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跌打损伤 药物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18-02-13 所属栏目:治疗跌打损伤的药

一 : 跌打损伤 药物治疗方法

第十一章 药物疗法

第一节 内治法

提 要

骨伤科内治和中医各科一样,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辅以气血、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三焦辨证,根据损伤的虚实、久暂、轻重、缓急以及伤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消补并用或先补后攻等不同治法进行施治。

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分为骨伤内治法、骨病内治法及伤科杂症内治法。

骨伤内治法: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及损伤部位不同,有损伤三期辨证治法和按损伤部位辨证治疗二法。

骨病内治法:由于骨病的病因、病理的特点,其治疗以解毒、散结、通络、内托、补养为大法。

伤科杂症内治法是损伤、骨病后的兼变证,以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健脾利湿法施治为主,往往需数法参合,灵活应用。

教材原文

骨伤科内治和中医各科一样,以八纲、经络、脏腑、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施治作为治疗原则。根据损伤的虚实、久暂、轻重、缓急以及伤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消补并用或先补后攻等不同治法进行施治。

根据损伤"专从血论"、"恶血必归于肝"、"肝主筋、肾主骨"以及"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等骨伤科内治法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可以归纳为消、下、清、开、和、续、舒、补、温等内治方法。

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可分为骨伤内治法、骨病内治法及骨伤杂症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

(一)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都能引起疼痛,因此必须疏通内部气血。唐容川《血证论》、钱秀昌《伤科补要》均以"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辨证施治的基础。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初、中、后三期。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积久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中期在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后期为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故后期多施"补"、"温"两法。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初期治法《圣济总录o折伤门》中说:"人之一身,血荣气卫,循环无穷。或筋肉骨节,误致伤折,则血气瘀滞疼痛。仓卒之间,失于调理,所伤不得完,所折不得续。"说明跌扑损伤之后,必须经脉通畅,气血调和方能愈合。清o陈士铎在《百病辨证录》中说:"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所以骨伤在治疗上必须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调阴与和阳并重。早期常用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等。

(1)攻下逐瘀法: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苔黄,脉洪大而数的体实患者。临床多应用于胸、腰、腹腔部损伤蓄瘀而致阳明腑实证,常用方剂有大成汤、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加减等。

攻下逐瘀法属峻下法,常用苦寒泻下药以攻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积滞。药效峻猛,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有宿疾或亡血者,妇女妊娠、经期及产后失血过多者,应当禁用或慎用该法,而宜采用润下通便或攻补兼施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六仁三生汤、养血润肠汤加减。

(2)行气消瘀法:为骨伤科内治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活血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汤或活血止痛汤;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金铃子散;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瘀汤、活血疏肝汤、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等方。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

行气消瘀法属于消法,具有消散和消破的作用。行气消瘀方剂一般并不峻猛,如需逐瘀通下,可与攻下药配合。对于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者,宜四物汤加穿山甲"之法治之。

(3)清热凉血法:本法包括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两法。适用于跌扑损伤后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错经妄行,或创伤感染,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等证。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有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普济消毒饮;凉血止血方剂有四生丸、小蓟饮子、十灰散、丹栀逍遥散、犀角地黄汤等。

清热凉血法属清法,药性寒凉,须量人虚实而用,凡身体壮实之人患实热之证用清热凉血。若身体素虚,脏腑虚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妇女分娩后有热证者,均慎用。《疡科选粹》曰:"盖血见寒则凝",应用本法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在治疗一般出血不多的疾病时,常与消瘀和营之药同用。如出血太多时须辅以补气摄血之法,以防气随血脱,可选独参汤、当归补血汤。必要时须当结合输血、补液等疗法。

(4)开窍活血法:本法是用辛香开窍、活血化瘀、镇心安神的药物,以治疗跌扑损伤后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闭等危重症的一种救急方法。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神志昏迷可分为闭证和脱证两种,闭证是实证,治宜开窍活血、镇心安神;脱证是虚证,是伤后元阳衰微、浮阳外脱的表现,治宜固脱,忌用开窍。头部损伤等重证,若在晕厥期,主要表现人事不省,常用方剂有黎洞丸、夺命丹、三黄宝腊丸、苏合香丸、苏气汤等。复苏期表现眩晕嗜睡、胸闷恶心,则须熄风宁神佐以化瘀祛浊,方用复苏汤、羚角钩藤汤、桃仁四物汤加减,熄风可加石决明、天麻、蔓荆子;宁神可加菖蒲、远志;化瘀可加郁金、三七;去浊可加茅根、木通;降逆可加法夏、生姜等。恢复期表现心神不宁、眩晕头痛,宜养心安神、平肝熄风,用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若热毒蕴结筋骨而致神昏谵语、高热抽搐者,宜用紫雪丹合清营凉血之剂。开窍药走窜性强,易引起流产、早产,孕妇慎用。

2、中期治法 损伤诸症经过初期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断骨虽连而未坚,故损伤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其治法以和法为基础,即活血化瘀的同时加补益气血药物,如当归、熟地、黄芪、何首乌、鹿角胶等;或加强壮筋骨药物,如续断、补骨脂、骨碎补、煅狗骨、煅自然铜等。结合内伤气血、外伤筋骨的特点,具体分为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从而达到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疏风通络、活血舒筋的目的。

(1)和营止痛法:适用于损伤后,虽经消下法等法治疗,但气滞瘀凝、肿痛尚未尽除,而继续运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橘术四物汤、定痛和血汤、七厘散、和营通气散等。

(2)接骨续筋法:本法是在和法的基础是发展起来的。适用于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瘀肿已化或渐趋消散,或尚有瘀血未去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所以使用接骨续筋药,佐活血祛瘀之药,以活血化瘀、接骨续筋。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3)舒筋活络法: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与祛风通络药,再佐理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增强舒筋通络之功效。适用于损伤肿痛缓解后而有瘀血凝滞、筋膜粘连的伤筋中期,或兼有风湿,或受伤之处筋肌发生挛缩、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

3、后期治法 "久伤多虚",损伤日久,正气必虚,因此损伤后期,调治脏腑经络功能,补益气血,加速损伤的恢复极为重要。根据《素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治则,补法可以分为补气养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此外,由于损伤日久,瘀血凝结,筋肌粘连挛缩,复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颇为多见,故后期治疗除补养法外,温经通络法也较为常用。

(1)补气养血法:本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以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凡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出现气血亏损、筋骨萎弱等症候,如创口经久不愈,损伤肿胀时久不消等,均可应用本法。补气养血法是以气血互根为原则,临床应用本法时常需区别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从而采用补气为主、补血为主或气血双补。损伤气虚为主,用四君子汤;损伤血虚为主,用四物汤;气血双补用八珍或十全大补汤。气虚者,如元气虚常投以扶阳药补肾中阳气,方选参附汤;中气虚方用术附汤;卫气虚用芪附汤;如脾胃气虚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若气血虚损,创口日久不愈,脓液未尽,补益气血需与清热解毒法并用,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可在补养气血的基础上合用五味消毒饮、透脓散。对损伤大出血而引起的血脱者,补益气血法要及早使用,以防气随血脱。方选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

使用补养气血法应注意,补血药多滋腻,素体脾胃虚弱者易引起食呆、便溏泄,补血方内宜兼用健脾和胃之药。阴虚内热肝阳上亢者,忌用偏于辛温的补血药。此外,若跌扑损伤而瘀血未尽,体虚不任攻伐者,于虚补之中仍需酌用祛瘀药,以防留邪损正,积瘀为患。

(2)补益肝肾法: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凡骨折、脱位、筋伤的后期,年老体虚,筋骨萎弱,肢体关节屈伸不利,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等肝肾亏虚者,均可使用本法加强肝肾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利损伤的修复。肝主筋,肾主骨,主腰脚。损伤筋骨必内动于肝肾,故欲筋骨强劲必求之于肝肾。

临床应用本法时,应注意肝肾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肾的阴阳偏盛。肝为肾之子,《难经》云:"虚则补其母",故肝虚者也应注意补肾,养肝常兼补肾阴,以滋水涵木。肝虚肾阴不足,或损伤久不康复,常以补血养肝为主,滋肾为辅,常用的方剂有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肾阴虚用四物汤合左归丸;肾阳虚用四物汤合右归丸;筋骨萎软、疲乏衰弱者用健步虎潜丸、壮筋续骨丹等。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或大补阴丸,滋阴降火。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若气阴两虚可用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在补益肝肾法中参以补气养血药,可增强养肝益肾的功效,加速损伤筋骨的康复。

(3)补养脾胃法:本法适用于损伤后期,耗伤正气,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或长期卧床缺少活动,而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消,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补益脾胃可促进气血生化,充养四肢百骸,本法即通过助生化之源而加速损伤筋骨的修复,为损伤后期常用之调理方法。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健脾养胃汤等。

(4)温经通络法:本法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运循不畅,瘀血未尽,或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复感外邪,以致风寒湿邪入络,遇气候变化则局部症状加重的陈伤旧疾的治疗。本法属温法,血喜温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流行通利。温经通络法用温性或热性药祛风、散寒、除湿,并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求达到祛除留注于经络骨节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舒,关节滑利,经络通畅。常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活络丸、小活络丸、乌头汤等。

以上治法,在临床上应用时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治疗骨折,在施行手法复位、夹缚固定等方法外治的同时,内服药物初期以消瘀活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养血、强筋骨为主。如骨折气血损伤较轻,瘀肿、疼痛不严重者,往往在初期就用接骨续筋法,配合活血化瘀之药。挫扭伤筋的治疗,初期也宜消瘀活血、利水退肿,中期则用舒筋活络法,后期以温经通络法为主,而适当结合强壮筋骨法。创伤的治疗,在使用止血法之后,亦应根据症候而运用上述各法。如失血过多者,开始即用补气摄血法急固其气,防止虚脱,血止之后应用"补而行之"的治疗原则。创伤吐血可用清热凉血止血法,创伤感染可结合使用清热解毒等法。对上述的分期治疗原则,必须灵活变通,对特殊病例尤须仔细辨证,正确施治,不可拘泥规则或机械分期。

内治药物的剂型,分为汤剂、丸剂、散剂、药酒四种。近代剂型改良,片剂、冲剂、合剂、口服液应用也普遍。一般仓卒受伤者,多用散剂或丸剂,如夺命丹、玉真散、三黄宝腊丸、跌打丸等,如受伤而气闭昏厥者,急用芳香开窍之品,如苏合香丸或三七粉、琥珀、麝香、沉香粉同鸡蛋清调服(或鼻饲)抢救,此类药物骨伤科门诊平时可以配妥,随时选用。治疗严重内伤或外伤出现全身症状者,以及某些损伤的初期,一般服汤剂或汤丸剂兼用。宿伤而兼风寒湿者,多选用药酒,如虎骨木瓜酒、损伤药酒、蕲蛇酒等。此外,患者无出血,损伤处无红肿热痛者,一般可用酒少许以助药力(黄酒、白酒均可),可加入汤剂煎服,或用温酒冲服丸散。

(二)按损伤部位辨证治疗

损伤虽同属瘀血,但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方药也有所不同。

1、三焦辨证治法 《活法机要o坠损》提出:"治登高坠下,重物撞打……,心腹胸中停积郁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别其部位,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之类下之,亦可以小便酒同煎治之。"临床应用可根据损伤部位选方用药: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汤、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伤可用复元活血汤;腹部损伤可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部损伤可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2、主方加部位引经药 根据不同损伤的性质、时间、年龄、体质选方用药时,可因损伤的部位不同加入几味引经药,使药力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治疗效果。损伤早期症见肿胀、皮下瘀斑、局部压痛明显、患处活动功能受限,治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筋伤中期治拟活血舒筋、祛风通络,方选橘术四物汤;骨折者治拟接骨续筋,方选新伤续断汤。辨证加减:如上肢损伤(骨折、伤筋)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风;头部损伤如伤在颠顶加藁本、细辛,两太阳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桑寄生、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下肢损伤加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

明代医家异远真人《跌损妙方o治法总论》曰:"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或人事昏沉,往来寒热,或日轻夜重,变作多端。昧者不审原因,妄投猛剂,枉死多人,诚可惜也。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既表不可复表,要仔细看明,随轻重用药。青肿转红色,血活将愈。"明确提出跌打损伤,瘀血留滞,变症多端,应及早诊治,以防瘀血凝固。同时指出用药的转归。

《跌打妙方o用药歌》曰:"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乳香并没药,骨碎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腕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支。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闭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苧麻烧存性,桃仁何累累,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此方真是好,编成一首诗。庸流不肯传,无乃心有私。"该歌诀介绍跌打损伤主方及常用部位引经药,容易记诵,应用方便,广为流传。

二、骨病内治法

骨病的发生可能与损伤有关,但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与损伤并不相同,故其治疗有其特殊性。《素问o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骨病的用药基本遵循上述原则。如骨痈疽多属热证,"热者寒之",宜用清热解毒法;骨痨多属寒证,"寒者热之",宜用温阳解毒法,痹证因风寒湿邪侵袭,"客者除之",故以祛邪通络法为主;痿证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损者益之",采用补益脾胃法;筋肉挛急者,肢体活动不利,"急者缓之",宜用舒筋解痉法;骨肿瘤乃因瘀血与毒邪内聚,肿块坚硬不移,"坚者削之",宜用活血解毒法;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多因慢性劳损引起,"劳者温之",宜用温经通络法;骨软骨病者气血凝滞,"结者散之",宜用行气活血法或祛痰散结法;地方性或职业性骨关节病因毒物摄入所致者,根据"逸者行之"原则,宜用疏泄解毒法。

1、 解毒法

(1)清热解毒法:适用于骨痈疽,热毒蕴结于筋骨或内攻营血诸证。骨痈疽早期可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如热毒重者加黄连、黄柏、生山栀,有损伤史者加桃仁、红花;热毒在血分的实证,疮疡兼见高热烦躁、口渴不多饮、舌绛、脉数者,可加用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药;热毒内陷或有走黄重急之征象,症见神昏谵语或昏沉不语者,当加用清心开窍之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此外,阴虚内热的虚证,如骨病疮疡兼见骨蒸潮热、口干咽燥、虚烦不寐、舌光质红、脉象细数者,治以养阴清热之法(参见伤科杂证内治法)。本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清泄,因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不行,故不宜寒凉太过。

(2)温阳解毒法:适用于阴寒内盛之骨痨或附骨疽。本法是用温阳通络的药物,使阴寒凝滞之邪得以驱散。流痰初起,患处漫肿酸痛,不红不热,形体恶寒,口不作渴,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有虚寒现象者,可选用阳和汤加减。阳和汤以熟地黄大补气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壮筋骨为辅,麻黄、姜、桂宣通气血,使上述两药补而不滞,主治一切阴疽。

(3)疏泄解毒法:适用于地方性或职业性骨关节病因毒物摄入所致者。本法应用利尿、泻下及解毒药物,以期毒物迅速排出体外。但疏泄的同时,应注意扶正。罹病后发热、烦渴引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苔白腻者,宜用五苓散;热结阴亏、大便秘结者,用增液承气汤加减;肝经实火所致口苦、胁痛、小便不利者,用龙胆泻肝汤。

(4)活血解毒法:适用于瘀血与毒邪内聚之恶性骨肿瘤。本法根据"坚者削之"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软坚解毒的药物,以期肿块消散。肿块坚硬者,可用六军丸;兼有疼痛、皮肤青紫者,选用琥珀黑龙丹;症见局部疼痛进行性加剧,皮肤静脉怒张、舌质紫暗者,用消癌片。

2、散结法

(1)行气活血法:适用于气血凝滞之骨软骨病、骨肿瘤及其他骨病。本法应用行气、活血药物,消除骨病之肿、痛证候。四肢骨疾病的初期,宜用桃仁四物汤加减;凡经络作痛、局部有瘀结者,可用理气散瘀汤加减。

(2)祛痰散结法:适用于骨病见无名肿块,痰浊留滞于肌肉或经隧之内者。骨病的癥瘕积聚均为痰滞交阻、气血凝留所致。此外,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亦能使气机阻滞,液聚成痰。本法在临床运用时要针对不同病因,与下法、消法、和法等配合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之目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等。

3、通络法

(1)祛邪通络法: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各种痹证。祛风、散寒、除湿及宣通经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各种痹证感邪偏盛及病理特点不同,辨证时还应灵活变通。常用方剂有蠲痹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

(2)舒筋解痉法:适用于各种筋肉挛缩者。本法采用养血活血、疏肝理筋或镇肝解痉的药物治疗。损伤缺血所致者,宜用圣愈汤加木瓜、柴胡、山栀、麦冬、五味子;热病邪传厥阴,表现神昏、烦躁、手足痉挛者,用羚角钩藤汤;头痛、头晕、四肢抽搐者用镇肝熄风汤;脑髓病患引起筋挛者,用大活络丹。

4、内托法 简称托法。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此法适应症骨病疮疡中期毒盛正虚,不能托毒外泄,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疮疡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补托之药物,促其早日成脓溃破,以免脓毒旁窜或深陷而导致"走黄"。《外科精义o托里法》指出:"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因此,内托法又可分透脓和补托两法。透脓法适用于肿疡已成,正旺毒盛尚未溃破者,不宜用之过早,脓疡初起或未成脓时勿用,常用的有透脓散等方剂。补托法适用于毒势方盛而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神疲身热,面色少华,脉数无力者。常用方剂有托里消毒散、神功内托散等。

5、补养法 是用补养药物,恢复其正气,帮助其生新,促使疮口早日愈合,患者早日康复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脓水清稀,疮口难敛,或因病灶清除等大手术后元气虚弱,气血亏损,神疲乏力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气养血;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脾胃虚弱者,宜补养脾胃。方药参见损伤三期辨证施治之后期各法。

骨病的治疗需审因辨证论治,如疮疡内治法初期宜用解毒法,中期宜用内托法,后期宜用补养法。但在病情复杂之时,往往数法合用。其他如兼有痰结者加用祛痰法;湿阻者加利湿药物;气血凝滞者佐以行气活血和营等法。除按病变过程,辨明其阴阳,选用基本方药外,尚有按部位加减之法,如上部加祛风药,中部佐以行气之品,下部加用利湿药物等用药方法。

三、伤科杂证内治法

1、发汗解表法 发汗解表法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o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的应用原则与立法依据。损伤疾病中兼见外感表证者用汗法。汗法又分辛温解表法,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辛凉解表法,方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发汗解表法常与消法、清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运用。

2、养阴清热法 养阴清热法主要用于损伤疾病后期或肢节病痛患者有阴液耗损、邪毒留于阴分症状者,如骨蒸、潮热、颧红、盗汗、消瘦、口干唇燥、胃纳少思、大便燥结、舌红苔少等症。养阴清热法主要选用鳖甲、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白薇等药,代表方剂如青蒿鳖甲汤。本法常与和法、补法配合应用。

3、固涩收敛法 固涩收敛法是用固涩收敛药物,使气血津液不再耗散的一种治法。骨伤患者常有多汗、遗精、尿量增加、白带增多等症状,而影响骨折、伤筋、内伤的愈合。固涩收敛法可改善这些症状,临床多与消法、和法等一起应用。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金锁固精丸、缩泉丸等。

4、镇纳安神法 镇纳安神法是用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重镇和摄纳作用,以达到重镇、潜阳、熄风、纳气等目的的一种治法。一般用于损伤疾病患者出现肝木偏旺、肝风内动者。如头部内伤中出现手足抽搐等症,可用重镇安神法配合下法、消法应用。本法常用方剂有磁朱丸、天麻钩藤饮、黑锡丹等。

5、健脾利湿法 湿阻是湿邪于脾胃引起的一种疾病,多发于春夏梅雨季节。损伤疾病中无论是骨折、伤筋,都易造成湿阻脏俯经络,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患者本是脾胃虚寒则湿邪易于寒化;如患者本是胃肠积热或胃火炽盛则湿易于热化。湿邪寒化可用温运脾阳、燥湿之品,湿邪热化可用清热化湿之剂,损伤疾病中常用燥湿化浊法、清热利湿法、利水化湿法、宣散湿邪法与消法、和法等配合应用。常用方剂如平胃散、甘露消毒丹、五苓散等。

骨伤科杂证以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健脾利湿法施治为主。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在基本治法中参合变化,灵活应用,对特殊病例尤须仔细辨证,正确施治。

发 挥

历代骨伤医家对骨伤疾病的内治方法种类繁多,选方用药也极为广泛,但用药大法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治病求本,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与中医其他学科基本相同,但由于骨伤疾病的发病特点及解剖、生理、病理的不同,所以在治法上或同一治法上的运用上,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一、 骨伤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用方、用药特点

1、骨伤疾病大多数为跌仆损伤而致,因此骨伤内治法主要针对的是跌仆而产生的骨折、脱位、伤筋、内伤四大病证。

2、重视"三期"论治。所谓"三期"即以损伤的发展过程分为初、中、后三期,一般伤后1~2周为初期,伤后3~6周为中期,伤后7周为后期。根据"三期",初期以"下"法为主,具体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之分。中期以"和"法为主,具体有和营止痛,接骨续筋,舒筋活络法之分。后期以"补"法为主,具体有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温经通络之分。

3、结合部位辨证用药。在以"三期"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损伤部位辨证选方用药,同时加部位引经药,目的是使药力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治疗效果。

4、注意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的选择:临床应根据损伤后的伤情的轻、重、缓、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如急重症除传统的汤、散、丸剂外,可选用针剂如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方便易行,见效快,便于抢救,宿伤或缓、轻伤者可选用汤、丸剂或药酒。

5、不拘泥分期,需灵活变通。由于骨伤疾病因外伤的性质,年龄,时间,部位等不同,临床上往往需仔细辨证,而采用相应的治法或数法合用,如骨折后气血损伤较轻,瘀肿、疼痛不严重,可接骨续筋法与行气消瘀法合用,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二)骨伤内治法

1、初期治法:以"下"为主,分攻下逐瘀,行气消瘀,清热凉血、开窍活血四种,能正确运用的关键是能辨虚实,掌握各法适应症的特点及禁忌症。攻下逐瘀法适应症特点为:损伤早期蓄瘀而致里、热、实证,但临证不必"三证"具全,体实而内结者可用之。行气消瘀法为最常用的治法,适应症特点为:用于气血凝滞无里、实、热不必攻下者。清热凉血法为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二法合称,适应症特点为:热毒内盛、血热、失血而无明显瘀血者。开窍活血法的适应症为:头部损伤或重症,神志昏迷者,可配合镇心安神药物,但损伤早期每遇素体虚弱、年老、妊娠产后、经期、幼儿等的情况,故常需变通,不宜攻下者可润肠、养血、通便、缓下。常用当归、生首乌、杏仁、桃红、郁李仁之类。不宜行气消瘀者,可用王好古之法:四物汤加穿山甲,适当加理气药物。清热凉血有寒凉太过之虑,所以一般出血宜与消瘀和营合用。对出血太多的危候,应该补气摄血,用独参汤、参附汤、当归补血汤,并选用止血药如:仙鹤草、大蓟、小蓟、白芨、白茅根、地榆等。还需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开窍活血对因浮阳外脱而致神志昏迷的脱证忌用。需用补气固脱回阳之法,急用独参汤灌之,可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当归、黄芪、牡蛎等回阳救逆,并及时找出损伤原因,作相应处理,则更为有效。

2、中期治疗,中期是损伤后的一个过度阶段,损伤轻者,经初期治疗已愈,则无此阶段,但损伤严重者,如骨折、筋断,在进入后期之前,可有一个较长的中间期。按一般规律,如无调治不当或失于调治外,则损伤至此阶段,多在伤后2~3周以上。此时,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已正或连接,但未坚实,气机未畅,血脉未和,所以此期治疗以"和"为主,此期和营止痛法偏重于肿痛未尽者,代表方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和营通气散、七厘散等。本法与行气活血不同,使用特点是瘀、滞、肿、痛、均轻,其意不在消散而在调和,故一般无特殊禁忌。接骨续筋法侧重于骨折脱位、伤筋中期,由和营止痛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组方以"瘀去、新生、骨合筋续"为原则。与接骨续筋之品组成。方用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壮筋续骨丹。临证时可酌情加补骨脂、骨碎补、煅狗骨、大煅自然铜。实验证明,接骨续筋汤能增加微量元素及磷等沉积量,促进骨折后骨痂形成及增强抗折力强度等作用。舒筋活络法以治瘀留筋肌骨节为主,是在行气活血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用活血化瘀之剂合舒筋活治之品,佐以理气。临床应用时若以舒筋活络为主,活血为辅,用舒筋活血汤,若以活血理气为主,舒筋通络为辅用活血舒筋汤,若活血舒筋兼驱风湿,则选用蠲痹汤,独活寄生汤。

3、后期治法

后期治法是因为"久伤多虚"的病理,根据《素问》"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原则。损伤后期有虚和有实二种病象,虚者多因伤情严重或日久耗损正气呈现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脾胃气虚,因此根据其不同的证候采用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法。补气养血应注意区别是气虚还血虚或气血双虚,从而采用补气为主还是补血为主或气血双补,补气、补血虽各有侧重,但不能截然分开,亦可根据病情与其他治法配合,如补气养与清热解毒并用,以托里排脓,补气养血与补益肝肾合用,促进骨折愈合加速筋肌修复。补益肝肾法要区分肾阳虚或肾阴虚,又要注意其又相互依存。肝与肾又有母与子、精与血的关系,补益脾胃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气血生化,使筋骨肌肉加快恢复。本法为常用的调理方法。本法亦常与其他治法合用如健脾养血,健脾养血补肾肝。由于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常出现食欲不振,可在健脾补气方药中佐以砂仁、陈皮、佛手、鸡肉金等理气、消导之品。

温经通络法适用于损伤日久,瘀血未尽,复感风寒湿邪入浸的陈伤旧疾,因此,使用温性或热性药物驱除寒邪,疏通经络,温经通络与舒筋活络法不同,温经通络法以温性或热性药物为主,温经通络、祛散寒邪治陈伤宿疾,舒筋通络法是活血化瘀配伍祛 风通络之品,用于损伤中期筋络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其配伍,治疗的时间,对象有所不同。临证应有区别。

(三)按损伤部位辨证治疗

三焦辨证治法的辨证要点:宋元时期,对伤后疼痛认识是瘀血郁滞所致,因此,对内伤的诊断,着重是瘀血的辨证和部位归属上。《太平圣惠方》所列坠堕内损的主要症候是咳咯血,而腹中瘀血刺痛和大小便不通,是伤脏腑的症候。李东垣则强调"恶血必归于肝,不论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进而李东垣及其弟子在《活法机要》概括地把内伤瘀血归纳为上、中、下三焦,还提出了内伤瘀血有虚证实证的不同,疼痛也有血积气滞之别,强调"阴阳不可不辨也"这是对元代前内伤辨证论治的总结,后世医疗有关内伤的辨证论治多宗其论。因此,三焦辨证治法要点是:疾病侧重于内伤,根据瘀血停积的部位,辨其在上或中、或下焦。

2、三焦辨证治法的施治要点:由于上述方法辨分属部位,而分别以犀角地黄汤治上焦,桃仁承气汤治中焦,抵当汤治下焦。随着对内伤诊断及治疗的发展,将其上、中、下三部细化,故而分为头面部、四肢、胸胁、腹部、腰及小腹部,全身处损伤,使治疗针对性强,但在其辨治上还是宗三焦辨证治法。

3、主方加部引经药

主方加部位引经药是骨伤科用药的特点之一,主要有二方面的内容。

(1)骨伤科历史源渊流长,方药繁多,因许多医家采用严格筛选的"主方"为主,再依据症状轻重、部位不同,属气属血及症状的表里、寒热、虚实施以严格的辨证论治,"主方"的配伍相当严谨,针对损伤的普遍症状、体症:瘀、肿、痛,而施以行气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治法。此种方法以危亦林的"二十五味药"及其加减,《伤科汇纂》所录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尤为突出,在用药上注意部位加各部的引经药。后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期及疾病性质进行施治。

(2)在李东垣的"恶血皆属于肝"论的影响下,明代对气血学说有较大的发展,故异远真人在《跌损妙方》指出跌打损伤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流行"。在选方用药上,注意选用肝经药和按部位,经络不同而选用相应的引经药治伤。

因此,"用药歌"是明代以前治伤、用药的经验总结和发展。"用药歌"选用肝经药物为主,用生地、归尾、赤等养肝血、活肝血,用槟榔行气消积导滞以疏肝,达到疏肝理气活血散瘀之功。歌中的加味用药,则是引经药在伤科临床应用中的典范,至今仍是骨伤科临床行之有效的用药。

二、骨病内治法

1、随着骨伤诊断、诊疗技术的提高,骨伤诊治疾病范围扩大,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中医骨病学"因此骨病内治法对象,主要是骨痈疽(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痨(骨关节结核)、骨关节痹证(类风关等、骨性关节炎)、骨痿(骨质疏松)、骨肿瘤等。

2、骨病大体也有初期、中期、后期三分,因骨病病因病理较为复杂,分期主要以病情及主要症状进行,治疗原则除遵循《素问o至真要论》中的原则外,尚有初期宜"消散",中期宜"内托"后期宜"补养"可循之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或数法合用。

3、解毒法:有许多骨病因"毒"而作,热毒蕴结之骨痈疽,阴寒内盛凝结毒之骨痨,附骨疽,毒物摄入所致地方性或职业性骨关节病,瘀毒内聚之恶性骨肿瘤,故治法有清热、温阳、疏泄、活血解毒之分。清热解毒需分清虚、实,清实证、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清气分热),犀角地黄汤(清血分热),知柏八味丸(养阴清热)热毒内陷(全身化脓性感染)加用清心开窍法,常用药物为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此法需注意,过服苦寒,可伤胃气,温阳解毒是用温阳,散寒,通络的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用阳和汤。此方阴虚有热不得使用,免温燥药助火劫阴,若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症,有"阳和汤阴虚有热…不可沾唇"之说。疏泄解毒法是"通里"或"攻下"的变法,就是《薛己医案》所说:"其邪在内,法当疏其内"的治疗原则,故疏泄依辨证分有清热利尿、润下、清肝泻火之不同。此法应注意体质的不同。妇女妊娠期、经期应慎用。活血解毒法适应于恶性骨肿瘤的治法,但应结合病史、体检、X线或CT、MRI等,辨别有无转移,若为早期结合采用手术,化疗或放疗则能提高疗效。

4、散结法,骨病中的肿块,某些骨肿瘤中医认为常是气血凝滞,痰浊内结而致,故以"结者散之"为治疗原则,以行气活血消散气血凝滞,祛痰散结法化痰消肿,软坚,久治不散应进一步明确诊断,或结合外治(手术)以免误诊。

5、通络法:主要适应于骨关节痹症及筋肉挛缩者,痹证多为风寒湿邪侵袭而致,故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然痹证日久有本虚标实之病象,故选方时应区别,风寒乘虚而入络,肢节疼痛用蠲痹汤,手足拘挛,筋骨萎软,风湿痹痛用三痹汤,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痹阻,用独活寄生汤。筋肉挛缩者当分虚实、损伤缺血用养血活血疏肝理筋,圣愈汤加减。热盛筋肌痉挛,镇肝解痉分别选用羚角勾藤汤、镇肝熄风汤、大活络丹。

6、内托法:是运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症候趋于局限化,而邪盛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内托法分为透托与补托两法,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常用透脓散,补托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者,用托里消毒散。

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或未成脓勿用,补托法在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能滋长毒邪,使病势加重,而犯"实实"之戒,此外,内托法须与和营,清热等法同用,因脓是热毒肉腐,气血凝滞而成,故常合并使用。

7、补养法:如溃汤后期的治疗大法具有扶正,新生长肉之功。凡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者,均可选用补养法一般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阳虚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加减。一般补养法阳证溃后多不应用,如需服用,多以清热养阴醒胃之法,有虚象加补益之品。若火毒未清而见虚象,以清理为主佐以补益。元气虚,胃纳不振者,先健脾醒胃,再用补养法。

三、伤科杂症内治法

1、损伤以后因外邪侵袭或时令季节影响,易损伤后兼外感表证或湿阻脾胃,损伤日久亦可出现日久耗气伤血,脏腑偏盛偏衰,如肝木偏旺,肝风内动,伤科杂证中除以上主要的兼、变证以外还可兼见暑湿、燥火、火毒者,临证当拟细察。

2、发热解表法:分辛温、辛凉两种,辛温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除选用桂枝汤,麻黄汤外,亦可选用苏叶,淡豆豉、荆芥穗、防风等组方。应注意辛温发散太过而伤阴液,辛凉解表用于风热表证,选用桑菊饮、银翘散,因辛寒凉太过而影响瘀血消散,临证可结合消、清法运用。外感表证解除后,应结合"三期"的不同时期继续施治。

3、养阴清热法:属于清热法其中的治法,若损伤疾病后期,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八味丸。若阴液耗损,邪毒留阴分虚热不退者,可选用青蒿鳖甲汤或清骨散,清骨蒸潮热。

4、固涩收敛法:损伤后最常见的气血津液亏损肝肾不足,临证此类患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当辨气血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虚除多汗还可出现神疲乏力,心慌心悸可用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阴血虚用当归六黄汤合四物汤,肾肝不足、遗精、尿量增加、白带增多用金锁固精合六味地黄汤,肾阳亏虚用金匮肾气丸合缩泉丸。

5、镇纳安神法:一般用于头部内伤,但注意分早期与中、后期。早期偏于神不守舍,升降不司者,宜镇心安神,升清降浊,方选琥珀安神汤,以琥珀、龙齿、辰砂、甘菊、桑叶组成,肝风内动者,方选天麻勾藤饮或磁朱丸、黑锡丹,中、后期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当以平肝潜阳熄风,佐以补肝肾,方选真珠母二龙汤,由真珠母、龙齿、当归、龙骨、杭白菊、秦艽、桑叶、麦冬、柏子仁、牛膝等组成,酌加天麻、勾藤、杞子之品。

6、健脾利湿法:湿邪阻于脾胃,当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一般上焦宜化,可选用羌活胜湿汤,中焦宜燥,选用平胃散,下焦宜利,选用五苓散湿热互结,可选用甘露消毒丹。湿邪粘腻之邪,易聚难化,常同风、寒、暑 、热等邪结合一起,又可化热、化寒。故治疗须结合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湿太过每能伤阴耗液,应以注意。然损伤日久,脏腑失调,长期卧床,脾胃失运易聚湿生浊。损伤湿阴患者,理当重视健脾,所以健脾利湿亦常合用。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o又治伤损方论》:如伤重者,第一用大承气汤,或小承气汤,或四物汤,通大小便去瘀血也。唯妇人,别有阴红汤通下,第二用黄末药,温酒调,不拘时,病在上食后服,在下空心服。遍身痛,临卧时服。第三服白末药,热酒调,其法同黄末服。妇人产后诸血疾,并治之。第四服乌丸子。第五服红丸子。第六服麻丸子,用温吞下,妇人艾醋汤下,孕妇不可服。第七服活血丹,当归散,乳香散,二散方见前方内,并用酒调,不拘时,与黄末白末服法同。唯乳香散 之。山泉方则又加六味,白杨皮二斤,生芥子十个,泽兰一斤,檀香六两、沉香二两、川芎一斤,余方条具于后。

《医学发明o中风同从高坠论》:夫从高坠下,恶血留于内,不分十二经络,圣人俱作风中肝经,留于胁下,以中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痛甚则必有自汗,但人有汗出,皆为风证。诸痛皆属于肝木,既败血凝 ,从其属,入于肝也。从高坠下,逆其上行之血气,非肝而何?非伤风无汗,既自汗必是化也。以破血行经之药治之。

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

《外科枢要o论附骨疽》:附骨疽,有因露卧,风寒袭于骨者;有因形气损伤,不能起发者;有因克伐之剂,亏损元气,不能发出者;有因外敷寒药,血凝结于内者。凡此皆宜炙,熨患处,解散毒气,补接阳气,温补脾胃为主。若饮食如常,先用仙方活命饮,解毒散郁,随用六君子汤,补托荣气。若体倦食少,但用前汤,培养诸脏,使邪不得胜正。若脓已成,即针之,使毒不得内侵,带生用针亦无妨,如用火针,亦不痛,且使易敛。其隔蒜炙,能解毒行气,葱熨法能助阳行气雍滞,此虽不见于方书,余常用之,尤效,其功不能尽述,惟气血虚脱者不应。

《玉机微义》:先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

二、现代研究

曹续尚报道,针对脊柱压缩性骨折初期多有瘀血内结的病变特点,运用攻下逐瘀法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自拟方药以桃仁承气汤为主加减。处方:桃仁、当归、大黄、芒硝、莱菔子、桂枝,气滞者加枳实、厚朴,伴咳嗽者加苏子、杏仁;呃逆欲吐者加藿梗、半夏;小便不畅者加夏枯草、车前子、泽泻等。每日一剂,泻下瘀结之燥屎为度。结果一般首剂即可通便,泻下瘀结,腹涨满疼痛即缓解,少数病例因瘀结较甚,虽一剂已能通便,但瘀结未尽,可继服1~2剂,直至便软腹满胀痛消失为止。36例中有31例为一剂后泻下瘀结,腹部胀满疼痛解除,5例为2~3剂后获显效。36例患者的腰椎段骨折处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曹继尚,攻下逐瘀法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36例。江苏中医 1988;(7):25)

王军跃等报道,为观察中医传统接骨名方接骨七厘片对家兔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通过X检查、抗折力试验,组织学检查等实验,结果显示:药物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提前,抗折力增强。提示接骨七厘片有效好的促进骨痂形成和增强抗折力强度的作用。(王军跃,等。接骨七厘片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7;5(2):1-3)

吴宏东等报道,对72例辨证为虚证疮疡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疗法、切开排脓、引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5例(占90%),对照组治愈25例(占76.6%)。平均治愈时间,治疗组18.2天,对照组25.3天,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虚证疮疡有一定的优势。(吴宏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虚证疮疡3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1997;29(7):16-18)

郑翠娥等报道,用阳和汤加减治疗骨肿瘤40例(成骨肉瘤9例,骨转移瘤21例,多发性骨髓瘤10例),取得满意疗效。组方:熟地黄30g、鹿角胶10g、白芥子10g、桂枝10g、麻黄6g、补骨脂24g、骨碎补24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细辛6g、杭白芍25g、威灵仙15g、全蝎6g、蜈蚣2条(研末冲服)、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患处微温者去麻黄加生薏苡仁30g。结果服药后疼痛消失者26例;症状明显减轻者10例;无效者4例。40例患中23例服药期间原有病灶未见扩大及转移。(郑翠娥,等。阳和汤加减治疗骨肿瘤。山东中医杂志 1998;17(2):62)

摸拟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损伤初期一般指伤后( )

A、24小时内 B、1周内 C、1-2周内 D、3周内 E、3-6周

2、清热凉血法是损伤初期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属骨伤内治法中( )

A、和法 B、清法 C、补法 D、消法 E、下法

3、在损伤后期治法的补气养血法中,损伤血虚为主者,用( 0

A、八珍汤 B、十全大补汤 C、四物汤 D、四君子汤 E、参附汤

4、透脓法常用的方剂是( )

A、托里消毒散 B、神功内托散 C、透脓散 D、阳和汤 E、青蒿鳖甲汤

5、临床根据损伤部位辨证治疗四肢损伤时,应选用( )

A、通窍活血汤 B、桃红四物汤 C、复元活血汤 D、膈下逐瘀汤 E、血府逐瘀汤

(二)B型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

1、下列损伤初期的病证应采取骨伤内治法中的那一法:

(1)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 )

(2)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 )

A、开法 B、和法 C、补法 D、温法 E、消法

2、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

(1)复苏期表现眩晕嗜睡,胸闷恶心。方用。( )

(2)恢复期表现心神不宁,眩晕头痛,方用。( )

A、苏气汤 B、复苏汤 C、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 D、紫雪丹 E、苏合香丸

3、下列方剂属于骨病内治法中何种方法

(1)黄连解毒汤。( )

(2)温胆汤。( )

A、行气活血法 B、清热解毒法 C、温阳解毒法 D、舒筋舒痉法 E、祛痰散结法

4、下述伤科杂证应采取何种内治法:

(1)损伤疾病中兼见外感表证者。( )

(2)损伤疾病后期或肢节病疼患者有阴液耗损、邪毒留于阴分症状者。( )

A、健脾利湿法 B、镇纳安神法 C、因涩收敛法 D、养阴清热法 E、发汗解表法

5、下列方剂属于 骨伤内治法中何种方法:

(1)七厘散( )

(2)续骨活血汤( )

A、行气消瘀法 B、和营止痛法 C、接骨续筋法 D、补气养血法 E、攻下逐瘀法

(三)D型题(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属于损伤后期的治法为( )( )

A、和营止痛法 B、接骨续筋法 C、舒筋活络法 D、补气养血法 E、补益肝肾法

2、属于骨病散结法为( )( )

A、疏泄解毒法 B、行气活血法 C、祛邪通络法 D、祛痰散结法 E、活血解毒法

3、清热凉血法包括的两法为( )( )

A、 行气消瘀 B、清热解毒 C、凉血止血 D、开窍活血 E、和营止痛

4、属于伤科杂证内治法为( )( )

A、活血解毒法 B、因涩收敛法 C、开窍活血法 D、健脾利湿法 E、舒筋解痉法

(四)X型题(在每小题5个以上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大括号内)

1、属于骨病内治法中的解毒法包括( )

A、祛邪通络法 B、清热解毒法 C、温阳解毒法 D、疏泄解毒法 E、活血解毒法

2、上肢损伤(骨折、伤筋)常选用的部位引经药物为( )

A、桑枝 B、桂枝 C、羌活 D、防风 E、牛膝 F、木瓜

3、下肢损伤(骨折、伤筋)常选用的部位引经药物为( )

A、木瓜 B、牛膝 C、独活 D、羌活 E、千年健 F、青皮

4、伤科杂证内治法有( )

A、发汗解表法 B、养阴清热法 C、固涩收敛法 E、镇纳安神法 F健脾利湿法

二、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

1、骨伤科常用药物治疗方法分为 和 两种。

2、内托法可分为 和 两法。

3、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可分为 、 及 三法。

4、内治药物的剂型,传统剂型有 、 、 、 四种。

三、改错题(将标有" "的错误部分,改为正确的内容)

1、攻下逐瘀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苔黄,脉沉涩而微的体实患者。

2、补托法适用于毒势方盛而正气未衰者。

四、名词解释(简要说明或解释一个概念或名词)

1、固涩收敛法

2、镇纳安神法

五、简答题(简要回答问题)

1、何谓内托法?

2、何谓补气养血法?

六、论述题(要求论点明确,论述合理)

1、试述损伤初期行气消瘀法的适应症,常用方剂及注意事项。

2、按三焦辨证治法,临床如何根据损伤部位选方用药?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B 3、C 4、C 5、B

(二)B型题

1、(1)E (2)A 2、(1)B (2)C 3、(1)B (2)E

4、(1)E (2)D 5、(1)B (2)C

(三)D型题

1、D、E 2、B、D 3、B、C 4、B、D

(四)X型题

1、BCDE 2、ABCD 3、ABCE 4、ABDEF

二、填空题

1、内治法、外治法 2、透脓、补托

3、骨伤内治法 骨病内治法 伤科杂症内治法

4、汤剂 丸剂 散剂 药酒

三、改错题

1、洪大而数 2、毒势方盛而正气已虚

四、名词解释

1、固涩收敛法 是用固涩收敛药物,使气血津液不再耗散的一种治法。

2、镇纳安神法 是用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重镇和摄纳作用,以达到重镇、潜阳、熄风、纳气等目的的一种治法。

五、简答题

1、 答:内托法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

2、 答:补气养血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以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

六、论述题

1、答:行气消瘀法是适用于损伤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有某些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等;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等;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瘀汤等。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

行气消瘀法属于消法,具有消散和消破的作用。行气消瘀方剂一般并不峻猛,如需逐瘀通下,可与攻下药配合。对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者,宜四物汤加穿山甲"之法治之。

2、答:按三焦辨证治法,在临床应用一般可根据损伤部位选方用药: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汤,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伤可用复元活血汤,腹部损伤可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部损伤可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二 : 闭合性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

闭合性跌打损伤指的是关节、内脏受到各种原因引起的损伤,会出现淤血、红肿、骨折、疼痛等症状,对于平时喜欢运动的人,关节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损伤都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出现闭合性跌打损伤后,就需要马上做治疗,下面给大家介绍下闭合性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吧!

闭合性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_闭合性跌打损伤

闭合性跌打损伤后,大部分患者主要采用热敷与冰敷做治疗,热敷的方法,是往热水袋中装上热水,或者用毛巾沾热水拧干后,在保证不被烫伤的温度下,热敷到患处上,可以促进血(www.61k.com)液循环,消除淤血红肿,而冰敷的方法,是把冰块放到袋子中,然后冰敷到患处上,差不多两三分钟换一次,可以起到镇痛、消肿、止血等作用。

如果患者伤到筋骨后,可以采用按摩来做治疗,在患处上涂抹上跌打损伤药酒,然后对患处以打圈、上下方式来进行按摩、推拿,刚开始按摩、推拿的动作可以温柔些,渐渐的加大力度,每天对患处按摩二三十分钟,可以有效的起到活血化瘀、活络颈骨、止痛等作用。

以上就是对闭合性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如果大家平时不小心受到闭合性跌打损伤,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以试试以上这些治疗方法,这些方法简单,又经济,而且效果都非常的显著。受伤比较严重的患者,一定要及时上三甲大医院做治疗。

三 : 跌打损伤 药物治疗方法

第十一章 药物疗法

第一节 内治法

提 要

??骨伤科内治和中医各科一样,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辅以气血、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三焦辨证,根据损伤的虚实、久暂、轻重、缓急以及伤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消补并用或先补后攻等不同治法进行施治。

??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分为骨伤内治法、骨病内治法及伤科杂症内治法。

??骨伤内治法: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及损伤部位不同,有损伤三期辨证治法和按损伤部位辨证治疗二法。

??骨病内治法:由于骨病的病因、病理的特点,其治疗以解毒、散结、通络、内托、补养为大法。

??伤科杂症内治法是损伤、骨病后的兼变证,以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健脾利湿法施治为主,往往需数法参合,灵活应用。

教材原文

??骨伤科内治和中医各科一样,以八纲、经络、脏腑、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施治作为治疗原则。根据损伤的虚实、久暂、轻重、缓急以及伤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消补并用或先补后攻等不同治法进行施治。

??根据损伤"专从血论"、"恶血必归于肝"、"肝主筋、肾主骨"以及"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等骨伤科内治法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可以归纳为消、下、清、开、和、续、舒、补、温等内治方法。

??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可分为骨伤内治法、骨病内治法及骨伤杂症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

(一)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都能引起疼痛,因此必须疏通内部气血。唐容川《血证论》、钱秀昌《伤科补要》均以"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辨证施治的基础。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初、中、后三期。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积久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中期在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后期为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故后期多施"补"、"温"两法。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初期治法《圣济总录o折伤门》中说:"人之一身,血荣气卫,循环无穷。或筋肉骨节,误致伤折,则血气瘀滞疼痛。仓卒之间,失于调理,所伤不得完,所折不得续。"说明跌扑损伤之后,必须经脉通畅,气血调和方能愈合。清o陈士铎在《百病辨证录》中说:"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所以骨伤在治疗上必须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调阴与和阳并重。早期常用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等。

(1)攻下逐瘀法: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苔黄,脉洪大而数的体实患者。临床多应用于胸、腰、腹腔部损伤蓄瘀而致阳明腑实证,常用方剂有大成汤、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加减等。

攻下逐瘀法属峻下法,常用苦寒泻下药以攻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积滞。药效峻猛,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有宿疾或亡血者,妇女妊娠、经期及产后失血过多者,应当禁用或慎用该法,而宜采用润下通便或攻补兼施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六仁三生汤、养血润肠汤加减。

(2)行气消瘀法:为骨伤科内治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活血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汤或活血止痛汤;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金铃子散;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瘀汤、活血疏肝汤、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等方。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

行气消瘀法属于消法,具有消散和消破的作用。行气消瘀方剂一般并不峻猛,如需逐瘀通下,可与攻下药配合。对于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者,宜四物汤加穿山甲"之法治之。

(3)清热凉血法:本法包括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两法。适用于跌扑损伤后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错经妄行,或创伤感染,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等证。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有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普济消毒饮;凉血止血方剂有四生丸、小蓟饮子、十灰散、丹栀逍遥散、犀角地黄汤等。

清热凉血法属清法,药性寒凉,须量人虚实而用,凡身体壮实之人患实热之证用清热凉血。若身体素虚,脏腑虚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妇女分娩后有热证者,均慎用。《疡科选粹》曰:"盖血见寒则凝",应用本法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在治疗一般出血不多的疾病时,常与消瘀和营之药同用。如出血太多时须辅以补气摄血之法,以防气随血脱,可选独参汤、当归补血汤。必要时须当结合输血、补液等疗法。

(4)开窍活血法:本法是用辛香开窍、活血化瘀、镇心安神的药物,以治疗跌扑损伤后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闭等危重症的一种救急方法。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神志昏迷可分为闭证和脱证两种,闭证是实证,治宜开窍活血、镇心安神;脱证是虚证,是伤后元阳衰微、浮阳外脱的表现,治宜固脱,忌用开窍。头部损伤等重证,若在晕厥期,主要表现人事不省,常用方剂有黎洞丸、夺命丹、三黄宝腊丸、苏合香丸、苏气汤等。复苏期表现眩晕嗜睡、胸闷恶心,则须熄风宁神佐以化瘀祛浊,方用复苏汤、羚角钩藤汤、桃仁四物汤加减,熄风可加石决明、天麻、蔓荆子;宁神可加菖蒲、远志;化瘀可加郁金、三七;去浊可加茅根、木通;降逆可加法夏、生姜等。恢复期表现心神不宁、眩晕头痛,宜养心安神、平肝熄风,用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若热毒蕴结筋骨而致神昏谵语、高热抽搐者,宜用紫雪丹合清营凉血之剂。开窍药走窜性强,易引起流产、早产,孕妇慎用。

2、中期治法 损伤诸症经过初期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断骨虽连而未坚,故损伤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其治法以和法为基础,即活血化瘀的同时加补益气血药物,如当归、熟地、黄芪、何首乌、鹿角胶等;或加强壮筋骨药物,如续断、补骨脂、骨碎补、煅狗骨、煅自然铜等。结合内伤气血、外伤筋骨的特点,具体分为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从而达到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疏风通络、活血舒筋的目的。

(1)和营止痛法:适用于损伤后,虽经消下法等法治疗,但气滞瘀凝、肿痛尚未尽除,而继续运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橘术四物汤、定痛和血汤、七厘散、和营通气散等。

(2)接骨续筋法:本法是在和法的基础是发展起来的。适用于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瘀肿已化或渐趋消散,或尚有瘀血未去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所以使用接骨续筋药,佐活血祛瘀之药,以活血化瘀、接骨续筋。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3)舒筋活络法: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与祛风通络药,再佐理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增强舒筋通络之功效。适用于损伤肿痛缓解后而有瘀血凝滞、筋膜粘连的伤筋中期,或兼有风湿,或受伤之处筋肌发生挛缩、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

3、后期治法 "久伤多虚",损伤日久,正气必虚,因此损伤后期,调治脏腑经络功能,补益气血,加速损伤的恢复极为重要。根据《素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治则,补法可以分为补气养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此外,由于损伤日久,瘀血凝结,筋肌粘连挛缩,复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颇为多见,故后期治疗除补养法外,温经通络法也较为常用。

(1)补气养血法:本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以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凡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出现气血亏损、筋骨萎弱等症候,如创口经久不愈,损伤肿胀时久不消等,均可应用本法。补气养血法是以气血互根为原则,临床应用本法时常需区别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从而采用补气为主、补血为主或气血双补。损伤气虚为主,用四君子汤;损伤血虚为主,用四物汤;气血双补用八珍或十全大补汤。气虚者,如元气虚常投以扶阳药补肾中阳气,方选参附汤;中气虚方用术附汤;卫气虚用芪附汤;如脾胃气虚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若气血虚损,创口日久不愈,脓液未尽,补益气血需与清热解毒法并用,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可在补养气血的基础上合用五味消毒饮、透脓散。对损伤大出血而引起的血脱者,补益气血法要及早使用,以防气随血脱。方选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

使用补养气血法应注意,补血药多滋腻,素体脾胃虚弱者易引起食呆、便溏泄,补血方内宜兼用健脾和胃之药。阴虚内热肝阳上亢者,忌用偏于辛温的补血药。此外,若跌扑损伤而瘀血未尽,体虚不任攻伐者,于虚补之中仍需酌用祛瘀药,以防留邪损正,积瘀为患。

(2)补益肝肾法: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凡骨折、脱位、筋伤的后期,年老体虚,筋骨萎弱,肢体关节屈伸不利,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等肝肾亏虚者,均可使用本法加强肝肾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利损伤的修复。肝主筋,肾主骨,主腰脚。损伤筋骨必内动于肝肾,故欲筋骨强劲必求之于肝肾。

临床应用本法时,应注意肝肾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肾的阴阳偏盛。肝为肾之子,《难经》云:"虚则补其母",故肝虚者也应注意补肾,养肝常兼补肾阴,以滋水涵木。肝虚肾阴不足,或损伤久不康复,常以补血养肝为主,滋肾为辅,常用的方剂有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肾阴虚用四物汤合左归丸;肾阳虚用四物汤合右归丸;筋骨萎软、疲乏衰弱者用健步虎潜丸、壮筋续骨丹等。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或大补阴丸,滋阴降火。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若气阴两虚可用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在补益肝肾法中参以补气养血药,可增强养肝益肾的功效,加速损伤筋骨的康复。

(3)补养脾胃法:本法适用于损伤后期,耗伤正气,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或长期卧床缺少活动,而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消,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补益脾胃可促进气血生化,充养四肢百骸,本法即通过助生化之源而加速损伤筋骨的修复,为损伤后期常用之调理方法。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健脾养胃汤等。

(4)温经通络法:本法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运循不畅,瘀血未尽,或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复感外邪,以致风寒湿邪入络,遇气候变化则局部症状加重的陈伤旧疾的治疗。本法属温法,血喜温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流行通利。温经通络法用温性或热性药祛风、散寒、除湿,并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求达到祛除留注于经络骨节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舒,关节滑利,经络通畅。常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活络丸、小活络丸、乌头汤等。

以上治法,在临床上应用时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治疗骨折,在施行手法复位、夹缚固定等方法外治的同时,内服药物初期以消瘀活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养血、强筋骨为主。如骨折气血损伤较轻,瘀肿、疼痛不严重者,往往在初期就用接骨续筋法,配合活血化瘀之药。挫扭伤筋的治疗,初期也宜消瘀活血、利水退肿,中期则用舒筋活络法,后期以温经通络法为主,而适当结合强壮筋骨法。创伤的治疗,在使用止血法之后,亦应根据症候而运用上述各法。如失血过多者,开始即用补气摄血法急固其气,防止虚脱,血止之后应用"补而行之"的治疗原则。创伤吐血可用清热凉血止血法,创伤感染可结合使用清热解毒等法。对上述的分期治疗原则,必须灵活变通,对特殊病例尤须仔细辨证,正确施治,不可拘泥规则或机械分期。

内治药物的剂型,分为汤剂、丸剂、散剂、药酒四种。近代剂型改良,片剂、冲剂、合剂、口服液应用也普遍。一般仓卒受伤者,多用散剂或丸剂,如夺命丹、玉真散、三黄宝腊丸、跌打丸等,如受伤而气闭昏厥者,急用芳香开窍之品,如苏合香丸或三七粉、琥珀、麝香、沉香粉同鸡蛋清调服(或鼻饲)抢救,此类药物骨伤科门诊平时可以配妥,随时选用。治疗严重内伤或外伤出现全身症状者,以及某些损伤的初期,一般服汤剂或汤丸剂兼用。宿伤而兼风寒湿者,多选用药酒,如虎骨木瓜酒、损伤药酒、蕲蛇酒等。此外,患者无出血,损伤处无红肿热痛者,一般可用酒少许以助药力(黄酒、白酒均可),可加入汤剂煎服,或用温酒冲服丸散。

(二)按损伤部位辨证治疗

损伤虽同属瘀血,但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方药也有所不同。

1、三焦辨证治法 《活法机要o坠损》提出:"治登高坠下,重物撞打……,心腹胸中停积郁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别其部位,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之类下之,亦可以小便酒同煎治之。"临床应用可根据损伤部位选方用药: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汤、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伤可用复元活血汤;腹部损伤可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部损伤可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2、主方加部位引经药 根据不同损伤的性质、时间、年龄、体质选方用药时,可因损伤的部位不同加入几味引经药,使药力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治疗效果。损伤早期症见肿胀、皮下瘀斑、局部压痛明显、患处活动功能受限,治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筋伤中期治拟活血舒筋、祛风通络,方选橘术四物汤;骨折者治拟接骨续筋,方选新伤续断汤。辨证加减:如上肢损伤(骨折、伤筋)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风;头部损伤如伤在颠顶加藁本、细辛,两太阳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桑寄生、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下肢损伤加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

明代医家异远真人《跌损妙方o治法总论》曰:"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或人事昏沉,往来寒热,或日轻夜重,变作多端。昧者不审原因,妄投猛剂,枉死多人,诚可惜也。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既表不可复表,要仔细看明,随轻重用药。青肿转红色,血活将愈。"明确提出跌打损伤,瘀血留滞,变症多端,应及早诊治,以防瘀血凝固。同时指出用药的转归。

《跌打妙方o用药歌》曰:"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乳香并没药,骨碎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腕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支。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闭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苧麻烧存性,桃仁何累累,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此方真是好,编成一首诗。庸流不肯传,无乃心有私。"该歌诀介绍跌打损伤主方及常用部位引经药,容易记诵,应用方便,广为流传。

二、骨病内治法

骨病的发生可能与损伤有关,但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与损伤并不相同,故其治疗有其特殊性。《素问o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骨病的用药基本遵循上述原则。如骨痈疽多属热证,"热者寒之",宜用清热解毒法;骨痨多属寒证,"寒者热之",宜用温阳解毒法,痹证因风寒湿邪侵袭,"客者除之",故以祛邪通络法为主;痿证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损者益之",采用补益脾胃法;筋肉挛急者,肢体活动不利,"急者缓之",宜用舒筋解痉法;骨肿瘤乃因瘀血与毒邪内聚,肿块坚硬不移,"坚者削之",宜用活血解毒法;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多因慢性劳损引起,"劳者温之",宜用温经通络法;骨软骨病者气血凝滞,"结者散之",宜用行气活血法或祛痰散结法;地方性或职业性骨关节病因毒物摄入所致者,根据"逸者行之"原则,宜用疏泄解毒法。

1、 解毒法

(1)清热解毒法:适用于骨痈疽,热毒蕴结于筋骨或内攻营血诸证。骨痈疽早期可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如热毒重者加黄连、黄柏、生山栀,有损伤史者加桃仁、红花;热毒在血分的实证,疮疡兼见高热烦躁、口渴不多饮、舌绛、脉数者,可加用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药;热毒内陷或有走黄重急之征象,症见神昏谵语或昏沉不语者,当加用清心开窍之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此外,阴虚内热的虚证,如骨病疮疡兼见骨蒸潮热、口干咽燥、虚烦不寐、舌光质红、脉象细数者,治以养阴清热之法(参见伤科杂证内治法)。本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清泄,因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不行,故不宜寒凉太过。

(2)温阳解毒法:适用于阴寒内盛之骨痨或附骨疽。本法是用温阳通络的药物,使阴寒凝滞之邪得以驱散。流痰初起,患处漫肿酸痛,不红不热,形体恶寒,口不作渴,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有虚寒现象者,可选用阳和汤加减。阳和汤以熟地黄大补气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壮筋骨为辅,麻黄、姜、桂宣通气血,使上述两药补而不滞,主治一切阴疽。

(3)疏泄解毒法:适用于地方性或职业性骨关节病因毒物摄入所致者。本法应用利尿、泻下及解毒药物,以期毒物迅速排出体外。但疏泄的同时,应注意扶正。罹病后发热、烦渴引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苔白腻者,宜用五苓散;热结阴亏、大便秘结者,用增液承气汤加减;肝经实火所致口苦、胁痛、小便不利者,用龙胆泻肝汤。

(4)活血解毒法:适用于瘀血与毒邪内聚之恶性骨肿瘤。本法根据"坚者削之"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软坚解毒的药物,以期肿块消散。肿块坚硬者,可用六军丸;兼有疼痛、皮肤青紫者,选用琥珀黑龙丹;症见局部疼痛进行性加剧,皮肤静脉怒张、舌质紫暗者,用消癌片。

2、散结法

(1)行气活血法:适用于气血凝滞之骨软骨病、骨肿瘤及其他骨病。本法应用行气、活血药物,消除骨病之肿、痛证候。四肢骨疾病的初期,宜用桃仁四物汤加减;凡经络作痛、局部有瘀结者,可用理气散瘀汤加减。

(2)祛痰散结法:适用于骨病见无名肿块,痰浊留滞于肌肉或经隧之内者。骨病的癥瘕积聚均为痰滞交阻、气血凝留所致。此外,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亦能使气机阻滞,液聚成痰。本法在临床运用时要针对不同病因,与下法、消法、和法等配合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之目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等。

3、通络法

(1)祛邪通络法: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各种痹证。祛风、散寒、除湿及宣通经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各种痹证感邪偏盛及病理特点不同,辨证时还应灵活变通。常用方剂有蠲痹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

(2)舒筋解痉法:适用于各种筋肉挛缩者。本法采用养血活血、疏肝理筋或镇肝解痉的药物治疗。损伤缺血所致者,宜用圣愈汤加木瓜、柴胡、山栀、麦冬、五味子;热病邪传厥阴,表现神昏、烦躁、手足痉挛者,用羚角钩藤汤;头痛、头晕、四肢抽搐者用镇肝熄风汤;脑髓病患引起筋挛者,用大活络丹。

4、内托法 简称托法。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此法适应症骨病疮疡中期毒盛正虚,不能托毒外泄,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疮疡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补托之药物,促其早日成脓溃破,以免脓毒旁窜或深陷而导致"走黄"。《外科精义o托里法》指出:"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因此,内托法又可分透脓和补托两法。透脓法适用于肿疡已成,正旺毒盛尚未溃破者,不宜用之过早,脓疡初起或未成脓时勿用,常用的有透脓散等方剂。补托法适用于毒势方盛而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神疲身热,面色少华,脉数无力者。常用方剂有托里消毒散、神功内托散等。

5、补养法 是用补养药物,恢复其正气,帮助其生新,促使疮口早日愈合,患者早日康复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脓水清稀,疮口难敛,或因病灶清除等大手术后元气虚弱,气血亏损,神疲乏力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气养血;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脾胃虚弱者,宜补养脾胃。方药参见损伤三期辨证施治之后期各法。

骨病的治疗需审因辨证论治,如疮疡内治法初期宜用解毒法,中期宜用内托法,后期宜用补养法。但在病情复杂之时,往往数法合用。其他如兼有痰结者加用祛痰法;湿阻者加利湿药物;气血凝滞者佐以行气活血和营等法。除按病变过程,辨明其阴阳,选用基本方药外,尚有按部位加减之法,如上部加祛风药,中部佐以行气之品,下部加用利湿药物等用药方法。

三、伤科杂证内治法

1、发汗解表法 发汗解表法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o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的应用原则与立法依据。损伤疾病中兼见外感表证者用汗法。汗法又分辛温解表法,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辛凉解表法,方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发汗解表法常与消法、清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运用。

2、养阴清热法 养阴清热法主要用于损伤疾病后期或肢节病痛患者有阴液耗损、邪毒留于阴分症状者,如骨蒸、潮热、颧红、盗汗、消瘦、口干唇燥、胃纳少思、大便燥结、舌红苔少等症。养阴清热法主要选用鳖甲、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白薇等药,代表方剂如青蒿鳖甲汤。本法常与和法、补法配合应用。

3、固涩收敛法 固涩收敛法是用固涩收敛药物,使气血津液不再耗散的一种治法。骨伤患者常有多汗、遗精、尿量增加、白带增多等症状,而影响骨折、伤筋、内伤的愈合。固涩收敛法可改善这些症状,临床多与消法、和法等一起应用。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金锁固精丸、缩泉丸等。

4、镇纳安神法 镇纳安神法是用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重镇和摄纳作用,以达到重镇、潜阳、熄风、纳气等目的的一种治法。一般用于损伤疾病患者出现肝木偏旺、肝风内动者。如头部内伤中出现手足抽搐等症,可用重镇安神法配合下法、消法应用。本法常用方剂有磁朱丸、天麻钩藤饮、黑锡丹等。

5、健脾利湿法 湿阻是湿邪于脾胃引起的一种疾病,多发于春夏梅雨季节。损伤疾病中无论是骨折、伤筋,都易造成湿阻脏俯经络,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患者本是脾胃虚寒则湿邪易于寒化;如患者本是胃肠积热或胃火炽盛则湿易于热化。湿邪寒化可用温运脾阳、燥湿之品,湿邪热化可用清热化湿之剂,损伤疾病中常用燥湿化浊法、清热利湿法、利水化湿法、宣散湿邪法与消法、和法等配合应用。常用方剂如平胃散、甘露消毒丹、五苓散等。

骨伤科杂证以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健脾利湿法施治为主。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在基本治法中参合变化,灵活应用,对特殊病例尤须仔细辨证,正确施治。

发 挥

历代骨伤医家对骨伤疾病的内治方法种类繁多,选方用药也极为广泛,但用药大法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治病求本,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与中医其他学科基本相同,但由于骨伤疾病的发病特点及解剖、生理、病理的不同,所以在治法上或同一治法上的运用上,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一、 骨伤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用方、用药特点

1、骨伤疾病大多数为跌仆损伤而致,因此骨伤内治法主要针对的是跌仆而产生的骨折、脱位、伤筋、内伤四大病证。

2、重视"三期"论治。所谓"三期"即以损伤的发展过程分为初、中、后三期,一般伤后1~2周为初期,伤后3~6周为中期,伤后7周为后期。根据"三期",初期以"下"法为主,具体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之分。中期以"和"法为主,具体有和营止痛,接骨续筋,舒筋活络法之分。后期以"补"法为主,具体有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温经通络之分。

3、结合部位辨证用药。在以"三期"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损伤部位辨证选方用药,同时加部位引经药,目的是使药力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治疗效果。

4、注意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的选择:临床应根据损伤后的伤情的轻、重、缓、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如急重症除传统的汤、散、丸剂外,可选用针剂如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方便易行,见效快,便于抢救,宿伤或缓、轻伤者可选用汤、丸剂或药酒。

5、不拘泥分期,需灵活变通。由于骨伤疾病因外伤的性质,年龄,时间,部位等不同,临床上往往需仔细辨证,而采用相应的治法或数法合用,如骨折后气血损伤较轻,瘀肿、疼痛不严重,可接骨续筋法与行气消瘀法合用,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二)骨伤内治法

1、初期治法:以"下"为主,分攻下逐瘀,行气消瘀,清热凉血、开窍活血四种,能正确运用的关键是能辨虚实,掌握各法适应症的特点及禁忌症。攻下逐瘀法适应症特点为:损伤早期蓄瘀而致里、热、实证,但临证不必"三证"具全,体实而内结者可用之。行气消瘀法为最常用的治法,适应症特点为:用于气血凝滞无里、实、热不必攻下者。清热凉血法为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二法合称,适应症特点为:热毒内盛、血热、失血而无明显瘀血者。开窍活血法的适应症为:头部损伤或重症,神志昏迷者,可配合镇心安神药物,但损伤早期每遇素体虚弱、年老、妊娠产后、经期、幼儿等的情况,故常需变通,不宜攻下者可润肠、养血、通便、缓下。常用当归、生首乌、杏仁、桃红、郁李仁之类。不宜行气消瘀者,可用王好古之法:四物汤加穿山甲,适当加理气药物。清热凉血有寒凉太过之虑,所以一般出血宜与消瘀和营合用。对出血太多的危候,应该补气摄血,用独参汤、参附汤、当归补血汤,并选用止血药如:仙鹤草、大蓟、小蓟、白芨、白茅根、地榆等。还需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开窍活血对因浮阳外脱而致神志昏迷的脱证忌用。需用补气固脱回阳之法,急用独参汤灌之,可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当归、黄芪、牡蛎等回阳救逆,并及时找出损伤原因,作相应处理,则更为有效。

2、中期治疗,中期是损伤后的一个过度阶段,损伤轻者,经初期治疗已愈,则无此阶段,但损伤严重者,如骨折、筋断,在进入后期之前,可有一个较长的中间期。按一般规律,如无调治不当或失于调治外,则损伤至此阶段,多在伤后2~3周以上。此时,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已正或连接,但未坚实,气机未畅,血脉未和,所以此期治疗以"和"为主,此期和营止痛法偏重于肿痛未尽者,代表方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和营通气散、七厘散等。本法与行气活血不同,使用特点是瘀、滞、肿、痛、均轻,其意不在消散而在调和,故一般无特殊禁忌。接骨续筋法侧重于骨折脱位、伤筋中期,由和营止痛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组方以"瘀去、新生、骨合筋续"为原则。与接骨续筋之品组成。方用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壮筋续骨丹。临证时可酌情加补骨脂、骨碎补、煅狗骨、大煅自然铜。实验证明,接骨续筋汤能增加微量元素及磷等沉积量,促进骨折后骨痂形成及增强抗折力强度等作用。舒筋活络法以治瘀留筋肌骨节为主,是在行气活血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用活血化瘀之剂合舒筋活治之品,佐以理气。临床应用时若以舒筋活络为主,活血为辅,用舒筋活血汤,若以活血理气为主,舒筋通络为辅用活血舒筋汤,若活血舒筋兼驱风湿,则选用蠲痹汤,独活寄生汤。

3、后期治法

后期治法是因为"久伤多虚"的病理,根据《素问》"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原则。损伤后期有虚和有实二种病象,虚者多因伤情严重或日久耗损正气呈现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脾胃气虚,因此根据其不同的证候采用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法。补气养血应注意区别是气虚还血虚或气血双虚,从而采用补气为主还是补血为主或气血双补,补气、补血虽各有侧重,但不能截然分开,亦可根据病情与其他治法配合,如补气养与清热解毒并用,以托里排脓,补气养血与补益肝肾合用,促进骨折愈合加速筋肌修复。补益肝肾法要区分肾阳虚或肾阴虚,又要注意其又相互依存。肝与肾又有母与子、精与血的关系,补益脾胃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气血生化,使筋骨肌肉加快恢复。本法为常用的调理方法。本法亦常与其他治法合用如健脾养血,健脾养血补肾肝。由于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常出现食欲不振,可在健脾补气方药中佐以砂仁、陈皮、佛手、鸡肉金等理气、消导之品。

温经通络法适用于损伤日久,瘀血未尽,复感风寒湿邪入浸的陈伤旧疾,因此,使用温性或热性药物驱除寒邪,疏通经络,温经通络与舒筋活络法不同,温经通络法以温性或热性药物为主,温经通络、祛散寒邪治陈伤宿疾,舒筋通络法是活血化瘀配伍祛 风通络之品,用于损伤中期筋络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其配伍,治疗的时间,对象有所不同。临证应有区别。

(三)按损伤部位辨证治疗

三焦辨证治法的辨证要点:宋元时期,对伤后疼痛认识是瘀血郁滞所致,因此,对内伤的诊断,着重是瘀血的辨证和部位归属上。《太平圣惠方》所列坠堕内损的主要症候是咳咯血,而腹中瘀血刺痛和大小便不通,是伤脏腑的症候。李东垣则强调"恶血必归于肝,不论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进而李东垣及其弟子在《活法机要》概括地把内伤瘀血归纳为上、中、下三焦,还提出了内伤瘀血有虚证实证的不同,疼痛也有血积气滞之别,强调"阴阳不可不辨也"这是对元代前内伤辨证论治的总结,后世医疗有关内伤的辨证论治多宗其论。因此,三焦辨证治法要点是:疾病侧重于内伤,根据瘀血停积的部位,辨其在上或中、或下焦。

2、三焦辨证治法的施治要点:由于上述方法辨分属部位,而分别以犀角地黄汤治上焦,桃仁承气汤治中焦,抵当汤治下焦。随着对内伤诊断及治疗的发展,将其上、中、下三部细化,故而分为头面部、四肢、胸胁、腹部、腰及小腹部,全身处损伤,使治疗针对性强,但在其辨治上还是宗三焦辨证治法。

3、主方加部引经药

主方加部位引经药是骨伤科用药的特点之一,主要有二方面的内容。

(1)骨伤科历史源渊流长,方药繁多,因许多医家采用严格筛选的"主方"为主,再依据症状轻重、部位不同,属气属血及症状的表里、寒热、虚实施以严格的辨证论治,"主方"的配伍相当严谨,针对损伤的普遍症状、体症:瘀、肿、痛,而施以行气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治法。此种方法以危亦林的"二十五味药"及其加减,《伤科汇纂》所录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尤为突出,在用药上注意部位加各部的引经药。后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期及疾病性质进行施治。

(2)在李东垣的"恶血皆属于肝"论的影响下,明代对气血学说有较大的发展,故异远真人在《跌损妙方》指出跌打损伤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流行"。在选方用药上,注意选用肝经药和按部位,经络不同而选用相应的引经药治伤。

因此,"用药歌"是明代以前治伤、用药的经验总结和发展。"用药歌"选用肝经药物为主,用生地、归尾、赤等养肝血、活肝血,用槟榔行气消积导滞以疏肝,达到疏肝理气活血散瘀之功。歌中的加味用药,则是引经药在伤科临床应用中的典范,至今仍是骨伤科临床行之有效的用药。

二、骨病内治法

1、随着骨伤诊断、诊疗技术的提高,骨伤诊治疾病范围扩大,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中医骨病学"因此骨病内治法对象,主要是骨痈疽(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痨(骨关节结核)、骨关节痹证(类风关等、骨性关节炎)、骨痿(骨质疏松)、骨肿瘤等。

2、骨病大体也有初期、中期、后期三分,因骨病病因病理较为复杂,分期主要以病情及主要症状进行,治疗原则除遵循《素问o至真要论》中的原则外,尚有初期宜"消散",中期宜"内托"后期宜"补养"可循之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或数法合用。

3、解毒法:有许多骨病因"毒"而作,热毒蕴结之骨痈疽,阴寒内盛凝结毒之骨痨,附骨疽,毒物摄入所致地方性或职业性骨关节病,瘀毒内聚之恶性骨肿瘤,故治法有清热、温阳、疏泄、活血解毒之分。清热解毒需分清虚、实,清实证、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清气分热),犀角地黄汤(清血分热),知柏八味丸(养阴清热)热毒内陷(全身化脓性感染)加用清心开窍法,常用药物为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此法需注意,过服苦寒,可伤胃气,温阳解毒是用温阳,散寒,通络的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用阳和汤。此方阴虚有热不得使用,免温燥药助火劫阴,若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症,有"阳和汤阴虚有热…不可沾唇"之说。疏泄解毒法是"通里"或"攻下"的变法,就是《薛己医案》所说:"其邪在内,法当疏其内"的治疗原则,故疏泄依辨证分有清热利尿、润下、清肝泻火之不同。此法应注意体质的不同。妇女妊娠期、经期应慎用。活血解毒法适应于恶性骨肿瘤的治法,但应结合病史、体检、X线或CT、MRI等,辨别有无转移,若为早期结合采用手术,化疗或放疗则能提高疗效。

4、散结法,骨病中的肿块,某些骨肿瘤中医认为常是气血凝滞,痰浊内结而致,故以"结者散之"为治疗原则,以行气活血消散气血凝滞,祛痰散结法化痰消肿,软坚,久治不散应进一步明确诊断,或结合外治(手术)以免误诊。

5、通络法:主要适应于骨关节痹症及筋肉挛缩者,痹证多为风寒湿邪侵袭而致,故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然痹证日久有本虚标实之病象,故选方时应区别,风寒乘虚而入络,肢节疼痛用蠲痹汤,手足拘挛,筋骨萎软,风湿痹痛用三痹汤,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痹阻,用独活寄生汤。筋肉挛缩者当分虚实、损伤缺血用养血活血疏肝理筋,圣愈汤加减。热盛筋肌痉挛,镇肝解痉分别选用羚角勾藤汤、镇肝熄风汤、大活络丹。

6、内托法:是运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症候趋于局限化,而邪盛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内托法分为透托与补托两法,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常用透脓散,补托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者,用托里消毒散。

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或未成脓勿用,补托法在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能滋长毒邪,使病势加重,而犯"实实"之戒,此外,内托法须与和营,清热等法同用,因脓是热毒肉腐,气血凝滞而成,故常合并使用。

7、补养法:如溃汤后期的治疗大法具有扶正,新生长肉之功。凡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者,均可选用补养法一般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阳虚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加减。一般补养法阳证溃后多不应用,如需服用,多以清热养阴醒胃之法,有虚象加补益之品。若火毒未清而见虚象,以清理为主佐以补益。元气虚,胃纳不振者,先健脾醒胃,再用补养法。

三、伤科杂症内治法

1、损伤以后因外邪侵袭或时令季节影响,易损伤后兼外感表证或湿阻脾胃,损伤日久亦可出现日久耗气伤血,脏腑偏盛偏衰,如肝木偏旺,肝风内动,伤科杂证中除以上主要的兼、变证以外还可兼见暑湿、燥火、火毒者,临证当拟细察。

2、发热解表法:分辛温、辛凉两种,辛温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除选用桂枝汤,麻黄汤外,亦可选用苏叶,淡豆豉、荆芥穗、防风等组方。应注意辛温发散太过而伤阴液,辛凉解表用于风热表证,选用桑菊饮、银翘散,因辛寒凉太过而影响瘀血消散,临证可结合消、清法运用。外感表证解除后,应结合"三期"的不同时期继续施治。

3、养阴清热法:属于清热法其中的治法,若损伤疾病后期,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八味丸。若阴液耗损,邪毒留阴分虚热不退者,可选用青蒿鳖甲汤或清骨散,清骨蒸潮热。

4、固涩收敛法:损伤后最常见的气血津液亏损肝肾不足,临证此类患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当辨气血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虚除多汗还可出现神疲乏力,心慌心悸可用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阴血虚用当归六黄汤合四物汤,肾肝不足、遗精、尿量增加、白带增多用金锁固精合六味地黄汤,肾阳亏虚用金匮肾气丸合缩泉丸。

5、镇纳安神法:一般用于头部内伤,但注意分早期与中、后期。早期偏于神不守舍,升降不司者,宜镇心安神,升清降浊,方选琥珀安神汤,以琥珀、龙齿、辰砂、甘菊、桑叶组成,肝风内动者,方选天麻勾藤饮或磁朱丸、黑锡丹,中、后期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当以平肝潜阳熄风,佐以补肝肾,方选真珠母二龙汤,由真珠母、龙齿、当归、龙骨、杭白菊、秦艽、桑叶、麦冬、柏子仁、牛膝等组成,酌加天麻、勾藤、杞子之品。

6、健脾利湿法:湿邪阻于脾胃,当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一般上焦宜化,可选用羌活胜湿汤,中焦宜燥,选用平胃散,下焦宜利,选用五苓散湿热互结,可选用甘露消毒丹。湿邪粘腻之邪,易聚难化,常同风、寒、暑 、热等邪结合一起,又可化热、化寒。故治疗须结合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湿太过每能伤阴耗液,应以注意。然损伤日久,脏腑失调,长期卧床,脾胃失运易聚湿生浊。损伤湿阴患者,理当重视健脾,所以健脾利湿亦常合用。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o又治伤损方论》:如伤重者,第一用大承气汤,或小承气汤,或四物汤,通大小便去瘀血也。唯妇人,别有阴红汤通下,第二用黄末药,温酒调,不拘时,病在上食后服,在下空心服。遍身痛,临卧时服。第三服白末药,热酒调,其法同黄末服。妇人产后诸血疾,并治之。第四服乌丸子。第五服红丸子。第六服麻丸子,用温吞下,妇人艾醋汤下,孕妇不可服。第七服活血丹,当归散,乳香散,二散方见前方内,并用酒调,不拘时,与黄末白末服法同。唯乳香散 之。山泉方则又加六味,白杨皮二斤,生芥子十个,泽兰一斤,檀香六两、沉香二两、川芎一斤,余方条具于后。

《医学发明o中风同从高坠论》:夫从高坠下,恶血留于内,不分十二经络,圣人俱作风中肝经,留于胁下,以中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痛甚则必有自汗,但人有汗出,皆为风证。诸痛皆属于肝木,既败血凝 ,从其属,入于肝也。从高坠下,逆其上行之血气,非肝而何?非伤风无汗,既自汗必是化也。以破血行经之药治之。

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

《外科枢要o论附骨疽》:附骨疽,有因露卧,风寒袭于骨者;有因形气损伤,不能起发者;有因克伐之剂,亏损元气,不能发出者;有因外敷寒药,血凝结于内者。凡此皆宜炙,熨患处,解散毒气,补接阳气,温补脾胃为主。若饮食如常,先用仙方活命饮,解毒散郁,随用六君子汤,补托荣气。若体倦食少,但用前汤,培养诸脏,使邪不得胜正。若脓已成,即针之,使毒不得内侵,带生用针亦无妨,如用火针,亦不痛,且使易敛。其隔蒜炙,能解毒行气,葱熨法能助阳行气雍滞,此虽不见于方书,余常用之,尤效,其功不能尽述,惟气血虚脱者不应。

《玉机微义》:先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

二、现代研究

曹续尚报道,针对脊柱压缩性骨折初期多有瘀血内结的病变特点,运用攻下逐瘀法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自拟方药以桃仁承气汤为主加减。处方:桃仁、当归、大黄、芒硝、莱菔子、桂枝,气滞者加枳实、厚朴,伴咳嗽者加苏子、杏仁;呃逆欲吐者加藿梗、半夏;小便不畅者加夏枯草、车前子、泽泻等。每日一剂,泻下瘀结之燥屎为度。结果一般首剂即可通便,泻下瘀结,腹涨满疼痛即缓解,少数病例因瘀结较甚,虽一剂已能通便,但瘀结未尽,可继服1~2剂,直至便软腹满胀痛消失为止。36例中有31例为一剂后泻下瘀结,腹部胀满疼痛解除,5例为2~3剂后获显效。36例患者的腰椎段骨折处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曹继尚,攻下逐瘀法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36例。江苏中医 1988;(7):25)

王军跃等报道,为观察中医传统接骨名方接骨七厘片对家兔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通过X检查、抗折力试验,组织学检查等实验,结果显示:药物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提前,抗折力增强。提示接骨七厘片有效好的促进骨痂形成和增强抗折力强度的作用。(王军跃,等。接骨七厘片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7;5(2):1-3)

吴宏东等报道,对72例辨证为虚证疮疡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疗法、切开排脓、引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5例(占90%),对照组治愈25例(占76.6%)。平均治愈时间,治疗组18.2天,对照组25.3天,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虚证疮疡有一定的优势。(吴宏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虚证疮疡3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1997;29(7):16-18)

郑翠娥等报道,用阳和汤加减治疗骨肿瘤40例(成骨肉瘤9例,骨转移瘤21例,多发性骨髓瘤10例),取得满意疗效。组方:熟地黄30g、鹿角胶10g、白芥子10g、桂枝10g、麻黄6g、补骨脂24g、骨碎补24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细辛6g、杭白芍25g、威灵仙15g、全蝎6g、蜈蚣2条(研末冲服)、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患处微温者去麻黄加生薏苡仁30g。结果服药后疼痛消失者26例;症状明显减轻者10例;无效者4例。40例患中23例服药期间原有病灶未见扩大及转移。(郑翠娥,等。阳和汤加减治疗骨肿瘤。山东中医杂志 1998;17(2):62)

摸拟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损伤初期一般指伤后( )

A、24小时内 B、1周内 C、1-2周内 D、3周内 E、3-6周

2、清热凉血法是损伤初期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属骨伤内治法中( )

A、和法 B、清法 C、补法 D、消法 E、下法

3、在损伤后期治法的补气养血法中,损伤血虚为主者,用( 0

A、八珍汤 B、十全大补汤 C、四物汤 D、四君子汤 E、参附汤

4、透脓法常用的方剂是( )

A、托里消毒散 B、神功内托散 C、透脓散 D、阳和汤 E、青蒿鳖甲汤

5、临床根据损伤部位辨证治疗四肢损伤时,应选用( )

A、通窍活血汤 B、桃红四物汤 C、复元活血汤 D、膈下逐瘀汤 E、血府逐瘀汤

(二)B型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

1、下列损伤初期的病证应采取骨伤内治法中的那一法:

(1)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 )

(2)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 )

A、开法 B、和法 C、补法 D、温法 E、消法

2、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

(1)复苏期表现眩晕嗜睡,胸闷恶心。方用。( )

(2)恢复期表现心神不宁,眩晕头痛,方用。( )

A、苏气汤 B、复苏汤 C、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 D、紫雪丹 E、苏合香丸

3、下列方剂属于骨病内治法中何种方法

(1)黄连解毒汤。( )

(2)温胆汤。( )

A、行气活血法 B、清热解毒法 C、温阳解毒法 D、舒筋舒痉法 E、祛痰散结法

4、下述伤科杂证应采取何种内治法:

(1)损伤疾病中兼见外感表证者。( )

(2)损伤疾病后期或肢节病疼患者有阴液耗损、邪毒留于阴分症状者。( )

A、健脾利湿法 B、镇纳安神法 C、因涩收敛法 D、养阴清热法 E、发汗解表法

5、下列方剂属于 骨伤内治法中何种方法:

(1)七厘散( )

(2)续骨活血汤( )

A、行气消瘀法 B、和营止痛法 C、接骨续筋法 D、补气养血法 E、攻下逐瘀法

(三)D型题(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属于损伤后期的治法为( )( )

A、和营止痛法 B、接骨续筋法 C、舒筋活络法 D、补气养血法 E、补益肝肾法

2、属于骨病散结法为( )( )

A、疏泄解毒法 B、行气活血法 C、祛邪通络法 D、祛痰散结法 E、活血解毒法

3、清热凉血法包括的两法为( )( )

A、 行气消瘀 B、清热解毒 C、凉血止血 D、开窍活血 E、和营止痛

4、属于伤科杂证内治法为( )( )

A、活血解毒法 B、因涩收敛法 C、开窍活血法 D、健脾利湿法 E、舒筋解痉法

(四)X型题(在每小题5个以上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大括号内)

1、属于骨病内治法中的解毒法包括( )

A、祛邪通络法 B、清热解毒法 C、温阳解毒法 D、疏泄解毒法 E、活血解毒法

2、上肢损伤(骨折、伤筋)常选用的部位引经药物为( )

A、桑枝 B、桂枝 C、羌活 D、防风 E、牛膝 F、木瓜

3、下肢损伤(骨折、伤筋)常选用的部位引经药物为( )

A、木瓜 B、牛膝 C、独活 D、羌活 E、千年健 F、青皮

4、伤科杂证内治法有( )

A、发汗解表法 B、养阴清热法 C、固涩收敛法 E、镇纳安神法 F健脾利湿法

二、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

1、骨伤科常用药物治疗方法分为 和 两种。

2、内托法可分为 和 两法。

3、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可分为 、 及 三法。

4、内治药物的剂型,传统剂型有 、 、 、 四种。

三、改错题(将标有" "的错误部分,改为正确的内容)

1、攻下逐瘀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苔黄,脉沉涩而微的体实患者。

2、补托法适用于毒势方盛而正气未衰者。

四、名词解释(简要说明或解释一个概念或名词)

1、固涩收敛法

2、镇纳安神法

五、简答题(简要回答问题)

1、何谓内托法?

2、何谓补气养血法?

六、论述题(要求论点明确,论述合理)

1、试述损伤初期行气消瘀法的适应症,常用方剂及注意事项。

2、按三焦辨证治法,临床如何根据损伤部位选方用药?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B 3、C 4、C 5、B

(二)B型题

1、(1)E (2)A 2、(1)B (2)C 3、(1)B (2)E

4、(1)E (2)D 5、(1)B (2)C

(三)D型题

1、D、E 2、B、D 3、B、C 4、B、D

(四)X型题

1、BCDE 2、ABCD 3、ABCE 4、ABDEF

二、填空题

1、内治法、外治法 2、透脓、补托

3、骨伤内治法 骨病内治法 伤科杂症内治法

4、汤剂 丸剂 散剂 药酒

三、改错题

1、洪大而数 2、毒势方盛而正气已虚

四、名词解释

1、固涩收敛法 是用固涩收敛药物,使气血津液不再耗散的一种治法。

2、镇纳安神法 是用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重镇和摄纳作用,以达到重镇、潜阳、熄风、纳气等目的的一种治法。

五、简答题

1、 答:内托法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

2、 答:补气养血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以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

六、论述题

1、答:行气消瘀法是适用于损伤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有某些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等;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等;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瘀汤等。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

行气消瘀法属于消法,具有消散和消破的作用。行气消瘀方剂一般并不峻猛,如需逐瘀通下,可与攻下药配合。对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者,宜四物汤加穿山甲"之法治之。

2、答:按三焦辨证治法,在临床应用一般可根据损伤部位选方用药: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汤,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伤可用复元活血汤,腹部损伤可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部损伤可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四 : 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 跌打损伤的2大治疗法

跌打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一般我们都会选择一些外用药涂抹患处即可。中医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对跌打损伤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几种中医治疗跌打损伤的妙方。

药物

1、三七是跌打损伤第一圣药,止血活血化瘀奇药,对跌打损,金创外伤自古就有“金不换”之说。

用三七泡酒作为常备药酒可以内服外用,但需要泡三月以上。

如果急用就直接用三七粉生吃,一般淤血两三天即可化去,外伤出血用三七粉敷上即止,还有镇痛之功效,著名的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就是三七。

如果是经常干体力劳动或者从事易发生跌打损伤的行业三七不愧为居家必备良药。

取鲜地耳草适量,白酒少许,捣烂后外敷;另外用地耳草30克,黄酒适量,水煎服。

2、取鲜犁头草适量,配以甜酒、白糖各适量,捣烂后外敷于患处。

3、取秋海棠根适量,晒干研末,每次饮服6克,开水送服;另外用鲜根适量,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于伤处。

4、取胡颓子根30克,娃儿藤根15克,寥刁竹根12克,加白酒、水各半煎服。

5、取鲜半枝莲60克,捣烂取汁,再加入温甜酒60克后饮服;剩余药渣可捣烂外敷于患处。

6、取凌霄花根适量,置童子尿中浸1周,再取出晒干研末,每次6克,睡前用冬白酒送服。

7、取珍珠菜根、马兰根各15克,加白酒、水各半煎服。

8、取山姜根15克,大血藤根30克,茜草根15克,牛膝根9克,泽兰9克,白酒一斤,将诸药浸入白酒中3~7天,每次饮服30~50毫升。

治疗跌打损伤除了使用外用法,还可以试试中医治疗跌打损伤的验方,在治疗的过程中痛苦和副作用也小。

药膳食疗

土鳖虫酒

土鳖虫7个焙干,以白酒30毫升浸1昼夜,去土鳖虫渣。上酒分作3份服,3次/日。

功能破坚逐瘀,疗伤止痛。主治闪腰扭伤(注:孕妇忌服)。

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 跌打损伤的2大治疗法_跌打损伤怎么办

大黄蚯蚓酒

大黄如鸡子1枝、蚯蚓矢30克、酒100毫升,煮取3沸。随量服食。主治宿疾在诸骨节及肋胁外不去者。

山羊血三七末方

山羊血50克、田三七10克共研细末。0.3克/次,黄酒适量冲服,2次/日。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外伤瘀血肿痛。

月季花烧鱼肚

水发鱼肚600克放锅内,烧沸炖1小时取出切块,用沸水略焯,捞出过凉。

另锅将鱼肚入鲜汤1.5升中煨20分钟,去异味。

炒锅上火,放麻油烧,下入调料,放鲜汤,汤沸后取葱、姜,鱼肚挤净原汤,放锅内,小火焖30分钟调味。

鱼肚勾芡,将月季花1朵撕在鱼肚身上。

另2朵月季花放盘内,鱼肚起锅,淋上鸡油,盖花上。烧好服食。

主治跌打损伤。

月季凌霄粥

月季花、红花各5克与黄酒100毫升同入杯,置有水的蒸锅中,隔水加热蒸20分钟。温饮30克/次,1次/日。

主治跌打损伤。

牛膝炖猪肉

土牛膝(倒扣草)100克加水适量煎30分钟,过滤取汁500毫升。瘦猪肉丁200克与过滤药汁炖至肉烂熟,入冰糖50克煮至溶。佐餐食。

功能为补肾壮腰。主治跌打损伤,腰肌劳损。

四花茶

月季花、玫瑰花、凌霄花、桂花各1克与红糖适量同入保温杯,加沸水冲泡,盖紧茶杯盖闷5分钟。代茶饮。主治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怎么办?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就不会感觉惊慌失措了。孩子出现意外情况,正确的处理能够让疼痛感降低,还能防止伤情恶化,但是一定要注意科学的处理。如果超出处理能力,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本文标题: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跌打损伤 药物治疗方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044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