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

发布时间:2018-01-24 所属栏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现了诗人看见小船撑出时的惊喜心情。(意对即可)


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
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方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成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桐城人:今安徽桐城人。②入旗:给旗人做奴仆。③下部议行: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成,名世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成例  囿:局限,拘泥
C.又请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所知  举:举例,说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饥米贵,有司请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先试事,破瞻徇,绳赃私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召苞直南书房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方苞解救粮荒措施的一项是(  )
①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
②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③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
④请禁烧酒,禁种烟草。
⑤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
⑥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D
2.D
3.B
4.C
5.(1)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写作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
(2)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


考点: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
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考点名称: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

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比较重要的4个“xing”: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三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地平线小时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平线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本文分别从下列角度描述了“地平线”,请从文中摘出相关语句填空。
(1)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衬托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地平线“真是个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又说地平线“很亮”,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粗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句“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中的“地平线”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

1.(1)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 (2)很亮的灰白色的 (3)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2.看它时很近,追逐到它却不容易它醒目而且有吸引力
3.年龄变大,思想变成熟(阅历丰富起来)。
4.现实和理想之间永远都有很大的距离,但还是有相接点,也就是说有实现的可能性。
5.“我”追逐地平线
6.人生的目标。
7.略。(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
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
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现代文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
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
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
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

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
1、理解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
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2、阅读文章
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1)整体感知:
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
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2)理清思路:
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
3、认真读题
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
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
记叙文:
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
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
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
根据时间先后划分;
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
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
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
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

四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准噶尔的地平线沈仁康我还从未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准噶尔的地平线
沈仁康
我还从未见过像准噶尔盆地那样广袤、那样深邃、那样悠远的地平线。
在内地,人们的眼光常被局限在山岭、树木、各种建筑物的樊笼里,常被局限在淡云、
浓雾、自然地形的桎梏里,目光投不到遥远的天地之交。
但是,当我旅行在新疆准噶尔大戈壁上,却为这片凝固或半凝固的沙原所展示的辽阔和
无限震动。啊,真有大海一般的气魄!极目远视,没有高峻起伏的远山,没有绵延的森林,没有热闹的村庄,只有平荡荡的,卵石遍布的大戈壁。它努力向前伸去,伸到天地之交。那天地之交,是一条平平的、绵延的地平线!
这里荒漠,但有气魄!
这里只有疏疏朗朗的芨芨草、骆驼刺在旱风中摇曳,有些地方连稀草都没有。它是固定
了的沙漠,没有水,没有生命;但它的广袤却给任何人以壮阔的胸襟,我在默默凝视戈壁地平线时,感到了心脏的膨胀。
地平线,在远方。
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这里的初阳没有那么红,它明明净净,没有晨烟晓雾的缭绕,
特别的灼白;夜晚有朗月和疏星,也那么明明静静,没有烟云的笼罩,特别的晃眼。
地平线,在远方。每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横亘在更远的地方。
我仿佛从这里触摸到了点什么,我触摸到了我们的人生,当我们不断前进,生活远处就会不断出现新层次的憧憬。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但它总在吸引旅人不怠倦地朝前,如果我们可以到达地平线,那人生之路就完结了,人们的展望就不再延伸了。不,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超越自我的追求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标准,在更远更高的地方产生,等待我们新的超越。
地平线,准噶尔壮阔深邃的地平线,使我难忘,也使我思索很久。
1.在①——⑤自然段中,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不超过9字)
其独具的特色是。(不超过8字)作者由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象:
。(5分)
2.文中对地平线上的初阳和星月夜的描写,(1)主要用了什么手法?(2)有什么作用?(5分)
3.“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这两句话中的“地平线”分别指什么?(4分)
答:前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后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描写准噶尔大戈壁下笔,又以准噶尔“使我难忘”收束,充分表现了热爱边疆、热爱祖国这一中心。
B.作者先写准噶尔大戈壁,再写准噶尔的地平线,全文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只欣赏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人生有一条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D.最后一段意蕴深刻,启迪人们在人生旅途上要不断追求、进取,去达到新的境界,去确立新的标准,去等待新的超越。
E.本文不仅写“景”,而且写“意”,层层展开,通过类比联想,深化了主题,受到了意切情深的艺术效果。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准噶尔的大戈壁滩(1分)辽阔、广袤、雄浑(2分。缺“雄浑”扣1分)
“大海一般的气魄”、“给人以壮阔的胸襟”(每答一点给1分,全对2分)
2、(1)采用对比手法(或:与内地的初阳和星月夜进行对比。) (2)与上文照应,突出准噶尔大戈壁的自然风貌,表达对准噶尔地平线上的初阳和星月夜的赞美。(意思对即可)。(3分)
3、句话:实指准噶尔的地平线
后一句话:虚指人生的地平线,(或:当人们不断前进,生活远处就会不断出现新层次的憧憬。)(每小题2分)
4、D

1.
2.
3.
4.(A 本文的中心并非表现作者热爱边疆、热爱祖国的感情。D 先写准噶尔的地平线,进而写人生的地平线,这才揭示出本文丰富的内涵。)


考点: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
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

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
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拟人搜索
(3).反衬
(4).对比
(5).反复
(6).排比
(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五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海啸故事发生在日本。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啸

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个九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海滨。前面的海滩是孩子们戏耍的地方。
有位老爷爷和他的小孙子太郎,住在山头上,从那里可以俯视村子、庙宇和大海。一天,天气闷热。大地微颤,房屋轻摇,发生地震了。海水刹那间变成墨黑色,迅速从岸边退去。村民们未加注意,都跑到海滩上去了。老爷爷知道,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必须立即向村民报警。他急忙叫太郎拿来火把,亲自点燃了自己即将收获的稻子。一片熊熊大火把天空映红了。太郎急得大声哭喊:“爷爷,你怎么能把自家的稻子给烧了呢?”可是,老爷爷没有时间解释,只想到拯救海滩和村子里四百多人的生命。庙里的和尚看见了山上的大火,忙把警钟敲响,海滩上的人们发现稻田起火,都蜂拥上山来灭火。第一批上山的青年要灭火,可是老爷爷制止了他们,说:“让它烧吧!全村人都应到这儿来,山下危险。”人们疑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太郎哭着说:“我爷爷发疯了,是他自己点燃了稻谷。”老爷爷此时向四周望了望,问:“全村人都来了吧?”并指着大海说:“你们看!”人们朝大海望去,只见海水像一座高耸的峭壁,正向村子扑来。
一阵天崩地裂的吼声,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而来。大地在颤抖,人们不禁惊呼:“海啸来了!”海水咆哮着,席卷大地,经过几阵巨浪的冲刷,村子变成了一片汪洋。老爷爷低沉地说:“这就是我烧稻田的原因。”人们顿时恍然大悟,流着泪,跪倒在老爷爷的面前……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老爷爷的功绩,在重建家园时,还修建了一座庙宇。据说,这座庙宇至今还屹立在海滨的山崖上。
1.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zhěn zhěng)救  (mēn mèn)热  (jì jí)将
2.照样子,写一写。
例:又(热)又(闷)  又(  )又(  )  又(  )又(  )
3.海啸是什么样子的?短文有多处对海啸的描述,用“____”画出来。
4.老爷爷为什么要点燃自己要收获的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zhěng mēn jí
2.又大又圆 又香又甜
3.海水刹那间变成墨黑色,迅速从岸边退去。一阵天崩地裂的吼声,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而来。
4.想把村民都引到山上,躲过海啸的袭击。
(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考点: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
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
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现代文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
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
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
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

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
1、理解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
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2、阅读文章
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1)整体感知:
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
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2)理清思路:
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
3、认真读题
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
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
记叙文:
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
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
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
根据时间先后划分;
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
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
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
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

考点名称:拼音

字母:
1、声母:
b p m f d t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例如“学”(xué)这个音节中的x就是他的声母。
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而以a、o、e、i、u、等元音字母开头,那么这个音节就没有声母,也就是说他的音节的声母等于零,称他为零声母音节。
爱(ài)没有辅音,我们就称它为零声母音节。
2、韵母:
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韵母,就是指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
例如“限电”(xiàn diàn)的“iàn”就是韵母。
3、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4、声调:
声调也叫音调,表示汉字读音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
它是音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普通话语音里有四种声调,叫做四声,它们的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号是标记声调的符号,用“ˉ ˊˇ ˋ”表示。
声调符号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音不标。
5、隔音符号:
隔音符号的作用就是“隔音”。汉语拼音方案所规定的符号——’,必要时放在a、o、e前头,使音节的界限清楚,不致混淆。
如:皮袄pí’ǎo,西安xī’ān。

读轻声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气词“吧,吗,啊,阿,呢”等读轻声;  
(2)助词“着,了,过,地,得,们”等读轻声;  
(3)名词后缀“头,子”等读轻声;  
(4)重叠词或重叠双音节动词读轻声,如“走走”;  
(5)表趋向的动词做补语时读轻声,如“太阳升起来了。”中的“来”读轻声;  
(6)方位词,如床上、公园里;
(7)名词、代词后的趋向动词;
(8)量词“个”“些”。

常用的拼读方法:
①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②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③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④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拼音标调规律:
有a不放过,(即韵母(也可说元音)中凡是有a的,标在a上。如lao,标在a上)
没有a找 o e ,(没有a,但有o 或e的,标在 o 或e 上。如lou标在o上,lei标在e上)
i u都有标尾巴,(i和 u并列时,标在后面。比如liu,标在u上,gui,标在i 上)
单个韵母不必说。(单个的韵母,当然就标它上面了)
有a标a
没a标o e
i u并列标在后

拼音历史
古代: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考点名称:词语的结构词语的结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词语的结构就是词组内部存在的这种方式。

词语结构划分:
一、单纯词:整个词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
1 单音节单纯词
人、鸟、山、高、绿、走、飞

2 双音节单纯词
分为联绵词、音译词、象声词、叠音词
联绵词:
a 双声型:仿佛 忐忑 玲珑 恍惚 参差 蜘蛛 忸怩 澎湃
b 叠韵型:从容 萧条 龌龊 腼腆 蜻蜓 徘徊 哆嗦 迤俪
C 其他型:芙蓉 婀娜 囫囵 妯娌 蝙蝠
音译词:从兄弟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中间译过来的
葡萄 沙发 咖啡 马达 罗汉 喇嘛 逻辑 吉他 琵琶
象声词: 来自事物音响的形容和摹拟。
扑通 布谷 喀嚓 咕咚 嘎吱
叠音词: 由单字叠音而成的,单字本身没有意义。
蛐蛐 猩猩 饽饽 彬彬 翩翩 潺潺

3 多音节单纯词
主要是音译词和象声词
法西斯 高尔夫 迪斯科 奥林匹克 哗啦啦 丁零当啷

二、合成词
是由几个语素组成的,拆开来仍旧有意义。
一般有以下几种结构:
并列式:又叫联合式。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语素并列融合而成的。
语言 声音 领袖 质量 开关 明朗 温柔 好歹 动静 长短 开放
雕塑 褒贬 忘记 降落 而且

偏正式:前一语素修饰、限制后一语素,以后以语素为主。
快餐 特区 电脑 软件 雪白 火热 金黄 高级 大型 热爱
欢迎 前进 瓜分 朗读 只要

支配式:又称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动作或者行为,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
主席 司机 理事 立冬 结晶 动员 招标 投资 牵头
美容 满意 努力 贴心 进步

补充式:后一语素补充说明前一语素,而以前语素的意义为主。
a 增加 提高 推广 充实 扩大 延长 改正 说明 搞活 澄清
a中前一语素表示动作,后一语素表示动作的程度或者结果。
b车辆 花朵 布匹 案件 房间
b中前一语素表示实体事物,后一语素表示事物的单位。

陈述式:前一语素是陈述的对象,后一语素对前一语素进行陈述。
年轻 性急 胆大 面生 手快 民主 自豪 鸟瞰 地震
日蚀 国庆 夏至 河流

附加式:由实语素和虚语素构成。实语素是核心部分,表示词汇意义;虚语素是附加部分,有的在前,有的在后。
老师 阿姨 第一 初五 可靠(虚语素在前)
日子 石头 作者 海员 (虚语素在后)

重叠式:爸爸 姐姐 姑姑 刚刚
这类的合成词与单纯词中的叠音词不同,爸爸是语素的重叠,可以拆开来,而单纯词中叠音词是音节的重叠,不可拆开。
劳动 足球 化石 缩小 日蚀 小说 花朵 娃娃

词语结构点拨:
理论上词语的结构分为: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
在小学阶段涉及的比较少,因此把遇见的一些固定模式称为词语的结构。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abb式:如亮晶晶 红彤彤
aabb式:如高高兴兴 认认真真
abcc式:如小心翼翼 众目睽睽
aabc式:如津津有味 娓娓动听
abab式:如讨论讨论 学习学习
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如:又高又大 越来越好小学按词语结构分类积累:
1.含比喻词的词语:
月光似水 茫雾似轻 枫叶似火 骄阳似火 秋月似钩 心急如焚 碧空如洗
骄阳似火 日月如梭 雪花如席 雪飘如絮 细雨如烟 星月如钩 和好如初
暴雨如注 吉祥如意 视死如归 挥金如土 疾走如飞 一见如故
2.山清水秀:
早出晚归、眉清目秀、月圆花好、李白桃红、心直口快、水落石出、
水滴石穿、月白风清、字正腔圆、口蜜腹剑、雨打风吹、虎啸龙吟、龙争虎斗、
走马观花:废寝忘食、张灯结彩、招兵买马、争分夺秒、坐井观天、思前顾后、
投桃报李、行云流水、乘热打铁、生离死别、舍近求远、返老还童、打草惊蛇、
3.AABB:
摇摇摆摆:恍恍惚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干净净、飘飘洒洒、顺顺利利
4.ABAB(动作):
整理整理 打扫打扫、清扫清扫、舒活舒活、清理清理、忽闪忽闪
5.ABAB(颜色):
雪白雪白、碧绿碧绿、金黄金黄、乌黑乌黑、瓦蓝瓦蓝
6.AABC:
窃窃私语、津津乐道、欣欣向荣、栩栩如生、滔滔不绝、翩翩起舞
7.ABCC:
神采奕奕:星光熠熠、小心翼翼、炊烟袅袅、白雪皑皑、烈日灼灼、赤日炎炎
绿浪滚滚:波浪滚滚、云浪滚滚、麦浪滚滚、热浪滚滚、江水滚滚、车轮滚滚
果实累累:秋实累累、硕果累累、果实累累、尸骨累累、弹孔累累、白骨累累
生气勃勃:生机勃勃、生气勃勃、朝气勃勃、兴致勃勃、雄心勃勃、野心勃勃
8.ABAC:
无影无踪:无牵无挂、无边无际、无情无义、无忧无虑、无缘无故、
无穷无尽、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不闻不问、不伦不类、
不吵不闹、不理不睬、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私自利、
自高自大、自暴自弃、自给自足、时隐时现、时高时低、时明时暗、
时上时下、半信半疑:半明半昧、半梦半醒、半推半就
9.千辛万苦、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山万水、千秋万代、
千丝万缕、千奇百怪、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疮百孔、千姿百态
10.前因后果:前呼后拥、前思后想、前赴后继、前仰后合、前倨后恭
11. 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昏地暗、天诛地灭、天南地北、天荒地老
12. 有眼无珠: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13.东倒西歪:东张西望、东奔西走、东拉西扯、东拼西凑、东邻西舍、东鳞西爪
14.表示形势紧急的成语:迫在眉睫、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
15.表示声音极响的词语:震耳欲聋、惊天动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16.表示“团结一致”的四字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万众一心
17.表示“钻研精神”的四字词: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争分夺秒、精益求精
18.表示思想集中的四字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
19.描写课堂上讨论场面的四字词: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20.描写场面热闹的成语: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21.描写体育运动比赛场面的四字词:生龙活虎、人流如潮、振奋人心、异常激烈
22.描写洁白纯洁的成语:洁白无瑕、白璧无瑕、冰清玉洁、洁白如玉
23.表示“诚信”的成语:言而有信、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信守诺言
24.表示“做事果断”的四字词:毅然决然、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25.表示“从没有过的”词语:前所未有、空前绝后、绝无仅有、史无前例
26.表示“做事犹豫”的四字词:犹豫不决、出尔反尔、优柔寡断、狐疑不决、
27.表示“有名”的词语:闻名于世、举世闻名、闻名天下、大名鼎鼎、人尽皆知
28.表示与“足”有关的词语: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手舞足蹈、足下生辉
29.表示“赞扬”的词语:赞不绝口、赞叹不已、连连称赞、叹为观止、交口称赞
30.表示“豪言壮语”的词语:慷慨激昂、壮志凌云、铿锵有力、语气坚定、
31.描写波浪巨大的词语:汹涌澎湃、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惊涛骇浪、浪花飞溅
32.描写湖面平静的词语:风平浪静、水平如镜、波光粼粼、微波粼粼、碧波荡漾
33.描写“山岳”的词语:山河壮丽、高山峻岭、危峰兀立、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34.描写“瀑布”的词语: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万丈瀑布、水帘悬挂
35.描写“晨”的词语:雄鸡报晓、红日东升、朝霞辉映、金光万道
36.描写“午”的词语:中午时分、丽日当空、艳阳高照、当午日明
37.描写“暮”的词语:暮色苍茫、夕阳西下、天色模糊、晚风习习、华灯初上
38.描写“夜”的词语:月明星稀、灯火通明、漫漫长夜、万家灯火、夜幕降临
39.描写“大雨”的词语:狂风暴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淋漓、暴风骤雨
40.描写“雨”的词语:秋雨绵绵、绵绵细雨、细雨如烟、淅淅沥沥、暴雨如注
41.表示“天气晴朗”的词语: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艳阳高照
42.描写“雪”的词语:纷纷扬扬、粉妆玉砌、银妆素裹、白雪皑皑、冰雪消融
43.带有“雪”字的词语:冰天雪地、白雪皑皑、雪花飞舞、大雪封门、雪中送炭
44.描写“风”的词语:和风拂面、风狂雨猛、秋风凉爽、北风呼啸、轻风徐徐
45.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46.“想”的成语: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 静静地想(静思默想) 想得周全(深思熟虑)
想得混乱(胡思乱想) 想得厉害(浮想联翩) 想得很多(左思右想)
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离奇(异想天开) 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47.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
48.带有“看”的近义词的成语:
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一视同仁 一览无余 高瞻远瞩
管中窥豹 左顾右盼 举世瞩目 望而生畏
49. 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50.描写说的成语:直言不讳 真心诚意 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 推心置腹 绘声绘色
51.带有“龙”字的成语:生龙活虎 龙争虎斗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画龙点睛 车水马龙
52.首尾同字的成语: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 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 数不胜数 举不胜举
53.带有鸟类名称的成语:欢呼雀跃 鸦雀无声 鹏程万里 一箭双雕 鹤立鸡群
54.含有夸张成分的成语: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一日三秋 一步登天
55.表示稀少的成语: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寥寥无几 屈指可数 铁树开花 百里挑一
56.描写热闹繁华的成语: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纷至胜收 目不暇接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57.形容繁荣兴盛景象:济济一堂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58.描写友情的成语: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同甘共苦 关怀备注 亲密无间
59.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闭月羞花
60.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无懈可击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61.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62.描写骄傲的成语:孤芳自赏 目中无人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自高自大 自鸣得意
63.描写谦虚的成语: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64.描写学习的成语: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学而不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65.描写人的智慧: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66.描写人的口才:能说会道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67. 描写人间情谊: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68.说明知事晓理方面:日积月累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发奋图强
69.描写美的景和物:美不胜收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70.描写花的成语:万紫千红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 锦上添花
71.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山穷水尽 大好山河 悬崖峭壁 锦绣山河
72.含有“云”字的成语:九霄云外 腾云驾雾 壮志凌云 风云变幻 风起云涌 行云流水
73.含有“水”字的成语:水流湍急 水平如镜 高山流水 千山万水 水滴石穿 水乳交融
74.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75.描写花草树木: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郁郁葱葱 古树参天 万木争荣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76.描写日月风云: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皓月千里 云雾迷蒙 风清月朗  春风化雨 
77.【含有夸张的】: 地动山摇惊天动地气吞山河 震天动地 气壮山河 顶天立地
78.【含有比喻的】:呆若木鸡 心如刀割 光阴似箭 胆小如鼠 挥汗如雨 视死如归
79.【形容战争的】:
(1)胜利把握大: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胜券在握、成竹在胸;
(2)面临绝境:背水一战、一决雌雄、穷途末路、日暮途穷;
(3)气势大:气贯长虹、直捣黄龙、浩浩荡荡、千军万马
80. 【形容时间的】:
(1)快: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岁月如流、稍纵即逝;
(2)慢: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如隔三秋;
(3)宝贵:尺璧寸阴、一刻千金、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寸阴
81.【颜色】 :
红:灯红酒绿、花红柳绿黄:人老珠黄、黄粱一梦
青:青云直上、青梅竹马白:不分皂白、白手起家
黑:黑白不分、近朱者赤,近默者黑;
紫:万紫千红、姹紫嫣红橙:橙黄橘绿
蓝:蓝田生玉、青出于蓝;
灰:灰心丧气、灰飞烟灭、万念俱灰
82.【祝福】: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长命富贵;
进步:更进一竿、更上一层楼;生意:日升月恒、金玉满堂;
鼓励:再接再厉、坚持不懈;
其它:心想事成、一帆风顺、一路顺风、万事大吉、万事亨通
83.【、含“手”的成语】
形容极为兴奋:手舞足蹈
形容情谊深如兄弟:情同手足
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疾手快
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心灵手巧
84.【描写语言的】
(1)语言流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对答如流
(2)语言生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娓娓动听
(3)语言不生动:吞吞吐吐、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张口结舌
85.【寓言故事类】:
拔苗助长 狐假虎威 亡羊补牢 坐井观天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画地为牢杀鸡儆猴 对牛弹琴 盲人摸象
86.【历史故事类】:
完璧归赵(蔺相如)三顾茅庐(刘备、项羽、张飞)负荆请罪(蔺相如 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卧薪尝胆(勾践)七步成章(曹植) 四面楚歌(项羽)
指鹿为马 闻鸡起舞 十面埋伏 杞人忧天 南柯一梦 程门立雪
87.【神话故事类】: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哪吒闹海
88.含有贬义的成语:自私自利、口是心非、狼狈为奸、阴谋鬼计、阳奉阴违、丧家之犬、
89.含有褒义的成语:舍己为人、奋不顾身、拾金不昧、赴汤蹈火、万古长存、舍生忘死
90.表示意志坚决的成语: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愚公移山 心如铁石
91.表示有恒心的成语: 持之以恒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铁杵成针
92.形容考试:冥思苦想、东张西望、抓耳挠腮、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左顾右盼
93.形容工作认真的成语: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勤勤恳恳、聚精会神、废寝忘食
94.描写态度和蔼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合声细语、笑容可掬、笑容满面
95.描写医术高明的成语:妙手回春、华佗再世、扁鹊重生
96.表示有把握的成语: 胜券在握 成竹在胸 稳操胜券十拿九稳
97.表示杰出、不一般的成语:出类拔萃、卓尔不群、非同凡响、凤毛麟角、鹤立鸡群
98.描写人很有精神: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精神焕发、
99.形容做事情有把握的:稳操胜券、成竹在胸、胜券在握、十拿九稳
100.形容没有退路的:穷途末路、日暮途穷、走投无路、山穷水尽
本文标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625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