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关于马的典故-关于得过且过的典故

发布时间:2018-03-25 所属栏目:关于得失的故事

一 : 关于得过且过的典故

得过且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得过且过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www.61k.com)

得过且过的典故: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飞翔。 每当夏季来临时,寒号鸟就浑身长满色彩斑斓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它每天都唱着,却不知道搭窝。 等到深冬来临的时候,它虽然很冷,但还是不搭窝,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脱落了。当寒风袭来的时候,这光秃秃的肉鸟无可柰何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得过且过 关于得过且过的典故

得过且过的意思:

【拼音】 dé guò qiě guò

【释义】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

【出处】语出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得过且过造句:

1. 他对什么事都心灰意冷,得过且过地度日。

2.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 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4. 得过且过,苟且、随便,勉强能过得去就行的思想是前进中的拦路虎,是成功的大敌。

5. 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6. 吃大锅饭时,人们常常是得过且过,不求进取。

7. 一事无成是得过且过的必然归宿。

8. 我们保障的是家庭持久的温暖而不是得过且过的生活;我们所提供的是远见而不是鼠目寸光的日子;我们销售的是明天不是今天,是未来不是现在。我们销售的是安全,内心的安详,一家之主的尊严以及免于恐惧,免于饥渴的自由。

9. 人的一生是很短促的,应该珍惜生命,努力工作,不要得过且过。

10. 我们对待工作不能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而应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11.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沿袭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12. 得过且过,醉生梦死,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这是颓废的处世之道。

13. 你这种得过且过的做事态度,如何能让上司信任。

14. 佛曰:随缘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尽人事。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佛诞日,祝随缘开心!

15. 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16. 白色情人节&l“嫑_犇”dquo;得过且过”,黑色情人节“一闪而过”,玫瑰情人节“不能错过”,七夕情人节“我和你过”,收到短信请回过,一条短信真情多。

17. 有的人缺乏坚定的战斗意志,而抱着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心理。

18. 如今社会环境混乱,有些人得过且过,失去了对生活的热忱。

19. 事实上,此片大部分情节都以得过且过的态度拍摄,例如林民明知自己和珍珍在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课室相处迟早出事,却同意珍珍入学,便大有?戏来做之嫌。

20. 在见到你以前,我只是在无聊地混日子,得过且过而已。

21. 一想到多做多错,有些员工乾脆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如此下去,公司如何有前途?

22. 如果他们对每样事都投以冷眼,如果他们总是得过且过,不积极地去发挥所长,他们最终也将沦为庸俗的一群。

二 : 典故大全:关于马的典故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和用到很多有关马的词语,比如害群之马、拍马屁、露马脚……

面对着蕴含了丰富的‘马’文化的词语,可否对其想一探究竟,了解那些有趣的小故事呢。在此,小编特意精选了10个关于马的典故,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典故一: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众诸侯国都不甘受欺。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共同反秦,让荀偃做联军总帅。苟偃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

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种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他诸侯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联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典故二:害群之马

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阍、滑稽在车后随从。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都迷路,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

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

那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孩子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

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光的毛病。

有一位长者教道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如今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黄帝说:“你说的太含糊了,究竟该怎样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黄帝大受启发,叩头行了大礼,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典故三:车水马龙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旭。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着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旭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把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

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者路呢?”

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

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典故四:拍马屁

人们把阿谀奉承称为“拍马屁”。“拍马屁”一词最初来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牵马与别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对方的马屁股,连声称道:“好马,好马。”以示赞赏和友好。

但在那时,也确有些趋炎附势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贵族牵的马,便不分好差优劣,总要跑上去拍拍马屁股,不断赞叹:“好马,好马,大人真有福气!”久而久之,“拍马屁”就变为诌媚巴结之意的贬义词,流传至今。

典故五:露马脚

人们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称为“露马脚”。那么,“露马脚”之说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版本。一说源于唐代,每逢喜庆活动,人们有舞麒麟的习俗。其实世上没有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吉祥仁兽。为此,人们便把绘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马身上假作麒麟。

马在翩翩起舞时,若麒麟皮包裹不严密,则会露出马脚来,于是被称之为“露马脚”。另一说源于明代,那时妇女均是小脚,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双未经缠裹的大脚。

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故马皇后终日用长裙掩饰,从不将脚露出裙外。一次,马氏乘轿游览金陵街头,不料轿帘忽然被一阵大风掀起,结果她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露了出来,故称“露马脚”。

典故六:青梅竹马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诗《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也可以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放在一起使用,意思不变。后人就以青梅竹马称呼小时候玩在一起的男女,尤其指之后长大恋爱或结婚的。至于从小一起长大的同性朋友则称为“总角之交”。

典故七:下马威

西汉时期,豪门贵族少年班伯主动请缨到混乱的定襄去做太守。他刚到任,当地的豪绅大姓把以前的犯事的人全都藏匿起来。而班伯一上任就大肆宴请豪绅大姓,与他们交朋友,待了解犯事的人藏身之处后立即下令捕杀,定襄很快就安定了。

典故八:特洛伊木马

古希腊传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访问希腊,诱走了王后海伦,希腊人因此远征特洛伊。围攻9年后,到第10年,希腊将领奥德修斯献了一计,就是把一批勇士埋伏在一匹巨大的木马腹内,放在城外后,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为敌兵已退,就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搬入城中。

到了夜间,埋伏在木马中的勇士跳出来,打开了城门,希腊将士一拥而入攻下了城池。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特洛伊木马”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在敌方营垒里埋下伏兵里应外合的活动。

典故九:招兵买马

五代时期,刘知远因父母双亡,流落到徐州沛县,娶李员外的三小姐为妻。由于家贫遭到大舅子李洪的欺压,媒人李三叔告诉刘知远太原并州岳节度使在招兵买马,可以去应征混个前程。刘知远前去应征,从更夫做到九州安抚使。

典故十:快马加鞭

墨子老师责备他的学生。他的学生说:“我没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或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说:“为什么要鞭策快马呢?”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

三 : 关于批评的典故

篇一:《批评人的故事》

晋朝时,有一个叫谢尚的人,从小就很懂事。

(www.61k.com)

谢尚八岁的时候,他父亲谢鲲当上了太守。太守是地位很高的地方长官,权势很大。因此,不少人都来奉承巴结谢尚的父亲,家中的宾客来往不绝。

有一次,谢鲲领着谢尚去会见客人。客人们见这个小孩长的很聪明可爱,就向他提出一个个问题来考他。小谢尚对答如流,谁也难不倒他,客人们不住嘴地称赞他。

谢尚对人们的赞扬心理有数。他知道有些人是出于真心;有些人是出于应酬场面,随声附和;而更多人则是为了向父亲讨好,而过高地赞扬自己。

谢尚很看不惯庸俗地吹捧他的人,就想找个机会反驳这些人一下。

正巧,有一次,谢尚家举行宴会,宾客满座。有个客人看到谢尚在座,对谢鲲献殷勤说:“到底是有其父必其子。咱们太守有谋略,公子也年少聪明。谢公子真是一座之中的颜回啊!”

颜回是古代有名的聪明少年,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谢尚觉得自己比不上颜回,那个人的夸奖也太过分了。于是,立即站起来反驳他说:“满座上的人,没有一个比的上孔夫子的,哪里来的颜回?”

言外之意是,颜回那样贤能的人,是孔夫子教育出来的。现在,你们这帮成年人中没有一个向孔夫子那样有学问,怎么能培养出向颜回那样有学识的学生来呢?

谢道韫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还是个小MM的时候就相当了得。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这个东山不出的谢安石。其时天下号称名士的何止千万,能得谢安一赞几乎可以藉此荣耀终身。另一则故事就更经典了,一次冬日谢氏家族聚会,正赶上大雪鹅毛般片片落下,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问在座的谢氏后辈,飘飘大雪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

”(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明接口:“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简单一句,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谢安大声称善,夸奖道韫敏慧过人。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历史上的王戎是个很难下定义的人物,简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状。《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条款还有许多,摘列一二,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1,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王戎在其侄子结婚时送过一件单衣,后来数次讨还)

2,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王戎作司徒的时候富了起来,一到天黑就和老婆关起门来数钱){关于批评的典故}.

3,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树品种优良,卖的时候怕别人引进,先把核钻破) 4,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女儿出嫁借了他的钱,他就甩脸子看,女儿还了钱,马上眉开眼笑){关于批评的典故}.

单从上面的记载来看,王戎的吝啬,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世说*俭啬第二十九》中记载了九条俭啬的故事,他一人就占了四条。但是在同一本《世说新语》里,他却另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1,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

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译:王戎、和峤都很孝,同时死了老母。和峤规规矩矩服丧,王戎虽然不遵守规矩路数守孝,却因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干干鸡了。)

2,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他作官的老爹有清官的名声,死后,下面的人送钱数百万表示怀念,王戎一概拒绝)

3,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明帝虐待老虎还招呼老百姓围观。老虎一声大吼,吓得众人屁滚尿流,七岁的王戎却镇定自若)

4,王戎丧儿,“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他死了儿子,哭得昏天黑地,天性流露)

5,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

者无预焉。”

(阮籍有酒,给小王戎喝)

6,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本条出自《晋书》——并非无殊能,只怕是不愿表现殊能,尽到本分就成了)

这几条描写的王戎,至情至性,临危不惧,见财不贪,实在无法把他和那个吝啬的王戎统一起来。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王戎的吝啬极有可能是一种韬晦之计,作秀的成分很大。否则,依照嵇康阮籍等人的性子,如何肯和一个卑下贪婪的家伙混在一起号称“竹林七贤”呢?

王戎曾经带兵参加灭吴的战争,也算文功武略齐备,从234年生到305年没,活了七十一岁,最后死于“八王之乱”,位至左仆射,司徒。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当的不容易,这恐怕与他自污式的韬晦之计不无关系。{关于批评的典故}.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

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两个小孩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就匆匆将其扼杀,使人掩卷兮长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论,还能诗,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他与王粲等六人相提并论,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诸葛恪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年仅六岁,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诸葛恪可谓神童。但是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恪的聪明,也属于孔融式的小聪明,用来持节出使,游说劝谕,与人争锋于庙堂之上而不损国之威严,则绰绰有余;若用来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则嫌不足。孙权一双碧眼,有知人善用之誉,但是让诸葛恪这样一个人“辅太子”,真是大大的失策。

聪明人的身上,经常会被附会许多神奇怪异之事。《太平广记》曾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吴孙权时,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逐之。龟便言曰:“游不良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舡于大桑树。宵中,树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臞。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出?”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权命煮之,焚柴百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然以老桑方熟。”献之人仍说龟树共言,权登使伐取,煮龟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也。——这里对于诸葛恪广闻博识的描写,就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了。

小聪明的一大特点,就是急于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

孙权病故以后,9岁的孙亮即位,遗嘱时任大将军的诸葛恪和孙弘、孙峻等辅佐。孙弘仗着自己与王室的密切关系想独掌大权,策划除掉诸葛恪,不料孙峻站在诸葛恪一边,密报诸葛恪,诸葛恪闻信将孙弘诱到将军府,一刀拿下。

陆逊死后,诸葛恪替代了陆逊的丞相职务,军政大权一手把持。他一上台,就裁撤校官,豁免债务,减除杂税,深得民心。百姓由敬生爱,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太平广记》的那个故事,大概就是彼时留下的。每当外出,都有许多

人挤在道路两旁,伸长脖子,希望一睹尊容,场面之狂热,媲美追星族。

在这种热烈追捧的气氛中头脑发热,也就不难理解了。

诸葛恪掌握大权后,没有去调和矛盾控制政局稳定人心,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勋。上台第二年,他就带兵在魏吴交界的巢湖东界修城筑堤,防魏进攻。这座大堤便是有名的东兴堤(今安徽巢县东北)。说来也巧,就在万事俱备之时,司马师率兵来攻。吴军以逸待劳,甫一交锋,就击溃魏军。这本是一次小胜,不足宣扬,可在追星族的眼里,这钟近乎未卜先知的本事更加证明了诸葛恪的神奇。

被胜利和崇拜灌晕了的诸葛恪再次征集了20万大军,围攻合肥。这一次却没那么幸运了,诸葛恪那种浅层次的智慧根本不足以决胜千里。战争拖延了四个月,吴军伤亡惨重,又瘟疫流播,败局已定。诸葛恪出于虚荣心理,对将军朱异都尉蔡林等人的劝告置若罔闻,仍然逼迫将士负病攻城,结果军心大乱,减员严重。

魏国反击,诸葛恪不敌,退至长江沿线。吴军连病带伤折损无数,幸存者也是怨声载道。诸葛恪还不服输准备再战,后来在孙亮一道接一道的退兵诏书催促下,才退兵回朝。

经过这次惨败,诸葛恪大失人心,朝野一片怨责之声,孙峻利用这个机会,杀死了诸葛恪取而代之,东吴政权从此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

应该说在三国的神童里面,诸葛恪是最有机会施展才华的一个。他自小便深受赏识,后来掌握了主宰一国的权力。但是,他的拙劣表现却令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镜,最后他不但自己落得个身首异出的悲惨结局,还使东吴国力大伤朝政混乱直至灭亡,孙权泉下有知,一定要后悔得捶破棺材板。这种过早表现的聪明以及随之而生的心理扭曲,是诸葛恪人生悲剧的根源。肤浅的聪明,轻者杀身,重者误国,内中个情,发人深省。{关于批评的典故}.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三国神童经常在七岁的时候不约而同开始闪光,巧合的程度令人怀疑。何晏在普通读者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一提起他祖父何进则无人不晓。如果说黄巾之乱是三国鼎立的导火索,那么国舅兼大将军的何进就算是分割天下的操刀人了。正是他在与十常侍的争斗中引进外援——董卓的野狼部队,在本就气息奄奄的汉王朝软肋上又捅了致命的一刀。

何进是屠夫出身,但是他的后人何晏却出落得唇红齿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长清秀儒雅(越说越象一根水灵灵的绿豆芽),而且从小聪明伶俐。曹操自己的儿子虽然个个都很出色,见了何晏仍然很喜欢,一心想把他收为义子。没想到何晏人小心大,自己在地上画了个圈,标明是“何氏之家”——这份执著来自于一个七岁孩童,真让人赞叹。

关于何晏的皮肤白皙,还曾经有过一个典故:许多人认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为学女人搽粉,魏明帝曹睿也曾好奇到设了一个局来验证此事。有一日天气闷热,曹睿急召何晏进宫。何晏满头大汗地赶来,却没什么事,曹睿只是准备了一碗热汤面给他喝。何晏一边吃一边用袖子擦汗,却仍然面容皎白毫无沟壑纵横的迹象,可见乃是出自天然。

篇二:《哲理故事:表扬与批评》

哲理故事:表扬与批评

小刚和小明贪玩,天黑了才想起来写家庭作业。可是到家后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师留了什么作业。他们抓耳挠腮的想了老半天,不写当然是不行的,要是去问同学,天又太晚了。

他们只好把大概记得老师说的页数的题都写了一遍。

第二天,他们各自的班主任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了他们多写了几页,叫他们上前去询问,他们说忘了留什么作业了。

小刚的班主任听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今天咱们班有位同学要提出表扬,他因为忘记了老师留给他的作业,所以多做了好几页的题。这样不但完成了老师留下来的作业,还多做了练习。

而小明的班主任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今天咱们班有位同学要提出批评,他上课没有注意听讲,以致没有记住老师留下来的作业。虽然他多做出了好几页,但是我不认为他的行为要得到表扬,而且我还有重重的罚他。

小刚得到了赞扬很高兴,他觉得老师认同了他的做法,以后老师留作业的时候他都不认真听,反正回去多做几道就行了,慢慢的他连上课也不注意听讲了。

小明得到了批评很难过,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从那以后每次老师留作业他都会认真的记在本子上,慢慢的养成了习惯,课堂上也变得专心一志。 相同的事,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就会截然。

篇三:《哲理故事:表扬与批评》

哲理故事:表扬与批评

小刚和小明贪玩,天黑了才想起来写家庭作业。可是到家后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师留了什么作业。他们抓耳挠腮的想了老半天,不写当然是不行的,要是去问同学,天又太晚了。

他们只好把大概记得老师说的页数的题都写了一遍。

第二天,他们各自的班主任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了他们多写了几页,叫他们上前去询问,他们说忘了留什么作业了。

小刚的班主任听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今天咱们班有位同学要提出表扬,他因为忘记了老师留给他的作业,所以多做了好几页的题。这样不但完成了老师留下来的作业,还多做了练习。

而小明的班主任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今天咱们班有位同学要提出批评,他上课没有注意听讲,以致没有记住老师留下来的作业。虽然他多做出了好几页,但是我不认为他的行为要得到表扬,而且我还有重重的罚他。

小刚得到了赞扬很高兴,他觉得老师认同了他的做法,以后老师留作业的时候他都不认真听,反正回去多做几道就行了,慢慢的他连上课也不注意听讲了。

小明得到了批评很难过,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从那以后每次老师留作业他都会认真的记在本子上,慢慢的养成了习惯,课堂上也变得专心一志。 相同的事,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就会截然。

篇四:《拍马屁的典故》

拍马屁的典故

“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么,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谄媚者的艺术是:利用大人物的弱点,沿袭他们的错误,永不给予可能会使他烦恼的忠告。”

“拍马屁者”若不改掉““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么,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谄媚者的艺术是:利用大人物的弱点,沿袭他们的错误,永不给予可能会使他烦恼的忠告。”

“拍马屁者”若不改掉“拍马屁”的习惯,那么,他就永远会受他人的鄙视,也无法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百度》百科指出,拍马屁的典故来源于元朝文化。一说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一说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

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下来。“好谀是人生大病。”这是清朝学者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对人之弱点的评价。

好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拍马屁”。在社会生活中,常见一些喜欢拍他人“马屁”的人。

这些人,尽管只会言不由衷,只会一味奉承,只会点头哈腰,其小心谨慎那个劲使他们活得相当地累,但是他们照样活得很高兴,很自在,有的甚至飞黄腾达。

然而,人们从情感上却非常地讨厌他们,从人格上蔑视他们,不仅不想亲近他们,反而躲得他们远远的。

古今中外,对这类人的评价永远是低低的。

所以,荀子就说:“非我而当之,吾师也;是我而当之,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所以,希腊学者泰利斯就说:“最邪恶的猛兽是压迫者,最邪恶的家畜是谄媚者。”

不过,尽管人们是多么地卑视阿谀,是多么厉害地谴责“拍马屁”,然而都是徒劳的、无用的,照样还有那么多“拍马屁”的人,“拍马屁”的人照样能找到谀媚的对象,照样能活得很称心,很如意。

这又是为什么?

这是由“拍马屁”以下这些人格特点决定的

第一,自己明明有看法,却从不说真话。

说真话,这是人格中最宝贵的东西。而“拍马屁”的人是很少说真话的,至少他们是根据人的不同嗜好来说不同程度的“真话”。

这就是“拍马屁”人的“高明”。譬如,当他向“拍马屁”的对象

滔滔不绝地在谈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时,“拍马屁”的人明明有自己的想法,明明发现了他的看法中有不妥之处,甚至凭他的水平还可以指出不少错误的地方,可是在表面上却装得非常同意他的观点,甚至对他的看法“赞不绝口”,将他要所要拍马屁的对象搞得迷迷糊糊、飘飘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许多情况,有时倒也并不是诚心要他的“好看”,而实出于个性上的一种“奴性习惯”。

第二,投其所好,见缝就钻。

凡善拍马屁的人观察力是惊人的好,不仅极其敏锐,很能发现他人之嗜好和需要(尤其是他的“顶头上司”的所好),而且善于“捕捉”拍马屁时间、地点和场合,做到恰到好处,很有分寸感。譬如,当他发现有的人有只喜欢听好话或不喜欢听坏话的“怪癖”时,他便会故意隐瞒实情,专挑一些他所喜爱的好话说,说得对方很是“心花怒放”,甚至达到不知自己究竟姓什么的忘乎所以程度。此外,当他发现某些人对某种东西(不管是物还是人)有“特殊的爱好”时,他会不动声色地、千方百计将它搞到手,而且在相当合适的时机将它送到这个人的手上,以示自己的“忠心”,所以这类人很能得到权势者的信任,将他视作为自己人。

有的时候,这类人也会说几句“批评”之类的话,那也是在选择了他的对象能听得进的时候,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所谓“批评”完全是善意的、有分寸的,总之一句话是“批评”仍属“拍马屁”范畴,纯属“小骂大帮忙”。{关于批评的典故}.

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很快地获得了其“对象”的喜欢和信任,很快就被作为其“势力圈”之内的人。

第三,添加谗言、挑拔离间。

我国大文学家唐弢说:“奴才们虽然不能成大事,然而在讨

好凑趣,搬弄是非,在杀死人才这一点上,却还是颇有能耐的。”有时,“拍马屁”的人也会说领导的“坏话”的,但是,这不是他在说,而是在“替”他人说,“借”别人的话,而说这个“坏话”的目的,也是为了讨好。在这方面他们的本领很高超。譬如,当他发现自己的领导对另一个人很不满时,他一定会为该领导提供那个人对他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譬如,在公元一九八八年二月三十日(注:这个月只有二十八日,但是他能编出三十天来)的某次小组会讨论会上,那个人是对你如何如何作了“攻击”你无能的发言的;在一九八九年五月一日(这个日子是休息日)那个人在办公室对他人又是如何如何散布对你的“流言蜚语”的……总之,这种恰到好处的谗言的添加,大大地满足了有的人(或领导)在感情上对愤怒的需要,大大地增强了有的人(或领导)在感情上对他的依赖程度。当然,这种恰到好处的最后效果是:有效地离间了人与人之间或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四,因人而别、“选择性”尤为强。

是不是“拍马屁”的人对所有的人都只会是一味奉承呢?倒也未必见得。这类比较势利,有很强的选择性。他们所选择奉承拍马屁的对象往往是以下这些人。

能决定自己命运(如升职、提职称、分房子等)或给自己某种好处的顶头上司;

不一定是当官有权,但是很有“势力”的人,这类人影响大,说话有人听,能控制一方,属于“地头蛇”性质;

一些拥有资源、对自己(或自己的家庭成员)将来的发展用得着的人;

可以假他人之手用来整或除掉自己所痛恨的人或妨碍自己发展的人。

对其他用不着的人呢?往往是另眼相待,不屑一顾。尤其是对那些自己领导所不喜欢的甚至是“失势的人”,这类人还会有特别的“动作”。譬如:到处东奔西走地搜集材料,去证明领导整那个人是多么地明智、正确;在批判、帮助“失势人”时故意地将调子来一个“高八度”,以显示其立场的坚定和爱憎的分明;有意或无意地与“失势”的人拉家常,表面上很同情,很亲热,实际上却是在套话,套他对领导不满的话,因而只要一转身,他就会添油加醋向领导汇报他的“新动向”,或是打“小报告”。

总之,千万不要以为“拍马屁”的人是对所有的人都会采取“拍马屁”的方式。相反地,在许多场合,这类人会发出与通常“拍马屁”那种甜言蜜语所不相吻的“火辣辣”的语言来

那么,为什么“拍马屁”要“拍马屁”呢?

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如下。

第一,出自于自己过去挨过整的经验。

有的人在他漫长的人生史上曾经发生过“惨痛的经验教训”。或是因为年轻气盛、不懂世故,或是由于性格过于直率、快言快语而得罪了领导或{关于批评的典故}.

某一个有权势的人,挨了整,而且一整就是好多年。出于惨痛的经验教训,这类人便像“一旦被蛇咬,三年怕草绳”似地,做人和说话格外地小心,逢人只说好听的。这类人的“拍马屁”一般没有害他人之心,纯粹是出自于自己一种“防御的本能”。 第二,出自于人的生活哲学——明哲保身。

有的人活在世上与世无争,只求太太平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看到了人世间你斗我、我斗你的那种“你死我活”的景象,实有点害怕;看到某些人被有权势人整得那个“熊样”,实有点“心

篇五:《故事版创作-意识形态批评之《熔炉》》

识形态批评之《熔炉》影评

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常常会感慨,为什么编剧可以写出如此触动心弦的故事,不过我不想说编剧们的绞尽脑汁,我更想说说《熔炉》这个真实的故事,是的,这部电影不是虚构的,不是作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体现,它的存在,是在意识中,告诉我们,社会上我们所看到的不是眼前的景象,这个世界上我们听到的也不是内心的声音。

来自首尔仁浩,只身一人来到雾津,担任慈爱聋哑学校的美术教师,在途中意外发生车祸,遇到影一位人权组织成员友真。初来乍到,迎来的不是学校老师们亲切的问候,是五千万韩元的索要,为了这个职位,仁浩忍了,但随着对学校的了解,他发现老师毒打学生,校长性侵学生,带着自己的良知,这,没有一丝可以容忍的可能。

雾津,这个城市,是在韩国不存在的,是编剧以自己的意识虚构的,但这个城市与这部影片却契合的相当默契。迷茫的大雾遮蔽了人们的双眼,看不清真相的轮廓,是的,身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发生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却没有办法得到法律的制裁,众人的愤怒呢,或许被大雾融化,可大雾不是火,融不掉那颗善良的心。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也不能让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

故事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天气愈加寒冷,是在提醒我们身边的人给的温暖愈加浓烈。尽管影片的结尾没有迎来传统的大团圆的结局,但韩国的影视界似乎更有表达悲情的超能力,是的,这种悲,会刺痛我们的心,引发自己默默地躲到一个角落去思考,去反思。有一种力量,在经济学中可以被称为无形资产,但我喜

欢称为意识的宝藏,轻易找不到,却又价值无限。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主义说需把电影放到特定的文化中理解,电影的本质就是物质的复现。用不专业的言语总结便是富有马克思主义的再现系统,感觉总是过于抽象,意识本也是个抽象的载体,但制作出一些让人看了却永远看不懂而只有作家或者导演自己欣赏的影片,应该也不会被称为电影意识形态批评主义。之所以如此的喜欢韩国影视界,是因为情感,总认为韩国影视将情感这个无形的东西处理的很细腻,《熔炉》便是这样,仁浩的反抗,友真的无奈,孩子们的无可奈何,校长老师们的老谋深算,社会的无情,这些种种元素在意识形态流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感受到,我心痛了,那么自己的意识便被主宰,我也成为了这个意识形态流的一个部分。

最触动人类眼泪的,总是死亡,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总是安插这样子的桥段,设身处地地去想,那时的他们,已经没有选择了。很多东西都是一念之间,每段意识的存在也是稍纵即逝,会悄悄溜走,握不住,抓不着。

影片中的布光也是反映意识形态批评的一个方法之一,昏暗的灯光表现出一丝压抑的气氛,光永远不会给的太强,这是《熔炉》的一个特色,是的,它就是想要这种感觉,的确,我们感受得真真切切。

可以将很多抽象的东西具体话,是电影的一大魅力所在,意识形态批评很抽象,但在影片中经表现变成了事体。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域内,展现着不同的形态,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而我们,看到了,思考了,感悟了,创造了,便满足了。

篇六:《经典故事》

[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聆听。父母对你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 [故事]小熊冰雹

“妈妈,我要喝蜂蜜!”小熊说。

“孩子,你刚刚喝了一罐,要是再喝,就会牙痛的。”熊妈妈说。 “我要喝!我就要喝!”小熊又哭又闹,还在地上打起了滚儿。 “我的孩子脾气这么坏,真拿他没办法!”熊妈妈叹了口气,到菜园里干活去了。

小熊见没人理他,脾气越发大了,他的肚子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气球。

一阵风吹来,小熊像气球一样飘起来了。

“我要飞到大树上的蜂巢里喝蜂蜜!”小熊怒气冲冲地说。 可是,他没能在大树上停下来,而是被风儿吹到乌云里了! “我不是小鸟,不想上天!”小熊叫起来。

天上好冷啊!小熊缩成一团,身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此时,熊妈妈正在给青菜浇水,忽然,一个像小熊一样大的冰雹落到她身边。

“好大的冰雹!”熊妈妈惊讶地说。

“妈妈,我不是冰雹,我是你的孩子!”冰雹裂开一个口,跳出来一个小熊——他惭愧地低下头,然后扑进妈妈温暖的怀里。 温馨提示:

小熊为什么会变成冰雹呢?因为他爱发脾气,爱发脾气的人不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只会让人觉得寒冷。小朋友,读了这个小故事,你还会乱发脾气吗?记住,要试着给亲人和朋友送去温暖,而不是“冰雹”。

[原文]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冬天的时候要照料父母,让父母感到温暖,夏天的时候要让父母感到清爽凉快;早上起床后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后,要向父母报平安;外出离家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当面禀告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故事]圆圆的老老朋友

他老老的,动作慢慢的,有好多白头发,脸上还有好多皱纹。 “圆圆,外公来了!”外公从乡下来到城市,好久没有看到外公的圆圆,一直躲在妈妈的背后。

外公来的第二天早上,爸爸妈妈要上班,妈妈要圆圆陪外公到公园散步,圆圆有点不想去,因为她说的话外公听不懂,真无聊! 在去公园的路上,圆圆一直走在前面不答理动作慢腾腾的外公。他们经过一家玩具店时,圆圆马上跑过去,指着一个娃娃对外公说:

“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外公摇摇头。

圆圆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一点儿也不好玩!” 外公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

晚上,妈妈煮了外公最爱吃的稀饭,可是圆圆最讨厌吃稀饭了,所以一直吵着要吃炸鸡。妈妈对她说:“妈妈小时候家里很困难,外公每天种菜,卖菜,只能吃稀饭过日子。因为外公的辛苦,我们才有现有的生活啊!乖,去叫外公吃饭啦!“

“真的是这样吗?”圆圆有点儿不相信,想问又不敢去敲外公房间的门。

外公突然开门看到圆圆,说:“你怎么站在门口呀?”

“妈妈说吃饭了„„还有„„我想问外公„„”圆圆想知道妈妈说的是不是真的。

外公笑着跟她讲以前的故事。“没想到外公讲的故事这么好听!”圆圆开始喜欢外公了。

又过了几天,外公要回乡下去了,妈妈问圆圆:“要不要跟外公一起回乡下去玩?”圆圆回答说:“好哇!”

不过,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到了外公家,外婆很热情地迎接圆圆,她觉得好开心哪!可是圆圆接着就发现,这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空调,她生气地跺脚走了出去。 圆圆在稻田旁边走来走去。“呱!呱呱!”一只青蛙跳到她的面前,圆圆开心地叫着:“好可爱的青蛙!”

就这样,圆圆在田里跟青蛙玩了一个下午。

晚上,吃完饭后,外公和圆圆坐在院子里,看着有月亮的天空,外公说着他小时候的故事。一会儿,圆圆就趴在外公的腿上睡着了。 圆圆过了几天和城市不一样的乡村生活,在溪边找小鱼小虾,听外公讲故事,吃外婆煮的东西,圆圆越来越喜欢外公外婆,也越来越喜欢他们住的地方!

这一天,爸爸妈妈来接圆圆回家了,可是她舍不得跟外公外婆分开。圆圆想:“以前我对外公外婆的态度不好,真是对不起!”可是她不敢说。一直到要上车的时候,她才大声地喊着:“外公外婆,我好喜欢你们!”

外公外婆笑着说:“欢迎你下次再来!”

“以后我要对外公外婆更好,他们是我的老老朋友!”圆圆心里想着。坐在车上,圆圆的心还是留在了外公外婆那里。

[原文]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父母所喜欢的事物,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讨厌的事物,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除去。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了伤,就会让父母担忧;如果自己的品行上有了污点,就会使父母感到羞耻。 [故事]岳母刺字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

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原文]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文]父母爱我关心我的时候,我孝敬父母有什么困难呢?父母不喜欢我的时候,我还能一样的孝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孝顺。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应该劝说他们改正,规劝时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时声音一定

要轻柔。

[故事]薛包孝敬后母

篇七:《小故事大教育“甜甜的批评”演讲稿》

“小故事大教育”之

甜甜的批评

A班1组 杨彩琴

记得在我从事幼教的第二年,我被调到另一个班当班主任

,不久,我就发现班上有几个孩子,爱从家里带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入园,有时还是一些不安全的小东西,如珠子,鞭炮,火柴等。集体活动时他们不但不参与,还召集周围的小朋友玩他们的东西。特别是陆明,我给他说过很多次,叫他不要带来,他就是不听,也曾没收过他的东西,还是不管用,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突然,我想到了曾经在《意林》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贪玩的小女孩把自己的小狗带入了一家严禁带狗的商场。当她看到二楼的提示牌示,保安已经向她走来,她忐忑不安的等待着“暴风骤雨”的来临。而这位保安叔叔并没有批评她,而是对着她的小狗说:“宝贝,你怎么糊涂了,我们这是不允许小狗带小女孩进来的,不过既然来了,我也就不为难你,等你离开时千万记住把小女孩带走!”小女孩不好意思的笑了。

是呀,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段话语,甚至是关怀,足可以传递出或善意或严厉的批评,我一下豁然开朗!

第二天早上,陆明的妈妈对我说:“杨老师,他感冒了,我叫他不要来幼儿园,但他一定要来,请你多关注他,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就给我打电话。”我不时的走过去询问他舒服吗?要喝水吗?一会儿摸摸他的头,看看烫不烫。孩子见我对他这样关心,满脸欢喜。

中午休息时间,当孩子们躺下时,我开始来回巡视给他们盖被子,许多孩子都进入了梦乡,只有陆明还在那里瞪着他的大眼睛,一点睡意都没有。我小声问:“陆明,睡不着吗?”孩子点点头。“那我帮你拍拍背,好吗?”“老师你真好,我以后听话,再也不带危险东西来幼儿园了”陆明小声地在我耳边说。

看着陆明渐渐沉睡的样子,我思绪万千,这不是我一直想要但用批评教育不管用的结果吗? 甜甜的批评其实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愿我们每个老师都能让你的孩子感觉到你的批评是甜的。让我们一同试着使用“甜甜的批评”吧!它体现了您的高尚与大度!体现了您的修养与宽容!体现了您的博爱情怀!

篇八:《成语典故素材:发蒙振落》

【编者按】成语典故素材:发蒙振落

发蒙振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轻而易举。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汲黯传》,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西汉时,掌管封舜事务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武帝提出建议,将诸子百家的学说作为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到处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

汲黯觉得武帝这种表示是言不由衷的。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武帝听了无言以答,非常难堪地离去。

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活,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污泥里去吗?不久,淮南王刘安准备反叛。他对公孙弘并不放在眼里,怕的倒是汲黯。为此,特地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马脚。他说,汲黯此人爱好直言进谏,能为节义而死,很难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开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编者按】成语典故素材:发蒙振落

发蒙振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轻而易举。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汲黯传》,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西汉时,掌管封舜事务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武帝提出建议,将诸子百家的学说作为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到处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

汲黯觉得武帝这种表示是言不由衷的。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武帝听了无言以答,非常难堪地离去。

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活,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污泥里去吗?不久,淮南王刘安准备反叛。他对公孙弘并不放在眼里,怕的倒是汲黯。为此,特地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马脚。他说,汲黯此人爱好直言进谏,能为节义而死,很难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开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

四 : 关于水落石出的典故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下面请欣赏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水落石出相关典故内容。

“www.61k.com)

水落石出的意思 关于水落石出的典故

水落石出的意思

[释义]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经过澄清以后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语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出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正音] 落;不能读作“là”或“lào”。

[辨形] 落;不能写作“摞”。

[近义] 真相大白 原形毕露

[反义] 匿影藏形

水落石出的成语典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名文学家苏洵的长子。神宗当皇帝的时候,采用王安石的变法政策,苏轼因不赞成新法,和王安石辩论。那时王安石很为神宗所器重,苏轼敌不过他,被贬到湖北当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的东坡地方,建筑了一间居住,所以又称苏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喜欢山水,时时出去游玩。赤壁是三国时东吴和蜀汉联军大破曹操的地方;但赤壁在湖北有三处,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复州;一在齐安之步下,即黄州;一在江夏之西南一百里,今属汉阳县。江夏西南一百里之赤壁,正是曹公败处,东坡所游之赤壁在黄州汉川门外,不是曹公失败的地方,东坡自己也知道,他先后做了两篇赤壁赋,只是借题发挥而已,名同地异,因他的才思横溢,文笔流利,写得唯妙唯肖,使后人对于赤壁这地方,都怀有向往的心情,在后赤壁赋中,他有这样几句“...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水落石出”苏轼的赋中,本来是指冬的一种风景,但后人把这水落石出四字,用做真相毕露被悉破的意思。也有人把一件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以后,等到真相大白,也叫做水落石出。

用水落石出造句

1) 是不是还有一种“上之所好,下必从之”的暧昧,需要上下一起来个大扫除?“华南虎照”事件水落石出,互联网功不可没。

2) 来自靴型半岛的消息表示,就在意大利国家队昨天被淘汰出南非世界杯的当天,蓝衣军团中后卫博努奇的未来也终于水落石出。

3) 这种“一头沉”处理造成的表面平静,并不代表真相的水落石出,也不代表民众的真正信服。

4) 那时,贰心对劲足地从剧场回来,发现他的老婆多莉在卧室里,手里拿着那封活该的让水落石出的信。

5) 唐骏先生是不是现代版的南郭处士?这个问题不是斯芬克斯之谜,迟早会水落石出。

6) 在另一方面,少就是多,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消彼长的意味。

7) 对于这件事儿,我认为,还是先别急着辟谣,先等警方的消息吧,等真凶水落石出,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8) 往日不明原因,还云里雾里,今日水落石出,却是别有滋味……

9) 这事别有蹊蹺,我非得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10) 他发现自己想一口气读完,看个水落石出才罢手。

11) 我心想哪我都敢去,我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利利有点担心,我说:"你在医院等我,我没事。"。

12) 这个案子法官以旁敲侧击的方法问案,案情终于水落石出!

13) 他觉得,如果他死前未能对它有充分体会,未能弄个水落石出,那他就会失去一切。

14) 这件奇案,举国轰动,警方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15) 我当时非常好奇,想要弄清楚,所以我就拿定了主意,跟坡勾提先生弄一个水落石出。

16) 所谓水落石出,是在时间的回旋中仍相遇自己的本性。安妮宝贝

17) 搜救马航十多天,克服千难和万险。觅踪计划重指定,我国海舰达地点。细寻觅踪查真相,国人期待亲人盼。水落石出揭谜底,早有消息心中安。愿失联马航早日浮出水面!

18)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去冬来万物眠。我言秋日胜春朝,果实累累惹人喜。晴空一鹤排云上,水落石出景亦美。便引诗情到碧霄,我爱秋日好风光。秋天到了,愿你收获丰硕的果实,事业成功!

19) 沸沸扬扬的金浩茶油“秘密召回门”,终于水落石出。

20) 案情至此已水落石出,县政府即依据事实判明是非,宣布南沙当地村民胜诉,判令广东水师以后不得在这里采挖生蚝。

21) 水落石出是靠时间拖出来的,他只要站在旁边看就可以了。只是没有考虑到,水落石出,还有个同义词叫作沧海桑田。再见了,皇帝陛下。他的犹疑,让时间把她隐藏的锐利和骄傲打磨得如此耀眼,几乎伤到他。八月长安

22) 原告方与贝里斯坦有没有可能串通一气,精心挑选了受访者呢?科罗尔公司希望我能查个水落石出。

23) 唐骏先生是不是现代版的南郭处士?这个问题迟早会水落石出。

24) 关于爱与等待,誓言和时光。如今生活水落石出,真好。高晓松

25) 新闻中经常出现毫无头绪的旧案水落石出疑人改列非嫌疑人冤昭雪等故事,都是先进鑑识技术的功劳。

26) 水落石出秋分到,昼夜平分气温降。湛蓝天空鸟飞翔,大雁南归回故乡。浓浓牵挂在身旁,不知故乡可变样。思乡之情绵绵长,祝愿亲人都安康。秋分到了,祝幸福快乐永徜徉!

27) 若干年后,当历史拉开时空距离来审视“普世价值与反普世价值”这场交锋,什么媒体扮演什么角色,被褒扬还是被吐弃,必定会水落石出。

28) 随后记者了解到,何洁的经纪公司正在积极处理此事,相信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29) 这还意味着委员会成员有权记录这些情况,把事件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30) 他要是钻一个问题,就非钻个水落石出不可。

31) 物质生活一旦简单了,身边的一切也会清晰地水落石出,铅华洗尽。李娟

32) 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33) 管理人员并不总是都能够详细回答这些问题的,但我相信,项目出资人也并不见得就一定想问个水落石出。

34) 我这人,无论对什么,都务必形诸文字,否则就无法弄得水落石出。村上春树

35) 这是来自高层的问候,世界水日,国家水利部祝你运气水涨船高,快乐水落石出,气质水木清华,烦恼水来土掩,幸福水到渠成,一切如鱼得水。

本文标题:关于马的典故-关于得过且过的典故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042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