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名老中医治阳痿验方-武汉名老中医地方志

发布时间:2017-12-18 所属栏目:附子理中丸治疗阳痿

一 : 武汉名老中医地方志

武汉市志(1840-1985) > 卫生志 > 目录 > 中医 > 中医学术继承与发展

中医学术继承与发展

学术流派 中医学术源远流长,素以歧黄、仲景之学为基础,分流别派始自金元。

武汉三镇中医沿袭传统从师授业。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均各遵所师,虽不存门户之争,但流派自成。在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上深有影响的流派,可分为经方、时方、温热、寒凉、攻下、滋阴、补土、综合等。能继承各流派学术精髓,且在治疗上显现特色的代表人物,经方派有清代的杨世泰,民国时的王和安、陆梦班、刘贡三、蒋玉伯等,他们用药精炼、法宗《伤寒》、《金匮》;时方派有清代的杨燮、杨恭甫,民国时期的冉雪峰、范筱村、谢汇东、毛鹤峰、胡书城、宋之祯、熊济川、杨树千、徐相恒、艾达珊、魏玉泉、李慕融等,其立方轻灵,随症加减,主次兼顾,疗效颇佳;温热派在清末民初以杨闻川、汪尚池、许慕韩著称,民国以后有陆真翘、陆继韩、戴中和、邹平阶、骆晴晖、叶小秋、黄坚白、洪和生、杨彤荪等,他们多崇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诸家之学,长于治疗春瘟、伤暑、湿温、冬瘟及麻疹等病;寒凉派代表人物有民国时的谢子年、吴烜平、他们据河间学派病机多火的理论,常用寒凉方药;攻下派有当代的黄纯古等,系据张子和的“邪不去则正不复”的理论,以攻下为法,方药多用大黄,攻积泻火,解毒去瘀;滋阴派以汪左泉、黄寿人为代表,按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用滋阴益肾的方法,药多清润;补土派有李好生等,皆据李东垣“土乃后天之本”的学说,多以调理脾胃为治疗法则;综合派有张梦侬、熊雨农、蒋洁尘、许晴暄等,他们善取各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随病应变,综合运用。

此外,针灸医师魏廷兰、杨济生、刘止安、陈铎、王瑞卿及擅长梅花针疗法的孙惠卿、骨伤专科徐占奎、按摩推拿科赵泽民医师等亦皆医技精湛,自成一家。

解放后,武汉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传授以国家统一编写的中医院校教材为基准,在中医药学会的指导下,各学术流派交流切磋,取长补短,把中医学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古籍整理与著述 历代医家素重校注经典,探奧发微,阐释引述,使古籍不断地丰富发展,切合时用。对此,武汉中医有过较卓越的贡献。清代,江夏名医胥秉哲著《诊法精微》,熊廷燕著《全生篇》;汉阳唐裔潢著《保幼新书》、《痘疹慈航》,叶志诜著《神农本草经赞》;夏口张尚朴著《医学觉梦》,方昌瀛著《寄寰生笔记》,以及后来李兰生著《温病粹言》等,这些都是他们毕生学术钻研的心得和临床经验的总成,由于历经战乱原著尽失,只有书目可查。

民国初年,医籍整理和著述日趋寂寥,到1921年始见陆继韩在《中西医药杂志》上连续发表《温病概论》、《叶氏伏气篇释》、《温病分类及证治》等论文。继而冉雪峰刊出《温病鼠疫问题解决》、《霍乱与痧症鉴别及疗法》、《麻疹商榷正续篇》。此后,王和安著有《伤寒论注》,黄云樵著有《妇科辑要》。1935年,蒋玉伯编有《中国药物学集成》。1947年,张梦侬著有《诊断学纲要》。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中医医籍整理工作十分关注,一时著述纷呈,目类繁多。

继承传授类著术(教材、讲义)有蒋玉伯编著的《内科学讲义》、《妇科学讲义》,陆真翘参与编纂的全国中医学院(五院)试用教材,蒋树人主编、杨百茀、盛贯一参加编著的《金匮要略讲义》,陆真翘、曾少达、高省身合编的《中医护理概要》;武汉中医学院集体编著的《医经新编》,市卫生局编印的《医学三字经讲义》、《西医学习中医试用教材》,徐宜厚编著的《中医皮肤科诊疗学》,湖北中医学院参加的全国统编教材25种(其中担任主编的有《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中医妇科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心理学》、《金匮要略讲义》,还有供中药专业用的《有机化学》、《制剂学》等)。

整理和研究类著述(译注,专著)有黄绳武撰著的《傅青主女科评论》,蒋玉伯撰著的《中医学术理论阐微》、《针灸疗法经穴证治备考》,李培生撰著的《柯氏伤寒论翼笺证》、《柯氏伤寒论附翼笺证》,李今庸撰著的《谈医心得》、《谈古医书随笔》和主编的《中医学辩证法简论》、《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杨百茀编著的《金匮集释》,钱远铭撰著的《李时珍研究》,叶国芝撰著的《柳选四家医案选评》,周选堂撰著的《时方歌括》、章真如撰著的《滋阴论》、《调气论》、《风火痰瘀论》、《肝胆论》、《中医养老论》,徐升阳撰著的《妇科析症举例》、《月经前后诸症》,熊魁悟撰著的《热病学》,朱曾柏撰著的《论中医痰病学》、《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湖北中医学院编著的《金匮要略释义》、《中医控制学》、《医论医案荟萃》、《古今名方发微》、《养生(http://www.xiaozhongyi.com/)保健集》、《李时珍和他的科学贡献》、《中医急诊手册》、《医古文评注》等。

临床验案类著述有蒋玉伯编著的《辨证论治概述》、《蒋玉伯医案》,张梦侬编著的《临证会要》,万济舫编著的《万济舫临证辑要》,徐宜厚编著的《单苍挂外科经验集》,潘新平编著的《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桂晓云编著的《中医临床案例》,武汉市卫生局主持编著的《黄寿人医镜》、《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老中医医药经验学术选编》、《武汉中药制用规范》、《武汉中药制用成方集》,湖北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内科证治精要》、《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药理学》等。中医工具书有黄青萍编著的《怎样查找中医文献》,黄绳武编著的《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分册》,樊润泉编著的《中医自学晋升考试指南》等。

1950—1985年,全市经出版局审定出版的中医专著(包括讲义)共143部。其中列为全国优秀书目展出的有9部,获奖4部,参加香港书展的20部,中西医结合专著8部。

继承名老中医(药)师 学术经验 民国时期,中医人员历遭排斥打击,到武汉解放时大都年迈体衰。50年代后期,中医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1960年,武汉市卫生局为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对 50岁以上的中医按年龄分组登记,据健康状况和学术造诣深浅排队,确定急需继承的名老中医(药)师名单,以两种方式对其学术经验进行抢救整理和继承。一是选派医学基础素质好,有临床经验的中、西医帮助老中医著书立说,整理病案,总结经验,并采用报告、座谈等形式介绍、交流。二是遴选年轻中、西医师拜老中医为师,采取 “一师一徒”、“一师多徒”或“多师一徒” 方式,跟临床、跟教学、跟写作、跟科研,进行学习继承;对个体开业的名老中医则动员其子女或门人与其订立师徒合同,制定教学规程,定时保质,包教保学,继承学术经验。

1962年,市卫生局决定急待继承的名老中医师有曾少达、熊济川、彭松波、鲁介民、黄慧慈、邵森林、黄寿人、单苍挂、刘达夫、王瑞卿、吴礼堂、洪和生、徐相恒、李敬恒、林聚五、黄平安、廖玉书、郭勉斋、涂云舫、陈铎、徐占奎、刘止安等22人;中药师有张高安、张琴楼、陈铨堂、黄协卿、吴润生、万启元、欧阳厚光、张仙臣、陈松山、陈仪琴、 李润生、张芸卿、王树东、张大炎、吴洪、杨树堂、程海洲等17人。武汉医学院确定其急待继承的第一附属医院(今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医师有朱师墨、夏幼周、李幼安、喻廉澄、刘伯衡、朱季霖、余策青等7人;第二附属医院(今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医师有蒋洁尘、黄云樵、宋之祯等3人。经确定师徒关系正式订立传授继承的,中医内科有市中医院黄寿人—彭启华、刘启哲,武汉市医学专科学校(原武汉中医学院)熊济川—余青萍,曾少达—聂天敏;针灸科有市中医医院王瑞卿—王永生;骨科有市中医医院刘达夫—沈银春、吴艳霞;中药有江汉区的万启元—李延铃、叶远铭、张美桂,黄协卿—张锡山、刘立民、 范家照,吴润生—张永金、姚时秀;青山区的张仙臣—张才至;硚口区的陈松山—吴德政,欧阳厚光—耿绍敬;汉阳区的李润生—李统汉、杜春菊,张芸卿—朱本忠、刘南樵。

1963年12月,市卫生局由副局长陆真翘主持, 组织名老中医分期分批(每批3—5人)集中在武汉市中医医院进行临床经验整理工作。第一批由陆真翘带徒何彩照、管竟环,曾少达带徒赖文礼、曾庆春,黄慧慈带徒明方甫、姚康义,涂云舫带徒曹继新、蒋孝泽,李敬恒带徒谢韵权。(表58)

1974年,市卫生局再次确定黄寿人、章真如、张家声、邵森林、单苍挂、闵仲儒、张高安、桂梦熊、彭子玉、龚雪轩、许晴暄、黄纯古、周显堂、张介安等68名老中医(药)师的学术经验急需整理继承,责成各所在单位为其配备助手或学徒。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名老中医(药)师心力不济,助手、学徒亦不安于位,致使此项工作收效甚微。

学术研究 《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早的典籍之一,研究《内经》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清末、民国时,武汉中医对其研究的情况无史料考索。建国后,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蒋玉伯主编的《内经要旨》和武汉市中医进修学校高省身编写的《内经讲义》虽然作为教材,对《内经》原文作了择要注释,但缺乏探奥发微和系统研究。

1981年11月3日,市卫生局主持成立的“武汉《内经》研究会”是武汉有史以来规模较大的中医学术组织。该会理事长王伯谦(市卫生局副局长),会员84人,学员48人,均是武汉城乡近50个医疗、教学、科研单位的骨干,其中有年逾古稀、技湛望重的名中医,也有好学求进的中、青年医师。他们历时4年,研读了《素问》、《灵枢》162篇的全部内容;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162次,交流研读《内经》心得的文章180余篇;参加学术活动的计有9 720人次,专题学术讲座18次;还分别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以及预防医学、老年医学、物候学、天文学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市卫生局还组织全市名老中医、学者、专家每两个月举行一次“ 争鸣” 座谈;对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发言稿和讨论发言选登于内部刊物《中医学术争鸣》杂志。该杂志主编章真如,副主编余青萍、李浚川。内容除学术争鸣外,辟有、专著、专论、临床体会、方药经验、案例选登等栏目,每年出版一卷。1983年出版《内经研究》(增刊),1984年出版《中西医结合》(增刊)。

返回顶部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关注比比读小说网微信公众号

二 : 中老年阳痿不举验方老奴丸

原文地址:中老年阳痿不举验方老奴丸作者:魏绍金命理医理求是

秘方:木香15克,灯心6克,大蜘蛛7个,胡桃肉(另研)、毕澄茄、炒车前子、马兰花(酒浸)、煅牡蛎、萆解、韭子、木通各30克,山茱萸、补骨脂(酒浸)、桑螵蛸(酒浸)、全蝎龙骨各45克,母丁香、紫梢花、肉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蛇床子、茯苓、仙灵脾、八角茴香、巴戟天、远志、当归各60克,沉香21克,干漆(炒去烟)90克,熟地黄150克。

用法:捣烂拌匀,共捣为泥,贴敷神阙穴(肚脐)部位患处。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炼蜜为丸,每丸重g。如梧桐子大。过目筛,混匀,制成绿豆大的糊丸。制成丸剂或片剂。每次丸。每次g。每次1粒。加水毫升,煎至毫升,二煎混匀。煎水代茶饮。取鲜品,均为鲜品,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每日一二至三次,分早午晚睡前两至三次服用。温开水送服。温酒冲服。淡盐水送服。空腹服用。天月为一个疗程。

传说,古时有一位女子,因为丈夫常年不在家,熬不住寂寞的她与家中的老奴私通了,但是老奴年老体衰,让该女子非常不满意,于是她就把“老奴丸”这个家传祖方给他吃,没想到老奴“返老还童”,还与该女子生了两个孩子。但后来事情败露后,她把老奴打死了,发现老奴骨髓饱满,骨质坚硬。

方解:本方具有温助肾阳、滋肾强精、祛肝经风湿诸邪,疏通经脉,兴助阳事之功。适用于中老年人精亏阳衰、虚耗风湿、阳痿不举、腰脚疼痛者服用。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无数例,一般服药十剂见效,三十剂根治。总有效率达98%,疗效显著。随访三年未见复发。方中用破故纸、胡桃肉、肉苁蓉、菟丝子、紫梢花、韭子、蛇床子、巴戟天、荜澄茄、母丁香、沉香、八角茴香以温肾[www.61k.com)助阳;山茱萸、熟地黄、桑螵蛸、牡蛎、龙骨以滋肾涩精;当归养血活血;白茯苓、远志益智安神;蜘蛛祛风行瘀,解毒消肿;全蝎祛风镇痉,通络解毒;灯心、车前子、马蔺花、木通利湿祛邪;萆薢祛逐风湿。

原方称“此药专兴阳事”,说明它是以治疗阳事痿弱为主的专方。中医认为肾开窍于二阴,如肾之精气亏虚,不能充养前阴,则宗筋弛缓,阳事不兴;肝之经脉绕于阴器,如邪阻肝经,精气不能达于宗筋,亦可造成宗筋失养而弛废不用,本方药不仅可以温助肾阳,而且可以滋肾强精,兼能祛肝经风湿诸邪,疏通经脉,故有兴助阳事之功。因肾为人之先天之本,本方药功在补肾,故亦可起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寿作用,适宜于中老年人精亏阳衰、虚耗风湿、阳痿不举、腰脚疼痛者服用。本方虽为阴阳双补之剂,但重在温肾助阳,所以阴虚或素有阳热者应当忌用。

献方人:王旭东【转帖】

三 : 名老中医王琦——治疗阳痿经验

阳痿是男性常见病,发病率较高,王氏对阳痿诊治颇多研究,疗效显著。

(一)寻求病因辨病与辨证结合阳痿既可独立出现,又可因原发性疾病而继发。其病因可涉及精神心理因素、血管病变、药物因素、神经系、内分泌系、局部炎症以及吸烟、饮酒等多方面,故全面分析成因,系统地结合辨证和辨病,进行针对性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首要一环。临床所见,若情绪悲伤、忧郁、恐惧、紧张、初次性生活失败等精神因素所致,则多为精神心理性阳痿,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不舒,治当重在调肝、畅达气机。血管性阳痿,多缘于动脉、静脉血管病变引起,常有瘀血证征象,宗王清任“气血通治,何患不除”之旨,运用活血化瘀之法,或于通络兴阳药中加入活血之品。甲状腺机能减退等所致内分泌性阳痿,往往病情发展缓慢,可见畏寒、身疲倦怠、少汗等症状,其证多属命门火衰,治则重在温肾壮阳。至于前列腺及泌尿系感染后局灶炎症所致的阳痿,常以阴囊潮湿、甚则肿痛、肢体困倦、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苔黄腻等为主症,当属肝胆湿热,治在清利湿热为要。临床中由药物引起的阳痿亦不少见,如西药镇静剂的安定、利眠宁等,抗高血压的胍乙啶、利血平等,抗溃疡药甲氰咪呱等。若不加分析,但见阳痿则予参附、鹿茸、阳起石等燥烈之剂,久则火愈盛而水益涸,危害甚多。临床亦有些特殊病例有辨证不及者,王氏曾治一阳痿病人,久治不愈,后经造影检查,诊断为“阴茎动静脉瘘”,建议手术治疗,可见不是所有阳痿都是依靠药物获愈的。总之,寻求病因,结合证候,细审病情,始可心中有数,切中肯綮。

(二)注重体质因人制宜人之形体有肥瘦、气血有多寡、性格有刚柔、脏腑有强弱、阴阳有厚薄,虽是性功能减退,亦有着体质的差异。正如《类证治裁》云:“或先天禀弱,或后天食少,亦有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致阳痿者……伤色欲者须辨水衰,水衰者真阴亏乏……火衰精气虚冷……”。王氏临证治痿与改善体质同时进行,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互用,如此常可收到满意效果。如面生痤疮、阴囊潮湿、舌苔黄腻的湿热体质,临床发病较多,治疗常以萆、地龙之属,渗湿清热,同时辅以冬瓜粥饮食调养;体型肥胖、口中粘腻、目胞微浮、肢体沉重懒动、舌淡体胖大的痰湿体质者,当以茯苓、苍术、荷叶、蒲黄为主药的轻健胶囊(自制)化痰消脂,配以食薏米粥、茯苓饼健脾祛痰;如面颊红丝赤缕、肤色暗滞或见斑点、舌质紫络隐现的瘀血质者,又当以四物汤通血流,加牛膝、水蛭活血通络,并宜常食桃仁泥;阴虚体质的阳痿患者,多有烦热、面目潮红、目睛干涩、口燥舌红少苔,乃由阴不涵阳所致,阳无阴充,阴茎亦可痿而不举,治之可用天门冬、麦门冬、生地、女贞子、枸杞子等滋阴润燥,平时,可选食银耳羹、虫草炖水鸭、龟肉等,收养阴之功。宁夏王某患阳痿20余年,叠治不效,每日面部烘热、烦躁,王氏嘱日服羚羊散2支(每支05克),2周后不料亢热诸症得除,且阳痿竟得痊愈。

不同年龄体质特性的阳痿,调治亦有区别。王氏指出:年轻的阳痿患者体质多偏湿热、阴虚,治当侧重祛湿热或养阴润燥。年高之人性欲减退,阴茎勃起无力,多源于肾气或肾精亏虚,当滋补肝肾,可用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蛇床子、肉苁蓉、巴戟天;食疗常服何首乌粉、苁蓉泡茶、虾米海味等。

(三)治重调肝以疏泄为主阳痿论治既往多偏重于肾,临床虽有湿热、情志所伤之因,但有人因守前人“命门火衰”之说,竟施人参、马鞭、海狗肾温阳之品,致使不少患者内火上炎、口干舌燥、鼻衄龈肿,阳痿依然。

王氏在临床中,从调肝、疏肝、泻肝、养肝入手,使不少患者雄风重振,故提出“阳痿从肝论治”的观点。

阳痿从肝论治,缘由前阴与肝筋关系密切。足厥阴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足厥阴经上结于阴器,若经脉为病,阴器不用。其次阴茎勃起依赖肝血。《养生方》谓阴茎勃起的怒、大、坚、热表现是肝血充盈的结果。《素女经》亦谓“玉茎不怒……怒而不大……大而不坚……坚而不热”乃是肝血不充。肝病又可使性欲淡漠、阴茎勃起无力。王氏临证从调肝活血或清肝经湿热等着手,基本形成了一系列促进性功能恢复的用药规律。

1肝气郁结案:王某,25岁。身体素壮,已婚3年,初次性生活失败而受女方冷落,肝失疏泄,阴茎不起,性欲随之低下,女方提出离婚,极度悲观。舌质淡红,脉细弦。证属肝郁不解,宗筋弛缓。治宜疏肝解郁,四逆散加味:柴胡15克、枳实10克、赤芍20克、蜈蚣2条、露蜂房10克、九香虫6克、远志10克、白蒺藜20克。服药7剂,性欲明显增强,阴茎勃起2~3分钟,再进7剂,同房可持续3~5分钟,出现婚后未曾有过的性生活满足。随访半年,性生活协调。

2肝经湿热案:杨某,35岁。婚后一年阳事日衰,举而无力,平时嗜酒,阴囊潮湿,曾服温肾壮阳药后,口舌生疮、口苦、面生痤疮,脉弦滑,舌苔黄腻。此属湿热内盛,流注肝经,宗筋弛纵。治宜泄肝经湿热,苦味坚阴,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克、栀子6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甘草3克、地龙10克,另用羚羊散每日一支(每支05克)。服药7剂,痤疮、口苦渐消,改用龙胆泻肝丸合汤剂,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炙蜈蚣2条、地龙10克、甘草6克。4剂后性机能明显好转,阴茎勃起达10分钟,嘱再进4剂,以巩固疗效。

3肝血瘀阻案:王某,30岁。自诉两年前腰外伤,嗣后阴茎勃起渐渐无力,并见脱发,舌暗淡、苔薄黄,脉沉弦。乃属瘀阻脉络,治予活血行气祛瘀:柴胡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赤芍15克、露蜂房10克、炙蜈蚣2条、川牛膝15克、水蛭6克。服5剂后,晨起及夜间阴茎勃起而不坚,原方加肉苁蓉15克、丁香3克、紫梢花3克、续进10剂,勃起坚硬,房事持续时间7~8分钟。一月后来院告之,性交可持续半小时。前后服药15剂,性功能复常。

阴茎痿而不起,起而不大,大则不坚,坚而不久,疏肝、调肝、养肝为治疗要义,可以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或加蜂房、蜈蚣、九香虫通络走窜兴阳之道;或加远志、菖蒲坚壮阳道;或加肉苁蓉、覆盆子、巴戟天以助持久;或加韭子、乌贼骨、鸡内金以治早泄。

(四)不惟药石兼顾咨询指导心理障碍是阳痿发病的最常见的因素。王氏论治阳痿时既不纯依赖药石,又非常重视针对性心理咨询和性行为指导的配合。对精神障碍或性知识缺乏而引起的阳痿患者,注重了解性欲要求的高低、性交的方式、体位、房事的频度、勃起的程度、持续时间、射精与否、满足感如何和住房环境等。首先据不同情况进行疏导,排除干扰,创造适宜性生活环境,情绪悠悠舒缓,即“必先和气,阴茎乃起”。其次不同患者应采用具体的性交体位变换,以寻求适合自身的性交体位。第三要重视性技巧的改善,提倡性事前夫妻的爱抚,《玉房指要》说“凡御女之道,务欲先徐徐嬉戏”,性欲感动而兴奋,从而使阳痿患者重新获得性生活的满足和快乐。有关内容在《医心方》、《广嗣纪要》等书中均有详细记述,一直作为治疗阳痿的有效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 名案评析

阳痿案

(一)肝气不舒案

张某,男,35岁,干部。婚后1年余,自觉性功能有所减退,阴茎举而不坚,甚则痿软,难以交媾2月。患者身体素壮,无慢性疾患,1年前结婚,长其妻12岁,曾因要求房事遭拒,遂郁郁不舒,渐失同房兴致,自觉勃起差,2月来虽有多次同房,但觉无强烈欲望,阳具虽能勃起,但痿软早,不能完成房事过程,伴见胸闷不舒,太息频作,舌质红、苔薄,脉弦。证属:肝气闷郁,气机不畅,阳事不兴。治以疏肝理气。四逆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10克、枳壳12克、当归10克、白蒺藜24克、路路通6克、蜈蚣1条、砂仁3克、黄柏6克。另配合心理疏导,服药4剂后同房时阳具勃起无恙,7剂后同房阳具举而坚,尽兴而愈。

[评析]王氏认为阳痿多与情志有关,因此临证治疗时,应详问病史,了解病情特征。应以心理和药物配合治疗,医生须对病人关心、同情、鼓励,使病人消除思想上的障碍,树立信心,正确对待疾病。本例乃因病人情志不遂,气机不畅,抑郁伤肝,以致肝气郁结,治应疏肝解郁,不宜香燥太过伤气,而应理气不伤阴液,重在调理肝气治痿,可“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至和平”。

疏肝理气用四逆散、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升阳而疏肝,顺其条达之势,发其郁遏之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路路通、白蒺藜、蜈蚣入肝,善行走窜通络,解除挛缩;砂仁理气醒脾,以健脾胃,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条达气机之功。气机畅达,气血充盈,血脉通畅使宗筋得以濡养,则阴茎举而坚。

(二)肝肾不足案

刘某,男,24岁,工人。婚龄1年,婚前有频繁手淫史,婚后觉性功能差,举而不坚,性交只能持续1分钟。半年来阴茎完全不能自主勃起,夜间及清晨偶有勃起。诊见: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失眠多梦,偶有遗精,舌红少苔,脉虚弱无力。证属肾精亏虚,水不涵木。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大熟地12克、淮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云苓10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6克、仙灵脾15克、露蜂房10克,药服7剂,已能勃起,但性交时仍很快射精,上方加刺猥皮10克、金樱子10克、芡实10克,再进14剂,阳痿基本痊愈。

[评析]该例多因房劳过度,耗伤肾精,精不生血或思虑过度,肝血暗耗,血不化精,肝肾亏虚。治宜肝肾双补,使精血互生,宗筋得以滋养,则阳痿自愈。

(三)毒致痿案

王某,男,28岁,建筑工人,1997年6月3日初诊。阴茎不能勃起2年。在北京数家医院服用中药数百剂无效。患者24岁结婚,1994年因精神病,服用多虑平、氟氮嗪、泰尔登、佳静安定等多种抗精神病药,阴茎渐不能勃起,1995年离婚。家族有精神病史。现精神症状基本控制(仍服用抗精神病药),阴茎不能勃起,寐差,大便秘结,小便可。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滑。

体查:外生殖器正常。中医诊断:阳痿(肝郁血瘀,热毒内蕴)。西医诊断:药物性阳痿。治法:疏肝活血,解毒安神。处方: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生甘草6克、茯苓10克、远志10克、白蒺藜30克、磁石20克、羚羊角粉(冲服)03克。

二诊(1997年6月10日):服上方7剂,患者有性意识则阴茎能勃起,但勃起不坚,寐不佳,大便仍干,4~5天1次,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滑。续以前方,加石菖蒲10克、肉苁蓉30克、决明子15克。

三诊(1997年6月17日):服上方7剂,患者阴茎勃起正常,大便2~3天1次,寐不佳。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拟用前方加减: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远志10克、茯苓10克、白蒺藜30克、石菖蒲10克、酸枣仁15克、丹皮6克、桃仁10克。

四诊(1997年6月26日):服上方7剂,患者阴茎勃起正常,大便2天1次,仍诉寐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拟交泰丸加味:川连6克、肉桂3克、延胡索10克、法半夏10克、蝉衣30克、琥珀粉(冲服)3克。

[评析]本案以阳痿为主症,病史2年。阳痿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之分,医多从惊恐伤肾、命门火衰、气血亏虚、肝郁气滞分证。王氏认为,药毒所致者论述较少,主要是药石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抗高血压类、抗精神病类、抗雄激素类药物,可影响性欲。本案即为抗精神病类药物所致。抗精神病类药物可抑制雄激素对大脑的性兴奋刺激作用。中医辨证为肝郁血瘀,热毒内蕴。用柴胡疏肝散疏肝活血,加白蒺藜、茯苓、远志、磁石安神定志,羚羊角粉凉血解毒。二诊,患者阴茎有性意识则阴茎勃起,大便干结,寐不佳。王氏认为久病耗伤精血,故大便干结。加肉苁蓉、决明子,补肾阴、清肝热,通便,石菖蒲醒神开窍,振奋性神经。三诊,患者阴茎勃起正常,大便有改善,寐不佳。王氏在前方基础上,去肉苁蓉、决明子,加桃仁、丹皮以通瘀,以改善阴茎供血环境。四诊,患者阴茎勃起正常,仍夜寐欠佳,乃加延胡索、法半夏、蝉衣、琥珀粉四味,安神镇静而获效机。

四 : 王琦治阳痿经验

王琦教授治疗早泄 王琦治阳痿经验

王琦,男,汉族,1943年生,江苏高邮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报》

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康乐世界》杂志社社长,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男性学基金委员会主

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传统生命科学学会副会长,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常

务理事,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为了探讨当今社会条件下阳痿病的证型分布规律,以及相关因素对阳痿证型的影响,验证阳痿从

肝论治观点在临床上的适用性,王氏等对340例阳痿患者进行了临床证型分布的调研。

阳痿病证型分布规律提示,阳痿因于肝者,有肝经自病、邪客肝脉、肝与他脏相病和其他证候4

类证型,本组340例阳痿病患者,其病机与肝有关系者为298例,占总病例数的8765%,

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阳痿从肝论治的临床适用性。肝经湿热、肝气郁结是本组阳痿患者最常见的证

型(各占20%以上),瘀血阻络、命门火衰、肝郁脾虚、肝气横逆亦较为常见(6%~10%

之间),其他所占比例均小于6%。340例阳痿患者病因病机分析,情志刺激144例,占4

235%,湿热浸淫78例,占2294%,瘀血阻络53例,占1559%,提示情志刺激、

湿热浸淫、瘀血阻络是阳痿病最常见的病因病机。将340例患者分为44岁以下年龄组和45

岁以上年龄组,比较青壮年阳痿患者和老年前期、老年期阳痿患者肝病证候的发生率,P<00

1,说明肝病证候的发生率,青壮年患者明显高于老年前期和老年期患者,可见这一病机的认识

有重要的实践性。

治疗阳痿的经验阳痿是男性常见病,发病率较高,王氏对阳痿诊治颇多研究,疗效显著。

(一)寻求病因辨病与辨证结合阳痿既可独立出现,又可因原发性疾病而继发。其病因可涉及精

神心理因素、血管病变、药物因素、神经系、内分泌系、局部炎症以及吸烟、饮酒等多方面,故

全面分析成因,系统地结合辨证和辨病,进行针对性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首要一环。临床所见,若

情绪悲伤、忧郁、恐惧、紧张、初次性生活失败等精神因素所致,则多为精神心理性阳痿,主要

表现为肝气郁结不舒,治当重在调肝、畅达气机。血管性阳痿,多缘于动脉、静脉血管病变引起,

常有瘀血证征象,宗王清任“气血通治,何患不除”之旨,运用活血化瘀之法,或于通络兴阳药中

加入活血之品。甲状腺机能减退等所致内分泌性阳痿,往往病情发展缓慢,可见畏寒、身疲倦怠、

少汗等症状,其证多属命门火衰,治则重在温肾壮阳。至于前列腺及泌尿系感染后局灶炎症所致

的阳痿,常以阴囊潮湿、甚则肿痛、肢体困倦、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苔黄腻等为主症,当属肝

胆湿热,治在清利湿热为要。临床中由药物引起的阳痿亦不少见,如西药镇静剂的安定、利眠宁

等,抗高血压的胍乙啶、利血平等,抗溃疡药甲氰咪呱等。若不加分析,但见阳痿则予参附、鹿茸、

阳起石等燥烈之剂,久则火愈盛而水益涸,危害甚多。临床亦有些特殊病例有辨证不及者,

王氏曾治一阳痿病人,久治不愈,后经造影检查,诊断为“阴茎动静脉瘘”,建议手术治疗,可见

不是所有阳痿都是依靠药物获愈的。总之,寻求病因,结合证候,细审病情,始可心中有数,切

中肯綮。

(二)注重体质因人制宜人之形体有肥瘦、气血有多寡、性格有刚柔、脏腑有强弱、阴阳有厚薄,

虽是性功能减退,亦有着体质的差异。正如《类证治裁》云:“或先天禀弱,或后天食少,亦有

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致阳痿者……伤色欲者须辨水衰,水衰者真阴亏乏……火衰精气虚

冷……”。王氏临证治痿与改善体质同时进行,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互用,如此常可收到满意效

果。如面生痤疮、阴囊潮湿、舌苔黄腻的湿热体质,临床发病较多,治疗常以萆 、地龙之属,

渗湿清热,同时辅以冬瓜粥饮食调养;体型肥胖、口中粘腻、目胞微浮、肢体沉重懒动、舌淡体

胖大的痰湿体质者,当以茯苓、苍术、荷叶、蒲黄为主药的轻健胶囊(自制)化痰消脂,配以食

薏米粥、茯苓饼健脾祛痰;如面颊红丝赤缕、肤色暗滞或见斑点、舌质紫络隐现的瘀血质者,又

当以四物汤通血流,加牛膝、水蛭活血通络,并宜常食桃仁泥;阴虚体质的阳痿患者,多有烦热、

面目潮红、目睛干涩、口燥舌红少苔,乃由阴不涵阳所致,阳无阴充,阴茎亦可痿而不举,治之

可用天门冬、麦门冬、生地、女贞子、枸杞子等滋阴润燥,平时,可选食银耳羹、虫草炖水鸭、

龟肉等,收养阴之功。宁夏王某患阳痿20余年,叠治不效,每日面部烘热、烦躁,王氏嘱日服

羚羊散2支(每支05克),2周后不料亢热诸症得除,且阳痿竟得痊愈。

不同年龄体质特性的阳痿,调治亦有区别。王氏指出:年轻的阳痿患者体质多偏湿热、阴虚,治

当侧重祛湿热或养阴润燥。年高之人性欲减退,阴茎勃起无力,多源于肾气或肾精亏虚,当滋补

肝肾,可用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蛇床子、肉苁蓉、巴戟天;食疗常服何首乌粉、苁蓉泡茶、

虾米海味等。

(三)治重调肝以疏泄为主阳痿论治既往多偏重于肾,临床虽有湿热、情志所伤之因,但有人因

守前人“命门火衰”之说,竟施人参、马鞭、海狗肾温阳之品,致使不少患者内火上炎、口干舌燥、

鼻衄龈肿,阳痿依然。

王氏在临床中,从调肝、疏肝、泻肝、养肝入手,使不少患者雄风重振,故提出“阳痿从肝论治”

的观点。

阳痿从肝论治,缘由前阴与肝筋关系密切。足厥阴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足厥阴经

上结于阴器,若经脉为病,阴器不用。其次阴茎勃起依赖肝血。《养生方》谓阴茎勃起的怒、大、

坚、热表现是肝血充盈的结果。《素女经》亦谓“玉茎不怒……怒而不大……大而不坚……坚而

不热”乃是肝血不充。肝病又可使性欲淡漠、阴茎勃起无力。王氏临证从调肝活血或清肝经湿热

等着手,基本形成了一系列促进性功能恢复的用药规律。

1肝气郁结案:王某,25岁。身体素壮,已婚3年,初次性生活失败而受女方冷落,肝失疏泄,

阴茎不起,性欲随之低下,女方提出离婚,极度悲观。舌质淡红,脉细弦。证属肝郁不解,宗筋

弛缓。治宜疏肝解郁,四逆散加味:柴胡15克、枳实10克、赤芍20克、蜈蚣2条、露蜂房

10克、九香虫6克、远志10克、白蒺藜20克。服药7剂,性欲明显增强,阴茎勃起2~3

分钟,再进7剂,同房可持续3~5分钟,出现婚后未曾有过的性生活满足。随访半年,性生活

协调。

2肝经湿热案:杨某,35岁。婚后一年阳事日衰,举而无力,平时嗜酒,阴囊潮湿,曾服温肾

壮阳药后,口舌生疮、口苦、面生痤疮,脉弦滑,舌苔黄腻。此属湿热内盛,流注肝经,宗筋弛

纵。治宜泄肝经湿热,苦味坚阴,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克、栀子6克、黄芩10克、柴

胡10克、生地15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甘草3克、地龙10克,另用羚羊散每日

一支(每支05克)。服药7剂,痤疮、口苦渐消,改用龙胆泻肝丸合汤剂,柴胡10克、白芍

10克、枳壳10克、炙蜈蚣2条、地龙10克、甘草6克。4剂后性机能明显好转,阴茎勃起

达10分钟,嘱再进4剂,以巩固疗效。

3肝血瘀阻案:王某,30岁。自诉两年前腰外伤,嗣后阴茎勃起渐渐无力,并见脱发,舌暗淡、

苔薄黄,脉沉弦。乃属瘀阻脉络,治予活血行气祛瘀:柴胡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

赤芍15克、露蜂房10克、炙蜈蚣2条、川牛膝15克、水蛭6克。服5剂后,晨起及夜间阴

茎勃起而不坚,原方加肉苁蓉15克、丁香3克、紫梢花3克、续进10剂,勃起坚硬,房事持

续时间7~8分钟。一月后来院告之,性交可持续半小时。前后服药15剂,性功能复常。

阴茎痿而不起,起而不大,大则不坚,坚而不久,疏肝、调肝、养肝为治疗要义,可以四逆散、

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或加蜂房、蜈蚣、九香虫通络走窜兴阳之道;或加远志、菖蒲坚壮

阳道;或加肉苁蓉、覆盆子、巴戟天以助持久;或加韭子、乌贼骨、鸡内金以治早泄。

(四)不惟药石兼顾咨询指导心理障碍是阳痿发病的最常见的因素。王氏论治阳痿时既不纯依赖

药石,又非常重视针对性心理咨询和性行为指导的配合。对精神障碍或性知识缺乏而引起的阳痿

患者,注重了解性欲要求的高低、性交的方式、体位、房事的频度、勃起的程度、持续时间、射

精与否、满足感如何和住房环境等。首先据不同情况进行疏导,排除干扰,创造适宜性生活环境,

情绪悠悠舒缓,即“必先和气,阴茎乃起”。其次不同患者应采用具体的性交体位变换,以寻求适

合自身的性交体位。第三要重视性技巧的改善,提倡性事前夫妻的爱抚,《玉房指要》说“凡御

女之道,务欲先徐徐嬉戏”,性欲感动而兴奋,从而使阳痿患者重新获得性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有关内容在《医心方》、《广嗣纪要》等书中均有详细记述,一直作为治疗阳痿的有效方法,这

里不再赘述。

方源:天易健康网 《中医临床 》

本文标题:名老中医治阳痿验方-武汉名老中医地方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784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