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8-02-14 所属栏目:范文

一 : 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探究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8自然段。

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分清文章主次。

2、智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情景,主动探索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探究学习教具:

学生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

探究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的准备: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双龙洞在浙江金华。

生2:我知道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从金华出发来到罗甸,然后上山进入洞口,到达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出洞。

生3:我知道作者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的景物。

生4:我知道沿路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光十分美丽。

生5:我还知道洞口很大。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已了解、掌握学过的内容,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听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外洞、孔隙、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2: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进洞时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3:我想知道哪一处景点写得比较具体?

生4:我想知道通过孔隙的小船是怎样的?

生5: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坐船进洞的?

生6:我想知道怎样以导游的身份用解说词把这些景点介绍给游客。

生7:我想知道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都能抓住课文重点来提问,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展开:

探究问题一(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

1、提出问题:外洞、孔隙有什么特点?小船是怎样小的?作者是怎样坐在船里的?当时感受是怎样的?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呢?

2、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外洞很大。孔隙低矮、窄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生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3:我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才说一声“行了”。

生4:小船是这样通过孔隙的: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生5:进洞时作者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他挤压过来,还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6:经过孔隙时心里既好奇又紧张。

4、做演示:拿出纸制的低矮窄小的孔隙、小船,演示进洞过程,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5、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

探究问题二(让学生读第6自然段)

1、提出问题: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

2、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适当时候展示石钟乳和石笋图片)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内洞一团漆黑,非常宽广。

生2:在洞顶有双龙,洞内还有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非常美丽神奇。

生3:内洞的特点是黑、美、奇。

生4:我觉得有的石笋像一座塔,有的石钟乳像一个蘑菇。

……

探究问题三(学习第7、8自然段)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2、小组读文讨论

3、探究结果展示:

生: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把出洞经过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师:对,我们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分明,不能重复、罗嗦。

探究问题四(总结全文,理清文章主次)

1、提出问题:作者浏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怎样以导游身份用解说词介绍双龙洞的一处景物,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我觉得外洞、孔隙、内洞三处景点写得较具体。

生2:因为这三处景点特别美,所以作者把它写得很具体。

生3:因为这三处才是旅游者要游双龙洞的目的,所以写得较具体。

生4:我认为外洞很美,我要介绍给游客们。游客们,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双龙洞的洞口。瞧,它多宽呀,像个大桥洞,据说,在这聚集一千或八百个人开会,也不会觉得拥挤。站在这儿外看,风景更是迷人。你们看,这座山多高啊,山上树林茂盛,整座山气势雄伟。

……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内洞、孔隙、外洞三处特别美,因此写得很具体,这样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对双龙洞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抓住主要内容具体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做到有详有略。同学们回去根据解说词向家人、朋友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

三、探究学习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才是一篇好文章。

生2:我懂得了怎样用解说词介绍景点,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导游,把我们祖国的美丽景物介绍给大家听。

生3:我懂得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生4: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游记要按游览顺序写清楚。

生5:我学会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介绍景点。

生6:通过自己做实验,更有趣,理解更透彻。

生7: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感到学得更生动,记得更牢固,兴趣更浓厚。

……

师小结:这节探究学习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做得很仔细,想得很开阔,较好地完成了探究学习任务。希望大家在今后探究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二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之二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
生:北京故宫、海南……
师: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齐读课题。
生:《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见闻感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拿起你的笔,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同位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
生: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随机出示课件)
师:游览的顺序,也叫游程,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赏析孔隙
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孔隙
(教师板书:孔隙)
师:孔隙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窄小
(板书: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划,边做出批注。
(生边读边划,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结合你划的句子来谈一谈。
(一)见闻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出示课件)
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小船很小。
(出示课件)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一句写的好?
生:第一句写得好,课文中的句子带着4个“小”字,一读就让人感觉小船很小,第二个句子,去掉了4个“小”字,写船的小就不很明显了。
(出示课件)
师: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船的小?请你来说一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只能容纳并排仰卧的两个人,在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的船确实是够小的了。同学们,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下吧。
(师生合作读)
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感受
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生:我从“挤压”一词知道了小船越往里走越,感觉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
师:“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每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的句子。要注意把挤压、稍微、准会重读。
(指名一生读描写感觉的句子)
师:作者是在怎样的姿势下过孔隙,还有这样的感觉的?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乘船姿势的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师:你看,从叶圣陶爷爷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的无法再低的情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
生:想。
师:咱们找一位同学当导游,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游客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指名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
师:睁开眼睛,过孔隙的感觉如何?
生:紧张、刺激、惊险……
师:同学们,第五自然段作者先用看到的小船的小,也就是他的见闻;再用过孔隙的感觉,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起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四、赏析内洞。
师:欣赏完了空隙这一处景点,你还想到哪一处景点游玩一下?
生:内洞
(板书:内洞)
师:同学们,来到双龙洞,如果不去内洞看看,那就太遗憾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内洞看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内洞是什么样子。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生读书,师巡视。)
师: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你画的句子来谈一谈。
生:“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板书:黑大)
师:很好,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也是描写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师:进是什么意思?
生:进是量词,平方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出示课件)
师:咱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你可以想象一下,课文中提到的十来进的房子会有多么大。文中还有一句话:“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外洞有多大呢?能联系前面来谈一谈吗?课文中的那一段是些外洞的?

扩展:记金华的双龙洞 实录 / 二年级丑小鸭教学实录 / 王二小教学实录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能体现外洞大的句子?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生:三个。
师:外洞就够多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内洞还有哪些景物?接着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画出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能想象一下两条龙的形态吗?用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腾云驾雾、喷云吐雾、双龙戏珠……
师:内洞里还有什么?
生: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示课件)
师:这里用了一组关联词“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内洞的奇特景观。(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板书: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内洞这一部分。
(生读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升华,学习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出示课件)
师:“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种手法,来想一想: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扩展:记金华的双龙洞 实录 / 二年级丑小鸭教学实录 / 王二小教学实录

三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师:(板书:浙江)谁能把它准确地读出来?

生:浙(Zhé)江。

师:对吗?

生:浙(zhè)江。

师:(指着zhé)这是同学们的家长常犯的错误,你们该做什么?

生:纠正他们的读音。

师:说得真好!说标准普通话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评:简单一句话,教育功效大。

那么,你知道浙江的哪些城市?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吗?

生:杭州,西湖美名扬天下!

师:你像在写诗!谁还能说?

生:绍兴,鲁迅先生的故乡。

生:温州,穿温州鞋,走天下路。

师:你在做广告。温州鞋确实出名!

生:金华,双龙洞景真神奇!

师:你真聪明!我们今天就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看看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评:学习生字,设置悬念,扩展视野,兴趣盎然。

师:请同学们看完后告诉大家,你随叶老先生看了哪些地方。

(生自由轻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自己看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生:内洞,外洞,路上。

师:最惊险刺激的是哪儿?

生:孔隙。

师:(板书:游览顺序)从老师的板书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师:你真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生开怀一笑)

评:以趣引读,板书示意,颇具匠心。

师:刚才,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我们来细细欣赏。孩子们,上车啦!路上的景色可真美,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师:我听出来了,这位同学今天早上没吃饱,所以没什么精神!

(生会心地笑了,情绪更加激动,要求重读)

师:我听出来了,这位同学招“满”字读得挺重,说明花多。我的确从中感受到花朵和叶子的精神,因为她招“无论……都”和“有精神”都读得特别突出。同学们,我们把“无论……都”去掉看是什么效果。

生:(读后)没劲,没精神!

师:看来这个关联词非常重要,你们想试着用一用吗?

生:在校园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爱护花草。

师: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生:无论雨下得再大.我都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师:精神可佳。不过这个句子必须改一个字,不然就得改关联词。

(板书:雨下得_____大,我_____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生:我认为,应该把“再”改成“多”,因为“再”字表示程度深,一种条件是没

法“论”的。

生:我认为“再”字不改也行,可以把关联词改成“哪怕……也……”。

师:你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把两个关联词都用上去再读一遍。

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生读句子)

师:继续往下读。

生:“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师:我是听出来了,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她把“粉红色”读得很突出,我知道了沙土的颜色。

生:她把“似乎”读得很突出,我认为作者没有见过粉红色的沙土。

生:不对,作者见过了。不然为什么加“似乎”呢?

生:对!我也认为作者见过了,但是很少见,所以作者觉得好像见过,又好像没见过。

师:你说得太棒了,老师奖励你3分!

生:“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师:我听出了许多内涵,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新绿怎么会“或浓或淡”?

师:请谁回答?

生:请老师回答。

师:你还真考我?那好……(师略作思考,走出教室,摘了几片颜色深浅不同的树叶进来)你们看──现在明白了吗?

评:充分利用资源,点燃课堂亮点。

师:这句话与前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

师:你能找出一个词来给老师板书吗?

生:一片明艳。

师:这么美的景色我很想再欣赏一遍,你们想吗?

生:想!

师:我们就来再细细赏读一遍。

(师生共同齐读这一段)

师:刚才你们考我,现在我来考你们,怎么样?

生:好!(积极性非常高)

师:请听好──(读)“一路迎着溪流。”

(重读“一路”)

生:我所出路边有条小溪。

(师重读“迎着”)

生:我听出溪流是由上而下,我们是由下而出.双龙洞在山上。

师:还考不倒你们,再来!

生:谁怕谁!(生个个都摩拳擦掌)

师:“随着山势……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生:老师把“时而”读得很突出,因此我听出老师是想告诉我们溪流在不断变化。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溪流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决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理由很简单,书上已经告诉我们:溪流就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老师。我还知道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

师:你真聪明!告诉大家答案在哪儿。

生:“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师:你可以当我老师了!

(全班一阵欢笑)

师:我再考考大家的朗读水平。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再努力一把就赶上我了!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时而……时而……时而……时而……”用得最好。

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生:我们唱歌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

生:老师,您讲课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不胜荣幸!

评:不失时机,创造条件,尝试运用。

师:同学们,别说了,请看洞口。你有什么感觉?

生:大、高。

师:还没把重点词说出来。

生:很有气势。

师:哪个词最能说明有气势?

生:突冗森郁。

师: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树木高高突起,枝叶茂盛。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突兀不是指树木突起:而是指山峰高耸的样子。

师:完全正确请你们把气势读出来!

(指名读)

师:的确很有气势!同学们进洞吧。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觉?

(生自由读文并发表意见)

生:非常大。我还知道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不觉得拥挤。

生:其实就是进一步说明大。

师:说得太棒了!你看到这句话会想到哪些课文?

生:《参观人民大会堂》、《太阳》、《鲸》。

评:知识迁移,复习况固。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大?

生:列数字的方法。

师:叶老先生还用了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生:还用了比喻法。

师:请你找出来,好吗?

生:“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也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的。

师:这么大的外洞,怎么把它读出来呢?

(生非常自觉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评: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探究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师:走进去后,往地上看,你看到什么了?

生:泉水。

师:这泉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真甜啊!喝上一口,休息一下,我给你们讲处故事如何?

生:太好啦!(非常高兴)

师:这件事发生在老师上中学时的一节体育课—上。那会儿,我正练习起跑。突然,体育老师大叫:“黄木生,你把 diàn部拾高点!”生哄堂大笑,我半天听不懂什么叫“ diàn”部。你说我为什么听不懂?

生:(边笑边说)因为他把“臀”字读半边了。这可真是个“半边先生”!

师:(板书:臀)你们可不敢再当“半边先生”了还有哪些生字要老师讲的?

评:自我调侃,笑中识字。

生:wanyan。

(师板书:蜿蜓)

生:老师你写错了!

师:我哪儿写错了?

生:你把“蜿蜒”写成“蜿蜓”了!

师:(装作仔细看的样子)唉,我真粗心,果真写错了!)(用红笔把“壬”改成

“正”)你们可不能学我这样的不良习惯!

评:“错误”激趣,集中“注意”。

还有要老师讲的字吗?

生:不需要了,不需要了!

评:抓住重点,组织“强攻”。相信学生,强化自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游览到这儿吧!今天有叶老先生当导游,如果没有导游怎么办呢:

生:买张地图就行了!

生:买地图太浪费,我认为我们可以画张示意图。不然我们不是白学啦!

师:对啊!我们有这个能力干吗不发挥出来?你们行吗?

生:行!

师:那就开始吧!画不出来时可以仔细看看课文,也可以互相讨论。

(生研读课文并画图,师巡视指导,请画完的学生板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集体修正)

评:引导学生画示意图真明智,既承上又启下。布置作业看眼新,重视发展能力。

【总评】

第一课时是许多老师不敢涉足的“禁地”,他们总以为第一课时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黄老师无疑给我们作了一次成功的示范。纵观全课,有三点值得借鉴,值得学习:

第一、体现第一课时的特点:

我们不反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时划分,但是,如果第一课时没有字词的学习、积累,没有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没有对文章背景的初步了解,且不说它不像第一课时.至少它不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探讨第一课时的教法是我们比赛的目的,黄老师是做得最为出色的一个。

第二、体现课标的两大主题:

实践与探究。在课堂结构上,黄老师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从宏观上把握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使课堂教学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坚实基功上,完全跳出了烦琐分析的泥潭。

第三、体现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身边事物为教学服务,对“或浓或淡的新绿”的解释,对“臀”字的讲解,都体现教师开发资源的匠心。

其次,教师能积极地开发学生中蕴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智慧成为课堂教学的灿烂之花。

再加上教师幽默的语言和机智的引导,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实在。当然,如果教师能更多地、恰当地运用一些现代教学媒体,课堂会更精彩。

四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一: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二: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二.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四:

今天我上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文中还有另一条线索:就是作者多次提到的水。教学时,我重点围绕第一条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一读,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同学们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课上,我鼓励学生采用图示法理清文章的思路,联系平时的习作,谈谈按游览顺序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到了写这类文章时,得做到游览的顺序清晰,景点的介绍有详有略,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等等。再回到课文,依次寻找相应的方面。当学生把游览顺序用图示法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一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了。
本文标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061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