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武汉动物园:武汉动物园-历史沿革,武汉动物园-交通信息

发布时间:2018-02-10 所属栏目:人民检察院历史沿革

一 : 武汉动物园:武汉动物园-历史沿革,武汉动物园-交通信息

武汉动物园(Wuhan zoo)坐落在武汉市汉阳区墨水湖畔,于1985年建成,其前身是武汉中山公园动物园,是在原汉阳区苗圃的基础上兴建的。现有陆地面积42公顷,内湖水面26.7公顷(马沧湖)。全园三面环湖,形成半岛,具有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观,是一座把风景、动物、植物和游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半自然式的动物园。园内以观赏动物为基础,以发展灵长类尤其是以神农架亚种金丝猴为特色。1987年7月,经国家建设部考察,武汉动物园被列入全国八大动物园之一。

武汉动物园门票_武汉动物园 -历史沿革

[www.61k.com]武汉动物园前身是武汉中山公园动物园。

1975—1984年,是武汉动物园新址筹建开拓阶段,国家投资180万元,建设面积为25.9公顷。初期进行路、水、电基础工程和园林绿化;1977年后建造鹿苑、水禽湖、湖光轩、中型猛兽馆、鹤岛、小熊猫馆、松坡亭等动物馆舍和园林景点,引进金丝猴、小熊猫、华南虎等动物,其4两种320只。

武汉动物园:武汉动物园-历史沿革,武汉动物园-交通信息_武汉动物园门票
武汉动物园

1982年2月,武汉动物园建设被列入市“六五”计划,并定为武汉的10 件大事之一。1984年,市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动物园113.3公顷的规划用地,并决定把马沧湖的大小瓜嘴(22.4公顷)划入该园。同年10月,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动员武汉空军部队指战员12500多人次和全市园林系统职工,开展声势浩大的军民共建武汉动物园大会战,吴官正、王群、钱运录等当时在武汉市任职的领导同志及武汉市其他有关领导志均参加了建设武汉动物园的义务劳动。历时100天,分别建成前区与中区的路、堤、大门广场停车场、环湖路等8项工程。

1984—1985年,国家投资600万元(为前8年的3.5倍),先后建成动物园大门、饲料房、狮虎山、圆洞桥、桃花林、多种小商亭、10多处动物馆舍、园林景点和服务设施,繁殖动物500多只,名贵花卉11 500株,栽植树木花卉7400多株,草坪1200平方米。并将中山公园的动物50种317只(头)全部调拨该园,又引进亚洲象4只。1985年3—7月,动物园首次赴日本犬山市“世界猿猴中心”举办金丝猴展出,轰动日本,掀起一股金丝猴热。同年4月17日,市园林局批准成立武汉动物园管理处,撤销筹建办公室。1990年,共繁殖各类动物十二种、122只,年底动物存栏数1十种,300余只。

1985年2月20日(春节),武汉动物园正式对外开放

。按照动物园的总体规划,边开放、边建设、边完善。在基建方面先后完成了熊山、猩猩馆、两栖馆、兽医院、配电房、儿童游乐园、“镜天楼”、“郢趣园”等建设项目,投资1 506万元;此后,还增设了高空缆车、宇航火箭、“汉英洞”和含咖啡厅、茶社、快餐厅、西餐厅、舞厅、会议厅为一体的综合酒楼等游乐服务设施。1991年还建成了百鸟乐园,园内有40种3960株花树,能看到水禽、涉禽、鸣禽、飞禽、攀禽、猛禽70种,共千余只。

武汉动物园门票_武汉动物园 -交通信息

市内乘坐公交42、273、413、553、580、622、646、711路等公交车,在动物园路的“武汉动物园”站下可到。

武汉动物园门票_武汉动物园 -地理环境

武汉动物园位于武汉市旅游城区——汉阳墨水湖畔。

武汉动物园门票_武汉动物园 -展出动物

园内以观赏动物为基础,以发展灵长类尤其是以神龙架亚种金丝猴种群为特色。现有大熊猫、金丝猴、神农白熊和丹顶鹤等珍禽异兽200余种2000余头(只)。植物以常绿树为骨干,以樟树、池杉、水杉、竹为特色,现有树木花卉180余种近8万余株,另有大面积的纯草坪及自然植被。绿化复盖率达81.3%。1987年7月,经国家建委考察,武汉动物园被纳入全国8大动物园之列。

对外交流

1985年2月20日(春节),武汉动物园正式对外开放,按照当时的总体规划,边开放,边建设,边完善。该园与国内、国外动物园有着广泛的交往,先后与日本犬山动物园、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动物园、德国的杜伊斯堡动物园结成友好动物园并进行了大批量的动物互赠互换。1986年,克利夫兰动物园赠送黑猩猩、环尾狐猴、金刚鹦鹉、浣熊等四种8只动物,1990年赠送金刚鹦鹉、松鼠猴、白头绒猴、黄猩猩等四种10只动物,1989年杜伊斯堡动物园赠送斑马1对,河马1只,1994年赠送长颈鹿2只。这些友好使者来该园落户,提高了该园动物展览的质量。

动物馆舍

武汉动物园是融野生动物移地饲养与繁殖、保护与研究、收容与救护、科普教育、演展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动物园。建有百鸟乐园、鹤岛、天鹅湖、中型猛兽馆、大熊猫馆、斑马馆、长颈鹿馆、两栖爬行馆、象馆、金丝猴馆、猩猩馆、狮虎山、熊山、孔雀园、鹿苑、儿童游乐动物园、驯兽表演场、自然放养区等30余座动物馆舍展区。还建有兽医院、繁殖场、饲料房、供热中心等后勤设施。拓有“郢趣园”、“湖光轩”、“九孔桥”、“白鳍豚绿化广场”、犀牛群雕、大熊猫群雕、儿童游乐城堡等30余处园林景点及20余个游乐、餐饮服务设施。

主要动物

武汉动物园:武汉动物园-历史沿革,武汉动物园-交通信息_武汉动物园门票
武汉动物园

现有大熊猫、金丝猴、棕熊、丹顶鹤、黑鹳、黑天鹅、斑马、长颈鹿、河马、大象、狮、虎、豹等珍禽异兽300余种3000余头(只)。武汉动物园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神农架白化熊展出的动物园。植物以常绿树为骨干,以樟树、池杉、水杉、竹为特色,现有树木花卉180余种8万株,另有大面积的纯草坪及自然植被。绿化复盖率达81.3%。1987年7月,经国家建设部考察,武汉动物园被纳入全国8大动物园之列。

1999年武汉市政府以一级政府目标的决心,动物园出资800万元,将汉阳渔场原作养殖用的马沧湖(面积26.7公顷)水面使用权转让给了动物园,纳入城市公共绿地的范畴。为水生野生动物展出和水面游乐的统一和谐创造了条件。该园在珍稀动物繁殖上频结硕果,每年繁殖动物10多种200头(只)以上,为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作出了贡献。

武汉动物园门票_武汉动物园 -旅游信息

服务时间

售票时间 8:00 - 17:00

清园时间 20:00

购票须知

成人票每张20元;

1.2~1.4米儿童15元/人(身高在1.4米以上的儿童购成人票);

1.2米以下儿童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免费入园;

70岁以上老人持老年证免票入园;

65岁(含)以上老年人凭老年证或身份证,现役军人、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在售票窗口换免费票入园;

60—65周岁老人持证购半票;

大中小学校团体享受团体优惠。

武汉动物园门票_武汉动物园 -交通路线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动物园路特1号

门票:20元,1.2—1.4米儿童15元。

乘车路线:7(电)、42、79、412、582、711、808路公汽终到始发;516、528、531、533、535、537、541、556、562、568、579、585、596、607、705、707、710、716、803路公汽到汉阳五里新村站下,往南走200米;58、553路途径武汉动物园;其它车到汉阳钟家村转。

武汉动物园门票_武汉动物园 -最新信息

武汉景区频遭游客“下黑手”

游客随手丢垃圾,可能害清洁工从30多米山崖吊下山沟捡上来;在动物园对鳄鱼丢石子,一时高兴的结果是8条鳄鱼被“虐死”一半。昨天,记者走访武汉景区了解到,部分游客频“下黑手”,令景点很受伤。

山沟里一次捡出200个饮料瓶

武汉动物园:武汉动物园-历史沿革,武汉动物园-交通信息_武汉动物园门票
景区工人探30米深沟捡垃圾

在罗田薄刀峰景区清洁工张介军眼中,游客随手丢弃在景区峡谷中的垃圾让他最心疼。他说:“我们的卧龙岗,本来悬崖两边奇石和怪松是一景,现在却经常被游客乱丢的垃圾破坏外观。”

张介军说,景区沿途有很多垃圾桶,可游客还是喜欢乱丢垃圾。海拔较高的卧龙岗,成了游客随手丢垃圾的重灾区。为了捡这些垃圾,清洁工们无奈当起“空中飞人”。每星期七下午4点清洁时间,景区都要从附近村里雇佣工人。这些工人要干的,就是看好清洁工们腰间的安全绳。借着安全绳,张介军要下到30多米深的沟底,把垃圾一点点捡上来。一下午,张介军要捡上来一二百个饮料瓶,各式各样的塑料袋也要装1大编织袋。

张介军告诉记者,每到星期七是家人最担心之际。妻子几次劝他“太危险了,实在不行别干了”。张介军现在最希望对游客们说的就是,请别随手丢垃圾,工人们捡得实在不容易。

5年里4条鳄鱼被游客砸死

“5年前我们还有8条鳄鱼,现在只剩下4条了。”昨天下午,看着刚刚搬进“密封”新家的鳄鱼,九峰森林动物园饲养员徐诗联并没有高兴起来。

2008年,九峰森林动物园就在园内的半山腰上建了1个开放式的鳄鱼馆,当时馆内养着8条鳄鱼。因为鳄鱼不好动,多数时间都匍匐在陆地上,或者把半边头浮在水面上闭目养神,游客总喜欢用石头和泥块砸它们,鳄鱼馆周边的石头和泥巴都被捡光了。“鳄鱼被砸伤后,我们虽然及时给涂了药膏,但是它们生活在水中,伤口很容易感染,很多被砸伤的鳄鱼都死了。”提起这些,徐诗联仍有些伤感。

今年6月,园方在公园锦鲤湖附近新修了1个“密封”的鳄鱼馆——鳄鱼馆四周用2.5米高的玻璃墙围着,顶上还盖上了透气的遮阳布。徐诗联无奈地说,前阵子遮阳布还没有盖上去时,居然还有游客往里边丢泥块,一名被“逮到”的游客笑着说:“看鳄鱼一动不动,我砸一下看它是不是还活着。

爬那么高刻字不怕摔下去吗

昨天,记者在黄鹤楼主楼上找到了上10处清晰可见的涂鸦痕迹。令人惊讶的是,在伸出栏杆外的金黄色琉璃瓦固定钢架上也有4处刻痕。在一角的琉璃瓦钢架上,歪歪扭扭地刻着“邹云波到此一游”。

“栏杆这么高,不探出头怎么能刻到钢架上去?楼那么高,那样好危险啊!”负责打扫主楼顶楼的清洁工龚可时说,她每天早晨和中午都要各擦洗栏杆一次,看着上面的刻痕感到很心疼。

佛肚竹上刻满“爱情宣言”

“黄娟我爱你”“我爱强毛”……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武汉植物园时,发现园内景观温室中的一丛佛肚竹被刻得不成样,其中多半是游客各式“爱情宣言”。

这一丛长在温室道路两侧的佛肚竹一共13根,每一根都被人刻上了各种图形和文字。最边缘的一根佛肚竹主干共有二十八个节,从第三个竹节开始就被刻上字,一直刻到了顶端,连主干边的10根直径不到两厘米的侧枝都无一幸免。

景区对不文明现象“罚无力”

武汉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万开元说,园区安保人员也曾经抓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但是因为园方没有执法权,只能劝阻不能处罚。除了要加强安保外,也希望游客能提高自身素质,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

武汉市旅游局市场处处长徐铁柱表示,要根治游客不文明行为,还是要靠宣传教育,提高游客文明素质。就目前来看,游客对出游文明认识都比较抽象,很多人不知道具体到景区应该遵守什么样的文明礼仪,这容易让生活中一些随意举动延续到旅游中。这需要景区和旅游企业投入更多精力,及时对游客劝导和告知,尽量向游客普及文明礼仪。

二 :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历史沿革,浙江大学医学院-办学条件

浙江大学医学院(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与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并于次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和药学院。2009年浙江大学实行大部制,将医学院和药学院重组,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部。2014年浙江大学实施学部制优化改革,医学部更名为医药学部,医学院和药学院独立建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_浙江大学医学院 -历史沿革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历史沿革,浙江大学医学院-办学条件_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在近1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
以下按照年代顺序: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到浙江省立医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部共6个部分进行叙述:

前身史略

浙江省立医学院
1871年,英国圣公会在杭州创立大方伯医院(广济医院,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
1881年,又创建了广济医药专门学校。
1912年,韩清泉等于6月1日创建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年夏季即开始招生,第一期招生60名,是中国自办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之一。韩清泉为首任校长。
1913年,学校又增设药科,为中国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校名也因之改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1914年,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作为临床实习教室和细菌、医化、化学实验教室,并作为分校和临床实习医院。
1920年,浙江省政府拨款7万元,购刀茅巷地30余亩,建楼房3座,平房20余间,自建校舍。次年7月落成。
1925年6月,因参加“五卅”运动,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两个班的学生愤而脱离学校。
1927年8月,浙江省政府把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
1928年9月,教育部长蒋梦龄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
1931年5月,由于医专校友、社会人士及在校师生的反对,教育部撤销1928年的停止招生命令,继续招生。
1931年8月,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32年9月,利用办校基金6万余元,筹建附属医院。次年8月,建成门诊部及附属医院新房二幢,设置病床104张。
1936年,又征购校西、校北民房,将原校址从35亩扩充至83亩余,添建学生宿舍、膳厅、教室、研究室及运动场等,次年8月落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学校为避免战争空袭,部分学生移至玉泉及灵隐上课,11月12日晚,浙江省府决定各医院、学校于五日之内向浙西撤退,医专决定迁往淳安,12月再迁至缙云。1938年春,迁往临海。
1939年8月,临海校舍遭敌机轰炸,物资受到部分损失,学校改迁至天台。是时,适值英士大学成立,奉令医专停止招生,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学校再次停办。
1941年春,天台告急,学校迁至缙云壶镇,次年学校再迁回临海。
1943年,由于重庆等地的校友及校内师生的反对,浙江省教育厅被迫同意医专恢复招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夏,浙江医专开始迁回杭州。
1946年1月,第一批学生回杭州。因杭州沦陷期间,原刀茅巷校园各建筑设施均被拆毁,校舍荡然无存,只能再暂借玉泉、灵隐部分庙宇作为临时校舍,开始复课。获校友王肇康帮助,用联勤总部第二十二后方班部分房屋作校舍(即湖滨校区西南部分)。
1947年春,浙江省教育厅拨款,购置孩儿巷民房二座,修缮后作为附属医院,设病床100张,同时,开设门诊。1947年夏,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开始招收六年制新生。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军管会任命晏庄为军事代表,以学生7人,教师7人,组成了临时院务委员会。10月,改为正式院务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黄鸣驹,代行院长职务负责领导学校工作。
1951年10月,政务院任命省卫生厅厅长洪式闾兼任院长。
1951年,学院接办广济医院。10月孩儿巷附属医院改为妇幼保健院。为了便利专科实习,把广济医院作为外科教学医院,省立杭州医院作为内科教学医院,浙江省立医学院接管时全院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有专职教师46人(教授有王维松、高品璋、储镐,石华玉、朱焱、厉矞华、黄鸣驹、于达望、汪良寄、顾学裘、章志清等14人;副教授有惠云身、周鸣铮、吴燮灿、徐佩璜等13人,讲师5人,助教14人);兼任教师11人,教辅2人,职员(包括医务人员)85人。在校学生总数为449人,其中医本科177人,药科71人,医专科201人。全院图书馆藏书仅1265册,其中中文图书343册,外文图书922册。校舍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增设医学院。
1946年4月,教育部拨款2亿元旧法币(约合十万美元)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办费。是年初,浙江大学总校从贵州复员杭州后,医学院招进首批学生,共27名。医学院院址在大学路浙江大学老校址内。
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李宗恩组建浙江大学医学院筹备小组。筹备工作开始不久,李宗恩因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并主持协和复校工作,因此,推荐王季午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筹备工作。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招生的同时,开始着手筹建附属医院。
194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为王季午。
1947年11月1日,在杭州银洞桥田家园九号,建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为浙大医院,正式对外收治病人。门诊部设内、外、妇产、小儿、眼、耳鼻喉、皮肤等七科。住院部分设头等、二等及三等病房,病床共60张。此外尚有药房、放射、病案(门诊及住院病案并存)、手术室、营养室、图书馆。图书馆中各科的中国国内外主要杂志基本订齐。医学院教师与医院医师大都相互兼任。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解放。浙江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由军管会文教组接管。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46年秋起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止,共招学生6届。

院系调整

1952年2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两校合并后,有教职员工336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17人,学校成立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黄呜驹,委员14人。
1952年3月,任命洪式闾兼任浙江医学院院长,周林为副院长。同年暑假期间续招三年制内科专修科和外科专修科新生各60名,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
两校合并后对附属医院也进行了调整。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内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1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人(包括医师30人,护士40人,其它15人)。病床134张,其中内科88张,眼科24张,耳鼻喉科22张。以广济医院作为附属第二医院,为外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2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包括医师38人,护士51人,其他14人)。有病床208张,其中外科191张,妇科7张、皮花科5张、牙科5张。1951年建立的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于1953年8月分儿科和妇科。
1952年起,学校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活动,在学生中也普遍开设俄文,停开英文课。
1954年2月,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分别成立浙江儿童保健院和浙江妇女保健院。
1954年8月,召开教学会议,取消了原内科、外科、眼科三系,合并成医疗系,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原公共卫生学系,改为卫生系。
1955年1月,成立校刊编审委员会,2月《浙医》院刊正式出版。
1955年8月,进行了全国性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指示,将浙江医学院卫生系三年级学生并入四川医学院;将药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医学院。共调出学生278名,其中卫生系161名,药学系117名。调出教师45名:有药学系教师29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调往沈阳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有卫生系教师16人,包括教授3人调往四川医学院。院系调整后,浙江医学院成为中国国内医疗专业最大的单科医学院校之一。当时,在校学生有2633人,教职人员435人。
1956年5月,国务院任命王仲侨教授为浙江医学院院长。
1956年9月6日,中共浙医第一届党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党委会,周林为党委书记,杨泮星为副书记。
1958年初,学校支援温州医学院的创办,各教研组共抽调了55名教学人员,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调往新成立的温州医学院,并赠送外文版图书1267册,30多架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1958年12月20日,召开了中共浙医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霍亚夫为党委书记,林尧、彭祖德为党委副书记。
1958年,创办了《浙江医学院学报》为季刊,1959年改办双月刊。
1960年,成立微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传染病研究所。
1960年,学校恢复开办药学系,招收新生60名。
1960年2月,召开了学校第三届党代会。大会选出9名新的党委成员,霍亚夫为书记。

曲折发展

1960年4月,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把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医疗仪器厂等单位均合并在浙江医科大学的管辖范围,实行统一领导。
浙江医科大学成立,使学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1个多学科的医科大学,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卫生系、中医学院等四个院系和工业卫生、外文、生物、化学、物理、口腔、儿科等七个专业。在校学生的规模发展到3700人。附属医院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保健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
1960年暑假,招收十一个学科专业的新生600多人。9月,学校开办了夜大学,招收医疗系专修科学生177名,学制为4年达到专修科毕业水平。
1961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将原来医疗、卫生、药学、中医、工业卫生、口腔、儿科、生物、化学、物理、俄语与专修班等十一个专业调整为医学、药学、中医3个专业。
1962年暑期起,药学系又停止招生。以后只办医学、中医二个专业。学校规模由3700人调整为1800人。
1963年9月1日,省委决定将浙江医学科学院改为浙江卫生实验院,并与浙江医科大学分开,归省卫生厅领导。同时决定将浙江医科大学下属的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去,合并成立浙江中医学院,由省卫生厅领导。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学校全面停课。
1968年11月,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缺额,副主任赵潘水、赵克吉。
1969年4月,成立中共浙医大党的核心小组。赵潘水任副组长。1969年11月,在新昌县举办新医班,打算为以后创办新医大搞试点,共招收42名赤脚医生,学制一年。
1970年7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浙江中医学院与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仍定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招生。
1970年11月,开始恢复招生。招收学生712名,其中有解放军学员近200名,学制一年。
1971年1月,张庆三被任命为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起,在余姚、慈溪、东阳、义乌、诸暨、新昌、海宁、海盐等县人民医院建立8个教学基地,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投资25万余元。
1973年,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中医学院又分开。
1973年秋,招收三年制学生466名。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通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录取的新生。到1976年至,招收四届学生,共2448名。
1973年,学校决定恢复药学系,同年秋,由基层单位推荐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
从1966年---1969年四年间没有招生,从1966年---1977年11年间未招本科学生,少培养数千名医药卫生人才。
但在十年中,四所附属医院从未停诊。在此期间,附属医院曾组织过1千多人参加的三次大型农村卫生工作队,在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进行巡回医疗。培训当地赤脚医生3千余名,卫生员5千余名。
从1968--1976年,先后有31人随8批医疗队去非洲马里等国工作。
1976年后,建立口腔系招收三年制工农兵新生。
1977年底至1978年初,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本科生即医学系,口腔系五年药学系四年。
1978年,后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校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校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等。还恢复了教师、业务技术人员的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该校为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
1978年,恢复了夜大招生。形成了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完整3个阶段体系。
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该校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从1978年到1982年的六年中,学校处于文革后的恢复重建时期,各系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医师上教学、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教学、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系毕业生的统考中,1982年与1983年均获第二名,1984年获第一名。
1983年,开始为石油部代培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学生。学生来源为全国各大油田所在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是年秋,首批石油部新生60名入学。
1984年1月,浙江省省委任命金干为校党委书记,郑树、刘秀华为副书记;任命郑树为校长,金干、丁德云、姚竹秀、沈成芳为副校长,王季午教授为名誉校长。接着,对系、部,处室和附属医院的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1984年,创建临床医学工程系,学制三年。秋,30名新生入学。1986年学制改为五年,招生数同前。
1986年,恢复公共卫生系,学制五年。是年秋,30名新生入学。
1986年调整和新建十二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心脑血管病研究所、环境与健康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和医学教育研究所。
1985年8月,医学营养系招生,学制5年。
1986年10月,召开了学校第五届党代会。出席代表260名。
1987年10月,19层三号教学大楼正式开工。1991年8月,高72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耗资2300万元的19层三号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1987年12月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学校决定以该校十二个研究所为实体,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
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5所医学院校中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该校也在其中之列。1988年秋,首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2名新生入学。七年制学生,头二年委托浙江大学培养,使其受到足够的理科基础、现代实验技术和外语等的训练,第三年回校本部继续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的学习。
1989年,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土捐资7000万港元,后又捐赠400万美元购置医疗设备,在杭州筹建综合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命名为邵逸夫医院。1994年5月,竣工开诊。该医院建成后,最初五年由美国罗马琳达(lomalinda)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协助管理,1999年移交中方管理。
1993年5月 经浙江省教委批准,成立浙江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设有成人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
1996年,教育部批准浙江医科大学成立“国家理科人才基地”。
199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为“基础医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于1998年开始招生基础医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1997年5月,通过省政府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确定传染病学、肿瘤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外科学、药理学为7个重点学科。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97年起五年内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学校自筹6000万元,共计1.2亿元),用于浙江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
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合并发展

1998年9月15日,根据国务院指示,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
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9年7月,组建成立医学院。
1999年9月,对医学专业进行调整,原七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减为四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1999年9月,增加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美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美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的培养;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研究实验室在附属第一医院组建成立。
2000年2月23日,陈宜张院士捐资成立“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每年捐资一万元奖励2位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本科生。
2000年9月,临床医学专业停招五年制,普及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硕士),共招收学生365名。
2000年10月,成为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S美眉)及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首批授权试点单位(MPA)。
2001年12月,郑树森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成为全国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单位之一。
2002年10月16日,彭淑牖教授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02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我院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成绩良好。
2003年12月,经统计附属第一医院发表SCI论文58篇,跻身全国医院20强,排名第5位。
2004年10月,医学院成功地组织申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创新平台。
2004年11月,曹雪涛教授以署名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名义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I美眉UNO1OGY》上发表论文。
2005年10月,郑树教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12月,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2006年2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施行了一起内镜下的胃癌剥离术,在浙江省创下了一项新纪录。通过检索该手术方法中国国内尚未见报道,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2006年12月18日,校友陈宜张院士一次性捐赠30万元,扩大了原“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的年奖励额度和奖励范围;2009年1月12日,陈宜张院士再次捐赠20万元,扩充“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2009年10月9日,陈宜张院士又一次捐赠50万元充实“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
2006年7月26日,启动了医学院整体搬迁到紫金港新院区的工作,10月30日整体搬迁基本结束。
2006年7月实施医学大类招生,医学院学生招生分医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类。
2006年9月首次招收来自巴基斯坦等八个国家的成班建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43名,采用全英文授课。学制5年半。
2007年5月,由医学院广大校友发起设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杏林学长奖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开放式基金,是年筹得基金款项112万元。
2009年6月12日,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医学部,除药学院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以外,其中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新明确为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为副处级机构。
2009年7月16日,《浙江大学医学部章程(试行)》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
2010年4月27日,何超院长荣获美国CMB杰出教授称号。
2012年5月5日,医学部重新修订了《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聘条件》,进1步规范了卫生技术系列职务晋升的要求和程序。
2012年5月6日,浙江大学医学部广东校友联谊会在广东省口腔医院成立。78级校友、广东省口腔医院院长章锦才当选会长。
2012年5月11日,陈江华教授在华盛顿荣获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颁发的“国际卓越成就奖章”,成为今年全世界4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专家。2013年5月18日,药学院迎来了百年华诞,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代表、兄弟院校和药学界各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庆典仪式。
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八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ofPacificRimUniversities,APRU)全球卫生研讨会于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2013年10月30日下午,郑树森院士被授予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11月,杜立中教授荣获“2013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卓越贡献奖”。
2013年12月2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和支持,浙江大学医学部控烟研究中心完成的“全球医学生控烟调查”中国报告发布会在医学院举行。国家卫计委、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等组织的官员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2013年12月,李晓明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授。
2013年12月2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的“H7N9禽流感的病原学及临床诊治研究”项目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10大科技进展”。
2013年12月27日下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共建浙江大学湖州医院的协议》,湖州市中心医院揭牌“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与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金长征共同为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揭牌。

浙江大学医学院_浙江大学医学院 -办学条件

(www.61k.com]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共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近16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包括“青年千人”)1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首席科学家8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教授及正高职人员近800人,博士生导师349人,硕士生导师81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张(神经生理学家)、段树民(神经生物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免疫学专家)、郑树森(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李兰娟(传染病学家)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段树民
美国科学院外籍医学院士:巴德年
德国科学院院士:来茂德(病理学家)
美中国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彭淑牖(外科学家)
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首席科学家:郑树森、项春生、罗建红、段树民、黄荷凤、王青青、王建安、管敏鑫、杨小杭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李明定、杨小杭、管敏鑫、孙毅、杨晓明(长期转短期)、康毅滨(短期)
浙江省特级专家:姚克、蔡秀军、来茂德、王建安、沈华浩、陈江华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来茂德、陈江华、蔡秀军、梁廷波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李晓明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方向明、沈华浩、梁廷波、周天华、欧阳宏伟、李晓明、王福俤、鲁林荣、张宏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方向明、胡汛、沈华浩、蔡秀军、梁廷波、李晓明、田梅、徐骁
求是特聘教授:罗建红、朱善宽、项春生、范伟民、赵正言、黄荷凤、金洪传、蔡秀军、欧阳宏伟、黄河、余红、谢幸、梁廷波、赖蒽茵、周天华、陈江华、李晓明、王福俤、刘伟、顾琛、蔡真、吴育连、张宝荣、张建民、俞云松、鲁林荣、张宏、姚玉峰、舒强、王慧明
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来茂德、郑树森、李继承、杨廷忠、黄河、陈江华、谢幸、黄荷凤、蔡秀军、黄建荣、阮冰、罗建红、金洁、王建安、杜立中、何超、舒强、王伟林、姚玉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王青青、周天华、沈颖、欧阳宏伟、杨军、许正平、刁宏燕、方向明、金洪传、王兴祥、俞云松、柯越海、徐骁、徐峰、鲁林荣、吴希美、李晓明、叶娟、胡虎、汪洌、虞朝辉

院系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设有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学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系、护理系等七个院系。建有八年制医学博士(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并在中国国内率先建立了四年制生物医学本科新专业,开设了浙江大学首个也是唯一1个成建制留学生教育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学制基础医学系(院)生物医学(求是科学生物医学班)4年公共卫生学系(院)预防医学5年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
5年/8年
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系口腔医学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拥有六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五个博士后流动站、九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五个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四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四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五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一个(生药学)、浙江省重点学科十一个、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两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二十四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六个。
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器官移植、代谢病诊治研究、生殖医学、医学神经生物学、腔镜外科、新生儿与围产医学
重点学科
学科级别数目名 称 (获得时间)国家重点学科41 、内科学(传染病)( 2001 )2 、外科学(普外)3 、肿瘤学4 、儿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1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 、妇产科学3 、眼科学4 、药物分析学浙江省重点学科111 、肿瘤学2 、生理学( 1994 )3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 1994 )4 、外科学5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2002 )6 、妇产科学( 2003 )7 、儿科学8 、口腔临床医学( 2003 )9 、药理学( 2003 )10 、内科学11、药物分析学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1 、眼科学( 2003 )2 、免疫学( 2003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241、普外科学 ( 1998 )2、血液病学( 1998 )3、心血管病学 ( 1998 )4、骨外科学 ( 1998 )5、临床医学基因工程 ( 2001 )6、消化病学( 2001 )7、急诊医学( 2001 )8、呼吸内科( 2001 )9、影像医学( 2001 )10、口腔颌面外科学 ( 2001 )11、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 ( 2001 )12、产科学(生殖内分泌)( 2001 )13、肾脏病学( 2004 )14、耳鼻咽喉学( 2004 )15、儿科学(儿童保健)( 2004 )16、计划生育学( 2004 )17、流行病学(扶植)( 2004 )18、感染微生态学19、医学组织工程学20、精神病学21、神经外科学22、烧伤外科学23、临床病理学24、小儿心胸外科学

学位点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理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071003]生理学√√[071005]微生物学√√[071006]神经生物学√√[071007]遗传学√√[071009]细胞生物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0010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2]免疫学√√[100103]病原生物学√√[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5]法医学√√[100120]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00201]内科学√√[100202]儿科学√√[100203]老年医学√√[100204]神经病学√√[1002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0206]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9]护理学√
[100210]外科学√√[100211]妇产科学√√[100212]眼科学√√[100213]耳鼻咽喉科学√√[100214]肿瘤学√√[100216]运动医学√√[100217]麻醉学√√[100218]急诊医学√√[100220]全科医学√√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00301]口腔基础医学√
[100302]口腔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5]卫生毒理学√
中西医结合[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00701]药物化学√√[100702]药剂学√√[100703]生药学√√[100704]药物分析学√√[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0706]药理学√√中药学[100800]中药学√
管理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览专业学位授权点名称学院名称临床医学硕士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医学院口腔医学硕士医学院口腔医学博士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MPH)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检验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护理、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消化内科、麻醉科、肿瘤科、传染病科、老年病科、器官移植科、临床药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病理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专科护理、呼吸内科、普通外科、烧伤科、皮肤科、眼科、急诊医学科、肿瘤科、变态反应科、神经内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病理科、普通外科、临床护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儿科重症、新生儿科、小儿呼吸科、小儿消化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妇科、产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牙体牙髓病科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设有医学信息学课程组、细胞生物学课程组、病理学课程组、遗传学课程组、病原生物学课程组、生物化学课程组、分子生物学课程组、教改课程组、生理学课程组、药理学课程组、免疫学课程组、病理生理学课程组、神经科学课程组、解剖学课程组、组胚学课程组等十五个课程组。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省级教学团队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带头人级别外科学教学团队郑树森国家级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夏强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理学夏强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姜乾金国家级精品课程传染病学李兰娟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科郑树森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理科学实验魏尔清国家级精品课程病理学来茂德国家级精品课程妇产科学谢幸省级精品课程内科学姒健敏省级精品课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陈季强省级精品课程组织胚胎学李继承省级精品课程儿科学赵正言专业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4+4(,本博连读,4年非医类本科教育和4年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和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将有不少于150名优良学生直接进入“5+3”一体化培养,即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该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经过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后,学生将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掌握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当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并成为未来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者、研究者和领导者。
生物医学专业四年制: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生物医学“3+1本硕学位”培养项目,即在浙江大学学习3年,第4年赴爱丁堡大学学习1年,可获得浙江大学学士学位和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

国际交流

2012年,医学院全年出访人员共602人次,接待来访团队89批181人次;承办国际会议9次及海峡两岸会议1次;聘请中国国外知名大学教授11人担任客座教授,1人担任名誉教授。学院对外活动交流频繁,参加了浙江大学德国周活动,访问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基尔大学、德国心脏中心等6所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考察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5所著名高校;先后访问了台湾大学医学院、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等5所医学院校及其附设医院。继续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展“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与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夏洛蒂—洪堡大学和柏林大学附属医学中心、日本静冈县立病院机构、台湾阳明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涵盖了学生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和临床合作等多个领域。

浙江大学医学院_浙江大学医学院 -学术研究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二十一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一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验室一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三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十二个),建设有“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985科技创新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验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呼吸药物研究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军特种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肾病免疫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中药血液病药理实验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腔镜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血管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建设成果

成果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16项(其中李兰娟院士领衔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6项(进步奖5项,创新奖1项),省部级奖项占浙江大学科研成果获奖总数的1/3。其中2013年获科研总经费逾4.15亿元,在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86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5项,全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326余篇。[1]
科研主攻方向
浙江大学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985科技创新平台设在医学部,该平台以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疾病发病及干预的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依托浙江大学医学、理学、工学及相关学科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以下几个科研主攻方向。
——重要疾病分子与细胞基础的研究
围绕重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开展:细胞器的发育与功能的分子基础;细胞发育、分化、迁移与运动的分子基础;组织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分子机制;信号网络修饰与疾病模式构建;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等前沿性基础研究。
——感染免疫与传染病防治研究
开展感染微生态学和感染免疫学、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新型防治技术、艾滋病等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的诊断新技术和治疗、病原生物学的早期诊断技术开发等研究。
——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分子分型与个性化治疗研究
开展肿瘤预警与早期诊断、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标志的发现与鉴定、国人常见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及基因突变谱、抗肿瘤靶向药物和肿瘤病因与发病机制、国人肿瘤生物资源保存标准化建设等研究。
——神经科学与神经精神疾病研究
开展神经可塑性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及其行为学、神经胶质细胞生物学及其生理病理意义研究和重要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神经保护靶点和药物干预新策略等研究。
——干细胞、再生医学与器官移植研究
开展器官移植相关基础与临床新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及产业开发研究,新药筛选的干细胞技术体系、干细胞临床应用标准等研究。
——生殖健康与妇儿疾病诊治研究
开展女性生殖医学和出生缺陷相关疾病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展妇科疾病围产医学、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危重病的综合防治和遗传性精神发育迟滞疾病研究以及少儿肥胖及其并发症的综合防治研究。
——创新药物发现和研究
在985平台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和“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的2个单元技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创建新药源头设计、药效和毒性评价、药物代谢、药物制剂、药物分析、现代中药、制药工程等一流水平的研发平台,开展了肿瘤、神经精神、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疾病治疗药物的源头创新研究。
国家科技奖励
李兰娟院士主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彭淑牖教授主持的“刮吸解法的建立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研制”获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黄河教授主持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彭淑牖教授主持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树教授主持的“中国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兰娟院士主持的“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姚克教授主持的“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树森院士主持的“肝移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蔡秀军教授主持的“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胰脾外科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荷凤教授主持的“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谢幸教授主持的“宫颈癌发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建立与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洁教授主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和推广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建安教授主持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兰娟院士主持的“重症肝病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沈华浩教授主持的“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应用”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
1、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10年,谢幸团队,《卵巢癌病变进展机制与阻遏策略研究及应用》
2010年,方向明团队,《烧、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与严重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03年,李兰娟团队,《革兰阴性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研究》
2012年,沈华浩团队,《支气管哮喘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2012年,厉有名团队,《蛋白质组支撑技术及其在重大疾病等研究中的应用》(第三完成单位)
2013年,杜娟团队,《基于药物及疫苗开发的艾滋病病毒分子致病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3、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10年,陈忠团队,《癫痫的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2010年,俞云松团队,《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及其耐药性的防治策略》(第二完成单位)
2011年,吴育连团队,《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2011年,李红团队,《糖尿病血糖监测新技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第二完成单位)
2012年,陈忠团队,《癫痫,脑血管疾病的流调,差异表达cDNA文库及机制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4、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
2011年,徐翔团队,《中小学生正确用药科普知识教育与青少年药物滥用预防》

学术期刊

《世界儿科杂志》(英文名:WorldJournalofPediatrics)是中国唯一一份同时被SCI及IM等著名国际检索机构收录的儿科期刊,于2007年被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列入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来源期刊,2008年被MEDLINE/PubMed收录。2009年首发影响因子为0.365,2010年上升到0.945,2011年更跃居为1.216。三年间影响因子年均增幅近0.4,短期即完成跨越式发展,2011年,直追同类优秀期刊而跃居亚洲第一,2012年继续位列亚洲第一,在国际同类期刊中位居全球第75名。该刊的稿源数量每年都在大幅上升,从2005年的62篇上升到2012年的514篇,中国国外稿源占72.3%,期刊继续按国际惯例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年退稿率已超过87.3%。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代表中国国内急诊医学水平的学术性期刊。原《急诊医学》杂志于1990年创刊,2001年第1期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主要报道中国急诊医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专论、论著、临床研究、综述、讲座、经验交流、院前急救、继续医学教育、急诊护理、病例报告、学科建设等栏目。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是由国家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刊物,是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刊和全国医学教育核心期刊。该刊2004年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实用肿瘤杂志》杂志创办于1986年,由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肿瘤专业学术期刊。被各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I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第5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肿瘤学核心期刊。2012年《实用肿瘤杂志》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部主管的中文双月刊。1958年创刊。主要刊载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相关论文。是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IM/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收录,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创刊于2003年,由浙江大学主办,主要栏目:专家述评、论著、临床研究、教学探索、综述、经验交流、临床护理、病例报告,为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健康人生》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浙江大学主管,浙江大学医学院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联办,健康人生杂志社出版的综合性健康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医学领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动态等内容。

浙江大学医学院_浙江大学医学院 -医疗机构

附属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历史沿革,浙江大学医学院-办学条件_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医院一、拥有7家高水平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第一医院),核定床位2500张
注:包括庆春、城站和大学路3个院区;位列中国公立综合性医院社会贡献度排行榜第6位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核定床位3200张
注:包括解放路院区和滨江院区;位列中国公立综合性医院社会贡献度排行榜第28位
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邵逸夫医院),核定床位2400张
注:包括庆春院区和下沙院区,是中国大陆首家通国际医院评审(JCI)的公立医院
4、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核定床位1120张
注:杭州市学士路1号;2013年度,妇产科声誉全国第4名
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核定床位1300张
注:包括滨江院区和湖滨院区;2013年度,小儿内科声誉全国第3名,小儿外科第10名
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浙江省口腔医院)
注:浙江省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牙科综合椅近百台,病床50张
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省义乌医院),核定床位920张
注:义乌市商城大道N1号,浙江大学首家异地建设的附属医院[16]

合作医院

浙江大学绍兴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金华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宁波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三级甲等[17]

托管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仑分院(北仑区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三门分院(三门县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民族分院(景宁县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衢江分院(衢江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龙泉分院(龙泉市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德分院(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兰溪分院(兰溪市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余杭分院(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宁海分院(宁海县妇幼保健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衢州分院(衢州市妇幼保健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永康分院(永康市妇幼保健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武义分院(武义县口腔医院)[17]

浙江大学医学院_浙江大学医学院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部徽图案由求是鹰、盾牌、医学院建立年份和阿斯克勒庇俄斯蛇杖组合而成;蛇杖为医学传统象征,盾牌、求是鹰象征捍卫健康、保卫生命、对医学事业实事求是。
院训
仁心仁术、求是求新

医学精神

仁爱、求是、创新、卓越
释义:体现了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校训,又突出了医学学科特色,表达了以大医博爱、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和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浙医”精神。
仁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属性。医学的核心目的只有1个:满足人对康寿的需求,而评价医学的最终标准是能否为人们带来幸福。因此,“仁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属性。
求是,彰显了浙大人科学求索的精神内核。“求是”,作为1种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已内化到浙大人的思想、意志及品质之中。
创新,提供了浙医人前行进取的动力源泉。在探索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总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只有把“创新”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才能满足一流院校开展一流研究与培育一流学生的需求。
卓越,反映了浙医人的高标准追求理念。只有时刻努力,不断追求卓越,才能成为一流医学院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_浙江大学医学院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名誉院长巴德年院长段树民常务副院长陈智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河副院长许正平副院长欧阳宏伟副院长沈华浩副院长方向明副院长李晓明副院长(兼)郑树森副院长(兼)王建安副院长(兼)蔡秀军党委副书记陈国忠党委副书记叶旭军资料来源:[19]历任领导历任院长
届序姓名任期备注1韩清泉1912.06--1917.01校长2钱崇润1917.02--192l.10校长盛在衍1921.11--1922.06代理校长3李 定1922.07--1925.01代理校长、1923年为校长吴 粹1925.02--1926.02代理校长4丁求真1926.03--1927.07校长5朱其辉1927.08--1932.12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校长6丁求真1933.01--1934.06校长7程 浩1934.07--1935.01校长朱文治1935.01--1935.02临时代校长8王 佶1935.02--1946.08校长9陈宗棠1946.09--1947.081947.6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任院长10蒋 鵾1947.09--1949.05院 长黄鸣驹1949.10--1951.10院务委员会主任、行院长职务11洪式闾1951.10--1955.04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院长12王仲侨1956.05--1958.09院长13郑 平1960.02--1963.09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14李兰炎1964.03--1968.11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张庆三1971.01--1977.07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刘亦夫1977.07--1978.07浙医大革委会主任15王耀亭1978.07--1979.03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16王季午1979.03--1984.01校长、1984.1为名誉校长17郑 树1984.01--1992.03校长18郑 树1992.03--1996.10校长19陈昭典1996.10--1998.09校长、至1998年9月15日“四校”合并20陈宜张1999.10--2003.11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21巴德年2003.11--2009.10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21段树民2009.10--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

三 :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和办学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学院创立1903年,坐落于广东省潮州市。截至2013年,学校有校本部和陶瓷学院2个校区,占地面积达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设有中文系等16个教学机构,57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和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有教职工1025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0多人,面向中国十六个省(区)和港澳招生。办学一百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优良校风和“秉承百年师范教育传统,融汇潮汕区域文化精华”的鲜明办学特色。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历史沿革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复办师专30年成果图片展

韩山师范学院的历史,以清光绪廿九年(1903)为转折,之前是古代书院,之后是近现代师范学校。韩师的前身是建于宋代的韩山书院,历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是州(路、府、道)的官办书院。院址多有变迁,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址于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南侧,延续至今。

[www.61k.com)韩山书院历史上一再迁徙,屡经兴废。以下按年期概述:

淳禧十一年(1251年),郡守刘希仁捐俸修潮湿残破的院舍。不久,书院废。

至元十五年(1278年)城南书庄(原韩山书院旧址)及所附韩祠,经战乱,亭院无存。廿一年(1284年)由潮州路总管王用文重建,又叫“韩山书院”,祀孔子及诸贤,又以韩祠附。

至顺二年(1331年)因“营缮多缺”,总官王允恭令城南书院长陈文子“撤旧构而新之”,历时4个月,新舍落成。

翌年(1332年)七月临川吴澄撰《潮州路韩山书院记》,记载书院落成盛事,碑记现存于潮州西湖公园内。

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南韩山书院地毁于火灾,韩祠也随之废。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巡道史起贤于笔架山麓韩祠左侧的明代御史蔡梦悦祠重建书院。就坊址建构大门,改称“昌黎书院”,题其堂为“原道堂”。康熙年间立《昌黎书院碑记》,现存于韩山师院。

雍正十年(1732年)九月,知府龙为霖沿旧址扩建,翌年三月完工,复称“韩山书院”。现有雍正年间立《韩山书院碑记》存于韩山师院。

光绪廿九年(1903年)呈准立案,改“韩山书院”为“惠潮嘉师范学堂”。古书院历史从此宣告结束。惠潮嘉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培养师资的新式学堂之一。

1911年改“惠潮嘉师范学堂”为“广东省惠潮梅师范学校”。

1921年10月,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二师时期学校规模不断得到扩展。

1935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韩山师范学院1939年6月潮州沦陷。韩师在日寇铁蹄踏入汕头之5月间,被迫举校迁往原揭阳县古沟乡尾寨。当时韩师是潮汕地区“硕果仅存的一所省立中学”。1944年下半年,因战火燃近,韩师又辗转迁往地处大北山区的原揭阳县灰寨乡下舆村,借崇正小学校址办学,条件相当困难。

1946年春,韩师搬回潮州原址。中学部移交金山中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3日潮安解放。12月27日,粤东行署、潮安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郑淳为军代表接管韩山师范学院。1950年5月,郑淳任校长。

1958年的校门1958年秋,韩山师范学院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名为汕头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面向惠潮梅地区招生。由汕头地委主管文教工作的副书记李雪光兼任校长。设置文史、数理、生化、外语四个科,开办中文、政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七个专业,附设初中教师训练班、农业中学教师训练班和中师函授部,面向潮汕、兴梅、海陆丰各市县招生,培养初中教师,轮训提高在职初中、小学教师,办附属小学。其时曾办有1期俄语教师培训班。校园面积扩大到80多亩,另辟有游泳池,桃坑、后坑、小陂、小心坑四个农场,以及生物实验园地。

百年校庆1961学年度在校专科学生1270人,教职工217人。1961年,国家实行“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大专院校设置。韩山师专遂于1962年秋停止招生,1963年7月停办专科。

1963年秋,师专停办,返办为中师和教师进修学校。专科停办后,学校分设为韩山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校开设中师班,面向汕头、潮安、澄海、饶平、南澳等市县招生,为5市县培养小学教师;教师进修学校则举办学校行政和教师培训班,为全地区轮训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行政干部。另有附属小学2所,作为教育实习基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韩山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各方面的正常秩序都受到严重冲击,教师挨斗,教学活动和招生中止。韩山师范学校校名一度被改为工农师范学校。

1968年,工农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起初仍称汕头地区工农师范学校,后称汕头地区师范学校。

1971年以后,开始以推荐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开办1年制或2年制文科、理科、文体、英语等中师班。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生除校内课堂教学外,要常下农村搞教育运动和调查研究,参加生产劳动。共培养各类中小学师资2000多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和统一招生制度。韩山师范学院获准开办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大专班。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恢复了大学专科建制,定校名为韩山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起连续开办6期政治和经济管理专业干部专修科,招收四十岁以下,具有5年以上工龄和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干部进行为期2年脱产学习;1985年起开办4期3年制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成人教育脱产班;除函授教育外,1984年以后,相继开办中文、英语、微机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夜大学。

1993年,开设的专业已由起初的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逐步增加到包括英语、政史、化生、微机应用、电子技术、体育、音乐等共十四个。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称“韩山师范学院”。期间自1990年起至1993年,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中文、数学两个专业本科班。1993年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1952 人,教职工425人,校园面积1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这个阶段培养的全日制普通师范专科毕业生共6995人。

1995年1月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

1998学年度,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003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0%以上。

1998年4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专业,以及学院办学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考察评审,同意韩山师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53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了首次由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1999年,教育部将韩山师院列为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之一。

2000年开始与华南师大等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1年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潮州师范学校改为韩山师院二级学院,仍隶属于潮州市教育局,招生纳入韩山师院管理,教育质量接受韩山师院监督。

2002年6月,韩山师范学院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获得通过。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设施建设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26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7.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999万元。图书馆面积近2.8万平方米,藏书122.59万册,中外期刊2850种;实现电脑化管理,拥有可供读者光盘阅览和普通阅览的座位187九个。拥有各类教室263间,其中多媒体教室83间,语音教室4间,微格教室5间。教学用计算机2204台。已建设校外实习基地80个,基本上满足了本科教学的需要。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39.5万册,电子图书6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十七个,其中古籍线装书8600册,外文图书2万余册。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如粤东分析测试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多功能平台、生物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科研平台、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少年司法学研究中心” 等五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潮学研究中心、潮汕文化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三个省级研究平台。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实训基地十五个。

学院建有两个标准田径场和体操馆、篮球馆、排球场、风雨操场、游泳池及体育综合训练馆等1大批设施先进、器材齐全的体育场馆,为教学、训练、竞赛和师生体育锻炼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设备先进、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宿舍及各种设施齐全的后勤生活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教学理念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校训韩山师院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等教育师资和地方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为中学教育和农村教育事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1995年1月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为建设合格的本科师院,适应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需要,学院制订了《韩山师范学院事业发展规划(1996~2005)》,建设稳步发展。开辟占地320亩的校园新区,建筑2万平方米的理科大楼主楼,建立了师资建设基金,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针,以优惠措施吸引人才,使教师队伍得到壮大、提高。学院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加对教学的投入,搞好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整顿教风、学风,健全教学制度,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初期实行本专科并举,多学制并存,逐步减少招收专科生的比例。

校训

勤教力学,为人师表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等十六个教学机构,5七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八个学科门类和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两个、省级四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个、省级三个,省级重点学科两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6门。学校面向全国16个省(区)和港澳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6500多人。截至2013年,学校建有省级重点与扶持学科各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四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三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3门。

院系设置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韩山师范学院历史系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系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韩山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管理系韩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韩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韩山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专业设置

科类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网络与新媒体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心理学统计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烹饪与营养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音乐表演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专科类材料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服装设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商务英语文秘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美术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雕塑艺术设计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学校建有省级重点与扶持学科各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四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三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3门。

广东省重点学科:专门史(潮学研究)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体育学、历史学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数学、物理学、教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生物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学

省级优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师资力量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学院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截至2012年,该校教职工人近 1041人,其中专任教师748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63.5%和39.4%。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 名,培养省级和校级“千百十工程”对象25名,大学良师19名,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四个,13位教师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工作者”、“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学校还聘请了国际汉学大师、杰出校友饶宗颐先生,中国科学院杨福家院士、王梓坤院士,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及学科带头人。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科学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10年,学校拥有各类研究平台近三十个,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资助的科研平台一个(粤东分析测试中心),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潮学研究中心),省重点研究基地教学科研工作站一个(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一个(分析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三个产学研基地平台(新化学材料研发中心、重要海洋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与育种研发中心、智能玩具研发中心),两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二十五个系属研究机构。

科研项目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承担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
“排球”专题学习网站
“托尔斯泰”专题学习网站
“粤东植物多样性” 专题学习网站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改试验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试验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法律基础》教学改革试验
“丁有宽”专题学习网站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足球》教学改革试验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现代汉语》课程教改试验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学改革试验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电磁学》教学改革试验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力学》教学改革试验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C/C++》教学改革试验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试验



学术成果


韩山师范学院经过辛勤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绩。化学系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科研工作,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3项,厅、局级4项。获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1项;获教学成果奖4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校级4项;发表科研论文157篇,其中权威刊物22篇。

中文系已有一门省级重点课程(古代文学)、三门院级精品课程(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大学语文),两门院级优质课程(文学概论和汉语口语),五门院级优秀课程(现代汉语、写作概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法),其余课程均为合格课程。

政法系先后承担《公共卫生政策与生命伦理》、《晚清企业商企业管理思想专题研究》、《粤东海洋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等课题,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数学与信息技术系先后获第七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九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九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十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三等奖,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三等奖。


科研奖项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韩山师范学院至2009年,该校教师获得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登记、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潮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奖项,发明专利:木质地板、家具护理剂及其制备方法、1种自动滴灌绿化槽。

该校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社科项目共37项,国家、省自然科学项目38项,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16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4项,广东省体育局项目12项,主持了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项目1项、潮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约58项,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32多项。发表论文1214余篇,其中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5篇,其中权威或核心期刊共262余篇,SCI等收录33篇。各类科研总经费约452.7万元。出版专著和教材45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获厅级科研成果奖11项。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交流合作

校友陈伟南回母校访问韩山师范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次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和教师莅校讲学和任教;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国立阿拜伊师范大学、韩国大田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互换学生,互派教师进修和访问,并进行长期的学术与教学交流;在哈萨克斯坦国立阿拜伊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传播中国文化。

200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有来自英国、哈萨克斯坦、韩国、泰国等国家留学生到韩山师范学院就读。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韩山师范学院人才培养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院长林伦伦副院长陈三鹏、吴愈中、庄东红、廖伟群党委书记陈庆联党委副书记王晶、詹必富纪委书记王晶

院长:林伦伦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林伦伦中文学科二级教授,中山大学学士(1982.6)、硕士(1985.6)。曾任汕头大学副校长(1998.8-2004.4)。曾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2004.4-2010.1)。研究方向:地方方言与文化。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主管审计工作;依法治校工作,校务公开工作;发展规划工作;外事工作、对外交流合作、港澳台工作、侨务工作、校友校董联络工作。
分管部门:学院办公室、审计处、对外交流合作处。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晶

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沿革,韩山师范学院-设施建设_韩师
王晶主持党委和纪委全面工作。主管党务公开工作;保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普法教育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协管审计工作。
分管部门:党委办公室、机关第一党总支、机关第二党总支、宣传部、纪检监察处(含纪委办公室,与审计处合署)。

韩师_韩山师范学院 -知名校友

陈伟南,1936年毕业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37年赴港谋生,当过店员和小贩。香港沦陷后回乡务农。1946年再度赴港,艰苦创业,先后创办香港星洲胶业有限公司、香港星洲贸易有限公司、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

陈复礼,著名摄影家,当今的国际摄影界中,并称华夏影界“三老”,是一位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搏斗》这是陈复礼先生代表作之一。

詹安泰,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民盟民员。詹氏第九十二世。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发表了几十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尤其精于诗词的研究、创作。他的词学专著有独特创新见解,在词坛有较大影响,日本学者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的评誉。

饶宗颐,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取得显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陈其铨,字奇川。历任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台湾全省暨全国美展书法评议委员、文艺奖书法评审委员。先后应邀于国立历史博物馆、台湾美术馆、国父纪念馆暨北市中国美术馆举行书法个展,韩、日、星、马、港、澳、欧、美等地书法巡回展,曾获台湾地区”资深文艺工作贡献奖“、中国书法学会第一届”薪传奖“。






四 : 辽东学院:辽东学院-历史沿革,辽东学院-办学条件

辽东学院(英文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韩文?????)是一所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地处中国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辽宁省丹东市,拥有经、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九大学科门类,以举办本科教育为主的综合类教学型省属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辽宁省五所综合性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大学、大连大学、渤海大学、辽东学院)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坐落在国境线上的高等学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特别行政区隔江相望,具有独特的东北亚地缘优势,已同朝鲜半岛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往来与合作。

辽东学院地址_辽东学院 -历史沿革

[www.61k.com]近代校史

辽东学院:辽东学院-历史沿革,辽东学院-办学条件_辽东学院地址
辽东学院1900年的劈材沟(现元宝区金山)1900年左右,安东县劈柴沟(今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还是一片荒地,可在当年的丹麦人于承恩眼中,理想的种子已经在这里萌芽,他引用了一首诗:“将来这个地方更会像是1个开满玫瑰花的院子。”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里成为辽东学院金山校区,有农学院等十一个二级学院,近万名学子在此求学。建于1920年,耸立在校园西侧山坡上的典型欧式建筑——三育中学主教学楼,见证了近百年来金山镇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百年来东北园艺的发展。三育中学(园艺学校)的创建时间要追溯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时在旅顺的丹麦红十字会女护士Caroline Johansen目睹了当时中国极差的医疗条件。1895年回国后,她号召丹麦医生、护士、园艺家、教育家、建筑师等70余人先后来到了中国。其中就有植物学家、园艺师于承恩,他1896年来中国,于1901年9月来到安东。

1908年,于承恩在当地士绅王绥之和张德春的赞助下,先后在元宝山和大东沟创建了两所三育小学。1912年,于承恩又在劈柴沟买了46亩荒地,个人出资创建了一所园艺学校, 1912年3月4日,只有十几个学生的园艺学校开学了。

为了这所学校于承恩几乎倾其所有。创办之初,办学资金困难,他就到美国去募捐。在那片荒芜的丘陵上,他带领大家建起了苗圃培育树苗,用培育的树苗绿化了荒山土坡。开始的几年里,于承恩每天从安东的元宝山下天后宫街步行到劈柴沟,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常能看到他风尘仆仆的身影行走在泥土的小路上,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于承恩以顽强的毅力来实施他的计划,学校步入了正轨,苗圃变成了植物园。

1932年9月9日,三育中学首创者于承恩在安东病逝,安葬在八道沟墓地,参加送葬的队伍很长。
三育中学的发展
学校得到了丹麦人和国人的支持,规模不断扩大。1919年,包乐深奉命接管三育中学。包乐深毕业于丹麦的师范学院,1912年来到中国,1919年至1929年在三育中学任校长,他十分注重普通知识教育,并于1920年新建一座三层教学大楼,当时人们称之为“大红楼”,是安东地区当时的最高建筑。

1921年,园艺师郭卫道(Niels Ostergaard)前来任教,那个时候三育中学已经设有初中班和高中班。郭卫道很快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老师,正是他将安东山中的野生牡丹和杜鹃移植回来,并开始了优选和人工培育。60年后,杜鹃花成为丹东市花。郭卫道因病于1927年秋返回丹麦,1929年6月病逝。

到1927年时,三育中学已成相当规模,学校占地206亩,一些丹麦植物学家、园艺师纷纷来到了这里工作。1927年,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农学院毕业的园艺师吴立身来到三育中学接替郭卫道的工作。

为了保证三育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有直接上大学的资格,包括吴立身先生在内的大部分丹麦人接受了汉化的要求,第一任中方校长是从北京来的崔毓麟先生,他毕业于北京的燕山大学生物系,曾任教于北平育英中学、汇文中学, 1930年来自山东青岛大学的鲁景民先生接任校长。
与日本入侵者的抗争
辽东学院:辽东学院-历史沿革,辽东学院-办学条件_辽东学院地址
辽东学院“九一八”事变,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起初,学校里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学生被要求去敬拜日本天皇、溥仪,向伪“满洲国”国旗行礼。1932年, 三育中学和神学院的学生秘密的成立了抗日组织,经常绕过日本人在盘道岭的哨卡到六道口、火车站一带散发抗日传单。有一次抗日的学生梁汇海在宿舍里印刷传单 时,被外人看见,包乐深马上把梁汇海叫到院长室,关上了门,从抽屉里拿出1个信封,信封里装着介绍信和路费,对梁汇海说,你马上离开学校去哈尔滨,也通知 其他的学生都躲起来。后来梁汇海安全离开了安东,逃脱了日本人的抓捕。

丹麦人仍然坚持不搞任何敬拜仪式。于是吴立身等连续地被日本人询问。由于同日本人的持续抗争,1942年7月30日,日本人宣布关闭学校。但包乐深、吴立身、孙少贤、齐英廉等园艺老师仍然坚持在三育中学的种植园工作。

1944年,三育中学已成为了日本人的劳工营,那年雨季发生了严重的斑疹伤寒,包乐深和吴立身的夫人包珍珠(Margrethe Aagaard Poulsen)以及裴德心四处巡防和医治患者,1944年12月,包珍珠因感染斑疹伤寒去世。为感谢她多年来一直对周围居民的医治和帮助,有上百人冒着零下18℃的严寒参加了葬礼。68年后,2012年5月20日,包珍珠的女儿,85岁的老人包爱光(Helga Pallesen)来到妈妈包珍珠的墓地,岁月变迁,虽然已无从知道准确的位置,她还是红着眼圈说:“68年了,我终于又坐在了妈妈的怀抱里,我能感觉到,妈妈抱着我。”随后,老人流下了泪水。

1946年6月18日,吴立身夫妇离开了三育中学。1948年1月,应陈敬生的邀请,吴立身重返中国,6月28日回到劈柴沟,帮助恢复三育中学的教学,1948年12月,在三育中学的基础上成立了辽东省立安东农业专科学校,1950年10月回国,至此,结束了他在三育中学长达23年的教学研究工作。

现代校史

一部辽东学院校史,就是一部丹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史。

辽东学院的现代校史始于安东农业专科学校。1948年12月创建的安东农业专科学校、1949年3月创建的安东省立师范学校、1957年3月创建的辽宁省财政干部学校、1958年8月创建的安东丝绸工业学校、1958年9月创建的安东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12月创建的丹东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7月创建的丹东大学、1984年3月创建的大连医学院丹东分院、1988年5月创建的辽宁省财政专科学校、1990年3月合并组建的丹东纺织工业专科学校、2000年4月合并组建的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均是辽东学院的前身各校。
辽东学院:辽东学院-历史沿革,辽东学院-办学条件_辽东学院地址
辽东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丹东师范专科学校成立。1983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创建丹东大学(专科)。1984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连医学院丹东分院。此时,丹东市计有3所普通高等院校。

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是辽宁省财政厅直属的财经类高等学校,筹建于1985年,始建于1987年,1988年经国家教育和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校招生,1990年9月学校基本建成。同年,丹东大学、丹东丝绸工业学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丹东分校)合并组建丹东市轻纺工业专科学校,丹东市轻纺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丹东纺织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丹东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丹东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2011年6月15日下午,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一行来到丹东,就辽东学院下1步教学发展及新校区规划建设进行调研,针对2011年学校分散办学管理成本较大的问题,丹东市领导提出将辽东学院搬迁到已经进入丹东未来规划的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岛,陈超英对规划表示赞成。他建议,辽东学院在规划“一校一园”新校址的同时,也应逐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层次,要围绕丹东的发展来安排学科设置。陈超英认为,通过土地置换,不仅增加了校园面积,而且能改善校园建筑和实验室设施。辽东学院应围绕培养本科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路发展学校。

2013年11月28日,辽东学院在临江校区报告厅召开大会,隆重庆祝辽东学院组建10周年暨办学65周年,并为评选出的“辽东学院10年模范人物”颁奖。

辽东学院地址_辽东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临江校区
经济学院(下设金融系、国际贸易系、公共管理系、物流管理系、经济统计学、经济学部、经济数学教研部)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下设朝鲜语系、韩朝贸易系、应用韩语系)工商管理学院(下设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高职部、经济法教学部、企业资源管理研究室)会计学院(下设会计系、理财系、高职部、实验中心)旅游管理学院(下设旅游管理系、高职部、旅游英语部、实践教学中心)继续教育学院
金山校区
辽东学院:辽东学院-历史沿革,辽东学院-办学条件_辽东学院地址
辽东学院外语学院
(下设英语系、商务英语系、商务日语系、本科公共英语教研部、高职公共英语教研部I、外语学院高职公共英语教研部II、实验英语教研室)艺术与设计学院(下设艺术设计系、动画系、高职教学部、实验与研究中心)农学院(下设作物科学系、园艺系、畜牧兽医系、生物技术与工程系、高职教学部)机电学院(下设机械系、高职部、实验中心)服装与纺织学院(下设服装系、纺织系、服装工艺系、满族服饰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建设办公室、实验与教学管理中心)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系、医学影像系、护理系、医学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学院(下设信息管理系、网络工程与应用系、计算机科学系、高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部、计算机基础实验室Ⅰ、计算机基础实验室II、启东信息工程研究所、本科计算机公共教学部、高职计算机公共教学部、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师范学院(下设中文系、数学系、小学教育系、音乐系、学前教育系、高等数学教研部、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中心)城市建设学院(下设规划与环境系、工程管理系、土木工程系、建筑材料研究所、规划设计研究所、实验中心)化工与材料学院(下设化工系、轻化工系、高职部、实验中心、应用化学研究所)形象健康管理学院

师资力量

辽东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29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392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736人。现有教师队伍中包括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多人。

科研水平

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出版专著、教材370余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63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0项,市级科研项目79项,有500余项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取得专利19项,为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2012年12月20日上午,酝酿已久的辽东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在临江校区正式成立。作为1个全面贴近地方发展需求,主攻最新应用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今后,它将成为丹东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创新生产工艺的重要动力源泉。

教学设施

辽东学院:辽东学院-历史沿革,辽东学院-办学条件_辽东学院地址
辽东学院辽东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实验实训体系。现有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经济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医学实验中心、材料科学与 化学工程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外语语言中心、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会计实验中心和商务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立高标准、现代化的旅游管 理实训基地(辽东学院商务宾馆)、服装与纺织产学研实训基地、韩国语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基地和园艺实训基地等。其中,经济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和服装与纺织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朝鲜半岛研究基地”获批首批“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另外还 建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等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567多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22.59万册,电子图书3126GB;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十四个,校管一级实验室二十个,二级专业实验室9四个;多媒体教室8一个,座位914七个;多功能语音室二十个,座位98四个;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554台。

专业设置

辽东学院现有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以举办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高职(专科)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2013年设立本科专业4四个、高职(专科)专业3三个。其中投资与理财、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等专业为国家级高职教改试点专业;酒店管理、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同时为省级高职示范专业。本科专业设置学院名称专业名称招生对象科类学制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高中文史4理工4市场营销高中文史4理工4韩朝学院朝鲜语高中文史4理工4会计学院财务管理高中文史4理工4会计学高中文史4理工4税收学高中文史4理工4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高中文史4理工4国际商务高中文史4理工4贸易经济高中文史4理工4金融学高中文史4理工4金融学(证券与期货)高中文史4理工4劳动与社会保障高中文史4理工4经济统计学高中理工4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高中文史4理工4城市建设学院工程管理高中理工4工程造价理工4土木工程理工4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理工4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工4服装与纺织学院纺织工程高中理工4服装设计与工程理工4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文)4化工与材料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高中理工4轻化工程理工4机电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高中理工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工4农学院动物医学高中理工4生物技术理工4园艺理工四种子科学与工程理工4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高中文史4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文史4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理工4小学教育(师范类)文史4理工4音乐学(师范类)艺术(文)4外语学院英语高中文史4理工英语(师范类)文史4理工日语文史4理工信息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高中理工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工4网络工程理工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工4医学院护理学高中理工4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高中艺文4视觉传达设计艺文4环境设计艺文4艺理4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师范类)中师升本4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职升本4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医学院护理学4农学院园艺4生物技术4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升本2会计学院财务管理2会计学2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2外语学院英语2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
高职(专科)专业设置
学院名称专业名称招生对象科类学制工商管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高中文史3工商企业管理高中理工3营销与策划高中文史3营销与策划高中理工3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应用韩语(商务韩语)高中文史3应用韩语(商务韩语)高中理工3会计学院会计电算化高中文史3会计电算化高中理工3旅游管理学院导游高中文史3导游高中理工3酒店管理高中文史3酒店管理高中理工3化工与材料学院应用化工技术高中理工3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中理工3机电一体化技术高中理工3精密机械技术高中理工3数控技术高中理工3应用电子技术高中理工3制冷与冷藏技术高中理工3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师范类)高中文史3学前教育(师范类)高中理工3外语学院商务英语高中文史3商务英语高中理工3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高中理工3形象健康管理学院人物形象设计高中文史3人物形象设计高中理工3医疗美容技术高中理工3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高中理工3医学院护理高中理工3口腔医学高中理工3临床医学高中理工3医学检验技术高中理工3医学影像技术高中理工3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中职升专3医学院护理3机电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3数控技术3

对外交流

辽东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1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以及合作办学等活动,其中与韩国多所大学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体现了辽东学院的地缘优势。境外友好院校序号学校名称地址地址(英文)1新罗大学617-736韩国釜山市沙上区挂法洞山1-1San1-1,Gwaebop-dong,Sasang-gu,Busan 617-736,Korea2江陵大学123Jibyun-dong,Gangneung,Gangwon-Do,210-702 Korea3韩南大学306-791 韩国大田广域市大德区梧井洞133133Ojeong-dong,Daedeok-gu,Daejeon306-791,Korea5光云大学447-1,Wolgye-Dong,Nowon-Gu,Seoul 139-701 Korea6建国大学143-701 韩国汉城特别市广津区华阳洞 1 番地1Hwayang-dong,Gwangjin-gu,Seoul,143-701korea7全北大学8釜山大学30 Jangjeon-dong,Geumjeong-gu Pusan 609-735,Korea9美国西俄勒冈大学345 N. Monmouth Ave.Monmouth

辽东学院地址_辽东学院 -文化传统

校训

明德笃学、践履惟新,这8个字都出自于历史典籍。辽东学院:辽东学院-历史沿革,辽东学院-办学条件_辽东学院地址
辽东学院“明德”,意谓光明之德,完美之德。出自《礼记·大学》,原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社会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我国自古就有“德以修己,教以导人”的优秀传统美德,所谓“明明德”,即以德诲人,修德正身之意,此为立身行事之根基。“笃学”,意谓专心好学、刻苦求知。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原话是:“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迁在文章还有“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的记述。颜渊(颜回)在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中,因其专心好学而受仲尼的称赞。所谓“笃学”,即探求知识,矢志不渝。对学习者来讲,提倡刻苦钻研;对治学者来讲,提倡严谨自律,此为求知治学之基本。“践履”,意谓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出自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原话是:“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意思是:“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所谓“践履”,即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提倡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不断地推究检验真理,达到知行合一,此为务实求真之要义。“惟新”,意谓不断地探索创新。出自《诗·大雅·文王》,原话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思是:“周朝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是更新和创新。”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指出创新是1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惟新”意谓要实现科学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此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之要务。

校徽

辽东学院校徽主体图案为丹东市标志性建筑——鸭绿江端桥。

校名

“辽东学院”的校名由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校歌

《启航》

校歌曲谱

莽莽白山簏,滔滔黄海浪,辽东学院崛起在祖国边疆。知行合一哺育着莘莘学子,善思求索激荡出恢宏乐章。园丁辛勤耕耘,桃李吐露芬芳。啊,辽东学院人才的摇篮,你传递着人类文明之光。看民族奋起长风浩荡,我们扬起征帆踏浪远航。
巍巍五龙山,浩浩鸭绿江,辽东学院屹立在祖国东方。明德笃学化作了人生的理想,践履惟新放飞了明天的希望。扎根科学沃土,拥抱灿烂阳光。啊,辽东学院知识的殿堂,你传递着人类文明之光。看祖国强盛振翅翱翔,我们扬起征帆踏浪远航。 我们扬起征帆踏浪远航。

辽东学院地址_辽东学院 -学院领导

历任领导

任期历任院党委书记历任院长第1任李胜沪李华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周立周立,男,满族,1961年2月生,辽宁大连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曾任大连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辽东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院长 郭永新郭永新,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辽宁东港人,1988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出站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专家。现任辽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五 :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

大连水产学院坐落于中国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市星海湾风景区,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水产和海洋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硕士、本科、高职多层次办学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龙头,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高职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适度发展的教育体系。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学院简单介绍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海洋大学 筹)坐落于中国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市星海湾风景区,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水产和海洋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硕士、本科、高职多层次办学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东北水产技术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学院,198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经过56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拥有黄海校区、渤海校区、瓦房店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4.18万平方米,使用海域面积6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200余万元。学校图书馆藏纸质图书81.5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学校有设备先进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覆盖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领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优质的网络服务。校区依山傍海,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渤海校区教学楼学校现设有十三个二级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海洋环境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法律系、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另有研究生部和留学生部;有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十七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一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有3五个本科专业及二十四个高职专业。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569人,本专科生11000人。

学校的水产一级学科在2004年全国水产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位居第四,其整体水平居国内前列。水产养殖学科被列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水产养殖学专业被列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水产养殖学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两个专业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航海技术和轮机管理两个专业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学校拥有十三个设备先进的二级教学实验室,19三个功能室;有九个校内实习基地和14六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四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四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5项、辽宁省教研课题24项、校级教改课题96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职业技术学院8门);公开出版教材80余部,《养殖水环境化学》等2部教材被评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养殖水域生态学》等2部教材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培养“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以“天道酬勤、海纳百川”为校训,努力加强校风建设,倡导“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明德尚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强化第一课堂教学质量,丰富第二课堂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11项,其中获“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奖励102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奖励100项。毕业生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的水产与海洋事业培养了3万余名中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学校主办的《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是全国水产渔业类核心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2006年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25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的对外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不断发展。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帮助,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与支持,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大连市市委书记孙春兰、市长夏德仁等各级领导多次到学校调研指导,就学校的学科发展、办学方向、海洋大学的创建等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历史沿革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建校初期校门大连水产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东北水产技术学校。建校当时,是在锦州农业技术学校的渔业、加工2个班的基础上,又接受了兴城县分配来的初中毕业生和在大连、沈阳招考的116名学生及6名华侨学生,编成渔捞、养殖、加工、轮机4个专业科,有近200名学生,学制为三年。任课教师是从辽宁省水产局、熊岳农校、佳木斯农校等单位选调来的部分教师,其中有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附属水产专门部及函馆水产专门学校的3名教师,还聘请了日本、苏联2名外教。学校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领导,校长为贾骥,编制总额为35人,管理机构有: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治辅导室、总务处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渔轮船长和能掌握现代科学的水产加工技术,能掌握操纵渔船机构与管理的,从事淡、咸水水产动植物的养殖与管理的人才。

1953年3月学校改由旅大市水产局领导。6月,旅大市政府正式任命旅大市水产局局长邢维真兼任校长。同年九月,经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局批准,学校改名为大连水产学校。学校根据国家水产事业发展的规划进行了专业调整,设置了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和养殖三个专业,轮机科停办。新建教学楼一栋1200平方米。1954年2月、7月两批首届毕业生77名,分配在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

1955年4月,中央农业部下达了关于大连水产学校的几项规定的通知,将大连水产学校交辽宁省农业厅直接管理,旅大市水产局负责业务上的帮助。同时指出:学校面向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山西招生,为这些地区培养水产干部。并由农业部向上述地区下达了当年招生指标。同年10月,学校改由商业部与辽宁省商业厅双重领导(1957年改由国家水产部和辽宁省水产局双重领导)。

中专阶段,学校归属几经变动,领导班子变动频繁。1955年1月,邢维真升任辽宁省水产局局长,不再兼任我校校长职务,张显副校长主持工作并兼党支部书记。1957年4月任命姜国钧同志任副校长(后兼任党支部书记),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亦有所变动。教务处下设教务股、图书室、仪器室;撤销总务处,设立总务股、伙食股、医务室、基建办。有教职员工89人,其中教师43人;在校生299人。学校初期藏书不足2000册,到1957年有图书11780余册,报刊60余种。

这时期,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教学设备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当年完成基本建设项目有:2700平方米的实验楼;1500平方米的实习工厂;第一栋600平方米家属住宅;学校修建了操场并修建围墙1200平方米。为了解决淡水养殖专业学生实习,批准学校在旅大市南关岭泉水村修建一处淡水养鱼试验基地,占地面积为8万平方米。学校还购进了教学仪器设备,仅显微镜就由原来的几台增加到30多台,满足了学生实验需要。恢复轮机专业,改称动力装置专业。编写教材14门,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全国中等水产学校教材编写会议。

1958年7月,经国家水产部辽宁省委农村工作部批准,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定名为辽宁省大连水产专科学校,学制为三年。隶属辽宁省水产局领导。专业设置为:海洋捕捞、淡水养殖、海水养殖、轮机管理专业。当年大专班、中专班同时招生,在校生540多人。1957年又增加了水产品加工专业。同年9月,市委派田玉章同志来校主持工作。

1958年至1959年为实现水产教育大跃进,学校把所有专业学制由原来四年制改为三年制。新的教学计划安排为每年假期6周,生产劳动10周,理论教学35周,科研2周。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环节,在教师中开展以老带新、互相观摩互相听课;的教学活动。同时组织师生到校办工厂、海水养殖场劳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适应水产事业发展的需要,1958年成立了大连水产专科学校水产科学研究委员会,下设水生生物、淡海养殖、渔捞、船舶动力五个课题组,确定了研究范围。至1959年共完成了省水产局下达的科研项目8项,学校自选项目3项。《旅大地区浮游生物调查》、《丰产实验塘》、《石花菜养殖研究》、《对鳉鱼生态的观察及池塘养鱼的影响》、《灯光捕鱼与多层刺网研究》、《海带养殖技术》、《紫贻贝人工受精与幼虫培养》等,有的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根据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也加强了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同年六月,经旅大市批准将大连湾的100亩海面划归学校使用,作为贝类养殖场,当年投石百余吨,放养牡蛎30多亩。

1960年12月,学校改名为辽宁省大连水产专科学校,由辽宁省水产局领导。当年招生940名,在校生达到1230余名。有教职员工251名,其中教师138名。专业设置有:轮机管理、造船机械、淡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六个专业。同年5月,学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大连水产专科学校第一届委员会,田玉章任党委书记。6月,经市委批准,成立了大连水产专科学校水产科学研究所,刘思孝同志任所长。1960年下半年,国家出现暂时困难,根据精兵简政的精神,陆续下放教职工128名及中专养殖2年级167名家住农村的学生及21名工农班学生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

在高教六十条方针指引下,为解决教学内容繁琐、重复、陈旧和理论脱离实际问题,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修订了教学计划和大纲,加强了教材建设。1963年,先后编写了《渔具与捕鱼技术》、《内陆水域增殖学》、《淡水生物学》等20门课程的教材,编写了《渔机理论与捕鱼技术》、《内燃机原理与技术管理》、《海藻养殖》、《鱼病学》等8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水产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了航海多项运动,当年有436名师生参加了舢板荡浆、驶帆、游泳、撇缆、拔河、射击和攀登艇杆等活动。学校还派代表队参加市八一海上军民检阅大会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参加航海多项竞赛大会获全市第二名;还获撇缆总成绩的冠军。1961年12月,经省教育厅、省水产局批准,评定了9名教师高、中级职称,刘思孝被评为副教授。这是校以来第一次评定教师职称。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78年改院后的校门实行党委领导下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2年5月省委派安文祥同志来校主持党委工作,田玉章同志专任校长,6月召开学校第二次党员大会,安文祥同志任党委书记。1961年4月,召开全校教职工、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校务委员会;5月,产生了校务常务委员会,田玉章为主任。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实验课程、学生课堂纪律、实习、图书管理、财会管理等17项规章制度。

贯彻高教《六十条》,促进了科研的发展。学校提出逐步增加科研的比重,认真搞好科学研究,把学校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在总结过去科研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出学校科研计划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学校科研工作有了很大进展。1961年至1963年间先后完成了省下达的6项科研任务。《大连地区红虫的生物学和大量培养研究》、《大连湾牡蛎的人工授精和养殖》、《东北地区鱼类区分的地理分布》、《水库鱼类的调查报告》等5篇学术论文在市动物学会上宣读,并被选为重点学术论文在旅大市水产学会上宣读。《旅大地区淡水硅藻》、《改变海带养殖期报告》2篇论文在全国水产学会宣读;《渔船制冷装置线图法设计》、《紫油机燃烧》等3篇论文在旅大造船协会及中国水产学会上宣读。

这个时期,学校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不断有外事活动。1960年12月,参加北京四国渔业会议的外宾来校参观;1961年至1962年,学校先后接待了上海水产学院海洋养殖三年级越南留学生来校实习;1961年6月,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共产党代表团一行5人来校参观。

基建工作和实习基地建设有了一定发展。1960年省水产局调拨给学校的红专1、2号实习渔轮投产使用,1961年4月,出海捕鱼3万斤。金州、南关岭淡水养殖试验场初具规模;贝藻类海养场、小型水产品加工厂、实习工厂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961年4月,在金州三十里堡大房身村,建了一座农场。

1963年10月,学校更名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校名由郭沫若同志亲自题写),归属国家水产部领导,对学校进行了调整,确定发展规模为450-600名学生。专业设置为:海洋捕捞、淡水养殖、轮机管理三个专业,学制三年。成立了基础科,撤销了中专部,在校生577名,有教职员工231名,其中教师76名。

1965年1月,市委根据中共中央《23条》的规定和教育部1606号文件精神,派社教工作队进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4月,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开始洗澡下楼。同时,中央水产部和市委派14人组成四清工作队,在校开展四清运动。截止1966年5月为止,大连水产专科学校已初具规模,养殖、海洋渔业、轮机管理三个专业有一定的基础和水平,并设有基础教学部、马列主义教研室。当时在校生406人,教职员工250人。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党、政组织瘫痪,教学工作完全停止,不上课、不招生长达6年之久。冤假错案使教师、干部身心受到迫害和摧残,学校财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并且实行开门办学学朝农社来社去,解散了基础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72年3月,学校恢复招生,设海洋捕捞、淡水渔业、轮机管理3个专业,学制为二年。当年在东三省及新疆、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招收首批155名工农兵学员入学。同时,举办了轮机管理、海洋捕捞、船电、船体、航海等短训班。编写了二十五种教材,出版了3本科技丛书,使学校出现了新的办学气氛。但是,2个基本估计的精神枷锁仍扣在知识分子头上,视教师为被改造对象。劳动过多,运动频繁,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5年6月,实行所校合并,即大连水产专科学校、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旅大水产学校3个单位合并成立了旅大水产专科学校,新学校归属旅大市革命委员会农业组领导。1977年6月,旅大水产专科学校解体,8月,恢复了大连水产专科学校,由省、市双重领导,以省为主。

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大连水产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大连水产学院,改由国家水产总局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水产总局为主。1980年划归中央农牧渔业部国家水产总局直属。规定学校主要面向大区,兼顾全国招生。专业设置维持现状,学制为四年。1979年12月,辽宁省委批准学校为地、师级单位。1978年11月,省委派杨九成、林承栋来校,分别担任党委书记、院长。

1979年对学校机构进行了调整。党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人民武装部、保卫科;行政设有: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总务处、实习生产处、图书馆;教学机构有:渔机系、海洋渔业系、养殖系、基础部、马列主义教研室。后增设了渔港工程系,设置渔港建筑专业。同年学校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奖。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1956年学校所建养殖楼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高等院校。从80年至89年,学校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将轮机管理专业改为渔业机械专业;渔业电子专业改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渔船设计与制造专业改为渔船修理与制造专业;将淡水渔业管理专业改为渔业管理专业;海洋捕捞专业改为海洋渔业专业;渔业机械专业改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渔港建筑专业改为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将航海专业改为航海驾驶专业;将水产品加工专业改为食品工程专业。同时陆续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专科专业。如:淡水渔业、海洋捕捞、渔船设计与制造、水产品加工、淡水渔业管理、航海等十二个专科专业,学制为二年。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制为三年。1981年10月,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充实调整,派郭维治同志来校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文干副院长主持院行政工作。1983年10月,文干同志由国务院任命为大连水产学院院长,1984年6月,吴进才同志由农业部水产局任命为院党委书记。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工作,1983年12月经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大连水产学院教学组织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3月,对教学领导干部听课又作了专门规定。1986年7月至11月学校分两次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1987年,调整改组了部分教研室,精简了机构,加强了学科、师资和实验室建设,提高了人力、物力的利用效率。

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水产养殖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87年3月,系统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本着减少必修课,压缩总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调整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改革了课程结构,增设了二十余门选修课。根据教师队伍状况,提高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选送了44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进了大批仪器设备,新建和改建了实验室。新建的气相色谱仪实验室和导航实验室相继用于教学,新建和扩建的2个语音室投入使用。

科研工作比较活跃。1987年共承担17项科研任务,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2项。《对虾养殖池塘增氧机》、《鱼虾养殖投饵装置》等3项研究成果通过了鉴定验收。《生物增氧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发表64篇论文和编写了7本教材和专著。科研成果推广取得可喜成绩。学校先后与三十个单位建立了横向联合体。《小钢壳渔轮建造规范》被农牧渔业部列为部颁标准。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社会培养水产技术人才。1979年国家水产总局委托学校举办干部培训班,成立了专门干训班办公室。1982年11月,改为农牧渔业部水产干部培训班大连水产学院班。1984年4月,在干训班的基础上,成立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分院,由党委副书记苗益坦同志兼分院院长。同年9月,举行首届淡水渔业干部专修科开学典礼。从1980年至1995年,举办多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短训班、专修班及函授专业证书班,培训学员数千人。

1988年,认真贯彻国家教委扩大会议精神,整顿秩序、健全制度、严格校纪,从严治校。重新修订和颁布了教学、人事和书籍管理等十三个规章制度;提出了团结、勤奋、文明、求实的校风和勤奋、严谨的学风;把学生思想品德课列入教学计划;改进学生综合成绩分段计分办法的规定;实行毕业生分配供需见面;加强了民主办学建设;加强中层干部住校值班制度,设置校长信篇。全年编写教材十八种256万字。学校体育代表队,在全国市级高校大学生比赛中共获7个第一名,其中破二项全国记录。组建了科技协会,开展学术活动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当年招收新生395名。

1990年学校承担的《渔船微机辅助设计》、《水下探鱼器》等二十二个科研项目,有90%按期完成了研究任务。小三毛金藻的防治等四个项目通过了技术鉴定。王子臣教授研究的魁蚶人工育苗技术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获。广泛开展外事活动,全年先后接待了来自日本、苏联和南朝鲜等国外宾来校访问及讲学。

1991年积极落实国家教委坚持方向,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的发展方针。学校专业设置增加到十四个,其中本科专业八个,专科专业六个。当年招生376名,其中本科生210名,专科生160名,研究生6名。教职员工702人,专职教师280人。同年5月,农业部任命刘焕亮同志担任大连水产学院院长。

1992年《船船工程》、《食品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被批准晋升为本科专业。同时,增加了《贸易经济》等四个专科专业。当年招收新生499人,其中本科生214人,专科生279人,研究生6人。有11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其中部级3项,省级5项。《池塘浮游生物的增殖利用》、《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基础理论》、《海带优良品种选育》等六个项目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2项科研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成立了水产养殖研究所,成立了校产处和校产咨询委员会。9月,隆重而成功地举行了40周年校庆活动。建立《水产教育基金》,校友及有关单位捐款43万元。

1994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农业部任命苗益坦同志担任党委书记,李鸿鸣同志担任院长。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1980年1月,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丛子明来我校视察

从1993年到1996年,学校初步进行了以转换机制、精简机构、优化队伍、提高效益为目的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全面修订了各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招生规模逐步扩大。93年招收本专科生600名,在校生1480余人;94年招收本专科生652名,在校生1953人;96年招收新生597名,在校生2051人。学校设六个系和一所中央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分院,另设水产养殖研究所和渔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1994年增设了捕捞学硕士点。96年水产养殖学科被评为省重点学科。全校共有二十一个专业,两个硕士点,十四个实验室。1996年农业部批准学校建立部级海洋水产增养殖生态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1997年有本专科生2066名,教职工730名,其中专任教师285名。学校共有六个系二十四个专业、两个硕士点。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139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1169万元。新增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大课题4项;6项科研项目通过专家鉴定验收。同年,与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水产学院、日本东京水产大学和俄罗斯远东水产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还与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农业部批准学校建综合实验楼一座,一期工程面积7690平方米。

1998年,学校有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2343人,其中研究生46名,本科生1663名,专科生634名。专业教师26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8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63人。同年10月,学校被辽宁省授予省普通高校文明校称号并获表彰。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9年,农业部批准学校新增本科专业有:轮机工程、水产贸易日语、市场营销,学制为四年。批准水产养殖学科为农业部重点学科,批准学校新建学生宿舍两栋和一栋职业教育楼,合计总建筑面积为14000平方米,基建拨款400万元。同年有4项科研项目分别获农业部、辽宁省、大连市科技进步奖。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皱纹盘鲍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12月通过科技部验收。

2000年2月,大连水产学院由农业部隶属划归辽宁省管理。12月,原辽宁省农业工程学校(瓦房店市)并入学校,成立了大连水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4月,辽宁省委对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院长李鸿鸣兼任学校党委书记。

从2000年至2005年这一时期,学校教学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五年间,在校生由4341人扩大到12121人。2002年9月,图书馆竣工并交付使用。2003年8月,大学生公寓(一期)交付使用。2004年8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主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同年,学校参与投资与政府共建的黑石礁公园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9月,校本部主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同年,大连市水产集团养殖公司和红旗镇渤海养殖公司顺利搬迁,其占地86亩已正式划归学校,凌水养殖公司占地57亩也划归学校。

学校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由学校承担的“鲍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项目和参加的“牡蛎三倍体养殖技术”项目被列入重大产业化项目。有两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有一项教学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水生生物实验室被评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缩减了机构,实行全员聘任上岗,每三年进行一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建设,从2000年到2005年期间,学校新增十四个硕士点,二十二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水产学科为优势学科,以生物、食品和环境工程为特色学科,以涉海学科为新兴学科的学科群。教学机构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现有十一个二级学院、2个部;设有商务信息学院(三本)、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设有六个研究所。2002年,学校确立了创建海洋大学的奋斗目标,全校师生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奋发图强,攻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朝着创建海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学校标志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校标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校旗

校训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

校徽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学生用校徽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教师用校徽

校歌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师资队伍

学校紧紧围绕创建海洋大学的奋斗目标,实施“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62人,其中教授83人,副教授196人。在各个学科领域均有造诣较深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方向负责人,其中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5人;进入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及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的15人;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4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9人;获得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奖5人,被评为辽宁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0人,5人获“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15人获省(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两个团队获“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称号,四个团队获“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院系设置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水生生物学

省级精品课程

水生生物学物理养殖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生理学材料力学计算机技术基础贝类学光学

校级精品课程

水生生物学土力学软件基础系列课养殖水环境化学物理工程材料Matlab系列课微生物学材料力学光学通讯导航系列课大学英语食品化学与分析系列课程机械制图与CAD基础高等数学会计系列课电工电子系列课英语专业基础系列课毛泽东思想概论航海技术系列课有机化学计算机技术基础内燃机系列课程分析化学贝类学制冷与空调技术系列课组织胚胎学港口工程船体结构类系列课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科研机构

省部级实验室

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水养殖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省级高校实验室

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近岸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所获奖项

学校充分发挥水产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科研项目,先后与3三个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主动为国家水产与海洋经济服务。近年来,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75项,其中获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36项;获国家专利50项;发表论文3274篇,被SCI、EI、ISTP3大索引收录90篇;出版学术专著50多部。由王子臣教授主持完成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的项目“魁蚶人工育苗与增养殖技术”和“主要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种育苗和性控技术”在辽宁、河北、山东等沿海地区广泛推广;常亚青教授主持完成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扇贝育种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在水产企业普遍应用;海参、海胆以及各种名贵鱼类的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先后由学校的教师攻克。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国际交流

学校对外交流广泛,校际合作紧密,已与世界上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5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其中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挪威特罗姆瑟大学以及韩国釜庆大学等世界名校。通过与更多的学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切实开展国际间的交流项目,学校每年均派遣近50名教师以及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全面接触水产等领域的前沿知识以回报母校。学校每年接收外国来校访问学者近40人,云集了水产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使得学校的师生足不出户就感受到了最新鲜的资讯和大家的魅力!除此之外,学校有在校留学生10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校园风光

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黄海校区教学楼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渤海校区图书馆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黄海校区综合实验楼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校园一瞥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渤海校区实验楼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运动场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宿舍楼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学院简介,大连水产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水产学院
校园一隅

大连水产学院_大连水产学院 -相关词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大学大连大学辽宁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

本文标题: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武汉动物园:武汉动物园-历史沿革,武汉动物园-交通信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848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