县城,并把扶风郡治所由好畤迁来本县。
静帝大象元年(579)
始平县治由县城迁往东南10里之文学城(今北马、王家一带)。

隋(581年~618年)

文帝开皇二年(582)
隋尚书李询和太仆元晖,在武功开普集(济)渠,经县境60里,灌田70余顷,东流入咸阳境(今废)。
开皇三年(583)
撤销扶风郡,始平县改隶京兆郡。
开皇十四年(594)
关中地震,旱灾极为严重,民大饥。文帝不肯就地赈济,率民东迁洛阳觅食,本县人口大减。
炀帝大业九年(613)
始平县治所由文学城迁到今县城。
隋在京畿(包括本县)抽调10万壮丁修筑大兴城墙。
大业十三年
李世民进军关中,占领渭北,与民约法12条,除隋苛法。九月,李渊女平阳公主(李三娘)起兵司竹(今周至一带),军纪严明,公主在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募兵,远近参加者甚多,得兵7万,号曰“娘子军”。与李世民会眉后合兵围攻长安。

唐(618年~907年)

高祖武德元年(618)
改隋京兆郡为雍州,始平属雍州。
武德三年(620)
在武功、好畤、周至置稷州。分始平县西部(今马嵬以西)和武功东部置扶风县,治所设在今武功长宁镇(人称东扶风),属稷州辖。
太宗贞观元年(627)
撤销扶风县,地归始平。撤销稷州,归隶雍州。当年唐大力整修关中被毁的水利渠道,令“役九州夫匠,始就其功”,始平成国渠得以修复。
贞观四年(630)
关中连续四年遭旱、风、蝗等灾害,太宗亲自出驾巡察京畿灾情,饬令降咸阳、始平、武功等县死罪以下囚犯刑,并令免当年租赋。是年农业得以发展。
贞观十一年(637)
雍州灾荒严重,免除始平、武功、好畤、礼泉等县当年租税。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
七月,复置稷州,始平复隶稷州。
大足元年(701)
四有,废稷州复雍州,始平复归雍州。
唐置“兴平军”于雍州始平县。
至德二年(757)
十月,“兴平军”驻金城县,因平安史之乱有功,改金城县为兴平县。县治由马嵬迁回今县城。
德宗兴元元年(784)
秋,“大蝗,庄稼食尽,本县百姓捕蝗为食”。
僖宗广明元年(880)
黄巢进长安称帝,国号大齐。部将王璠军占领咸阳、兴平等地,进攻奉天。
中和元年(881)
六月,四川黄头军使李铤等与黄巢义军战于兴平。李部邠(彬)宁节度副使朱玫屯兴平,黄巢将王璠率部围兴平攻玫,玫败退屯奉天及龙尾坡。
十月,凤翔行军司马李昌言,逼走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屯兵兴平。
中和二年(882)
四月,唐诸军进逼长安,京西、渭北、兴平、渭桥、武功均有兵营。黄巢义军再攻兴平,兴平唐军退屯奉天。
昭宗景福二年(893)
3万禁军出镇兴平,邠宁军、凤翔军合兵6万相拒,禁军不战而溃。李茂贞兵乘胜占领咸阳、三桥。从此李茂贞据有凤翔、兴元、洋、陇、秦等十五州,势力大振。
乾宁三年(896)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率兵攻京师,诸亲王领禁军与其激战于兴平西娄馆,禁军败回,昭宗奔华州。
天复二年(902)
朱全忠(即朱温)军与凤翔军李茂贞部大战于兴平、武功间,凤翔军败。
天佑元年(904)
四川王建派兵前来救驾昭宗,兵进兴平被朱全忠打败。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后梁开平元年(907)
朱温称帝改国号梁,为后梁太祖。兴平县属大安府所辖。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属京兆府。
后唐天成元年(926)
后唐魏王继岌率伐蜀的精兵2万,行至兴平时,闻后唐国都洛阳内乱,便率兵自兴平到武功屯兵。

宋(960年~1278年)

太宗至道二年(996)
关中大地震,昼夜12震,本境房屋多被震坏。
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
“不雨,渭水干竭,五谷焦枯,兴平饥民离散。”

元(1206年~1368年)

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
“飞蝗蔽天,人不能行走,民大饥。”

明(1368年~1644年)

太祖洪武二年(1369)
明改元奉元路为西安府,辖兴平县。
洪武三年(1370)
本县建立县学(后改为儒学、学官),两年为一届,每届收文生员15名、武生员13名,禀生、增生各20名。
宪宗成化元年(1465)
地震,县南塔崩。
成化九年(1473)
冬,寒冷异常,渭水冰厚5尺,行人车马行冰上。冰层间夹杂沙,有青、红、黄、黑色。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十二日,华州大地震,烈度11度。兴平县属、民房倾荡,文庙被毁。
思宗崇祯五年(1632)
十二月,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由晋(山西)、冀(河北)分路进军汉中,屯驻兴平等地,连营20余处,北到邠州(今彬县),南至周至,东至长安、咸阳,西到宝鸡,秦中皆聚义军。
崇祯七年(1634)
正月,陕西总督洪承畴领总兵曹文诏等,先后围剿起义军,义军伤亡甚重,分别迫退兴平、商洛等地。李自成、张献忠率主力屯于周、户。四月,四川义军二三千名,入西乡分别归汉中、兴平等地义军。
崇祯八年(1635)
四~五月,洪承畴率部将曹文诏、张全昌、贺人龙、刘成功由灵宝、阌乡、咸阳、子午谷等地向义军驻地商洛、兴平、眉县、汉中诸点全面围剿,义军再次退守兴平及终南山一带。

清(1644年~1911年)

世祖顺治元年(1644)至二年(1645)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余部贺琛率义军,多次围攻兴平县城。县丞王志道、唐凤穆纠众堵御,唐凤穆被杀。数日,义军退走。
顺治十六年(1659)
知县徐开熙(字禾水),浙江嘉兴人,修纂《兴平县志》8卷。
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
县境有社学5所。
康熙三十年(1691)
兴平大旱,“大灭麦禾,人兽相食,殣殍载道”。
世宗雍正五年(1727)
清延令陕、甘两省将丁银摊入地亩征收。
乾隆二年(1737)
陕西巡抚下令各州县凿井灌田,兴平上报凿井4590口。
乾隆年间(约1750)
农学家杨屾(音申)(字双山)。在桑家镇西(今桑镇初级分校)创建“养素园”讲学处。
乾隆四十二年(1777)
知县顾声雷(字震苍),江苏元和县人和舍人张埙纂修《兴平县志》25卷。
乾隆六十年(1795)
七月,大雨,平地水深丈余,定周镇一带被淹,商业衰。
道光九年(1829)
本县康如德在县城西大街开设“明远堂”眼药铺。所制的“八宝推云膏”眼药(杏核凉眼药),飏名西北各地。
道光二十七年(1847)
七月二十六日,户部议准兴平、周至、武功三县开垦马场地65.04倾,照例升科纳赋税。
文宗咸丰八年(1858)
知县王弼,不按章程征厘金,纵容门丁、差役借端勒索,加倍征收,掠夺商民,被革职查办。
同治六年(1867)

兴平市:兴平市-概况,兴平市-行政区位_兴平市
兴平市航空广场喷泉

二月,西捻军在西安全歼陕西巡抚刘容部30营。三月部分兵力沿渭水南岸西进,在眉县渡渭河,进入兴平、礼泉、咸阳、乾州等回民起义军地区活动。后在清政府重兵围剿下,撤出,分别进入陇东和陕北。
同治十三年(1874)
知县王权(字心如),甘肃伏羌人和本县举人张垌修纂《兴平士女续志》3卷。
德宗光绪三年(1877)
兴平大饥,道馑相望,人、儿相食。南山之石,岁久成灰,形似面粉,饥民强负归,号曰“神面”,和榆树皮制饼曰“神饼”,食之多死。
三月,胡凤丹纂修《马嵬志》6卷。
光绪八年(1882)
七月二十五六日,大雨,河水暴涨,冲没渭河南北王家滩等处庄田。
西南乡址坊头等村一带遭雹灾,伤夏禾247.41倾(合24.741亩)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兴平市:兴平市-概况,兴平市-行政区位_兴平市
兴平市东立交夜景

陈良村符运良为民请命,挺身而出,进县衙、省府控告贪官,被官府捕押2年,殉难狱中。
光绪三十年(1904)
三月二十五日,马嵬刘坎坎、刘三率乡民200余人,冲入县城进行抗捐斗争。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兴平县学堂经费处在县属东侧成立,管理全县180所小学堂教育基金。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原上张家村一带降暴雨间冰雹,平地水深数尺,井满,冲塌房屋无数,部分地区雹灾较重。
宣统元年(1909)
知县张瑞玑同兴平籍革命党人张渊(字深如)、南南轩创办《兴平报》(称白话文报),南南轩任报社社长。《兴平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唤醒民众,揭露清政府腐败统治。
同年,张渊等去上海、武汉考察时,给本县学堂购回新法织布机,招收工读学生习织布。又创办“复彬桑园”,发展蚕桑,很有成效。
宣统三年(1911)
九月一日(10月22日),本县张渊、南南轩、符瑞亭等人在西安参与响应武昌起义。六日(27),被任命为西路民团团长的西安实业学堂学生符瑞亭和穆仰文等8人,身着军装,荷刀背枪回到兴平。知县陈宏珂带官吏、役丁在县衙门前俯首跪迎,缴枪缴印。团长符瑞亭鸣枪宣告起义成功,组建200余人的“复汉军”,编为一营四哨,驻东街城隍庙,维持城乡社会秩序。

本文标题:平潭综合实验区概况-鹰潭街道概况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9062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