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是否应该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

发布时间:2018-02-22 所属栏目:每个人都会找到归属吗

一 : 是否应该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

  许多人看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就错以为是纵容孩子,其实并不是这样。这里的接纳指的是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情绪和个体差异,根据发展阶段的规律去立规矩,让他自己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下面就是61k网为大家整理的是否应该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教子成功的终极智慧:应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

  “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

  比如很多家长提出1~2岁的孩子爱“打人”的问题。

  家长不接纳孩子的表现是: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就开始打人了,从小这么暴力,怎么得了!一定要严厉批评、施以惩罚,才能扼制他的坏习惯!但其实如果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了解这是孩子在希望得到你的关注或者表达他的情绪,而且他的手部发育到达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会常出现这样的手部动作。

  那么,接纳孩子的做法,就是不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不去批评和责备。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拉起他的手跳个舞,教给他其他的情绪表达方法。

  有父母问,“接纳”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认,不立规矩了?接纳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在1岁半或2岁以后规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立规矩,是让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立规矩并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更多能做什么的选择,即明确告诉孩子,他还可以做什么。

  曾经有人指出,父母给孩子立规定时,应该采用“可以/可以/不可以”这样的逻辑。比如,你不允许孩子看电视(不可以),那么你就应该同时提供给孩子更多别的好玩儿的活动(可以)。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因为这个规矩,我丧失了所有的乐趣。孩子才能心甘情愿地去遵守规矩。在你立的规矩里,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会变得“无法无天”。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孩子因为得不到某样东西而大发脾气、大声哭闹,这是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在超市或商场里,众目睽睽之下,孩子撒泼打滚、大声哭闹,会让家长觉得颜面尽失,迫切想要制止孩子的行为。

  这时,不接纳孩子的家长会气急败坏地想:“丢死人了,还不快给我起来!这孩子真难管教!说了不能买就不能买!再哭闹就揍你!”

  接纳孩子的做法则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明白孩子想要某东西但被拒绝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惩罚。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绪稍微平复再跟他沟通。

  “接纳情绪”并不代表溺爱,并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满足”、马上满足。就像上面说的,你不能给他买那个东西一定有你的理由。孩子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也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有个体差异”,接纳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并不代表要不切实际地无原则夸奖。

  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独特的气质类型。

  一个家长曾经跟我说,我的孩子太闹腾了,上蹿下跳、跑来跑去,我就希望他稍微安静一点,怎么办?我想说,每位父母都应该了解,你们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一定要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去研究你的教养方式。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把孩子培养得又外向同时又内秀,又端庄同时又活泼。很多时候家长的期望和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不符,教养方式就容易偏颇。比如一个唐僧式的家长,讲条理讲逻辑然后又特别罗嗦,结果碰到一个猪八戒的孩子,这个孩子感情特别丰富,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特别憧憬快乐的东西。这个唐僧式的父亲就把孩子所有的热情都扼杀了。所以我们说,要“接纳”孩子的个性特点。

  那么“接纳”,是否就像很多家长理解的,就是不切实际地肯定和赞赏呢?并不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有所长,有所短。父母应该接纳孩子自己的特点,在孩子擅长的领域着重发展,没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领域都有良好表现。

  其次,也不需要非在孩子不擅长的领域不切实际地进行夸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当孩子因自己的劣势而烦恼时,父母可以恰当引导,让孩子明白,在有些方面我可能比不上别人,但我其他方面比别人厉害。整体上说,我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孩子就能逐渐正视和客观地了解自己,不会因为你的接纳,而“受不了批评、听不进劝诫”。

  总之,“无条件接纳”是不过多地对孩子评价,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批评和责备。“接纳”是父母需要具备的基本的理念和态度。

  也许“接纳”本身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但态度却影响了方法。遇到问题时,“接纳”会让你更从容,不焦虑。

二 :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老师的宝贝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老师的宝贝

枝城中学 王德胜

一、一把尺子下,不是每个孩子都可能真正地成为老师的宝贝的。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教的每一个孩子都最优秀,这不能不说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因为几十个孩子,甚至是几百个孩子在一个班级或学校,就已经注定他们不可能一模一样,不可能一样优秀或一样不优秀。

承认个性,正视差距,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在一定时期内都有一定的进步,而不是要求所有孩子在一定时期都有一样的进步或成绩,就应该是一个教师很正常的教育心态了。把每一个孩子都教得那样优秀或教得那样差劲,几乎都是一样的不可理解的事情,这也完全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

可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又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那个所谓的美好的个人主观愿望的梦境之中,直至在这个梦境里亲自上演一出出或大或小的悲剧或闹剧。一切悲剧或闹剧的上演,都是因为违背规律不可为而为之造成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遗憾多多。此种情况的出现,是主观主义的恶果,是所谓的理想主义的罪孽。只有科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教育教学所应秉承和发扬光大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现实主义主张直面社会生活的矛盾。现实充满了矛盾,并在矛盾的转化中发展。在教学中,有主动和被动、积极和消极、主观和客观、难和易、快和慢、多和少、共性和个性、集体和个人等诸多矛盾。越是本着现实的、客观的态度,就越是会看到矛盾的此消彼长和事物的新陈代谢,就越是会看到社会的运动前进。越是直面现实,才会越真实地感受到学生的点滴进步。生活因现实而美好,教育也必定因现实而成功。那些空洞的、矫情的、病态的东西必然会无可逃避地被反感和排斥,那些自命“精英”、缺少真诚,与现实和大众隔阂甚深的自欺欺人的歪理邪说虚假学说,必然会毫不含糊地遭到嘲弄和遗弃。

这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不是没有出现过,那些虚假的荒谬的标新立异的不是没有被鼓吹过。最后呢,都只能是纸包不住火或玩火以自焚,像汨罗模式、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等,这些笑话过去已上演,现在也在上演着,将来还会变着花样上演的,因为总有人喜欢标新立异,为了所谓的名利而不择手段地哗众取宠,哪怕是自欺欺人,他们有时候也就全然不顾了。最可悲的是,每一次总有那么多人还在大会小会上介绍经验,还在这媒体那媒体上宣传。教育教学要返璞归真,已经迫在眉睫了。不然的话,广大教师就极有可能被背上教育误人子弟的骂名,甚至被背上教育误国的罪名,虽然这些广大教师不是始作俑者,但真实地参与其中,甚至自欺欺人地卖命地表演,他们是脱不了干系的。虽然他们有很美好的主观愿望,希望着每一个学生在他们的模式中都个个优秀,都是别的教育模式所无法企及的,但这终究只能是一种注定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望罢了。殊不知,在一个模式下,在一把尺子下,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成为一样的宝贝。

世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哲思的启迪,唯独这美好的愿望就往往最不靠谱。他们在某种主观臆想出来的模式中,把每个学生都想象成非常优秀的人,都是他们那个模式的神奇的产物,想象不成的时候就“自我打造”出来让外人信以为真。

我也曾经是这些不靠谱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跟风者、受害者。在教学中,也梦想着自己的学生个个都会因为我的某种理念或某种模式的实施而变得一样的优秀。也梦想着就那样很简单地在教学中找到了所谓的真谛或秘诀。学生有着我预想的优秀表现时,我兴奋自豪;学生没有我预想的那样优秀,甚至是成绩很糟糕时,我烦躁埋怨。在预想中,我把他们都当成了最优秀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我一样优秀的宝贝。但往往最后真正成为我的宝贝的只能是少数,有时候——心态好或是运气好的时候,也只能是大多数,不可避免地总有那么几个或多个学生,他们不能成为我内心里承认的好学生或宝贝。

他们被我要求着做很多的每个人都必须一样做的训练,我把他们都看成一个样子地讲每一个问题,按照一样的要求布置作业,按照一样的要求批改他们的作业,甚至把很多应该是有独特个性解读的阅读题讲得有一个很标准的答案或参考答案(还美其名曰是为了考试),要求他们按照我教的统一的语气语调读某文某诗,要求他们按照统一的要求或写法或主题去写那些命题作文,要求他们按照一种字体来书写或练习书法,等等。

我也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求他们在某个活动中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要求他们一样的优秀,当有人有差距时或差距太大的时候,总是或鼓励或批评或训斥,总想着让他们都能做得一个样,一样的优秀。但几十年来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即使这样,也很少怀疑过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有没有问题,因为总觉得我个人的愿望该是多么美好啊,是不用怀疑会有错的。我所经历的,见过的和听说过的很多事实一再证明,一厢情愿的所谓的美好的愿望,有时往往就是悲剧或闹剧的根源。

二、唯有真实的教育,每个学生才有可能都是老师的宝贝。

真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教育的生命。离开了真实,来谈教育和进行具体的教育活动,只能是笑谈和瞎胡闹。

“一时半会,我们是做到了所谓名家或者专家所言的真实的教育。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还是存在一种虚伪的教育。要么是追风,要么是一时头脑发热,别出心裁地不切实际地想象,然后借媒体网络大肆宣扬。流行一时,众人捧场,凑了一阵热闹之后,大家方觉有欺骗之感。不得不回头重新审视教育,审视自己。”这是一位教师的博客,凭心而论他说的是实话。

要谈教育,就要有勇气做一个真实的教育者。教育有成功,肯定也有失败,整体而言是这样,就某个人来说也是如此。真实地解剖自己,真实地了解学生,结合实情制定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会有实效。空谈,不行;厚着脸皮壮着胆量胡扯,完全不可取。

放低身段,走近学生,扯下虚伪的面具,放下自欺欺人的架子,踏踏实实地研究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去努力解决一个个问题,这才是真实的教育和教育的真实。不要一做事,就想一味地求新,就幻想又有了新的理论,新的发现,甚至去把一棵稻草硬是说得像一片森林,把一滴水硬是说成一条小溪或一片汪洋。几千年来,能够称为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不是很多。人人都有新的理论,隔三差五地就有新的思想,这很不正常,很不真实。

也许是有些人觉得身处这个改革的时代,做什么事如果与改革扯不上,就会贻笑大方吧。改革,从来就不拒绝继承优秀的传统。改革,拒绝虚假,虚假就注定以失败告终。教育,也要坚决地拒绝虚假,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努力实践真实教育,教育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动力。真实的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才有可能大有作为。虚假的教育,是病态的教育,如果还讳疾忌医,那只会病入膏肓,不可救治。

《中国青年报》2014年04月12日《追求真实的教育》的报道中有这么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话。

44岁的曹书德进京,成为十一学校的老师。此前,他任教于湖北宜昌市的一所中学,是公认的优秀班主任,擅长让接手的班级朝他希望的方向改变。但北京这所名校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当初使自己成为湖北名师与特级教师的许多做法“确实是错的”。“老师也要知错就改。”过去尽管辉煌,但曹老师坦言“那不是深入学生心灵的教育”。他说:“很多人在那样一个班级中间,是被裹挟着前进,而且心生恐惧。”

很明显,在老师的权威下,在老师个人或学校名利思想的驱使下,在老师单方面主观设定的目标下,教育已经走样了变味了,如此不可能有真实的教育,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当成宝贝,充其量也只是在把一部分他们认为的优秀学生当成宝贝。把事当事,还要把人当人。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不是把自己所做的事拿来作为捞取个人名利的资本,甚至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是在名利场中获得荣耀的工具。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正确对待他们的错误。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由衷地信任老师。多一些让学生可以接受的建议和帮衬,少一些命令和训斥。按规则办事。关注学生心灵。让学生学会选择。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想法。激励他们做最优秀的自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如此,每个学生才会是老师的宝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 : 孟丽红: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刘安妮 孟丽红: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中访网》报道:孟丽红,中国女性企业家,生于香港,现任祈福国际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www.61k.com)祖籍浙江温州的孟丽红甚至比彭磷基还要低调和神秘。做慈善不是给了钱就了事,孟丽红强调,做慈善一定要亲力亲为,让每一笔善款都能到位。孟丽红还指出,善心和善款都要用得其所,慈善不能被滥用。提起祈福集团,孟丽红透露,转型中的祈福,除了地产,教育和医疗两大产业早已开花结果。

刘安妮 孟丽红: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撰稿记者:刘安妮

孟丽红已不记得自己和先生彭磷基捐过多少所小学和中学了。

每每翻开和受捐学校孩子们的合影,“我才会想起,原来我在这儿还捐助过一个小学呢。”她笑着说,“我从来没有计量过我做了多少,有能力我就去做。”

关于她的慈善履历,新近添上的一笔是,4月27日,作为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她,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设立了“新长城?孟丽红助学基金”。

30余年来,孟丽红与祈福集团在公益慈善领域累计捐款超过3.5亿元,涵盖教育、医疗、扶贫、赈灾、环保、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仅教育领域就约2亿元。但是,捐钱于她仅仅是一个开始,每一笔钱,花在哪儿、怎么花,她都会亲赴现场,参与项目的建设和监督管理。 “我会用自己的资源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捐一个亿还是两个亿,如果帮助不到需要的人,就是白捐。”一直面带微笑的她谈及此,变得严肃起来。

刘安妮 孟丽红: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像破庙一样”的学校

孟丽红第一次做慈善,始于一个电话。

1983年的一天,孟丽红的丈夫彭磷基在香港的家中,接到了从家乡广东番禺打来的一个电话。

电话是番禺的侨办打来的,“对方说找到了彭先生的祖坟,问要不要回去看看。”

彭磷基早年离开番禺在外读书,而后一直居住在香港,从没有机会回家乡看看。接到这个电话后,彭磷基和孟丽红决定带着家族的人回乡祭祖。

祭祖仪式结束后,他们经过一个“像破庙一样”的地方。“一个黑漆漆的小屋子,房顶是草搭的,房屋四周到处都是洞,透过洞往里面看,就看见一些小孩蹲在地上。”孟丽红回忆。

彭磷基问陪同的村长,“孩子们在干嘛?”村长回答,“这是学校,他们在读书。”

孟丽红和彭磷基都很震惊。“这个哪里是学校?灯也没有,书桌也没有,孩子们都蹲在地上学习。”

回到香港之后,彭磷基和孟丽红想了很久,决定为家乡捐一点钱。“其实那个时候,我们还在创业,并没有多少钱,但是我们还是拿出一百万给当地的政府,让他们修一个学校出来。”

这一年,钟村育英小学在番禺建成。不久,孟丽红再回番禺,看见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穿着干净整齐的校服,颇感欣慰,又追加了20万元,为学校成立了教育基金。

“看到我的钱能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我就觉得这个钱花得值得,这个钱我愿意花。”

从此,孟丽红和彭磷基就“养成了”捐助学校的“习惯”。在他们参与的近200个慈善公益项目中,单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就捐资5080万元。其中,2003年-2013年,捐赠2080万设立“新长城?彭磷基助学基金”,十年间累计帮助了6个省市、52所高校共2400名特困优秀大学生完成了本科学业。还有此次捐赠3000万元设立“新长城?孟丽红助学基金”,同时开创全新慈善模式,成立“女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项目”,鼓励更多女性实现创业梦想。

多年来,祈福集团先后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计捐资3000多万元,资助的“全国少年儿童发明奖”,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在新疆贫困地区开展“绿茵星光”项目,所建设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足球学校,培养了不少足球人才,有的已经成为中超俱乐部的职业球员;另外,在儿童疑难重症研究等医疗项目也投入颇多。

不是把钱捐出去就算了

在每一次捐助学校的过程中,从头至尾,孟丽红都会把关。

1999年5月,孟丽红随广州市政协组成的港澳扶贫考察团到百色考察。当看到365万人口的百色只有一所地区级重点高中时,她坐不住了,决定帮助当地兴办一所地区重点高中。“很多品学兼优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念高中,实在太可惜了。”

起初,百色祈福高中只计划招生300人,但是却有1000人报名。孟丽红回忆,“我看每一个报名的学生,看他们家庭是不是贫困,看他自己是不是优秀,然后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棒,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她又一次动心,另外追加了一笔钱以扩建学校。第二年,祈福高中开学时,学校已经可以容纳700个学生,第三年,学生增至1000人。现在,共有2000名学生在祈福高中学习。

“2000名学生背后就是2000个家庭,无形之中已经帮了上万人。”孟丽红感叹。

成为祈福高中的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学费全免的福利,成绩优异的学生每年还会获得奖学金。

不仅提供资金,在建校的整个过程中,孟丽红更是付出了很多心血。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她在选址上没少费心思。“希望学生上学能离家近一点,但是也不要占据百色市中心的地方,绿化要好,另外可以有一定的改造空间等。”

他们选中了一个破旧的技工学校。孟丽红请来祈福集团设计部的同事参与,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将学校改造完成。

在招聘老师环节,孟丽红亦步步紧跟。每一份应聘简历,她都会亲自把关,尤其在英语老师的选择上,更是要求严格。

“因为工作原因,当时我没有在现场,我就提前一天出好考卷,等到预定时间传真过去给他们做,一个小时之后,他们再把答卷传真过来,我自己亲自阅卷。”

这还不够,笔试通过的老师,还要在长途电话里跟孟丽红进行一次全英文交谈,“我要看他的口语怎么样,标不标准。”

老师来了之后,如何留住他们?孟丽红特意拿出一笔钱作为奖教金,并为老师们提供交流平台。每一年,祈福高中的老师们都有机会到广州参加教师培训。

现在,祈福高中在广西全区高中的排名中,名列第八位。

“我做慈善并不是把钱捐出去就算了,每一笔钱的流向我都会盯着。在项目初期,关于这个项目可不可以做,到底什么样子,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一定亲自去现场看,实在不行,我也会让助理去看,给我一个详细的方案。到底一张桌子多少钱,用什么材质,都要报给我,最后我都要逐一审查的。”

因为如此严格,孟丽红还被一些地方政府“投诉”过,“嫌我们麻烦,事事都要把关。”孟丽红笑着说,“但是我依然坚持亲力亲为,我可不想我的钱就这么打水漂。”

“如果有什么差池就是白白浪费,有一些人会以次充好,到头来东西不能用,就要白白从头来过,对于我们,对于学生都是一种损失。”

孟丽红还会和很多学生保持长期联系,询问他们日常的学习。“如果学校出了什么问题,我可以第一时间就知道。”

截至目前,孟丽红夫妇共为百色祈福高中捐赠3000多万元,并在该校设立了孟丽红学术教学中心,开办孟丽红?新长城自学班。至今,百色祈福高中已为国家输送了近2万名大学生,高考连创佳绩,其中不乏自治区状元。此外,他们还在百色援建了右江区祈福小学、百色祈福新屯小学等希望小学。

现在,孟丽红每年都会回百色至少两次。“每次去的时候,孩子们都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有一个孩子的婆婆,特意从家里拿来一个南瓜和一串辣椒送给她,感谢她让自己的孩子上了学。

孟丽红很感动。“他们家可能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这些了。回到家我就把南瓜炖了给家人吃,辣椒我就跟酱油一起腌制,每次吃的时候,都感觉很温暖。”

爱的传递

做慈善三十多年来,孟丽红经常会收到很多受助学生的信件。

“前几天还收到一个孩子写给我的信,信里面夹了20块钱,他说这是他挣得的第一笔钱,希望将这笔钱送给他的恩人—我。我很感动,将这20元钱又捐给了别人,并写信告诉了他。”

孟丽红感叹,“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感恩,知道帮助别人,这也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去年,“新长城?彭磷基助学基金”总结大会上,两百多个曾获得资助的大学生获邀到了现场。一个男孩告诉孟丽红,以前他骑自行车上学,现在,他成为了总裁,开上了奔驰。

“他很感谢我们给了他上学的机会,他说他也回到家乡捐给学校很多钱,还成立了基金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

还有一个孩子也令孟丽红感触颇深。因为家里没钱,这个孩子初二就辍学回家种地了,因为祈福高中,他重新回到了学校,并考上大学。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公益,毕业后,和妻子齐齐投身慈善,经常组织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他们没有上学,也许他和他的家庭就会变成社会的负资产。通过教育,他们现在可以更好地帮助、回馈社会了。”

孟丽红感慨,“科教兴国。如果想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就要从孩子抓起。出身你是选择不了的,但是你要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样你才能成为人才,为国家所用。如果我只是一味给他钱,等他钱花完了,又需要再援助,但是如果我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有了学识之后,可以自力更生,就可以彻底解决他贫困的问题了。”

合作招募:

中访网(www.fangtanchina.com) ,专注精英人物报道,是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网络新媒体。同时也是知名思想门户《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已先后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凤凰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一点资讯客户端等知名移动媒体平台,组成强大的中访网全媒体传播集群。

2015年5月,中访网在《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考拉FM》《网易云音乐》等五大业界知名网络电台的支持下,顺利开通了《中访网精英电台》,除节假日外,每个国家法定工作日,《中访网》精英电台都会按时在各大网络电台、中访网门户以及入驻的各大新闻客户端重磅播出,大大提高读者听众的用户体验,备受好评与欢迎。

现因《中访网》全媒体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向全国招募合作伙伴,建设地区事业部。咨询QQ:2501730627(杨编辑)

四 : 【原创】每个人都做过的事

走过,

路过,

想过,

猜过,

忘过,

爱过,(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丢过,

哭过,

听过,

看过,

疯过,

糗过,

梦过,

伤过,

惜过,

忙过,

闲过,

迷过,

怒过,

只不过,

最终也得,

得过且过。

本文标题: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是否应该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57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