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金字塔原理-"学习金字塔"理论

发布时间:2018-03-29 所属栏目:金字塔原理

一 : "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下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学习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附:转录一节课堂实录
   &nbs。犇嫑。p;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来详细了解一下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萧愚注: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随意转了转,发现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萧愚注:看展览能够记住50%)
         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老师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前历史时期的钻木取火。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后,这位历史学者开始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木取火的工具。(萧愚注: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们很快做好了。(萧愚注: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历史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萧愚注:参与讨论,发言能记住70%)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用的工具。
       不要以为这节课就结束了。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历史书籍(萧愚注:这才是真正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我注意到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可能是讲原始人生活的)。显然,6年级的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萧愚注:做报告,给别人讲能够记住90%)(选自《直击美国课堂》一书,作者:王秋英)
        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学习是美国课堂的主旋律。
        而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一堂课就这么混下来了。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小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这些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老师帮助孩子记住,学会,如果孩子们预先学会了,还要老师干什么?
       真正的预习作业就像上面这个老师布置的,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这种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
        其实这节课更可贵的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而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老师相当于利用短短的一堂课,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播下了知识的火种,相信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利用各种方式,读书,看视频,网页浏览等等,继续关注和探究这段历史(可惜没有网页搜索能够记住多少百分比的统计,估计效果一定不会差)。这种“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这理论并不复杂,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一试。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www.61k.com)

二 : 《金字塔原理》拆书“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金字塔原理》P17—19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写出条理清晰文章的最重要方式,而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www.61k.com]先总结后具体的表达顺序,你必须牢记。
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讲者、培训师)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难对你所表达的思想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事实上,如果你不预先告诉读者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很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举例:
假设我和你正在酒吧喝酒,突然我对你说:
“上个星期我去了趟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城市。我们到一家露天餐厅吃饭,你知道吗?在15分钟里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
我说这番话是想你传递了一个信息,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你会主动地推测我向你传递这个信息的原因。就是说你会将我这番话看做是还未表达出的思想的一部分。你可能会认为“他在谈论苏黎世已经变得不再保守”,或者“他准备把苏黎世与其他城市作比较”。然后我接着说:
“而且,如果你在纽约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周围转一转,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不留长胡子或长头发的人。”
这个时候,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我又接着说:“当然,留长胡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
你终于明白我的意思了,他想说伦敦在这方面比其他城市更开放。
但实际上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你知道吗?我简直难以相信,在商业界,男人留长胡子或长头发已经这样普遍,这样被广泛接受:
在苏黎世……
在纽约……
还有,在伦敦

I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说话、写作、讲故事时,注意先把结论提出来,再进一步描述细节,这样的好处是一开始受众会知道你的思想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去听你从哪些细节方面得出这个结论。
发散:我觉得这跟精力管理也有一定的关联,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希望别人和我讲故事、说话的时候可以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而不是先一点一点地去叙说,这期间我还需要花费精神去猜想你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对方能直奔主题,我就不用在这本不是我应该花精力的地方浪费精力,剩下精力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更让人抓狂的是浪费了精力也就算了,还猜的都是错的。同样的,站在别人的角度,也应该为别人着想:自己在说话的时候也应该要注意先结论而再细说细节,也为别人节省一点精力。

A1
1 这段时间我公司老板从国外回来,打算下半年都在我们办公室坐镇。他一直对我们的阳台不满意,觉得很乱,因为我们的阳台放了很多不用的电脑桌和电脑椅子。在上周六搞卫生的时候,我们把里面不用的东西全部清理掉,只剩下一个桌子用来放盆栽。昨天(周一)回来后他看到了,开例会的时候第一句问的是:“谁把那些桌子都搬走了?”
当时大家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反应,心里想的是是否老板不喜欢?后来问他搬走了觉得怎么样,他说很好啊,这样好多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重点是,谁那么大力气可以搬走那些椅子。
2 反思自己,倒觉得自己在结论先行这部分做得还不错,这也因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急性子的人,恨不得一下子就告诉别人结论。但细节上表达反而不够完善,经常说了一忘了二,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导致自己的说的话变得无力得证。这方面需要锻炼。

A2
细节的练习:每天描述一个人、一个物体或一件事,至少从五个细节上去描述。
为避免忘记,把这个练习放入晨间日记里,每天晨间练习。过段时间看效果。

扩展:金字塔原理 结论先行 / 金字塔原理 拆书 / 结论先行

三 : 金字塔原则

金字塔原则(Pyramid Principles)源于Barbara Minto在麦肯锡早期的研究工作。

(www.61k.com)

金字塔原则的定义

Barbara Minto的金字塔原则是一项层次性、结构化的思考、沟通技术,可以用于结构化的写作过程。 Minto的金字塔原则假设,你已经知道如何写出漂亮的句子和段落, 它所关注的是,你落笔之前的思考过程。

Minto的这项写作思考方法要求表述者(写作者)在写作之前先对那些提纲挈领的中心思想进行归类。 支持性观点可以基于:

  • 归纳推理: 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的推理过程。 它们落在金字塔的第二行,每一项都针对写作报告的一个具体问题(如,为什么,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
  • 演绎推理: 结论为前提事实必要条件的推理过程。 一项逻辑性地导致另一项。

Minto认为,给出观点或者论点的最好方式就是像这样进行结构化的思考。

金字塔模型还揭示了如何运用SCQA架构,即“情境(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问题(Question)、答案(Answer)”架构来确定你打算在文章中进行阐释的中心思想以及你的观点的安排次序。

  • 一个常见的情境是知识工作者必须快速形成关于复杂问题的报告。
  • 上述情况的复杂化的例子是这些文本的创作者有一个倾向得到边被跟踪。 当然事件的局限性也是一个麻烦。 还要注意,读者一般都厌烦那些又臭又长的报告。
  • 因此,问题就转变成了: 如何在短时间内产生一篇简明扼要的报告?
  • 答案就是运用Minto提供的思考和写作技术。

金字塔原则的应用

这项技术对公司内负责撰写分析性报告的人士大有裨益,公司高管的决策往往有赖于这些人的研究报告。 你或许经常听到高管们抱怨,尽管花了很长时间去读这些报告,仍然不得要领。 这项技术适用于各种体裁的文书 —— 从1页纸的备忘录、50页的报告,到300页的厚书,从简单的幻灯片到复杂的多媒体演示。 具体而言,它能够帮助使用者:

  1. 创造性地思考、清晰地辨析、准确地表述观点。
  2. 定义复杂问题,建立清晰的写作目标。
  3. 评估文章所要表达的各层思想及其相对重要程度。
  4. 使推理结构化,使论述更为连贯、透明。
  5. 分析、确定论据的效用。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则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则

金字塔原则(Pyramid Principles)

金字塔原则的流程

金字塔原则一般具有以下一些步骤:

  1. 搭建金字塔。
  2. 在SCQ框架内结构化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3. 撰写引人入胜的概要与要目。

关于《金字塔原则》一书

Minto的《金字塔原则》一书共分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主要解释了为什么要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去归纳和提炼中心思想构建金字塔。 并且告诉你如何发现问题,并用结构化的思想去回答自己的问题。 并且介绍了如何运用SCQ架构。
  • 第二部分介绍了如何深入细致地把握思考的细节, 以保证你使用的语句能够真实地反映你希望表达的思想要点。 突出了强迫自己进行”冷静思维”对明确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 第三部分介绍了如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用多种框架组织你的分析过程, 使你的思维实际上进行了预先组织,从而能够方便地应用金字塔原理。
  • 第四部分介绍了一些演示技巧,能够帮助你在以幻灯片等书面形式演示具有金字结构的思想时,使读者或观众感受到金字塔结构的存在。

金字塔原则的优点

  • 缩减写作初稿的完成时间。
  • 增强文章的清晰度。
  • 缩减文章的长度。
  • 总的效果是使文章的中心思想跃然纸上、映入读者脑海。 省了读者的阅读麻烦。

金字塔原则的缺点

  • 它融会贯通了很多学科的学习、应用方法,所以有书评家说,仅从这本书自身而言,就会削弱金字塔原则的吸引力。
本文标题:金字塔原理-"学习金字塔"理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467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