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禹余粮丸-禹余粮丸

发布时间:2018-01-03 所属栏目: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一 : 禹余粮丸

61阅读/ www.61k.net

别名

禹余粮散、禹粮丸

处方来源

《圣惠》卷三十六。

药物组成

禹余粮1分(烧,醋淬7遍),乌贼鱼骨1分,龙骨1分,釜底墨1分,伏龙肝1分,附子1枚(去皮脐,生用)。

加减
功效
主治

耳聋有脓。

制备方法

上为末。

用法用量

以绵裹如皂荚子大,纳耳中,日再易之。如不愈者,内有虫也。

用药禁忌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备注

禹余粮散(《圣济总录》卷—一四)、禹粮丸(《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附子散”。

二 : 伤寒论禹余粮丸

宝宝三个半月了,由于我夜里喂奶着凉感冒传染他了,我现在嗓子疼,头晕,不发烧,孩子这两天喷嚏多,鼻塞,也没发烧,现在我和孩子都该怎么办呢?



参考建议:

您和孩子都患有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初期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的,应该积极治疗。建议您和孩子都可以先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您可以配合服用四季感冒片,注意感冒期间要多饮水,别熬夜,多休息。



参考建议:

根据描述的情况来看,宝宝是出现受凉感冒的表现,可以适当使用抗感冒药物治疗一下,注意让宝宝适当多喝水。妈妈可以选择使用清开灵、复方氨酚烷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是需要注意多喝水,促进身体健康恢复,在感冒期间,最好暂时避免继续哺乳。

三 : 二 利水消肿剂--禹余粮丸

二 利水消肿剂

禹余粮丸

蛇含石三两,以新铁×盛,入炭火中烧,石与×子一般红,用钳取蛇黄倾入醋中,候冷,研极细末用 禹余粮三两 真針砂五两,以

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内煮,醋干为度,后用×并药入炭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上,候冷研细。

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

羌活 川芎 木香 茯苓 牛膝 桂心 白豆蔻 大茴 蓬× 附子 干姜 青皮 三棱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五钱 为末,入前

药拌匀。以汤浸蒸饼,×去水,和和再杵为丸,梧子大。

食前温酒白汤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

【主治】治水肿寒积。

【方论选萃】

清·叶天士:凡病皆本乎阴阳,通表利小便,乃宣经气利府气,是阳病治法;煖水脏温脾胃,补土以驱水,是阴病治法。治肺痹以轻

开之;治脾必佐温通;若阴阳表里乖违,脏真日漓,阴阳不运,亦必作胀,治以通阳,乃可奏绩,如局方禹余粮丸(《临证指南医案》)



清·王晋三:禹余粮丸用三物治肝脾胃之药为主者,以水病莫不本之三脏也。蛇黄得蛇性之走窜灵异,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禹余

粮入阳明血分之重剂,同针砂醋制,即于胃中辟肝经客贼之气,佐之羌活、川芎以开鬼门,三棱、蓬术以洁净府,蒺藜、豆蔻、木香、茴

香、陈皮、青皮去菀陈莝,理则然也,而诸品之药,犹为力绵不及,未能开辟重阴。《经》言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肺脾肾也。若肺之治

节不行,脾之健运失常,肾之关门不利,则膀胱之水日益泛滥,占据肢体,重阴坚垒,设非姜、桂、附之大力,斩关夺门,焉能重云见×

而肿胀潜消耶。再使以当归、牛膝,导姜、桂、附下行入络,而奏驱阴功绩,更为劲捷。统论全方,不用逐水之药,不蹈重虚之戒,斯为

神治也。

【按语】

水肿胀满之法,历来方书,漫无统旨。叶天士以阴阳分治,则纲领在握矣。其谓:“阳病治法,不外轻开,温通;阴病治法,须以通

阳。”此方一名大针砂丸,治阴病水肿寒积方也。干姜、桂心、附子为君,大温大热之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臣以蓬术、三棱、豆蔻

、木香、青皮,疏理气机,气化则水自化 也;当归、川芎、蒺藜疏瘀以行水,以水饮停蓄之处,必有留瘀为患焉;佐以牛膝、茯苓,导水

下行;是以羌活祛足太阳膀胱经之阴寒,茴香温命门而暖丹田。要在针砂、禹余粮、蛇含石三味:针砂治黄疸,平肝气,善治积聚肿胀;

禹余粮入阳明经血分,治癥瘕肠泄下利,蛇含石入足厥阴两经,其性与代赭石不甚相远,取其质重下趋,以为镇慑之用耳。药味虽众,条

理井然,显然有制之师焉。

四 :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禹余粮丸(第三十九方)

比比读小说网”,看最精彩的小说!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这一条,实在不好说,因为方子没有了。同时,又是争论较多的一条,因为留给后世太多的想象空间。

一、文解88条

所谓文解,实在是抠字眼,不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但是也不失为初学的好办法。若果有方子,结合方子,可以更好理解,但是没有,就只好瞎猜了。

首先,什么是汗家?注家大多解释为,比如桂枝证,经常出汗,为汗家!最近看曹颖甫伤寒发微,有一个新颖的解释:汗家非中风有汗之证,中风之证,当云风家,汗家云者,已阳明多汗云之也!仔细查看伤寒论条文,果真有风家之说: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汗家,则仅此一条: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看来曹颖甫老先生是经过认真考证过的,当从。

第二,重发汗。是读虫,还是读众。如果认为是阳明汗出,应读作众。因为阳明病不该发汗,而发汗。如果小发汗,不至于如此结果。只是因为众发汗,导致了后面的结果。说重发汗,好像是应该发,没有发彻底,又发汗。

第三,必恍惚心乱。胃中本来就热,在用辛温药物大发汗,胃中燥热更剧,上浮用心脑。当然发汗,也会津液丧失,心神缺乏濡养。

第四,小便已阴疼。因为津液少,所以估计小便赤红,很热,有点像猪苓汤的颜色吧。猜的!尿道不舒服,以至于疼痛。所以这是一个热证实证。

二、有没有禹余粮丸?

一般认为,这里是文字传抄错误,根本没有这个方子。我赞同,因为看前面几条,什么淋家、疮家、等等,都没有方子,只是警示不要发汗。至于发汗后用什么方子,应该是随证治之。所以这一条应该没有方子。

不过后人,还真的找到了,不知道真伪!

第一,陕西白云阁秘本。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右三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倪海厦、刘志杰老师在相关讲座都引用。

第二,刘渡舟老。阴虚导致小肠阴虚生热,就会出现?小便已,阴疼?。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禹余粮丸治疗。不过,这个方子已缺。 蔡正言在《甦生的镜》中补出了这个方子的组成,可供参考,就是禹余粮、龙骨、牡蛎、铅丹、茯苓、人参共研为末,粳米为丸,朱砂为衣,丸如绿豆大,每次服一二钱。

第三,王邈达(1878~1968年),浙江嵊县人。行医沪、杭,极负盛名。深究《伤寒》,自成一家。“在《伤寒论》考订补阙方面,王氏做了不少工作。由于《伤寒论》太阳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一条,有论无方。王氏早年“根据本症之因果与病机,揣度仲景之意,创拟一方:‘当用甘寒之禹余粮四两,辛热之附子二枚,以救汗家之重汗;甘温之人参三两,以补下元脏真之阳气。以大枣十枚蒸烂去皮核,加蜜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以淡盐汤送,其庶乎近矣。’迨至建国以后,王氏才见到陕西白云阁秘本中载有全方,故于所著《汉方简介》再版时,亟为补入而重释之。禹余粮丸方: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附子二枚,人参三两,五味子三两,干姜三两,白茯苓三两。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这个方子寒热错杂,到底是不是呢?

三、曹颖甫临床经验的启示

汗家非中风有汗之证。中风之证。当云风家。汗家云者。以阳明多汗言之也。阳明有余之证。复发汗劫胃中之液。则胃中燥气上薄于脑。而心神为之不宁。按人之思索事理。必仰其首。或至出神而呼之不应。心神有所专注。凝而不散也。若胃中燥热。上薄则心神所寄欲静。而不得于是。恍惚心乱。遂发谵语。则论中恍惚心乱四字。直以谵语当之。所谓胃中水竭。必发识谵也。后文又云小便已阴疼。盖汗后,重发汗必大肠燥实。燥气薰灼于前阴故小便短赤而阴疼。此为大承气的证。予亲验者屡矣。后文宜禹余粮丸五字。实为下利证脱文。与本篇利在下焦。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同例。不知者误移于此。(药为止涩之药。言常用之以治下利。)历来注家。强作解人。不可从。所以曹老爷子直接改为: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大承气汤

曹老半路学医,重在临床。以上都在考证上下了功夫,但是曹老则在实践中做了很好的诠释,借用铁道部发言人的话,“反正我信了”,呵呵!!!

不过,这个方子,对于现在来说应该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庸医,西医的输液技术会大有用场,估计是小事一桩。

学习中医,也不能一概排斥西医。应该像张锡纯那样医学衷中参西。记得张锡纯,就用阿斯匹林代替麻黄汤,发汗效果很好。事实上,以前农村人,就用这个办法,老家人好像叫做“止痛片”,后来叫做APC(忘了),安乃近是不是就是这个,不太知道了,现在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了。反正西药一改名,就是新药,弄上一大推西医大夫都记不住的名字,就是好药。哎!其实西医其实也挺可怜的,每年都要记住新的药名,比我们中医差远了,几千年都是这个名字,我们中医好幸福呀!!!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关注即可在微信里看小说!

本文标题:禹余粮丸-禹余粮丸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938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