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综合国力的较量-合作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8-04-18 所属栏目:议论文

一 : 合作的力量

  对于自然界的万物,乃至人来说,无处不在“合作”。个体要合作,整体更要合作。合作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可以更好的取众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便于成功。

  就拿吃饭来说吧,只是张张嘴罢了,这个简单的动作,却需要身体内众多的器官的分工合作。首先,嘴要先品尝食物,然后,由器官组成的系统来消化食物,最后再由他们把食物的营养留在体内,把废物排出体外。

  与个体一样,整体也是要合作的。

  在各个生产部门,都是通过分工合作,其至几个大企业合作。这也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比如生产一辆小汽车,一个工人能独自完成吗?不能,但不是绝对否定。因为更多的人是通过合作完成的,你生产外壳、我生产零件、他组装,经过许多人的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生产出一辆小轿车。

  合作无处不在。即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世间万物都要遵守自然规则,人也如此。分工不同却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合作,其实市是一件快乐而又有效率的事,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合作,会更好地让一个人学会独立、进取,有团结奉献精神。共承担、共欢乐,增强我们的责任感。这样,能更好地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得到发展。一只筷子轻易地会被折断,一把筷子会牢牢地抱成团,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二 : 综合国力的较量(一)

自从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问世,就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掀起了一场以探讨国家的兴衰为表现,以探索综合国力对比为重要工作的“战略热”。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是因为中国自身恰恰处于一个复兴与崛起的时期,大国的兴衰这样的话题最能触动中国人的神经。全世界200个国家,对于其它198个而言,这样的课题只不过是一个学术课题,因为不管是缅甸人还是斯洛伐克人都不会对于本国是否能成为超级大国而有丝毫的疑惑,这根本不是他们所需要思考的事。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这个话题倍受关注毫不奇怪。

在肯尼迪看来,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是“国防费用与安全、社会与消费者的需要、增长的投资,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争夺自然资源的三角”。他认为,要取得三者的绝对平衡是不太可能的,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大致的协调。他认为,如果在国防、消费和投资3个方面不能保持大致均衡的话,一个大国就不大可能长期维持它的大国地位。实际上,近年来美国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更进一步,肯尼迪提出了他对大国兴衰的一个根本性的观点,当一个世界性的强国对外扩张所需要的成本超出了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收益,这个大国将走入一个下降的通道,并最终衰落并被后起的新兴强国所取代。为此作者详细回顾和分析了从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的世界历史,逐个点评了西班牙、荷兰、英国,直到美国这些世界强国的兴衰。数据详实,论证严谨,让很多读者都不由得相信他的论断。
这本书在国内流行的时间,正好赶上中国打开国门后寻找自己的历史和国际定位的时期,十几亿中国人都正在对本国在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落后忧心忡忡,并对中国重新崛起满怀憧憬,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全民性的深入思考和争论。在此期间,一个概念被广泛采用和接受,那就是综合国力。事实上这个概念被追捧的本身也反映了中国的尴尬,中国很大,但很多领域并不强,中国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地方,但整体却不发达,各种层面上极大的落差使得中国人急于寻找到对本国本民族的定位,而综合国力恰恰可以比较好地提供这样一个坐标。
但是在笔者看来,《大国的兴衰》虽然其中不乏很多有益的见解,但整体来看,基本逻辑有着不甚完善甚至是偏差甚远的地方,而且因为其成书早传播广,所以基于其一些理论缺陷所造成的错觉更是被广泛引用并形成某种共识。同时,我国民间和学术界在综合国力的基本概念和大国兴衰上也有着很多长期以来逐渐积累的错误观念,这些笔者认为都有必要进行澄清和纠正。因此在本系列文的第一部中,笔者先从《大国兴衰》的3个错觉说起。
第一个错觉
第一个也是最为广泛的错觉,就是认为:帝国海外义务的增加最终导致帝国因成本超过其所得而造成财政崩溃,进而导致衰落。用来支撑其观点的典型例子是哈布斯堡王朝和大英帝国。以大英帝国为例,英国在早期的殖民扩展中获得了巨额的殖民收益,尤其是印度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和丰饶的物产,成为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支撑起英国的财政。肯尼迪认为,当帝国成型后,英国维持全球殖民体系所耗费的军费和外交费用日益庞大,最终不堪重负而阻滞了帝国的前进,并最终被其它新兴强国所超越。事实果真如此么?肯尼迪认为英国等历届霸权的衰落是绝对意义的衰落,但事实上老霸主绝对意义的衰败只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它们是真正的在欧洲落伍了,人均产值长期停滞不前,被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远远甩开,但后来的英法德荷意乃至美国等强国都没有再重蹈这个覆辙,而是始终保持了作为最发达国家实体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实力对比直接取决于其人口和国家规模。
翻开历史核对数字我们就会发现,英国的衰落本质是相对衰落而非绝对衰落,也就是说,英国就其发达程度而言并未落后,即使是在布尔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之后,英国的人均产值、教育质量、科学技术等都依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是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的霸权地位就已经开始陨落,这在当时就被很多人所洞悉,英国统治者也为之忧心忡忡,事实上无论之后欧洲局势怎么演化,英国的应对战略是高明还是愚蠢,英国都不再可能继续决定性地统治世界的海洋、贸易和金融,也不可能复制占有世界大部分工业份额的盛况,因为后来者已经兴起了,而这是英国没有办法阻挡的。
具体来说,后来者首先可以看一下近在欧陆的德国。这个国家在合并了普鲁士和南德意志等除了奥地利以外的大部分德意志地区后,面积和人口数量都仅次于俄国而位居欧洲第二,因此德国在统一并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后,在几个重要的工业指标上迅速超越了英国,主要是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但是超越幅度还不算太大。如到1913年时,德意志帝国的钢产量达到了1700多万吨,英国约800万吨,但却不能说构成决定性优势,更重要的是,英国虽然在几个比较醒目的重工业的规模上被德国超过,但在其它一些工业生产上仍保持优势,综合起来,1914年时英国占世界工业产出的14%,而德国是14.2%,仅仅是略微超过英国。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英国仍保持着巨大优势,这些产业提供的财力仍然使得英国可以和后起的德国及美国进行激烈的造舰竞赛和全球争夺。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的人口并不能决定性地压倒英国,一战开始时的1914年,英国人口大约为4500万,法国为4000万,而德国则为6500万,虽有优势但还不到50%,那么德国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不可能完全压倒英国,更不要说英法联盟.
德国做不到,另一个国家却做到了,那就是美国。美国早在其南北战争之前就已经让欧洲人胆战心惊,1860年的美国人口约3000万,和欧洲老牌强国英法相当,而人均产值也很接近,工业化卓有成效,因此其工业产值也已经达到了世界第四,具备了成为列强的资格。那时,世界人民看着当时的世界地图已经开始感到一个新的世界强国正在升起,这与英国自己是不是犯错,是不是走弯路毫不相干。事实上早在19世纪早期,美国还是一个独立不久、并不起眼的国家时,著名的托克维尔就曾经做出过精准的预言,预测美国和俄国终将各自统治一半世界。在一战之前,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了世界的36%,超过了英法德几个欧洲主要强国的总和,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国家规模,此时美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亿,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土广大,接近1000万平方千米,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着广阔的扩展空间。这种态势无论英国如何挣扎,如何克制扩张,如何节省成本,都不可能在美德俄诸强的挤压下维持霸权。因此,肯尼迪对于大国兴衰规律的论述其实完全不能反映历史的主干,从西班牙、葡萄牙到荷兰,再到英法德,最后到美国,是一个先进技术和社会形态扩散后,更大规模的国家进入发展轨道后的自然权力转移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有暴力争夺与和平交接等不同表现形态,但整体趋势并没有发生偏差。在世界市场形成和人类的信息传递技术得到飞跃后,这些先进国家都不太可能落伍,即使是二战中被打成废墟,青壮年被毁掉一代的德国和日本,也可以在战后迅速恢复其发达状态。荷兰或者英国在对外扩张中造成一点财政压力真的就能造成其霸权的崩溃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最根本、最可怕的事情是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只有这种情况才会造成原有霸权体系的崩溃和权力的转移,除此没有别的可能。而这个更强的对手就是拥有相当的发展水平,但却有更多的国土和人口的国家,这就牵涉到本系列文的核心概念:综合国力,这个概念的重点其实就是一个质与量的统合,很多人没能准确和平衡地把握这两个层面,使得他们进行的所谓综合国力评估沦为笑话。
第二个错觉
大致分析了肯尼迪论断的第一个错觉后,我们继续分析,那么很多人会说,既然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人口和国家规模越大的国家越能形成更大的力量,那么我们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开瓶庆祝世界霸主正向中国转移?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如果仅仅是信息时代知识扩散造成的人均生产力趋同和人口的数量优势就可以决定国力对比,那么就应该是中国和印度两个超级大国了,但从当代国际格局演化中我们并不能看到这样的趋势,我们先以印度为例来看为什么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不可忽略国土和资源的因素。在此前的几次权力转移中,英国比荷兰人口多,同时也比荷兰国土大,可以更充分地让本国的人口拓展生产规模;美国的人口超过英国,同样其本土人口和资源也远[www.61k.com)远超过英国本土,美英之间的权力交接也很自然。而现在印度和美国就不同了,印度人口固然4倍于美国,但其国土面积只有32075平方千米,只相当于美国的1/3,也就是说人均国土面积只相当于美国的1/12,相应的其淡水资源、能源矿产等各种资源禀赋都大大逊色于美国,人均更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比如说最重要的能源方面,美国年产石油4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而印度只能产出约4000万吨石油和4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也就是说,这方面的人均消费量相差几十倍,那么两个国家在国力扩展的空间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印度想让其全体国民像美国人那样创造产值,在国土和资源上就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当然,巨大的人口数量可以引导着更多的人口从事国家内部自我服务的服务业,但如果没有规模巨大的重化工业以及以其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那么一国的国力就不可避免的有着致命缺陷。
其次,人口固然是国力的第一源泉,但是人口是否能被高效整合起来,则是和人口总数差不多同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因素,我们先以英国为例来说明,到一战爆发前,英国殖民地面积达到了超过3 0007Y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则超过4.3亿,相比之下,此时的美国人口只有1亿多,德国不到7000万,那么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英法陆军合力才顶住了德军?根本原因在于此时对战争真正起作用的是英国本土的这4500万人口,笔者称之为核心人口。这是笔者十分注意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一个国家内部有着共同民族和文化认同感的、被完全由现代生产体系整合起来的、可动员于国家总体战的人口数量。说回到1914年的大英帝国,它殖民地的4.3亿人口主要有这样几个部分:一个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自治领地或半独立的殖民地,这些地方都是英国移民为主,在语言和文化上和英国相近,经济也较为发达,他们在英国所面对的几次战争威胁中都出了很大力,不管是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以动员率高,远征军作战意志顽强,战斗力充沛。唯一的缺憾其实就是人口少,几个地方加起来总人口也还是远不如英国本土多,加之他们的半独立地位,这样就使得它们无法完全弥补英国与其它强国的人口差距。
英国殖民地体系的第二个重要区域是印度,这里人口众多,但很显然印度人除了以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提供农产品和棉纺织品外,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工业产品以及精锐的军队。而英国在非洲和中东的殖民地也是同样的问题,他们都是只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和大英帝国具有力量传递的接口,英国人对他们的动员程度是很低的,因此英国空有几亿人的殖民地,却并不能靠此打造出和几千万人口的德国相当的陆军军团。同样我们也可以想到晚晴时期的中国,那时中国的几亿人口都是同文同种的高度同质化,这是个巨大的优势,但为什么却赢弱不堪呢?最根本的原因一是经济过于落后,可以集中的财力并不充足,再一个原因是社会体系过于落后,对人口的动员能力极差,于是就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几亿人口的大国只能供养起几十万人的军队,而其中只有几万人勉强具有战斗力,当面对外敌沿海岸线侵袭时,只能被动防御,而每个防御作战的点往往只能拼凑起几千人级别的部队。这样的状况下,显然这几亿人口远不如欧美几千万人口的国家能输出的力量强大。那么进入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世界上各个国家究竟这方面是个什么状况,我们在以后的篇章中详细分析。
第三个错觉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个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那就是认为现有的世界体系会很快崩溃――这从各种书本、文章里层出不穷的美国衰落论就可以看到,然后通过这种剧烈的震荡来实现后起国家的上位,建立一个全新的、有利于自己的体系。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主要是出于后来者的急迫心情,如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就曾经是这样,要建立起可以挑战之前海上霸主的强大海军,用剑去寻找阳光下的土地。这当然是很让人心情激荡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威廉二世和希特勒都失败了,强大的苏联也失败了,前者代表的是不改变体系但改变各强国地位的尝试,而后者则是试图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新体系来取代旧者。表面上它们的失败是由一系列失误以及英美霸权国家实力的优势造成的,但更本质的来看,它们的失败其实是由于原有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确实强韧。很多人可能不会喜欢这个结论,但事实还是要面对的。首先,在英国手里打造成型、并由美国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体系是建立在全球一体化市场之上的,而这种自由贸易体系确实提高了全球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当然,美英等处在这个体系金字塔尖的国家能从其中获取最大的好处,但其它加入这个体系的国家只要处理好自己国内的事情,也都能从中受益。其次,美英所构建的以民主、自由为基石的社会政治理念代表了人类现在文明程度的先进部分,居于舆论的制高点。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苏联所代表的政治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构成过一定挑战,但是随着苏联发展的停滞,内幕的揭露,以及红色高棉,越南等制造的民族灾难被广为流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在这方面已经完全破产而只能疲于招架,这方面的劣势甚至比经济上的落后更加致命。那么基于这两点,美英体系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渗透也就不难理解了。现有的这个以联合国协调国际关系,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维持经济秩序,以世贸组织塑造国际贸易环境,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数不清的各种国际组织塑造人类社会发展环境的体系,是基本被世界所接受的。事实上,中国这20年的经济扩张也是在这个体系下实现的,中国的外贸额占GDP的比例之高,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因此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战略目标不会是去试图颠覆这个体系,而是要在这个体系里占据更好的位置。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这个体系的主导国家由美英等国变为以中国或其它国家,那也不啻为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问题只在于,是否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很多人把视线只集中在美国和中国的GDP数字上,在他们看来,只要中国的GDP超过美国,就意味着中国崛起的成功和美国的衰落。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抬高一些,就会发现事情不是这么简单。首先,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分布的空间十分广阔,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加到一起的话,总面积达到了3000万平方千米,而且这些国家都是海洋大国,即使是其中海洋专属经济区最小的加拿大也有约560万平方千米,远超过中国的300万平方千米,这些国家的海陆控制区域相加达到了惊人的6700多万平方千米,这就意味着对世界资源的占有,以及未来人口和经济规模扩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格局不可能再发生变化,因为大航海拓殖时代已经过去。如果再考虑上与其文化接近的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国家圈子,那么欧美国家的固有势力范围是十分广阔和深厚的,这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形成的客观现实。当然,这些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如果新兴强国的实力足够强大,可以对边缘地区进行争夺,像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在中东、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渗透,但这种争夺很难影响到核心圈子内的国家。
因此,如果以冷战那种军事对抗的思路的话,单纯靠自身实力的增强是不能改变基本的国际格局的。当然,冷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游戏规则基本确定,过去那种强国争霸模式已经过去,新时代国家竞争的核心是产业竞争,看谁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更有力的地位,那么相应的,综合国力的考量方法也有相应的变化,这在后面的系列文中我们也要做详细剖析。总的来看,在新世纪的国家竞争中,中国的实力增长从中短期看可以显著改善自己在地区中的地位,并大大增强在现有体系中的发言权,但不大可能颠覆美国的核心地位,除非可以实现几倍于美国的综合国力,那么这个可能性有多高呢,我们也留在以后再说。

三 : 合作的力量

合作的力量650字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馈赠及绿叶的衬托,才显得美丽青翠;人生中,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他就离不开众人对他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www.61k.com]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上演的一段又一段故事,无不说明合作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的不团结、不合作的这个弱点逐一攻破的。故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道:“灭六国者六国也,而非秦也。”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抗秦,六国之亡或许就能免矣。秦始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而六国君主只顾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正中秦人心怀,这六国灭亡的事实就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由此可见合作是多么重要呀!

还记得那个黑色的“5·12汶川大地震”吗?中华大地上发出了阵阵的撕裂声,国人悲痛万分。但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它震不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团结关爱的合作之情。

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的山河图,纵然山河破碎,纵然困难重重,但人们手拉手,心连心,筑成了一座坚强不摧的长城。我们也看到了武警战士们义无反顾冲向废墟的身影,看到了白衣天使悉心照料着受伤的群众,看到了心理老师耐心地为孤子们讲述着梦想的伟大,看到了用爱编织成的一件件物品运向灾区……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更加顽强的中国。

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是一个个平凡的付出,却造成了伟大的传奇。爱迪生因发明电灯而流芳于世,但他的发明离不开全身沾满土灰的工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离不开那些为新中国事业顽强奋斗的人。

而我们,从现在起更应该明白合作的重要,前面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你走过去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众人的帮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有信心向前吗?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合作就是力量,合作会让你充满活力与信心。

合作的力量300字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自古至今的名人名言,说的就是团结合作的故事。

某国的一位女士来到中国的一所小学,找了五位小朋友,要求他们配合做一件事情。这位女士拿出了一个瓶子,里面有五个小球,她要求七秒钟内五个小球全部通过,要不然就会被瓶中的水“淹死”。瓶口一次只容一只小球通过,最后的小球有被“淹死”的危险。五位小朋友想了想,然后互相耳语了几句,便示意游戏可以开始了。只见其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最先将求拽出,第二,三,四个小球依次而出,最后出来的是年龄最大的小朋友。七秒钟内五个小球全部拽出来了,这位女士被这五位中国小朋友惊呆了,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因为她知道,她的这个实验在其他国家做过很多次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往外拽,结果挤在瓶口谁也出不来。

这个故事中的五位中国小朋友,正是因为他们团结一致,精心合作,才顺利的度过了难关。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遇到了困难可以找老师,找同学,和他们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再大的困难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合作的力量300字

鲜花的美是因为有绿叶的衬托,鲜花和绿叶合作,共同缔造出迷人的春色。没有合作,世界上就少了许多伟大的奇迹,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万里长城,复活节岛的石像……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也是人们公认的。它们之间合作的例子有很多,恩格斯帮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马克斯则帮恩格斯解决学术问题。就连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恩格斯续写完成的。正是他们真诚的合作,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爬山虎,因为枝叶庞大,必须依附于墙才能看到阳光,使叶子长得更茂盛。虽然墙无法露出原来的面孔,爬山虎却让墙更加美丽,墙则让爬山虎更加茂盛。两者通力合作,相得益彰。

合作是一种团队精神,是团结的象征。通过合作可以最大发挥自己的长处,尽可能避免失误。一位企业家曾说:“没有合作,就没有现代化工业。没有现代化工业,就没有现在丰富的物质财富。”这句话正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让我们团结合作,刻苦学习本领,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合作的力量500字

对于自然界的万物,乃至人来说,无处不在“合作”。个体要合作,整体更要合作。合作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可以更好的取众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便于成功。

就拿吃饭来说吧,只是张张嘴罢了,这个简单的动作,却需要身体内众多的器官的分工合作。首先,嘴要先品尝食物,然后,由器官组成的系统来消化食物,最后再由他们把食物的营养留在体内,把废物排出体外。

与个体一样,整体也是要合作的。

在各个生产部门,都是通过分工合作,其至几个大企业合作。这也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比如生产一辆小汽车,一个工人能独自完成吗?不能,但不是绝对否定。因为更多的人是通过合作完成的,你生产外壳、我生产零件、他组装,经过许多人的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生产出一辆小轿车。

合作无处不在。即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世间万物都要遵守自然规则,人也如此。分工不同却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合作,其实市是一件快乐而又有效率的事,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合作,会更好地让一个人学会独立、进取,有团结奉献精神。共承担、共欢乐,增强我们的责任感。这样,能更好地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得到发展。一只筷子轻易地会被折断,一把筷子会牢牢地抱成团,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合作的力量650字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馈赠及绿叶的衬托,才显得美丽青翠;人生中,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他就离不开众人对他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上演的一段又一段故事,无不说明合作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的不团结、不合作的这个弱点逐一攻破的。故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道:“灭六国者六国也,而非秦也。”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抗秦,六国之亡或许就能免矣。秦始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而六国君主只顾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正中秦人心怀,这六国灭亡的事实就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由此可见合作是多么重要呀!

还记得那个黑色的“5·12汶川大地震”吗?中华大地上发出了阵阵的撕裂声,国人悲痛万分。但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它震不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团结关爱的合作之情。

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的山河图,纵然山河破碎,纵然困难重重,但人们手拉手,心连心,筑成了一座坚强不摧的长城。我们也看到了武警战士们义无反顾冲向废墟的身影,看到了白衣天使悉心照料着受伤的群众,看到了心理老师耐心地为孤子们讲述着梦想的伟大,看到了用爱编织成的一件件物品运向灾区……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更加顽强的中国。

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是一个个平凡的付出,却造成了伟大的传奇。爱迪生因发明电灯而流芳于世,但他的发明离不开全身沾满土灰的工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离不开那些为新中国事业顽强奋斗的人。

而我们,从现在起更应该明白合作的重要,前面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你走过去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众人的帮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有信心向前吗?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合作就是力量,合作会让你充满活力与信心。

合作的力量650字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馈赠及绿叶的衬托,才显得美丽青翠;人生中,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他就离不开众人对他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上演的一段又一段故事,无不说明合作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的不团结、不合作的这个弱点逐一攻破的。故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道:“灭六国者六国也,而非秦也。”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抗秦,六国之亡或许就能免矣。秦始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而六国君主只顾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正中秦人心怀,这六国灭亡的事实就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由此可见合作是多么重要呀!

还记得那个黑色的“5·12汶川大地震”吗?中华大地上发出了阵阵的撕裂声,国人悲痛万分。但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它震不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团结关爱的合作之情。

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的山河图,纵然山河破碎,纵然困难重重,但人们手拉手,心连心,筑成了一座坚强不摧的长城。我们也看到了武警战士们义无反顾冲向废墟的身影,看到了白衣天使悉心照料着受伤的群众,看到了心理老师耐心地为孤子们讲述着梦想的伟大,看到了用爱编织成的一件件物品运向灾区……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更加顽强的中国。

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是一个个平凡的付出,却造成了伟大的传奇。爱迪生因发明电灯而流芳于世,但他的发明离不开全身沾满土灰的工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离不开那些为新中国事业顽强奋斗的人。

而我们,从现在起更应该明白合作的重要,前面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你走过去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众人的帮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有信心向前吗?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合作就是力量,合作会让你充满活力与信心。

合作,成功,喜悦400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人生中有难忘的回忆,可能是考了好成绩,可能是获得了成功,身在八一班的我最难忘,印象最深刻的事就在那次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广播操比赛。

八年级六个班的竞争异常激烈,都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当要举行广播操比赛的消息传出后,更是如同炸开了锅一样,如同有了血拼的念头。而班主任也不甘示弱,一门心思都用到了策划比赛的事情上了。监督我们做广播操,想上场花式,服装统一等。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了。而我们看到班主任“拼命”的态度,也下了狠心,一定要夺第一。这便形成了合作。

盼星星,盼月亮,比赛的日子还是到了。我们全副武装,想着班主任的“教诲”,站的格外齐。出场的时刻到了!项链的口号一喊出声,震住了在场的评委;整齐的广播操,迷住了大众;最后,在全校师生的期待下,八一班广播操第一的消息震撼出世。激动、喜悦、欢呼,一时间全部出现在八一班中,尽管每个人脸上带着倦容,可这怎能掩饰内心的喜悦?合作之后,成功来到。

关于这次成功有诸多条件:班主任的不懈努力、废寝忘食、高昂的鼓舞;同学们的配合,遵守指挥等,这一切都体现出了合作,合作之后才会成功,成功带来的定是喜悦。

八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即将消散,不过,我们的回忆却是不灭的,她早已在我们心底烙下了印记。

花?竞争、合作暖进步(四)150字

雨滴淅淅沥沥,洗涮着世界

一幅模糊的水彩画屹立在天地间

窗下的草丛堆里

花朵们惊慌失措

但他们井然有序地排起队

向附近备好的地窖——树洞里安窝

小虹眺望远方

模糊的视野处是——

一朵小花蕊在地上舒适的睡着

她拉着她,穿过层层障碍,外套被淋得湿透

走到中途,她看到一朵灰黄的花摔倒了,在泥里挣扎着

她也拉着她,一起走过这一层迷茫

小虹左手托起花蕊,右手扶着残花。

雨越下越大,

她迈出的脚步,越来越艰辛

她的脸、眼、鼻、嘴都被雨水浇灌

眯着眼的她,

直到到了洞口时,才被伙伴们所发现

三朵花,都被安抚在床上

花??竞争、合作暖进步(二)、(三)200字

(二)

太阳出来了,光芒四射使大地焕发生机

一朵浅黄色的花——可儿——在昨晚摔倒

她渐渐苏醒

迷茫的眼幕中,有一朵艳粉的花,在摇摆。

身边有一个柔和的声音,轻轻地问:

“你醒了么?”

可儿不知道,她很累,

她以为那只是一个梦,又再度睡下

温暖的光斜射在她身旁,

暖得透不过气来

几滴水珠浸湿了她的喉咙

可儿缓缓睁开双眼

她看见了一朵花,一朵小粉花——小虹

她痛恨遗弃了她的主人,

从心底里感激这一个朋友。

她们手拉手,

唱着欢快的歌儿、跳着婀娜多姿的舞步

不知经历了

多少风雨雷电、

多少坎坷泥泞、

多少多少惊涛骇浪、

多少险滩暗礁,

她们没有放弃过对方,

可是,事不总尽意,

事到极端必反差…

合作与奇迹600字

三月叩响了春的大门,百花绽放,娇艳无比。引得路边的行人都停下脚步,嗅着空气中阵阵芳香,心情格外舒畅。可是,在这和谐的美景中,一棵枯树破坏了它们的整体美,让沉浸在美景中的人们总感觉有些碍眼。

万物吐绿时,它没有抽芽,因为它的生命已经终结了。它不能再继续它的使命了,因此在灿烂的三月,它是孤独的,没有人青睐它,除了鄙视的目光。

和它一样被冷落的还有一棵牵牛花,它已在冬的怀抱中醒来,准备迎接新的春天。可它无处生长,因为它要借助别人的肩膀来支撑自己柔弱的身躯。它四处求助,但那些怒放的鲜花、碧绿的树都只是昂着它们高傲的头,嘲讽地说:“什么,借人依靠?这不等于是贬低了我们?你还是别做梦了!”牵牛花被它们讥讽得垂下了头,眼中满是晶莹的泪花,不知如何才能找到归宿。

在绝望时,冥冥中传来一阵声音:“到这儿来吧,我愿意和你一起生活。”牵牛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一根救命草,它带着赢弱、颤抖的身躯攀上枯树。

清晨,当太阳未露出它的笑脸时,露珠在枯树上跳跃着,轻轻地将牵牛花从梦中唤醒,把天下最纯的水给它饮下。当太阳的温暖洒满大地时,枯树和牵牛花一起聊天、谈心。夜幕降临,它俩在皎洁的月光的陪伴下安然入眠,梦中还带着甜甜的笑。

朝朝暮暮,春在悄悄中离去,昔日娇艳动人的鲜花也凋零了它们最后一片花瓣,那光秃秃的花枝在微风中摇曳,分外孤寂。花儿们不停地诅咒着,恶骂着时光的无情飞逝。但它俩却没有一丝怨言,相互扶持,忍受着炎热的曝晒,不停地相互安慰。同时,它们也是高兴的,因为牵牛藤的叶子已经很茂盛了,并有了花骨朵。它们企盼着牵牛花绽放的那一天。

一天早晨,枯树被一阵幽香唤醒,睁开眼睛——惊住了。

牵牛花开了,那白色夹杂粉红的花开满了整个藤蔓,也开满了整棵枯树,它们相视一笑,彼此的眼中注满了真情。

当人们和往常一样路过此地时,不经意间就发现了世间的最美,赞叹中的是对那种合作精神的钦佩。每一个过路人都不由得对这幅美景肃然起敬。

枯树支撑着牵牛藤,牵牛花点缀着枯树——这便是奇迹。

合作是成功的基石600字

学校下星期就要进行全校长绳比赛了,我们班选出了20个同学组成了一支代表队参加比赛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练习开始了,站在前面的几个同学有跳的基础,很顺利的跳过去。我羡慕极了,马上到我了,我心中紧张极了,我望着眼前又粗又长快速甩动的长绳,心中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

听着“啪、啪”的声响,我产生了畏惧,既想跳过去,又不敢去跳。我想:如果不跳就永远跳不过去。我跟着前面一个人一起钻进去。可是,绳子无情地打着我的身体。“都怪你,如果不是你,我们就连跳十三个了。”“就是的,就是的。”同学们随声附和着说,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是老师说;“同学们跳长绳讲究的是合作,你们只有合作起来,团结起来才能成功。”听了老师的话刚才抱怨的同学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我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决心这次一定要跳过去,我看见其他人的动作要领,前面同学冲出去了,我稍稍停顿后,小跑着进了刚才同学的位置,随着长绳的甩动,差一点就跳过去,这次同学们不是用嘲笑声回答我,而是用鼓励的话给我了自信。又一次,我重复着刚才的动作,终于跳了过去。

文体委员把我们召集在一起说:“甩绳的任务由两个力气大的男生完成,甩绳也是个技术活,要把绳子甩得正好碰着地面,形状要成为一个半圆,还要和跳绳的同学配合好。”“对,跳的同学眼睛盯着绳子,一不进去,两步起跳,三不跳出。”班长接着说:“一个接一个,不能空,也不能抢上去或拉下来。二十个人要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跳得好,跳得快,才能获胜。”我们大家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我们继续练习,我跟着前面同学慢慢向前移,还有三个人,我已经作好准备,早早摆好了姿势,等前面的同学跳出去,我右脚向前一迈,快速跑过中间,摇绳的同学配合我立马把绳子甩到我脚下,我往上轻轻地一跳,绳子轻轻过去,跟着绳子的节奏,我顺利地跳过了。我们像战马奔腾,飞速前进快速跳着。“三分钟到了。”计数的同学说:“一共跳了二百八十七个。”我们团结合作终于跳好了!

通过这次跳长绳练习,我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无论做什么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合作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基石。

四 : 定力的较量

[读书札记]――晚清故事之一

定力的较量

在晚清重臣中,曾国藩被誉为中兴之臣,他对晚清的功绩史书自有记载。但从一些逸人趣事来讲,曾国藩大力主张的为人要“挺”的定性却很能引发的人感想。

相传曾国藩小时候天资并不是十分的聪慧,但读书却极其的用功。据说有一天,曾国藩用功苦读苦记诸子文章,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许多篇却怎么也记不住,再读再记再记再读,可文章却还是记不住。恰巧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偷已进家潜伏很久。小偷听着曾国藩三番五次的重复记忆,盼望着曾国藩能够快点将文章背下来快去睡觉,可听了很久也等了很久,曾国藩就是没有睡觉的意思,因为这篇文章还是没有记下来。小偷是越听气越大,便跳了出来,大怒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说罢便扬头背诵出曾国藩三番五次所背的那篇文章,流利而畅快,随后便扬长而去。

读到这里,我不仅感到了可笑,也感到了可叹。从做人的定力来讲,小偷所具备的定力远远没有曾国藩的定力强。对于小偷来讲,他主要寻求的是时机,一种偷窃的时机,但这种时机需要高度的忍耐,既对周围所有影响他偷窃不利因素的忍耐,没有这种忍耐,其目的绝然没有实现的可能。可叹的是小偷却偏离了方向,偏离了目标,争强斗勇,自己的目标是没有达到。同时,却感到此贼记忆如此的好,也颇有点任性使气的味道。更主要的是对曾国藩做人的这种定力所感染。对于一件事,“知其不可为而强以为之”的态度更让的叹服。这种态度其实就是对一件事所持有的恒心,不论面对多少的困难,有多少的不如意,多少的坎坷,心中追求的那份目标不变,那份决心不变。也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还给他的得意弟子李鸿章讲过一个“挺”的故事。

说是乡下有一家请客,父亲让儿子去打酒,儿子在打酒回来的途中,经过一个独木桥。凑巧的是还有一个乡愿从桥的另一头也走了过来,两个人僵持在桥中央,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父亲等儿子打酒怎么等都不回来,心中很是焦急,便派人前去探寻。听到儿子无法过桥,父亲不仅没有让儿子退回来的意思,而且还对儿子说“你先耗着,老子来换你”。这是《挺经》里的一个故事,也是曾国藩对坚持目标所持有的态度。(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这种态度就是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对自己不利,如何影响自己,但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事,就必须坚决的坚持下去,坚持的做下去。这种做事的坚持就是一种定力。从生活中来讲,这种定力就是能够时刻稳住自己、稳住内心,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偏离了自己确定的那种目标。

当然,这种对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把握,有一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自己为人、做事的一种本能习惯。

说是有一次,李鸿章带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求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没想到曾国藩出去散步还没有回来,李鸿章就让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时间也没有多长,曾国藩散步归来,李鸿章上前奏名原委,请曾国藩考察这三个人。却没有想到曾国藩直接说考察已结束,并对李鸿章说:“面向门厅、站在左边的那个人忠厚,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个人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不值得信任,断不可担当大任;右边的是一将才,应予重用。”李鸿章很是吃惊,想老师没有考察怎么断然下如此定语。曾国藩也看出了李鸿章的这种疑惑,便笑着说:“刚才回来时,走过他们的身边,左边的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一小心谨慎之人,但是却没有开创精神;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右边那位一直从容冷静地站着,可见此人沉毅有为,是一位大将之才”。李鸿章惊呆了,可历史却没有,历史却印证了曾国藩的判断。这三个人,左边的是张树声,右边的是刘铭传,中间的则姓吴。后来,张树声转战南北,积功至两江总督,政绩卓著。刘铭传智勇双全,功名成就很早,1884年中法越南战争爆发,刘铭传率军到台湾,与法军在基隆、淡水一带鏖战,大败法军。其后治理台湾6年,修筑铁路,兴办实业,政绩斐然。至于姓吴的,则在战斗中畏缩不前,投机取巧,只做到道员而已,史书并无记载。

有的时候,一种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习惯却在做人做事的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但是做事的定力和做人的定力却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砥砺,不断的培育。这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恒心,更在意的是定力如何。

五 : 合作的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自古至今的名人名言,说的就是团结合作的故事。

  某国的一位女士来到中国的一所小学,找了五位小朋友,要求他们配合做一件事情。这位女士拿出了一个瓶子,里面有五个小球,她要求七秒钟内五个小球全部通过,要不然就会被瓶中的水“淹死”。瓶口一次只容一只小球通过,最后的小球有被“淹死”的危险。五位小朋友想了想,然后互相耳语了几句,便示意游戏可以开始了。只见其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最先将求拽出,第二,三,四个小球依次而出,最后出来的是年龄最大的小朋友。七秒钟内五个小球全部拽出来了,这位女士被这五位中国小朋友惊呆了,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因为她知道,她的这个实验在其他国家做过很多次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往外拽,结果挤在瓶口谁也出不来。

  这个故事中的五位中国小朋友,正是因为他们团结一致,精心合作,才顺利的度过了难关。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遇到了困难可以找老师,找同学,和他们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再大的困难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四年级:陈梦瑶

本文标题:综合国力的较量-合作的力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440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